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地质的基本工作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石油开发地质学以正确描述油气藏开发地质特征为主要任务,是正确管理油气藏的基础,已成为与石油勘探并列的、石油地质学的两大分支学科之一。石油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有特定的任务和目的,尽管技术手段可以不断更新,从方法论的角度,有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把握这些原则,是搞好开发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

开发地质的核心任务是油藏描述,油藏描述的最终成果是建立-个三维的、定量的油藏地质模型。

正如前述,完成这一工作要应用多种技术采集的资料,进行构造的、储层非均质性的及流体的等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不论进行油藏整体研究或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不论应用何种技术方法,开发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工作程序,即“三步工作程序”。具体地说是:

第一步建立井孔柱状剖面(一维)

第二步建立分层井间等时对比关系(二维)

第三步建立油藏属性空间分布(三维)

用建立油藏地质模型的流行术语来说,相应的就是分步建立井模型、层模型和参数模型。

建立井孔一维柱状剖面是开发地质工作认识油藏最基础的第一步工作,前面已有论述,所追求的目标是把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所取得的各种资料信息,转换成内容全面、精度高的各种开发地质属性。以下9项参数是每个井孔一维柱状剖面必须具备的最低限度的参数。

划分:渗透层、有效层和隔层;

判别:产(含)油层,产(含)气层和产水层;

给出:渗透率、孔隙度和流体饱和度值。

当然,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建立岩石相剖面以及相应地导出一些岩石结构参数(有时甚至是孔隙结构参数),一般都已成为常规手段。

开发地质工作程序的第二步是建立分层井间等时对比关系。这有两个要求:

第一,等时对比。即通过对比,把各个井中同时沉积的地层单元逐级地分别连接起来,形成若干个二维展布的时间地层单元。这是由点到面的过程,也是由一维井孔柱状剖面向建立三维油藏地质体过渡最关键的一步。

第二,精细对比。井间对比单元的精细程度,直接决定了储层描述的精细程度。油藏描述的现象,从一套含油层系一直要逐级解剖到流体流动单元。一套含油层系往往已经属于“期(阶)”一级或更小的地质时代单位,而一个流动单元的规模上限,则小到一个上、下由不渗透泥质岩分隔的砂体(就碎屑岩而言〉。由于砂体内部还存在着复杂的建筑结构单元,经常发现一个砂体内部还应该划分成一些更小规模的流动单元。因此,开发地质工作井间等时对比的“分层”单元至少要细到每个单砂层。只有把井间每个单砂层的等时对比关系建立起来,才有可能建立以砂体为单元的储层空间分布格架。这就是我国开发地质工作者几十年来一直为之不懈奋斗的“小层对比”研究。对于陆相碎屑岩沉积,井间时间地层单元对比要达到这么高的分辨率,传统的地层学方法都几乎不可能。60年代初,大庆油田提出“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小层对比方法,利用沉积旋回成功地解决了湖相沉积碎屑岩储层的分单砂层等时对比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重大创举。然而,对于大段(逾百米)连续的河流和冲积环境沉积的单砂层对比,至今还有一些难点有待解决。近年来层序

地层学的兴起,为时间地层对比框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然而即使副层序的等时对比仍然达不到小层对比的精度。要在油田开发中成功地应用层序地层学,还有待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实际应用。

解决了井间的地层等时对比以后,开发地质工作进入第三步工作:在储层分布格架内进行各种属性空间分布的描述。传统的方法以分层的各种等值图来表现,现代计算机则可以用整个油藏的三维数据体来显示。但不论何种表现方式,这一步工作的技术关键是如何对井点间无资料控制的油藏部分作出合乎实际的估计和预测,即如何利用井点的己知参数进行井间参数的内插、外推。正如前述,这一部分需要预测的储层体积往往是有资料体积的干百万倍。预测精度直接关系着储层模型的精度。如何完善这-步工作,也是开发地质工作者一直迫求的目标,近年兴起的开发地震和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技术,就是针对这一目标而发展起来的。应该说,实现这一目标,满足油田开发日益深入的需要,可能还得经过一代人的努力。

从开发地质的三步工作程序不难看出,开发地质技术有三大套支柱技术。一是井柱一维剖面上各种开发地质属性如何求准求精的一整套技术;二是以尽可能小的地层单元,实现井间等时对比的一整套技术;三是如何利用已知井点,预测、估计井间广大体积的油藏属性的一整套技术。可以这样说,开发地质工作一出现,从事这-工作的各行各业都在为发展和提高这三套技术而不断攀登。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仍是如此,随着石油开发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

开发地质研究的综合性

研究-个油气藏的开发地质特征,是一项高度综合的研究工作,除了开发地质资料的采集必须依赖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个油气藏的各项开发地质特征,必须综合起来加以统一研究,才能认识清楚。

一个油气藏的开发地质特征包括构造的、储层的和流体的多方面内容,从宏观的到微观的又可分为多级层次,若把表征各种开发地质特征的参数、指标、属性全部列出来,将以数百计(参看《油气藏描述手册》)。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量大而繁杂,必须逐项分别加以研究描述,一些较大的油气田,也常常组成几个工作小组,分别进行工作。然而,对-个油气藏开发地质特征全面完整的描述,绝不是各项开发地质特征的简单迭加,而必须是从成因上加以有机的综合。由于开发地质工作经常在大量资料数据基础上进行,尤其是油气田正式投入开发以后,常常容易忽略综合这一环。

一个油气藏形成并以今日之面貌存在,是地质历史上构造的、沉积的、地化的、水动力的等多种地质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今表现的所有开发地质特征.在成因上互为因果、互有联系,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成因上的相互联系的研究,不仅可以补充单项描述的不足,而且也只有在成因上得到合理的综合解释.才是真正圆满地完成一个油气藏的描述。

开发地质工作者最熟悉的油水系统与构造、储层的联系,就是最好的例子。只有正确描述构造现象和断层分布,才能合理解释油水系统;但已识别的油水系统,经常是补充构造、断层描述的重要依据。储层结构的差异是控制油水过渡段长短(甚至油水界面高低)的重要因素,通过储层内油水饱和度的非均质分布,可以识别可动油与残余油,进而识别今油水界面和经过再次运移余下的残余油的古油水界面;而储层性质在含油、含水区和油水过渡段内的分区性变化,并非是沉积作用所造成,而是由于含有不同流体和不同油水饱和度带来的差异成岩作用所致。

一个油藏钻遇古残余油段时,勘探地质人员根据一定的含油饱和度,往往坚持是产油层;而开发地质人员根据含油饱和程度与储层性质好坏呈反相关的非均质现象,以及岩心中泥浆反侵入环的存在,判断是含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