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合集下载

甲襞微循环观测的临床意义

甲襞微循环观测的临床意义

微循环的观测是检查⼀个⼈健康的窗⼝,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常常提⽰⼀些临床疾病,因⽽应该经常观测,了解⾃⼰的健康状况。

1、期内管袢数的急聚减少
提⽰:病⼈可能有明显⾎压降低,循环⾎量不⾜,感染性休克或末梢⾎管考试,⼤收集整理特别是细动脉收缩等。

如急聚减少的管袢数⼜重新出现,表明病情可能好转。

2、袢管径显著增宽,形态特殊,⾎流减慢
提⽰:病⼈可能患有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症、慢性缺氧等。

3、管袢排列严重紊乱
提⽰: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袢⾎流停滞或呈粒摆流,管袢增宽,*下静脉丛明显可见病扩张。

提⽰:病⼈可能存在⼼⼒衰竭,严重感染,各种伤病的危重时期。

5、严重的红细胞聚集
提⽰:病⼈可能存在⾎浆成份异常,如巨球蛋⽩⾎症、⾼⾎脂症、抗原抗考,试⼤收集整理体复合物增多,⾎粘度增加或红细胞增多症,也常见于慢性⼼脑⾎管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

6、微⾎流紊乱
提⽰:结缔组织疾病、糖尿病等。

7、短期内管袢周围明显渗出
提⽰:病⼈可能存在严重感染、中毒、过敏、⾎管通透性⾼等。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甲襞微循环检测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甲襞微循环检测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实验一:甲襞微循环检测实验原理:《内经》认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分布的广泛性与微循环类似。

而“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与“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这种气血“双向”流注的描述,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外液体“双向”流动也极其相似。

同时,络脉还具有“渗灌气血”和“互渗津血”的作用,实际上起着类似微循环的“血液循环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的功能。

在病理状况下,络脉的变形、扭曲、扩张、充血所造成的“赤丝血缕”。

络脉气血不畅,血行瘀阻所形成的“血泣”、“血积”。

络脉津血失渗,渗于络外所造成的“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络脉血色异常所造成的肌肤色泽异常等,与微循环的形态改变、流速、流态变异、管周渗血、血色、血流改变等均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掌握普通显微镜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方法,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指标、方法及正常值,了解常见爪甲色泽的微循环变化。

实验方法和步骤:直接方法,借助显微镜,直接活体观察其形态、分布、流速、流态及微血管周围情况。

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表面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中真皮突起形成乳头。

