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考试要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1.什么叫传播?【名词解释】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2.什么叫信息?【名词解释】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①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②与物质与能量并列,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③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3.什么是符号?【名词解释】所谓“符号”,就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意义使用与承认。
4.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所谓沉默的螺旋就是说,大众传媒所表达的优势意见和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其中表达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的人数日益增加.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些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6.麦克卢汉提出的提论是什么?【简答题】①媒介即讯息。
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
因此,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
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富有想象力的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
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的状态)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
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
④地球村. 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世隔绝而有利于地球村之外。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效果P172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议程设置功能”理论P1941.议程设置功能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2013.12(11广电、播音) (1)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考试题型: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三、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四、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五、案例分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什么是信息?3、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4、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2、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2、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3、信号与象征符有什么区别?4、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定义及作用5、什么是象征行为?6、什么是象征性社会互动?7、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2、直线模式的结构特征(拉斯韦尔5W、香农-韦弗)3、循环模式的结构特征(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德弗勒)4、系统模式的结构特征(赖利夫妇、马莱兹克)5、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1、简述大众传播的定义2、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3、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包括其负功能)4、大众报纸的特点是什么?5、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6、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7、简述电视的媒介特性。
8、简述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
9、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0、简述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11、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12、什么是“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简述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2、如何定义技术和媒介技术?3、简述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新闻来源有:1、记者采访;2、通讯社电稿;3、公众来信来稿;4、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品等等。
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种,从其他报刊转载,也是新闻材料的重要来源。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
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
(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题型:1.名词解释5*4=20′(第六、十一、十二章、库利、选择性原理、第八章麦克卢汉)2.简答题4*8=32′(都是最后一堂课讲到的重点关注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涵化理论米德、麦克卢汉、库利的研究风格和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3.案例分析题2*14=28′(1.用框架理论分析案例2.至少用三个维度解释一个传播事件)4.论述题1*20=20′重点章节:14章其他:把关人传播流容器人第九章媒介规范理论考一个自由主义理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中非语言传播的某一个概念(姿态)传播学研究的五个要素:①一种观点一种态度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代表方法②两个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③三个行为(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控制理论)④四大奠基人⑤五个阶段一、名词解释1.第六章:群体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感情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和谣言组织组织传播2.第十一章:传播效果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流有限效果论诉诸理性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意见领袖3.第十二章: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知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4.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电视人和容器人(P118)二、简答题1.经验学派/批判学派2.涵化理论3.米德4.麦克卢汉5.库利6.使用与满足理论7.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背诵内容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3.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5.群体暗示:群体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
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使群体成员在无批判、不自觉的情况下盲目接受某一意见、观点并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
6.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湖南大众传媒专升本考试大纲新闻专业
湖南大众传媒专升本考试大纲新闻专业一、考试科目名称:《新闻学概论》二、考试方式:闭卷三、考试时间:90分钟四、试卷结构:总分100分。
其中填空题15分,选择题15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20分,分析应用题30分。
五、参考书目《新闻学概论》(第二版)编写组.新闻学概论(马工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六、考试的基本要求新闻学概论是新闻专业专升本入学考试中的考试科目,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考察考生对新闻理论和新闻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认识。
