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镇旅游规划方法研究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小镇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小镇](https://img.taocdn.com/s3/m/f2b5b4d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12.png)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小镇1. 引言1.1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小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小镇,是当前城镇规划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历史文化资源是每个城镇独特的精神基因,它承载着城镇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
而现代特色小镇是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城镇建设理念和美好生活的期许,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特色小镇。
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增强城镇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为小镇创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和地域特色,助力小镇塑造独特的城镇形象。
打造现代特色小镇,不仅可以提升城镇的整体形象和品质,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旅游产业和增加就业机会。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小镇已经成为许多城镇发展的必然选择。
只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才能为现代特色小镇的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使小镇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
2. 正文2.1 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不仅仅是一座古老建筑或一段历史传说,更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精神文化内涵。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和传承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传承先人的智慧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让后人了解祖先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和传承有利于提升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和旅游吸引力。
历史文化资源所展示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兴旺。
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可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地区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临夏八坊十三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_绿维创景
![临夏八坊十三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_绿维创景](https://img.taocdn.com/s3/m/6fc00034ccbff121dd368372.png)
古城改造典范:临夏八坊十三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New Dimension Planning&Design Institute Ltd.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古城改造典范:临夏八坊十三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一、项目缘起临夏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和老城区保护,规划面积约为0.41平方公里,项目范围内有八座清真寺,依托八座清真寺形成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的回民生活结构以及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北巷、沙尕楞巷等十三条街巷,共有4000户,1万多居民,47%属于低保户,状况极为复杂。
临夏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于2012年委托绿维创景承担了《甘肃临夏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文化专项策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
如何处理好八坊十三巷民居保护和综合开发的关系,如何打造临夏城市文化名片和城市形象品牌,如何打造国家级“两个共同”示范样板工程,如何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是项目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针对性研究基于八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绿维为做好本项目,前期做了两项扎实的基础工作:八坊文化研究与居民意愿调研。
1、居民意愿调研临夏八坊十三巷是一片密集的居住区,人口密度高,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内居民对项目开发的态度和意愿,只有在了解和准确把握八坊居民心理情况的前提下,才能对本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由此,绿维创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八坊街道办事处区域内4个社区回收问卷1020份,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实地调研。
依托八坊街道办事处区域内的4个社区,回收的1020份问卷调查,真实反应了八坊居民对八坊的历史、伊斯兰文化、穆斯林生活、八坊民居、穆斯林饮食等方面的价值认同、改善、开发八坊民居的真实意愿,八坊历史价值的展示范式,是否愿意为八坊发展和改善做出贡献,八坊开发后是否意愿参与旅游经营等等,为后期的旅游开发打下夯实、可靠的基础。
佛堂古镇的旅游开发模式及方案简论
![佛堂古镇的旅游开发模式及方案简论](https://img.taocdn.com/s3/m/a5480a3dd0d233d4b04e6997.png)
佛堂古镇的旅游开发模式及方案简论摘要:本文通过佛堂古镇的现状及分析,开发模式及其优点和发展导向,作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佛堂古镇现状及分析开发模式及其优点一、中国古镇建设主要开发模式现状及分析目前,中国古镇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典范根据政府的参与程度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政府主导型,即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对游客收取一定的费用,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做具体的干预。
丽江大研古镇旅游开发属于这种模式的代表,这种模式的适合于是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高且传统风貌保存良好的古镇,缺点是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冲击,人文丧失。
二是经营权出让模式,即地方政府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由投资商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要对外融资,继续古镇旅游开发进程,政府只在行业宏观层面上对投资商进行管理,这一模式的代表是湖州南浔镇。
这种模式的适合于旅游资源较丰富,具有较多的客源腹地但是政府缺乏足量的财政资金支撑用于古镇开发和建设的古镇,缺点同样会带来过度商业化,同时还伴随着政府主导权的丧失带来的古镇原真性的破坏。
三是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拥有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获得的资产用于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绍兴乌镇即属于这一模式。
该模式适合于旅游资源较丰富但是地理区位一般开发具有一点的难度的古镇,缺点是规划操作难度较大,市场化运作成本较高,需要政府的充分授权以保障开发的持续发展。
