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素材:与韩愈有关的十则小故事
韩愈的故事
韩愈的故事一、韩愈应试韩愈从小聪明过人。
据张岱《史阙》所载,韩愈第一次应试时,主考官是陆贽,所出的考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
韩愈拿到题目,略加思索,一挥而就,最早交卷的是他。
考过试后,韩愈非常轻松,自信这次考试不错。
但结果使韩愈大失所望,陆贽出于个人偏见,认为韩愈考得并不好,将他的考卷扔到废纸筐去了。
韩愈落第了,但他并不灰心,第二年又报考了,主考官仍是陆贽,考题也同去年一样。
韩愈想了想,自信他的答卷是好的,于是毫不犹豫地照抄原文,交上去。
这次陆贽将韩愈的文章阅读再三,发觉韩愈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对的,陆贽终于改变了自己的主意,取韩愈为第一名。
二、韩愈写春联韩愈因谏阻宪宗皇帝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他写得一笔好字,逢年过节,总要亲自写一副对联贴在衙门门口。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对联不但文学价值高,而且所写的字笔力刚健、气势不凡,博得众人喜爱。
这一年春节,韩愈的春联一贴上去,往往半夜就被人偷偷揭去,人们偷他的春联,说明他的春联名贵,这对韩愈是一件好事,但有的人却拿去高价出售,牟取暴利,这使韩愈十分恼火。
到了第二年除夕,韩愈想了一个办法,每边对子只写一半,到大年初一才补上另一半,这样,除夕晚上就没有敢偷了。
韩愈想了想,写了这样八个字:“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当晚那些想偷春联的人来了一批又一批,个个都缩颈吐舌,没有人敢取下来。
待到寅时,春节到了,韩愈把笔拿来,将春联缀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于是,韩愈的这副春联,保留到了新年。
哥哥一死,孤儿寡妇举目无亲,无人帮助,嫂嫂只好带着韩愈返回故乡。
这不幸的遭遇磨炼了他的意志,他把对哥哥的思念埋在心底,刻苦自学,发奋读书。
每天三更起床开始读书,无论吃饭、睡觉,手里都不离开书本。
累了,把书本当枕头,吃饭没菜,就边看书边吃饭。
他先后读了《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等书,并且熟读了诸子百家的文章。
后来,韩愈在嫂嫂的鼓励下,来到洛阳求学。
韩愈的励志故事
韩愈的励志故事韩愈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文学家,因为韩愈不仅只是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他在官场上也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韩愈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韩愈的励志故事:1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说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评价自然是很有些夸张了。
苏东坡还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其他暂且不表,单说这“忠犯人主之怒”,于韩愈确实不为过。
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
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
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
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
”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
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
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
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
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
文中字字情真意切,流露出身为臣子的拳拳之心。
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
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韩愈的乌纱得来不易。
他考进士三次落第,考官时又三次碰壁,按说应该惜官如命。
但他屡次犯上,逆披龙鳞,被贬之后也不吸取教训,一如既往。
他傻吗?当然不是。
在提笔给两位圣上写奏状时,特别是在给唐宪宗反映迎佛骨的危害时,他早已充分考虑到可能的后果。
最新-韩湘子的故事 精品
韩湘子的故事篇一:故事素材:与韩愈有关的十则小故事故事素材:与韩愈有关的十则小故事故事素材:与韩愈有关的十则小故事韩愈投书苍龙岭苍龙岭乃西岳华山上一处著名景观。
是从云台峰通往“天外三峰”的一条险径。
远远望去,像一条直冲云霄的游龙,游行在两山之间,龙脊突兀,宽不足三尺,两边皆为万丈深渊。
云涌华山之时,若隐若现,十分神奇险峻。
苍龙岭的顶端有一“逸神崖”,上刻“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
这处遗迹其中蕴含了一段唐朝杰出文学家韩愈游览华山的有趣故事。
唐朝后期,韩愈被贬,心情十分不好,刚好遇到他的侄子韩湘子和华山修道士吕洞宾,二人劝说韩愈去华山一游,以解心头之闷。
韩愈对名川大山一贯比较感兴趣,但因以往政务冗忙,没有闲余时间,苦不得游,今日,经他俩一提,正合其意。
便道:“也好,只是道路崎岖,如何去得?”韩湘子道:“这有何难?”于是两个道人夹着韩愈瓢至山顶,然后两人离去。
韩愈立于峰头上,放眼环视,只见华山层峦叠嶂,苍松郁郁,小径通幽,奇鸟鸣丛,悦耳动听,好似天外仙境一般。
他漫步山上,观赏了镇岳宫、玉井楼、二十八宿潭。
他纵目西峰,气势磅礴,莲叶覆顶,开石为洞,庙宇依山势而建,道路凿巨石而成,山日天光,光辉相映,翠草绿树,互为衬托,无限奇景佳境引得韩愈诗兴打发,遂吟道:“太华峰顶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
冷比霜雪甘比密,一片入口沉疴痊。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寅缘。
