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教材内容概述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1.2概率说课稿

2.生生互动: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2)合作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共同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随机现象和必然现象的概念;
(2)掌握概率的定义,能运用概率公式进行计算;
(3)能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互评互改:让学生相互评价作业和成果,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个与概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彩票中奖概率、比赛胜负概率等,让学生感受到概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
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
1.对随机现象和必然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对概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运用时容易出错;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难以将问题转化为概率问题,缺乏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2)概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理解随机现象的本质特征;
部编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与内容概述部编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几何初步等。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若干章节,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知识体系与教学目标1.知识体系:本册教材的知识点涵盖了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几何初步等。
这些知识点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框架。
2.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册教材,学生将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生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与难点分析1.重点:本册教材的重点包括有理数、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函数和几何初步等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难点:本册教材的难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实际应用、函数的性质和图象、几何证明的逻辑推理和表述方法等。
这些知识点较为抽象和复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才能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建议1.情境教学: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入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和应用。
2.实践操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例如,通过让学生自己制作几何模型,理解几何的性质和作图方法。
3.小组合作: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交流。
4.归纳总结:在每个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大纲

数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1. 整数的加减乘除2. 分数的四则运算3. 一元一次方程4. 平面直角坐标系5. 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6. 三角形的性质7. 相似三角形8. 分析与统计二、教学目标1. 掌握整数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方法和技巧,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2. 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将分数与整数相互转换。
3.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够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能够通过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并进行简单的坐标计算。
5. 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能够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并应用于解题中。
6. 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包括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题。
7. 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题。
8. 掌握分析与统计的基本方法,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能够对某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1. 整数的运算和应用。
2. 分数的运算和应用。
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4.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
5. 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判断和应用。
6. 三角形的性质和相关定理的应用。
7. 相似三角形的判断和应用。
8. 分析与统计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技巧。
2.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
3. 合作研究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研究,相互交流讨论,提高研究效果。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例子的分析,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五、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听讲情况、积极回答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课堂参与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课堂练、作业本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
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1.4圆周角第1课时圆周角定理及推论说课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圆形喷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喷泉的水流会呈现出圆形?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圆周角有什么关系?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直观展示几何图形,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课堂提问环节,我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耐心解答,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处于几何模块的圆部分,是圆的基本性质和定理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圆的对称性以及圆的弦、弧等相关知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圆周角的定义、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
1.学生在理解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过程时可能存在困难。
2.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影响解题效果。
3.课堂时间有限,可能无法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后,我将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和学生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
4.数学游戏:设计一些与圆周角相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书人教版九上

数学书人教版九上
《数学书人教版九上》是指中国大陆地区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
这本书主要针对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内容涵盖了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如代数、几何、概率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内容:
1. 一元二次方程: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以及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函数与图像:包括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 几何图形的相似:包括相似图形的概念、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等。
4. 解直角三角形:包括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
5. 圆:包括圆的基本性质、圆周角定理、切线定理、圆的方程等。
