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模型

合集下载

事故发生过程模型

事故发生过程模型

问题?
事故隐患
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其市城乡结合部炼油厂组织安全检查 时,发现该厂运行中的管线支撑和吊架变形严重,有可能发生管 线断裂破损,导致柴油泄漏事故,该隐患属于?
问题?
事故隐患
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其市城乡结合部炼油厂组织安全检查 时,发现该厂运行中的管线支撑和吊架变形严重,有可能发生管 线断裂破损,导致柴油泄漏事故,该隐患属于?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事故发生的模型
2.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Frank Bird)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重要的观点: 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
危险源
事故发生的模型
危险源1 危险源2 危险源3

人的不安 全行为
物的不安 全状态
不良环境
连锁过程包含有5个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 (2)人的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 (5)伤害
重要的结论: 防止事故发生的关键就是控制连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就是人
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连锁过程避免事故的发生。
局限性: 把大多数的事故原因都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过于简单和绝对,
事故发生过程模型
一切事故皆可避免


contents
1 事故的概念 2 事故危险源 3 事故隐患 4 事故发生模型
PART 01
事故的概念
事故的概念
事故案例1:高处坠落事故
长沙县政府网: 2018年8月30日6时55分,xxx公司在进行设备维护过程中发 生一起高处坠落事故,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132.18万元。 行车轨道属于钢结构厂房附件,距离地面约12米。8月30日 上午6时30分许,文某开始上班,作业时戴了安全帽,但未系安 全带。6时55分,文某不慎从行车轨道上坠落至地面,身体砸中 行车下方的李某。文某经抢救无效死亡,李某全身多处骨折。

事故发生过程模型

事故发生过程模型

管理的 缺陷
隐患 事故
未整改
第一类 危险源
第二类 危险源
讨论:
1.现场有哪些危险源?每人举出1个
2.海因里希还提出了一个法则,即百分之___的事故是因为 “人”的因素,百分之___是因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连锁过程包含有5个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 (2)人的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 (5)伤害
重要的结论: 防止事故发生的关键就是控制连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就是人
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连锁过程避免事故的发生。
局限性: 把大多数的事故原因都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过于简单和绝对,
问题?
事故危险源
某矿山企业的员工腰挎手电筒,将一包用报纸捆扎的炸药卷 放在休息室内的电炉旁边,边烤手取暖,边与带班班长聊天。 在上述事件中,属于危险源的有哪些?
问题?
事故危险源
某矿山企业的员工腰挎手电筒,将一包用报纸捆扎的炸药卷 放在休息室内的电炉旁边,边烤手取暖,边与带班班长聊天。 在上述事件中,属于危险源的有哪些?
管线支撑和吊架变形,可以立即整改排除,属于一般隐患
3. 危险源与隐患的关系
事故隐患
危险源(油罐)+管线变形=隐患
工地上的乙炔气瓶由于其易燃易爆性可能造 成爆炸,所以乙炔瓶是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 ,如果乙炔瓶处于完好的防护状态,我们能称之 为危险源,但不能称之为事故隐患;但是如果乙 炔瓶破裂,导致出现“物的不安全状态”,才能 称之为安全隐患。
事故发生过程模型
CONTENTS
1 事故的概念

2 事故危险源

3 事故隐患
4 事故发生模型
事故的概念

事故金字塔理论

事故金字塔理论

事故金字塔理论
事故金字塔理论是一种事故发生率的分析模型,它有助于指导有关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和消除风险。

金字塔理论是由美国安全研究所(SRI)的安全专家弗雷德里克·史密斯(Fredric M. Smith)于1976年提出的,它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是违反安全规则、安全设备故障和人为因素。

首先,违反安全规则是最底层的层次,它指的是在工作中不遵守安全规则,例如不穿安全帽、不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不使用安全设施等。

安全规则的违反是造成工作场所安全事故的最基本因素,如果人们不遵守安全规则,将会极大地增加事故的发生率。

其次,安全设备故障是第二层,它指的是由于设备的老化、磨损或不当使用等原因导致的设备故障,它可能是由于设备不符合要求或操作不当而导致的,这些情况不仅会对安全造成威胁,而且也会导致事故发生。

