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4704d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d.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农业的歉收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也影响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业产品的销售,从因果关系看,这是A 、一因多果B 、一果多因C 、同因异果D 、同果异因答案:A2. 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促使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是A 、人民群众觉悟程度的提高B 、无产阶级组织观念的增强C 、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D 、广大人民群众胜利信心的坚定答案:C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B 、世界是否变化的问题C 、世界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D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答案:D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B5. “激变论”的错误在于A 、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 、否认质变中有量的扩张C 、否认量变中有部分质变D 、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答案:A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A 、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B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 、实践标准也不可靠D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B7. 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这是因为A 、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B 、它能把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C 、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物质生产力D 、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答案:C8.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属于A 、朴素唯物主义B 、机械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答案:A9. 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 、经验主义观点C 、唯心主义观点D 、唯理主义观点答案:C10. 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A 、它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社会存在无关B 、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C 、它脱离大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D 、它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答案:D1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A 、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B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C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D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答案:A12.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 、间接性和抽象性B 、直接性和形象性C 、逻辑性和历史性D 、客观性和具体性答案:A13. 提高青年的政治思想素质,最根本的是解决好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4c0df5c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d.png)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规律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C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4、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5、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6、生产关系是指(A)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D、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7、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是(D)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C、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D、公有制和私有制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9、“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D)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B、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受人们的主观意志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一样有其客观规律11、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D)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12、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C)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C、社会基本矛盾D、人民群众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1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B)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15、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源于(D)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7、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8、上层建筑是指(D)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19、社会形态是(B)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20、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2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22、社会革命根源于(D)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23、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24、“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f9f3e9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6.png)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题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等。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2.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什么意思?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的。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根本力量。
4.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这种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根本原因。
5.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强调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原则得到实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
6.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的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7.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如《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c16b8e459eef8c75ebfb36b.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丰富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5、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6、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7、对世界存在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区分的哲学派别是()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反映论和先验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8、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一元论9、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感觉的集合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10、“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1、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
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广延性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1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A、生命物质的共性B、自然物质的共性C、有形物质的共性D、一切物质的共性1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5、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B、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16、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7、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A、唯物辩证法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诡辩论D、主观唯心主义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表明时间具有()A、持续性B、绝对性C、一维性D、伸张性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20、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社会管理活动B、科学实验活动C、社会改革活动D、物质生产活动2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B、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C、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D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2、下列观点中表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23、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B、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C、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D、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2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位置的移动C、事物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5、“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26、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7、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2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结果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31、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A、逻辑分析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精神分析法32、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33、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是()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3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5、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B、事物的外部矛盾C、事物的主要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36、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3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0e59c8d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3.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答案(一)2010-05-31 15:2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答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 A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 )A 19世纪20年代B 19世纪30年代C 19世纪40年代D 19世纪50年代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政治经济学理论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阶级斗争学说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B )A辛亥革命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C )A大同思想B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A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B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 )A理论联系实际B精读和泛读结合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C实现共产主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B )A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C激变论D庸俗进化论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BD )A黑格尔B马克思C费尔巴哈D恩格斯E亚当·斯密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BD )A、实用性B阶级性C科学性D实践性E革命性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DE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DE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E德国古典哲学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AC )A创立唯物史观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D 创立社会主义学说E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E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ADE )A、生物进化论B相对论C量子力学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E细胞学说三、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836dd70f46527d3240ce0e5.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A )A.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说明历史事变的动力和原因C.说明阶级社会的本质D.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国家兴旺发达的道路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社会存在是指( A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B.社会物质财富的总和C.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D.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4.