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
吟罢,他又兴致勃勃地登上极顶仰天池,享受一下那“可通帝座”的最高点。
他又来到南天门,观看了凌空高撑的长空栈道。
他怀着欲罢难舍的心情,走遍了东峰,领略了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
下了金锁关,来到五云峰,心想:上山容易下山难,变迈开脚步往下走,转。
韩愈的典故故事精选十一则
韩愈的典故故事精选十一则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韩愈的典故故事精选十一则,欢迎大家阅读!叩齿庵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设水布古时候,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
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
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性情中人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
年轻时同孟郊、张籍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
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
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
韩愈的童年名人故事
韩愈的童年名人故事
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
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
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
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
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
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
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
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
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
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
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
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
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
”第二天,韩愈带着书僮,走上了去洛阳的路。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呢
韩愈的简介有哪些故事呢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唐代“经义文学”和“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非常重视道德观念,在唐代古文运动的历史上,创造了新的篇章。
韩愈的简介有很多故事,下面我将针对其代表性的几个故事作进一步的介绍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
故事一:韩愈荐举柳宗元柳宗元是唐朝的一位大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韩愈在唐朝时期时,曾在内阁文学院中荐举柳宗元。
当时柳宗元十分年轻,但是他的才华过人,写了很多备受推崇的古文文章。
在当时的文坛上,柳宗元的才华被很多人瞩目,但由于没有权势,他未能获得官职。
正是在韩愈的推荐下,柳宗元才从内阁文学院入选,成为了一名官员。
这个故事说明了韩愈在唐朝时期被重视的地位,并证明了韩愈的才华和眼光。
值得一提的是,柳宗元在韩愈的影响下,接受了古文运动的思想和书写技法,成为了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故事二:韩愈与李白、杜甫的故事韩愈、李白、杜甫的文学成就都非常显著,因此有许多人常常把他们并列称之为“唐三杰”。
然而,韩愈、李白、杜甫却并不是朋友。
相反,李白和杜甫都曾经批评过韩愈的文学才华和思想。
尽管如此,因为他们的作品都非常重要,这使得在他们的时代和以后的历史上,他们的成就都遭到了高度的认可。
因此,尽管韩愈、李白和杜甫之间并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但是他们共同书写了唐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页,展现出来的是唐代文学之好的辉煌局面。
故事三:韩愈的“师说”韩愈曾经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被称为“师说”。
根据这个说法,一个人只有在学习他人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独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就是说,培养好的学术背景是发展个人才华的前提。
“师说”的观点反映了韩愈对于人类知识共同体的应否认识和理解,强调人类类固有的互动性和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不断深化个人认识和理解,创造自己的思考方式,从而以更为深刻的认识来理解整个世界。
以上就是关于韩愈的简介及其代表性故事的介绍。
韩愈的故事六则
韩愈的故事六则说到韩愈,几乎无人不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可就是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科举却六次落榜,最终也没能考中“博学鸿词科”。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他的故事,希望你喜欢!“公卷”延誉“通榜”推荐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秋,19岁的韩愈赴长安投奔族兄韩弇。