最后,人为因素是最顶层的层次,它指的是由于缺乏安全意识、系统设计不当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它是安全事故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最难以控制的一类原因。

综上所述,事故金字塔理论指出,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违反安全规则、安全设备故障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综合影响而导致的,因此,
有关部门应重视安全管理,加强安全规章制度和设备维护,培养安全意识,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事故模式理论详解

事故模式理论详解

系统良好
客观的危险
图2-5 安德森模型
(3) 系统理论的作用(指导意义) 系统理论对改进事故调查、事故预防,对 有关事故的 基本研究均指明了方向。
① 对事故调查的指导:运行系统的正常情况和反 常情况 ② 对事故预防的指导:机械和操作者的可靠性 ③ 对基本研究的指导:改善和发展观察、记录系 统运行的方法和确定危险线索所用的方法
不安全、不 卫生行为
间接原因 本质原因转移论 : 基本思想:不希望或异常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致因。 即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
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
能量按其形式可分为动能、势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原子能、辐 射能(包括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
(2)安德森模型(操作过程—人的因素模式)—针对具体危险而言 安德森在瑟利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组问题,所涉及内容 ① 危险线索的来源及可觉察性; ② 运行系统内的波动(机械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性); ③ 控制减少这些波动使之与人(操作者)的行为的波动相 一致。
企业:目标、策略
社会:市场、法律
工作过程 1.过程是可控制的吗?
第五讲 事故模式理论
1 事故模式理论:是人们对事故机理所作的逻辑 抽象或数学抽象,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 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 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如何作用而形成事故、造成 损失的理论。
目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事故模式理论有:因果连锁模型、 多米诺骨牌模型、综合模型、系统理论模型、轨迹交叉模 型、人为失误模型、生物节律模型、事故突变模型、能量 意外释放论、能量转移理论等。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造成伤害 及事故,主要取决于:
人所接触的能量的大小,接触的时间长短和频率, 力的集中程度,受伤的部位及屏障设置的早晚等。

典型的事故归因模型

典型的事故归因模型

典型的事故归因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事故因果连锁模型:该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由于一系列原因引起的。

这些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

这些原因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2.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能量的意外释放造成的。

这种释放可能是由于机械能、
电能、化学能、热能等形式的能量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能力,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3.轨迹交叉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交叉引起的。

当人的不
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发生时,就会发生事故。

4.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原因像多米诺骨牌
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这些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故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4.6事故-安全模式理论(含总结)

§4.6事故-安全模式理论(含总结)

§4.6事故模式理论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
物 的 人的 不 不安 安 全行 全 为 状 态 伤害 、 财产 损失
遗传 及社 会环 境
人的 缺点
事故
§4.6事故模式理论
§4.6.1事故因果连锁理论(2/2)
上述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可以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加以描述。如果第 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倒 (相继发生)。 该理论积极的意义就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 坏,事故过程被中止。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 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 避免伤害的发生。
全素质培养,助长不良性格的发展。这种因素是因果链上最基本的因素。
第二,人的缺点(P)。即由于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人的缺点。人的缺点是使 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这些缺点既包括鲁莽、固执、易过激、 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缺陷,也包括诸如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等的后天不足。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能量意外转移理论 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式:威格里斯沃思模型、塞利模型、劳
伦斯模型
动态变化理论:扰动起源事故理论、变化—失误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
§4.6事故模式理论
§4.6.1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是海因里希最早提出的,该理论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 以及这些因素与伤害之间的关系。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 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 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五种因素: 第一,遗传及社会环境(M)。遗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遗传因素可能 使人具有鲁莽、固执、粗心等,对于安全来说属于不良的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人的安