“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种观点属于( C )A.地理环境决定论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宿命论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D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7.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8.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B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10.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是( B )A.生产关系B.生产方式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1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 C )A.生产力的社会形式B.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C.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经济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12.社会意识是(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C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C.法律思想、哲学、宗教D.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B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5.下列各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是(A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C.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1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C )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17.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C )A.劳动者素质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生产工具的状况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9.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它( D )A.生产产品品种的多少B.生产产品质量的优劣C.劳动对象的丰富程度D.用什么生产工具进行生产20.生产力诸因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是( A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生产工具21.在生产力的基本因素中占主体地位的是( A )A.劳动者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22.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 B )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2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D )A.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B.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C.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D.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24.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A )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25.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A.生产关系B.家庭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2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B.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C.产品的分配和交换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27.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 B )A.购买、生产和销售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D.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28.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B )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29.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是(D )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B.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C.个体生产的所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所有制D.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3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05f67131b765ce0508141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a41519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0.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的历史作用 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
这里的“物质生活矛盾”从根本上说是()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有三条道路,即从封建制度的“衰亡”中产生;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从原始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
这体现了()A.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B.社会形态跨越的随意性C.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性 D.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4.在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5.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和途径是()A.发展生产力 B.进行社会革命 C.进行科技革命 D.进行政治革命6.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区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A.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D.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10.从起源上看,国家是()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需要的产物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12.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A.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C.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13.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A.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上层建筑的性质C.掌握政权的阶级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程度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是纯粹偶然的 B.是纯粹必然的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17.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历史唯物主义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58aff8c01ed9ad51f11df245.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单项选择题1. 劳动是A. 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B. 物质和意识的统一,口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D .理论和实线的统一2.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厂〒口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D .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它决定社会的性质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5. 生产方式是指6. 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 .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多项选择题A .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B .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A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C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A .直立行走 B. 手脚分工C .抽象思维 D. 制造工具7. 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 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8. B .要大力减少人口D □使人口再生产同社会生产保持适当的比例 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9. 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政治制度 B. 精神文明 C .人口素质 D.匚生产方式10 .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 .劳动发展史B 、阶级斗争史 11. 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C .政治思想史D 、生产关系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民族关系D.政治思想关系1. 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人口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C.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D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E.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2. 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A_|原始森林 B.]深埋于地下的矿产 C.]未开垦的土地 D.汽油E. 焦炭3. 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A .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C~|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D.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丘口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4. 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A|_|环境污染 B.匚水源危机 C.匚森林毁灭D_l物种减少 E.LJ臭氧层变薄5. 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AJ不能过分强调人类对自然的索取BJ只有维护生态平衡,社会才能持续发展C_|用科学、道德、审美辨证统一的标准对待自然D.回到原始状态E|_|要反对盲目乐观和悲观消极的态度6. 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C.|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E. 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8.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B .它影响劳动生产部门的分布C~|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D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E . |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来制约社会发展9.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A_|它不决定社会性质B_|它不决定社会制度更替Cj它的作用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体现Dj它对社会的作用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E.它对社会不起作用10. 人口生产的特点包括人口周期性长 B. □通过婚姻、家庭关系进行C .其目的于生育后代D•匚|具有较强的惯性 E.只服从于自然规律11.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亍「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B .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C. 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D.它决定社会形态的发展E__l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12. 人口因素之所以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因为A|_|它本身受社会物质生产状况的制约 B. 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C,它不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D_它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E. 它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13. 社会之所以必须有计划地对人口衽调节和控制,是因为A|_|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B•匚适度的最优的人口状况,能加速社会发展q人口的数量和发展的速度不能自发地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D. 适量的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E.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社会革命能否胜利的根本原因14. 我国人口问题突出表现为A|_|人口数量多 B. 在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CJ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D_|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尖锐化E~|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失业人口增多15.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表现在A|_|它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B. L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C[]它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 匚它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E Q|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社会基本结构与社会形态的更替单项选择题1. 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 人与人的关系B. 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匚|人与自然的关系2. 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A. 劳动对象B.匚|劳动者C.劳动资料D.科学技术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A. 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B.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C.它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D_|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4.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5. 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10.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 .社会的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B. 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q_|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一样有其客观规律性D.社会发展史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11. 