每个乳头区有一支到几支形如襻状的毛细血管,故称为毛细血管襻。

毛细血管襻由较细的输入支、襻顶、和较粗的输出支三部分组成而呈“发夹状”。

血流从输入支基低部流入,经襻顶、再从输出支基底部流出。

流入输入支的血流主要来自于弓形动脉,从输出支流出的血液进入乳头下静脉丛。

此处微血管交错成丛,甲襞微循环观察所见的深度可达到乳头下静脉丛水平。

⑴普通显微镜加光源一般皆在低倍镜下观察,8×、10×物镜和5×、10×目镜各一个,最好选用平场消色差目镜和物镜,以减少因手指表面球面所造成的成像模糊。

⑵光源:要达到四点要求。

①强光:45度折射光,要使视野清晰,至少应在5V,40W以上。

②聚光:要在甲襞处形成0.5㎝光斑。

正常人足趾甲襞微循环检测_宋丹丹

正常人足趾甲襞微循环检测_宋丹丹

汞灯预热1 受检者于检查前在检查室 ( 室温2 0 m i n, 2 相对湿 度 7 安静休息1 4℃ 、 0% ) 5~3 0 m i n后取 ~2 卧位 , 将足拇趾放于检查台上 , 在甲襞皮肤上滴少许 石蜡油以减少光线散射 , 提高透光度 。 先用 2 0 倍镜 从左向右观察录像 、 采集图片 , 主要观测微血管清晰 再用 5 采集图片 , 主 度和袢周状态 , 0 倍镜观察录像 、 要分析微血管形态和血流动态 。 必要时在卤素灯下 观察血色和袢周出血等情况 。 每例受试者均平行观 右拇趾 , 采用甲襞微循环分析软件分析足趾甲 测左 、 襞 微 血 管 数 目、 管 径、 血 液 流 速 等 数 据。 参 照 田 牛
[ 作者 单 位 ] 北京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总 医 院 病 理 生 理 研 究 室,
: 1 0 0 8 5 3; E-m a i l Y u z l i f 9 6@y a h o o . c o m. c n * 通讯作者 , 本文 2 0 1 1-1 2-1 7 收到 , 2 0 1 2-0 2-0 3 修回 , 2 0 1 2-0 3-1 1 接受
2. 1. 3 交 叉 和 畸 形 管 袢 : 2 6例正常人足趾微血管 且左 、 右足趾存在交叉管袢 有不同程度交叉和畸形 , 和畸形管袢 的 人 群 分 析 经 统 计 分 析 无 明 显 差 异 ( P ) , 见表 2。 0 5 >0.
表 2 2 右足趾甲襞交叉管袢和畸形管袢比较 ( 6 例正常人左 、 n, %) 观察指标 交叉管袢 0% ≤3 0~6 0% 3 畸形管袢 0% ≤1 0~6 0% 3 ( ) 2 0 7 6. 9 2 ( ) 6 2 3. 0 8 ( ) 2 1 8 0. 7 7 ( ) 5 1 9. 2 3 ( ) 1 9 7 3. 0 8 ( ) 7 2 6. 9 2 ( ) 2 2 8 4. 6 2 ( ) 4 1 5. 3 8 左足趾 右足趾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甲襞微循环检测实验【目的要求】1. 掌握不同中医证候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情况及其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

2. 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方法和内容。

3. 了解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进展情况。

【检测对象】正常人、血瘀证、血虚证、气虚证【检测内容】甲襞微循环【检测指标和方法】1.微血管形态2.微血流动态3.微血管周围是否有渗出和出血现象,以反映微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变化。

【实验器材】1.显微镜:目前国内设计、制造的甲襞微循环显微镜大多是在体视显微镜的基础上配上适当光源组成。

也可用普通生物显微镜代替。

甲襞微循环观察都是在低倍率下进行,至少应备有8x物镜、10x物镜和5x目镜各一个,最好采用平场消色差匀镜头,以减少因手表面球面差所致的成像模糊,如备有PK摄影镜则更好。

2.光源:作为微循环检查用的光源要求能看清楚微血管、微血流和单个红细胞因此光源应具备3个条件:A.强光L:由于观察视野的光线是以450角投照之折射光,要使视野清楚,光源强度至少应在5V、40W以上。

但光线过强对观察者眼睛刺激太大,且使血管与底色之间反差减弱,也不适宜。

B.聚光:光源发出之光线应经透镜聚光,在观察甲襞处聚成一点,经调节后射在甲襞局部的光斑直径约0.5cm。

C.冷光:由于强光大多有热量发散,既会影响观察结果,又可能灼烧观察局部皮肤,因此常在聚光透镜前加上蓝绿色隔热玻璃片或滤色膜。

光源经此隔热滤光后,不仅使红细胞血流颜色加深,观察清晰,而且在光源的焦点上放一温度计,20分钟后最大温升不超过30C。

此外,高压汞灯也能达到类似要求。

如装有落射光源(内光源)的显微镜,则操作更为方便。

3.目镜测微尺:这是安放在显微镜目镜内的一种测微标尺。

固定式测微尺为一块圆形有机玻璃片,直径约15mm(图1-1-12)。

在它的上面刻有直线标尺,分成5~10个大格又分成10小格,共计为50~100不格。

目镜测微尺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标准的物镜测微器的校正,以求也每一小格刻度的实际长度。