第2章人因失误事故模型

第2章人因失误事故模型

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
瑟利模型
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
• 瑟利模型 3个部分,6个问题
– 1危险的出现(或释放)有警告吗?这里警告的意 思是指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状态与危险状态之间 的差异的指示。任何危险的出现或释放都伴随 着某种变化,只是有些变比易于察觉,有些则 不然。而只有使人感觉到这种变化或差异,才 有避免或控制事故的可能。
能量意外转移理论
• 能量转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在一 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人员 伤害,除了与能量大小有关以外,还与人 体接触能量的时间和频率、能量的集中程 度、身体接触能量的部位等有关。
能量意外转移理论
• 能量转移的观点分析事故致因的基本方法是: 首先确认某个系统内的所有能量源;然后确定 可能遭受该能量伤害的人员,伤害的严重程度; 进而确定控制该类能量异常或意外转移的方法。 能量转移理论与其他事故致因理论相比,具有 两个主要优点: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可以用5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加以 描述。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 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倒(相继发生)。 • 该理论积极的意义就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 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海因里希认为, 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止人的 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 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
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
• 劳伦斯模型 :
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
• 劳伦斯模型
– 矿山生产作业往往是多人作业、连续作业。行为人在 接受了初期警告、识别了警告并正确地估计了危险性 之后,除了自己采取恰当的行动避免伤害事故外,还 应该向其他人员发出警告,提醒他们采取防止事故的 措 施。这种警告叫做二次警告。其他人接到二次警告 后,也应该按照正确的系列对警告加以响应。 – 劳伦斯模型适用于类似矿山生产的多人作业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危险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而人 的控制能力相对有限,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惟一的对 策是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因此,为了避免发生伤害事 故,人们必须及时发现、正确评估危险,并采取恰当 的行动。

事故模型

事故模型
事故模型: 综合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有其深刻而广泛的原因,包括 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基础原因。事故是社会因素、管理 因素和生产中的危险因素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结果。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这些 物质的、环境的和人的原因构成了生产中的危险因素。 事故的间接原因是指管理缺陷、管理责任等因素。造 成间接原因的因素称为基础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法律等。 偶然事件的触发,系指由于起因物和肇事人的作用, 促成一定类型的事故

安全系统工程课件:事故致因模型

安全系统工程课件:事故致因模型

Y
N
YN N
行为响应 能够避免吗?
Y
N
YN
无伤害
伤害或损害
三、威格里斯沃思事故模型提出
威格里斯沃思在1972年提出,人失误构成了所有类型事故的基础。
他把人失误定义“(人)错误地或不适当地响应一个外界刺激”。 他认为: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断地作用于操作者的感官,给操
作者以“刺激”。 • 若操作者能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响应,事故就不会发生; • 反之,如果错误或不恰当地响应了一个刺激(人失误),就有可能出现危险。
危险是否会带来伤害事故,则取决于一些随机因素。
四、威格里斯沃思事故模型
刺激
失误 是
危险 是
随机因素否 否Fra bibliotek伤亡事故
无伤亡事故
谢谢观看
《安全系统工程》
二、瑟利事故模型
人和环境
对危险的出现有警告吗?
感觉
感觉到了这警告吗? 认识到了警告吗?
Y
Y N
认识 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
Y
N
决定要采取行动吗? Y
N
N
行为响应 能够避免吗?
YN
YN
无危险
面临危险
感觉
对危险的出现有警告吗?
感觉到了这警告吗?
认识到了这警告吗?
Y
认识
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 Y
N
决定要采取行动吗?
事故致因模型
《安全系统工程》
一、瑟利模型
瑟利把事故的发生过程分为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各自 包括一组类似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即知觉、认识和行为响应过程。 在危险出现阶段,如果人的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正确,危险就能被消除或 得到控制;反之,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使操作者直接面临危险。 在危险释放阶段,如果人的信息处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正确的,则虽然面 临着已经显现出来的危险,但仍然可以避免危险释放出来,不会带来伤害或 损害;反之,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危险就会转化成伤害或损害。

事故因果模型

事故因果模型

事故因果模型是用来描述和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和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型。

它通常将事故的发生视为一系列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结果。

事故因果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故的成因,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事故因果模型:
1.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模型:德国学者海因里希在1931年首次提出的事故因果模型,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该模型将事故描述为一系列原因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发生,最终导致伤害结果。

