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仅全国指标,2005-2018多年数据分析对比)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第3题.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加之高等院校原有布局使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起点不一致,因而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对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明确各类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差异与特点,有利于管理和决策部门从宏观上把握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现状,分类制定相关政策,更好的指导和规划我国高教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遵循可比性原则,从高等教育的五个方面选取十项评价指标,具体见下图图1. 高等教育的十项评价指标指标的原始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1995》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5》除以各地区相应的人口数得到十项指标值,具体数值见下表见表6,其中:1x 为每百万人口高等院校数;2x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毕业生数;3x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招生数;4x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在校生数;5x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教职工数;6x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专职教师数;7x 为高级职称占专职教师的比例;8x 为平均每所高等院校的在校生数;9x 为国家财政预算内普通高教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0x 为生均教育经费。
建模与求解:一构造原始数据矩阵X=⎥⎥⎥⎥⎦⎤⎢⎢⎢⎢⎣⎡1021x x x二使矩阵X标准化(程序见附录1)Z= 4.3685 3.9057 4.0909 4.1392 4.5401 4.5748 2.4120 0.39541.98622.6869 2.3854 2.4187 2.0965 1.9157 0.8299 1.13461.0221 1.4520 1.5048 1.3575 0.9509 1.0406 1.4024 1.09910.0952 0.2331 0.1895 0.2072 0.1326 0.1823 0.0558 0.53750.2342 0.3453 0.3790 0.3951 0.0988 0.1823 0.7080 0.72190.3918 0.3133 0.2898 0.2270 0.1495 0.1823 0.5775 -0.2813-0.0717 -0.0556 -0.0111 -0.0169 -0.0536 -0.0533 0.8638 0.2482 -0.1829 0.0086 -0.0223 -0.0136 -0.0649 -0.0701 0.4691 0.7675 -0.2756 -0.0396 0 -0.0466 -0.1383 -0.1374 0.2405 1.0602 -0.5166 -0.4405 -0.2564 -0.3168 -0.3696 -0.3899 0.7418 1.0264 -0.6371 -0.4245 -0.4124 -0.4091 -0.3696 -0.4067 0.4234 1.2987 -0.6279 -0.1358 -0.3344 -0.3959 -0.3922 -0.4235 0.4793 1.3884 -0.4981 -0.3924 -0.3567 -0.3663 -0.3414 -0.3562 -0.3371 0.4664 -0.4703 -0.3924 -0.3678 -0.3531 -0.3696 -0.3899 0.4979 0.4005 -0.3590 -0.3924 -0.2564 -0.3201 -0.3414 -0.3562 -0.0305 -0.03090.0396 -0.3122 -0.2341 -0.1191 -0.0705 -0.0196 -0.7098 -0.5435-0.1922 -0.2160 -0.2564 -0.2740 -0.3584 -0.3562 -0.1881 -0.4775 -0.3683 -0.2160 -0.3233 -0.2740 -0.2850 -0.2889 -0.7606 0.2939 -0.4054 -0.3764 -0.3121 -0.3729 -0.3696 -0.4067 -0.0509 -0.1155 -0.6093 -0.5047 -0.5239 -0.5113 -0.4543 -0.4572 0.4590 0.1806 -0.5444 -0.4886 -0.6019 -0.5640 -0.4656 -0.4740 -0.2660 -0.6889 -0.4425 -0.3764 -0.3455 -0.3531 -0.3358 -0.4067 -0.2220 0.2262 -0.5074 -0.5367 -0.4793 -0.4487 -0.4486 -0.4909 -0.4709 -0.0630 -0.3776 -0.3764 -0.5128 -0.4289 -0.3471 -0.3057 -0.4184 -0.59080.4103 -0.6490 -0.5462 -0.5410 -0.2906 -0.2384 -3.0524 -2.6580-0.6464 -0.5528 -0.5350 -0.5640 -0.4656 -0.5077 -0.2897 -0.0681 -0.6001 -0.6169 -0.5685 -0.5673 -0.4938 -0.5077 0.3065 -0.39800.1322 -0.2962 -0.3567 -0.3070 -0.2793 -0.2216 -1.2569 -1.4908-0.5630 -0.6971 -0.6911 -0.6860 -0.5051 -0.5245 -0.3388 -1.54320.2157 -0.4565 -0.5350 -0.4948 -0.3584 -0.2889 -2.0750 -2.2960三构造矩阵相关系数矩阵R(程序见附录2)R= 1.0000 0.9434 0.9528 0.9591 0.9746 0.9798 0.4065 0.06630.9434 1.0000 0.9946 0.9946 0.9743 0.9702 0.6136 0.35000.9528 0.9946 1.0000 0.9987 0.9831 0.9807 0.6261 0.34450.9591 0.9946 0.9987 1.0000 0.9878 0.9856 0.6096 0.32560.9746 0.9743 0.9831 0.9878 1.0000 0.9986 0.5599 0.24110.9798 0.9702 0.9807 0.9856 0.9986 1.0000 0.5500 0.22220.4065 0.6136 0.6261 0.6096 0.5599 0.5500 1.0000 0.77890.0663 0.3500 0.3445 0.3256 0.2411 0.2222 0.7789 1.00000.8680 0.8039 0.8231 0.8276 0.8590 0.8691 0.3655 0.11220.6609 0.5998 0.6171 0.6124 0.6174 0.6164 0.1510 0.0482四求出R的特征值和累积贡献率(程序见附录3)λ1= 7.5022贡献率τ1=λ1/10=75.0216%λ2= 1.577累积贡献率τ1+τ2=90.7915%λ3= 0.5362累积贡献率τ1+τ2+τ3=96.1536%λ4= 0.2064累积贡献率τ1+τ2+τ3+τ4=98.2174%可以看出,前两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就达到90%以上,主成分分析效果很好。
我国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规模、特点与思考——基于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2003年结业生数 564.6
6677.47
2010年结业生数 734
5252. 29
2018年结业生数 646. 34 3725.43
1.职工技术培训学校(机构)
316.41
306.7
190. 38
2.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机构) 教育部门和集体办 其他部门办 民办
5765.48 5488. 63 235.55
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 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都起源于 20世纪60年代
后期的西方社会。1965年保罗•朗格朗在他著名的 《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就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学会生存一教 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强调,“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 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 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终 身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 事情。”⑷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世界 各国逐转向了“终身学习”,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认为 终身学习“即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 潜能,并激励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的全部 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⑵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 变》报告,强调学习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获取知 识的结果,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现实存在⑶o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虽然现实中两个概念和说法经 常互换使用,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一点 从新世纪以来我国诸多著名学者的论述中即可看到。 总体来看,终身教育更强调从“供给侧”出发,通过对 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环境建设