二、佛堂古镇开发建设的现状及分析佛堂古镇开发从2001年开始,经过历时6年的规划论证到2008年正式启动建设,虽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但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保护开发计划因为种种因素行动缓慢且效率低下,处处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痕迹,与同期开发的绍兴乌镇、山东台儿庄古城相比进度明显落后,而且整个开发缺乏取舍,没有根据佛堂古镇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开发方式与方向。
浅谈古镇规划设计的意义和方法
![浅谈古镇规划设计的意义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8479a6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8.png)
浅谈古镇规划设计的意义和方法文化古镇是先辈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古镇成为近年来热门话题和讨论的焦点.随着对古镇研究的深入和景观设计学科的兴起,本文将以保护古镇景观为前提,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古镇景观进行规划设计研究。
文化古镇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的物质环境,还包括古镇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而我们正是通过对古镇的保护来获得所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由此可知,古镇规划之意义十分重大。
同时,就古镇规划的方法,以嘉定古镇为例,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古城镇规划目的及其意义1.1规划目的(1)文化:延续古镇历史文化环境,强化古镇历史风貌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城镇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绿化、文物与历史建筑等构成古镇景观历史风貌特征的组成部分。
(2)民生: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古镇各项功能,改善古镇居住环境,让老城区的老百姓享受到规划后成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为保民生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经济: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与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旅游景点的建设培育、旅游活动内容的多层次引入与休闲商业的繁荣崛起,形成具有城镇风情特色,又具有都市休闲文化与时尚气息的特色商业街区。
(4)景观:提出切实可行的古镇保护性景观设计,维护古镇景观风貌,提升古镇景观整体品质.依托现有潜在的旅游资源,构筑以文化博览、购物娱乐休闲、宗教文化体验、寻访名人故居等为特色的旅游主题景点.其中文化博览是深层内涵与无形文化特征的体验方式,主要通过对各类文化类景点的观光与相关民俗文化学习强化地方文化魅力。
1。
2规划意义首先,从保护的意义来说,古镇的规划是为了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传统地区城镇商业、居住建筑群、孔庙、塔等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历史风貌、街巷格局和居住生活形态,保护历代历史事件、商务交往、航运贸易与名人活动的多种历史信息和地方习俗及非物质遗产,带有丰富而典型的历史发展痕迹和浓郁地方居住与文化色彩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扬州邵伯旅游特色小镇为例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扬州邵伯旅游特色小镇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ba8783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b.png)
N O N G CU N F A ZHA N农村发展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扬州邵伯旅游特色小镇为例摘要:旅游特色小镇要以建设田园综合体为载体,以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实行差异化建设道路,避免同质化的建设风貌。
因此,需突出地域特色、旅游产业特色,强化美誉度,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
关键词:旅游特色小镇;问题剖析;路径;对策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高永宏打造旅游风情小镇是全国旅游背景下的新生事物,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重振乡镇经济的重要举措,但要如何挖掘、整理、利用乡镇的旅游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风情小镇,各地均在摸索过程中。
一、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问题及剖析(一)空心化危机旅游特色小镇是旅游业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的社区功能。
在规划和建设中,必须立足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产业优势,使其互促共生、融合发展,将区域打造成宜居、宜游、宜业的旅游特色小镇。
但在创建过程中出现三个普遍问题:一是有损历史文化原状,不够尊重历史史实,编造牵强附会的“伪故事”,编纂想当然的“伪历史”,兴建无中生有的“伪建筑”,对古建筑的修复未能做到修旧如旧;二是未有效护佑原生态,没有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人工痕迹较重,损坏了原汁原味风貌;三是搞大拆大建,好大喜功,一味追求时尚、追求新颖、追求高端,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导致原居住地百姓怨声四起,造成旅游特色小镇概念化、虚无化、空心化。
(二)特色化欠彰显顾名思义,旅游特色小镇应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以“泛旅游”产业模式统筹镇区和景区协同发展。
就扬州特色小镇建设而言,还有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文化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
扬州历史源远流长,名胜古迹繁多,比邻扬州城区及各县区的小镇历史古迹和自然风光星罗棋布,各具特色,但在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没有实现“旅游、历史、生态、文化、产业”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二是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
古镇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
![古镇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3c8936a48d7c1c708a145bd.png)
毕业设计(论文)GRADUATION PROJECT(THESIS),XI′AN SIYUAN UNIVERSITY题目:古城镇开发及发展策略二级学院:文管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班级:本科02班姓名:学号:指导老师:目录1.总论 (3)2.我国古城镇现状特点 (3)3.我国古城镇开发中的问题 (4)4.古城镇开发与保护建议 (4)5.古城镇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5.1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加强宣传 (5)5.2科学规划 (5)5.3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原则 (6)5.4加强立法 (6)5.5遵循保护优先原则 (6)5.6遵循合理开发原则 (6)5.7实施创新的积极营销策略 (6)6.结论 (6)7.参考文献 (7)致谢 (8)古镇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关键词: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古镇旅游古镇保护一、总论: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悠久的历史赋予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古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数千座现仍保存完好的古城镇是文化遗产中最耀眼的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古城镇里被继承下来,许多珍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古城镇里保存下来,古城镇是我们祖先精神家园的最直接物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为了保护与利用好这笔丰富的遗产,我们必须要科学地发展中国古城镇旅游,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二、我国古城镇现状特点(一)、历史悠久,历史古城镇遍及全国。
