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笔记

合集下载

中新史复习笔记

中新史复习笔记

新闻业务发展史一.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1840s-1890s中文报刊的业务状况①在印刷上,雕版→铅印→石印,但雕版到1890s仍然存在。

印刷机长期用畜力或手摇的,直到1890s申报才使用了煤气印刷机。

②在版式上,鸦片战争前后,多是中国土纸印刷的线装书式。

60年代出现了一些用进口白报纸印刷、仿照外文报纸版式的报纸。

但70年代《申报》创刊后却出现的倒退。

③在编排上,大都流行一种格式:首论说,次为上谕、宫门钞、辕门钞,再次为各省各埠要闻,末为本埠要闻。

④在写作上,由外人编撰的中文报刊,新闻还较为记实、简洁。

但1870s后,一批旧式文人参加了编撰,混淆文学与新闻的界限。

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差、地位低。

⑤出现了新闻画、画报;大都刊登文艺作品;日益重视经营,广告增多。

⑥中文报刊的外国主办者们,出于自身利益,或不用西报版式,或任凭鬼神、风月泛滥,或从通俗转向高雅。

所以外人虽将近代报刊的基本业务模式带入中国,但并不是中国业务水平的推进者。

二.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形式上大多模仿当地中文外报。

少数报纸如《循环日报》则在政论的写作上有所革新,其紧密联系现实、重视思想而不拘泥于形式的原则,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并对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2.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①出现了一批文摘报。

这些报刊大多是综合性的,内容丰富。

②出现了一批纯白话报刊。

维新派创办这种报刊目的是扩大读者面,广开民智。

③出现了一些文艺小报。

这些报纸以刊载文艺小品和社会趣闻为主,主办者大都是有一定爱国倾向的落魄文人。

这些小报往往以“讽世”、“觉世”标榜,但消闲和牟利性都是很明显的。

④创办了一些妇女儿童报刊和专业、行业报刊。

⑤出现了一些官报。

拒绝议论,业务最落后。

3.维新派报刊①提高了论说水平。

有些还夹叙夹议。

②创造出了时务文体。

③新闻不多但对新闻的态度严肃。

批评猎奇、造假。

三.清末民初1.资产阶级革命派①言论的加强。

1)篇幅大。

2)文风上大多是新民文体,比时务文体更严密犀利、学识水平更高、更通俗。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着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中国新闻史》笔记《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笔记《中国新闻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同时内容带有新闻性,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是由童之侠教授所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一本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

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的著作近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但是对国际新闻传播史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较少。

而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们积累了有关新闻思想、观点等方面的丰富的思想资料,它与不同阶级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部新闻史是一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史。

这本书对国家新闻传播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和探究,着重论述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将学生性、思想性、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本书首先论述了新闻与国际新闻传播的概括和基本特点,然后分别论述了中国报刊、通讯、广播、电视、网络等方面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本书阐述了国际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态和特征,最后还总结了国际新闻传播的策略与技巧。

本书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笔法,综述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

本书注重深入浅出,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作者在本书的前两章着重对一些新闻方面的基础性概念做了详细的介绍,比如: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基本特性,什么是传播,什么是新闻价值,什么是国际新闻价值……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方法是很好的,把涉及到的一些新闻知识都告诉了读者,让读者对“新闻”这个名词有了系统的了解,也为接下来作者写国际新闻传播史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第三章里,作者转笔,介绍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作者首先回顾中国历史,简述中国历史进程,进而转笔介绍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新闻传播。