表1 2000—2019年我国各级学校教育基本情况③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0月 第22卷第5期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2No.5Oct.2021 [收稿日期]2021-04-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FGLB050;19FGLB067);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192400410088)[作者简介]林桢(1967—),女,河南省许昌市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
引用格式:林桢,柳林,黄毅敏.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5):54-60.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DOI:10.12186/2021.05.007文章编号:2096-9864(2021)05-0054-07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Measurementandevaluationofhighquality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inChina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经济运行;熵值法林桢,柳林,黄毅敏LINZhen,LIULin,HUANGYimin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基于新发展理念,结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从经济运行、创新驱动、结构协调、绿色持续、对外开放、福利共享6个维度构建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30个省区市、四大区域和全国层面2011—2019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从综合评价结果与分项评价结果,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以及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不断上升,区域差异依然明显;东、中、西部差距逐渐缩小,东北地区与东、中、西部的差距仍在拉大;六大维度中创新驱动和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最为明显,绿色持续和结构协调发展缓慢。
重庆市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重庆市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前言重庆市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重庆市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重庆市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客观反映当前重庆市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重庆市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第一节重庆市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现状 (1)第二节重庆市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指标分析(均指每十万人口) (3)一、重庆市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3)三、重庆市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 (3)四、重庆市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重庆市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重庆市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重庆市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指标分析(均指每十万人口) (7)一、重庆市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重庆市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重庆市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重庆市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重庆市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10 第四节重庆市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指标分析(均指每十万人口) (11)一、重庆市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重庆市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重庆市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重庆市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重庆市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重庆市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指标分析(均指每十万人口) (15)一、重庆市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15)三、重庆市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 (15)四、重庆市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重庆市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重庆市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重庆市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指标分析(均指每十万人口) (19)一、重庆市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19)二、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19)三、重庆市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 (19)四、重庆市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0)五、重庆市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0)六、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1)七、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1)八、重庆市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2)图表目录表1:重庆市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重庆市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4:重庆市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表 (3)表5:重庆市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重庆市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重庆市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重庆市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重庆市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重庆市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重庆市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重庆市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重庆市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重庆市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重庆市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重庆市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重庆市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重庆市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重庆市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表 (15)表29:重庆市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重庆市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重庆市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表33:重庆市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表34:重庆市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6:重庆市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表 (19)表37:重庆市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0)表38:重庆市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1)表40: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重庆市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与衡量统计指标体系
引言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充分发挥教育统计工作对教育管理、科学决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组织专家对1991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试行)》进行了修订。
