四川理工学院 心理学教案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 • •
(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 ①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 ②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 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 • ③小学儿童认识需要是变化的。
• • •
(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 ①交往需要是一项最基本的需要 ②交往需要主要是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 面发展 • ③交往需要是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内因, 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有助于 儿童通过他人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评 价自己,对儿童的学习具有激励的效果。
三、小学儿童志向的和价值观 志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事、当什么人的有 进步意义的意图的决心。 (一)小学儿童的志向 1.小学儿童志向的特点 ①主要属于职业志向; ②志向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幻想; ③带有很大的易变性; ④部分学生能把职业志向与当前的学习结 合起来。
• • • • • •
• 2.儿童志向的培养 • ①从小加强志向培养; • ②帮助儿童把志向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③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
• 生理上的需求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 的最基本要求, 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呼吸 水 睡眠 食物 生理平衡 性 分泌
•
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 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 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 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 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 (一)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 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 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 水平后形成的。 • 一定水平: • ①认识: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 ②情感:能正确地自我体验 • ③意志:实行良好的自我控制 • ④意识:自我意识完整
• (二)个性的特性 • 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 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本章主要概念: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第一节个性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的身分,后来引申为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学家们沿用其含义,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在他的行为模式中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有时把个性与人格作为同义语来使用。
指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人格与个性的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而人格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还包括自我意识。
所以人格的外延要比个性的外延更加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从伦理道德观点出发运用“人格”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
如、“人格高尚”、“人格卑劣”等,这里包含心理学中关于个性或人格这一术语的部分含义,而不是从人的整个行为的心理活动方面说明,因此,它并不是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二、个性的基本特点(一)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不是相互独立的,也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起,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强调了个性的组织性和整合性,他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个性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分的一致性,一个正常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及时地调整个性中各种心理成分的矛盾,使人的心理和行为保持一致。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性的概念,认识个性的特征和类型。
2. 使学生掌握个性倾向性的内涵,理解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个性的概念与特征2. 个性类型的划分3. 个性倾向性的内涵4. 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5. 实例分析:个性与个性倾向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基本概念、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作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相关教材2. 案例材料3. 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个性的概念与特征,让学生了解个性的基本内涵。
3.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个性的表现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案例的分析与见解。
6. 实例分析: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应用。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关系。
10. 课后拓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加深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态度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课程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和学术论文,以扩展他们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认识。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第一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个性的概念及重要性掌握个性倾向性的分类和特点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关系1.2 教学内容个性与个性的定义个性倾向性的类型:外向性、内向性、稳定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相互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的理解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应用第二章:个性心理学理论2.1 教学目标掌握几种主要的个性心理学理论理解各种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理论分析个体行为2.2 教学内容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阿德勒的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班杜拉的理论认知理论:罗杰斯、马斯洛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理论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个性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个性心理学理论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个性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和看法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对个性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第三章:个性测试与评估3.1 教学目标了解各种个性测试工具及其应用学会使用个性测试进行自我评估掌握个性测试结果的解释和应用3.2 教学内容常用个性测试工具:MBTI、Big Five、DISC等个性测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个性测试结果的解读和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个性测试工具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个性测试,学会解读和应用测试结果课堂讨论:学生分享个性测试结果,讨论测试结果对自我认识的影响第四章:个性与心理健康4.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掌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适4.2 教学内容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个性特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积极心态、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自我暗示、心理放松、心理防御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练习,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适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心理调适方法,讨论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五章:个性与职业发展5.1 教学目标了解个性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掌握职业选择的个性原则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进行职业规划个性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个性特点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职业选择的个性原则:发挥个性优势,避免个性弱点职业规划的方法:职业兴趣测试、职业价值观分析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及职业选择的个性原则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进行职业规划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职业规划经验,讨论个性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第六章:个性与社交互动6.