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GB4943—2001标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1]
开关电源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详解
摘要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一类设备:采用基本绝缘和保护接地来进行防电击保护的设备。
(外壳接地的开关电源属于此类设备);二类设备:采用不仅仅依靠基本绝缘的其它方式(如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来进行防电击保护的设备;三类设备:不会产生电击的危险的设备),在元件及PCB 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
a、对于AC—DC 电源(以不含有PFC 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b、对于AC—DC 电源(以含有PFC 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c、对于DC—DC 电源(以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36-76V 为例)一、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如果变压器没有挡墙,那么变压器的隔离距离就等于所用胶纸的厚度。
另外,对于AC-DC 电源,变压器初、次间绕组应用三层胶纸隔离,DC-DC 电源,可只用二层胶纸隔离。
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注:变压器的引脚如果没有套上绝缘套管,那么在引脚处的隔离距离可能也仅为胶纸加挡墙的厚度,所以变压器的引脚需要套上绝缘套管且套管要穿过挡墙。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1 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2、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正确理解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2.期刊论文 闫实.Yan Shi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比对试验 -安全与电磁兼容2007,""(6)
注: 功能性的要求- 防止短路 达到试验中电气强度的要求 偶然 性的浪涌 瞬时过电压; 工作环境要求- 导电性微粒或者灰尘 潮湿和冷凝水的堆积 海拔高度的变化; 电路工作的要求- 开关负载 内部提升电压; 绝缘属性的要求- 热应力和机械应力 绝缘漏电起痕的特性
图2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决定因素 但是电气间隙的要求不考虑极端情况下的电源瞬 时电压 而是考虑额定电压加上电压漂移值 如果器具使 用中存在浪涌电压的情况 那么设计者就应该提高器具 的额定电压值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空气 绝缘 Abstract
Gives an overview of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creepage distance and clearance,It also presents the right measure to fulfill the safety requiremnet. Gives as overvirw of correctly measure fulfill safety
本文简述了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基本概念、GB 4706.1-2005中的新变化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给出了GB 4706.1-2005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一般合格判定步骤.
5.期刊论文 章克强 低压电器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上海电器技术2001,""(3)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详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Cl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爬电距离和静电距离的要求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爬电间隙一般被称作电气间隙,因电气间隙决定了爬电情况的发生与否,所以电气间隙也常被称作爬电间隙。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定。
一般选型是按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电气间隙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2,确定爬电距离步骤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Ⅰ组材料,Ⅱ组材料,Ⅲa组材料, Ⅲb组材料。
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假定材料为Ⅲb组)确定污染等级;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3,确定电气间隙要求值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4943:2H 和2J和2K,60065-2001表:表8和表9和表10)检索所需的电气间隙即可决定距离;作为电气间隙替代的方法,4943使用附录G替换,60065-2001使用附录J替换。
GB 8898-2001:电器间隙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电压,查图9来确定。
(对和电压有效值在220-250V范围内的电网电源导电连接的零部件,这些数值等于354V峰值电压所对应的那些数值:基本绝缘3.0mm ,加强绝缘6.0mm)4,确定爬电距离要求值根据工作电压、绝缘等级及材料组别,查表(GB 4943为表2L,65-2001中为表11)确定爬电距离数值,如工作电压数值在表两个电压范围之间时,需要使用内差法计算其爬电距离。
开关电源安规要求
开关电源安规要求安规知识解读以下如未特别说明,安规要求均指GB4943-20011、基本绝缘:对防电击提供基本保护的绝缘。
2、加强绝缘:除基本绝缘外施加的独⽴的绝缘,⽤于确保基本绝缘⼀旦失效时仍能防⽌电击。
3、电⽓间隙(clearance):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的最短空间距离。
4、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沿绝缘表⾯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的最短路径。
5、Y1电容可以认为具有加强绝缘的功能。
初—次级跨接的电容⽤Y1初—地之间可⽤Y2电容(1.5.7.1)⼯程师设计时常见错误:没有Y1和Y2电容的使⽤概念,以致初---次级之间也“不知不觉”地⽤了Y2电容。
6、设备的防电击保护类别:Ⅰ类设备:采⽤基本绝缘,⽽且有保护接地导体;Ⅱ类设备:采⽤双重绝缘,这类设备既不依靠保护接地,也不依靠安装条件的保护措施;Ⅲ类设备:SELV供电,且不会产⽣危险电压;7、电源上的铭牌标⽰i.电源额定值标志1)额定电压及电流对具有额定电压范围的设备:100V—240V; 2.8A100V—240V; 2.8—1.1A200V—240V; 1.4A对多个额定电压:120/ 220V ; 2.4/1.2A2)电源的性质符号:直流——交流~(GB8898-2001) ii.制造⼚商名称或商标识别标记iii.型号iv.符号“回”,仅对Ⅱ类设备适⽤。