模型包括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不安全行为或状态、事故和人员伤亡等五个环节。

2.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模型:亚当斯在1980年代提出的一种事故因果模型,与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相似。

该模型将事故和损失因素分为现场失误和管理失误两类。

现场失误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管理失误则是企业领导者及事故预防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差错或疏忽。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模型强调了深入分析现场失误背后原因的重要性。

3.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英国学者博德在1970年代提出的一种事故因果模型,将事故发生的原因分为技术、管理和人为因素三类。

技术因素包括设备故障、工艺缺陷等;管理因素包括计划不当、组织不力、沟通不畅等;人为因素包括操作错误、违章操作等。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强调了事故预防中管理者对技术、管理和人为因素的控制和协调作用。

这些事故因果模型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故的成因,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事故致因24模型(24Model)

事故致因24模型(24Model)
事故致因2-4模型(24Model)
该模型是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管理研究中心历时 10 年研究提出的事故致因理论模 型,认为任何事故都至少发生在社会组织之内,其原因分为组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其内部 原因分布在组织与个人两个层面上。组织层面上的原因分为安全文化、安全管理体系,个人层 面上的原因分为习惯性行为和一次性行为与物态。
事故致因 2-4 模型既是用于事故原因分析的模型,也是用于事故预防对策设计的事故预防 模型,在安全学科的学科分支划分,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安全领域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安全管 理组织结构设计、安全培训等事故预防实务运行中都可应用,可作为安全管理实践的理论依 据。事实上,除了在安全科学中的应用以外,24Model 也是一个通用管理模型,可用于组织和 个人管理任何事物。
(事故致因 2-生理不佳因素归结为个人层面的间接原因,属于组织内部原因;而 外部原因的监管及其他因素具体化为组织外部的监管及供应商及其产品和服务质量,组织成员 的家庭、遗传、成长环境及自然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因素等,组织内外部原因 分割清晰,事故的各种原因都在模型上可见,逻辑关系明确,可依此编制各行业的事故原因分 析方法,系统、全面、深入地分析事故原因,模型的普适性不断提升。

事故致因模型

事故致因模型

概念名词
损失预防 损失预防是在加工工业的危险控制中常用的概念。Lees指出,损失预防在多个方面不同于 传统的安全方法。比如,损失预防更强调预见危害并在事故发生前采取行动。同时,更强 调系统性而不是试错法。这也是合理的,因为加工工业中的事故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除了对人的伤害外,对植物的损害和利润损失也是损失念名词
事故理论 事故理论旨在阐明事故现象,解释事故发生的机制。所有现代理论都建立在事故致因模型 的基础上,这些模型试图解释最终造成损失的一系列事件的原因
概念名词
组织概念 组织错误的概念与一些组织比其他组织表现得更安全这一事实有关。人们常说,这些组织 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Chernobyl事故发生后,这个词也为公众所熟知。安全文化的概念 在其他论文中讨论较多
XX XX
完善应急预案
对于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工 厂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包 括明确的应急响应流程、应急 设备和人员的分配等。同时, 应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以提高 员工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加强供应链管理
工厂应对供应链进行全面管理, 包括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原材 料的检验和控制等。通过确保 供应链的质量和安全性,可以 降低因材料问题导致的事故风 险
4
事故致因模型
事故致因模型
在上述案例中,通过应 用劳伦斯事故致因模型 ,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事 故的原因,并提出了相 应的解决方案
然而,我们还可以进一 步考虑其他可能的改进 措施,以更好地预防类 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以下是对这些其他可能 的改进措施的详细讨论
增强安全文化
工厂应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 包括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推 行安全第一的理念,以及鼓励 员工参与安全改进活动。可以 通过定期的安全培训、安全竞 赛和奖励机制等手段来实现

事故发生模型

事故发生模型
生模型
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 ①缺乏安全知识和经验,或不知道有危险; ②生理缺陷或生病、酒醉、迟钝、忧伤; ③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体力不足; ④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时心不在焉; ⑤劳动态度不端正; ⑥不懂装懂,满不在乎。 这些都可以采用制度规范、培训教育等避免。