不巧的是,就在韩愈快到长安时,唐德宗命河中节度使浑瑊与吐蕃缔结盟约,韩弇以殿中侍御史为判官前往河中。
当时的科举,能否中第并不完全取决于试卷的水平,名人的“公卷”延誉和“通榜”推荐至关重要。
科考之前,考生要把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呈给朝中硕学名儒传阅评判,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响,这就是“公卷”延誉。
硕学名儒根据自己对考生诗文的评判,向主考官推荐一个预选榜,这就是“通榜”推荐。
科举的试卷并不糊名,由主试者决定取舍。
通常,主考官根据“通榜”推荐和考生临场试卷,综合决定名次高下。
考生如果没有得力名人的“公卷”“通榜”,仅凭试卷水平是很难中第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自己要行,还得有人说你行,而且说你行的人得行。
韩愈要想找到为自己“公卷”延誉的名人,只有通过族兄韩弇这一条路。
但当时韩弇重任在身,找关系为韩愈“公卷”延誉只能等到回长安以后。
韩愈到长安不久,便传来吐蕃劫盟的消息,除浑瑊一人逃脱外,其余一千多人全部被吐蕃所擒,韩弇更是遇害。
韩愈的期待落空了。
“长安米贵,居之大不易”,他在长安“穷不自存”,生计成了问题。
万般无奈之际,韩愈想到了故人北平王马燧。
马燧请韩愈到自己家,给两个儿子当老师,韩愈的生活这才有了着落。
四次考进士终进“龙虎榜”稳定下来的韩愈开始准备应考礼部进士试。
他先向一些考中进士的人请教应试方法。
有的拿出礼部考过的赋、诗、策等考试题,韩愈一看,“以为可无学而能”,觉得自己根本不用学就可以答得挺好。
可是,事实远比想象的残酷得多。
此后的三次科考,韩愈都是名落孙山。
但是,韩愈并不气馁。
他认为自己的文章合于古人之道,而当下考试刻意追求形式的四六骈文,毫无价值。
历史名人之韩愈的励志故事
历史名人之韩愈的励志故事导读:本文历史名人之韩愈的励志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于韩愈的励志故事一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说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评价自然是很有些夸张了。
苏东坡还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其他暂且不表,单说这“忠犯人主之怒”,于韩愈确实不为过。
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
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
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
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
”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
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
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
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
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
文中字字情真意切,流露出身为臣子的拳拳之心。
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
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韩愈的乌纱得来不易。
他考进士三次落第,考官时又三次碰壁,按说应该惜官如命。
但他屡次犯上,逆披龙鳞,被贬之后也不吸取教训,一如既往。
他傻吗?当然不是。
在提笔给两位圣上写奏状时,特别是在给唐宪宗反映迎佛骨的危害时,他早已充分考虑到可能的后果。
聪明的小韩愈故事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关于他小时候的一个聪明故事:据说,韩愈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晚上读书只能借助月光。
有一天晚上,他读书读得太入迷,以至于蜡烛烧完了他都没有发现。
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夜深人静,周围一片漆黑。
但是,韩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读书,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主意。
他找来一个大盆,里面装满了水,然后放在月光下。
由于水的反射作用,月光被投射到了盆子里,形成了一个明亮的光斑。
韩愈就借着这个光斑继续读书,直到天亮。
这个故事表现了韩愈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不仅能够善于利用资源,而且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够想出巧妙的解决办法。
这种精神品质对于他日后的成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诗人韩愈的轶事典故
诗人韩愈的轶事典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先世曾居昌黎(今辽宁义县),故亦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文学家,儒家学者,思想家、教育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人韩愈的轶事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叩齿庵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设水布古时候,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
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
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性情中人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
年轻时同孟郊、张籍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