6. 概率初步:包括概率的概念、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的概率等。
7. 统计初步: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分析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等。
通过学习这本书,学生可以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本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新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新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概要首先我们会回顾和巩固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比如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会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如二次方程、圆的性质、比例与相似性等。
这些知识点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我们还会接触到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比如函数的应用、概率的初步认识等。
这些新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探索未知领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数学之旅吧!1. 教材简介:介绍新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基本情况这本书呀可谓是湘教版家族中的新成员,专为九年级的同学量身定制。
它集结了最新的教育理念,融合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内容排版清晰,图文并茂让人眼前一亮。
每一章节都按照同学们的学习习惯和需求来安排,真的是非常贴心。
这本书的内容啊,既包含了基础数学知识,也有一些拓展内容,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同学的学习需求。
不论你是刚开始接触数学的新手,还是在数学领域已经小有成就的同学,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天地。
真的可以说是为大家量身打造的数学宝典呢!咱们九年级的同学嘛,马上要面临升学压力了,这本书正好可以帮助大家打好基础,提升数学能力。
书中的习题设计也很有趣,可以帮助大家在学习的同时,享受数学的乐趣。
这本书啊就像是大家的数学启蒙导师和亲密伙伴,陪伴大家度过这个关键的学期。
让我们一起期待与它的深入交流和学习吧!2. 教学目标:阐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预期成果亲爱的同学们,翻开新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新的数学探索之旅。
那么在这段旅程中,我们期待达到哪些目标,收获哪些成果呢?知识与理解:我们将深入学习本学期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各个板块的知识。
希望通过学习,大家能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和规律。
技能提升:学习不仅要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技能。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是一本重要的教材,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就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进行全面分析和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共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涵盖了不同的数学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章:实数。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基本概念,学生将学习如何对有理数进行四则运算以及如何将它们表示在数轴上。
此外,还会介绍无理数的性质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完备性和无理数的存在。
接下来的几章主要涉及代数方面的知识。
第二章:整式与分式,将引导学生学习整式的定义、运算规则以及分式的概念和性质。
学生将掌握如何对整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并且学会化简分式与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
第三章:一次函数与方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章。
学生将在此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方程。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如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并且学会解一次方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函数和方程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是二次函数与方程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这两章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函数和方程的理解。
学生将深入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像以及与之相关的方程和不等式。
此外,学生还将学会如何解二次方程和不等式,掌握求解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第六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介绍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
学生将学会如何列方程组,利用消元法、代入法、加减法等方法求解方程组,并且学会应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图形的相似与相等,涉及到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学生将学习相似与相等图形的判定、相似比的求解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
最后,还将介绍三角形的一些重要性质和定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几章主要涉及概率和统计方面的知识。
第八章:概率,将引导学生了解概率的概念和性质,学习如何计算概率,掌握几何概率和事件概率的计算方法,并且学会应用概率解决一些问题。
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是统计与统计图和统计与概率,这两章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概率和统计的理解。
九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新人教版

九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新人教版教材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拓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准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需要及学生的实质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办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材包括教程简析和学生剖析、教学目的、重难题、教学筹备、教学过程及训练设计等。
以下是为您收拾的《九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新人教版》,供大伙查阅。
第1章反比率函数1.1反比率函数教学目的理解反比率函数的定义,依据实质问题能列出反比率函数关系式.经历从实质问题抽象出反比率函数的探索过程,进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观察、推理、剖析能力,领会由实质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认识反比率函数的应用价值.理解反比率函数的定义,能依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分析式.能依据实质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率函数的分析式,领会函数的模型思想.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复习小学已学过的反比率关系,比如:当路程s肯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率,即vt=s当矩形面积肯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率,即ab=S2、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 时,请你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I吗?对有关常识的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二、考虑探究,获得新知探究1:反比率函数的定义(1)一群选手在进行全程为3000米的*比赛时,各选手的平均速度v与所用时间t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并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2)使用(1)的关系式完成下表:(3)伴随时间t的变化,平均速度v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4)平均速度v是所用时间t的函数吗?为何?(5)观察上述函数分析式,与前面学的一次函数有哪些不一样?这种函数有哪些特征?一般地,假如两个变量x,y之间可以表示成y=(k为常数且k≠0)的形式,那样称y是x的反比率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常数k称为反比率函数的比率系数.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我们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何可以看作函数,弄清楚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探究2:反比率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考虑:在上面的问题中,对于反比率函数v=3000/t,其中自变量t可以取哪些值呢?