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肉牛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合集下载

我国牦牛肉分级标准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牦牛肉分级标准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牦牛肉分级标准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作者:牛珺孙宝忠余群力张丽谢鹏雷元华王莉1,李海鹏2来源:《肉类研究》2016年第05期摘要:牛肉等级评价体系是将质量和产量参差不齐的牛肉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等级,不仅实现了优质优价的原则,更满足了消费者的选择。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拥有自己独立的牛肉分级制度,我国近年来也制定了相关的牛肉分级标准,但适应范围太窄,且暂无牦牛肉分级标准。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牛肉分级体系现状,各国分级体系存在的差异,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我国牦牛肉分级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牦牛肉;分级标准;分级技术;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Yak Meat Grading System in ChinaNIU Jun1, SUN Baozhong2, YU Qunli1, ZHANG Li1,2,*, XIE Peng2, LEI Yuanhua2, WANG Li1, LI Haipeng2(1.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2.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193,China)Abstract: Beef grading system is intended to divide beef samples of uneven quality and yield into different grades according to certain criteria,not only achieving the principle of ‘high price for high quality’ but meeting consumer preferences as well.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established their own beef grading systems. Although the beef grading standard has been formulated in China, it only applies to a narrow range and yak meat grading standard is currently still lacking. This article is concerned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ifferences of beef grading systems in China and abroad, the applications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ies in this field, and the problems and flaws with yak meat grading in China.Key words: yak meat; grading standards; grading technologyDOI:10.15922/ki.rlyj.2016.05.009中图分类号:TS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6)05-0042-05引文格式:牛珺,孙宝忠,余群力,等. 我国牦牛肉分级标准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肉类研究, 2016, 30(5): 42-46. DOI:10.15922/ki.rlyj.2016.05.009. http://NIU Jun, SUN Baozhong, YU Qunli, et al.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yak meat grading system in china[J]. Meat Research, 2016, 30(5): 42-4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5922/ki.rlyj.2016.05.009. http://牦牛是我国高海拔地区的优势畜种,世界上超过95%的牦牛分布在中国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山草原地区[1]。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具体措施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具体措施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具体措施肉牛产业是畜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人们的肉食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肉牛的养殖和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以下将对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具体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在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肉牛养殖规模相对较小,生产效益也较低。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肉牛养殖面临的生命周期长、养殖成本高、市场调节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养殖户难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其次,肉牛品种多样性有限,品种改良缓慢,高品质种源供应不足,限制了肉牛产业的高效发展。

再次,肉牛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养殖模式单一,科技创新不足,影响了养殖效益和质量。

此外,肉牛养殖在一些地方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避免对农村环境造成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首先,加强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加大对肉牛养殖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农民发展肉牛养殖业,提高养殖户的人均收入。

其次,加强种源改良和品种培育,提高种牛的品质。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肉牛培育力度,提供高质量的种牛供农户选用。

再次,加强科技创新和传播,提高肉牛养殖的效益和质量。

推广适宜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养殖人员的技术水平,引导农民增加附加值,提高养殖效益。

此外,加强养殖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力度,严格监督和管理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推广环保养殖模式和技术。

最后,加强市场调节和资源整合。

促进肉牛养殖与屠宰、加工、销售环节的协同发展,加强肉牛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市场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之,肉牛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户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品种改良、环境保护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推动我国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摘要】中国肉牛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通过对中国肉牛产业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包括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对策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中国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在总结回顾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得出了一些研究启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肉牛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对策、现状分析、挑战、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策略、总结、展望未来、研究启示、肉牛养殖、中国农业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肉牛产业作为畜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消费升级,对优质肉制品的需求逐渐增加,肉牛产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我国肉牛业发展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有待提升。

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养殖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肉牛产业仍面临严峻挑战。

对中国肉牛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现状和问题,探讨发展对策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中国肉牛产业的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帮助养殖企业优化经营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当前肉牛产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推动肉牛产业健康、可持续、高效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深入了解中国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养殖规模、品种结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情况,为制定具体发展对策提供实际依据。

二是分析当前肉牛产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如市场竞争激烈、粮草价格波动、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寻求解决之道提供思路。

三是提出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策略方面的建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民收入和肉牛养殖效益。

中国牦牛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牦牛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牦牛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牦牛生产情况世界现有牦牛头数约1700万头,中国是牦牛主产国,有牦牛1600多万头,占90%以上。

