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
本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
研究报告
课题组
二0一四年十月
前言
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和两流域之间,水系密布,纵横交错,跨越我国中东部五省40个地市,160个县(市),面积为27万km2 ,耕地亿亩,总人口为亿人,人口密度为全国之最。淮河从古自今不断祸害沿河两岸,仅20世纪以来,就发生了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十余次特大洪水,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目前,淮河仍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洼地涝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突出、水土流失等亟待解决1。因此,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1951年,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60余年的持续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着提高,水利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治理和保护的任务愈加艰巨复杂。
新中国60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力所限,淮河治理只能以蓄洪、排洪、减灾为主。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根治与开发淮河的基础条
1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于2012年4月1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治淮高层研讨会的讲话
件,可以使淮河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
本课题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淮河以蓄洪排洪为主的传统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综合发展的新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淮河流域建设成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流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造福两岸人民的“生态经济走廊”。
什么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按照“流域经济”理论,促进淮河流域上中下游要素集聚,将淮河建设成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贯通上下游“经济流”,坚持“一个方针、两项转变、三个亮点、四大基地、五个结合”发展思路,高起点整体规划,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流域经济转型升级,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美丽淮河与生态经济带,推动淮河流域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个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两项转变:以流域协调发展作为切入点,由淮河治理向全流域综合开发转变;以流域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切入点,推动淮河流域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变。
三个亮点:解决淮河水患;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四大基地:全国新型煤盐碱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重要能源保障基地。
五个结合:一是结合淮河委水利工程建设、淮河治理,超前规划建设现代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从根本上治理淮河“水患”;二以上游控制性工程、千里河川式水库建设为基础,调蓄兼筹,打造黄金水道,形成铁、公、水、空、管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沿岸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三是结合产业全球布局、产业转移和创新,整合流域资源禀赋,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打造新型工业特色产业基地;四是结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五是结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推动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总体蓝图:
——用“绿色长廊”呵护千里淮河,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淮河流域经济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打破行政区划,促进淮河流域资源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淮河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加快开发淮河黄金水道,建设万吨级淮河入海航道,促进淮河中部地区与出海口30万吨港口“无缝衔接”;加快新
陇海铁路线、沿淮高速公路、管道运输及机场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出山店、前坪、张湾水库等,实施引江济淮、盱眙裁弯取直、洪泽湖清淤扩容工程,高标准建设淮河干流河道,解决淮河流域“十年九旱一涝”问题;实施“一二三千”工程(新增1000万亩农田,建设高产稳产田20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00万亩),打造“五六七百”工程(小麦亩产达到500公斤,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玉米亩产700公斤的高产目标)。在全面提升农业和粮食、改善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平台,走多级集聚、城乡统筹、生态宜居、民生安全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加快淮河流域资源开发,建设淮河流域工业特色产业基地。以千里淮河氢能运输走廊、管道运输为主要支撑,打造以煤炭、碱、盐为主要原料的中国特色非石油路线新兴烯烃产业集群,形成相对集中、协调发展的新型化工产业体系,带动整个流域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型新兴化工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以现代产业体系指导流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与产业全球布局、产业转移和创新结合,形成新型化工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海洋产业、电子信息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群和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示范区。
——同步推进“四化”进程,积极探索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同步发展的新格局。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平台,走多级集聚、城乡统筹、生态宜居、民生安全和共同富裕的城镇化道路,规划“一带、三圈、六轴、多极”的城镇化空间布局,最终形成现代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辅相融的新格局。
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从国家宏观层面上讲,是一项按照流域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促进淮河流域资源共享,形成跨越我国东中部地区涉及河南、安徽和江苏3省的淮河流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形成以苏北、皖北、豫南为重点的“一带、三核、三枢纽、多节点”战略布局:一是为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开辟一个广袤的支撑腹地,实现江苏沿海港口和腹地经济的双赢发展;二是通过公、铁、水、空、管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动江苏盐城和淮安、安徽淮南和蚌埠、河南信阳城市迅速崛起,为我国淮河流域腹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动力;三是为淮海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开辟一个全球化发展的出海通道,打造两岸物流产业、商贸、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聚集高地,发展成为盘活区域流通、激发经济新活力的“出海口”,促进千里淮河两岸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将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东陇海线等几大战略进行叠加,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乘数效应”,推动淮河流域全面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拉动内需,成为我国新一轮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