无数个人愿望相互作用的结果 ,形成历史发展的“合力”,这是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唯意志论 D.宿命论多项选择题1. 生产力是A_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实际程度和能力 B. |_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C. 包括人口因素在内的物质生活条件D.二人与自然的关系E.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 在生产关系构成中,所有制形式之所以起决定作用 ,是因为它决定着.A — 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匚|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地位C.生产关系的多样的形式 生 产品的分配关系 E. 生产力发展水平3. 社会意识A_J 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_|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C. 具有相对独立性D_在阶级社会里,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 E. 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立即改变4.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差别在于A. 社会心理是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低水平的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B. 产品的分配方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A.人们为解决纠纷而制定契约的产物B. 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q_|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6..国家的实质是D. 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B. 全体居民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qj 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7. 国家政权的最主要成分是D. 凌驾于各阶级之上的独立力量A|_|军队 8.从高低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可分为A_|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B. 警察 C. D. B. 法庭 D. 监狱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9.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 A |_|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具有抽象性 社会意识具有客观性D. 社会意识具有普遍性B. 社会心理是复杂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简单的qj社会心理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社会意识具有系统化和抽象化的特征D. 社会心理无阶级性,社会意识形式有阶级性E|_|社会心理表现为情感,习惯等,社会意识形式表现为理论体系5.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_|它同社会存在变化的非完全同步性 B. 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q_|它有历史继承性D.[|它的各存在形式之间相互影响EJ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6. 下列精神产品哪些属于无产阶级的社会意识形式仁二唯物史观B•□剩余价值学说共产主义道德 D.社会契约论 E.国有化铁路7. 下列哪些说法是指人们的社会心理A|_|人们觉得大办婚事很体面 B. 人的自卑和自大情绪q. 一个民族不甘忍受欺侮的反抗精神D.共产主义道德E.管理心理学8. 社会形态的发展A|_|是统一和多样的 B. 是具体和历史的 C. |_」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DJ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E. 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单项选择题1. 社会基本矛盾是A.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 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q.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 社会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2. 在社会生产中,工具的精细程度、机器的精密程度,生产社会化的规模、范围、程度等表明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社会发展的过程C.生产关系的性质 D.生产率的高低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A. 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后才能产生B. 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有根源于经济基础C.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同步的D. 一切经济成分都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4. 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只能是A. 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C. 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生产关系6. 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即A. 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q_l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B. 国家政权及其设施D. 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7. 在上层建筑各因素中,居主导地位的是A|J 政治B.法律 C. 道德 D.宗教8.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 B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C.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D .社会主义的法律观点9. 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A. 马克思和恩格斯B.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 C_|资产阶级思想家D.德国古典哲学家10. 阶级的实质是13.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在于 A |_|革命是质变,改革是量变B.改革是质变,革命是量变C.它们都是质变D.它们都是量变14.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A.是对抗性的 B__|是非对抗性的 C.是不相适合的 D.绝对适合的15. 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 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C. 机械决定论D. 非决定论16.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其根本条件是A.人们的生活水平B. 匚生产力状况C.科学文化水平D. 人们头脑中的传统17.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他们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B.他们是历史规律的创造者C.他们是历史发展的决定者D.他们是历史条件的超越者18. 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这是A.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B. 唯意志论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 宿命论的观点19.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AJ 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B. 主观愿望和客观规律的统一C. 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统一D. 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统一A.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B.C. 一个集团统治另一个集团D. 11. 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A.政治范畴B. 思想范畴C. 12.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它是A.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C. 社会由于社会地位和分工不同而产生的集团| | 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_经济范畴 D. 伦理范畴|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0. 任何英雄人物都有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 ,这是A.机械决定论B. 历史循环论C.历史唯物主义D. 历史唯心主义21.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这是坚信B. 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C.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D. 群众意见总是正确的22. 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丄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 B.为实践服务C.为现实服务D. 为政治和经济服务23. 科学在本质上是A.各种知识的总汇B. 具有阶级性的C.属于意识形态D. 知识的理论体系24. 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社会制约条件是A □生产力发展水平 B. 生产关系的性质C.政治制度的性质 D 军事和战争因素多项选择题2. 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阻碍作用表现在A []它会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显著的破坏 B.它会使生产力陷入完全停止状态C. 它会消灭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D.它能把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E |_|它使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达到可能有的规模和速度3. 下列哪些现象属于我国的经济基础A.社会主义国有化铁路B.匚社会主义商品交换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森林法>>D. 社会主义的劳动生产者 E 二社会主义按劳动分配制度4.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意识形态B.社会政治思想C.社会法律思想DJ 政治法律制度E _政治法律机构和设施5. 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特点是A |_|二者既相适应又存在矛盾 B_二者在相互矛盾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C.在它们的推动下社会主义经济不断高速发展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 ,是因A.它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 C. |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E_J 它决定社会的面貌和发展趋势 B_它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D_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D. 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适应上层建筑的要求E. 社会主义的矛盾会发展为对抗性的6. 在上层建筑中A|_|政治最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 B.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CJ 国家政权是核心的部分D. 思想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并通过政治来反作用于经济E ]政治和思想都根源于经济基础7. 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制度、设施和意识形式有A|_|审判庭 列宁选集>> C.医院 D. □按劳分配制 E.<門 婚姻法>>8.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A|_|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它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和一切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量变的动力C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 _J 它是解决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E |. |它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9. 既承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又承认英雄人物对历史的重大影响作用的观点是A.坚持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B.说明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是等同的 C_|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D.把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调和起来E |J 说明对群众作用的肯定内在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10. 党的群众路线是13. 旧的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是看不到A □人们活动的物质动因 B.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C.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D. 人们的社会活动背后的思想动机 E |_|人民群众的作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单项选择题A|_|从群众中总结出来的路线 B. q_|—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指 .口它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中 c []它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E.它是生产力构成实体性要素12. 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A^社会基本矛盾 B. C 訂社会革命和改革 D. 满足群众的一切利益和要求D.根据群众利益所制定出来的方针、政策B.匚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主导或超前作用 D. 它是生产力构成的独立要素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科学技术的发展 E.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1. 社会进步是指A. 社会成员物质生活的改善B|_J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C.阶级的消灭D. 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2.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A_|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C. 社会财富积累的多少D. 社会成员能否团结一致3. 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B. 物质文明的进步q_|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先进和落后思想的矛盾4. 人的本质A.是自私自利的B. 在于人有思想会劳动C. 在于人有同情心D□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 人的自我价值是指A.不断奉献B.不断索取匕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D.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6.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由是人们A.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B.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C. 可以制造和消灭规律D.]|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7. 人类解放就是指A.实现绝对自由B. 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C.不受任何束缚D. 口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8.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自由是A.超阶级性的B. 绝对的无条件的C.头脑中想象的D. 口相对的有条件的9. 制约人的解放程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程度 B. 生产关系的性质C.道德进步程度D. 国家政权的性质多项选择题1. 社会进步A]]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成正比例关系 B.匚|是指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君表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 D.