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高寒藏区的重要特色产业。

西藏自治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甘肃藏区、云南藏区、新疆巴州均有分布。

2015年以来,全国牦牛存栏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1506万头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1621万头,年均增长1.5%;牦牛肉产量也由2015年的45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53万吨,年均增长3.6%。

总体而言,全国牦牛(活重)总成本呈V形趋势。

2012年为最高点(每头3758元),之后下降到2016年低点(每头2757元),2017年后呈上升趋势。

分环节看,各养殖环节均实现盈利。

据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牦牛养殖户调查,各环节成本收益各不相同。

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纯收益分别为1177元、1043元、1414元和2861元,育肥牛环节收益最高。

二、牦牛屠宰情况牦牛的现代化屠宰加工技术迅速普及,牦牛肉产品的种类和质量、消费量、销售半径都在迅速提高和扩大。

牦牛肉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很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而藏区对牦牛肉的传统消费方式并未受影响。

2020年中国牦牛屠宰量约为370万头,相对于2019年上升了10万头,同比上升2.78%。

中国牦牛胴体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从2016年的41万吨上升至2020年48万吨,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胴体产量上升幅度下降。

2018年中国牦牛平均胴体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31千克/头,随后牦牛平均胴体产量开始下降,到2020年中国牦牛平均胴体产量下降至128千克/头。

随着中国牦牛屠宰量的不断上升,中国牦牛净肉产量也在不断上升,到2020年中国牦牛净肉产量上升至39万吨,相对于2019年上升了2万吨,同比上升5.41%。

三、牦牛产值我国的资源禀赋和最小成本的经济铁则,决定了养殖阶段的“小群体大规模”与屠宰加工阶段的“小产能大产量”是适合现阶段我国肉用牛(肉牛、牦牛、水牛、奶牛副产物)产业基本国情的产业模式,逐母牛产地、粗饲料资源及环境条件而居的育肥场(户、企)所客观形成的中国特色“肉源分散”格局与人口占全国36% 以上分散于农村的民生需求是其基础。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肉牛产业作为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我国肉牛产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亟需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以推动我国肉牛产业向着规模化、科技化、集约化、绿色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一、肉牛产业现状1.产业规模较小。

目前,我国肉牛养殖企业规模较小,主要以家庭农场和个体户为主,大规模养殖企业少,生产效益相对较低。

2.传统养殖模式。

传统的肉牛养殖模式以草原、荒山等自然环境为基础,生态环境适宜度高,并且利用自然草草功能,成本较低。

3.品种单一。

我国传统肉牛品种主要是南方和北方灰牛,生长速度慢、肉质差、肉量小、育肥周期长,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4.肉牛饲料配方单一。

我国肉牛饲料配方相对单一,缺乏科学指导,不能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给肉牛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5.出栏风险大。

出栏是肉牛养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由于我国缺乏成熟的营销渠道和销售网络,导致肉牛去向不明,价格不稳定,出栏风险大。

1.推进肉牛养殖企业规模化发展。

通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养殖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强肉牛品种改良。

肉牛品种选择是肉牛养殖中的关键环节,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大对新品种的研发力度,提高品种选择的精准性和适应性,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3.推广科学育肥技术。

加强对肉牛饲料营养成分的分析和研究,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科学配方,提高肉牛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促进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4.创新营销模式。

加强肉牛产业的营销网络建设和销售渠道布局,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模式,推广“农超对接”、“示范基地+农户”等新兴模式,提高肉牛出栏价格和市场占有率,缓解肉牛出栏风险。

5.促进肉牛产业的绿色化发展。

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监测和评价体系,推广生产标准化、无公害化、绿色化的生产方式,提高肉牛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牦牛是高原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动物,被誉为“青藏高原的百宝之兽”,其产业发展在近年来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分析牦牛产业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牦牛产业现状分析1. 养殖规模扩大: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牦牛养殖规模逐渐扩大。

在青藏高原等地,越来越多的牦牛养殖基地和现代化养殖场相继建立,养殖数量和养殖区域不断增加。

2. 提高养殖技术:现代养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牦牛产业的发展。

通过科学管理、合理饲养和疾病防控,牦牛的养殖效益得到提高,养殖者的收益也相应增加。

3. 产品加工创新:牦牛肉、牛皮、牦牛奶等众多牦牛副产品在市场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同时,利用牦牛的毛、角等资源进行加工和开发,开创了牦牛副产品的多元化市场。

4. 高品质农产品:牦牛产业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倡导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生产方式,通过全程监管和溯源体系来确保产品的品质。