目前我国有2000多个古城镇,大部分都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这些古城古镇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保存了名胜古迹和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二)、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理和人文环境差别很大,因而城市类型众多。
北方的城市和南方的城市,边疆城市和海边城市,都不一样。
这些城市在历史上分为都城、州城、县城,特点又不一样。
所以说我国历史古城数量之多、传统特色之丰富,世界少有。
如西藏著名古城镇有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夏鲁、阿里、萨迦、穷结等地。
太行山南部山区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研究
![太行山南部山区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014a93f0b4c2e3f57276311.png)
代 古城也。大宋遗迹存焉 , 累遭事变 兵废 , 以成荆 棘。 由此可 知 , ”
宋 代就 有此村 , 以故县 呼之 。到民 国二 十年 , 并 国民党在 此设 立
脊, 在稍垄用筒瓦收 边 , 格朴 实。屋檐下 额枋 和 门窗 多用木 雕 风
装饰 , 玲珑 精致。
区政府 。为 了加强其 统治 , 取巩 固新 政权 之意 , 名为 固新 。由 4 固新镇 乡村旅游 发展模 式 改 于西通 山西 、 至河南 , 南 地处交通要道 , 固新 自古 为商 贾云集之地。 4 1 旅 游 资源分析 . 作为邯郸保留较为完整 的历史古镇 之一 , 固新镇 已于 20 0 8年被列
自然 生长 的机理特征 明显 , 随地势高低 起伏 , 着 不同的特征和轨迹 , 因此在旅游 开发模式和发展 方 向的选择 上 区域 自然扩展形成 , 蜿蜒 曲折 。巷道路面多为青石砌筑 , 两侧黄 土坯 院墙 , 相映成趣 。 应 该根据各地 的具体条件 , 选择不 同的策 略。
2 固新镇旅 游 开发 的 区域 优势分 析
. 四周群 山环绕 , 清漳河 由西北 向东 南流淌 , 两岸土地平 坦开 阔 , 形 3 3 建筑特 色 镇 内的建筑 多为 土坯 木结 构 或砖 木结 构 , 内厢房 多 为 一 院 成特有的山地河谷地 貌 , 虽在北 方 山区 , 候温 润 , 物茂 盛 , 气 植 物
产 丰富 , 风景秀美 。 层, 正房多为两层 , 般为 五开 间, 一 一层 为 凹字形 , 中间三 问 由檐
槐树 , 中华第一槐” 有“ 之美誉 , 是体验历史和传统的绝好地方 。
地势较低 的平坦 地带 , 小规模 的农 家乐 住宿 、 色餐 饮 、 特 茶社 、 小
3 生态农业景观 。固新镇虽然在北方 山区 , 是 由于在海 拔 超市 、 ) 但 地方性旅游纪念商品等经营场所 可以利用古镇 内原有 的房
江南古镇旅游发展阶段及模式研究
![江南古镇旅游发展阶段及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02cf67284ac850ac024289.png)
江南古镇旅游发展阶段及模式研究摘要:江南古镇旅游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转型三个主要阶段,面对激烈竞争而日趋饱和的客源市场,以及商业开发和文化保护的不断冲突,古镇旅游逐渐涌现出几类典型的开发模式和转型路径。
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锦溪古镇旅游发展的现状阶段,参考区域市场和成功案例经验,提出市场运作、打造精品、文化驱动、区域协调四方面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江南古镇;开发与转型;锦溪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古镇作为独特人文内涵与景观形态的结合体,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和追捧。
伴随古镇如火如荼旅游开发的同时,古镇风貌保护弱化、传统文化发展异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并日趋严峻。
如何完整保存古镇的传统风貌、延续地域传统文化同时实现其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研讨和解决的议题[1]。
1 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主要阶段1.1 十年起步阶段:古镇的挖掘与保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潘群、潘谷西、罗哲文等一批文化学者和文物建筑保护专家先后来到周庄,对周庄沈厅推崇备至,使得周庄人意识到周庄古镇在江南乃至全国的文化意义,由此开始了对沈厅等单体古建筑的保护。
1984年,周庄乡人代会上首次提出了“保护古镇,修复沈厅”,也使得周庄成为探索古镇保护和旅游的开拓者。
1986年,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制定了《水乡古镇周庄总体及保护规划》,明确提出了“保护古镇,开发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的十六字方针,开启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实施工作[2]。
同年,距离周庄仅17公里的同里古镇,成立了文物保管所,对古镇区文保单位进行平面制图,1987年起对全镇范围内的文保单位和重点古建筑进行了建筑测绘、建立档案和挂牌保护。
此后一直到90年代中期,很多古镇纷纷效仿,走上了保护古镇与旅游开发的道路。
1.2 十年发展阶段:旅游开发与古镇推广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江南古镇进入蓬勃的旅游开发时期。
以古镇旅游为主题的景区数量显著增加,游客接待量也增长迅猛,这一时期诸多古镇将文化与商业主动结合,周庄在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着力打造“社区型景区”,尽可能保留原住民,鼓励当地居民经商开店,维持周庄原生态人居环境。
历史古镇的保护和规划研究——以四川平昌县白衣古镇为例
![历史古镇的保护和规划研究——以四川平昌县白衣古镇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afb02e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5.png)
历史古镇的保护和规划研究——以四川平昌县白衣古镇为例摘要:历史古镇是我国古代传统村落自然演化的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它们代表着我国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历史传统、建筑风格、行为艺术,也是反映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丰富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古镇在生态环境、历史风貌、居住条件上逐渐恶化,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已刻不容缓。
本文从四川平昌县白衣古镇的保护和规划入手,分析历史古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在规划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我国各地的历史古镇保护提供参照。
关键字:历史古镇、保护、规划1.历史古镇保护和研究的意义1.历史古镇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见证,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我国不同区域的城镇的发展历程,代表着当地不同的文化习俗、建筑风貌等特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二,不同区域的历史古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具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研究和保护历史古镇,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意义;第三,不同区域的历史古镇,因其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的不同,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城镇风貌,反应了各地历史发展的区域特性;第四,历史古镇有着丰富的传统建筑,其自然的发展逐步与古镇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各地的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对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第五,历史古镇一般是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政治、文化、宗教、军事、商贸、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对研究我国区域交通有着深刻意义。