匚|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E[]是通过新旧社会的更替来实现2. 社会进步A|_|表现为前进有曲折性有时会出现暂时的停顿或倒退C总是曲折的或一帆风顺的D具有复杂性 E. 通过社会形态的新旧更替来实现3.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包括A|_|生产力发展水平BJ生产关系的性质C.政治制度的性质D.信息化水准E. 人的理性和正义感4..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A.主张具体的人性B. □主张抽象人性C.脱离人的社会关系考察人D. 联系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考察人E.重视人权问题5. 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A|_|提出"天赋人权论” B.提出人性善恶论C^J主张抽象的人性刃认为人性就是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 E. 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 人的本质A. 在于人有理性思维B. 在于人能创造会劳动C. 在于人有道德和理想D|_|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E.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 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说明了A|_|人的本质不是天赋的B^_|不存在永恒的人性 C.匚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D. 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E.存在着普遍的共同的人的本质8.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在于A|_|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 B. 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体现C. 自我价值总是服从社会价值D. 二者总是一致的,不会有矛盾E[二者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9. 共产主义的科学含义是指A|_|共产主义理论或思想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B. 它是先进思想家所提出的尚未经过实践检验的关于遥远未来的设想CO它是由科学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D. 它是被压迫者合乎理性和正义的热情追求E. 它是人们向往已久的大同世界10. 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关系表现为A. 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B Q|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C. 人的解放不受社会进步程度的约束D. 人的解放不影响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E. 人的解放程度可以超越社会进步状况11 •人的全面发展A]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BJ指人的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C. 指个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D. |指个人需要得到全面的丰富和满足EJ指人的本质得到真正的实现1111。
马原各章练习题
![马原各章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563029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6.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绪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单选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就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得性质、目得与解放条件得学说C、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构成得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得普遍规律得学说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得根源在于( )AA、以实践为基础得科学性与革命性得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得统一D、科学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得直接理论来源就是()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得黑格尔哲学中得合理内核就是()B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D、认识论5、马克思主义形成得重要标志就是()DA、《德意志意识形态》得出版B、《资本论》得出版C、《反杜林论》得出版D、《共产党宣言》得公开发表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理论成果就是( )D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旧唯物主义就是半截子得唯物主义",这就是指()BA、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得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就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就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就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得辩证法多选8、作为一个完整得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得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 )B —D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物质与意识(1)单选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 )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得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得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D、关于人得本质问题2、“未有世界之先,毕竟就是先有理",这就是( )C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贝克莱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实证主义观点3、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DA、由精神与物质两个本原构成得B、客观存在得物质世界C、没有规律得事物得杂乱堆积D、“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得产物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得就是()DA、万物皆备于我B、心外无物C、物就是感觉得复合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得本质归结为( )CA、存在B、精神C、实物D、物质6、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得关系属于()BA、高级与低级得关系B、一般与个别得关系C、整体与部分得关系D、简单与复杂得关系7、关于意识得本质,唯心主义得错误在于( )DA、否认意识对物质得反作用B、夸大物质对意识得决定作用C、强调意识对物质得依赖关系D、否认意识对物质得依赖性8、“意识就是人脑分泌得特殊物质”就是一种( )B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9、“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CA、意识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B、意识就是人脑得机能C、意识就是社会得产物D、意识就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10、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得出发点应该就是( )CA、人们得主观愿望B、先进分子得要求C、客观存在得事实D、正确得指导思想1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瞧就是( )A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得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得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得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得表现多选1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得哲学意义就是()B-DA、意识就是第一性得,物质就是第二性得B、物质就是第一性得,意识就是第二性得C、主观能动性得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辨析13、一切唯物论都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错)14、错误得意识不就是对客观世界得反映(错)第一章物质世界得发展规律(2)单选1、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得三种历史形态就是()A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2、唯物辩证法得总特征就是()AA、联系得观点与发展得观点B、运动与静止辩证统一得观点C、矛盾得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得观点D、肯定与否定辩证统一得观点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包含得哲学道理就是()DA、矛盾就是事物发展得动力B、事物就是本质与现象得统一C、事物得发展就是量变与质变得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就是事物发展得总趋势4、唯心主义运动观得根本错误在于()DA、否认物质就是运动得B、否认运动就是绝对得C、否认静止就是运动得特殊状态D、否认运动就是物质得运动5、“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就是( )AA、形而上学得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得实质就是()CA、事物数量得增减B、事物场所得变更C、新事物得产生旧事物得灭亡D、周而复始得循环7、爱因斯坦得相对论揭示得就是()D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得速度而变化C、时间、空间就是主观精神得表现形式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8、“假象与真相一样具有客观性”,这就是()BA、折衷主义诡辩论观点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C、相对主义得观点D、形而上学得观点9、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得就是( )CA、昼夜交替B、寒来暑往C、磨擦生热D、电闪雷鸣10、事物得内容就是()DA、各种现象联系得总与B、事物诸要素得结构方式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得种种趋势D、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11、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B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得作用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决定性作用12、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得、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得种种趋势、潜在得尚未实现得东西称之为( )DA、偶然性B、必然性C、现实性D、可能性13、有得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得尘土中,每一粒尘土得运动状况都就是纯粹必然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75d058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原理等。
2. 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对立统一和发展规律。
3.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动力。
5.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原理是什么?社会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包括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
其中,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无产阶级专政是确保公有制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政治制度。
6.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看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主张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达到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7. 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私有制?马克思主义批判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公有制,以消除阶级差别,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8.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倡导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统一,主张各国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共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反对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
9.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的本质,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原则和政治原则,为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67289d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8.png)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1、施达克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表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应该是对下列问题的不同回答()。
A 追求物质享受还是追求理想信念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的问题C哲学基本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2、泰勒士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这表明他是()。
A 唯物主义者B机械唯物主义者C 朴素唯物主义者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3、关于道德的起源问题,《管子》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思想表明管子具有()A 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形而上学的观点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是()A 王夫之的元气说B中国古代的五行说C德谟克利特原子说D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5、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辨证法的观点,它强调了()A矛盾B运动C 联系D 全面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这是()观点。
A承认世界物质统一性B 承认联系的辩证法C 否认事物矛盾的形而上学D 承认运动的辩证法7、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A 确立辨证唯物的世界观B确立正确的实践观C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D确立正确的物质观8、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 存在就是被感知C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原D人是机器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客观实在性C矛盾D可知性10、承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C.客观唯心主义D.可知论11、“狼孩”的故事说明,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人脑的形成B语言的产生C社会劳动D直立行走12、之所以说“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13、物质的根本特性是()A 矛盾B运动C联系D发展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d6c1b6b9d528ea81c779ca.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四、判断说明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是因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斗争不力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没有完整意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历史观方面有些进步的思想家有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唯物史观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之所以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2.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正确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劳动不仅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物质自然界相联系,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式从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另一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只有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意识形态部分是阶级性的,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等。