修订工作广泛征求了教育部各司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的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对监测指标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测算验证。
本次修订更加关注促进教育公平和科学监测教育发展的需要,参照国际教育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结合新修订的教育统计报表,在原监测指标的基础上,删减了部分陈旧指标,新增了教育信息化、学生体质健康、学校安全以及教师培训等相关指标。
同时,修订了部分指标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明确了指标定义、适用范围和数据来源。
修订后的指标体系分为五类102项,与修订前的指标体系相比,保留原指标9项,修订原指标18项,新增指标75项;修订后的指标有12项为国际组织的常用教育指标,如毛入学率、净入学率等;有9项借鉴了国际教育指标,并基于我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等。
本指标体系可用于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科学开展教育事业发展监测与评价工作。
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参照使用。
说明1.指标体系中,城乡划分参照国家统计局2010年发布的《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将城乡分为三大类,即城区(含主城区、城乡结合部)、镇区(含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特殊区域)、乡村(含乡中心区、村庄)。
同时,若无特殊说明,指标中农村指大农村(镇区+乡村)。
2.指标体系中,若无特殊说明,幼儿园指独立设置幼儿园;小学指普通小学;初中包括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含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指按国家规定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并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机构),包括调整后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等,未含技工学校。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第3题.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加之高等院校原有布局使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起点不一致,因而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对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明确各类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差异与特点,有利于管理和决策部门从宏观上把握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现状,分类制定相关政策,更好的指导和规划我国高教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遵循可比性原则,从高等教育的五个方面选取十项评价指标,具体见下图图1. 高等教育的十项评价指标指标的原始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1995》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5》除以各地区相应的人口数得到十项指标值,具体数值见下表见表6,其中:1x 为每百万人口高等院校数;2x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毕业生数;3x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招生数;4x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在校生数;5x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教职工数;6x 为每十万人口高等院校专职教师数;7x 为高级职称占专职教师的比例;8x 为平均每所高等院校的在校生数;9x 为国家财政预算内普通高教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0x 为生均教育经费。
建模与求解:一构造原始数据矩阵X=⎥⎥⎥⎥⎦⎤⎢⎢⎢⎢⎣⎡1021x x x二使矩阵X标准化(程序见附录1)Z= 4.3685 3.9057 4.0909 4.1392 4.5401 4.5748 2.4120 0.39541.98622.6869 2.3854 2.4187 2.0965 1.9157 0.8299 1.13461.0221 1.4520 1.5048 1.3575 0.9509 1.0406 1.4024 1.09910.0952 0.2331 0.1895 0.2072 0.1326 0.1823 0.0558 0.53750.2342 0.3453 0.3790 0.3951 0.0988 0.1823 0.7080 0.72190.3918 0.3133 0.2898 0.2270 0.1495 0.1823 0.5775 -0.2813-0.0717 -0.0556 -0.0111 -0.0169 -0.0536 -0.0533 0.8638 0.2482 -0.1829 0.0086 -0.0223 -0.0136 -0.0649 -0.0701 0.4691 0.7675 -0.2756 -0.0396 0 -0.0466 -0.1383 -0.1374 0.2405 1.0602 -0.5166 -0.4405 -0.2564 -0.3168 -0.3696 -0.3899 0.7418 1.0264 -0.6371 -0.4245 -0.4124 -0.4091 -0.3696 -0.4067 0.4234 1.2987 -0.6279 -0.1358 -0.3344 -0.3959 -0.3922 -0.4235 0.4793 1.3884 -0.4981 -0.3924 -0.3567 -0.3663 -0.3414 -0.3562 -0.3371 0.4664 -0.4703 -0.3924 -0.3678 -0.3531 -0.3696 -0.3899 0.4979 0.4005 -0.3590 -0.3924 -0.2564 -0.3201 -0.3414 -0.3562 -0.0305 -0.03090.0396 -0.3122 -0.2341 -0.1191 -0.0705 -0.0196 -0.7098 -0.5435-0.1922 -0.2160 -0.2564 -0.2740 -0.3584 -0.3562 -0.1881 -0.4775 -0.3683 -0.2160 -0.3233 -0.2740 -0.2850 -0.2889 -0.7606 0.2939 -0.4054 -0.3764 -0.3121 -0.3729 -0.3696 -0.4067 -0.0509 -0.1155 -0.6093 -0.5047 -0.5239 -0.5113 -0.4543 -0.4572 0.4590 0.1806 -0.5444 -0.4886 -0.6019 -0.5640 -0.4656 -0.4740 -0.2660 -0.6889 -0.4425 -0.3764 -0.3455 -0.3531 -0.3358 -0.4067 -0.2220 0.2262 -0.5074 -0.5367 -0.4793 -0.4487 -0.4486 -0.4909 -0.4709 -0.0630 -0.3776 -0.3764 -0.5128 -0.4289 -0.3471 -0.3057 -0.4184 -0.59080.4103 -0.6490 -0.5462 -0.5410 -0.2906 -0.2384 -3.0524 -2.6580-0.6464 -0.5528 -0.5350 -0.5640 -0.4656 -0.5077 -0.2897 -0.0681 -0.6001 -0.6169 -0.5685 -0.5673 -0.4938 -0.5077 0.3065 -0.39800.1322 -0.2962 -0.3567 -0.3070 -0.2793 -0.2216 -1.2569 -1.4908-0.5630 -0.6971 -0.6911 -0.6860 -0.5051 -0.5245 -0.3388 -1.54320.2157 -0.4565 -0.5350 -0.4948 -0.3584 -0.2889 -2.0750 -2.2960三构造矩阵相关系数矩阵R(程序见附录2)R= 1.0000 0.9434 0.9528 0.9591 0.9746 0.9798 0.4065 0.06630.9434 1.0000 0.9946 0.9946 0.9743 0.9702 0.6136 0.35000.9528 0.9946 1.0000 0.9987 0.9831 0.9807 0.6261 0.34450.9591 0.9946 0.9987 1.0000 0.9878 0.9856 0.6096 0.32560.9746 0.9743 0.9831 0.9878 1.0000 0.9986 0.5599 0.24110.9798 0.9702 0.9807 0.9856 0.9986 1.0000 0.5500 0.22220.4065 0.6136 0.6261 0.6096 0.5599 0.5500 1.0000 0.77890.0663 0.3500 0.3445 0.3256 0.2411 0.2222 0.7789 1.00000.8680 0.8039 0.8231 0.8276 0.8590 0.8691 0.3655 0.11220.6609 0.5998 0.6171 0.6124 0.6174 0.6164 0.1510 0.0482四求出R的特征值和累积贡献率(程序见附录3)λ1= 7.5022贡献率τ1=λ1/10=75.0216%λ2= 1.577累积贡献率τ1+τ2=90.7915%λ3= 0.5362累积贡献率τ1+τ2+τ3=96.1536%λ4= 0.2064累积贡献率τ1+τ2+τ3+τ4=98.2174%可以看出,前两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就达到90%以上,主成分分析效果很好。
专利文献引用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
