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勘察说明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概述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概述泥石流灾害是一种由于大量降雨或融雪引起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生命损失。
为了减轻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概述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规范及其意义。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旨在对潜在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发生规律、危险区域进行科学研究与评估,为制定有效的灾害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勘查过程中,需要了解地质、水文、气象等相关数据,并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和取样分析。
其中,勘查应遵循一定的规范,以确保勘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首先,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需要依据国家相关规范进行。
国家标准《泥石流防治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是一项必须遵循的重要规范,其中包括了对泥石流形成和演化机理、影响因素、危险性评价、防治措施等内容的要求和指导。
在勘查中,应依据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工作,确保所获得的信息和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其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技术。
地质地貌勘查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地形、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等进行观测和测量,识别潜在泥石流形成的条件和区域。
水文气象勘查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对降雨、径流、地下水位等进行观测和监测,分析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和趋势。
此外,还可以运用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查等手段进行全面的勘查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和数据。
此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需要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和采样分析。
勘查人员需要亲自到危险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貌特征、植被状况、水文状况等,并进行样本采集和分析。
通过采集样本,可以对潜在泥石流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为具体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结果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潜在泥石流的了解,可以确定危险区域,并制定相应的预警和疏散预案。
通过对泥石流形成机理的研究,可以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如建设拦挡堤坝、人工护坡、排涝工程等。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勘察方法与技术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勘察方法与技术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需要进行详尽的勘察工作,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来实施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
本文将介绍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常用的勘察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调查与勘测野外调查与勘测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泥石流发生地区的野外实地调查,可以收集到大量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相关信息,从而为灾害防治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
野外调查与勘测是勘察的基础,也是进行后续工作的前提。
在野外调查中,首先需要对泥石流发生的区域进行分析,了解其地质构造、地貌特征、泥石流路径和流域特征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现场观察、采集地质样品、地质勘探等手段获取。
同时,还需要进行水文勘测,包括对降雨量、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等的观测和记录。
另外,植被调查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调查植被覆盖度、类型和分布等信息,评估植被对泥石流的影响。
二、遥感与测绘技术遥感与测绘技术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卫星图像或航空摄影图像来获取大范围的地质地貌信息,包括地形高程、地质构造以及植被覆盖等。
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覆盖范围广、周期性强,并且可以获取到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
测绘技术则主要通过地面测量,获取细节信息,如道路、建筑物、河流等,这些信息对于工程设计和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测绘技术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全站仪等设备进行高精度的数据测量,从而获得详细而准确的地形数据。
三、数值模拟与预测数值模拟与预测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数值模拟与预测的方法,可以对泥石流发生的机理进行研究,预测泥石流的流动路径和扩展范围,为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数值模拟与预测需要基于大量的实测数据和场地调查,结合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进行模拟。
通过建立泥石流流动模型,可以模拟泥石流流动的速度、灾害范围以及可能带来的破坏性。
研究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
研究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减少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现场进行调查与勘察,可以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特征,为灾害防治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基础资料:在进行现场调查前,需要收集一些基础资料,包括地理环境、水文气象资料、既往泥石流灾害情况等。
这些资料可以提供有关地区的背景信息,为后续的调查与勘察工作提供参考。
2. 确定调查范围:在现场调查前,需根据项目要求和具体情况确定调查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调查的重点区域,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资源浪费。