4.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错误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变化的根源。
但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的变化,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能同生产力发生联系,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而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正确生产力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1bb895550e2524de4187e3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模块13 唯物论................................................................................................................................模块14 辩证法................................................................................................................................模块15 真理观................................................................................................................................模块16 历史观................................................................................................................................模块17 资本主义批判....................................................................................................................模块18 共产主义理想....................................................................................................................模块13 唯物论绪论【知识要点一】马克思主义一、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02c1f6f90f76c661371ad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cb2f3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b.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判断题练习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判断题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7a7d464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9.png)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判断题练习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2. 马克思主义没有关注经济领域的问题,只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
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4.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5. 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终的目标。
7.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导致社会变革。
8. 马克思主义否定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9.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直接原因。
10.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历史任务。
1. 正确。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组成。
2. 错误。
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全面分析社会现象。
3. 正确。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 正确。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
5. 错误。
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社会的束缚,社会进步的象征是社会主义的实现。
6. 正确。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终的目标,是最完全的社会形态。
7. 正确。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8. 错误。
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实现,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具有阶级性。
9. 正确。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间接原因,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10. 正确。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任务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dfbcd20740be1e640e9aaa.png)
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C1. 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C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 唯物史观2.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A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C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A.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D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C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C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 是:AB.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B.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CB. 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8. 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A.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10.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D. 剩余价值论的发现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 科学性12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 .德国古典哲学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 B A. 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是机械唯物主义 D. 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C D.辩证法理论A .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B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A. 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C. 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 14.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 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 他们拥有优良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D. 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 BB. 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A.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C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9.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10.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 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11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12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D 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13.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C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意识本质问题 C 世界本质问题D 实践本质问题14. 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B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 一元论和二元论15. 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 C A 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B 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16.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C A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 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C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D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4.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5.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 ( D ) B.哲学是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总结A.哲学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6.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 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D.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 .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B. 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C.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D. 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7. 马克思主义创立前,不存在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D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8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A 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B 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17. “我思故我在”是DC. 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D.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8. “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人们在看待转基因食品的问题上往往出现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 .这说明A.意识具有主观性特征 B.意识只能反映现存的客观事物C.意识不受客体制约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9. 下面关于唯物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A. 世界统一于物质需要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艰巨的发展来证明B. 承认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C. 唯物主义要求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D. 唯物主义就是立足于人的感官之欲的逐利活动 20.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C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D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韩信背水一战,大败赵军 ;马谡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说明A.矛盾具有普遍性 B. 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C.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22.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是 B A.都是诡辩论的观点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都是辩证法的观点D.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唯物主义23.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低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 B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24.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 D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25 .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B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6.航天精神,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它说明 A.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B.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27.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A .相对性 B. 有限性 C. 客观性 D. 一维性A 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A 变是世界的本质 C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C. 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D.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而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而终归于失败 .说明 B. 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28.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知道限制自己A.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27.一般认为,“真空”即表示其中什么都没有,然而与常识相反,量子论研究表明,真空物质是以量子场的形式存在的一种能量最低的运动状态.这说明AA. 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根本不存在B.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C. 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D. 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29.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3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3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A.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32.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哲理是A. 价值是主观的B.