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社交互动的影响掌握改善社交技能的策略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提升人际关系6.2 教学内容个性与社交互动的关系:个性特点对社交能力的影响改善社交技能的策略:有效沟通、同理心、冲突解决等人际关系的提升:建立与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社交互动的关系及改善社交技能的策略角色扮演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社交互动技巧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社交互动经验,讨论个性与社交互动的关系第七章:个性与领导力7.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领导力的影响掌握有效领导的管理技巧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提升领导力7.2 教学内容个性与领导力的关系:个性特点对领导风格的影响有效领导的管理技巧:决策、团队建设、激励等领导力的提升:培养领导者的个性特质和技能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领导力的关系及有效领导的管理技巧模拟演练法:学生进行团队领导模拟,练习领导技巧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领导力经验,讨论个性与领导力的关系第八章:个性与创造力8.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创造力的影响掌握激发创造力的方法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提升创造力8.2 教学内容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个性特点对创造能力的影响激发创造力的方法:思维训练、环境创设、鼓励创新等创造力的提升:培养个性中的创造力特质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及激发创造力的方法创造性练习法: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培养创造力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创造力培养经验,讨论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第九章:个性与教育实践9.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掌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优化教育实践9.2 教学内容个性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个性特点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差异化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教育实践的优化: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提高教育效果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教育实践案例分析,学会优化教育实践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教育实践经验,讨论个性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第十章:个性与终身学习10.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学会运用个性心理学知识促进终身学习10.2 教学内容个性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个性特点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自主学习的策略:目标设定、时间管理、自我激励等终身学习的促进:培养个性中的终身学习特质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性与终身学习的关系及自主学习的策略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终身学习计划制定,学会自主学习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分享终身学习经验,讨论个性与终身学习的关系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十个章节。
第八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三)青少年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1、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 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2、学习动机作为一种学习结果, 它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使学习者形 成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 环。
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的产生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班集体 的友爱气氛有密切关系。
(二)需要的分类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 生理需要是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
产生的需要,如进食、饮水、睡眠、运动、 排泄和性等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
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如 对求知、美、道德、劳动和交往的需要等。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如对
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 “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 戴的面具,以表示其扮演的角色。与 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 相类似。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
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中经常运用的还有人格一词。人格有时和个性 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 · 心理卷》和《大百科 全书 · 教育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人格有时 仅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能力;有时人格的外延要比 个性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 体方面的特质。“人格……是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形 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 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人格一词 可以用大小不同的三个同心圆 (图)来加以描述,它 是一个具有性格、气质, 个性和心身特质组织三种含 义的多义词。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1、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日常讲的个性是指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
2、一的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以自己特有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强弱)、稳定性(反应持续的时间长短)、指向(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即外向还是内向)、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能力的表现。
这些表现既与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有关,也与个人的生理素质有关。
个性的个别性突出表现为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
3、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
价值观使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和信念。
价值观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影响着价值判断。
4、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动机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两类。
5、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是由高到底发展的。
6、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的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
7、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较好的成绩。
8、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兴趣与能力有关,受理想、志向和世界观的调节。
9、儿童兴趣稳定性的发展为他们保持良好的认知定向、知识积累和技能形成提供了保证。
10、志向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职业志向上。
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表现为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的特点。
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和校正的。
简答1、个性的特征。
1)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征。
2)心理的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
3)个性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的特性,是一种整合(即综合)的结果。
4)个性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
八 个性及个性倾向性PPT课件
.
4
2、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 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个性。
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不变的特性。 所谓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
22
3、归属和爱的需要
会空前强烈的感到缺乏朋友,爱人,妻子或者 孩子.对人们之间的一种深情关系的渴望-爱 与被爱,渴望在家庭和团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社会流动带来的人的归属需要的缺乏,人们关 系的市场化带来的人的深情关系的缺乏。
缺乏归属与爱的人会将注意力高度指向与别人 的深度交流。
别人真实的尊重上.
.
25
马斯洛所描绘的 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图
.
26
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古代已具雏形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
23
4、被尊重的需要:
个人对自立的尊严和价值的需要, 希望得到赞许,赏识,拥护,同时需 要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这种需要的满 足会使人感觉自己有价值,有能力, 有地位和必不少.如果不满足,个体 会体会到一种弱小无能感.