3. 现场勘查:现场勘查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现场勘查,可以直观地了解地质、地貌、土质等情况,获取实地数据。
在现场勘查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遵循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做好现场记录和标记。
4.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现场调查与勘察过程中,需要收集各种数据,如地形图、地质图、地震活动情况等。
这些数据是进行灾害分析和预测的重要依据,需要进行仔细的整理和分析。
5. 实验室测试与数据处理:有些数据无法在现场直接获取,需要进行实验室测试。
例如,土壤力学性质的测定需要在实验室进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可以得到相应的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和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6. 灾害评估与分级:根据现场调查、勘察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对泥石流灾害进行评估和分级。
根据不同的灾害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治工程方案和措施。
7. 规划与设计:根据现场调查和勘察的结果,以及灾害评估和分级的依据,进行防治工程的规划和设计。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地形特点,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合理可行的工程方案。
8. 编制报告与总结:根据现场调查和勘察的结果,撰写相关报告,对所采取的防治工程措施进行总结和归纳。
泥石流成因与勘察监测防治[详细]
03 泥石流的勘察
一、地质测绘与调查
1 资料收集
全面收集泥石流沟域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基础资料,特 别要注意收集当地的历年降雨量、暴雨强度、一次最大降水量、泥石流沟洪水流量、水位等资料。
2 典型断面调查
流滑移带; ➢ 同一地点可能出现崩塌一滑坡一泥石流次第快速转化的“链式”反应现象; ➢ 单点损害小,群发区域总体危害大。中国中南一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影响区、大别山
区和秦岭一大巴山区多发坡面泥石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3.滑坡坝溃决型
滑坡坝溃决型泥石流是指由于 地震、降雨或工程活动引发的崩 塌滑坡堵塞江河,因水位逐渐奎高、 松散岩土渗透变形或新的因素激发 导致滑坡堰塞湖溃决而形成的泥石 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02 泥石流的成因
中国的泥石流灾害可初步划分为
➢ 沟谷演化型 ➢ 坡地液化型 ➢ 滑坡坝溃决型 ➢ 工程弃碴溃决型 ➢ 尾矿坝溃决型 ➢ 冰湖坝溃决型 ➢ 堆积体滑塌侵蚀型
02 泥石流的成因
1.沟谷演化型
沟谷演化型泥石流是指自然沟谷受地质 环境演化过程控制按一定时空规律出现的岩 土堆积体饱水、运移、侵蚀、冲刷和堆积作 用现象。沟谷泥石流可以划分出物源区、流 通区和堆积区三个部分。固体物源主要来自 于沟谷源头汇水区的松散堆积物以及流通区 两侧的崩滑堆积。基本特征是流域汇水面积 大,运动路径长,破坏能力强,呈现一定周 期性,且常常与崩塌滑坡相伴生。中国西南、 西北地区地质构造活动区多发沟谷型泥石流。
目的:
➢ 查明泥石流物源分布范围、类型、物源量和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与条件; ➢ 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值参数; ➢ 查明泥石流拟布设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5--泥石流勘察(参考模板)
5 泥石流勘察5.1 勘察准备工作5.1.1 泥石流勘查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当地形、区域地质、水文、气象、地震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等资料。
(2)泥石流沟所在流域或地区的泥石流活动历时和当前的泥石流情况,泥石流观测站观测资料,泥石流灾害调查报告。
(3)泥石流工程范围内既有工程资料,有关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资料。
(4)流域地形图及泥石流沟近期的航空、卫星照片。
5.1.2 应对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航空相片进行初步的不良地质区域圈划,进行考察线路的拟定,制定勘查工作计划。
5.1.3 泥石流沟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沟谷分水岭至泥石流扇形地的全流域,及受危害或间接受危害的地区,如由于泥石流堵河而被淹没的地区。
5.1.4 泥石流沟的地貌形态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流域几何形态:流域面积、流域性状、相对高差、支沟发育情况。
(2)山坡形态:山坡剖面特征、平均坡度和坡长、切割程度。
(3)沟槽形态:沟长、沟槽坡降、纵剖面形态,横断面形态,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形态和特征。
(4)冲积扇:形状、长度、面积、纵坡、发育历史、变迁和利用情况。
(5)植被情况:植被类型及覆盖率。
(6)泥石流沟汇入的河流:汇入处以上的汇水面积,洪水情况和洪峰流量,含沙量,最高洪水位、河流宽度、断面形态(包括河漫滩、阶地)、河床土(岩)质和河岸土(岩)质。
5.1.5泥石流沟的地质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1)泥石流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构造特征,断裂、节理发育情况。
(2)流域内的地层、岩性及接触情况,有无软弱岩结构面,岩石的风化、破碎程度,流域内地表土壤的冲蚀情况。
(3)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范围。
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岩性、稳定程度、移动岩土体的数量、固体物质补给数量和发生、发展特征。
并测绘典型剖面图(1:200~1:500)(4)沟谷内河床土(岩)质情况,堆积深度、层次结构、颗粒组成,有无粗化层。
沟谷沿程漂砾分布、数量、平均粒径、最大粒径及三轴向尺寸,搬运情况。
岩土工程勘察泥石流
我国地貌第一、二级阶梯,包括广阔的高原、深 切割的极高山、高山和中山区,是泥石流最发育最集中的地区,泥石流沟群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其中成片的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四川盆地周边,以及陇东-陕南、晋西、 冀北等以及黄土高原东缘为主的地区。
第9页/共28页
二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分类
第22页/共28页
全流域综合治理
拦挡工程是用以控制组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总量和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设工程冲刷、撞击和淤积等危害的工程设施。
泥石流的全流域综合治理,目的是按照泥石流的基本性质,采用多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上、中、下游统一规划,山、水、林、田综合整治,以制止泥石流形成或控制泥石流危害。这是大规模、长时期、多方面协调一致的统一行动。
第15页/共28页
1.泥石流勘察应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应查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并对工程场地做出适宜性评价,提出防治方案的建议。2.泥石流勘察应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测绘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3.当需要对泥石流采取防治措施时,应进行勘探测试,进一步查明泥石流堆积物的性质、结构、厚度、固体物质含量、最大粒径、流速、流量、冲出量和淤积量。4.泥石流地区工程建设适宜性的评价。5.泥石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23页/共28页