手指甲襞微循环94’上海简易标准

手指甲襞微循环94’上海简易标准
准中1 2 项 指标的判断方 法及 积分标准
, .
人 体 手指 甲璧微 循 环 9 4 上 海简 易 诊断 标 准 ( 简称 上 海标准
,
叉 管 谬变 换 角度观 察 时可能 就是 正 常管 律
, ,
;
)
,
是在 总 结 以 往 工 作 的
,
又 如管 裸 的 清 晰 度 与渗 出在含 义 上 也 有 交 叉 一 般 来 说 有渗 出时 管律 清 晰度 常 差 管
it
e r
,
n
g h a i M e d le
n a
a
l
U n iv
e rs
lt y
t
,
S Ha
n
n
g h a i C h ln a
e r
,
A
o n t
e r e
加t
b
a e
t
o
e
The f w
a
`
n
g
e
hai
t
o
i m p l ii f
d
n
e
io it
n
o
f
n
t
he
t
il
o l d m ie r 民 ic f r
,
,
有 关 工 作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甲裳 微 循 环 加
] [ 权 积 分 法 的综 合 定 量 评 价 方法 和 标 准 l
, , ,

目前 大部 分仪 器仅配 高 压汞 灯 在 此
。 ,
,
简 称加 权积 分 法 并 制 成 电脑 软 件 从 而 在
国 内 首次 出 现 一 个供 全 国 试 用 的定量 标准

甲襞微循环实验报告数据

甲襞微循环实验报告数据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并记录甲襞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及其周围状态,了解微循环灌流状态,从而评估人体微循环的健康状况。

二、实验原理甲襞微循环是指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褶内的微循环系统,其微血管表浅,易于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甲襞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及其周围状态,可以了解微循环的灌流状态,进而评估人体微循环的健康状况。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在18-60岁之间,男女各半。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甲襞微循环检测装置、摄像设备。

3. 实验步骤:(1)将志愿者手指固定在甲襞微循环检测装置上,确保手指保持水平。

(2)开启显微镜,调整焦距,观察甲襞微循环。

(3)记录甲襞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及其周围状态,包括管袢清晰度、管袢数、管径比例、血流速度等。

(4)观察志愿者在不同状态下(如休息、运动、寒冷刺激等)的甲襞微循环变化。

四、实验数据1. 形态学指标(1)管袢清晰度:20名志愿者中,18人管袢清晰可见,2人管袢模糊不清。

(2)管袢数:平均管袢数为(11.2±2.5)个。

(3)管径比例:输入枝与输出枝管径比例为1:1.5。

2. 流态学指标(1)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为(0.3±0.1)mm/s。

(2)血流方向:血流方向主要为向心性。

3. 周围状态指标(1)管周渗出:20名志愿者中,16人出现管周渗出,4人无管周渗出。

(2)红细胞聚集:20名志愿者中,10人出现红细胞聚集,10人无红细胞聚集。

五、实验结果分析1. 形态学分析(1)管袢清晰度:18名志愿者管袢清晰可见,说明微循环系统较为健康。

(2)管袢数:平均管袢数为(11.2±2.5)个,与文献报道的正常值相符。

(3)管径比例:输入枝与输出枝管径比例为1:1.5,与文献报道的正常值相符。

2. 流态学分析(1)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为(0.3±0.1)mm/s,与文献报道的正常值相符。

(2)血流方向:血流方向主要为向心性,符合微循环生理特点。

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

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篇一: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甲襞微循环检测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实验一:甲襞微循环检测实验原理:《内经》认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分布的广泛性与微循环类似。

而“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与“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这种气血“双向”流注的描述,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外液体“双向”流动也极其相似。

同时,络脉还具有“渗灌气血”和“互渗津血”的作用,实际上起着类似微循环的“血液循环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的功能。

在病理状况下,络脉的变形、扭曲、扩张、充血所造成的“赤丝血缕”。

络脉气血不畅,血行瘀阻所形成的“血泣”、“血积”。

络脉津血失渗,渗于络外所造成的“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络脉血色异常所造成的肌肤色泽异常等,与微循环的形态改变、流速、流态变异、管周渗血、血色、血流改变等均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掌握普通显微镜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方法,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指标、方法及正常值,了解常见爪甲色泽的微循环变化。

实验方法和步骤:直接方法,借助显微镜,直接活体观察其形态、分布、流速、流态及微血管周围情况。

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表面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中真皮突起形成乳头。