高品质的牦牛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二、牦牛产业发展趋势的展望1. 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长。

牦牛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而牦牛奶作为高原乳业的代表,也备受青睐。

2. 高品质农产品的重视: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增加,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牦牛肉和牦牛奶作为天然、绿色、营养丰富的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 深加工与品牌建设:目前,牦牛产业主要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深加工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牦牛产业应加大对产品深加工的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4. 优化养殖模式:在牦牛养殖上,要改变传统方式,引进现代化养殖技术,提高牦牛养殖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牦牛产业的同时,还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对草原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

5. 国际市场开拓:牦牛产业在国内市场存在较大的竞争,因此,开拓国际市场对于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肉牛产业发展推进情况汇报

肉牛产业发展推进情况汇报

肉牛产业发展推进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下面我将就肉牛产业发展推进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肉牛产业在种畜禽良种繁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选育出高产、优质的肉牛品种,提高了肉牛的育肥速度和肉质品质,满足了市场对优质肉牛产品的需求。

同时,加强了对种畜禽的保护和管理,有效提高了种畜禽的成活率和繁殖率,为肉牛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养殖技术和管理方面,我国肉牛产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肉牛养殖的效益和产能,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者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了对养殖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有效减少了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在市场开发和营销方面,我国肉牛产业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通过拓展肉牛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肉牛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了肉牛产品的市场份额。

同时,加强了对肉牛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测,保障了肉牛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度。

最后,我国肉牛产业在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出台一系列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制定了肉牛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为肉牛产业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肉牛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的来看,我国肉牛产业在种畜禽良种繁育、养殖技术和管理、市场开发和营销、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肉牛产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国肉牛产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肉牛产业迈上新的台阶,为我国肉牛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牦牛肉行业报告

牦牛肉行业报告

牦牛肉行业报告一、市场概况。

牦牛肉是一种优质的肉类产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目前,牦牛肉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市场潜力巨大。

在国内市场中,牦牛肉的销售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而在国际市场中,牦牛肉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青睐,出口量逐年增加。

二、产业链分析。

1. 养殖环节。

牦牛肉的养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青海、西藏、甘肃等地。

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牦牛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问题,以确保牦牛的生长健康和肉质优良。

2. 屠宰加工环节。

牦牛肉的屠宰加工环节对肉质的保持和提升至关重要。

在屠宰加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卫生条件,确保牦牛肉的品质和安全。

3. 销售环节。

牦牛肉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批发市场、零售市场、餐饮行业等。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视,高品质的牦牛肉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三、市场需求分析。

1. 国内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高品质、安全的牛肉需求量逐年增加。

牦牛肉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2. 国际市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牦牛肉在国际市场上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

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消费者对高品质、天然、健康的食品越来越感兴趣,这为牦牛肉的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四、市场发展趋势。

1. 品牌化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牦牛肉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 多元化趋势。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牦牛肉企业需要不断推出新品种、新口味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3. 绿色健康趋势。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视,绿色健康的食品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牦牛肉企业需要注重产品的绿色、健康属性,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青睐。

五、市场竞争格局。

目前,牦牛肉行业竞争激烈,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国内外知名的牛肉企业。

牦牛行业报告

牦牛行业报告

牦牛行业报告一、行业概况。

牦牛是一种特有的牲畜,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是当地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和生活资料。

牦牛以其适应高寒、饲料利用率高、抗病力强等特点,被誉为“高原之舟”、“青藏高原的生命之源”。

牦牛产业是西藏等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当地经济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现状。

1. 牦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牦牛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政府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牦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在西藏等地区,牦牛养殖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2. 牦牛产品加工技术不断提升。

牦牛产品主要包括牦牛肉、牦牛奶制品等,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提升,牦牛产品的品质得到了提高,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牦牛产品已经成为了当地农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3. 牦牛保护和繁育工作取得成效。

为了保护和繁育牦牛资源,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牦牛的保护力度,通过科学的繁育技术,不断提高了牦牛的品种质量和数量。

三、发展趋势。

1. 牦牛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饮食的追求,牦牛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特别是牦牛奶制品,由于其营养丰富、健康安全的特点,市场前景广阔。

2. 牦牛养殖技术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牦牛产品的需求,牦牛养殖技术将会不断创新,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品质。

3. 牦牛资源保护工作将进一步加强。

牦牛资源是青藏高原的宝贵财富,保护和繁育工作将会进一步加强,确保牦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发展建议。