“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而民间小报则产生于宋代。

近现代,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考生出现大量的新报刊。

而正是在五四期间,中国国际新闻开始发展。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

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

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

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邸报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笔记
2、私塾、书院等教育场所对读书人的思想灌输
• 内容形式(非此即彼),长时间 • 三千字,四书五经(不需要自己的思想)
3、科举考试制度对读书人的思想控制
• 士农工商(需为古代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
4、社会舆论对个体的压力
• 跃出框架将受到谴责
第二讲 福音?祸音? 禁令下传教士的潜 入
• 北宋初年,11世纪初期出现 • 非法、非常的面目出现,带有悲剧色彩,“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播差除皆出伪妄” • 内容: • 消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免于审查) • 印刷: • 有些是手抄的,北宋后期专业化商业化程度高之后,印刷复制变多 • 传者: • 一一部分进奏官,朝廷中个别管理和一一部分坊间书肆的主人编发的 • 读者: • 面广。京朝官员,一一般知识分子和地方官员,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 评价 • 在野的态度,成为统治阶级内部党同伐异的工具 • 中原动荡,宣传抗金活动、主张抵御外侮的主战派人士,主张求和的主和派人士双方的宣传工具 • 对统治者的内外政策和当权人物的职责和供给,让统治者十分恼火 • 成为独立的新闻事业!有一一定的商业性质 小报的查禁 • 颁布很多诏旨法令
7、明朝:统编天下书及查禁坏书
• 没有制定专门的法规,但对官员邪路机密重事于人者,“斩”;特别重视抄传一一环节。天启以后各 朝,禁止抄传政治机密、军事机密、与皇帝和大权大臣观点相悖的稿件等。
• 用了整理典籍《永乐大典》
8、清朝:统编天下书及铲除危险作品
• 《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为什么汉学在清朝兴起? • 对提塘和民间报房发报活动控制严密,禁发不实报道、禁发未经批发的奏章、禁探听写录科抄以
邸报与清王朝共命运 • 沿袭明朝官报的发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发行邸报。清代邸报基本上和清王朝共命运共始终。直到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1、林则徐的新闻思想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

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洪仁轩《资政新篇》: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的主张。

《资政新篇》中,洪仁轩提出的办报活动的观点: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3)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

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可以实行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的监督,可以有助于中央政府权利的加强。

4、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1)王韬的办报主张:1)论述了半包的目的及意义。

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辞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

(2)王韬对后世的影响:1)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引导作用。

2)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中国新闻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史》笔记整理

第一讲: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近代报纸的几个条件:1.定期2.商品:付费者不论阶级或特殊兴趣都可购买。

3.专业:刊登一般公众感兴趣的任何事情,区别于宗教或商业性质的出版物。

4.复制手段。

5.相对及时。

6.具有稳定性。

7.无门槛:对具备普通文化水平的受众有吸引力。

二.古代报纸起源的说法1.先秦说:三代说、周朝说、春秋说(最具代表性——宋王安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战国说2.汉代说:府报、邸报3.唐代说:进奏院状、两级传播:中枢→京官、进奏官(邸报)→(新闻纸)地方首长4.宋代说:宋代小报:《论禁小报》。

唯一一种固定报名的刊物:《京报》三.古代新闻传播特征:1.官报占据垄断地位。

2.民报、官报同质化3.无言论板块第二讲:近代新闻媒体的输入与近代新闻报业的确立一.时空关系开阜:珠三角与长三角、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1860s前后:两条线路向腹地推进。