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
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
而他对那些权豪势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顾。
韩愈创造快乐的作文素材
韩愈创造快乐的作文素材《韩愈创造快乐的作文素材》素材一《昌黎先生的乐观美食之旅》韩愈这一辈子可真是丰富多彩。
就说他吃东西这事儿,那也是充满了欢乐的创造。
韩愈被贬到潮州的时候,面对那陌生的环境和相对落后的条件,一般人可能就愁眉苦脸,吃啥都不香了。
可韩愈不,他发现了当地一种独特的食材- 鳄鱼。
这鳄鱼在当地人眼里那是个恐怖的家伙啊,但韩愈看到的却是一道潜在的美食(当然不是真的吃,这里是他的一种诙谐表示)。
他专门写了篇《祭鳄鱼文》。
在文中他就像一个严厉的家长呵斥鳄鱼,让它们搬家。
这事儿表面是治理鳄鱼,其实也展现了他的乐观。
他想象着把鳄鱼像对待不听话的小孩一样管教起来。
就如同我小时候在家里,看到大老鼠,我那大胆的叔叔就拿着扫帚满屋子追打,边追边跟老鼠说“这是我家,你赶紧走”。
韩愈当时大抵也是这种心态,自己虽然身处偏远之地,但还能跟鳄鱼较上劲,并且这件事还能被他写成一篇独特的文章,把本来沉重的被贬之事搞得像一场有趣的人鳄大战记录,这无疑是自己给自己创造了快乐的方式。
没点乐观心态和创造快乐的本事,哪能把这么一件事搞得这么有趣。
素材二《韩愈的社交乐事》韩愈特别喜欢交朋友,也擅长在人际交往中创造快乐。
他善于发掘身边朋友的有趣之处并把这些记载下来。
他说孟郊这人“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
你看,他把孟郊那种傲娇的不理人描写得多生动,就像小铅笔去撞大钟一样,小敲大不动。
他在朋友间这种诙谐的调侃就像咱们同事之间互损。
我记得我们办公室里小张很能吃,长得壮实,大家就开玩笑说他像“小猪存钱罐”,这是对他善意的调侃,还能增进感情。
韩愈也是这样,他朋友圈中的这些趣事,不但让他自己乐在其中,而且他把这些记录成篇后,给后人也带来很大的快乐。
他那种用文字营造欢乐社交氛围的能力,实在是为他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还甭说,就是这种对朋友间往来趣事认真书写记录的态度,让他在当时的人际圈子里估计是个很受欢迎的人。
有这么多有趣的朋友,自己还能不断从这些交往中挖掘快乐因子通过文字表现,生活怎么会单调无趣呢。
【民间故事】韩愈投书苍龙岭
【民间故事】韩愈投书苍龙岭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韩愈的年轻人。
他聪明伶俐,博学多才,在村庄里被大家视为学问精湛的人才。
韩愈并不满足于平凡的生活,他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改变世界。
于是,韩愈离开了家乡,踏上了一段漫长的旅程。
他走遍了整个大唐帝国,读遍了各种经书和文学作品。
他觉得自己已经非常了解天下之事,他渐渐发现自己仍然茫然无措,他觉得自己需要一种更高的境界。
有一天,韩愈听说苍龙岭是一个离人间最近的天堂,那里有一位贤者,能够解答人们所有的疑惑。
韩愈心生一计,他决定给苍龙岭投书,向那位贤者求助。
于是,韩愈动笔写下了自己的困惑和迷茫,并祈祷贤者能够解答他的问题。
他将信封贴好,铺上邮票,亲手送到镇上的邮局。
数日后,韩愈焦急地等待着回信。
他每天都去镇上的邮局催促,而邮局的工作人员总是告诉他:“请再耐心等待,我们会把您的信件送到苍龙岭去。
”韩愈只好再次等待。
日子一天天过去,韩愈的心情越来越沮丧。
他开始怀疑那个贤者是否真的存在,是否有能力回答他的问题。
他想要放弃,回到家乡过平凡的生活。
在最绝望的时刻,韩愈收到了苍龙岭寄来的一封回信。
他兴奋地打开信封,里面放着一张通知他去苍龙岭的地图。
韩愈一瞬间觉得,自己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他们来到了苍龙岭,一个陌生却又充满神秘感的地方。
山上有一道门,似乎通往另一个世界。
韩愈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他来到了一个美丽而祥和的小村庄。
他在那里遇见了那位传说中的贤者。
这位贤者年纪已经很大了,却依然目光炯炯有神。
他和韩愈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解答了他的疑惑,给了他新的启发。
韩愈在苍龙岭呆了许久,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智慧。
在离开的那一天,韩愈向贤者道别,并问他为什么需要通过投书来寻求帮助。
贤者微笑着回答道:“投书的过程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旅程。
它需要你的信仰和坚持,同时也能帮助你更好地审视自己的问题。
通过投书,你将与自己内心的力量对话,找到答案。
”韩愈点头赞同,感谢贤者对他的教诲。
他离开了苍龙岭,回归现实世界。
韩愈上华山的故事
韩愈上华山的故事
您知道韩愈上华山那事儿吗?可老有意思了。
韩愈这人啊,那可是大文豪,学问大得很。
有一天呢,他突发奇想,要去爬华山。
华山那可是出了名的险峻,一般人看着都得腿软。
韩愈一开始啊,雄赳赳气昂昂的,顺着山路就往上爬。
他心里可能还想着,这华山再险,还能难倒我这个大文人不成?结果越往上爬,这路越窄,越陡峭。
有些地方啊,那简直就是直上直下的,旁边就是万丈深渊。
等他爬到了半山腰的一处险境,抬头往上看,那山峰高耸入云,路都不知道在哪;再往下一看,我的个乖乖,深不见底啊,感觉自己就像悬在半空中一样。
这时候韩愈可就慌了神儿了,他想继续往上吧,害怕得不行,想下去呢,又觉得这下去比上去还难。
他被困在那儿啊,是又着急又害怕,心里估计在想,我这是何苦呢,好好在家写文章多好。
据说啊,他当时害怕得都哭了起来,那场面真是又好笑又可怜。
不过呢,他被困在山上这事儿可传开了。
最后啊,还是华阴县令派人上山,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他给救下来。
这韩愈上华山的事儿啊,就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一个趣谈。
您说,这大文豪也有这么狼狈的时候呢。
关于韩愈的故事(精选10篇)
关于韩愈的故事(精选10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关于韩愈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韩愈的故事篇1韩愈投书苍龙岭苍龙岭乃西岳华山上一处著名景观。
是从云台峰通往“天外三峰”的一条险径。
远远望去,像一条直冲云霄的游龙,游行在两山之间,龙脊突兀,宽不足三尺,两边皆为万丈深渊。