专利文献引用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高华【摘要】文章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从区域层面考察了专利文献引用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结论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无论是专利文献引用还是研发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产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研发经费的投入对区域创新产出没有显著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和国外技术引进对区域创新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产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区域层面看,专利文献引用和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是有所差异的.分析可知,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专利文献引用均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东北地区的专利文献引用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东部、西部、东北地区的研发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只有中部地区的研发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产出无显著影响;而研发经费投入无论在东、中、西部还是东北地区对区域创新产出均无显著影响.【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4页(P48-51)【关键词】专利文献;区域创新;文献引用;创新产出【作者】高华【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整合创新资源将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并且创造出新的商业价值的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1,2]。
已有研究更多是从隐性知识角度探索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比如知识(技术)转移或知识(技术)溢出方面[3,4],而对显性知识的利用关注不够。
专利文献作为显性知识的代表,已成为获取世界上最新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
与其他科技文献(图书、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相比,专利文献具有如下特点:内容新颖、详尽具体、时效性强等[5]。
人口结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
人口结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王晓凤;李宗尧;杨楠【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等人口结构变化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人口结构的转变体现在方方面面,本文从人口结构的变化出发,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教育结构等,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说明了人口老龄化,城乡人口比例失衡对于江苏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人口教育结构的优化即高素质人才比重上升,对于江苏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一定程度对于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期刊名称】《西北人口》【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7页(P24-30)【关键词】关键字:人口教育结构;劳动年龄份额;城乡人口比例;经济增长【作者】王晓凤;李宗尧;杨楠【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南京 210009;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南京 210009;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南京 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05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经济每年的增速都在8%以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众多学者都把了人口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
中国人口数量占到世界总量的近1/5,人口数量和结构上的优势所形成的“人口红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因素。
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明显的转变。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长期性的人口结构转变,中国老龄化转变过渡时期十分短暂。
人口结构的变迁不仅涉及到劳动力资源的变迁和资本、商品及服务的流动,而且还会通过储蓄、社会保障及有效资本再投资的路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学术界关于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颇丰。
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在近几十年能够如此迅速发展,人口结构因素有很大贡献,即存在人口红利。
蔡昉等(2005)利用人口抚养比为代理指标,利用1982~2000年的数据,测算了人口红利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达到26.8%。
宁夏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宁夏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前言宁夏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宁夏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宁夏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客观反映当前宁夏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宁夏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第一节宁夏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现状 (1)第二节宁夏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指标分析(均指每十万人口) (3)一、宁夏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3)三、宁夏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 (3)四、宁夏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宁夏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宁夏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宁夏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指标分析(均指每十万人口) (7)一、宁夏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宁夏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宁夏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宁夏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宁夏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10 第四节宁夏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指标分析(均指每十万人口) (11)一、宁夏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宁夏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宁夏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宁夏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宁夏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宁夏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指标分析(均指每十万人口) (15)一、宁夏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15)三、宁夏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 (15)四、宁夏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宁夏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宁夏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宁夏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指标分析(均指每十万人口) (19)一、宁夏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19)二、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 (19)三、宁夏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 (19)四、宁夏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0)五、宁夏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0)六、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1)七、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1)八、宁夏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2)图表目录表1:宁夏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量具体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宁夏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4:宁夏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表 (3)表5:宁夏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宁夏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宁夏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学前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宁夏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宁夏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宁夏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宁夏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宁夏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小学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宁夏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宁夏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宁夏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宁夏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宁夏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宁夏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宁夏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表 (15)表29:宁夏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宁夏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宁夏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表33:宁夏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高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表34:宁夏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6:宁夏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占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比重统计表 (19)表37:宁夏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0)表38:宁夏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1)表40: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宁夏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同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
数字经济驱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法律㊃经济研究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3.01.005数字经济驱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张咏梅,王晓艳,赵金凯(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摘 要:数字经济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㊂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5-2019年数据,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不同省份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组态路径㊂研究发现:(1)在全国层面,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可分为单核驱动型和双核驱动型㊂单核驱动型以产业数字化为主导,双核驱动型包括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㊁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生活两种组态㊂非对称分析表明,导致非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㊁数字产业发展不充分㊁数字生活水平较低㊁数字政府建设不完备㊂(2)在区域层面,东部地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组态路径为综合驱动型,中西部地区驱动路径为双核驱动型㊂关键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组态效应;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O S I D :中图分类号:F 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3)01-0028-07一㊁引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粗犷型发展模式已很难维持[1]㊂近年来,伴随互联网㊁云计算㊁大数据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㊂数字经济具有发展速度快㊁辐射范围广㊁影响程度深的特性,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效应[2],已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3]㊂现有不少研究探讨了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㊂从数字经济整体角度出发,一些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可以直接促进高质量发展[4],而且还通过提高创新绩效[4]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等路径间接促进高质量发展㊂此外,从数字经济单个因素角度出发,一些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5]㊁数字治理[6]等均可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㊂数字经济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已得到广泛证实[3],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可完善之处㊂首先,数字经济是一个综合系统且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7],但针对数字经济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探讨不足,这限制了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解释力度;其次,数字经济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但现有研究较多采用回归分析探讨变量间相互独立的线性关系,忽略了数字经济各因素相互影响的事实[8],需要进一步挖掘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最后,现有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并且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也存在区域差异[9],然而针对数字经济发展策略的区域差异研究却涉及较少,从而难以体现不同区域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非对称路径㊂揭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有助于各省份㊁各区域因地制宜制定数字经济发展策略㊁合理安排有限的社会资源[8],更好驱动高质量发展㊂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组态视角探究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尝试回答以下问题:数字经济单个因素是否构成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是什么?如何进一步增强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二㊁文献综述(一)数字经济内涵近年来,数字经济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㊂数字收稿日期:2022-10-11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2022L Z 35)作者简介:张咏梅(1969 ),女,山东莱阳人,博士,教授㊁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成本管理;赵金凯(1990 ),男,山东武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通信作者㊂㊃82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第43卷 第1期 2023年1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3N o .1J a n .202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经济的内涵较为丰富,G20杭州峰会提出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㊂大量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数字经济展开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是一个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综合系统[7]㊂关于数字经济内部结构的划分,不同机构与学者各有侧重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将数字经济划分为数字产业化㊁产业数字化㊁数字化治理以及数据价值化(简称 四化 )四个方面㊂陈岳飞等在 四化 基础上,认为数据价值化蕴含在前三个方面之中,故将数字经济划分为数字产业化㊁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化治理(简称 三化 )三个方面[8]㊂葛和平和吴福象在 三化 