拦挡工程 这类工程多布置在流通区内,修建拦挡泥石流的坝体,也称谷坊坝。它的作用,主要是拦泥滞流和护床固坡
排导工程 包括排导沟、渡槽、急流槽、导流堤等,多数建在流通区和堆积区。最常见的排导工程是设有导流堤的排导沟(泄洪道)。它们的作用是凋整流向,防止漫流,以保护附近的居民点、工矿点和交通线路。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一、泥石流的相关概述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宏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此破坏性极大。
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2021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1]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二、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2.1 泥石流类型划分2 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可分为暴雨〔降雨〕泥石流、冰川〔冰雪融水〕泥石流,溃决〔含冰湖溃决〕泥石流;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冰碛型泥石流、火山泥石流、弃渣泥石流、混合型泥石流等(参见附录)。
2 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参见附录)。
2 按爆发频率分:高频泥石流〔一年屡次至5年1次〕、中频泥石流〔1次/5~20年〕、低频泥石流〔1次/20~50年〕和极低频泥石流(1次/>50年)。
2 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水石型和泥石型泥石流(参见附录)。
2 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重度~2.30 t/m3)和稀性泥石流~1.60 t/3)。
(参见附录)。
2 按泥石流一次性爆发规模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级〔表1〕。
表一泥石流爆发规模分类分类指标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泥石流一次堆积总量>100 10~100 1~10 <1泥石流洪峰量>200 100~200 50~100 <502.2 泥石流危险性分级2 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定性分级根据泥石流活动特点、灾情预测其活动性可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四级(见表2)。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技术标准与指南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技术标准与指南概述:泥石流是一种由陡坡或山区发生的大规模滑坡或岩浆流动所引发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常常是灾害性最严重的。
因此,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必不可少。
一、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定义与目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是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和专业评估,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和依据。
其目的在于准确评估泥石流的潜在危害程度、确定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类型及其规模,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标准与指南。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内容与方法1. 内容:1.1 控制区域划定:根据地质条件、降雨量和历史泥石流发生情况等数据,确定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控制区域范围;1.2 地质勘察:对控制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包括岩性、断裂、构造和地层结构等因素的影响;1.3 水文勘察:分析控制区域的降雨情况、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等因素,并评估其对泥石流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4 地形勘察:测量控制区域的地形数据,包括坡度、坡向和高度等,以评估其对泥石流运动和破坏的影响;1.5 人工观测:通过设置监测点位,对泥石流活动进行实时观测,收集泥石流的流动速度、浓度、冲击力等数据;1.6 野外调查:考察附近的山沟沟谷以及上游地区是否存在泥石流迹象,了解可能的来源和通道。
2.方法:2.1 实地考察:勘察人员应深入控制区域,实地查看和测量各项数据,并详细记录;2.2 数据分析:勘察人员需收集和整理历史泥石流灾害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3 技术评估:通过现场勘查和数据分析,综合考虑地质、水文和地形等因素,评估泥石流灾害的潜在危害程度;2.4 编制报告:根据勘查工作的结果,撰写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报告,并明确工程建设和施工的技术标准与指南。
三、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技术标准与指南1. 技术标准:1.1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范围与要求;1.2 泥石流控制区域的划定与等级;1.3 地质、水文和地形的勘查与评估方法;1.4 监测点位的设置及监测指标的选择;1.5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与步骤;1.6 报告编制的内容与要求。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地形与地貌勘察方法与技术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地形与地貌勘察方法与技术泥石流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进行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地形与地貌勘察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介绍地形与地貌勘察的方法与技术。
地形与地貌勘察是通过对地表地貌和地形特征的研究,了解地势起伏、河流分布、土壤类型等信息,以及识别潜在的泥石流堆积区和发生区域。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地形与地貌勘察方法与技术:1. 高程测量:通过使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和激光测距仪等现代测量设备,获取地势起伏的高程信息。
这些测量信息可以制作数字高程模型(DEM)和三维地貌图,为泥石流防治工程提供基础数据。
2. 探地雷达(GPR):GPR是一种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并接收反射信号来探测地下结构和地层的技术。
在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GPR可以用于探测地下水位、土层特征以及地下土石体的构造,为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重要信息。
3.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图像和航空照片,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地貌信息。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识别泥石流的发生区域和堆积区,为防治工程选址提供参考。