云涌华山之时,若隐若现,十分神奇险峻。
苍龙岭的顶端有一“逸神崖”,上刻“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
这处遗迹其中蕴含了一段唐朝杰出文学家韩愈游览华山的有趣故事。
唐朝后期,韩愈被贬,心情十分不好,刚好遇到他的侄子韩湘子和华山修道士吕洞宾,二人劝说韩愈去华山一游,以解心头之闷。
韩愈对名川大山一贯比较感兴趣,但因以往政务冗忙,没有闲余时间,苦不得游,今日,经他俩一提,正合其意。
便道:“也好,只是道路崎岖,如何去得?”韩湘子道:“这有何难?”于是两个道人夹着韩愈瓢至山顶,然后两人离去。
韩愈立于峰头上,放眼环视,只见华山层峦叠嶂,苍松郁郁,小径通幽,奇鸟鸣丛,悦耳动听,好似天外仙境一般。
他漫步山上,观赏了镇岳宫、玉井楼、二十八宿潭。
他纵目西峰,气势磅礴,莲叶覆顶,开石为洞,庙宇依山势而建,道路凿巨石而成,山日天光,光辉相映,翠草绿树,互为衬托,无限奇景佳境引得韩愈诗兴打发,遂吟道:“太华峰顶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
冷比霜雪甘比密,一片入口沉疴痊。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寅缘。
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
吟罢,他又兴致勃勃地登上极顶仰天池,享受一下那“可通帝座”的最高点。
他又来到南天门,观看了凌空高撑的长空栈道。
他怀着欲罢难舍的心情,走遍了东峰,领略了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
下了金锁关,来到五云峰,心想:上山容易下山难,变迈开脚步往下走,转眼来到“苍龙岭”顶端,往下一看,天际茫茫,苍龙岭形似云雾中的一座独桥,两边深不见底。
韩愈的生平故事
韩愈的生平故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有关他的历史故事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一、艰难求学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阳(在现在河南省)人,唐代文学家。
他曾在地方政府和朝廷任职,多次被贬官。
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开创一代文风,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简洁,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被列在第一位。
韩愈的诗也别具一格。
1、童年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
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
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
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
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
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
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
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
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
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
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
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
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
”第二天,韩愈带着书僮,走上了去洛阳的路。
2、读书像品酒到了洛阳以后,韩愈拜访了一些韩家相识的亲朋故友。
大家见他懂礼貌又有学问,都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
韩愈谢绝了大家的好意,自己找了两间茅屋住下,开始过起清贫的读书生活。
韩愈身穿布衣,每天只吃两顿饭,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访友。
韩愈的小故事
韩愈的小故事韩愈的小故事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就因为家风的影响而对文学有着多于常人的兴趣和认知。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韩愈的小故事吧。
叩齿庵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设水布古时候,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
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
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性情中人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
年轻时同孟郊、张籍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
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
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
而他对那些权豪势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顾。
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留在家中做宾客对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
韩愈的成语故事
韩愈的成语故事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有许多成语和寓言故事与他有关。
下面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故事:
故事名称:韩愈拔犀戏园狮