1. 政府加大对牦牛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鼓励农牧民发展牦牛养殖业。

2. 科研机构加强对牦牛养殖技术和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提高牦牛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3. 社会各界加强对牦牛产业的宣传和推广,增强人们对牦牛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

五、结语。

牦牛产业是西藏等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科技的不断创新,牦牛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希望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牦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牦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牦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牦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牦牛产业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牦牛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牦牛产业的发展。

以下将对牦牛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牦牛产业在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区是我国牦牛产业的主要分布区域,这些地区拥有着丰富的牦牛资源和广阔的牧草资源,为牦牛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同时,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牦牛产业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牦牛产业在我国农牧民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牦牛是我国西部地区农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牦牛的肉、奶制品等产品对农牧民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牦牛产业也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牧民的增收致富。

因此,牦牛产业的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当地农牧民的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再次,牦牛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巨大的潜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牦牛肉、牦牛奶制品等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我国的牦牛产业具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产品,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牦牛产业有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最后,牦牛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近年来,我国在牦牛养殖、牦牛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

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牦牛产业的生产效率,也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牦牛产业在我国西部地区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推动牦牛产业的发展,我们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科技创新,拓展国际市场,助力牦牛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牦牛产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牦牛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牦牛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81 S— 文 献 标识 码 : A
牦牛 ( o r n in ) B s u ne s 是青 藏高原 特 有的 遗传 资 热 、 g 极强 的采 食 能 力 、 熟 繁 殖 力 低 的 生 态 生 理 特 晚
源 , 惟一 能够 充 分 利 用 高寒 高 山草 原 进 行 动 物 性 是 生 产 的优 势 牛种 。 由于 多 年 来 粗 放 经 营 , 产 效 益 生 低下 , 为此 本文 对 我 国 的 牦 牛 的现 状 存 在 的 问题 进
金 、 尔吉斯 、 吉 巴基 斯 坦 、 富汗 、 吉 克斯 坦 、 阿 塔 高加
索 等地 , 年来 美 国 的 阿拉 斯 加 和 加 拿 大也 有 数 千 近
牦牛 和西 藏高 山牦 牛 被列 在《 国 牛 品种 志 》 2。 中 中[ ]
大通 牦牛是 在青 藏 高原 自然 生 态 条 件 下 , 以野 牦 牛 为父 本 、 当地家 牦 牛为母 本 , 用低 代 牛 ( 横 交 理 应 F)
型 的 牦 牛 地方 品种 和 1个 国 家级 新 品 种 。l 4个 不
1 我 国 牦 牛 业 发 展 现 状
1 1 牦 牛的 分布 .
牦牛 广泛分 布于 青藏 高原 及 其毗邻 地 区。 中国 是 牦 牛主 产 国 , 有牦 牛 14 0多万 头 , 0 占世 界牦 牛 总 数 的 9 以上 。我 国主 要 分 布 于青 海 ( 7 2 4 0万 头 ) 、
牦 牛业发 展存 在 的 问题 等 方面分 析 了中国牦 牛 业发展 现 状 , 根 据新 时期 牦 牛业 发展 的要 求 并
及技 术 需求 , 出了牦 牛业持 续发展 的对策 , 提 旨在 不 断促 进 牦牛 业向优 质 、 高产 、 高效 和持 续性

肉牛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肉牛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肉牛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1.肉牛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当前,我国肉牛养殖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

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肉牛养殖业面临市场需求短缺、低效益经营等问题,需要加强科技投入、加强品牌建设、推进产业集群等多种手段去解决。

在技术方面,现代科技的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肉牛养殖的各个环节,如良种选育、养殖管理、疾病防控、肉品质量控制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改进肉牛养殖的产业链,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方面,由于消费者对肉制品的品质、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肉牛养殖企业必须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加强肉制品的安全控制,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总的来说,肉牛产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需要政府、企业和专业人士等多方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产业健康、稳健、可持续发展。

2.肉牛养殖的优势和发展趋势肉牛产业具有以下优势:(1)适应性强,牛肉是四大肉类中营养价值最高的肉类之一,由于其营养丰富,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牛肉的健康价值,因而市场需求增长迅速。

(2)养殖成本较低,境内外粗饲料资源丰富,可以降低养殖成本。

(3)多用途性强,除了肉品,还可以用作牛奶、皮革、肥料等多个方面。

肉牛产业发展的趋势:(1)绿色养殖。

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养殖业发展导向向着绿色、环保、低碳的方向转变。

(2)品种改良。

加强优良品种选育、遗传育种技术的研究,提高牛的遗传优势和生产性能,为养殖业提供更好的高品质生产资源。

(3)加强科技投入。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肉牛养殖业将更加依赖科技的支持和帮助,如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先进的饲料栽培技术、疾病防控等。