事故发生模型
由上图可见,事故的发生是直接原因中人 的不安全行为与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交叉酿 成的。 实际上,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也有一个交 叉点,只要消除了管理缺陷,则环境、物的不 安全状态就可以好转或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也可以得到控制,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或控 制事故的发生。 因此,安全管控体系的好坏非常重要!
事故发生模型
该模型的优点是: (1)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 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2)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第一因 素; (3)该模型对于调查事故发生的原 因具有很好的指导。
事故发生模型
根据事故的轨迹交叉理论,事故隐 患由人—机—环境—管理四个环节组成。 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物的 危险状态(机)、环境的恶化(环)称 为直接隐患;管理的缺陷(管)称为间 接隐患。 直接隐患和间接隐患共同作用形成 事故,如下图所示:

事故发生模型
事故发生模型
在模型中,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在煤 矿井下难以消除; 物的不安全状态(例如:设备) 是可以消除的; 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违章作业、 冒险作业、野蛮作业、随意作业等。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模型及其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模型的核心思想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模型是一种在安全管理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理论,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分析事故成因的框架,对于预防事故、提升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介绍,帮助读者理解其核心思想。

随后,文章将探讨该理论模型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其在事故预防和管理中的实际效果。

本文将总结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模型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掌握事故预防的有效方法,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二、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模型概述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模型,又称为海因里希多米诺骨牌理论,是由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在1931年提出的,用于解释工业伤害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

该理论模型将事故的发生视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的连锁反应,这些事件按照特定的顺序依次发生,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遗传及社会环境:这是事故发生的最初原因,指的是个人的遗传特征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在安全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人的缺点:这里的缺点并不是指道德品质上的缺陷,而是指人在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不足或缺陷。

这些缺点可能导致个体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违规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操作失误、违反规章制度等;物的不安全状态则包括设备故障、作业环境不良等。

事故: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存在时,就可能引发事故。

事故可能导致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等后果。

伤害:事故发生后,如果个体受到的伤害足够严重,就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模型强调了事故发生的连锁反应特性,即一个因素的出现可能引发下一个因素的发生,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事故的原因和类型

事故的原因和类型

事故的原因和类型一、事故致因模型1931年海因里希(W.H.Heinrich)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因素之间及与事故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事故发生可能在某一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原因概括为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海因里希最初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五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得图l那样的多米诺骨牌系列。

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

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颊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中止。

海因里希认为,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图1 海因里希连锁论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论,提出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这个工业安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

但是,海因里希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缺点等,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

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模型认为,事故通常是复杂的,一个事故可能有10个或更多的前导事件。

细致的事故分析应当揭示三个原因层次。

最低一级--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或物接收了一定量的不能被接收的能量或危害性物质;而这是由于一种或多种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或两者的组合而造成的--这是间接原因或"征兆";间接原因是由基本原因--不良的管理方针和决策或人的或环境的因素导致的。

如图2所示。

图2 OSHA事故致因模型日本劳动省认为事故是由于物与人之间发生了不希望的接触所致,之所以发生这种接触,是因为存在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管理的缺陷造成的。

事故信息模型(MAIM):系统化描述和预防事故的理论工具

事故信息模型(MAIM):系统化描述和预防事故的理论工具

事故信息模型(MAIM):系统化描述和预防事故的理论工具事故信息模型(MAIM)概述一、模型目的事故信息模型(MAIM)的主要目的是以结构化、系统化的方式来描述和解释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事故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建立这样一个模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故的本质,从而为预防和减缓事故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模型应用范围事故信息模型(MAIM)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和领域,如交通运输、化工、制造业、医疗健康等。

它不仅可以用于企业或组织的事故预防和风险管理,还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应急救援等领域。

此外,该模型也可用于研究和分析各类事故数据,以支持政策制定、安全宣传和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三、模型构建方法事故信息模型的构建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包括系统工程、概率论、图论、人工智能等。

在构建过程中,一般需要先对事故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事故进行分类、建模和分析。