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C.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33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34.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A 能动性B 客观性C 对象性D 任意性35.“君子和而不同”,对“和”与“不同”理解正确的是A.和是指矛盾的普遍性,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B.和是指矛盾的同一性,不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D. 和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是指矛盾的次要方面36.近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ABC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C. 事不必难,知难不难D.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37.“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A 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CB 人的个体差异性D 人的意识的能动性38. 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时间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了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 人的实践活动C.和是指主要矛盾,不同是指次要矛盾D.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3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 真理具有绝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40.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其理论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D.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4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到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表明B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B.实践是可以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4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43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A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D.自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44.20 世纪50 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为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垦荒,退耕还“荒”.这说明DA. 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 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 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45.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BDA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B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C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D 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46.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A. 直接现实性B. 客观规律性C. 主体能动性D. 普遍有效性47.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D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这说明().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48. 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B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 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49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B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 D50.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B51. 孔子《论语》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 A.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差异的同一 B. 和谐是以同稗同C. 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D.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52. 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 实说明 BA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 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C 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D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53. 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 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AA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54.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B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55. 中国古代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后, 他没有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 而是打破 水缸,让水脱离人 .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BA.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抓中心B. 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 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促使矛盾转化的过程D. 只要打破常规,就能出奇制胜56.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CA 宿命论观点B 唯意志论观点C 朴素唯物论观点D 机械唯物论观点57. 现代管理学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原理”,即一个木桶的最大容量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 .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木桶的容量,必须着重解决好“短木板”的“补短”问题 .这一原理的哲学寓意是A.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C.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D.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58.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畏,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B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 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D. 矛盾的斗争性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 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59 .“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A .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60.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CA. 注重量的积累B.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 坚持适度原则D. 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61. “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当他说什么都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A. 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 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62. 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 有其因必有其果63. “是就是,否是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C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C.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D. 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64.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必须DA.否定资本主义的一切B. 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C. 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D. 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措施65.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DA 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C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D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二章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 A.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新认识论与旧认识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3.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A 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 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4.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B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5.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 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6.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 纳米)到780nm ,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 为红色,580nm 为黄色,510nm 为绿色,470nm 为蓝色,400nm 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B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C.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7.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BA. 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被多数人认可否8.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BA. 客观规律性B. 直接现实性C. 主体能动性D. 普遍有效性9.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10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失者在朝野.”11.“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主要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CA. 还不是真理性的认识B. 只是不完全的近似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0b098c58f5f61fb6366629.png)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C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C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C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C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B)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3.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A. 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B.他们拥有优良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C.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D. 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1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B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是机械唯物主义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C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C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4.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5.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D )A.哲学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B.哲学是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总结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6.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B. 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C.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D. 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7. 马克思主义创立前,不存在:D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9.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CA 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B 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10.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1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1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D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1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质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1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B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15.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CA 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B 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16.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CA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 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7.“我思故我在”是D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8.“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是D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人们在看待转基因食品的问题上往往出现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这说明A.意识具有主观性特征B.意识只能反映现存的客观事物C.