.
.
24
5、 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1)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个人的经验和主观的成败标准 榜样的经验和榜样与自己相似的评价 和他人的交流与他人可靠性的评价 生理状况及其自我评价 现实的价值感要建立在真实的成功和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 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一)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个性不是天生的 个性也不是在后天立即形成的 个性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
关于“一定水平”
认识要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具有完整的 自我意识。 情感要发展到能够正确地自我体验 意志要发展到能够实行良好的自我控制。
(二)个性的特征
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 1、稳定性 个性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形成的,心理的 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个性的稳定性是从功能上讲的。从发展的角度 讲,个性又具有可变性。但主导特性而言,个 性是稳定的。 “浪子回头金不换”
2、整体性 个性作为一种心理特征系统,包含着人的心理 现象的整体特性,它是不可分割的。 整体性的第一层含义:个性结构中的任何一个 成分的变化就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 第二层含义:个性形成后,不可避免的要影响 人的心理过程。
自我意识系统 自我意识:人不仅能察觉自己所反映的外部对 象,还能觉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觉察自身的特 点。(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周 围环境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见第 十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一、小学儿童的需要 需要:当个体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 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 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表现为需要。 (一)需要的种类 一种较有影响的分法,分成了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 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社会性 个性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 生物的。
个性的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构成个性的 普遍性。但个性又有其独特的方面,表现出一 个人个性的个别性。
第八章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本章要点:1、个性的概念以及组成2、需要的概念以及需要层次理论3、动机的概念及其动机的功能4、动机与需要的关系5、动机与活动效率6、学习兴趣的培养个性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师学习个性理论,掌握学生个性心理的特点,有助于因材实施,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一、个性的概念个性一词是从英文“personality”翻译过来的,亦可译为人格。
最初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面具。
所谓面具就是演戏时应剧情需要所戴的或化妆的脸谱,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就如我国京剧有大花脸、小花脸等各种脸谱一样,用来表现各种性格和角色。
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个性。
其中包括了两个意思:一是引申为一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时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是个性所具有的“外壳”,它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个性品质。
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心理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个性的内在特征。
在心理学中,一般认为,个性是个人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各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体现了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作为“人”的概念而抽象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个有自己的思想情趣和行为风格的活生生的人具体存在的。
人与人之间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
每一个具体的人,由于他从先天遗传所获得的天赋素质和生理条件的不同,以及他在后天环境中所具有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就会在他所进行的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种种显著不同的个人倾向和特点。
这些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模式,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人由表及里的,包括身心在内的真实特性,这就是个性。
个性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还是人们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ppt
三、个性特征
❖1、独特性 ❖2、整体性 ❖3、稳定性(相对稳定,具有可塑性) ❖4、社会性(针对生物性而言)
独特性
同一时代、地域的人们具有一些共同 的个性特点。但是由于每个人的遗传、 环境、后天经验都不完全相同,因此 世上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二个人。
整体性
问 题是,这样的生活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吗?