剖析:反比率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所有非零实数,但是在实质问题中,应该依据具体状况来确定该反比率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因为t代表的是时间,且时间不可以为负数,所有t的取值范围为t>0.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程P3例题.2.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率函数?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cm2,它的一边是acm,这边上的高是hcm,则a与h的函数关系;压强p肯定时,重压F与受力面积S的关系;功是常数W时,力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函数关系.某乡粮食总产量为m吨,那样该乡每个人平均拥有粮食y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式.剖析:确定函数是不是为反比率函数,就是看它们的分析式经过整理后是不是符合y=.所以此题需要先写出函数分析式,后解答.解:a=12/h,是反比率函数;F=pS,是正比率函数;F=W/s,是反比率函数;y=m/x,是反比率函数.3.当m为什么值时,函数y=是反比率函数,并求出其函数分析式.剖析:由反比率函数的概念易求出m的值.解:由反比率函数的概念可知:2m-2=1,m=3/2.所以反比率函数的分析式为y=.4.当水平肯定时,二氧化碳的体积V与密度ρ成反比率.且V=5m3时,ρ=1.98kg/m3(1)求p与V的函数关系式,并指源于变量的取值范围.(2)求V=9m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解:略5.已知y=y1+y2,y1与x成正比率,y2与x2成反比率,且x =2与x=3时,y的值都等于19.求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剖析:y1与x成正比率,则y1=k1x,y2与x2成反比率,则y2=k2x2,又由y=y1+y2,可知,y=k1x+k2x2,只须求出k1和k2即可求出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解:由于y1与x成正比率,所以y1=k1x;由于y2与x2成反比率,所以y2=,而y=y1+y2,所以y=k1x+,当x=2与x=3时,y的值都等于19.加深对反比率函数定义的理解,及学会怎么样求反比率函数的分析式.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概括.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程“习题1.1”中第1、3、5题.教学深思学生对于反比率函数的定义理解的都非常不错,但在求函数分析式时,解题不够灵活,如解答第5题时,不知怎么样设未知数.在这方面应多加训练.1.2反比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1课时反比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教学目的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率函数图象;2.理解反比率函数的性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通过对反比率函数的图象的剖析,探索并学会反比率函数的图象的性质.画反比率函数的图象,理解反比率函数的性质.理解反比率函数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你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吗?一次函数的图象如何画呢?一次函数有哪些性质呢?反比率函数的图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在回忆与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函数,图象的直观能够帮助理解函数的性质.二、考虑探究,获得新知探究1:反比率函数图象的画法画出反比率函数y=的图象.剖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可以取x的值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等.(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率函数的图象.考虑:(1)观察上图,y轴右侧的各点,当横坐标x渐渐增大时,纵坐标y怎么样变化?y轴左侧的各点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规律?(2)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何?探究2:反比率函数所在的象限画出函数y=的图形,并考虑下列问题:(1)函数图形的两个分支分别坐落于哪些象限?(2)在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变化是怎么样变化的?一般地,当k>0时,反比率函数y=的图象由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的两支曲线组成,它们与x轴、y轴都不相交,在每一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探究3:反比率函数y=-的图象.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可以用画反比率函数y=-的图象的方法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与y=-之间的关系,画出y=-的图象.一般地,当k 探究4:反比率函数的性质反比率函数y=-与y=的图象有哪些一同特点?引导学生从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对比感受反比率函数图象“曲线”及“两支”的特点.反比率函数y=的图象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曲线.当k>0时,图象在一、三象限;当k 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学会画函数图象的步骤.观察函数图象,学会反比率函数的性质.第2课时反比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教学目的1.会求反比率函数的分析式;2.巩固反比率函数图象和性质,通过对图象的剖析,进一步探究反比率函数的增减性.经历观察、剖析、交流的过程,逐步提升运用常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观察、剖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会求反比率函数的分析式.反比率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运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反比率函数有什么性质?2.大家掌握了依据函数分析式画函数图象,那样你能依据一些条件求反比率函数的分析式吗?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引入新课.二、考虑探究,获得新知1.考虑:已知反比率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P(2,4)(1)求k的值,并写出该函数的表达式;(2)判断点A(-2,-4),B是不是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3)这个函数的图象坐落于哪些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怎么样变化?剖析:题中已知图象经过点P(2,4),即表明把P点坐标代入分析式成立,如此能求出k,分析式也就确定了.要判断A、B是不是在这条函数图象上,就是把A、B的坐标代入函数分析式中,如能使分析式成立,则这个点就在函数图象上.不然不在.依据k的正负性,使用反比率函数的性质来判定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y随x的值的变化状况.这种求分析式的办法叫做待定系数法求分析式.2.下图是反比率函数y=的图象,依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k的取值范围是k>0还是k (2)假如点A,B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试比较y1,y2的大小.剖析:(1)由图象可知,反比率函数y=kx的图象的两支曲线分别坐落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因此,k>0.由于点A,B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且-3y2.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学会使用函数图象比较函数值大小的办法.。
初三上册数学课本人教版

初三上册数学课本人教版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初三上册数学课本人教版是学生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教材之一,它涵盖了初中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高数学素养。
本文将从数学课本的内容、教学特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初三上册数学课本人教版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与图像、平面直角坐标系、数列、统计与概率等几个主要模块。
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通过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同时,课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初三上册数学课本人教版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课本内容设计严谨,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明确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其次,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
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设计新颖、富有趣味,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再次,注重实际应用和生活联系。
课本中的许多例题和习题都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最后,初三上册数学课本人教版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重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定理。