故事内容:相传有一天,韩愈担任宰相时,寿春国王亲自来
到京城,为宴请国王,韩愈邀请了文武百官在宴会上献艺。
到了宴会上,韩愈带领文武百官依次展示才艺,让国王大开眼界。
最后,他带出了一个园狮。
这个园狮拥有逼真的模样和威猛的气势,吓得国王和宾客们都不敢靠近。
韩愈见状,站在狮子前面大声喊道:“犀牛在此!”他故意拨动狮子身上的铃铛,使其发出声音。
狮子听到声音,慌忙转身逃走。
国王和宾客们果然都为之叹服,纷纷称赞韩愈勇气过人。
韩愈则佯装淡定地说:“有何勇气,当时我只是看到狮子前面放着
一头犀牛,才敢说‘犀牛在此’。
”
这个故事用“拔犀戏园狮”成语来形容韩愈在危急时刻妙语解危,故作逞强的样子。
意为通过机智和谈吐灵活地化解危机。
【民间故事】韩愈投书苍龙岭
【民间故事】韩愈投书苍龙岭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韩愈的年轻人。
他聪明勤奋,一心想要成为一名伟大的文人。
但是由于家庭贫困,他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能在家中勤奋读书。
他知道要在文坛上出人头地,就必须有一位贵人指点,所以他决定写一封书信投向苍龙岭上的贵人,希望能够得到指点和指导。
于是,韩愈开始动笔写信。
他用心地精心布置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他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渴望,希望能够得到贵人的指点和教诲。
他写得非常诚恳,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真诚和渴望。
当韩愈写完信后,他拿起笔封了信封,站在家门口犹豫了很久。
他知道这封信的重要性,也知道投信的人可能不会回复。
但是他内心的渴望和希望让他义无反顾地投了出去,然后他开始焦急地等待和期盼回信的到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韩愈仍然没有收到贵人的回复。
他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起来,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
他开始后悔起来,觉得自己太冲动了,这样做只会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更加丢脸。
就在韩愈快要绝望的时候,一封书信送到了他的手里。
韩愈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发现里面有一封信,信的开头便是“云岭知音人”。
原来,韩愈投信的贵人果然收到了他的信,而且还给了他回复。
韩愈打开信后,看到了贵人的回信,他整个人都激动起来。
贵人在信中表示赞赏和赞许,还给了他一些建议和指点。
贵人认为韩愈有文人的天赋和才华,希望他能够继续努力,不要气馁。
这封信让韩愈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鼓励,他决心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进步,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文人。
从那以后,韩愈开始不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他读书、写作,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充满希望。
他时常拿出那封贵人的回信,仔细回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让自己时刻保持着对文学和学问的渴望和热情。
终于,韩愈在后来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文人。
他的文学成就和学识渊博,让他成为了一代文学宗师,被后人传颂不衰。
而那封贵人的回信,也一直被韩愈珍藏着,作为对自己初心和目标的坚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总会有许多艰辛和挑战。
韩愈事例作文素材
韩愈事例作文素材勇于改错韩愈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才名四播,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就是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不检点,喜欢赌博。
张籍结识韩愈后,发现了他的这一毛病,就一再写信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忠告和批评,最终促使韩愈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
韩愈在给张籍的回信中表示:“当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开展批评而断送,反而在这种批评中得以不断地加深。
刚正不阿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
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宪宗览奏后非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
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被贬后,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韩愈到潮阳后,上奏为自己辩白。
宪宗对宰臣说道:“昨日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谏迎佛骨之事,他很是爱护朕,朕难道不知道?但韩愈身为人臣,不应当说人主奉佛就位促寿短。
朕因此讨厌他太轻率了。
”宪宗意欲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及此事,观察宰相的态度。
但皇甫镈憎恨韩愈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抢先回答说;“韩愈终究太狂放粗疏,暂且可考虑调到别郡。
”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性情中人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
年轻时同孟郊、张籍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