此外,还需要结合实际应用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模型。

四、模型组成部分事故信息模型通常包括以下组成部分:1.事故定义与分类:明确事故的定义、分类标准和事故类型的划分等。

2.事故链:描述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和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事故分析方法:提供针对不同类型事故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

4.事故数据库:建立用于存储和分析事故数据的数据库系统。

5.预测与评估:利用模型对事故发生的风险和后果进行预测和评估。

6.预防与控制:提出针对不同类型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7.培训与教育:为相关人员提供安全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8.政策与法规:分析相关政策法规对事故预防和安全管理的影响。

9.应急救援:制定针对不同类型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实施方案。

10.技术支持与保障: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措施,以确保模型的有效实施和应用。

五、模型特点事故信息模型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性:模型将事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全面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事故信息模型(MAIM)概述

事故信息模型(MAIM)概述

事故信息模型(MAIM)概述事故是用来表示某些引起不希望有的或意外的身体损伤或破坏的事件,事故模型就是用来分析这些事件的概念性方案。

事故模型可用于以下目的:第一,对事故如何发生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认识;第二,模型可用于记录和储存事故的资料;第三,可能提供调查事故的机理。

这三种目的是不能完全区分的,且形成了一个有用的分类方法。

事故信息模型主要用于上述第二个目的,即记录和储存事故资料。

一、MAIM事故信息模型有用的事故信息不应该只着重在其对环境的直接破坏和损伤,还应该对包括其前面发生的一连串的事件和导致事故序列发生的因素的全面理解。

图3-11表达了MAIM事故模型。

3-11MAIM事故模型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个模型。

一个工人在有油的地面上因脚打滑而摔倒,导致头碰撞机器,造成脑部受到震荡。

这很容易识别这个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油引起的脚打滑)和损伤原因(头碰在机器上)。

然而这个例子所描述的却不是事故的直接原因(滑倒在油上)也不是导致的因素(油是怎样洒到地上的)。

实际上问题是在多因素状况下发生的,而他们只考虑了一个因素。

一个事故可能由许多因素构成,不总是由一个单独的事件组成,这些观点是MAIM理论发展的基础。

上面所举的例子,脚打滑可看作是事故的第一个意料之外的事件(由于地面上有油的存在,可以想象到某些人将会发生脚滑和摔倒,但这个情况是人走路时没有预见到的)。

当第一个事件出现时,人或装备的动作可通过当时一般的活动以及更为详细的身体移动等情况来加以描述。

那些与事件、物体特征有关的位置、移动和状况等都要加以描述。

有时,也要涉及与第一个物体相关的第二个物体。

正如上面提到的,可能有一个以上的事件发生,同时第二个事件也可能涉及到一个物体(或者是不同的物体)。

此外,设备和人可能有另外一种身体的移动方式,像伸出一只手去防护或阻断摔倒的动作,均可包括在模型中。

第三、第四或以后的事件都可能相继出现在序列之前,最终导致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泄漏
由于设备损坏或操作失误引起泄漏从而大量释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将会导致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发生,因此后果分析首先要考虑泄漏。

1. 泄漏情况分析 2. 泄漏量的计算 1) 液体泄漏量
液体泄漏速度可用流体力学的伯努力方程计算,其泄漏速度为:
2gh )
p p (2A C Q 0d 0++=ρ
ρ
(4-1)
式中 Q 0——液体泄漏速度,kg/s ;
C d ——液体泄漏系数,按表4-49选取; A ——裂口面积,m 2;
ρ——泄漏液体密度,kg/m 3; p ——容器内介质压力,Pa ; p 0——环境压力,Pa ;
g ——重力加速度;9.8m/s 2; h ——裂口之上液位高度,m ;
表4-49 液体泄漏系数C
主要取决于容器内介质压力与环境压力之差和裂口之上液位的高低。

当容器内液体是过热液体,即液体的沸点低于周围环境温度,液体流过裂口时由于压力减小而突然蒸发。

蒸发所需热量取自于液体本身,而容器内剩下液体的温度将降至常压沸点。

在这种情况下,泄漏时直接蒸发的液体所占百分比F 可按下式计算:
H
T T C F 0
p
-= (4-2) 式中 C p ——液体的定压比热,J/kg ·K ; T ——泄漏前液体的温度,K ; T 0——液体在常压下的沸点,K ; H ——液体的气化热,J/kg ;
按式4-2计算的结果,几乎总在0~1之间。