18世纪末叶欧洲探险家史金克在一个荒岛上独居了 4年,在这4年中,他可以自如地应付自然界的残酷, 满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但却无法忍受孤独的 感觉。为此,史金克学着《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 滨逊,养了一条狗、一只鹦鹉,以及几头野兽为伴, 每天和这些动物们进行长谈。但是,他仍然常常要 陷入精神恍惚的状态,不能自拔。 4年后,他虽然 重新回到了家人的身边,但却无法完全恢复以前与 人交往的能力。
伯尔海军上将在《孤独》一书中讲述了他在北极探 险期间一个人独居6个月时的生活感受。这6个月, 他是在被冰雪掩埋下的小木屋中孤独地度过的。伯
尔是主动地要过与世隔绝的生活的,他想真切地体
验一下孤独生活的和平与宁静,但不曾料到,他仅 仅在冰雪下的小木屋里孤独地生活了 3个月,就陷 入了极度忧郁的状态,不得不在6个月后,悻悻地 返回人间社会。
个性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个性的结构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等,但 个性并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 这些成分之间错综复杂地交与可塑性
个性特点是或多或少固定而经常地表现 在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特征,而在某个 特定情景中偶尔表现出来的则不是。 同时,个性也并非完全一成不变。虽 然过程较缓慢,但外在环境和内部因 素的改变可以造成个性的改变。
2. 在同一时期内,一个人的需要不只一个, 而是多个,在不同具体条件下,必定有一 种需要占主导地位,成为推动某行为活动 的优势动力。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本章要点:1、个性的概念以及组成2、需要的概念以及需要层次理论3、动机的概念及其动机的功能4、动机与需要的关系5、动机与活动效率6、学习兴趣的培养个性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师学习个性理论,掌握学生个性心理的特点,有助于因材实施,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一、个性的概念个性一词是从英文“personality”翻译过来的,亦可译为人格。
最初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面具。
所谓面具就是演戏时应剧情需要所戴的或化妆的脸谱,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就如我国京剧有大花脸、小花脸等各种脸谱一样,用来表现各种性格和角色。
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个性。
其中包括了两个意思:一是引申为一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时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是个性所具有的“外壳”,它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个性品质。
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心理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个性的内在特征。
在心理学中,一般认为,个性是个人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各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体现了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作为“人”的概念而抽象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个有自己的思想情趣和行为风格的活生生的人具体存在的。
人与人之间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
每一个具体的人,由于他从先天遗传所获得的天赋素质和生理条件的不同,以及他在后天环境中所具有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就会在他所进行的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种种显著不同的个人倾向和特点。
这些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模式,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人由表及里的,包括身心在内的真实特性,这就是个性。
个性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还是人们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
心理学之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五)
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1、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个人的经验和主观的成败标准 榜样的经验和榜样与自己相似的评价 和他人的交流与他人可靠性的评价 生理状况及其自我评价 现实的价值感要建立在真实的成功和 别人真实的尊重上.
2、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洞察世界社会和人生 热爱世界社会和人生 能独立自主,自我完善.
(四)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阔性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性:兴趣对活动的影响
二、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
(一)能力因素 (二)年龄与性别 (三)个人的认识和价值观念 (四)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三、中学生兴趣发展的特点
1、兴趣逐渐趋稳定 2、从广泛向深刻发展 3、中心兴趣逐渐形成
第二节
动机
行为背后的秘密
学习目标
1、熟记动机的概念,并能对动机进行分 类。 2、能说出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3、能解释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及影响因 素。 4、知道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人类活动的发动机、推进器 ---- 动机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1、动机的涵义
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 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整功能
第八章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指的是人在与客观现实相互作 用的过程中,对现实事物具有的一定的态度 和取向。
组成倾向性的结构
需要 信念
动机
兴趣 世界观
第一节 需要
学习目标: 1、熟记并能解释需要的概念。 2、能进行需要类型的划分 3、能解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懂 得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4、知道中学生需要发展的特点,掌握学 生健康需要的培养方法。
(完整word版)四川理工学院 心理学教案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5学时)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二、授课类别:理论课三、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个性的概念和一般特征2、理解需要的概念,了解需要的种类,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3、理解动机的概念,了解动机的分类4、理解兴趣的概念及功能、品质四、教学重、难点:需要概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概念、动机的功能、兴趣功能兴趣品质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六、教学组织与设计1、概述部分由教师讲解,着重讲清楚个性的特征;2、用实验与实例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序理论;3、动机和兴趣主要采用以自学为主的方式。