1.白衣古镇的保护和规划2.1规划背景。
白衣古镇位于四川东北巴中市平昌县,距离平昌县城25公里,距离巴中市94公里,距离达州80公里。
白衣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传统村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汉中古道上的柳州故城,古镇历史遗存众多,宫庙林立、大宅恢宏、商铺高敞、氛围古朴,周边自然环境独特。
保护好白衣古镇,并处理好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将使其成为巴中地区乃至巴蜀地区标志性的古镇节点。
历史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例
![历史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119588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5.png)
基本内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历史城镇保护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国内外学者对历史城 镇保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涉及保护理论、保护实践、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然 而,尽管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成功案例屈指可数, 如法国的奥尔良、意大利的锡耶纳等。这些案例表明,有效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 的大力投入,还需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和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基本内容
首先,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价值在于其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 等方面的独特性。这座古城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 济、文化和宗教风貌。同时,平遥古城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如晋剧、剪 纸、泥塑等,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机会。
基本内容
然而,在旅游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平遥古城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挑战。首 先,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环境污染和文物破坏问题逐渐凸显。大量游客的涌入 也给古城的基础设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如交通拥堵、住宿紧张等。此外,商业 化现象也日益严重,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和民俗风情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逐渐失 去原有风貌。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 研究方法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 究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其次通过实地调查 了解平遥古城的旅游开发现状和保护措施;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平遥古城旅游 开发与保护的经验教训。
二、历史城镇保护的方法
4、合理开发: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开发可以相互促进。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 可以在保护古城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平遥古城,通过制定合理的旅 游规划,实现了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三、结论
三、结论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283e86a1eb91a37f1115ccd.png)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文|王晓华(北京晓月旅游咨询有限公司010-640132087)一、项目资源背景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的漫川镇接壤,南临汉江,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
古城南北跨306米,东西宽约261.15米,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上津古城,东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陕西东出的东大门。
境内交通、通讯便利,省道郧漫路、上湖路、建设中的银武高速、西汉光缆及汉江最大的支流金钱河穿境而过。
经济繁荣,政治发达,历史上曾2次置州,6次设郡,14次建县。
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上津千百年来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
“上津”地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民间传为“圣上渡口”和“最上的渡口”之意。
水路运输十分便利,南通楚,北通秦,是武汉至西安的交通要道,南方商队至此要弃舟登陆,北方马队到这儿要乘船东进,因此古时此处舟楫云集,商队如潮,十分繁荣。
南北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长达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数十次频繁的政权更替和繁多而残酷的战争,为上津留下了大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上津历史文物极其众多,但受战乱和水患影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南会馆)、北会馆、天主教堂、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10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现存完好)。
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明清古街和四合院)等最有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1.古城内民居建筑的残破:古城虽有着千年的历史,但随岁月的推移,古城的空间结构遭到人为破坏严重。
古城的城楼、雉堞、护城河等急待保护性恢复。
城内沿街多处具有民居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由于保护不到位,已经残破。
城市历史地段的景观规划探讨——以淮安榷关景区为例
![城市历史地段的景观规划探讨——以淮安榷关景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81637e081c758f5f61f67c8.png)
俅 业科技开 发 20 0 8年第 2 2卷第 6期
在城市传统历史地段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于历史文化资源通常采取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呤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等级保护和利用根据历史遗存保护级别的不同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被列入国家保护系列的文物类建筑遗产且历史遗存保留得比较完整可在现状基础上加以整治修缮以重现当年历史的魅力对于那些因为自然或战争等人为因素破坏已经残缺不全或仅存遗址但由于该遗址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意义与城市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全部或者部分重新构建的方式以完整地展现地段的文化意义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并为城市景观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 中 国城 市建设 在 高速发 展 的 同时 , 多城 市的历 史记 忆却 正在 消失 , 许 城市从 景 观视觉 和 空间形 态上 愈 来愈走向“ 同化” , 趋 … 体现城市传统历史和文化的资源面临着被破坏 、 甚至是消失的危机 , 因此人们开始重新