事实上,泄漏时直接蒸发的液体将以细小烟雾的形式形成云团,与空气相混合而吸收热蒸发。

如果空气传给烟雾的热量不足以使其蒸发,有一些液体烟雾将凝结成液滴降落到地面,形成液池。

根据经验,当F>0.2时,一般不会形成液池;当F<0.2时,F 与带走液体之比有线性关系,当F=0时没有液体带走(蒸发),当F=0.1时有50%的液体被带走。

2) 气体泄漏量
气体从裂口泄漏的速度与其流动状态有关。

因此,计算泄漏量时首先要判断泄漏时气体流动属于音速还是亚音速流动,前者称为临界流,后者称为次临界流。

当下式成立时,气体属于音速流动:
1
0)1
2(-+≤k k
k p p (4-3) 当下式成立时,气体属于亚音速流动:
1
0)1
2(-+≥k k
k p p (4-4) 式中p 0、p ——符号意义相同;
k ——气体的绝热指数,即定压比热C p 与定容比热C v 的比值。

气体呈音速流动时。

其泄漏量为:
1
1
0)1
2(-++=k k d k RT Mk A C Q ρ (4-5)
气体呈亚音速流动时,其泄漏量为:
1
1
0)1
2(-++=k k d k RT Mk A YC Q ρ (4-6)
上两式中 C d ——气体泄漏系数,当裂口形状为圆形时取1.00,三角形时取0.95,长方形时
取0.90;
Y ——气体膨胀因子,由下式计算:
])
(1[)()21)(11(1
02
011k
k k
k k p
p p p k k Y --+-+-= (4-7)
M ——分子量,kg ;
ρ——气体密度,kg/m 3; R ——气体常数,J/mol ·K ; T ——气体温度,K ;
当容器内物质随泄漏而减少或压力降低而影响泄漏速度时,泄漏速度的计算比较复杂。

如果 流速小或时间短,在后果计算中可采用最初排放速度,否则应计算其等效泄漏速度。

3) 两相流动泄漏量
在过热液体发生泄漏时,有时会出现气、液两相流动。

均匀两相流动的泄漏速度可按下式计算:
)(20c d p p A C Q -=ρ (4-8)
式中 Q 0——两相流动混合物泄漏速度,kg/s ; C d ——两相流动混合物泄漏系数,可取0.8; A ——裂口面积,m 2;
p ——两相混合物的压力,MPa ;
p C ——临界压力,MPa ,可取0.55 MPa ;
ρ——两相混合物的平均密度,kg/m 3,它由下式计算:
2
1
11
ρρρv
v
F F -+
=
(4-9)
ρ1——液体蒸发的蒸汽密度,kg/m 3; ρ2——液体密度,kg/m 3;
F v ——蒸发的液体占液体总量的比例,它由下式计算:
H
T T C F 0
p
-= (4-10) 式中 C p ——液体的定压比热,J/kg ·K ; T ——泄漏前液体的温度,K ; T 0——液体在常压下的沸点,K ; H ——液体的气化热,J/kg ;
当F>1时,表明液体将全部蒸发成气体,这时应按气体泄漏公式计算。

如果F v 很小,则可近似按照液体泄漏公式计算。

3.泄漏后的扩散
如前所述,泄漏物质的特性多种多样,而且受原有条件的强烈影响,但大多数物质从容器中泄漏出来后,都可发展为弥散的气团向周围空间扩散。

对可燃气体若遇到点火源会着火。

这里仅讨论气团原形释放的开始形式,即液体泄漏后扩散、喷射扩散和绝热扩散。

1)液体的扩散
液体泄漏后立即扩散到地面,一直流到低洼处或人工边界,如防火堤、岸墙等,形成液池。

液体泄漏出来不断蒸发,当液体蒸发速度等于泄漏速度时,液池中的液体量将维持不变。

如果泄漏的液体时低度挥发时,则从液池中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气团,对厂外人员没有危险;如果着火则形成池火灾;如果渗透进土壤,有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