4. 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对地层、土壤、岩石等地质情况的详细研究和记录。
通过地质调查,可以确定潜在的泥石流堆积物的性质和来源,预测泥石流的运动特性和危险程度。
5. 河流剖面测量:河流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测量河流的横断面、纵断面、水位和流速等参数可以帮助分析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运动规律。
6. 勘察钻孔:勘察钻孔是获取地下土体及其力学性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获取岩石和土层的物理性质,可以判断其抗冲刷性能和承载力,为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参数。
7. 地貌解译:地貌解译是通过对地表地貌的观察和分析,对地貌特征进行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通过地貌解译,可以识别出潜在的泥石流发生区域和运动路径,为防治工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勘察要点
有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勘察要点
有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勘察要点如下:
1.重点分析判断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和地质构造条件。
2.对已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其发生的原因、运动特
征、规模及破坏情况,分析其造成的危害和可能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措施。
3.重点查明滑坡的滑床、滑带、滑面(带)的物质组成、分布范围和埋藏条件,分析滑
坡的形成条件和因素,确定滑坡的性质、类型和规模,预测其可能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滑坡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4.重点查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确定泥石流的类型、特性(如形成区、流通
区和堆积区的空间分布,形成区物质组成,流通区大小,堆积区汇水面积等),预测其可能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泥石流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5.重点查明崩塌体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崩塌面(带)的物质组成和产状,分析崩塌
体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确定崩塌体的类型和规模,预测其可能的发展趋势,为崩塌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泥石流勘察介绍课件
泥石流勘察案例 分析
某地泥石流勘察案例
勘察地点: 某山区
勘察目的:了 解泥石流形成 原因、危害程 度和防治措施
勘察方法:实 地考察、遥感 监测、数据分
析等
勘察结果:发 现泥石流形成 原因,提出防
治措施建议
案例分析与总结
2018
勘察方法:遥感 技术、现场调查、
地质勘探等
2020
防治措施:预警 系统、工程治理、
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 地获取泥石流灾害信息, 为泥石流防治和预警提供 依据。
遥感技术在泥石流勘察中的 应用,主要是通过遥感影像 分析,获取泥石流灾害发生 的区域、规模、强度等信息。
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 泥石流灾害的动态变化, 为灾害防治和预警提供实 时信息。
泥石流勘察内容
泥石流形成条件
地质条件:松散的土石、 破碎的岩石等
泥石流勘察介绍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泥石流概述 02. 泥石流勘察方法 03. 泥石流勘察内容 04. 泥石流勘察案例分析
泥石流概述
泥石流定义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由暴雨、
A
冰雪融化等引发的山洪、泥沙、
石块等混合物形成的洪流。
B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 危害范围广等特点。
C
泥石流常常发生在山区、沟谷 等地形复杂的地区。
泥石流发生后,会对当地的生态
D
环境、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等造
成严重破坏。
泥石流成因
01 地质条件:泥石流多发生 在地质条件不稳定、易发 生滑坡、崩塌的地区。
02 地形条件:泥石流多发生 在地形陡峭、沟谷深切、 坡度较大的山区。
03 降雨条件:泥石流多发生 在暴雨、连续降雨等强降 雨条件下,雨水容易引发 滑坡、崩塌等灾害。
泥石流勘察测量要求
鸡西泥石流测绘、勘查要求测绘要求:1、图幅范围需包含泥石流沟谷的整个汇水面积,比例尺为1:500。
沟谷侧壁外延10米范围需按实际地形测量,其余范围可套原有1:10000地形图。
2、实测沟谷1:500纵断面图,并于纵坡面坡度变化及沟型变化处实测1:200横断面图。
3、实测沟口受泥石流影响范围内的村庄房屋、道路、水系、农田等,并标明房屋结构。
4、对全流域及沟口以下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绘制地貌图与地质填图,要求绘制与泥石流形成和活动有关的地质地貌要素。
5、查明沟谷内及周边已有建、构筑物,包括坟墓和各种现有截、排水等水利设施。
勘查要求:1、查明泥石流的成因、类型、规模、活动特征、危害对象、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
2、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气象等。
3、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并查明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
4、于适宜布置拦石坝处设置钻孔,钻孔间距30m-50m,孔深应进入基岩弱风化层5m;当表层松散堆积物较浅时,可布置相应坑槽探代替钻孔。
钻探机坑槽探需揭露泥石流在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不同部位的物质沉积规律和粒度级配变化,了解松散层岩性、结构、厚度和基岩岩性、结构风化程度及节理裂隙发育状况,并现场采集有代表性的原装岩、土样。
钻探及坑槽探还需提供相应的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及坑槽探展示图。
5、对拦挡坝等防治工程需提供以下设计参数:覆盖层及基岩的重度、承载力标准值、抗剪强度,基面摩擦系数、泥石流体的重度和物质组成及固体物质的颗粒成分,沟床清水冲刷线,泥石流体的流速、流量和设计暴雨频率等。
6、查明沟口村庄的民房分布、层数结构、农田水系分布及泥石流所威胁的人口及财产。
滑坡工程地质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1、测绘范围应包括滑坡后缘壁至前沿剪出口及两侧缘壁之间的整个滑坡,并外延至滑坡可能影响的一定范围。
当采用排水工程进行滑坡防治时应对滑坡外围拟设置的地面排水沟所在地区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分析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一、泥石流的相关概述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1]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二、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2.1 泥石流类型划分2.1.1 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可分为暴雨(降雨)泥石流、冰川(冰雪融水)泥石流,溃决(含冰湖溃决)泥石流;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冰碛型泥石流、火山泥石流、弃渣泥石流、混合型泥石流等(参见附录A表A.1)。