七、考试范围考核知识及要求导论了解新闻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第一章新闻本源理解新闻的本源,掌握新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第二章新闻真实了解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掌握新闻工作中真实性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第三章新闻价值掌握新闻价值的定义及其要素,了解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理解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第四章新闻媒体了解新闻媒体的定义及其类型,理解媒体融合战略的意义及目标。
第五章新闻事业了解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轨迹,理解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我国新闻事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新闻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了解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掌握新闻工作“三贴近”的内涵与要求。
第七章新闻宣传了解新闻宣传的特点和作用,理解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掌握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策略。
第八章新闻舆论了解新闻舆论的含义和特征,理解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掌握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方法,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与特点,掌握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第九章新闻出版自由了解新闻出版自由的的发展历程,理解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第十章新闻法治了解我国新闻法治建设,理解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掌握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 答题篇
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一.填空1.符号的意义分为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2.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是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3.赖特关于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是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强调的大众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是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5.受众在大众传播中享有的基本权利有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6.P.戈尔丁将传播效果分为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二、名词解释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这一概念最早在拉扎斯菲尔德等的《人民的选择》中提出。
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意见领袖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增强受众定位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和改良。
它主张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
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
3.民主参与理论: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它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像一般民众开放,允许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虽然民主参与理论属于一种体制外的规范理论,但它对于公共性较强的媒介领域仍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有限效果理论:有限效果论是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以来的传播流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所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其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物理性和效果的有限性。
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三名词解释1、“守门理论”(谁+谁改进+理论解释)由卢因提出。
1所谓守门,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2守门人特征:隐形性、依附性、追加性、完善性3守门人功能:检查、加工、评价、导向、桥梁2、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语言符号是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语音符号、字形符号。
(2)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3、政治具有倾向假说(时间+谁+内容)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提出的,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以及宗教信仰来显示受众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态度和政治立场的综合指数。
4、传播者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
个人层面:记者、编辑组织层面:传播机构四简答题一传播效果研究的三时段内容及背景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以“魔弹论”为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
2、40年代至60年代——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现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
3、70年代至现在——“宏观效果理论”“宏观效果理论”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二意见领袖(谁+概念+特点)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它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它的四个特点是:1、与被影响者一般是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整理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整理第⼀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为的概率。
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内传播、⼈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众传播传播的5个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传播的特点特点:(1)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信息共享性)(2)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性)(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双向互动性)(4)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种⾏为,是⼀种过程,也是⼀种系统(⾏为性、过程性、系统性)第⼆章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类的语⾔?语⾔的产⽣,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类传播之巨⼤飞跃的根本标志。
⼈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语传播时代、⽂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传播时代⽂字传播的意义:⽂字作为⼈类掌握的第⼀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也⼤⼤加速了⼈类利⽤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什么:标志着⼈类已经掌握了复制⽂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批量⽣产的观念。
第三章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则是信息的基本内容。
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种基本要素。
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传播学⼀般也将⼈类使⽤的符号分为语⾔符号和⾮语⾔符号。
⾮语⾔符号:第⼀类:语⾔符号的伴⽣符,如声⾳的⾼低、⼤⼩,速度的快慢等。
第⼆类:体态符号,如动作、⼿势、表情等。