①沿海北上至京津②沿长江至武汉三镇1890s前后:除少部分偏远地区,85%被近代报刊、出版物覆盖。

二.在外华人办报总体情况1.人员构成:①传教士:天主教(唐宋)新教(19世纪)《查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马六甲(第一份中文报)②政客(外交官)《蜜蜂华报》1822澳门(第一份外文报刊)③商人《广州记录报》1827——以上三种人合流:很多外国人是基督徒,投资捐款、政客操纵2.传教士办报活动:(都是新教)报名出版地点创、止时间创办人语种特点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马六甲1815马礼逊、米怜、梁发中中国第一份近代中文报、教会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广州1833郭立士普鲁士教士中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万国公报※上海(《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广学会治下《万国公报》)1868(1874-1883停刊)林乐知普鲁士教士书中记录※3.上海成为近代商业性报纸出版基地①比较上广港较之广州:上海行政级别低,易于接受新思想;依托长三角经济基础和江浙粮仓;移民社会是陌生人的社区需要中介——广州离香港太近是最大的劣势较之香港:香港更早、数量更多香港第一份中文报:遐迩贯珍香港1853马礼逊教会中月刊香港第一份中文报上海第一份中文报:六合丛谈上海1857伟烈亚力英传教士中月刊教会报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②《北华捷报》到《上海新报》第一份商业报:奚安门1856创办《北华捷报》母报→子报:《上海新报》(上海第一份近代中文报,注意是报纸不是报刊,第一份报刊是六合丛谈)《字林西报》(2002年前一直是存在最久的报纸)③《申报》申报上海1872 美查中(近代中国三大报:《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版面构成:A言论板块:选题真是具体,具有策论色彩,开创“头版头条”(《上海新报》大而空)B新闻板块:采访力量、报道观念有闻必录风闻言事(传统观念),社会新闻本地新闻为主(《上海新报》长于国际新闻)(杨月楼案)C副刊板块:概不取值(《上海新报》要收费)意义:吸引了大量文人,使得这一新生事物被精英阶层所接受D定价:明显的价格优势——击败了《上海新报》,赢得十年稳定发展时间后来出现对手由国际新闻优势的《字林沪报》和《新闻报》小结:十年左右出的一张名报、中国化过程中行程产业三.国人早期办报尝试1.由注意到利用:译报《参考消息》、澳门新闻纸(外文报刊关于华人内容的翻译)→大参考(没几个读者)→澳门日报(只有一个读者:光绪)2.由协办到自办(先给人打工再自办):梁发(戈公振说中国近代从事报业第一人,中国第一个新教传教士)、沈毓桂、陈言3.最早一批:昭文新报(第一份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江报(与申报作对,挂洋旗现象的开端)、羊城采实新录、新报(上海准官报)4.最成功的一份:王韬《循环日报》——成功的商业性报纸,重政论林语堂190年称之为“中国记者之父”。

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笔记

一.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中期邸吏、进奏官、进奏院状(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二.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后,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和前一阶段的进奏院状报比较起来,权威性有所加强,作为中央政府官报的性质也更为明显。

实行统一管理后,“邸报”的发报工作仍由各州进奏院和进奏官们负责,稿件的采集、编辑、整理、审定等环节,则逐步由中枢部门接管。

其中的审定工作开始由枢密院负责。

特点:1.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各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2.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3.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

2.皇帝的起居。

3.官吏的任免。

4.臣僚的章奏。

5.军事情报。

6.刑法。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管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意义:定本制度的制定和实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宋代的“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内容:1.朝廷动态报道。

2.官吏任免消息。

3.皇帝的谕旨诏令。

4.一些时事政治性材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一.传播渊源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3.竹、露布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

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二.孙樵和开元杂报三.敦煌的进奏院状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

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

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竹筹、揭帖、旗报、排报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收受)(发抄)(抄传发行)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4.提塘报房:雍正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客观:满足不了人民对报纸内容和形式的需求。

需要新的突破。

*总结: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基本特点17.封建官报占据封建报纸的主导地位。

27.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背景二.《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8.5 马六甲米怜,马礼逊内容: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各国概况。

[专业课]中国新闻史笔记

[专业课]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最早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

其辅助手段有结绳,图画,雕刻,标示,烽烟,旗鼓等。

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两汉的传播载体仍然以竹简,木简,绢帛为主。

中国著名学者戈公振在他的名著《中国报学史》中首先提出汉代有邸报的说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而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那么有童谣和谣言。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是经由进奏官发给各藩镇的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

最早关于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的《读开元杂报》。

其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两份最早的报纸,现在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是1907年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官报实行统一管理。

宋代为了加强对邸报传播活动的控制实行“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的报纸。

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介主要是“小本”。

明代邸报抄传和发行的三个环节是通政司,六科,提塘。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XX可考的和邸报发行活动有关的人是何甥,名光烨。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是《急选报》,是雕版印刷,其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有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是全世界最早的自称是“报”的印刷品。