每个乳头区有一支到几支形如襻状的毛细血管,故称为毛细血管襻。

毛细血管襻由较细的输入支、襻顶、和较粗的输出支三部分组成而呈“发夹状”。

血流从输入支基低部流入,经襻顶、再从输出支基底部流出。

流入输入支的血流主要来自于弓形动脉,从输出支流出的血液进入乳头下静脉丛。

此处微血管交错成丛,甲襞微循环观察所见的深度可达到乳头下静脉丛水平。

⑴普通显微镜加光源一般皆在低倍镜下观察,8×、10×物镜和5×、10×目镜各一个,最好选用平场消色差目镜和物镜,以减少因手指表面球面所造成的成像模糊。

⑵光源:要达到四点要求。

体检人群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分析

体检人群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分析

本 文 20 —1—1 0 7 2 1收到 ,0 8 2 1 2 0 —0 — 3修 回 ,0 8 2 5接 受 2 0 —0 —1
璇循厦学 杂 志
2 0 年第 1 卷第 2 08 8 期
腧床研奔
维普资讯
5 0
李爱萍 , 立红 , 吴 罗

表 2 10 2例 甲襞 微 循 环 异 常 结 果 的 年 龄 分 布 ( s 8 ± )
表 3 10 2例 甲襞 微 循 环 异 常 结 果 的性 别 分 布 ( s 8 ± )
注 : 不 吸烟 组 比较 , < 0 0 与 ”P . I
3 讨

态和 管袢周 围状 态 的改 变 , 合 动脉 硬 化所 致 血 管 符 内皮损 伤 的病 理基 础 。而 6 O岁 以 上年 龄组 的 甲襞
最大 8 岁 , 1 最小 1 8岁 , 均 4 . 4岁 。其 中有 心血 平 42 管 、 吸、 呼 消化 、 内分 泌 系统疾 病史 者 8 6例 , 吸 烟 7 有 史 者 9 8例 。 7 1 2 检查 仪器 与方 法 .
采 用徐 州 产 WX 7 3 -5 B型 微 循 环 参 数 测 量 仪 ,
13 统 计学 处理 .
计 量资料 采 用均 数 ±标 准差 ( ±s 表 示 , 用 ) 应 S S 1. P S 10统计 软件 进行 t 检验 和 相 关性 分 析 , P< 00 . 5为统 计学 差异 有显 著性 意义 。
1 1 观察 对象 . 34 0例体 检者 中男 25 5人 , 9 5人 , 龄 3 0 女 2 年
按 甲襞 微循 环 临床 常 规Ⅲ 操作 , 下 观察 受 检 者 甲 镜
表 1 34 0例 甲襞 微 循 环 检 测 结 果 总 体 分 布 ( 3 ±s )

工作报告之甲襞微循环实验报告

工作报告之甲襞微循环实验报告

甲襞微循环实验报告【篇一:微循环讲解及实操】微循环讲解及实操血液循环一、定义:血液由心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二、组成: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

心脏位于胸腔内,在隔以上居二肺之间,约有2/3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侧,其大小相当于本人拳头。

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肌性泵)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大动脉、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中静脉、上下腔静脉,心脏和血管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流动。

三、循环路线:血液循环又分为相互连接的两部分即:体循环,(又称大循环)肺循环,(又称小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式同时进行的,是血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连接心房的血管称静脉,故连接左心房的肺静脉装的是动脉血,连接心室的血管称动脉,故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装的静脉血)。

详见附录:人体血液微循环图微循环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由微循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部分组成。

它是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人体微循环的变化。

一、微循环定义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组成部分,是指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微静脉的循环。

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二、微循环生理特点1、管径很细,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2、血管很长,一个成人的微血管连结起来约为9.6万公里,可以绕赤道周径二周半;3、血流很慢,由于压力低所以血流慢0.4——1毫米/秒;4、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约为一白纸的1%厚度;5、数量众多,全身约有100多亿根。

三、微循环的功能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向组织送氧气和养料,同时也带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微循环还具有信息传递和能量传递的功能。

人体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远远不够得,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驱动着微血管内的血流,起到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因此微循环又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也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微循环检测仪的操作技巧:五大看点:颜色,形状,山峰,位置,速度一:颜色:1,基底颜色--每个人基底颜色都不同,以颜色平均,基本色粉红为最好。