2.1.2 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2)。
2.1.3 按暴发频率分:高频泥石流(一年多次至5年1次)、中频泥石流(1次/5~20年)、低频泥石流(1次/20~50年)和极低频泥石流(1次/>50年)。
2.1.4 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水石型和泥石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3)。
2.1.5 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重度1.60~2.30 t/m3)和稀性泥石流(重度1.30~1.60 t/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原则解析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原则解析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由山体溃坝、山洪暴发、坡面冲蚀等因素引起,造成严重居民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工程的效果和安全性。
首先,勘查设计应综合考虑地质、水文和气象等因素。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山体地质条件、降雨条件和水文特征的影响,因此,勘察设计人员需详细了解区域地质情况、降雨强度和洪水过程等信息。
通过对地形地貌和岩土体特征的综合分析,可以对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为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其次,勘查设计应基于对泥石流特点和行为机制的认识。
泥石流具有流动性强、速度快、破坏力大的特点,因此,防治工程应考虑各种可能的泥石流行为,并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泥石流冲击力、侵蚀力和承载力等因素。
通过对泥石流的流动力学特性和沉积特点的研究,可以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勘查设计应综合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往往涉及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勘查设计人员需充分考虑泥石流防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并选择适宜的防治措施,以提高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性。
同时,勘查设计应切实考虑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和土地利用要求,确保工程能够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时,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工程的经验和实践。
世界各国在泥石流防治工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勘查设计人员应对这些经验进行仔细研究和总结,以提高工程的设计水平。
同时,还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适度的改进和创新,以满足当地的泥石流防治需求。
总之,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是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重要措施。
在进行勘查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地质、水文和气象等因素,基于对泥石流特点和行为机制的认识,综合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并借鉴国内外相关工程的经验和实践。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土石方与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土石方与工程地质勘察内容泥石流是一种在山区和河谷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进行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是至关重要的。
土石方和工程地质勘察是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首先,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中涉及土石方的内容。
土石方勘察主要包括对场地地质条件的调查和土石方的工程性质分析。
在勘察过程中,需要对场地的地质结构、土层性质以及地下水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
通过了解场地的地质特征和土质条件,可以确定工程中存在的地质问题,并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在土石方勘察中,需要进行土壤力学参数的测试和分析,包括土壤的密实度、孔隙比、内摩擦角等。
这些参数对于确定土石方工程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此外,还需要对土石方的水分含量、可塑性指标等进行测试,以评估土石方在不同湿度条件下的工程性质。
这些土石方勘察的内容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土石方边坡的稳定性计算和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依据。
其次,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中还包括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
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涉及对场地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和地下水情况的调查。
在勘察中,需要对泥石流沟谷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包括断层、倾斜层或地形起伏等。
了解地质构造对泥石流形成和扩展的影响,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相应的防治对策。
同时,工程地质勘察还需要对泥石流沟谷中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
这些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和溃决等,对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识别和评估,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加固坡体、设置护坡和排水设施等。
此外,工程地质勘察还需要对泥石流沟谷中的地下水情况进行调查。
地下水是泥石流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地下水位、流向和水文特征,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相应的防治建议,如设置排水系统和防渗措施等。
综上所述,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土石方与工程地质勘察内容是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的关键。
水电工程泥石流勘查与防治设计规程
水电工程泥石流勘查与防治设计规程水电工程泥石流勘查与防治设计规程是为了保障水电工程的安全运行和防止泥石流灾害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指导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电工程泥石流勘查和防治设计的相关内容。
一、泥石流的特点和危害泥石流是由于山体坡面的土石松动、滑动或崩塌等原因,形成大量混合水、泥、石等物质的急剧流动现象。