数学是一个建立在概念和定理基础上的学科,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定理,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要注重练习和巩固。
数学是一个需要大量练习的学科,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再次,要注重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要注重实际应用和生活联系。
数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部编本】2023年九年级上册数学目录

【部编本】2023年九年级上册数学目录部编本 2023年九年级上册数学目录
本文档旨在提供部编本2023年九年级上册数学目录的详细内容。
以下是该教材的主要章节和每章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有理数
重点内容:
- 整数的概念和运算
- 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 有理数的加减法与乘除法
-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章代数基础
重点内容:
- 代数式的概念与运算
- 方程与方程的解
- 不等式与不等式的解
- 实际问题中的代数应用
第三章几何基础
重点内容:
- 角的概念与运算
- 三角形的性质与构造
- 相似与全等三角形
- 圆的性质与应用
第四章图象与函数
重点内容:
- 点、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坐标系与坐标的运用
-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 图象的绘制与函数关系的分析第五章统计与概率
重点内容:
-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概率的概念与计算
- 投掷与抽样实验
- 实际问题中的统计与概率应用第六章三角函数
重点内容:
- 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与计算-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 三角函数的应用与实际问题解决第七章空间几何
重点内容:
- 点、直线、面、棱、角的概念- 空间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关系
- 线面角与立体角的计算
- 空间几何的应用
此文档概述了部编本2023年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主要章节和每章的重点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单元,属于九年级数学上册整体章节的一部分。
本单元主要介绍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通过学习这些性质,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加灵活和准确地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2. 教学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条件;•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问题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一些重要的性质;•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条件:讲解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条件;•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 教学步骤详述(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问题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例如:假设一个人站在高楼的影子下,此时,我们如何通过影子的长度和人的身高来判断人与高楼之间的相似关系呢?(2)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一些重要的性质,例如:•定义:两个三角形的对角线分别相等,则它们是相似的。
•性质一: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相似。
•性质二:两个三角形的各边成比例,则它们相似。
•性质三: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边长比的平方。
•…(3) 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条件讲解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条件,例如:•三角形的对角线成比例;•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且边成比例;•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
(4) 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例如:问题1:在一个城市的地图上,两条街道相交形成一个交叉口,交叉口上立有两个路灯,高度分别为3米和5米。
如果交叉口的一条街道宽度为8米,另一条街道宽度为12米,交叉口上两个路灯的投影重叠了,求交叉口上路灯投影的长度。
问题2:一个人的视线和地面之间的夹角为30°,他目测到一个建筑物的顶点和水平线的夹角为45°,如果建筑物的高度为100米,求此人距离建筑物的距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数学上册简介ppt 人教版

第二十一章
教科书内容与课时分配:
21.1 二次根式 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 小结
二次根式
(原教材本章22个课时)
2课时 2课时 3课时 2个 2课时
课程学习目标:
1.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被开方数必 须是非负数的理由; 2. 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3. 理解并掌握下列结论: (1) 是非负数; (2) ; (3) ;
知识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定理 及其推论,切线的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切线长定理 2.难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定理, 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3.关键:圆的有关性质是全章的基础,是 学好本章的关键
知识结构呈现框图
几点说明:
1.只用发生法定义圆,删去了圆的集合定义,教材没定义优弧、劣弧、等圆、 等弧等概念,等圆、等弧在定理中直接用 2.没有提“垂径定理”这个次,其推论也只给出了原教材中推论第1条 3.没有提“弦心距”这个概念,其相应的结论均删去 4.圆周角定理作为一个结论,没直接提定理,其推论只给出了一个结论,原教 材中的推论3作为一个练习出现 5.删去了点与圆的集合定义,用代数式量化的形式直接表示;三点的圆不独立 成节,安排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之后,紧接着简单介绍反证法 6.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不提名称,给出结论,删掉了性质定理的推论 7.删掉了原义教大纲教材中的:点的轨迹、弦切角、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作三角形的内切圆、两圆的公切线、相切在作图中的 应用、正多边形和圆的有关定理及正多边形的有关性质 8.“弓形”这个概念未提,其有关面积的计算不独立成节,只在弧长之后安排 了一个例题说明在实际问题中面积的求法 9“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安排在第二学段学习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24.3正多边形和圆说课稿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此外,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兴趣,喜欢通过探究和合作来学习新知识。
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尚需引导,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自觉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多边形的性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等前置知识。但在学习正多边形和圆时,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正多边形和圆的性质理解不深入,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课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正多边形和圆的性质际问题,如计算正多边形的周长、面积等。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正多边形和圆的模型,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空间想象能力不足,难以理解正多边形和圆之间的关系;
3.计算能力不足,导致在解决周长、面积等问题时出现错误。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打算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正多边形和圆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疑导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多边形和圆的性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正多边形的定义及性质,如内角、外角、对角线的特点等;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苏科版4.3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说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等可能事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计算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他们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和总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提高学习效果。通过以上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例,如“抛硬币猜正反”,让学生亲身体验等可能事件,引发他们对等可能条件下概率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抛硬币的过程中,为什么正反面出现的概率是相等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