基础上,将数字发展环境作为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10],且该划分得到了蔡延泽等的借鉴[11]㊂袁徽文和高波将数字经济划分为数字基础设施㊁数字产业发展㊁数字企业应用㊁数字渗透程度四个方面[12]㊂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将数字经济划分为数字基础设施㊁数字产业化㊁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化治理四个方面㊂(二)高质量发展评价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经历了从单一指标评价向综合指标评价的演进㊂部分学者采用人均实际地区生产总值[10]㊁全要素生产率[8]等单一指标进行衡量,然而,单一指标无法揭示高质量发展全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好地涵盖高质量发展的多个维度㊂因此,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高质量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青睐㊂王伟认为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体现 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 的新发展理念,故应从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五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3]㊂王婉等同样从这五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14]㊂宋洋和李先军基于新发展格局,从内生动力与外在表现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5]㊂本文所探讨的高质量发展内涵与袁晓玲等的观点[16]相近,即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同步实现,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一种可持续发展㊂(三)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个综合系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4]㊂然而,数字经济内部发展并不均衡[7],各因素相互依赖㊁相互竞争㊂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17]㊂数字基础设施包括5G网络㊁大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其为推动我国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支撑[5]㊂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既可以直接促进高质量发展[5],又可以通过提升数字化能力[5]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8]等路径间接促进高质量发展㊂郭朝先等发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具有数字化平台㊁固定资产投资㊁现代基础设施三重属性,故其通过新动能㊁促增长㊁强支撑三条路径促进高质量发展[19]㊂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12]㊂借鉴现有文献[10,20],本研究认为数字产业化包括信息传输与数字技术应用两个因素㊂刘家旗和茹少峰研究发现数字产业化通过提升技术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㊂此外,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而促进高质量发展[21]㊂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2]㊂借鉴现有文献[10],本研究认为产业数字化包括数字生活与智能制造两个因素㊂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统产业把握机遇进行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规模不断壮大㊂一方面,企业利用大数据对市场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客户需求偏好,提供定制化服务;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 无人车间 ,助力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20]㊂数字化治理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23],其主要指数字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情况[8]㊂借助数字技术构建数字政府,可以提高治理效率㊂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涵盖数据治理㊁政务服务以及数字治理三个方面,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对提升我国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6]㊂推动政府进行数字化建设可以起到先导性作用,进而激发社会和经济各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24]㊂综上,数字经济共包含6个因素,分别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㊁信息传输㊁数字技术应用㊁数字生活㊁智能制造与数字政府㊂现有研究较多关注以上6个变量相互独立的线性关系,忽视了变量间存在的组态效应,无法解释因素间的复杂因果关系㊂因此,本文借助f s Q C A软件探究不同省份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组态路径㊂三、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创新为第一动力㊁以协调为内生特点㊁以绿色为普遍形态㊁以开放为必由之路㊁以共享为根本目的,通过质量变革㊁效率变革㊁动力变革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动力㊂本文借鉴王伟[13]㊁王婉等[14]关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选取经济增长㊁创新发展㊁绿色发展㊁协调发展㊁开放发展㊁共享发展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㊂本㊃92㊃张咏梅,王晓艳,赵金凯.数字经济驱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研究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赋权,得到综合指标值㊂表1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目标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属性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正政府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正城镇登记失业率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正技术市场成交额正R&D 从业人员全时当量正R&D 经费内部支出正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正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负城镇化率正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负单位G D P 能耗负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正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正森林覆盖率正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正外商投资总额正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正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正公共图书馆个数正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正四、研究方法与设计(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 s Q C A )方法进行数据分析㊂f s Q C A 方法相较于传统回归方法,可以探究多个条件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揭示变量间的组态效应[25]㊂本文采用f s Q C A 方法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f s Q C A 方法可深入探究数字经济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26],揭示数字经济各因素间的多重并发机制㊂第二,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借助f s Q C A 方法可以探究数字经济各因素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25]㊂第三,我国不同省份资源禀赋不同㊁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不同㊁数字经济发展策略不同,借助f s Q C A 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定位每条路径所解释的案例省份[26],识别不同省份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差异,并且可以深入挖掘被测各省(直辖市㊁自治区)自身发展策略的优势与不足㊂第四,本文以我国30个省(直辖市㊁自治区)(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下同)作为研究对象,传统量化研究方法对中等规模数据难以得出准确结论[25]㊂而f s Q C A 方法结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优点,并且对样本量要求不高㊂(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1.结果变量结果变量是高质量发展水平㊂借鉴王伟[13]㊁王婉等[14]的方法,从高质量发展内涵出发,选取经济增长㊁创新发展㊁绿色发展㊁协调发展㊁开放发展㊁共享发展6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并采用熵值法进行测算㊂2.