⼯程师设计时常见错误:Ⅱ类设备⼤标贴没有“回”字符没有LOGO或LOGO与认证证书不是同⼀公司交流输⼊性质⽤“AC”表⽰,不⽤“~”表⽰具有额定电压范围或多个额定电压的设备,电流标⽰本应是“100V—240V;2.8—1.1A”或“120/ 220V ; 2.4/1.2A”,错写成“100V—240V; 1.1—2.8A”或“120/ 220V ; 1.2/2.4A”8、保护接地和等电位连接端⼦标⽰预定要与保护接地导线相连的接线端⼦应标⽰符号,该符号不能⽤于其它接地端⼦。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及不确定度分析
79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及不确定度分析
Test and Uncertainty evaluation for Creepage distances and Electric gap
文 / 济宁半导体及显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孔强强 宋庆军 张玉华
摘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子电器产品安全性能检测中的基本参数,是 CNAS 每年能力验证项目之一。本文以 CNAS 能力验证中的一印刷电路板样品为例,对其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响测试结果的因素进行不确定度的评定及分析,以期提高相关实验室应用测试标 准及 CTL 决议进行分析测量的技术能力。
由以上五个不确定度分量可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c 为:
取包含因子 (K) ,置信水平:95%,可计算扩展不确定度 U 为:
5 结束语
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可知,路径的选择对测量结果的准 确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中,针对同一产品,不同的试验人员往往存在结论差异, 除 了路径选择对其测量结果有影响外,测量手段对测量结果至 关重要。多数情况下,可使用卡尺、千分尺、塞规及读数显 微镜等测量设备来完成测量,另外做好相应试验的不确定分 析,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取得满意的测量计算结果。实验室 通过参加能力验证或比对试验,可以发现问题,持续改进, 提高技术能力,提高电子电器安全性能检验的总体水平。
设 T1 到 T2 爬电距离为 L1,如图 4 所示。T1 与 T2 处 于同一平面,此时应考虑 BC 槽的槽宽,如若槽宽大于污染
等级 3 所规定的 1.5mm 的跨接距离,则 T! 到 T2 的爬电距
离路径应包含 BC 槽的深度和宽度;如若槽宽小于污染等级
3 所规定的 1.5mm 的跨接距离,则直接跨接。用工具显微
电器产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 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 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 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若这些泄 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 穿现象。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 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 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爬电距离的测量:主要考虑因素为正常使用中预期会出现的电 压,、污染等级、材料组别
一)X值的选取
1)GB4943,GB19212.1,GB15092.1 中从污染等级的角 度规定了的 X宽度是相同的
污染等级
X宽度
1
0.25mm
2
1.0mm
3
1.5mm
注:如果涉及到的电气间隙小于 3mmm,则沟槽宽度 X最 小可减小到该距离的1/3。
二)确定爬电距离步骤
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
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Ⅰ组材料, Ⅱ组材料,Ⅲa 组材料, Ⅲb组材料。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 假定材料为Ⅲb 组) 确定污染等级; 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 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的要求值: 电气间隙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
二)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测量路径。 a)所考虑的路径包括一个具有任一深度而宽度≧Xmm的平行边
沟槽。 b)所考虑的V形沟槽路径在 GB4943,GB8898,GB19212.1 包
括内角角度,而宽度大于 Xmm。 在 GB15092.1 开关中路径包括宽度大于 Xmm,对角度没有作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指的是在电介质中,两个电极之间电压足够高时,电场强度大到足以产生放电,电子就会从一个电极开始,开始移动并撞击电介质中的原子和分子,最终在另一个电极到达并产生放电。
而间隙爬电距离,则是两个电极之间允许的最长距离,如果超出了这个距离,就会因为欠电压而无法产生放电,从而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
下面将从几个步骤来阐述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重要性。
1. 什么是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就是指两个电极之间允许的最长距离,超出了这个距离,电极就会因为欠电压而无法产生放电。
因此,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是评估电器安全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2.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重要性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对电气设备性能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如果它的值太小或者不均匀,就会导致电器内的电场分布不均匀。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电气设备的灭震性能下降,并在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火花,从而形成电弧,引发设备事故。
3. 因素影响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大小和均匀与多种因素有关。
主要包括电极形状、电介质的型号和厚度、电极间的空气湿度和温度、以及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等因素。
因此,在评估电器安全性时,必须考虑各个因素对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影响。