泥石流具有流速快、流量大、冲击力强等特点,对水电工程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泥石流的流动会冲刷河床、损毁河岸和工程设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泥石流勘查的内容和方法1. 勘查内容:泥石流勘查应包括泥石流形成的地质背景、泥石流危害程度评价、泥石流发生概率评估、泥石流运动特性等内容。
2. 勘查方法:泥石流勘查可以采用现场调查、地质勘测、遥感技术等方法。
通过对泥石流形成原因、流域地质条件、河道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三、泥石流防治设计的原则和内容1. 防治设计的原则:泥石流防治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防治设计的内容:泥石流防治设计应包括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泥石流河道治理、泥石流坡面稳定等内容。
其中,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可以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泥石流的流速、流量和流向等参数,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泥石流河道治理可以通过加固河床、修筑防护墙等方式,减小泥石流对工程的冲刷和破坏。
泥石流坡面稳定可以通过进行植被恢复、加固山体等措施,提高山体的抗冲刷能力,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四、泥石流防治设计的技术要求1. 技术要求:泥石流防治设计应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设计要点:泥石流防治设计应充分考虑泥石流的流动特性、流域地质条件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和工程布置方案。
同时,设计中还应考虑到工程的可维护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确保长期有效地防止泥石流灾害。
五、泥石流防治设计的实施和监督1. 实施过程:泥石流防治设计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组织专业的勘察设计团队进行方案设计和工程施工,确保设计方案的准确实施。
泥石流灾害区地质环境调查及工程勘察要点
泥石流灾害区地质环境调查及工程勘察要点泥石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经常在山区或陡峭地形发生。
由于其突发性和威力巨大,泥石流对人类和物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进行泥石流灾害区的地质环境调查和工程勘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泥石流灾害区地质环境调查及工程勘察要点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泥石流灾害区地质环境调查要充分了解地质背景和泥石流发生机理。
地质背景包括地形、地貌、构造特征以及地质构造活动等。
了解地质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发生机理主要包括降雨诱发、斜坡破坏和土质条件等因素。
通过了解泥石流的发生机理,可以预测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提前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其次,需要进行泥石流灾害区的地质调查,确定潜在的泥石流沟、泥石流堆积区、泥石流河道等重要地质要素。
这些地质要素对于判断泥石流的危险性和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调查需要通过地质剖面、地质钻探、地质地貌特征等方法进行。
同时要注意采集样品进行室内地质力学测试,分析土壤和岩石的性质,判断其抗冲刷和抗滑动能力。
然后,进行灾害区的水文调查。
水文数据的收集是评估泥石流灾害潜在风险的重要依据。
水文调查主要包括降雨量、径流量、河流水位、河床形态等指标。
通过分析水文数据,可以了解降雨特征、河流涨水位及其对泥石流产生的影响程度。
同时,还需要了解潜在的泥石流径流路径和泥石流的输运能力,以确定潜在的泥石流危险区域。
在工程勘察方面,需要进行土地利用调查。
土地利用调查旨在了解泥石流灾害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以及泥石流灾害的影响程度。
通过土地利用调查,可以确定泥石流灾害区的重要设施、人口分布和建筑物等。
同时,还要考虑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合理性,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此外,工程勘察还需要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确定泥石流灾害区危险性和风险程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制定合理的防灾措施和规划,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泥石流灾害的潜在风险、暴露度、脆弱性和风险程度等指标。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技术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技术方法泥石流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减轻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地质调查、水文观测、地形测绘和工程勘察等。
首先,地质调查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一环。
地质调查需要确定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断裂与褶皱等地质特征,以便分析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地质因素,可以确定泥石流的可能发生区域和灾害程度,从而为防治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水文观测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文观测需要对流域内的降雨情况、河流水位、地下水位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
通过对水文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预测泥石流的流量和速度。
同时,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中,水文观测还可以帮助确定排水设施和护岸等工程措施的尺寸和位置。
地形测绘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地形测绘可以通过现场测量或使用航空遥感技术来获取地形数据,包括地势高程、坡度、坡向、地下水位等信息。
这些地形数据对于分析泥石流形成和发展的地貌条件至关重要。
同时,地形测绘还可以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如规划泥石流防治岗位、修建护岸等。
最后,工程勘察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关键环节。
工程勘察需要对泥石流发生地区的整体情况、建筑结构、人口分布等进行详细调查,以确定合理的工程防治方案。
工程勘察还需对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坡度坡向等进行实地勘察,并进行工程地质钻探等工作,以确保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总之,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技术方法涉及地质调查、水文观测、地形测绘和工程勘察等多个方面。
这些技术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为工程设计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为确保勘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依靠专业的团队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勘查结果能够真实反映泥石流灾害的特征和规模,为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解读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解读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被制定出来。