正视传统历史地段对于城市和国家的宝贵价值 , 对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呼声 日益迫切。在淮安板 闸生态 旅游 度假 区的规 划 中 , 由于该 片 区 内存 在里 运河 文化 长廊 中 凸现运河 文化 的一 个重要 节 点—— 淮 安古榷 关 , 再 加之当今正处于京杭大运河 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背景下 , 这些因素无不使得该历史地段 的景观规划设计 成为 一个 引人 注 目的焦 点 。 1 项 目背景 板 闸生态 旅游 度假 区位 于淮 安市楚 州 区淮城 镇和 清浦 区 黄码 乡境 内 , 布在 里 运 河 、 运河 两 侧 , 面积 分 大 总 约 2 m 。基 地 内地势 平坦 、 网密集 , 部 散 落着 村 镇 和工 厂 企 业 , 部 分 为农 田和水 产 养 殖 , 5k 河 局 大 生态 环 境 基 础优良, 具有典型的运河 、 水乡、 田园等景观特征。根据淮安城市总体规划 , 她是淮安未来 的城市“ 绿心” 在此 , 要 打造 以运河 文化 为 品牌特 色的集 旅游 度假 、 闲娱乐 为一 体 的生 态旅 游度 假 区 , 休 本文 所探 讨 的榷关 景 区即是 该 规划 片 区的核心 , 于里运河 与翔 宇大 道之 间 的地块板 闸村 附 近 。 位 2 地 段环境 的现 状 榷关 景 区是展现 淮安 独特 的运 河 文 化 的 核 心 区 , 史 上 在 此 曾设 有 全 国最 大 的榷 关 ( 称 淮关 、 部 钞 历 又 户 关 , 当于现在 的税务 机关 ) 历 经 明 、 、 国三 个 朝 代 长 达 50年 的时 间 。当年 的淮 安 榷 关 由三 大 部 分组 相 , 清 民 0 成: 一部分 是淮 关监督 署衙 门 , 关署 ”另 一部 分是 淮安 大关 ( 即“ , 关卡 )这 两大部 分 组成 了淮 安榷 关 ; , 还有 一部 分是 因淮 安榷关 而形 成 的板 闸集 镇 和街 区 。根据 文 史资 料 中 的记载 , 该地 段 的各 主 要历 史 景 点进 行 现 场踏 对 查, 结果如 下 : () 1 榷关 遗址 : 闸村原 有 的建筑群 落 和街巷 肌理 早 已不 复存 在 , 是 被密 密麻 麻 的农 民砖 瓦房覆 盖 。从 板 而 翔宇 大道南 侧 的一条 宽约 3— 的小 巷子 向南行 进 , 子 两侧 均 为农 民 自行 建 造 的一 层 或 两层 简 朴 的住 宅 , 4m 巷 辗转 穿行约 30m左 右 , 0 即来 到里运 河河 边 , 关关 楼 的遗址 就 在脚 下 , 边 已立 有一 碑 , 书 日“ 安 钞关 遗 榷 岸 上 淮 址”旁边尚存一处渡船码头 ; , 历史上与关楼近在咫尺的榷关关署的遗址 已经荡然无存 , 据当地文史专家考证 , 历史上 的关 署位置 大致 应在 现今 的翔宇 大道 上 , 已湮没 在 车轮滚 滚之 中。 () 2 石码 头驳岸 遗址 : 于板 闸村里 运 河 东岸 , 附 属 于原 明清 时期 榷 关 遗址 的一部 分 , 是 大 运河 历 史 位 是 也 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驳岸为条石 ( 石灰岩为主 , 间以灰麻岩 ) 砌筑 , 全长约 4 0 其 中保存有六处码头和一 0 m, 处 旗杆 遗址 , 筑石 材 的风化 、 砌 破损 、 缺失 、 局部 坍 塌现象 比较 严重 。 () 3 石护坡 : 距离 石码 头驳岸 遗址 向南 约 30m, 民 国时期 的 河道 护坡 工 程设 施 , 约 5 不 规则 黄 石 0 是 长 0m, 砌筑 , 水泥砂浆勾缝 , 有年代和建设方题记 , 亦有轻度风化 。 ( ) 板街 : 闸村 的石板街 已有 百年 历史 , 4石 板 大部 分 已经难 寻踪 迹 , 如今 在街 巷 中仅 留存 一些 片段 , 且 分 并 布 散乱 。 () 5 三元宫 : 据记载板闸曾建有三元宫 、 回寺庵等 2 座寺庙庵观, 9 绝大部分 已经不复存在 。其 中在板 闸村 中部偏南 , 距离榷关遗址约 10 0 的一座清代庙宇建筑据考证就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三元宫 , m处 在此供奉的是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规划初探——以南京市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规划初探——以南京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c6b2844767f5acfa1c7cd82.png)
南 M] 0 ,. 2 生态保护 、 游览 、 教育 、 科普 为一体 的生态游憩 计 一 京玄 武 湖I .0 34 区。 【】 4王景 慧, 阮仪 三 , 王林 . 中国历 史文化 名城 保 湖 面游乐 区 : 湖面游憩项 目结合临岸进行 护理 论与规 划 『 1 上 海 : 同济 大学 出版社 , M. 19 1. 9 7, 1 文化 自 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等 。但是同时也不可 考虑 , 将湖面分 为五个大区域各 自 形成特点 。 f 李岚 , 5 】 南京愚 园保护与城 南复兴叨. 筑与 文 建 避免 的带来消极影 响,比如传统文化受 到外来 案例小结 : 2 0 6 规划后 的玄武湖 景观 区成为面 向中外游 化 . 0 6 . 冲击 、 传统文化艺术的商 品化和庸俗化、 文化遗 迹遭 到破坏甚至损毁等 。 客 ,以丰 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优势 的旅 作者简 介: 郑姗( 9 1 ) 女 , 士, 18~ , 硕 同济 大 旅游 开发要 解决 的关键 问题就 是将发展 游、 观光、 游览 、 休闲 、 娱乐的胜地 。对提高历史 学建城规学院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旅游所带来 的积极 与消极影响 ,辩证地统一在 文化 名城南京在 国内外的知 名度 、促进旅游业 旅游规划蓝图中 , 未雨绸缪地预见问题 , 出解 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提 决问题的方案,力争在历史文化名城 的保护和 案例二 : 南京愚 园的保护规划一 历史价值 旅游发展中找到“ 界点 ”使二者协调 发展 。 I 临 , 重现与提升利用模式 愚 园位于南京城南 中华 门城堡 以西 , 是明 2具 体规划 与案 例研究——以南京 市为 例 清金 陵名 园。愚园地处城南传统 民居保护 区的 南京位 于长江下 游富庶地 区 , 称为“ 被 十 核心区域 , 明城墙风光带及秦淮风光带相邻 。 与 朝都会” 。南京市早在 18 年就 被列入第一批 愚 园的修复是门西地区保护更新与旅游发展规 92 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 的名单之 中。 划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 , 带动整个城南的 旧城改
基于景观“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研究
![基于景观“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e935c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c.png)
基于景观“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研究一、概述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历史城镇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保护方法往往局限于静态的、孤立的保存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城镇动态发展的需求。
本文提出了基于景观“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旨在从动态、整体的角度出发,探索历史城镇保护的新途径。
“叙事语法”是一种解析景观元素之间关联与组织的方法,它将历史城镇的景观对象视为承载城镇发展演进过程内在价值信息的“文本”。
通过对这些“文本”我们可以提炼出城镇中建构筑物、人群活动、环境绿化、场所空间等景观叙事的要素语汇,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叙事文本”的篇章结构。
而“层积机制”则揭示了历史城镇景观在演进过程中延续、调适、更替、融承的规律。
它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城镇景观是如何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积累、演变和更新的,从而为我们制定保护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基于景观“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强调对历史城镇景观的整体性、动态性和连续性的保护。
它不仅仅关注于某个单一的景观元素或历史时期,而是将历史城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对其内在价值信息的深入挖掘和解读,来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保护策略。
本方法的应用将有助于实现对历史城镇的全面、科学的保护,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它也将为其他类似地区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历史城镇保护的重要性与现状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地方特色和民族记忆的载体。