4. 如何提高爬电距离?为了提高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措施:1)合理选择电极形状2)使用性能较好的电介质材料3)保持设备内部的湿度和温度4)限制电气设备内的电弧形成5)维护设备并定期检查综上所述,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对于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在评估电器安全性能时,必须集中考虑各种因素,然后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爬电距离,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对GB4943-2001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的几点理解
对GB4943-2001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的几点理解来源:赛宝信息中心作者:佚名时间:2007-09-03 09:45:57 字体:[大中小] 收藏我要投稿GB4943-2001(IEC60950:1999)中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相对于其他标准较有特色。
下面是对GB4943-2001第2.10条的一些理解。
1.从保证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尺寸的目的来理解明确保证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尺寸的目的是理解和实施执行以及对其进行检测的基础。
根据标准表述“电气间隙的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
爬电距离的的尺寸应使得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不会产生闪络或击穿(起痕)。
”,可以看出,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防范对象和考核目的不同。
电气间隙防范的是瞬态过电压或峰值电压;而爬电距离是考核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的耐受能力。
就如何确定电气间隙的要求,标准第43页的注4表述为,“在表2H中按额定电源电压和污染等级来选择合适的列,再按等于工作电压的电源来选择适当的行,注意最小电气间隙值”,令人费解。
该段的英文原文为“Select the appropriate column in table 2H for the nominal AC MAINS SUP PLY voltage and Pollution Degree. Select the row appropriate to a WORKING VOLTAGE equal to the AC MAINS SUPPLY voltage. Note the minimum CLE ARANCE requirement.”可见,应将“再按等于工作电压的电源来选择适当的行”翻译为“再按等于电源电压的工作电压来选择适当的行”,理解起来也就非常轻松了。
另外,表2K中第1行第4列中“额定电源电压>300V~≤600V(瞬态额定值4000V)”应为“额定电源电压>300V~≤600V(瞬态额定值2500V)”2001版IEC60950已经将表2H和表2K中第1行内容的作了改变,由原来的“额定电压xxxV(瞬态电压值xxxxV)”变更为“瞬态电压值xxxxV(额定电压xxxV)”,这一变化表面上看只是顺序的简单重排,但新版本显然更强调和体现了“电气间隙的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这一原则要求,版本的变更无疑更加有助我们理解标准的深刻含义。
浅析GB 标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2、在确定两种不同额定电气强度材料之间的最短 距离时,由于空气的额定电气强度通常是最弱的,因此两 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由空气的绝缘性能来决定的。
实际表现
防止短路,达到试验中电气强度的要 1 功能性要求
求,偶然性的浪涌,瞬时过电压;
导电性微粒或灰尘,潮湿和冷凝水的 2 工作环境要求
堆积,海拔高度的变化;
3 电路工作要求 开关负载,内部提升电压;
绝缘属性的 热应力和机械应力,绝缘漏电起痕的
4
要求
特性。
表 4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决定因素解释
图 4 爬电距离要求的查询步骤
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峰 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详细要求见 2.10.3。”电气间隙的 要求涉及 GB4943-2001 标准表 2H、2J 和 2K 三个表。 表 2H 和 2J 适用于一次电路的电气间隙要求;表 2K 适 用于二次电路的电气间隙要求。
GB4943-2001 标准第 2.10.3.2 条注 4:“确定电气 间隙使用表 2H 和表 2J:在表 2J 中按额定电源电压和 污染等级来选择合适的列,再按等于工作电压的电源电 压来选择适当的行。注意最小电气间隙值。
3.3 确定最小电气间隙的替换方法
GB4943-2001 标准第 2.10.3 条相关的确定最小电气间隙的替 换方法见 GB4943-2001 标准附录 G,现将有关方法用方框图型式 标示出来。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和确定最小电气间隙的替代方法。
电路板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的间距
电路板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的间距爬电距离:沿绝缘外表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的带电区.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平安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外表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适宜,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I 类设备的开关电源,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以下数值未包括裕量〕.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b 、对于AC—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 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 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4.4mm 6.4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5.5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0mm 2.5mm1、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 〔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如果变压器没有挡墙,那么变压器的隔离距离就等于所用胶纸的厚度.另外,对于AC-DC电源,变压器初、次间绕组应用三层胶纸隔离,D C-D C电源,可只用二层胶纸隔离.以下数值未包括裕量:注:变压器的引脚如果没有套上绝缘套管,那么在引脚处的隔离距离可能也仅为胶纸加挡墙的厚度,所以变压器的引脚需要套上绝缘套管且套管要穿过挡墙.空间距离〔Creepage distance〕:在两个导电组件之间或是导电组件与物体界面之间经由空气别离测得最短直线距离;沿面距离〔clearance〕:沿绝缘外表测得两个导电组件之间或是导电组件与物体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沿面距离〔clearance〕不满足标准要求距离时:PCB板上可采取两个导电组件之间开槽的方法,导电组件与外壳、可触及局部之间距离不够,那么可将导电组件用绝缘材料包住.