意识不受客体制约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9.下面关于唯物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A.世界统一于物质需要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艰巨的发展来证明B.承认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C.唯物主义要求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D.唯物主义就是立足于人的感官之欲的逐利活动20.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2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A 变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D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韩信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屯兵山下,痛失街亭.说明A.矛盾具有普遍性B. 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C.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2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是BA.都是诡辩论的观点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都是辩证法的观点D.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唯物主义2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低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B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24.《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25.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26.航天精神,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它说明A.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B.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27.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C A.相对性 B. 有限性 C. 客观性 D. 一维性28.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知道限制自己.而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而终归于失败.说明A.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B. 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C. 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D.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27.一般认为,“真空”即表示其中什么都没有,然而与常识相反,量子论研究表明,真空物质是以量子场的形式存在的一种能量最低的运动状态.这说明AA.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根本不存在B.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C.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D.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2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3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3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32.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哲理是A.价值是主观的B.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C.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3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3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A 能动性B 客观性C 对象性D 任意性35.“君子和而不同”,对“和”与“不同”理解正确的是A.和是指矛盾的普遍性,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B.和是指矛盾的同一性,不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C.和是指主要矛盾,不同是指次要矛盾D.和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是指矛盾的次要方面36.近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ABC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C.事不必难,知难不难D.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37.“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CA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B人的个体差异性C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D人的意识的能动性38. 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时间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了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3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 真理具有绝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4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理论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D.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4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到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表明B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实践是可以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4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43.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自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44.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为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垦荒,退耕还“荒”.这说明D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45.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BDA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C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46.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A. 直接现实性B. 客观规律性C. 主体能动性D. 普遍有效性47.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D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48.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B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 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4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B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50.事物发展的动力是B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斗争性51.孔子《论语》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A.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差异的同一B. 和谐是以同稗同C. 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D.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52.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B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C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D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53.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A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5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55. 中国古代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后,他没有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BA.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抓中心B.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促使矛盾转化的过程D.只要打破常规,就能出奇制胜56.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C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朴素唯物论观点D机械唯物论观点57. 现代管理学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原理”,即一个木桶的最大容量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木桶的容量,必须着重解决好“短木板”的“补短”问题.这一原理的哲学寓意是A.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C.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D.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58.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畏,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B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 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5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60.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C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61.“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当他说什么都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6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63.“是就是,否是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C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C.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D. 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64.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必须DA.否定资本主义的一切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C.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D.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措施65.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DA 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C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D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二章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A.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新认识论与旧认识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4.“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B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5.“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6.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B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C.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B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被多数人认可否8.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BA. 客观规律性B. 直接现实性C. 主体能动性D. 普遍有效性9.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10、“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失者在朝野.”11.“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主要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CA.还不是真理性的认识B.只是不完全的近似的真理C.是仍然要不断要发展的真理D.是暂时的正确的认识1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4fba25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复习题.1、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A.社会历史现象的知识总汇B.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C.生产发展的理论D.经济关系的学说【答案】B2、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获得的利润为2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为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A.100%B.75%C.50%D.125%【答案】d3、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答案】D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C.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D.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答案】D5、对产业资本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B)A.流通阶段B.购买阶段C.生产阶段D.销售阶段【答案】B6、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答案】A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答案】A8、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
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
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