七、教学内容:第一节个性的概述(1学时)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稳定性个性不是指一时表现的心理现象,而是指人在较长时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适应或改变客观世界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因而个性心理都是比较稳定的.比如一个人处事总是很谨慎小心,循规蹈矩,处事稳重,偶尔间也会表现轻率马虎的举动,在这里谨慎稳重是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说马虎轻率是他的个性特征。
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论是如何稳定的个性,在一定社会的影响和教育下,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在青少年时代这种可塑性更大。
2、.个性的独特性由于人的个性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人的个性面貌总是千差万别,独具风格,就是再类似的个性也都表现出某些个体的色彩,所以个性具有独特性.3、个性的社会性人既包括自然的生物特性,也包括社会的本质特性,而后者是主要的。
因为人的个性是作为具有自然生理特征的人在参加到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而决定个性发展方向的不是抽象的生物因素,而是现实的社会因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个性“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共有的抽象物。
心理学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心理学第八章个性倾向性第八章个性倾向性一、个性倾向性的定义个性倾向性指的是人们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自我意识,它们反映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活动或行为的方向、内容和方式,使人们彼此间的心理面貌、社会特性千差万别。
因而,个性倾向性是心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二、需要的基本概念(一)需要是什么: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它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二)需要的类别1.从需要产生或起源的角度看,有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与保障个体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需要(1)维持机体内部平衡的需要(如饮食、睡觉、呼吸、运动等)(2)回避伤害的需要(如对有害或引起不愉快的刺激进行回避或防御)(3)性的需要(4)内发性需要(如好奇、探究反应等)社会性需要是指人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它们是人在生物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对文化学习、劳动、社会交往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高级需要,它反映了社会对人的各种要求。
2.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看,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即认对事物对象的需求,包括低级的(如食物、自卫、性等)和高级的(如豪宅、名车等)精神需要即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如对智力、成就自尊等方面的需求(三)需要的层次人的各种需要不是同时出现和发展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明确是概括出五种不同水平的需要:(由低到高)A.生理的需要,如饥饿、口渴B.安全的需要,如安全感、稳定性C.归属与爱的需要,如认同感、感情D.尊重的需要,如威信、自尊E.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天赋、潜能的嫉妒发挥)三、中学生需要发展的主要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增加,中学生的需要也不同儿童时期的需要,他们更加注重社会性的需要。
其主要特点有:肯定和尊重的需要、积极参与的需要、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四、需要的发展与培养(一)生活实践促进个体需要的发展(二)中学生需要的培养:建立合理、高尚的需要结构四、动机的基本概念(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心理学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电子教案
1. 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
2. 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稳定、受到保护、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方面的需要。
3. 归属与爱的需要假如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满足了,就会产生归属与爱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愿望,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二是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保持友谊和忠诚,还希望得到爱情,渴望别人爱自己,也希望爱别人。
4. 尊重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这种需要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自尊,人希望在所生活的环境中,自己有实力、有成就、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等;二是受到别人的尊重,要求自己有名誉或威望,受到赏识,得到关心、重视或高度评价等。
5. 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使个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层次的需要还没有被完全满足时,高一层次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层次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层次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如图8-2 所示。
(二)其他需要理论四、动机理论(一)本能理论本能理论是最早出现的行为动机理论。
本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主要是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的,不受理性支配。
最早提出本能概念的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
而在动机心理研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则是心理学家詹姆斯(W. James)、麦独孤(W.McDougall)和弗洛伊德。
(二)驱力理论驱力理论产生于20 世纪20 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是最早提出驱力理论的心理学家,而让驱力理论得以大力推广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C.L.Hull)。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节功能
动机理论 本能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对自己成败的原因如何分析将会影 响他的成就动机的高低。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归类: 控制位置:把成败归于自身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能 力、努力的程度、身心状况等是内部原因;而工作难度、 运气、别人反应等是外部原因。 稳定性:原因在性质上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能力、 工作难度较稳定,而努力、动力、身心状况、别人反应 是不稳定的。 可控性:原因可否受自己控制。努力的程度有可控性; 而能力、工作难度、运气等具有不控性。
51.与同学们谈论艺术。 52.在运动小组中学习。 53.参加物理有奖竞赛。 54.解化学习题。 55.做用测量仪器完成的作业。 56.做简单计算的力学作业。 57.熟悉地质(地理)图。 58.做生物试验的作业。 59.与同学们讨论读过的书籍。 60.研究各国的政治制度。 61.讨论教育问题。 62.了解人类有机体是如何构成的。 63.使人们信服什么。
6、兴趣的品质有哪些?