将导电组件用绝缘材料包住既解决了空间距离〔Creepage distance〕也解决了沿面距离〔clearance〕问题,此方法一般用在电源板上变压器和周边组件之间距离不够时,将变压器包住. 另外可在不影响产品功能的情况下适当降低两导体之间的电压差.2、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1〕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2及表3;2〕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通常:一次侧交流局部,保险丝前L—NN2.5mm, L.N PE 〔大地〕三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防止发生短路损坏电源;3)一次侧交流对直流局部三2.0mm;4)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三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5)一次侧局部对二次侧局部三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6〕二次侧局部之电隙间隙三0.5mm即可;7〕二次侧地对大地三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 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3、爬电距离的决定通常:1)一次侧交流局部:保险丝前L—NN2.5mm, L.N大地三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 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防止短路损坏电源;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局部三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三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三6.4mm,如光耦、丫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W6.4mm要开槽;5〕二次侧局部之间三0.5mm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三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三8.0mm以上.4、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以下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 〔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当增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那么该增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如果所提供的绝缘是用在设备保护外壳内,而且在操作人员维护时不会受到磕碰或擦伤,并且属于如下任一种情况,那么上述要求不适用于不管其厚度如何的薄层绝缘材料.对附加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由三层材料构成的附加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 对增强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增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由三层绝缘材料构成的增强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增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5、有关于布线工艺注意点1〕如电容等平贴元件,必须平贴,不用点胶;2〕如两导体在施以10N力可使距离缩短,小于安规距离要求时,可点胶固定此零件,保证其电气间隙;3〕有的外壳设备内铺PVC胶片时,应注意保证安规距离〔注意加工工艺〕零件点胶固定注意不可使PCB板上有胶丝等异物;4〕在加工零件时,应不引起绝缘破坏.6、有关于防燃材料要求1〕热缩套管V—1或VTM—2以上;2)P VC套管V—1或VTM—2以上3〕铁氟龙套管V—1或VTM—2以上;4〕塑胶材质如硅胶片,绝缘胶带V—1或VTM—2以上;5)P CB 板94V—1 以上.7、有关于绝缘等级1〕工作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2〕根本绝缘:对防电击提供根本保护的绝缘;3〕附加绝缘:除根本绝缘以外另施加的独立绝缘,用以保护在根本绝缘一旦失效时仍能防止电击;4〕双重绝缘:由根本绝缘加上附加绝缘构成的绝缘;5〕增强绝缘:一种单一的绝缘结构,在本标准规定的条件下,其所提供的防电击的保护等级相当于双重绝缘.8、爬电距离确实定首先需要确定绝缘的种类:1〕根本绝缘:一次电路与保护地;2〕工作绝缘①:一次电路内部;二次电路内部;3〕工作绝缘②:输入局部〔输入继电器之前〕内部,二次电路与保护地;4〕增强绝缘: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输入局部与一次电路;充电板输出与内部线路再查看线路,确定线路之间的电压差.表1:爬电距离〔适用于根本绝缘、工作绝缘②、增强绝缘〕9、电气间隙确实定首先需要确定绝缘的种类:1〕根本绝缘:一次电路与保护地;2〕工作绝缘①:一次电路内部,二次电路内部;3〕工作绝缘②:输入局部〔输入继电器之前〕内部,二次电路与保护地;4〕增强绝缘: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输入局部对一次电路;充电板输出与内部电路再查看线路,确定线路之间的电压差.最后,从下表中查出对应的电气间隙.表2:电气间隙〔适用于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间、一次电路内、输入电路、输入电路与其他电路〕表3:电气间隙〔适用于二次电路内〕10设定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的根本步骤1〕确定电气间隙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根本绝缘、附加绝缘、增强绝缘〕.2〕确定爬电距离步骤: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i组材料,n组材料,用组材料,mb 组材料.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假定材料为mb组〕;确定污染等级;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根本绝缘、附加绝缘、增强绝缘〕.3〕确定电气间隙要求值: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4943:2H和2J和2K, 60065-2001表:表8和表9和表10〕检索所需的电气间隙即可决定距离;作为电气间隙替代的方法,4943使用附录G替换,60065-2001使用附录J替换.GB 8898-2001:电器间隙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电压,查图9来确定.〔对和电压有效值在220-250V范围内的电网电源导电连接的零部件,这些数值等于354V峰值电压所对应的那些数值:根本绝缘3.0mm,增强绝缘6.0mm〕4〕确定爬电距离要求值:根据工作电压、绝缘等级及材料组别,查表〔GB 4943为表2L, 65-2001中为表11〕确定爬电距离数值,如工作电压数值在表两个电压范围之间时,需要使用内差法计算其爬电距离. GB 8898-2001其判定数值等于电气间隙,如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增强绝缘可减少2mm,根本绝缘可减少1mm:A.这些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会受外力而减小,但它们不处在外壳的可触及导电零部件与危险带电零部件之间;B.