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答案】B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答案】C10、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答案】B11、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答案】B12、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A.矛盾特殊性原理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答案】C1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答案】C14、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答案】A1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答案】D16、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答案】C17、“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答案】A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B.客观的活动C.能动的活动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答案】A19、新生事物是指()A.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B.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C.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D.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答案】A20、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单项选择题1.劳动是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5.生产方式是指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D.制造工具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B.血缘关系C.民族关系D.政治思想关系多项选择题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D.汽油E.焦炭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D.回到原始状态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D.社会形态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E.它对社会不起作用10.人口生产的特点包括周期性长C.其目的于生育后代 E.只服从于自然规律11.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B.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C.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D.它决定社会形态的发展12.人口因素之所以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因为E.它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13.社会之所以必须有计划地对人口衽调节和控制,是因为D.适量的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E.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社会革命能否胜利的根本原因14.我国人口问题突出表现为15.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表现在社会基本结构与社会形态的更替单项选择题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2.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A.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A. 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B.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C. 它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4.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B.产品的分配方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5.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A.人们为解决纠纷而制定契约的产物B. 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D. 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6..国家的实质是A. 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B. 全体居民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 凌驾于各阶级之上的独立力量7.国家政权的最主要成分是B.警察C.法庭D.监狱8.从高低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B.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C.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D.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9.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 社会意识具有客观性C. 社会意识具有抽象性D. 社会意识具有普遍性10.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社会的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B.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D.社会发展史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11.无数个人愿望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历史发展的“合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意志论 D.宿命论多项选择题1.生产力是C.包括人口因素在内的物质生活条件 E.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在生产关系构成中,所有制形式之所以起决定作用,是因为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地位C. 生产关系的多样的形式产品的分配关系 E. 生产力发展水平3.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具有相对独立性在阶级社会里,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 E. 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立即改变4.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差别在于A. 社会心理是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低水平的B. 社会心理是复杂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简单的社会心理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 社会意识具有系统化和抽象化的特征D. 社会心理无阶级性,社会意识形式有阶级性社会心理表现为情感,习惯等,社会意识形式表现为理论体系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6.下列精神产品哪些属于无产阶级的社会意识形式D.社会契约论E.国有化铁路7.下列哪些说法是指人们的社会心理D.共产主义道德E.管理心理学8.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单项选择题1.社会基本矛盾是A.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 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 社会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2.在社会生产中,工具的精细程度、机器的精密程度,生产社会化的规模、范围、程度等表明B.社会发展的过程C.生产关系的性质D.生产率的高低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A. 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后才能产生C.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同步的D. 一切经济成分都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4. 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只能是A. 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C. 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生产关系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6.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即A. 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B. 国家政权及其设施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D. 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7.在上层建筑各因素中,居主导地位的是B.法律C.道德D.宗教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C.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D. 社会主义的法律观点9.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A.马克思和恩格斯B.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 D.德国古典哲学家10.阶级的实质是A.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B.由于社会地位和分工不同而产生的集团C.一个集团统治另一个集团11.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A.政治范畴B.思想范畴 D.伦理范畴12.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它是A.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3.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在于,改革是量变 B.改革是质变,革命是量变C.它们都是质变D.它们都是量变1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A.是对抗性的 C.是不相适合的 D.绝对适合的15.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唯物史观 C.机械决定论 D.非决定论16.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条件是A.人们的生活水平C.科学文化水平D.人们头脑中的传统17.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B.他们是历史规律的创造者C.他们是历史发展的决定者D.他们是历史条件的超越者18. 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是A.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B.唯意志论的观点D.宿命论的观点19.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B.主观愿望和客观规律的统一C.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统一D.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统一20. 任何英雄人物都有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是A.机械决定论B.历史循环论D.历史唯心主义21.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这是坚信B.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D.群众意见总是正确的22. 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是B.为实践服务C.为现实服务D.为政治和经济服务23. 科学在本质上是A.各种知识的总汇B.具有阶级性的C.属于意识形态24、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社会制约条件是B.生产关系的性质C.政治制度的性质D.军事和战争因素多项选择题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它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2.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它会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显著的破坏 B. 它会使生产力陷入完全停止状态C. 它会消灭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D. 它能把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它使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达到可能有的规模和速度3.下列哪些现象属于我国的经济基础A.社会主义国有化铁路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森林法>>D.社会主义的劳动生产者4.政治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意识形态B.社会政治思想C.社会法律思想5.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特点是二者既相适应又存在矛盾C. 在它们的推动下社会主义经济不断高速发展D. 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适应上层建筑的要求E. 社会主义的矛盾会发展为对抗性的6.在上层建筑中政治最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国家政权是核心的部分思想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并通过政治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和思想都根源于经济基础7.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制度、设施和意识形式有列宁选集>> C.医院婚姻法>>8.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它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和一切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量变的动力C.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9.既承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又承认英雄人物对历史的重大影响作用的观点是A.坚持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B.说明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是等同的D.把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调和起来说明对群众作用的肯定内在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10.党的群众路线是B.满足群众的一切利益和要求.一切依靠群众 D.根据群众利益所制定出来的方针、政策,到群众中去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指D.它是生产力构成的独立要素E.它是生产力构成实体性要素12.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13.旧的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是看不到B.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C.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D.人们的社会活动背后的思想动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单项选择题1. 社会进步是指A. 社会成员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C. 阶级的消灭D. 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2.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C. 社会财富积累的多少D. 社会成员能否团结一致3. 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B.物质文明的进步D.先进和落后思想的矛盾4.人的本质A. 是自私自利的B. 在于人有思想会劳动C. 在于人有同情心5.人的自我价值是指A.不断奉献B. D.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由是人们A.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B.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C.可以制造和消灭规律7.人类解放就是指A.实现绝对自由B.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C.不受任何束缚8.唯物史观认为,人的自由是A.超阶级性的B.绝对的无条件的C.头脑中想象的9.制约人的解放程度最主要的因素是B.生产关系的性质C.道德进步程度D. 国家政权的性质多项选择题1. 社会进步是指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表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通过新旧社会的更替来实现2.社会进步C总是曲折的或一帆风顺的D具有复杂性3.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包括D.信息化水准E.人的理性和正义感4..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A.主张具体的人性D.联系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考察人E.重视人权问题5.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天赋人权论" B.提出人性善恶论E.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人的本质A.在于人有理性思维B.在于人能创造会劳动C.在于人有道德和理想7.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说明了D.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E.存在着普遍的共同的人的本质8.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在于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体现C. 自我价值总是服从社会价值D. 二者总是一致的,不会有矛盾,也有矛盾的一面9.共产主义的科学含义是指共产主义理论或思想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B. 它是先进思想家所提出的尚未经过实践检验的关于遥远未来的设想D. 它是被压迫者合乎理性和正义的热情追求E. 它是人们向往已久的大同世界10.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关系表现为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C. 人的解放不受社会进步程度的约束D. 人的解放不影响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E. 人的解放程度可以超越社会进步状况11.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