2.同伴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交流学习心得,从同伴身上学习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
3.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基础题:设计一些基础性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等可能条件下概率的计算方法。
2.提高题: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学生挑战自己,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3正多边形和圆说课稿docx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多边形和圆的性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3正多边形和圆说课稿docx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3正多边形和圆,主要讲述了正多边形的定义、性质以及与圆的关系。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平面几何部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知识点有:正多边形的定义、正多边形的性质、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圆的定义等。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如线段、角度等。他们可能已经了解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性质,但正多边形和圆的知识可能较为陌生。此外,学生可能对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感到困惑,难以理解。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正多边形和圆的特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导入方式: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正多边形和圆的图片,如足球、车轮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猜测正多边形和圆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
4.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自主发现正多边形和圆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导言与学习目标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作为中学阶段的重要教材,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而深入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培养。
本教材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数据分析以及问题解决等能力。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基础知识,为后续的高中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章节结构与内容本册教材按照数学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及其图像、图形的性质与证明、相似与全等、概率与统计等章节。
每个章节都围绕核心知识点展开,逐步深入,层次分明。
三、知识点分布与重点在知识点分布方面,本册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同时也关注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重点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几何图形的证明与性质、概率与统计等。
这些知识点是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石,需要学生牢固掌握。
四、知识点联系与应用本册教材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应用,通过设置丰富的实际问题与案例,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点,通过数据分析来掌握概率与统计的知识点等。
这种联系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五、教学目标与要求本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要求包括:掌握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及其图像等基础知识;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与证明、相似与全等概念;掌握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
六、思维能力培养本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与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
例如,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几何图形的证明与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推理能力等。
七、解题能力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与习题集。
九年级数学(上)教学内容概述

九年级数学(上)教学内容概述九年级数学(上)是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最后一年,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
在中学数学教育中,九年级数学(上)作为前三年数学学习的总结和前瞻,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思维能力、较高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数学基础,同时也需要掌握数学语言和符号,正确的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从而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本文将对九年级数学(上)的课程内容进行概述。
一、有理数九年级数学(上)的第一个模块为有理数,包括有理数的概念、表示、运算以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个模块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还需要掌握有理数的实数表示及其应用。
此外,还需要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进行推理和解决,把有理数的概念、运算以及应用进行整合和扩展,从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二、代数代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数学学科中许多问题和应用的基础。
九年级数学(上)中,代数包括多项式及其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方面的内容。
这个模块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代数的基本概念、运算法则、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并且培养掌握代数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函数函数也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九年级数学(上)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像、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都将会涉及到。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函数理论和实际问题应用,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特性、分类法、图像、变化规律等领域的知识。
四、三角形与平面几何三角形与平面几何也是九年级数学(上)中的一个重要模块。
这个模块包括三角形及其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形式化证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平面几何中构造和杆秤定理等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这个模块深入掌握平面几何与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对于空间的感知和理解。
五、统计和概率统计和概率是数学学科中完备的两个的分支。
在九年级数学(上)教学中,这个模块也占有重要地位,学生需要掌握统计分析和概率理论的基本知识,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并且利用概率理论进行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海风暴数学九上人教版

学海风暴数学九上人教版学海风暴数学九上人教版是一本面向初中九年级学生的数学教材。
本教材主要围绕数与代数、图形与变换、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函数与方程、立体几何等几个主要知识点展开教学。
下面将对这几个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数与代数是数学九上人教版教材的第一章。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实数的概念与运算、代数式与整式的概念与运算、二次根式的概念与运算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掌握代数式与整式的运算法则,并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与运算。