条件变量(1)新型数字基础设施㊂目前采用互联网普及率对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进行衡量的方法受到普遍认同[6],但由于近两年省份数据缺失,因此借鉴蔡延泽等[11]的方法采用互联网宽带端口密度对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进行衡量㊂(2)信息传输㊂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数字产业化的核心部分,借鉴郭蕾和黄郑恺[6]的方法采用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对信息传输进行衡量㊂(3)数字技术应用㊂在数字技术应用层面,软件业务收入增长明显,借鉴巫景飞和汪晓月[27]的方法采用软件业务收入对数字技术应用进行衡量㊂(4)智能制造㊂关于智能制造衡量指标,借鉴葛㊃03㊃第43卷 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和平和吴福象[10]的方法采用企业每百人使用计算机台数对智能制造进行衡量㊂(5)数字生活㊂互联网的应用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消费优化升级,进而可以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需求保障[3]㊂因此,本文采用电子商务销售额对数字生活进行衡量㊂(6)数字政府㊂数字化治理借助政府数字化实现㊂ 互联网+政务服务 成为建设数字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因此借鉴郭蕾和黄郑恺[6]的方法采用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总体得分对数字政府进行衡量㊂限于数据的完整性与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直辖市㊁自治区)(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针对其2015~2019年数据进行研究㊂本文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㊁各省(直辖市㊁自治区)统计年鉴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㊂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㊂图1 分析框架五、实证分析(一)变量校准借鉴杜运周和贾良定[25]的研究,本文采用直接校准方法进行校准,即将三个锚点分别设为样本数据的80%分位数(完全隶属点)㊁50%分位数(交叉点)㊁20%分位数(完全不隶属点)㊂对于模糊集隶属分数为0.5的情况,为了避免其不被分析,将其修正为0.501㊂结果变量与条件变量的校准锚点如表2所示㊂表2 各变量校准锚点变量校准锚点完全隶属点交叉点完全不隶属点高质量发展46.50039.84534.346新型数字基础设施0.0360.0130.006信息传输0.0490.0140.004数字技术应用3162.745423.59071.556智能制造31.16024.60021.800数字生活4886.7482663.935639.926数字政府86.34679.93375.653 (二)必要条件分析首先检验数字经济的单个因素(包括其非集)是否构成高质量发展或非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26]㊂一般当一致性水平高于0.9时,该变量就是结果的必要条件[25]㊂关于高质量发展与非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分析见表3,由表中数据可知无论对于高质量发展还是非高质量发展,单个条件变量的一致性水平均低于0.9,不构成必要条件㊂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条件组态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㊂表3 必要条件分析条件变量高质量发展非高质量发展一致性覆盖度一致性覆盖度新型数字基础设施0.8490.8600.3560.361~新型数字基础设施0.3690.3640.8620.851信息传输0.7310.7760.3140.333~信息传输0.3720.3520.7890.745数字技术应用0.8150.8560.3230.339~数字技术应用0.3710.3540.8630.824智能制造0.4490.4620.6000.617~智能制造0.6280.6110.4770.464数字生活0.8560.8840.3190.330~数字生活0.3510.3410.8880.860数字政府0.7790.7730.4430.440~数字政府0.4350.4390.7710.777注:~表示非 ㊂㊃13㊃张咏梅,王晓艳,赵金凯.数字经济驱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三)条件组态分析1.全国层面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可以揭示构成结果的可能路径组合㊂借鉴杜运周和贾良定[25]的研究,将一致性阈值设为0.8,案例频数阈值设为1,P R I 阈值设为0.75㊂通过软件分析可得到简单解㊁中间解㊁复杂解㊂当一个条件变量被简单解和中间解同时包含时,该条件变量就是核心条件;当一个条件变量仅被中间解包含时,该条件变量就是边缘条件[26]㊂根据现有研究,本文重点分析中间解,辅之简单解㊂最终结果如表4所示㊂表4 产生高质量发展与非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组态条件变量高质量发展非高质量发展A 1A 2A 3B 1B 2B 3新型数字基础设施••ʻʻʻ信息传输•Әοοο•数字技术应用•Әʻοο•智能制造ӘοοӘӘ数字生活Ә•Әοοο数字政府Әʻʻʻ一致性0.9500.9620.9420.9800.9430.893原始覆盖度0.3650.3370.1720.5430.4430.151唯一覆盖度0.2750.2310.1010.1800.0800.068总体覆盖度0.7150.691总体一致性0.9630.952注:Ә代表核心条件存在,ʻ代表核心条件缺失,•代表边缘条件存在,ο代表边缘条件缺失,空白代表相应条件可有可无㊂下同(1)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分析由表4可知,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共有三条路径,即A 1㊁A 2㊁A 3㊂三条路径的一致性与总体一致性均超过阈值0.8,说明这三条路径均为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条件,且三条路径整体上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条件㊂三条路径的原始覆盖度分别为0.365㊁0.337㊁0.172,说明有相应比例的案例是通过这三条路径实现的;总体覆盖度为0.715,说明这三条路径可以解释超71%的案例㊂根据核心条件存在情况,可将三条组态路径归纳为单核驱动型㊁双核驱动型两大类型㊂具体路径分析如下㊂第一,产业数字化主导型㊂在该条路径下智能制造与数字生活同时作为核心条件存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㊁信息传输㊁数字技术应用作为辅助条件存在㊂该路径所解释的省㊁市包括北京市㊁上海市㊁广东省㊁天津市㊁辽宁省,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㊂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以产业数字化为主导的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㊂第二,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驱动型㊂在该条路径下信息传输㊁数字技术应用㊁数字政府同时作为核心条件存在,数字生活作为边缘条件存在,智能制造作为边缘条件缺失㊂该种路径说明,即使产业数字化水平较低,但是借助数字产业化与数字化治理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㊂该路径解释的省份包括江苏省㊁浙江省㊁四川省㊁福建省㊁湖北省㊂第三,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生活驱动型㊂在该条路径下数字生活作为核心条件存在,数字技术应用㊁数字政府作为核心条件缺失,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作为辅助条件存在,信息传输㊁智能制造作为辅助条件缺失㊂该路径覆盖度较低,仅包括河南省㊂该路径说明只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数字化转型,仍有机会实现高质量发展㊂(2)导致非高质量发展的组态分析由表4可知,导致非高质量发展共有三条路径,即B 1㊁B 2㊁B 3㊂在这三条路径中,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均作为核心条件缺失,即使智能制造条件存在,也无法产生高质量发展㊂这三条路径解释的省(直辖市㊁自治区)包括青海省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㊁内蒙古自治区等㊂2.区域层面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①㊂对两者进行组态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㊂东部地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共有一条路径,即C 1㊂在C 1路径中没有条件变量缺失,说明数字经济各方面发展相对均衡㊂在数字基础设施的支㊃23㊃第43卷 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撑下,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共同驱动高质量发展㊂该路径解释的省㊁市包括北京市㊁上海市㊁浙江省㊁广东省㊁江苏省㊁山东省㊁福建省㊁天津市㊁辽宁省㊂表5 不同区域产生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组态条件变量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C 1D 1D 2新型数字基础设施•Ә信息传输•Әο数字技术应用Ә•ʻ智能制造οο数字生活Ә••数字政府Әʻ一致性0.9840.9170.929原始覆盖度0.8420.3650.344唯一覆盖度0.8420.2260.205总体覆盖度0.8420.570总体一致性0.9840.922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共有两条路径,即D 1㊁D 2㊂具体路径分析如下:第一,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驱动型㊂在D 1路径中信息传输㊁数字政府同时作为核心条件存在,数字技术应用㊁数字生活作为辅助条件存在,智能制造作为辅助条件缺失㊂该路径解释的省份包括四川省㊁湖北省㊂第二,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生活驱动型㊂在D 2路径中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生活条件存在,其他条件缺失,与产生高质量发展的A 3路径相同,解释的省份是河南省㊂3.