(4)加大品牌建设。

品牌是养殖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品牌的建设需要长期、耗费力量,养殖企业应该积极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

我国肉牛生产现状及未来展望

我国肉牛生产现状及未来展望

1222021年第2期中国饲料中国经历了历史性的经济转型,其中中国有13亿人口,过去20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5%,这对国内、国际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新的中产阶级,肉类消费也越来越集中。

肉牛产业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中国畜牧业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牛肉生产、消费和贸易的主要参与者。

在生产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也是亚洲最大的牛肉生产国。

肉牛生产一直是中国的一项传统养殖业,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

但快速增长的人均牛肉消费量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刘艺卓和刘武兵,2015)。

由于中国肉牛行业生产率低,牛肉库存不断减少,这一差距正在扩大,使得中国以牛肉消费者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牛肉进口国之一。

随着牛肉进口的大幅增加,中国已逐渐成为牛肉净进口国,而不是净出口国。

本文概述了中国牛肉行业近20多年的产业变化,包括牛肉生产、消费和贸易,同时也对中国牛肉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概述。

1 我国肉牛生产现状1.1 区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肉牛产业发展迅速,包括进口品种和本土品种,特定品种在全国不同的农业区更为常见。

根据地区现有的饲料资源和环境条件可将其分为种植区、放牧区、种植-放牧区3类,这些区域部分肉牛产业在17个省又可以分为5个区域,包括中原(山东、河南、河北和安徽)、东北(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和河北北部))、西部(甘肃、山西和宁夏)、西南(贵州、重庆、云南和广西)等。

牛养殖主要集中在种植区,特别是中原地区(山东、河南)和东北地区(吉林、辽宁)。

在其他区域,如东南省份,牛的养殖密度很低,而在西北地区,放牧系统中,大型牛群分布在很远的地方。

西南地区的肉牛种群密度是由不同地区的集约化制度和更多山区的放牧制度形成的。

肉牛业的发展现状

肉牛业的发展现状

肉牛业的发展现状
肉牛业是中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肉牛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同时也面临着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激烈、品质安全等方面的挑战。

目前,肉牛业的主要生产区域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其中河北、内蒙古、新疆等省市肉牛养殖业规模较大。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扶持肉牛产业,推动肉牛产业转型升级。

在市场方面,肉牛业市场逐渐规范化,农村个体户逐渐退出市场,规模化养殖得到了更多的市场认可。

同时,大型超市、餐饮企业等对肉牛肉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肉牛业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肉牛养殖过程中存在着治理不严、环境污染等问题,给当地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此外,肉牛品质安全问题也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一些不良商家重利益、忽视食品安全等问题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总之,肉牛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相信肉牛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 1 -。

我国肉牛业当前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含5篇)

我国肉牛业当前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含5篇)

我国肉牛业当前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含5篇)第一篇:我国肉牛业当前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我国肉牛业当前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肉牛业近两年出现了严重的“牛荒”,导致肉牛产业整体效益下滑。

文章对于造成牛荒的八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我国肉牛业问题的五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肉牛业;问题分析;对策建议;评论。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强调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以来,我国肉牛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

2005 年,全国肉牛存栏1.06 亿头,占世界养牛总数的 7.8% ;出栏 5390 万头,位居世界第一;牛肉总产量716 万t,占世界牛肉总量的11.3%,位居世界第三位。

但是,近两年来,全国出现了大量宰杀母牛和犊牛的现象,肉牛存栏量大幅下降,绝大多数肉牛屠宰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导致牛肉市场价格大幅攀升。

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遏制,中国刚刚兴起的肉牛业将遭受灭顶之灾,那些以肉牛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区的农民和企业可能将毁于一旦。

全国肉牛业的严峻形势长期以来,在中国广大农区,农民养牛主要为耕田,而不是为了吃肉。

因此,也谈不上肉牛业。

从上世纪八十年年代开始,肉牛养殖成为我国许多地区新的重要产业。

到了九十年代,我国基本形成了中原、东北、西南和西部四大肉牛产业区域,其牛肉产量达到了全国总产量的94%。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肉牛饲养量锐减,肉牛产业出现了一些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基础母牛存栏数量大幅锐减。