7、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8、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学科兴趣评定量表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说:“我认为对一
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作为有经验的教师,也深知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大作用。
作为学生自己,更能体验有兴趣与无兴趣的不同感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4.了解艺术史。 65.做行军和游戏的组织者。 66.用公式解数学问题。 67.寻找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 68.搞清楚无线电图解。 69.制图。 70.做地形测查。 71.照料动物。 72.作文学问题的报告。 73.了解文艺史。 74.给小学生讲故事。 75.研究各种疾病发生的原因。 76.与各种人结识、交际。 77.参加业余文娱汇演或造型展览。 78.遵守作息制度。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性的概念,认识个性特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理解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预测个体发展的能力。
4.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个性的概念与特征2. 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3. 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4. 个性与心理健康5. 自我认知与个性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基本概念、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个案,引导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的能力。
4.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相关教材。
2. 案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
3. 教学PPT:制作课件,辅助讲解。
4. 课堂讨论:准备相关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个性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个性的特征、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以及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的能力。
5. 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思考个性对自身行为的影响。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了解他们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思考题的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自我反思报告:收集学生提交的自我反思报告,了解他们对自己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认识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心理学著作,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相关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5学时)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二、授课类别:理论课三、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个性的概念和一般特征2、理解需要的概念,了解需要的种类,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3、理解动机的概念,了解动机的分类4、理解兴趣的概念及功能、品质四、教学重、难点:需要概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概念、动机的功能、兴趣功能兴趣品质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六、教学组织与设计1、概述部分由教师讲解,着重讲清楚个性的特征;2、用实验与实例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序理论;3、动机和兴趣主要采用以自学为主的方式。
七、教学内容:第一节个性的概述(1学时)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1、个性的稳定性个性不是指一时表现的心理现象,而是指人在较长时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适应或改变客观世界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因而个性心理都是比较稳定的。
比如一个人处事总是很谨慎小心,循规蹈矩,处事稳重,偶尔间也会表现轻率马虎的举动,在这里谨慎稳重是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说马虎轻率是他的个性特征。
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论是如何稳定的个性,在一定社会的影响和教育下,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在青少年时代这种可塑性更大。
2、个性的独特性由于人的个性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人的个性面貌总是千差万别,独具风格,就是再类似的个性也都表现出某些个体的色彩,所以个性具有独特性。
3、个性的社会性人既包括自然的生物特性,也包括社会的本质特性,而后者是主要的。
因为人的个性是作为具有自然生理特征的人在参加到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而决定个性发展方向的不是抽象的生物因素,而是现实的社会因素。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个性“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共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而人的一切个性形成和发展都受一定社会生活所制约,具有明显的社会制约性。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水平、多层次、多侧面、十分复杂的有机统一的体系。
它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三个因素构成。
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它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在个性倾向性的诸因素中,世界观居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需要是基础,对其它成分起调节作用。
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最高调节者,也是个性的积极性源泉。
它直接制约着个性心理特征,又影响人的心理过程,从而使心理现象在每个人具体身上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比较稳定的特征,它表明一个人的比较典型舶心理活动和行为。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
其在心理过程中形成而后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
例如,人的观察力得到发展,它可以提高知觉过程的质量。
一个人有好记性,可以促使记忆过程的进行,从而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
个性心理的两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进行活动的。
人总是凭着他最稳定而强有力的个性心理特征去实现一定的目的、需要,而人在这个变革现实,实现预期目的的过程中,自我意识调节作用是不可少的。
有时调节自己的需要,以符合社会的需要;有时需要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目的的需要。
四、个性与因材施教了解和掌握人的个性心理,在教育实践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前提条件。
因此,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就是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教育教学时因材施教的主要依据。