它们靠刚性结构保持不变;C.它们的绝缘特性不会因设备内部产生的灰尘而受到严重影响.注意:但直接与电网电源连接的不同极性的零部件间的绝缘,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允许减小.根本绝缘和附加绝缘即使不满足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只要短路该绝缘,设备仍满足标准要求,那么是可以接受的〔8898中4.3.1条〕.GB4943中只有功能绝缘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减小,但必须满足标准5.3.4规定的高压或短路试验.5〕确定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注意:可动零部件应使其处在最不利的位置;爬电距离值不能小于电气间隙值;承受了机械应力试验.。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图文解释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Cl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是由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以及绝缘 材料表面形状等因素决定的,它决定了电气设备耐受环境的水平。爬电距 离取决于工作电压的有效值、绝缘材料对其影响较大。
电气间隙是由雷电冲击电压决定的,它决定了电气设备的外绝缘水平。 它的大小取决于工作电压的峰值,电网的过电压等级对其影响较大。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规定的距离。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确定爬电距离步骤
1、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 2、确定材料组别; 3、确定污染等级; 4、确定绝缘类型(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功能绝缘、加强绝缘)。
确定电气间隙步骤
1、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 2、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 ; 3、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 4、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 5、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功能绝 缘、加强绝缘)。
1、测量时设备一定不可带电; 2、测量爬电距离时,注意两个绝缘材料之间的接合处(如胶合) 亦被视为上述表面; 3、对包含抽出式部件的成套设备,需在试验位置、分离位置分别验证电气间 隙和爬电距离; 4、当成套设备中有相对运动的部件时,需在相对运动部件处于最不利位置时 测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谢谢!
请各位师傅批评指正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两个概念,在进行判断时必须同时满足,不可以 相互替代。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研究目的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对电气产品的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如果电气产品中带电部件与外壳之间距离过小,很容易短 路或漏电,使外壳带电,危害人身安全;不同电位的带电部件 之间的距离过小,也容易造成极间短路或极间漏电,引发火灾 或绝缘功能的失效,使电气产品的绝缘性能下降。因此 ,在安 全检验中,需在熟悉电器产品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分辨出各绝缘 结构的组成,分清带电部件和可触及部位,确定它们之间的爬 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路径,用符合标准要求的测量设备量化路径, 判定产品在该项 目上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讲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Cl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1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2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二、设定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一般选型是按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电气间隙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摘要:
1.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
2.国标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规定
3.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因素
4.如何在设计和使用中遵守国标要求
5.国标对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重要性
正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安全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以确保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表面电场强度引起空气击穿的最小距离。
电气间隙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介质击穿或电弧放电引起短路的最小距离。
这两个参数都是衡量电气设备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
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设备材料、电压等级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
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
例如,根据GB 50254-2014《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规定,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应满足相应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对
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性能始终符合国标要求。
国标对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方面,这些要求可以有效防止由于电气击穿、电弧放电等引起的火灾、触电等事故;另一方面,它们也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降低设备故障率的重要措施。
总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标规定对于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Cl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