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1995 年全国肉牛存栏为13205.8 万头,到 2005 年减少为 10016.6 万头,10 年时间肉牛存栏数减少 24.15 %,平均每年减少 2.4%,而宰杀数却以每年 3.9 %的幅度增加。

据我们的实地调查,目前在包括河南、山东、安徽及河北四省在内的“中原肉牛带”地区,能繁母牛存栏量只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30%,而这两年下滑尤其严重。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肉牛产业可谓是发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也给食物供应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肉牛产业技术向前发展,养殖技术不断进步,改善了肉牛的生产环境,提高了肉牛的营养状况,使肉牛肉质更加优质。

其次,肉牛产业的市场开发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全球肉牛销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形式的肉牛销售和消费活动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带动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肉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肉牛产品质量更加优良,价格也相对低廉,更易于进入国际市场,使肉牛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中更加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在未来,肉牛产业将受到更多的重视,技术和营养方面的改进将更加突出,以提高肉牛的健康状况和产量,在提高肉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将采取更多的措施,以缩小肉牛产业与国际市场的差距,更好地满足国际消费者的需求。

肉牛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未来肉牛产业将更加发达,消费者将继续享受到优质的肉牛产品。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

耗牛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特有牛种,是惟一能够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草地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优势畜种和特有的遗传资源。

它以对高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寒牧区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可提供奶、肉、毛、绒、皮革、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在高寒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经济地位。

中国是耗牛的主产国,占世界总数1400万头的92%,分布于青海(470万头),西藏(415万头),四川(397.1万头),甘肃(112万头),新疆(25万头),云南(5 万头)。

蒙古是世界上第二个耗牛较多的国家,有耗牛70.95万头,占世界耗牛总数的5%,其余分布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尼泊尔、印度等;此外,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少量耗牛分布。

耗牛分布区域辽阔,由于主产地的地理生态条件、草地类型、饲牧水平、选育程度、社会经济结构等不同,致使耗牛在体态结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利用方向等方面有所差异。

形成中国耗牛的11个优良类群和一个培育品种大通耗牛、青海高原耗牛、环湖耗牛、长毛耗牛、甘肃天祝白耗牛、西藏亚东耗牛、西藏斯布耗牛、西藏高山耗牛、新疆巴州耗牛、四川九龙耗牛、麦洼耗牛、云南中旬耗牛。

耗牛对高寒草原高度的适应性,具有肉、乳、毛、役兼用的多种经济用途。

1耗牛产品的特点耗牛是青藏高原不可替代的牛种。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期短、辐射强、气压低,耗牛在此生态条件下能正常生产和繁衍。

并具有乳、肉、毛、役兼用的多种经济用途。

与其他培育品种不同的生产性能和特点,在高寒草原终年放牧无补饲,生产和繁殖具有季节性。

产肉性能:耗牛体重220〜350kg ,屠宰率50%,肉蛋白质21%〜22%,脂肪2%〜3%。

耗牛肉暗红色,肌肉纤维粗。

耗牛肉质鲜美,具有高蛋白(比黄牛高58.7% ),低脂肪(比黄牛低69.8% ),低热量(比黄牛低19.7% ),多氨基酸(比黄牛多2种)的特点。

简述我国养牛业的发展趋势

简述我国养牛业的发展趋势

简述我国养牛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成为了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养牛业也逐渐成为了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我国养牛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现代化养牛业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行业标准的不断提高,现代化养牛业已经成为了养牛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现代化养牛业注重科技和管理的创新,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实现养牛业的高效化、规模化和智能化。

同时,现代化养牛业也注重环保和动物福利,通过实施科学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标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动物的健康和福利。

养牛业向产业链延伸。

养牛业不再是简单的单一产业,而是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养牛业的上游包括种牛、饲料、兽药等产业,下游包括肉类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养牛业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行业利润。

第三,养牛业走向品牌化和高端化。

品牌化和高端化是我国养牛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高品质、高品牌、高附加值的牛肉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因此,养牛业需要注重提升品质,培育品牌,推广高端牛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第四,养牛业向智能化转型。

智能化养牛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养牛业也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养殖环境的智能化、养殖管理的智能化、养殖数据的智能化等方面的创新。

智能化养牛业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

第五,养牛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养牛业的必然要求。

养牛业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动物福利保障、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的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养牛业也需要注重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我国养牛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牦牛产业经济分析