这些内容的学习将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思维的基础,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形与变换是数学九上人教版教材的第二章。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平面图形的性质与判定、平面几何的运动与变换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判断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性质,掌握平面图形的相似性质与判定,并了解平面几何的平移、旋转、翻转等变换方式。
这些内容的学习将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图形变换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是数学九上人教版教材的第三章。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量的计算与应用、统计图的制作与分析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调查与实验收集数据,掌握常用的统计量计算方法,并学会制作各种统计图表以及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与解读。
这些内容的学习将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函数与方程是数学九上人教版教材的第四章。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线性函数与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理解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掌握线性函数的表示与应用,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学会将函数与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这些内容的学习将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立体几何是数学九上人教版教材的最后一章。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与性质、立体图形的计算与判定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与性质,掌握立体图形的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立体图形的判定方法,并学会将立体几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数学九上课本电子版

数学九上课本电子版数学九上课本电子版是学习九年级数学的必备教材,本书内容包含数学基础知识、代数、几何、函数等多个方面,是九年级数学的重要支撑。
一、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础知识是九年级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小数、分数、整数等基础概念入手,逐步向更高层次拓展。
1.小数小数是一个表示分数的数字,其表示方法为在分数前面加上一个小数点,并在分数分子之后补上所需的零。
本书详细介绍了小数的运算法则和各种小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小数进行九年级数学的求解。
2.分数分数是用分子(上部)和分母(下部)表示的数,分母表示总的划分数,分子表示所需要的部分数。
本书通过分数的表示方法、分数的加减乘除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3.整数整数是正整数、负整数以及零的统称,本书详细介绍了整数的运算法则和整数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代数代数是九年级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数学思维的重要训练,本书从代数概念、代数运算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
1.代数概念代数是研究抽象符号和其运算性质的数学分支,本书详细介绍了代数的基本概念、代数式和方程式的区别以及常见的代数符号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代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2.代数运算代数运算是将代数式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本书通过代数运算的性质、加减法、乘除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各种代数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三、几何几何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空间和形体的数学,九年级的几何学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本书从几何图形概念、角度、相似等方面进行讲解。
1.几何图形概念几何图形是指由一些确定的点、线、面等组成的形体,本书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几何图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等。
2.角度角度是几何中用于度量两条射线之间的大小的单位,在一些重要的数学问题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书详细讲解了角度的度量单位、角的分类以及角的运算等方面。
3.相似相似是几何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表示两个几何图形在形状上相似但大小不同,本书通过相似的定义、性质和判定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教材内容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2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0).(3(a≥0,b≥0);a≥0,b>0)(a≥0,b>0).2.过程与方法(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a≥0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0)•及其运用.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教学难点1a≥02=a(a≥0(a≥0)的理解及应用.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教学关键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单元课时划分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1.1 二次根式3课时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单元要点分析教材内容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它也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应该说,一元二次方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3)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4)通过用已学的配方法解ax2+bx+c=0(a≠0)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接着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5)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整式》的第5节因式分解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用练习巩固它.(6)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转化等数学思想;经历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3.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教学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3.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教学关键1.分析实际问题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3.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推导.课时划分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2.1 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7课时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4课时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3课时第二十三章旋转单元要点分析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图形的旋转及其有关概念:包括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图形旋转的有关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旋转,设计图案.中心对称及其有关概念: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的对称点;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心对称的性质: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概念及性质:包括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都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课题学习.图案设计.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通过平移、平面直角坐标系,轴对称、反比例函数、四边形等知识的学习,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数学活动经验.本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画图、简单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等操作性活动形成图形旋转概念.它又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尤其是几何,包括圆等内容的学习起着桥梁铺垫之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的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并理解它的基本性质.