第三类: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符号:徽章、旗帜、服装、建筑等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具体的社会传播活动中,参与社会传播过程的并不仅仅是符号本⾝的意义,还包括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和情境意义。
2017年大众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大众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多项选择题1.以下观点中属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是(abde)A.地球村B.媒介即讯息C.情境决定论D.媒介有“冷”“热”之分E.媒介是人体的延伸2.拉扎斯菲尔德等对美国选民的调查发现,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主要是(abc )A.“改变”效果B.“强化”效果C.“结晶”效果D.“沉默”效果E.“从众”效果3.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具有若干功能,它们是(bde ) A.使社会遗产世代相传 B.授予地位C.与社会整合成一体化 D.麻醉精神E.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4.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传播效果研究,主要课题和领域是( ade )A.传播流程研究 B.潜移默化的效果研究C.信息社会阶层研究 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E.“使用与满足”研究5.传播效果研究提出的一些理论大多与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有关,例如(abcde )A.“沉默的螺旋”理论涉及舆论的形成B.“培养”理论涉及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看法C.“知识沟”理论涉及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D.“两级传播”理论涉及社会效果的制约因素E.“议程设置”理论涉及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6.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bc)A.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B.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C.亲身实践了实地调查法D.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总结E.将他人的成果系统化7.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其研究层次可分为(cde)。
A.纵向研究B.横向研究C.理论D.模式E.研究方法8.控制研究的内容,包括(ab)。
A.传播者的施控行为B.传播者的受控情状C.受众的受控情状D.传播的效果和影响E.各种控制形态9.在下列媒介理论观点中,不属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是(ae)。
A.媒介的偏倚性B.媒介是人体的延伸C.媒介即讯息D.媒介有“冷”“热”之分E.情境决定论10.在赖利夫妇提出的社会系统模式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是(acd)A.基本群体B.参照群体C.更大的社会结构D.社会总系统E.自然群体11.西方学者提出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除报刑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外,还有(bde)A.封建集权理论B.社会责任理论C.启蒙主义理论D.集权主义理论E.自由主义理论12.霍夫兰在说服性传播的研究中指出,传播效果的形成会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是(abcd)A.传播主体B.信息内容C.说服技巧D.受众属性E.传者愿望13.下列各项中属于批判学派代表人物的有(abce)。
大众传媒考试题库及答案
大众传媒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众传媒的主要功能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传播信息B. 教育引导C. 娱乐消遣D. 军事指挥答案:D2. 以下哪个不是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A. 印刷媒体B. 电子媒体C. 网络媒体D. 口头传播答案:D3. 传媒的“第四权力”是指?A. 政府权力B. 司法权力C. 媒体监督权D. 行政权力答案:C4. 以下哪个不是大众传媒的受众群体?A. 儿童B. 青少年C. 成年人D. 外星生物答案:D5. 以下哪项不是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A. 影响社会价值观B. 塑造公众意见C. 促进经济发展D. 导致社会退步答案:D6. 传媒的社会责任包括以下哪项?A. 真实报道B. 制造谣言C. 侵犯隐私D. 传播不实信息答案:A7. 以下哪个不是大众传媒的传播特点?A. 广泛性B. 时效性C. 互动性D. 单一性答案:D8. 以下哪项不是新媒体的特点?A. 互动性B. 个性化C. 传统性D. 网络化答案:C9. 大众传媒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包括?A. 信息传播者B. 舆论引导者C. 社会监督者D. 社会破坏者答案:D10. 以下哪个不是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A. 议程设置B. 沉默的螺旋C. 回音室效应D. 信息过载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大众传媒的传播渠道包括以下哪些?A. 报纸B. 电视C. 广播D. 互联网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是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A. 传播真实信息B. 维护社会稳定C. 侵犯个人隐私D. 促进文化发展答案:ABD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哪些特点?A. 互动性B. 实时性C. 单一性D. 个性化答案:ABD4.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影响社会价值观B. 塑造公众意见C. 促进经济发展D. 导致社会退步答案:ABC5. 以下哪些是大众传媒的受众群体?A. 儿童B. 青少年C. 成年人D. 老年人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传播学考试要点
传播学考试要点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客观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要素构成的。
①广义:信息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信息分为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③社会信息的本质:减少或消除事物中和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内容,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
消息(news)、讯息(message)、信息(information),范围越来越大。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通过符号和象征意义传递信息、情感、态度等。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这是传播的内涵。
会心一笑、兔死狐悲、心灵感应);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阶层,官方语言,平民语言,文言文,白话,外交语言,外交文书)中进行的社会化行为,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关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某种状态,共同语言,等级体现,命令,通知,告示,广告);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5、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传播学考试重点
传播学考试重点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3、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4、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5、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6、“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7、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8、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9、大众传播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10、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1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12、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媒介: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和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
13、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14、传播效果研究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是: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