我国牦牛产业经济分析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30(2):17-20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我国牦牛产业经济分析韩昕丽,梁丹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摘要:目的:牦牛是高寒藏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是保障牧民生活、提高当地经济效益、推动西部藏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为进一步拓展牦牛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分析当前我国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文献阅读、专家咨询座谈等定性分析方法,对中国牦牛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结果:当前,我国牦牛产业发展面临生产管理能力低下、价格稳定基础薄弱以及有效消费条件不足等问题,长期制约着牦牛产业向纵深发展。

结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快建设良种繁育和利用机制、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建立价格长效稳定机制以及改善消费条件,释放消费潜力等解决方案,为我国牦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牦牛产业;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解决机制牦牛是牛属动物中能够适应高寒气候的家畜品种。

据统计,全球95%的牦牛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1],已经为当地农牧民提供肉类、奶类、毛皮、燃料和交通工具等各类生活用品和经济产品,成为推动中国西部高原地区畜牧业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和家庭增收的重要动力。

此外,牦牛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脱贫地区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研究”(项目编号:JBYW-AII-2023-18)。

作者简介:韩昕丽(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对外合作、农业经济政策。

通信作者:梁丹辉(1983-),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政策。

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Construction Model of Nutritional and Healthy Canteens:Take Two Pilot Projects in China As ExamplesFENG Jing-wen,LIU Ai-ling,GONG Wei-yan,YUAN Fan,QIU Yu-jie,ZHANG Wen-bin,DING Cai-cui (National Institute for Nutrition and Health,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5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ilot construction of nutritional and healthy canteens and explore effec⁃tive construction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anteens.【Method】From 2021 to 2022, the pilot constructi city on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anteens in 4 schools in Taizhou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8 units and 7 schools in Haidian district of Beijing were followed, and 1 300 diners and 800 canteen staff were surveyed by questionnaire. The changes of per capita consumption of ingredients, salt, oil and sugar were colle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were interviewed regularly.【Resul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ilot construction of canteens are nutrition labels do not cover all dishe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orners is low, personnel or financial guarantees are not in place, professionals is lack, self-made publicity materials have scientific problems,the form of publicity activities is single,and the cooking and supply of nutritious and healthy dishes need to be improved. The effective construction model of nutrition and healthy canteens should include publicize and implement in detail, the govern⁃ment coordinate the overall situation, experts participate in the whole process, flexible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quipped with profes⁃sionals, improve the canteen environment, carry out targeted activiti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and effect evaluation.【Conclusion】The construction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anteens in China has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scientific, holistic and long-term aspects. Nutrition and health are still the key themes and directions that need to be follow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nteens in the future.Keywords:nutrition and health canteen;unit canteen;school canteen;problem;model中国食物与营养第30卷优质特点[2],属于天然的绿色食品,牦牛养殖在高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牧场生态系统维护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中国肉牛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2015年肉牛牦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基本特点
2015年为了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中央乃至地方政府对发展肉牛产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政策扶持进一步增强,深化了肉牛产业发展转型。

当前,肉牛养殖场适度规模程度增强,工商业资本已经开始向母牛养殖业渗透,肉牛养殖“放牧区繁育”+农区育肥模式逐渐形成,单纯育肥逐渐转型为自繁自育的适度规模化养殖模式。

但是,肉牛养殖效益空间缩小、犊牛以及育肥牛价格倒挂以及进口冲击等问题也依然比较突出。

由于基础母牛存栏量低,牛源不足问题突出,养殖效益低以及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优势区域市场主导地位不明显等因素的制约,肉牛生产增长较为较慢。

目前肉牛产业主要呈现为高价格、高成本和低收益的“两高一低”的产业特征。

1.2产区变化
2015年肉牛养殖数量总体基本稳定,基于肉牛、牦牛养殖产业技术集成,逐渐形成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放牧加补饲、适度规模肉牛养殖模式、集中规模化育肥模式,促进了因地制宜的种养加结合全产业链发展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

肉牛存栏和出栏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但是,能繁母牛和养殖户数量仍处于下滑趋势。

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及南方省区继续向母牛养殖区及育肥区转变,中原、东北等主产区屠宰加工企业洗牌深化。

工商业资本进入母牛养殖业,推进了母牛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1.3效益与安全
2015年肉牛养殖处于微利状态,养殖户规模扩增动力不足。