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的关系并应用;再通过几何操作题的练习,掌握课题学习中图案设计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几何,•通过不同的情景设计归纳出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2)•通过复习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从中归纳出“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等重要性质,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经历复习图形的旋转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分析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出现不同的效果并对各种情况进行分类.(4)复习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通过知识迁移讲授中心对称图形和对称中心的有关内容,并附加练习巩固这个内容.(5)通过几何操作题,探究猜测发现规律,并给予证明,附加例题进一步巩固.(6)复习中心对称图形和对称中心的有关概念,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老师归纳得出中心对称图形和对称中心的有关概念,最后用一些例题、练习来巩固这个内容.(7)复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通过实例归纳出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坐标符号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8)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旋转等有关概念研究如何进行图形设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从事图形旋转基本性质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培养运动几何的观点,增强审美意识.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旋转的数学内涵,获得知识,体验成功,享受学习乐趣.让学生从事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的活动,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教学重点1.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3.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坐标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教学关键1.利用几何直观,经历观察,产生概念;2.利用几何操作,通过观察、探究,•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图形的旋转和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单元课时划分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0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3.1 图形的旋转3课时23.2 中心对称4课时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1课时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第二十四章圆单元要点分析教学内容1.本单元数学的主要内容.(1)圆有关的概念:垂直于弦的直径,弧、弦、圆心角、圆周角.(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3)正多边形和圆.(4)弧长和扇形面积:弧长和扇形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通过折叠、对称、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方式认识了许多图形的性质,积累了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本章是在学习了这些直线型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一种特殊的曲线──圆的有关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尤其是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归纳的数学思想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本章的学习是高中的数学学习,尤其是圆锥曲线的学习的基础性工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圆的有关概念,探索并理解垂径定理,探索并认识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定理,探索并理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定理.(2)探索并理解点和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直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3)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和正多边的有关计算.(4)熟练掌握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及其它们的应用;•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熟练掌握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观察、测量、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活动.•了解概念,理解等量关系,掌握定理及公式.(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并进行同伴之间的交流.(3)在探索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归纳的数学思想.(4)通过平移、旋转等方式,认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明确图形在运动变化中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5)探索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理解公式的意义、理解算法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索圆及其相关结论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利用现实生活和数学中的素材,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教学重点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及其运用.2.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及其运用.3.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及其运用.4.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及其运用.5.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6.直线L 和⊙O 相交⇔d<r ;直线L 和圆相切⇔d=r ;直线L 和⊙O 相离⇔d>r 及其运用.7.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及其运用.8.•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9.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及其运用.10.两圆的位置关系:d 与r 1和r 2之间的关系:外离⇔d>r 1+r 2;外切⇔d=r 1+r 2;相交⇔│r 2-r 1│<d<r 1+r 2;内切⇔d=│r 1-r 2│;内含⇔d<│r 2-r 1│.11.正多边形和圆中的半径R 、边心距r 、中心角θ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应用这个等量关系解决具体题目.12.n °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L=180n R π,n °的圆心角的扇形面积是S 扇形=2360n R π及其运用这两个公式进行计算.13.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1.垂径定理的探索与推导及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弧、弦、圆心有的之间互推的有关定理的探索与推导,•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有关圆周角的定理的探索及推导及其它的运用.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5.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及应用.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7.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运用.8.切线长定理的探索与运用.9.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运用.10.正多边形和圆中的半径R 、边心距r 、中心角θ的关系的应用.11.n 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180n R π及S 扇形=2360n R π的公式的应用. 12.圆锥侧面展开图的理解.教学关键1.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平移、旋转等数学活动探索定理、•性质、“三个”位置关系并推理证明等活动.2.关注学生思考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3.在观察、操作和推导活动中,使学生有意识地反思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单元课时划分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4.1 圆 3课时24.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4课时24.3 正多边形和圆 1课时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 2课时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 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