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对于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城镇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它关乎到文化遗产的延续,关系到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历史城镇保护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城镇面临着被拆除、改造的命运,其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逐渐消失。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措施,一些历史城镇在保护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过度旅游化等问题,导致城镇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
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研究
![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059336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73.png)
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研究———以中国青瓷小镇为例管理科李宇茆汉鼎陈苡萱张昕童韦雯清◎一、特色小镇概述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2014年以杭州云栖小镇首次提及,后2016年由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这种创新经济模式为目前在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超大城市持续膨胀,运营结构混乱,城市特色不鲜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的解决提出可能,需求新兴中小城镇的可持续性发展,特色小镇是一种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适用于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
从2016年由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到2017年建设第二批,目前共有403所特色小镇,目前已建的特色小镇大多数分布在南方地区;以小镇数量来看,浙江省、云南省与湖南省位列前三名,特色小镇数量分别达到了315个、211个与105个。
特色小镇类型多样,主要根据当地地方特色或产业结构进行发展。
以旅游为主的特色小镇为为155个,占全国特色小镇总数的38.5%,其次为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数量为97个,占比为24.1%。
二、中国青瓷小镇布局分析中国青瓷小镇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县,位于浙、闽、赣三省交通要道,自古是龙泉青瓷生产、贸易的聚集地,小镇内依旧保留着大量古窑址。
新中国成立后,垟上镇设立了国营龙泉瓷厂及青瓷研究所,成为龙泉青瓷规模化生产的基地;后龙泉瓷厂改制青瓷规模企业迅速发展;而后原国营瓷厂青瓷研究所地块改造并逐步建成了集休闲旅游、会务交流、文化交流体验、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最具特色的国家4A 级青瓷文化旅游景区。
青瓷文化一直在此地传承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焕发不一样的光芒。
青瓷小镇以打造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镇为目标,立足“文化+”、“旅游+”、“生态+”,总体格局为“一核心、三组团”,核心区位即为“龙泉青瓷文化园”,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青瓷体验、学术交流、休闲度假于一体。
涵盖3.2平方公里的面积,建设面积136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
中国青瓷小镇作为浙江省十个示范小镇之一,其规划布局对于同类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反映“特色小镇”这种新模式的发展特点。
河南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河南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921dfd66f1aff00bed51e45.png)
河南历史 文化名镇保 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河 南历史文化 名镇保护 与旅游开发研 究综述
秦 娟
( 郑 州旅 游职业学 院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9)
摘
要: 历 史 文化 名 镇 是 人 类 物 质 文 化 与 精 神 文 化 的 重要 载 体 , 是 现 代 休 闲旅 游 活 动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和 热 点 地 区 。 河 南
1 研 究 背 景及 意 义
“ 中 国历 史 文 化 名 镇 ” 的提出可追溯到 1 9 8 2
年 2月 , 当时 国务 院批 准 了 由国家建 委 、 国家 城建 总局 、 国家 文 物 局 联 合 提 出 的 《 关 于 保 护 我 国 历
《 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 护发展工作 的指导意见》 中的定义 ,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 形 态文 化 遗 产 , 具 有较高 的历史 、 文化 、 科学 、 艺 术、 社会 、 经济价值 的村落 , 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 的文 化 遗产 , 是维 系华 夏子 孙文 化认 同的纽带 , 保
省的 千年 古镇 文化价值 高、 开发潜 力大 , 成为 学者研 究的热点。 目前 , 学术界对 河南历 史文化名镇 的研 究主要 集 中在历 史文化名镇 的保 护及 开发 、 历 史文化 名镇 的建筑价值、 街巷 空间布局 规划以及法律法规等方 面。
关键词 : 河 南; 历史文化名镇 ; 保护; 开 发 中 图分 类号 : F 5 9 2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7 2 1 l ( 2 0 1 4 ) 0 2— 0 0 5 5— 0 3
留着 民族 文化 的多样性 。评价 体 系 的认 证 主 要 由村 落传 统 建筑 评 价 体 系 、 村 落 选 址 和格 局 评 价 体系、 村 落承 载 的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评价 体 系 三 部分 组成 。到 目前 共评 选 出 2批 , 河 南 第 一 批 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以苏州同里古镇为例张彦红蒋秀涛王启锐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以苏州同里古镇为例张彦红蒋秀涛王启锐](https://img.taocdn.com/s3/m/6214b65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1.png)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以苏州同里古镇为例张彦红蒋秀涛王启锐发布时间:2023-06-16T04:34:10.814Z 来源:《建筑实践》2023年7期作者:张彦红蒋秀涛王启锐[导读] 本文以苏州中国历史山脉文化名城同里这一重点区域古城特色建筑保护作为切入点,研究如何在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新需求中不断强化同里古城建筑特质,以及"多维度"规划发展在同里古城历史文脉文化传承和古城特色文化塑造上的充分体现与有效运用。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数据科学与程学院城乡规划摘要:本文以苏州中国历史山脉文化名城同里这一重点区域古城特色建筑保护作为切入点,研究如何在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新需求中不断强化同里古城建筑特质,以及"多维度"规划发展在同里古城历史文脉文化传承和古城特色文化塑造上的充分体现与有效运用。