根据不同养殖场、不同育肥牛养殖情况的平均利润为500-1200元左右。

而从价格倒挂的情况看,每头牛倒挂费用都在300-500元/头,严重影响了肉牛养殖业利润和肉牛养殖户扩繁的积极性。

养殖环境有所改善,标准化程度有所提升。

随着国家以及省政府对牧业小区的支持,标准化、规模化小区的发展,促进了肉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1.4产业技术
重视发掘地方牛种(枣北黄牛、大别山牛等)的生长潜力和产优质肉的潜力,形成了以本地肉牛差异化生产的产业化技术,使肉牛阶段营养调控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进一步推广,进而带动了肉牛专用预混料、舔砖、浓缩料和精料补充料等商品饲料的推广普及和全混合日粮饲喂制度的建立。

1.5产业政策
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500-10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

肉牛在内的7类农产品被纳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
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专项用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同时,实施了肉牛种群扩群工作。

肉牛牦牛养殖支持力度进一步得到加强。

2、2016肉牛产业发展趋势
2.1存栏量、产量和产业模式
中小规模养殖户将逐渐成为肉牛养殖主体。

企业逐渐向养殖环节延伸以及主产区加工企业进口大量低价牛肉成为2015年肉牛加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母牛分散养殖仍是主体,工商业资本开始进入肉牛养殖业,对推动肉牛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2.2品种格局变化
国内联合育种趋势明显,首次成立了由全国15家公牛站组成的肉牛后裔测定联盟,制定了2016年的肉牛后裔测定计划和方案,这将有力促进我国肉牛用公牛选择的准确度,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并持续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大批进口母牛及胚胎,2015年我国进口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胚胎约2400枚,进口活体3万头左右,继续与国内牛种格局产生互动。

2.3养殖成本与效益
肉牛饲养育肥牛向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改变了粗放经营和饲料单一的饲养模式,向着科学饲养、饲喂全价料方向发展,提升了牛肉安全水平和效益。

但是随着牛肉价格达到高位,牛肉消费增量放缓,进口量有所增加,但是幅度不大。

近期,特别是替代品羊肉价格的大幅度下滑,进一步抑制了牛肉价格的攀升。

肉牛养殖投资成本较高,效益较低,信贷抑制问题突出。

2.4疫病与防控
牛呼吸系统疾病、犊牛腹泻和血液梨形虫病仍是危害肉牛牦牛养殖的主要疾病,牛病防、诊、治技术及产品市场化进程缓慢,缺医少药现象依然严重。

活牛异地运输是诱发和传播牛病的重要因素,检疫和流通监管不到位是主因。

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人兽共患性牛病和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防控将进一步得到重视。

牛病预防为主、综合联防联控是保障肉牛牦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点。

2.5屠宰加工
研究提出商业化本地黄牛胴体分割技术规程。

提出了乳用淘汰牛胴体与分割肉质量评价报告,胴体等级规格标准。

对不同类型牛肉分级分割差异化评价分析,实现牛肉的精细分割增值,肉牛牦牛胴体品质特征与脂肪沉积预测模型与判定技术,涮烤牛肉热剔骨生产加工技术研究。

研制出天然嫩化剂,开发嫩化牛肉制品,通过酸、碱、高压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方法改善牛肉嫩度的研究仍在进行。

2.6产业政策
进一步加大了肉牛养殖政策支持力度,如“肉牛良种补贴”、“基础母牛扩群补贴”、“畜牧发展扶持资金”等项目性补贴,但是总的来看适合国情的农牧结合模式尚待系列政策配套引领,这些碎片化产业政策和“项目性、运动性”补贴,不能满足促进肉牛产业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亟待顶层设计产业政策和措施。

政策支持力度小,无法起到刺激养殖户积极性的作用。

3、2016年肉牛养殖业发展建议
3.1需要加强母牛繁殖规划工作
没有母牛,肉牛产业将很快垮掉,肉牛产业的基础是相对分散的适度规模母牛养殖。

肉牛产业急需各关联部门摒弃“运动性、项目性”思维,加强沟通协作,共同设计、研制具有现实性、方向性、全局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兼具的产业基本政策和措施,支撑产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3.2完善肉牛产业发展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构建全国牛肉安全、品质与价格、产量市场信息平台与网络,借助互联网等先进信息传播手段,全面提升市场信息服务层级。

运用大数据、云存储等技术手段,加强对肉牛产业趋势、牛源数量、分布及动态走向、产品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科学分析预测,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预警机制,增强政府部门对产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使养殖场(户)尽早掌握市场动态,化解可能遇到的生产和经营风险。

3.3加强政策引导,拓宽畜牧业融资渠道
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肉牛产业生产、加工、流通的贷款规模和授信额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肉牛产业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公司,为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创新金融担保机制,支持采取联户担保、专业合作社担保等方式,为养殖场户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