15、李和李在《宣传的完美艺术》中总结的七种宣传技巧包括:辱骂法、光辉泛化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乐队花车法。
二、名词解释1、信息信息是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2、两级传播论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
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
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
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传播学题库(中国传媒大学6年真题,传播学考试必备)
传播学题库(中国传媒大学6年真题,传播学考试必备)传播学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解析)中国传媒大学小狗杰西卡整理1999年传播学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宪章中。
根据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的定义,所谓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由于大众传播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反馈(feedback)是源于控制论的一个术语,原意是指控制系统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
在传播学中,反馈就是传播者接受到受众对传播讯息所做的反应的过程。
借助反馈,传播者可以对传播过程及时作出调整,从而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3、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是指传播活动中发出讯息的人或者组织。
它是传播活动的起点。
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指编辑、记者、主持人等组织化的个人,也可以是指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等媒介组织。
传播者的基本职能是制作、发布和控制传播内容,因此在传播学中,对传播者的研究又称为控制分析。
4、控制实验法(control experiment):是传播定量研究方法之一,由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和卡尔?霍夫兰引入传播研究。
它是指研究在实验室中进行,并且在研究进行时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进而探索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适用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其步骤大体包括:(1)提出假设;(2)简化因素模式,确定自变量与应变量;(3)控制与实验;(4)统计分析实验数据;(5)得出结论,检验假设。
5、编码:(encode)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
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二、简答1、简述创新扩散论的基本内容。
传播学考试重点
传播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互动而共享意义2、信息:是事物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3、符号:在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中,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4、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5、基模: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引导结构。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引导结构8、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提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可以改变自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9、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提出自我互动本质上来说是与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应。
10、镜中我理论:镜中我即社会我,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11、群体: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2.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
3.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理论第一,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前者是媒介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受众接触媒介讯息,进行符号解读,解释其意义的过程。
第三,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既有促进现存不平等关系的“支配性的”价值体系,又有推动人们接受不平等、安居较低社会地位的“从属性”价值体系,还有不满于阶级支配现状、号召社会变革的“激进的”价值体系。
大众传媒的符号化活动,在本质上来说是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第四,尽管如此,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却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
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二是妥协式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北京来理解讯息;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
霍尔认为,大众传媒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
4.传播学源流美国源流的代表杜威、库利、帕克、米德。
5.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
6.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第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大众传媒通识课考试
大众传媒通识课考试
1、以下不属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是:
答案:企业简报
2、提出“地球村”的传播学者还提出以下哪个观点?
答案:媒介即讯息
3、如下关于大众传播的认识,正确的有
答案:大众传播既可以协调社会关系又可能导致暴力、大众媒介
集团也是经济组织
4、以下不属于大众传播活动的是
答案:朋友就微博热搜话题畅聊
5、以下关于大众传媒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大众传播易使人们形成身份认同
6、大众社会的特征有如下哪些
答案:社会平权化、生产机械化、结构科层化、文化商品化
7、大众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答案:商业化、娱乐化、文本模式化、可复制性
8、关于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问题,正确的认识有
答案:高雅文化的标准相对更高、高雅文化具有明显的等级优越感、
二者异同弁非绝对而是可以转化的
9、如今大众媒介不需要动脑筋,只是让人们得到情感上的满足,笑声代替了思考,交流的是图像而不是思考这印证了尼尔波兹曼()的观点答案:娱乐至死
10、战争在媒介展示中日益成为被消费的奇观,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答案:战争本身即媒介传播的重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他们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
(详细见书)2.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要素。
3.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拉斯韦尔提出,5W分别指:who(传播者)、say what(讯息)、to whom(受传者)、in which channel(媒介)、with what effect(效果)。
后来麦奎尔将这五个要素连成一个直线的传播模式。
意义:第一次将人们的传播活动表述为一个清晰的过程,为我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4.集合行为: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多以群集、恐慌、骚乱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一般认为,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几种非常态的传播机制:①群体感染与群体暗示——主要是情绪上的感染,传播非常迅速;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前者多是出于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后者多是由于责任分散导致人们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而进行各种宣泄式的破坏行为;③流言与谣言——流言通常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但多是证据不足,十分暧昧,传播速度快且经常回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流言流通量=问题重要性×证据暧昧性;谣言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信息,往往带有各种不良目的,传播速度极快。