关键词:苏州同里古镇;现状分析;保护规划;发展策略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 the protection of characteristic buildings in the ancient city of Tongli,a key area of Chinese historical mountain and cultural city in Suzhou,as the starting point,to study how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ongli ancient city in adapting to the new need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and how to fully reflect and effectively apply "multi-dimension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inheritance of Tongli ancient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shaping of its characteristic culture.Keywords:Tongli Ancient Town,Suzhou;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Protection planning;development strategy历史文化街区指的是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比较完整地、真实地反映出传统风貌和历史风貌,并且拥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历史街区文化散步道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西安古城区散步道为例
![历史街区文化散步道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西安古城区散步道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4b276e26294dd88d0d26b6e.png)
建设“ 柏林墙之路”利用多媒体技术记载并展示这座曾 , 被分裂之城的命运变迁。尽管国外对历史文化散步道实
践丰富, 但至今仍然少见对其规划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
的文 献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国内研究起步较晚 , 但发展速度较
快, 经历了文化建筑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历史街区
保护三个阶段 。18 96年 我国首次正式提 出“ 历史街 区” 概念 。19 96年“ 黄山会议” 明确指出“ 历史街区的
摘
要: 以西安 古城 区为研究区域 , 从开发条件分析 、 线选择 、 路 主题确定 、 空间组织及 支撑 系统等方面探 讨 了古城 区文
化散 步道的设计方法, 并设计 出4奈特色主题散 步道 , 在此基础上 , 对文化散 步道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 了总结。 关键词 : 历史街 区; 历史文化散步道 ; 西安古城区; 规划设计
1 相关研 究 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 国外对历史街区的研究较早 , 已经 形成 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13 93年 8月 , 国
法的报道并不多见。在文化散步道实践方面 , 西安市于
20 年首开国内历史街区文化散步道的开发建设先河, 05 但西安文化散步道的开发仍处于实践摸索阶段 , 缺乏理
FedmTa ) r o ri 纪念美国独立战争 , e l 是对历史街区文化
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大 多零散分布, 难以通过合理的线路组织进行综合展示, 给
旅游开发带来了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 我国历史街 区
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日 凸显。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 益 以 合适的方式展示历史街区文化, 是解决保 护与旅游开发
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 雅典宪章》 中首次提到 “ 历史街区” 的概念, 对有历史价值 的建筑和街 区, 即“ 均 应妥为保存”3 94年 5 ¨ 。16 ] 月通过的《 威尼斯宪章》 最早 明确提出了历史地段 的概念 , 并提出对其进行保护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级城市规划工程硕士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历史城镇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课程老师:严国泰姓名:杨波学号:1230107完成时间:2013.08我国历史城镇旅游情况浅析【摘要】本文对我国历史城镇旅游情况进行了浅显的梳理。
从历史城镇的概念出发,结合我国现有历史城镇的发展及旅游开发情况,对于历史城镇旅游的目前发展状况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其发展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于其未来发展做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对历史城镇旅游规划方法研究的理解和学习有一定收获。
【Abstract】Ancient town tourism of China conducted a plain comb. From a historical town concept,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existing historic towns and tourist development scenarios for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is currently a simple to understand, and on this basis for its 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summarized, and finally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o make a number of observations made, we want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urban tourism planning methods have some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gains.【关键词】历史城镇;旅游;问题;发展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古镇旅游逐年火热,各个历史城镇均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各种开发,人们在旅游中对历史进行追溯,从旅游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一个规划从业人员来说,我国历史城镇旅游的发展,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和研究,未来又有怎么样的发展方向,在发展中又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呢?本文援引了一些历史城镇的案例我国历史城镇旅游的情况进行了一个浅显的解析,希望对历史城镇旅游规划方法的研究及学习以及今后的规划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1.历史城镇的概念1.1“历史城镇”是“需要或是已经给予保护要求的地区或城镇”。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拥有众多城市文化遗产。
从1982年起,我国开始评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达103座。
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评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对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名镇(村),共36个村。
1.2历史城镇具有三个特性,第一,历经生活不断地延续与演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物、古迹点与城市的发展史密切相关。
第二,具有历史传统特色的古街区、古建筑群、城市地段,现代生活在这些(部分)地段依旧延续,使它们成为城市充满活力的有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民居、旧商业街、古文化广场等等。
第三,城市的遗存具有自身的特点,区别于其他的城市而具有明显特殊的意义。
根据历史城镇物质构成要素价值及质量上的差异、构成要素,以及在历史时间上的差异和构成要素在构成形态上的差异,历史城镇一般可分为古都型、特色风貌型、风景名胜型和有较大历史意义的近现代城市四种类型。
2.历史城镇的旅游开发2.1历史城镇的旅游开发分为以下几个方向:文化旅游:文化异质的研究迎合了人们探讨文化特质的好奇心,可成为发展旅游的吸引物;博览观赏:博览展示本身就是吸引游人前往观光的行为;博览观赏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历史文化的原真性。
休闲游憩:空间利用则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处休闲观光的场所,而这些空间存在的历史性与现代空间的差异性是吸引旅游者观光游览的重要因素。
2.2古镇旅游开发的原则:第一,凸显地方特色,挖掘文化底蕴。
古镇旅游的持续发展,应建立在保护、挖掘和展示其独特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
如江南水乡古镇植根于“水”环境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特征,交融的文化,繁荣的市井经济。