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
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
而他对那些权豪势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顾。
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留在家中做宾客对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
韩愈的小故事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就因为家风的影响而对有着多于常人的兴趣和认知。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韩愈的小吧。
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
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设水布
古时候,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
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
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素材:与韩愈有关的十则小故事故事素材:与韩愈有关的十则小故事韩愈投书苍龙岭苍龙岭乃西岳华山上一处著名景观。
是从云台峰通往“天外三峰”的一条险径。
远远望去,像一条直冲云霄的游龙,游行在两山之间,龙脊突兀,宽不足三尺,两边皆为万丈深渊。
云涌华山之时,若隐若现,十分神奇险峻。
苍龙岭的顶端有一“逸神崖”,上刻“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
这处遗迹其中蕴含了一段唐朝杰出文学家韩愈游览华山的有趣故事。
唐朝后期,韩愈被贬,心情十分不好,刚好遇到他的侄子韩湘子和华山修道士吕洞宾,二人劝说韩愈去华山一游,以解心头之闷。
韩愈对名川大山一贯比较感兴趣,但因以往政务冗忙,没有闲余时间,苦不得游,今日,经他俩一提,正合其意。
便道:“也好,只是道路崎岖,如何去得?”韩湘子道:“这有何难?”于是两个道人夹着韩愈瓢至山顶,然后两人离去。
韩愈立于峰头上,放眼环视,只见华山层峦叠嶂,苍松郁郁,小径通幽,奇鸟鸣丛,悦耳动听,好似天外仙境一般。
他漫步山上,观赏了镇岳宫、玉井楼、二十八宿潭。
他纵目西峰,气势磅礴,莲叶覆顶,开石为洞,庙宇依山势而建,道路凿巨石而成,山日天光,光辉相映,翠草绿树,互为衬托,无限奇景佳境引得韩愈诗兴打发,遂吟道:“太华峰顶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
冷比霜雪甘比密,一片入口沉疴痊。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寅缘。
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
吟罢,他又兴致勃勃地登上极顶仰天池,享受一下那“可通帝座”的最高点。
他又来到南天门,观看了凌空高撑的长空栈道。
他怀着欲罢难舍的心情,走遍了东峰,领略了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
下了金锁关,来到五云峰,心想:上山容易下山难,变迈开脚步往下走,转眼来到“苍龙岭”顶端,往下一看,天际茫茫,苍龙岭形似云雾中的一座独桥,两边深不见底。
面对此景,韩愈不由得目瞪口呆,身软腿颤,一步也不敢迈了(唐时的华山,不象现在这样凿石为阶,设栏护路,履险如夷。
唐时不过是在“龙”的脊背上粗凿了几个石窝而已,游人到此,只能手脚并用攀爬而上下,象这样的险境,怎能不使善习文弄墨的韩愈胆战心惊呢?)。
但不下山不行,当时的华山非今日可比,荒寂无人,虫兽出没,不是久留之地。
韩愈鼓足勇气向下走,但走不了几步又退回来,脚下还不时打滑,真是一走退两步,紧张的冷汗直流,浑身颤抖。
为减轻行李,他把所带的书籍都丢下岭去,但还是不能前行半步,被困多时的他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不由得放声大哭。
并悲叹道:“难道我韩愈就葬身于此了?!”但韩愈毕竟是位大智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愿望使他急中生智,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砚台,很快写好了一封求救信扔下山去,不久,华山采药者将此信报告了华阴县令,县令既派人将韩愈救下山去。
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
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
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做诗云:“华之险,岭为要。
韩老哭,赵老笑,一苦一笑传二妙。
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韩愈在苍龙岭留下的这段逸事,为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和遐想。
而苍龙岭之险俊和神奇迷人的魅力将深深地吸引着世人的心。
韩愈走马牵山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
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
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
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
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
”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韩文公祭鳄鱼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
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
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
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
七天不走,便要严处!”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韩文公设水布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里去。