本文将对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进行解读,以便深入了解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主要包括了勘查范围、勘查目的、勘查内容、勘查方法、勘查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等内容。
首先,勘查范围涵盖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区域以及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
勘查目的是为了了解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和规模,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勘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泥石流发生源地的调查,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植被等环境条件的考察;对泥石流流域进行调查,包括地形、水系、土壤等的状况;对泥石流危害区进行调查,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等的分布和受灾情况。
勘查方法是指开展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常用的勘查方法包括现场调查、地质勘察、地形测量、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查等。
勘查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勘查的目的和具体情况来确定,确保勘查结果准确可靠。
勘查数据处理是对勘查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以便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理、数据分析、数据插值等步骤。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准确可靠的数据是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基础。
报告编写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最后一步,也是对勘查结果的总结和体现。
报告中应包括对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规模的评价,对防治措施的建议和方案,以及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
总之,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对于科学有效地防治泥石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勘查范围、勘查目的、勘查内容、勘查方法、勘查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勘查规范的要求和意义,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根据勘查规范的要求,采用合适的勘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勘查结果的分析和研究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和方案,并注重预测和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139+850~K140+580泥石流工程地质勘察说明1 K139+850~K140+580泥石流1.1工程概况该泥石流位于湘曲右岸,西藏自治区省道K139+850~K140+580段,线路从泥石流堆积区中部通过,影响公路长度740m。
该泥石流曾造成公路断道阻车。
本次勘察旨在查明泥石流的形成规律及危害程度,为泥石流的整治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1.2自然地质条件1.2.1地形地貌该泥石流地貌上地形切割强烈,山势陡峭,属构造剥蚀低高山河谷地貌,总地势北西高南东低。
区内最高海拔约5500m,沟口处最低海拔约4500m,相对高差1000m左右,流域形态近似树叶形,源头主要由3条冲沟组成,在主沟口处交汇,主沟中、上游呈“V”字型,下游呈“U”字型,主沟宽400-500m,切深30m左右,沟床坡度10°左右,谷底大多被块石土覆盖,沟道畅通,无阻塞,主沟长度约1.67km,流域面积约4.31km2。
整个流域依据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特征可分为形成区(4800 m以上区域),流通区(4550-4800 m)和堆积区(4450-4550 m)。
流域内山体稳定性相对较好,无大型活动性滑坡、崩塌。
沟床和扇形地上巨砾遍布。
植被发育,沟床内灌木丛密布。
流域长宽比值较大,完整系数中值偏大,故从形态上分析流域的汇流条件较好,从相对切割程度可知,流域的发展速度较慢,现处于衰退期。
从流域的高差可知流域的能量能满足泥石流形成需要。
从沟床特征分析,在由松散物质分布的形成区内,物质堆积较厚,流通区沟床10°左右,沟道无堵塞,泥石流到沟口的频率较低。
泥石流沟谷发展速度慢,只要水动力条件满足,形成区物质的起动较快。
1.2.2地层岩性工作区内基岩组成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哈热萨单元(E2H)的岩石,哈热萨单元的岩石为侵入岩,其岩石类型为中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似斑状结构(8-20-25mm),基质中粒花岗结构(>6-7mm),弱叶理构造。
节理裂隙较发育,风化作用强烈,山体陡峻,表层岩体完整性差。
第四系为一套松散碎石土堆积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岩风化、破碎剥落而形成松散残坡积碎石土堆积体;二是物源区基岩崩塌堆积物及山前崩坡积松散块碎石土堆积物。
1.2.3地质构造和地震测区处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微板块或中间陆块)中段南缘,南接著名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因此其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主要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形成、发展。
自南而北包括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和弧背断隆的一部分。
北邻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的所谓“措勤—纳木错初始弧内盆地”及其以北的“班戈—倾多拉退化弧”。
在现代构造—地貌上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交接地带。
工作区所属区域地质构造主要位于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内, 区内断层十分发育,形成一系列东西向的逆冲断层,向北倾和向南倾的断层共同组成一背冲断层系。
断层长度和规模较大,控制了基底岩系和古生代地层分布,亦成为中新世S型花岗岩侵入的主要通道。
后期北西、北东向断层不同程度地错断东西向逆冲断层,共同组成了一个运动学特征复杂、活动时间长的脆性断层系。
区内地震活动频繁,勘察期间有感地震达4次,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表明,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其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有关规定执行。
1.2.4气象、水文、水文地质条件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工作区所在区域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干燥缺氧、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11月至次年2月为寒冷冬季;2-4月多风沙;6-9月为雨季,多暴雨和冰雹,集中降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也是泥石流多发期。