清代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统称京报。

露布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载体。

中国报纸开始出现在唐朝,是中国开始有新闻事业的朝代。

中新史笔记 第一章

中新史笔记 第一章

中新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远古人类群居时代十分原始,最早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谣谚是其中一种。

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烽烟主要用于报警。

旗鼓用于指挥进退。

木铎,是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据说在夏商周时期,就曾经有这样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以上传播活动多见于文字出现以前。

最早带有文字传播载体的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其中,殷商时期流行的甲骨,少量用于记事外,多用于祭司和占卜。

金器刻铸之风盛行于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

在岩石上可自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其现实传播作用和传播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春秋战国,地区小国需要通报政情军情;政客需要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诸子百家聚徒讲学,弘扬学说;百姓需要聚会议事和交换意见;各国都设有驿站和传舍,以方便信使往来,及时递送信息,传播活动因而更加频繁。

秦,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制度等,为社会传播提供有力条件。

早在3000年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最初的经济广告随之产生。

萧之口头广告和刀之音响广告便有记载,都属于早期的传播活动。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首都长安设有“通奏报,待朝宿”的“邸”。

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造纸术的发明,肇始于西汉中后期,完善与东汉和帝元兴年间,时称“蔡侯纸”。

三国魏晋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旺盛、发达。

三国十分重视政治和军事信息的传递。

同时广设驿站,其中曹魏的遗传制度最为周全。

布告和露布,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

中新史笔记

中新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整理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2.中国古代官报通称“邸报“,史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中国古代报纸即邸报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3.邸报的性质:信息来源官方的朝廷官报,发布信息的渠道自上而下,内容带有一定的新闻性,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报纸。

4.邸报产生于唐代的直接证据是:《敦煌进奏院状报》;间接证据:唐代孙樵的《读开元杂报》是研究唐代新闻事业的重要文献5.“邸报”名称最早于见于宋代公私文献。

6.在明代,邸报传送制度非常严格,要通过政司——六科——堤塘三个环节。

7.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的报纸,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仍属于古代报纸的范畴,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8.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9.第一份外文报刊:1822.9.12,澳门,《蜜蜂华报》,葡文。

10.美国在华第一份英文月刊:1832年,裨治文,广州,《中国丛报》。

1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标志着中国报纸的发轫。

1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本土创的第一张中文报纸,刊载了中文近代报纸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是中国第一份在发行上作出努力的近代刊物。

13.《依泾杂说》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中英文合刊。

14.《遐迩贯珍》是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

15.《六和丛谈》是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国刊物。

16.《中外新闻七日录》是中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

17.《益闻录》的主编李杕是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

18.《万国公报》是中国最早对于镭的报道的报纸(自然科学),还报道了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和《资本论》(社会科学)。

是教会报纸中历时最长、传播西学内容最多、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周刊。

19.《德臣报》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20.《孖剌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21.《字林西报》是中国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外文报纸。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圣才出品】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圣才出品】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圣才出品】第三章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元朝无官报(1)元朝设有通政院以取代进奏院,但通政院只管理全国驿站之事,只负担单纯的官文书的递送任务,并无专门负责广为抄录和广为传播官文书的职责。

(2)元朝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正职概由蒙古贵族担任,朝廷规定一切诏令章奏都使用蒙文;元朝历代皇帝崇尚武力,不习汉文,不会将诏命奏章译成汉文后发往各地方。

(3)元代没有汉文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报纸。

从唐代开始的邸报制度至元代中断。

二、明、清两朝的官报1.明朝官报概述(1)明朝建立后,恢复宋代诏令章奏传报及官报制度,使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原始形态报纸,在元代一度中断后又得以继承下来。