深厚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背景条件,温润的气候、发达的内水空间影响到人的精神世界,发达的商业经济构成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注重旅游产品的针对性。
以四川为例,指出古镇应基于资源、区位条件,针对不同的旅游需求开发相应的产品,如观光游、文化展示游、探幽访古游、民俗风情游等。
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
第三,增加体验性产品。
如以西塘古镇为例,提出设计体验性古镇旅游产品的“感官化、主题化、意象化、参与性”原则,并就一些具体项目提出了落实措施。
3.我国主要历史城镇旅游情况分析3.1我国历史城镇情况总述:我国保留的传统村镇数量众多,从区位、交通、保存情况、可观赏性和旅游配套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我国现阶段具有游览观光价值的主要传统村镇有100多个,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四川等14个省域内,并出现了专门书籍对旅游者进行推介和指导。
我国现有1.78万个建制镇和2.93万个乡,其中不乏有着百年历史以上的古村镇。
这些传承历史文化,沿袭民间习俗的古代聚居地,蕴藏着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宝、深重悠远的远古文化,闪耀出灿烂的光芒。
按照文化背景和历史区域的划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8类3.2周庄:周庄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旅游开发实施古镇保护,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游的先河。
十多年来,不断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弘扬和传承,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全力塑造“民俗周庄、生活周庄,文化周庄”,每年吸引了超过250万人次的游人前来观光、休闲、度假,全社会旅游收入达8亿元。
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推出和完善适宜现代休闲体验型旅游配套项目,扩大旅游规模,做大旅游盘子,使周庄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型旅游发展。
周庄跨入十年提升时期,提出了打造“国际周庄”的构想,努力把周庄建设成为国际休闲度假基地。
3.3同里:同里1986年开始发展旅游业,坚持“保护与发展并存”的原则,相继修复退思园、珍珠塔等一系列历史景观,逐步完善景点内涵,通过积极的对外营销来提高古镇旅游形象,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电子资讯业、农业、休闲娱乐业、影视产业等行业的发展,努力打造“居住古镇”的特色,跳出长三角市场发展旅游。
3.4:丽江: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靠有形的建筑群落,和存在于街头巷尾间的纳西市井生活,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典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与雅典、罗马、威尼斯等伟大城市比肩。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
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
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70%以上,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3.5西塘:西塘1997年开始开发旅游,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西塘旅游事业大发展,接待游客89万人次,门票收入1062万元,知名度不断扩大,旅游形象不断提升。
为继续保持优势,加大了产业开发力度,坚持古镇保护与产业延伸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旅游休闲服务体系,以“生活着的千年古镇”为口号,打造古镇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4.历史城镇旅游开发问题4.1单纯追求发展旅游经济,将古民居群改为旅游服务用房、购物商店和娱乐设施,过多的商业气息,失去了历史城镇的历史氛围与传统生活方式。
过度商业化,古镇原真性面临挑战。
以周庄为代表,古镇内店铺泛滥,不少居民开店后又将其租于外地经营者,强买强卖的恶性竞争使旅游环境日益恶化。
“小桥流水”依旧,而“人家”不在,水乡意境渐失。
4.2由于中国文化的千年传承和古城镇大多使用土木结构的特定形式,形成了中国历史古城镇的同质化,带来中国古城镇旅游思想和经营策略的雷同性,形成古城镇旅游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模式。
发展模式雷同化问题严重。
各个古镇虽具其自身特色发展模式,但对于很多都只停留一天甚至半天时间的观光者而言,在景观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开发过程中缺乏独具特色的吸引物,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人为的原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最后导致中国古城镇旅游同质化的开发模式越来越强,导致古城镇旅游的开发决策者和运营主体,往往把古城镇旅游发展的重点放在争牌子,争品牌,争世界文化遗产,争历史文化名城,争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发展古城镇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忽略古城镇旅游发展策略与技术研究,使古城镇旅游发展出现了本应避免的不足。
4.3缺乏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体验,开发中存在“空心化”现象。
以乌镇为代表,大量原住民的外迁,丧失了百姓生活其中所自然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形成了“外壳尚存,内涵尽失”的空壳化现象。
4.4古镇超负荷接待,不可修复性破坏严重。
无视历史文化遗产脆弱性的特点,不加限制地接待游客,超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能承受的游客容量,再加上保护措施和力量部署不到位,任凭游客在历史古迹上乱刻乱画,造成了对文化遗产的严重损害。
古镇在很难满足超负荷游客旅游需求的同时,游客也很难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水乡原貌,水乡原始氛围破坏严重。
5.历史城镇旅游开发发展方向及注意问题历史城镇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全人类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树立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观念,认识历史城镇文化遗产的宝贵和不可替代性、独特性和唯一性。
对历史城镇旅游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需要注意一下几点:5.1纠正观念偏差。
历史城镇与别的名胜风光不同,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体,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中,一方面,古镇居民渴望自身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他们拥护开发;另一方面,古镇作为游客的观光区、市民休闲娱乐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作为地方政府,希望古镇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不要随便改造与开发。
同时,他们希望能通过古镇来招商引资,满足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作为经营者,他们则更多地关注投资回报率,容易忽视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其各方利益间充满着矛盾,应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与保护间的矛盾。
我国古城镇旅游的保护,一定要尊重古城镇居住者的利益,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要通过保护为历史城镇带来更多的实惠,才能使历史城镇旅游获得持久发展。
5.2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
历史城镇之所以受到游客的青睐,主要是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优美宁静的环境、纯朴的民风民俗,保护原真的、本来的、真实的东西是维持和延长古镇生命力和旅游吸引力的有力举措。
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以旅游促进保护,是历史城镇旅游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