这样做不但能提高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任何教育影响的效果都以它落在什么样的心理基础大为转移。
所以,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不但能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可以防止和消除教育教学上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影响。
由于了解学生个性在教育实践中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所以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研究这一问题。
孔子就是因材施教的专家。
他经常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有一次他的弟子仲由和冉求一同去问孔子问题。
冉求问:我要明白一个道理是否马上照着做?孔子回答:不行,你要回家与父兄商量一下再做。
冉求接着问:我要明白一个道理是否可以马上去照着做?孔子回答说:可以,你明白一个道理马上可以去做,不要迟疑。
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在一旁疑惑不解地问孔子:“两个人之间问同样的问题,老师为何回答不一样?”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这个学生胆小怕事,遇事总往后退,故我促他一下,鼓励他大胆去做。
仲由这个学生,大胆敢干,但做事粗心,所以我缓他一下,让他回家跟父兄商量后再做。
这一进一退的做法,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材施教的范例。
第二节需要(2学时)一、需要的涵义(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事物的内在要求。
(二)需要的特点1、对象性需要总是有自己的对象的,或是物质的东西,如衣、食、住等,或是精神的东西,如文化娱乐生活等。
需要的对象于内容极其复杂、丰富、多样,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社会性因为需要是由人的生活条件决定的,所以需要总是随着满足需要的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和随之而来的满足需要的方式的不断改进而发展变化着。
古人衣、食、住的对象不同于今人,他们满足需要对象的方法也不同于今人。
人类的需要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3、动力性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主要源泉。
需要一旦出现,行为的力量,推动人从事各种活动,以满足需要。
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其产生的动力越大。
需要越丰富多样,其活动领域也就越宽阔。
(三)需要的种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对物质对象的需要,如空气、阳光、食物、水、服装、家具、书籍等的需要。
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
人的物质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进步。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及其产品的需要。
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交际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创造的需要、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等。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美国的心理学家。
他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人物传记的研究,把人类行为的动力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整理,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
人的需要由五个层次构成。
1、生理需要与有机体生存有直接的关系,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包括饮食、性、排泄和睡眠的需要。
这些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强烈的。
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的生存和延续。
2、安全需要在生理需要获得一定满足后,安全需要成为主要需要。
这是自存的需要,包括身体的健康、人身安全、职业稳定、收入有保障、财产保险、年老后的生活保障等。
4、社交需要也称归属和爱的需要。
希望从属一定的群体,成为群体的一员,希望给予他人爱和得到他人的爱。
这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人会感到孤独、空虚。
5、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
自尊是指个体对胜任、自信、成就、独立自主等的需求。
受到他人的尊重是指个体需要他人的肯定、赞赏。
尊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自信心;反之,这些需要受挫则会产生自卑、脆弱、无信心等心理状态。
6、自我实现需要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是一个人自我进步的愿望,表现为个人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对社会作出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自我实现的含义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必须成为那样的人。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他认为,需要具有层次性,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的,只有低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级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
第三节动机(1学时)一、动机的涵义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
例如,喝水是由于机体内有渴的感觉而引起的;见到熟人要打招呼是出于礼节的要求等等。
这些活动的原因,在心理学上我们称它为动机。
二、动机的功能1、始发功能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有动机才能唤起活动,它对活动起着启动作用,动机乃是引起活动的原动力。
2、调节功能动机使行动有一定的方向,它象指南针和方向盘一样,指引着活动的方向,使行动朝预定的目标进行。
3、强化功能动机对行动起着维持和强化作用,强化活动达到目的。
动机的性质和强度不同,对行动的激励作用也不同,一般地说,高尚的动机比低级的动机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动机强比动机弱具有更多的激励作用。
三、动机的种类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现根据不同的标准作如下分类:1、根据需要的种类来划分,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来划分,把动机分为正确的高尚的动机和低下的错误的动机。
3、根据各种动机所起的作用来划分,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主导动机对活动起着推动支配作用,辅助动机起着次要的辅助性作用。
例如,一个三好学生,努力学习的主导动机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报效祖国。
而辅助动机是学习好可以受到老师表扬、同学赞扬,可以获得奖学金。
4、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宋划分,把动机分为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
第四节兴趣(1学时)一、兴趣的涵义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兴趣对活动的作用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第二,对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
二、兴趣的种类人的兴趣是各种各样的。
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其主要有:1、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兴趣划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2、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以把兴趣划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