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回衙后,韩愈便作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韩愈与叩齿庵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长得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害怕。
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为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很深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这以后,两人终于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侄子成仙传说韩愈能生活自给以后,就将大哥的遗孤韩湘接到身边与自己同住,并教导他认真读书。
但是,韩湘对读书进仕不感兴趣,却对访仙修道执迷不悟,韩愈对此非常痛心。
有一次,韩愈在寻找外出访仙的韩湘时,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
诗中说道:“两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河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希望侄子能有觉悟。
谁知韩湘回家见到诗后,也写了一首诗来言志。
诗中说:“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
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
”韩愈不相信侄子,一会能酿成美酒,一眨眼使树开花。
韩湘遂撮土一盆,一会儿说:“花已开矣。
”拿开盆只见碧花两朵。
叶间有两行小字,是一诗联:“云横九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对侄子的本领大为惊异,只好听任韩湘离开自己,云游天下去了。
据说后来不久,韩湘就得道成仙,位列八仙,就是韩湘子。
叹息李贺后来,韩愈的文名越来越高之后,朝廷将他派往东都洛阳国子监任教。
韩愈在洛阳致力于古文运动,宣传儒学。
但他到洛阳后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少年才子李贺。
传说,在元和二年(807年),18岁的李贺从近郊昌谷来到城中,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谒韩愈。
当时,正值中午,韩愈宽衣解带正准备午休,门人递上了李贺的诗稿。
韩愈在困倦中不经意地看了一眼,一下子就来了精神,首篇《雁门太守行》的开首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就使得韩愈惊叹不已。
他立即请李贺到室上座。
他们叙说良久,大有相见恨晚之势。
在韩愈的推荐下,李贺顺利通过地方的初试,被地方保举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
但当时一些人忌妒李贺少负盛名,以李贺父名“晋肃”与“进士”谐意犯讳为由,剥夺了他参加殿试的资格。
韩愈听说以后,特别写了《讳辨》一文,为李贺打抱不平。
文中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遂不得为仁乎?”尽管韩愈的辨护很有力,但仍无多大效果。
最后,李贺只能失望而归。
李贺在写下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后,由于长期精神上的苦闷和压抑,在27岁时英年早逝。
李贺之死对韩愈打击很大,使他心灰意冷地叹息很长一段时间,后人对李贺寄予了很大的同情,人们都传说他升天为仙去了。
不罪孟郊与韩愈同时代的诗人贾岛,是个著名的苦吟诗人。
传说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到京都郊外野游,美丽的自然风光引起了他的诗兴。
曲江池边的树上有很多小鸟,池子不远的地方很幽静。
这里住着一户人家,他触景生情,赋诗一首,诗中说:“闲居少邻井,荣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但他对后一句用“推”字还是“敲”字更合适,把握不住。
因此,他在回去的路上,骑着毛驴苦思冥想。
毛驴驮着他进城以后,他没有觉察,不知不觉迎头闯进了已经身为高官的韩愈的仪仗中。
仪仗官员赶忙迎头拦住毛驴,而这时的贾岛还是思考“推”字或是“敲”字,根本没有注意到毛驴已把他驮到了韩愈的马前。
韩愈卫士大喝一声,将贾岛拖下毛驴,带到韩愈马前。
韩愈一看是个神志不清的读书人,就询问原因。
贾岛老老实实讲了自己面临的难题。
韩愈一听,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饶有兴趣地停住马和贾岛讨论了好一会,最后,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
”说完,韩愈请贾岛骑上毛驴,和自己并辔而归。
之后,连续多日将贾岛留在府中,共同探讨关于诗歌中的学问。
两个人最终成为好朋友,韩愈不罪贾岛,而共同推敲学问,也就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雪拥蓝关唐宪宗时,官居刑部侍郎的韩愈向皇帝上书《论佛骨表》谏阻皇帝迎“佛骨”进京。
一心想长生不老的唐宪宗盛怒之下将他贬到偏远的潮州去做刺史。
传说,韩愈在冬天顶风冒雪到潮州赴任。
途中遇到一人在雪地等候他,这人正是他那多年前远游求仙的侄子韩湘。
已经成仙的韩湘迎住叔叔说:“叔叔您还记得当年花上的句子吗?说的就是今日之事啊。
”韩愈向人打听这里的地名,当地人告诉他,这里是“蓝关”。
于是韩愈嗟叹再三,终于有点相信侄子韩湘有仙风道骨,能预知未来。
韩愈对韩湘说:“我就你那诗联凑成一首完整的诗吧。
”说完,赋诗一首。
这就是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韩湘》。
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各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传说韩湘想点化叔父随他修道,被韩愈拒绝。
他就护送叔叔到潮州赴任。
潮州有鳄鱼为害百姓很严重,到任后的韩愈写了篇著名的文章《祭鳄鱼文》以驱逐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