如果泄漏的是挥发性液体或低温液体,泄漏后液体蒸发量大,大量蒸发在液池上面后会形成蒸汽云并扩散到厂外,对厂外人员有影响。

(1)液池面积
如果泄漏的液体已达到人工边界,则液池面积即为人工边界围成的面积。

如果泄漏的液体未 达到人工边界,则将假设液体的泄漏点为中心呈扁圆柱形在光滑平面上扩散。

这时液池半径 R 用下式计算:
瞬时泄漏(泄漏时间不超过30s )时:
4
)8(t
p
gm r π= (4-11)
连续泄漏(泄漏持续10min 以上)时:
4
1
3)32(p
gmt r π=
上述两式中 r ——液池半径,m ;
m ——液体的泄漏量,kg ; g ——重力加速度,9.8m/s 2; p ——设备中液体压力,Pa ; t ——泄漏时间,s 。

(2)蒸发量
液池内液体蒸发按其机理可分为闪蒸、热量蒸发和质量蒸发三种。

①闪蒸:过热液体挥发后,由于液体的自身热量而直接蒸发称为闪蒸。

发生闪蒸时液体蒸发 速度Q 1可由下式计算:
t /m F Q v 1∙=
式中 F v ——直接蒸发的液体与液体总量的比例 m ——泄漏的液体总量,kg ; t ——闪蒸时间,s 。

②热量蒸发:当F v <1或Q t <m 时,则液体闪蒸不完全,有一部分液体在地面形成液池并吸 收地面热量而气化,称为热量蒸发。

热量蒸发速度Q 1按下式计算:
)()(01
011b u b T T HL
A KN t
H T T KA Q -+
-=
πα (4-13) A 1——液池面积,m 2; T 0——环境温度,K ; T b ——液体沸点,K ; H ——液体蒸发热,J/kg ; L ——液池长度,m ;
α——热扩散系数,m 2/s ,见表4-50; K ——导热系数,J/m ·K ,见表4-50; t ——蒸发时间,s ;
N u ——努舍尔特(Nusselt )数。

称为质量蒸发。

其蒸发速度Q 1为:
11ραL
A
Sh
Q = (4-15) 式中α——分子扩散系数,m 2/s ; Sh ——舍伍德(Sherwood )数; A ——液池面积,m 2; L ——液池长度,m ;
ρ1——液体的密度,kg/m 3; 2)喷射扩散
气体:泄漏时从裂口喷出形成气体喷射。

大多数情况下气体直接喷出后,其压力高于周围环境大气压力,温度低于环境温度。

在进行气体喷射计算时,应以等价喷射直径计算。

等价喷射的孔口直径按下式计算:
ρ
ρ0
D D = (4-16) 式中 D ——等价喷射孔径,m ; D 0——裂口孔径,m ;
ρ0——泄漏气体的密度,kg/m 3;
ρ——周围环境条件下气体的密度,kg/m 3。

如果气体泄漏能瞬间达到周围环境的温度、压力状况,即ρ0=ρ,则D=D 0。

(1)喷射的浓度分布
在喷射轴线上距孔口x 处的气体浓度C (x )为:
ρ
ρρ-++=
132.0)(0
1
2
1D x b b b x C (4-17) 式中b 1、b 2——分布函数,其表达式如下:
2195.92.485.50b ρρ-+= ρ4123b 2+=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如果把式(4-17)改写成x 是C (x )的函数形式,则给定某浓度值C (x ),就可算出具有 该浓度的点至孔口的距离x 。

在过喷射轴线上点x 且垂直于喷射轴线的平面内任一点处的气体浓度为:
22)x /y (b e )
x (C )
y ,x (C -=
式中C (x ,y )——距裂口距离x 且垂直于喷射轴线的平面内y 点的浓度,kg/m 3; C (x )——喷射轴线上距裂口x 处的气体浓度,kg/m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