每年9月高山开始降雪,终雪期为翌年4月。
多年平均气温为-0.5~7o C,最高气温15.5~21o C,最低气温-23.2~-13.1o C;高山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积雪期,高山深谷温差在6~12o C之间,具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
多年平均降水量299-431mm左右,最大年降雨量可达10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96.50-2353.00mm;多年平均风速1.8-2.9m/s;多年平均地面温度2.2-10.3℃。
流域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位埋深随季节而变化。
沟内只有在雨季才有水,流量随季节变化较大,雨季有洪流。
1.3泥石流工程地质特征1.3.1泥石流的规模该泥石流沟活动弱,发生频率低,规模大,暴发频率几十年一次,一次冲出量约0.5万m3。
泥石流的暴发与降水关系密切,泥石流均在暴雨后暴发。
因此,该泥石流属雨洪型。
泥石流堆积区呈扇形,扇面较开阔,泥石流堆积扇长度约440m,宽度约680m,厚度1-5m,体积约7.2×105 m3,属大型泥石流,该泥石流为稀性泥石流。
堆积扇表面坡度10~26°,堆积物粒径0.5-2mm约占10%,2-20mm 约占20%,20-200mm约占40%,200mm以上约占30%,最大粒径3×5×7m3,大小混杂,磨圆度差。
1.3.2泥石流空间分布特征该泥石流位于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内,区内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地震频繁,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山体陡峻,表层岩体完整性差。
形成区和流通区崩塌发育,崩坡积物广泛分布,沟口崩坡积堆积巨厚。
坡面上的冲沟发育,泥石流沟主要由3条冲沟组成,在主沟口交汇,主沟长1.67km,流域平面形态呈树叶形,流域面积4.31km2,利于降水的汇集。
主沟中、上游呈“V”字型,下游呈“U”字型,沟宽400-500m,切深30m左右,沟床坡度10°左右,谷底大多被块石土覆盖,沟道畅通,无阻塞,有利于泥石流的流通。
从沟谷的相对切割程度可知,流域的发展速度较慢,现处于衰退期。
泥石流依据其形成与发展特征可以分为形成区(4800m以上区域),长度约1.0km,面积约4.17km2;流通区(4550-4800 m),长度约600m,面积0.14km2;堆积区(4450-4550m),长度约460m,呈扇形,面积约0.24km2。
1.3.3泥石流的物质组成泥石流物源主要为形成区基岩崩塌、风化破碎的碎屑物沿坡堆积的崩坡积土及沟口的崩坡积堆积物。
山体岩性为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哈热萨单元(E2H)的岩石,哈热萨单元的岩石为侵入岩,其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第四系堆积物分布于形成区及沟口,松散堆积物以块碎石为主,粒径一般20-40cm,最大可见7m,棱角状,不均一,主要岩石成分为花岗岩等,块石含量50-60%,碎石含量20-30%,其余为中粗砂充填,黏性土含量很少,故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分类属水石流。
其物源松散堆积物储量丰富,堆积物平均厚度1m,流域内有松散堆积物方量4.31×106m3,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泥石流物源的物质组成,与泥石流堆积区物质的组成类似,而且级配较宽,满足雨洪型泥石流物质特征。
泥石流堆积区堆积扇呈扇形,流通区长度小,沟坡陡,泥石流搬运能力强,其物质组成与物源区近似,磨圆度稍好。
通过计算及野外调查,该泥石流容重为18.0kN/m3,表明了以稀性泥石流为主的特点。
1.3.4泥石流的类型根据以上描述,勘察区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分类属水石流;按物质状态分类为稀性泥石流;工程分类为Ⅱ低频率泥石流沟谷,Ⅱ1亚类。
1.4泥石流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1.4.1泥石流的成因该泥石流流域形态近似树叶形,面积4.31km2,有利于降水的汇集。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1mm,最大年降雨量可达1000mm;而又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降水多为暴雨,强大而集中的降水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区内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山体陡峻,表层岩体完整性差,岩体风化破碎,山体多成刀椎状或浑圆状,形成区和流通区崩塌发育,崩坡积物广泛分布,沟口崩坡积堆积巨厚。
区内堆积了4.31×106m3松散固体堆积物,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该泥石流主要位于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内,区内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地震频繁,本区经历了多期次强烈的地壳运动,新构造运动使本区抬升,河谷强烈下切,形成山高谷深的峡谷地貌特征,谷坡上“V”形冲沟发育,区内最高海拔约5500m,最低海拔4500m,相对高差1000m,地形陡峻,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1.4.2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地貌上流域的长宽比较小,具有较好的汇流条件,流域的沟谷坡降较大,泥石流形成区形成大量的松散固体堆积物,流域的发展处于衰退期,其综合地貌因素满足低频率泥石流发生发展的要求。
流域内的基岩主要为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哈热萨单元(E2H)的花岗岩等,泥石流的物源为形成区基岩风化破碎沿坡堆积的残坡积碎石土及沟口崩坡积堆积物,总量为4.31×106 m3,物源以块碎石和砂为主,黏性土含量很少,大小混杂,满足泥石流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
冲沟在降雨时才有水,雨季常有洪流,其泥石流的产生主要依靠每年夏季6-9月的降雨。
据实地调查可知:该泥石流的暴发频率为几十年一次,每一次堆积的规模在约0.5万m3,形成0.24Km2的现代堆积区,堆积区的厚度为1-5m。
预计将来泥石流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降水大小程度,依然为几十年一次,规模约0.5万m3。
1.4.3泥石流危害特征此泥石流的冲淤作用较强,沟道的冲淤比降为40%,扇形地表面起伏不平,向湘曲河谷方向倾斜,堆积扇表面坡度10~26°。
公路上泥石流堆积物经过清除,形成以堆积扇块石土组成的人工边坡,高出路面3~5米。
泥石流会直接威胁到现有公路,造成公路中断和人员伤亡,因此须对泥石流进行防治和治理。
1.4.4主要工程防治设计参数1、泥石流计算(1)泥石流流量计算勘察区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分类属水石流,按物质状态分类为稀性泥石流,每次发生泥石流后其流通区的泥痕不明显,采用形态调查法确定流量误差较大,本次计算采用雨洪修正法进行计算。
Q m= Q w(1+φ)×D m式中:Q m—泥石流断面峰值流量(m3/s);Q w—清水流量(m3/s);D m—泥石流沟堵塞系数,按泥石流沟堵塞程度,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P564表6-3-7取值。
Φ—泥石流修正系数φ=(ρm-1)/(G m-ρm)式中:ρm—泥石流流体密度(t/m3);G m—泥石流中固体物质密度,一般取2.4~2.7(t/m3);(2)泥石流流速计算采用西南地区经验公式计算:v m=R m2/3I1/2/α/n式中:v m—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R m—泥石流立体水力半径,可近似取其泥位深度;I—泥石流流面纵坡比降(%);α—阻力系数。
可直接从《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P561表6-3-3查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