5.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主要是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提出,环境与检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
3、施拉姆的功能观:1982年在《传播学概论》中提出,包括①政治功能(监视、协调、文化传承)、②经济功能(信息买卖、参与市场经济、大众传播就是知识产业)、③一般社会功能(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提供娱乐等等)。
4、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作用”。
所谓“麻醉作用”,即大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了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7.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8.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1、媒介即讯息:①正因为媒介的存在才使人能够从事各种传播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所以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是媒介本身的特性、它所开创的各种可能性及社会变革。
②在麦氏这里,媒介的概念相当广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传播工具等外,还包括各种交通工具。
麦氏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③麦氏以媒介为标准,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部落社会(口语媒介)-脱部落社会(印刷媒介)-地球村(电子媒介)。
2、媒介是人的延伸:着眼于媒介对人的感官的影响,认为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
因而他将媒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又概括为“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3、热媒介与冷媒介:麦氏对媒介的两种分类,热媒介给人提供丰富明晰的信息,使人的媒介参与程度较低;冷媒介则相反。
*积极意义:①麦氏理论将媒介技术与人的感官系统相结合,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②麦氏“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③他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极具前瞻性。
*历史局限:①麦氏理论视媒介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过于偏激;②麦氏的理论中几乎完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媒介成了人的主宰,过于偏激;③麦氏理论过于强调媒介对于人类感官系统的影响,并由此延伸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于偏激。
9.把关理论10.传媒的受控(即控制媒介的主要手段)13611.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论)143社会责任理论(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中提出)*背景:(1)20世纪后,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电子媒介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媒介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资本家和利益集团手中,这种趋势导致的结果便是大多数人失去了公开发表言论的渠道;(2)同时媒介在利益驱使下大量制造低俗的内容,严重危害了社会道德规范,产生了各种深刻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
*内容:(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目的:防止传媒垄断而引起社会矛盾激化;防止媒体为逐利而引导社会成员堕落。
美国学者T. B. 佩特森认为,无论在前者还是后者的规范中,媒介所承担的任务都是不变的,即:(1)通过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信息、讨论或辩论来服务于政治制度;(2)启发和提高公众的自我决策意识;(3)对政府进行监督,维护社会成员个人的利益;(4)主要通过广告媒体来沟通商品或服务的买方和卖方市场,从而为经济制度服务;(5)提供娱乐;(6)保持财政的自给自足,以免于受到特定势力的压力。
但是,社会责任理论有一个不同于自由主义理论的大前提,这就是它主张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12.几种主要的受众观156(纸质)13.分众161分众(fragmented mass audience/the fragmentation of mass audience),顾名思义,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受众分属于不同的性别、年龄、学历、民族、职业、居住地等,在社会群体归属特征上,则分属于不同的家庭、学校、单位、阶层以及社团党派、宗教团体和文化群体,甚至在心理学特征上,受众成员的个人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具体而言,分众观的核心内容是:(1)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2)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3)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4)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activeaudience)。
(详细见书161)14.使用与满足理论166(纸质)“使用与满足”研究(起于40年代的受众研究)定义:该研究把受众看成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因而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抱着特定目的去接触和“使用”大众传播媒介并从中获得“满足”的过程。
三个研究部分:①1944.赫卓格(美)的广播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②1945.贝雷尔森(美)的报纸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③1969.麦奎尔(英)等人的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
后者较之40年代的研究更为系统、科学,有一套严密的调研程序,不过并无多少理论突破。
直到1974年卡兹总结出关于该类研究的基本模式:“社会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
1977年竹内郁郎对该模式予以扩充。
意义:①开创了受众角度下的大众传播研究之先河;②肯定了受众对传播媒介的“选择能动性”,有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③肯定了受众对媒介的反作用,这就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④指出了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具有种种基本效用,有利于纠正传播流研究中关于大众传媒无力的“有限效果论”。
局限:①过分拘泥于受众的心理因素研究,忽视了其背后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作用;②脱离了传媒内容的生产与提供过程,单纯考察受众接触媒介的行为难以反应出媒介与受众的复杂关系,特别是他们间的矛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霍尔与莫利等人的理论与实践可谓对此类研究的纠正】③过窄的研究范围未能全面反映出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以及有着传播权利和传播需求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15.传播效果的含义172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也具有下述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第二,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16.魔弹论176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是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寄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担忧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子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17.意见领袖189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意见领袖具有下述基本特征:(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18.第三人效果220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在《舆论学季刊》发表题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
文章中他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perceptual bias),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ostensible audience)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the third person)的反应行为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