(2)明、清两朝时,官报除通常概称为“邸报”外,还有“邸钞”、“阁钞”、“京报”等别称。

其传报系统和宋朝大致相同,但已将“都进奏院”取消,朝廷改设“通政司”及“提塘”制度,以代替“都进奏院”的职责。

(3)明代“通政司”掌管一切内外章奏及发布官报,是中央政权中的重要衙门,通常由当朝宰辅和大宦官委派心腹人物掌管。

此外,也负责向全国各级行政机构发布“使知朝政”的官报。

(4)明代的官报仍以手抄为主,到崇祯十一年,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

(5)用活版印刷报纸,是明代官报的一大特色,亦是我国古代报纸形式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使报纸大量复制、大量发行成为可能。

(6)明代邸报所刊载的主要内容,是诏令章奏及朝廷动态一类的官文书。

明朝末年,邸报上开始出现少量的社会新闻,是个大突破。

2.清朝官报概述(1)清朝基本沿袭明朝的发报制度,先由内阁发布消息,再由各省总督、巡抚派驻京城的“提塘官”转抄、传送于各省。

①清代提塘、提塘官与唐、宋两朝的进奏院的职能相仿,起上传下达的中间媒介作用。

②清代邸报除一般概称为“邸钞”、“阁钞”外,由于“邸钞”由“提塘”递送传播,有时也别称为“塘报”。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题(5个20分)1、孙樵,晚唐时期。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

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

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

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国新社”——国际新闻社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导师:徐宝璜邵飘萍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二、名词解释:(4个20分)1、进奏院状:进奏院状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史笔记(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94论)2、简述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3、简述鸦片战争后外人办的中文刊物的业务情况。

4、简述鸦片战争后上海外报发展情况。

(01论)5、简述鸦片战争后香港报纸发展情况。

6、简述鸦片战争前后广州报纸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生(1873-1898)一、名词解释1、《彙报》2、《述报》3、《循环日报》4、王韬(98论)5、《万国公报》6、《中外纪闻》7、《强学报》9、梁启超(99传论)10、《知新报》(00新名)11、《湘学报》12、《湘报》(90名)13、《国闻报》(02传名)14、唐才常15、严复16、《官书局报》17、时务文体(96名、03论)18、《弢圆文录外编》二、简述题1、简述王韬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98论)2、简述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第一批近代国人报刊的特点。

3、简述梁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

4、简述时务文体如何形成,有何特点?三、论述题1、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

(99传论)2、试述维新派办报思想。

(97论)3、试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4、论述维新派办报活动及其历史作用。

(或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5、试述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联系。

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899-1919)一、名词解释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

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

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新民文体”也风靡报界和文坛。

3、《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4、《东方杂志》清末时一份大型文摘月刊,后发展为综合性杂志。

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

该刊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分门别类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新闻、言论和资料。

5、《时报》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

该报主张君主立宪。

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

6、《京话时报》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

1904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政治倾向保皇立宪。

该报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目的是“开民智”。

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

为扩大影响,该报在京城菜馆设脖ùΓ窒锷柙谋ㄅ啤?br />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

7、《中国日报》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兴中会机关报,也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

1900年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主持。

该报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

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

8、《开智录》我国第一份留日学生刊物。

1900年在日本横滨由开智社创办,郑贯公任主编。

该刊和《清议报》关系密切,内容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它带有民主革命色彩。

9、郑贯公(96论)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

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

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

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10、《苏报》案(03新名)我国近代著名报案。

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

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一文。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

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

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

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革命发展。

11、章太1炎(96论)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12、《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创刊于东京的综合性月刊。

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13、《中兴日报》(98名)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

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主办。

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14、《中国女报》1907年由秋瑾在上海创办的通俗月刊。

该报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

仅出两期,因秋瑾被捕就义而停刊。

15、《神州日报》(95名)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现代化大型日报。

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创办于上海。

该报较为注意宣传策略,对清廷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借口“有闻必录”,该报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它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始终被认为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16、“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

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

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

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17、于右任(96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

18、《大江报》案(02新名)(《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

7月26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文章引起湖北当局震恐,遂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报纸。

此事件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情,对詹等人只好从轻发落。

19、《大清报律》(02论)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20、《民国暂行报律》(02论)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

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