稳健性检验本文借鉴唐开翼等[26]的方法,将P R I 阈值由0.75提升到0.8,对全国以及分区域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进行稳健性检验㊂结果显示无论单个组态还是整体,其一致性水平均高于0.8且所得组态与原组态一致或是原组态子集,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㊂六、结论与建议(一)结论本文以我国30个省(直辖市㊁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借助f s Q C A 软件揭示不同省(直辖市㊁自治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组态路径㊂结论如下:第一,数字经济的单个因素不构成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包括单核驱动型(产业数字化主导型)㊁双核驱动型(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驱动型㊁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生活驱动型);非对称分析表明,导致非高质量发展的原因是数字基础设施㊁信息传输㊁数字技术应用㊁数字生活㊁数字政府条件缺失㊂第二,东部地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类型是综合驱动型,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类型是双核驱动型(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驱动型㊁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生活驱动型)㊂(二)建议十四五 规划再次强调发展数字经济㊂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应立足 十三五 时期的发展基础㊁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㊂综合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优化数字经济内部结构㊂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且通过上述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㊂对于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省份,需要加大5G 基站建设力度㊁提高互联网普及率㊂数字产业化与数字化治理组合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因此两者应该协同发展㊂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应加强工业互联网㊁人工智能㊁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运用,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㊂第二,各区域因地制宜制定数字经济发展策略㊂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各方面发展相对均衡,应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㊂对于中西部地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首要任务,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数字产业集群并协同推进治理方式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㊂㊃33㊃张咏梅,王晓艳,赵金凯.数字经济驱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各省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研究
第9卷第5期2016年10月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9No.5Oct.2016收稿日期:2016-02-03基金项目: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F16-233-5-26);沈阳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宋 谦(1978-),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已于2016-05-1811∶40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60518.1140.016.html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6.05.11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各省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研究宋 谦,王 静(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沈阳110870)摘 要:为对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选取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发展规模、投入以及产出4个维度建立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比较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在全国31个省市中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辽宁省应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人才及经费的投入力度,培育科技服务企业及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其市场化的进程。
关 键 词: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6)05-0443-06 一、文献综述 1 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在我国,科技服务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2003)从天津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出发,总结了发展特点和发展经验,在政府宏观指导与财政扶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1]。
王仰东、杨跃承、赵志强(2007)认为,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其核心在于创新[2]。
中国教育产业信息化市场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产业信息化市场研究报告2001年以来,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吸引了众多IT企业的目光。
但信息化市场究竟具有多大的潜力,却一直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
北京睿通东方咨询公司一直密切关注着各个行业信息化市场的发展状况,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
国内教育产业——量变到质变教育行业信息化不仅是一个企业推动的过程,而且由于教育的外部经济性,也是一个政府推动的过程。
当然,政府推动的特点也决定了这一行业的消费市场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反映在采购模式和资金供应方面,以下两个指标可以更好地说明市场发展的趋势: 第一个指标是毛入学率(%)的变化趋势(1990-2000年)图1 毛入学率(%)的变化趋势(1990-2000年)图1表明: 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从1990年到2000年都有显著的增长,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十年内增长了将近三倍,教育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教育的总体规模也在逐步扩大。
图2 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变化趋势(1985——2000年)第二个指标是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的变化趋势(1985——2000年)图2表明: 1985年到1996年是中国教育事业量的增长阶段,无论学生人数还是教育人口增长都较快。
但在1996年以后,这两项指标的增长呈缓慢趋势,2000年呈现负增长。
现有的教育设施所能容纳的教育规模已趋于饱和,中国教育开始进入一个从量的增长到质的增长的阶段。
(注: 教育人口为学生数与教职工数之和)我国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在这十年内也都有大幅的增长,高等学校的平均在校生数据十年内翻了一番,从1990年的326人增长到2000年的723人;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人数也有较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3-5%,这表明接受教育的人群在扩大,也表明接受更高教育的各级潜在消费人群都在增加。
教育信息化市场资金供应将更加宽松图3 1993年至2000年中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示意图北京睿通东方公司就近些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进行研究,如图3所示。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情况分析报告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发展情况分析国际工商班0969020121徐晨光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所以分析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对未来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学校发展目录一、统计分组及分析情况--2008年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人数、专任老师数分组情况二、总量、相对、平均指标的计算情况及分析--全国各学校人数、各学校占比重、人均拥有老师数等指标分析三、变异指标计算分析情况--全国普通小学数量的差异分析四、有关动态平均数列容的分析情况--普通中学师资力量变化分析五、长期趋势分析(最小平方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趋势分析六--结束语一、统计分组及分析情况自1999年以来到2008年我国教育不断发展,无论从学校还是学校人数及在校任职老师数都不断增加,反应我国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非常重要教育的发展。
表1-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数由表-1可知今年来普通高校学校数正逐年以100所左右的数量增加,07-08年增长幅度较大,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学校数都稳步增加。
普通中学数量自1999-2002年显著增加02年-08年每年以2000所左右的数量减少。
职业中学数量也逐年减少普通小学则一直以来每年20000所的数量不断减少。
2001-05年正值国家第十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