血液底色发黄为炎症,按黄色的程度区分炎症的程度。

越黄越重,发黑为毒素沉淀,同样也是按颜色深浅区别程度轻重。

2,血液整体偏红,深红多为血液粘稠,重症者出现微细血管堵塞,如图③。

局部血管偏红,深红的多为上火,如图④,肝火旺盛。

备注:观看心脏部位比其他部位要红点是正常现像,但是不会红太多。

如果颜色很淡,说明供血不好。

二,形状:血管形态分析1.正常型为发夹形,竖直向上生长,血管长度5-8CM;2.血管内没有杂质,血流成线流式快速流动;3.异常为交叉和畸形;4.交叉的比例数不超过30%,畸形不超过10%均视为正常;短小型/蝌蚪型血管:1.末梢供血不良,外周循环不良,手脚四季冰寒;2.贫血,易乏力;3.失眠、睡眠质量差,或长期熬夜,苏息不规律;4.记忆力下降;5.新陈代谢失调,身体排毒不佳;6.体弱多病,免疫力较差血管下端蛛网状连接型:1.心肌功能出现问题2.首要病症:心慌、心跳骤然加速、胸闷、心跳偷停、气短、疼痛等;3.易发疾病类型: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纤细色浅型血管:1.女性较多见,血压偏低;2.血虚、末梢供血缺乏、手脚冰凉;3.免疫力低下;4.年长者易出现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症状;增厚及黑头型血管:1.血脂偏高,易引发高血压、高血糖;2.血液回流差,血管中垃圾毒素多;3.新陈代谢失调;4.脾胃失调,便秘者居多;角状血管:1.风湿性血管;体内多湿寒;2.身材各关节易出现疼痛;横穿型血管:1.肝脏排毒差;2.新陈代谢不调,体内垃圾毒素多;闭合型血管:1.完整淤堵,血液没有回流;2.出现在对应身体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易出现疼痛;3.身体内血管或器官出现梗死或堵塞;交叉型血管:1.身材骨骼出现问题;2.观察交叉部位出现的位置来判断骨骼问题位于身材的哪一个部位;.三,山峰:免疫山峰,越波浪越好四,位置:找准对应的位置检测,如图:五,速度:血流速度快最好,说明血液循环快备注:有的血管边缘有气泡说明有湿气,如果气泡是白边说明是近段时间生成,黄边的话说明生成有一段时间。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也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微循环检测仪的操作技巧:五大看点:颜色,形状, 山峰, 位置, 速度一:颜色:1,基底颜色--每个人基底颜色都不同,以颜色平均,基本色粉红为最好。

血液底色发黄为炎症,按黄色的程度区分炎症的程度。

越黄越重,发黑为毒素沉淀,同样也是按颜色深浅区别程度轻重。

2,血液整体偏红,深红多为血液粘稠,重症者出现微细血管堵塞,如图③。

局部血管偏红,深红的多为上火,如图④,肝火旺盛。

备注:观看心脏部位比其他部位要红点是正常现像,但是不会红太多。

如果颜色很淡,说明供血不好。

二,形状:血管形态分析1.正常型为发夹形,竖直向上生长,血管长度5-8CM;2.血管内没有杂质,血流成线流式快速流动;3.异常为交叉和畸形;4.交叉的比例数不超过30%,畸形不超过10%均视为正常;短小型/蝌蚪型血管:1.末梢供血不良,外周循环不良,手脚四季冰寒;2.贫血,易乏力;3.失眠、睡眠质量差,或长期熬夜,休息不规律;4.记忆力下降;5.新陈代谢失调,身体排毒不佳;6.体弱多病,免疫力较差血管下端蛛网状连接型:1.心肌功能出现问题2.主要症状:心慌、心跳骤然加速、胸闷、心跳偷停、气短、疼痛等;3.易发疾病类型: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纤细色浅型血管:1.女性较多见,血压偏低;2.贫血、末梢供血不足、手脚冰凉;3.免疫力低下;4.年长者易出现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症状;增厚及黑头型血管:1.血脂偏高,易引发高血压、高血糖;2.血液回流差,血管中垃圾毒素多;3.新陈代谢失调;4.脾胃失调,便秘者居多;角状血管:1.风湿性血管;体内多湿寒;2.身体各关节易出现疼痛;3.此类型血管患者,血管颜色偏蓝或紫色,颜色较深,体内寒气过重,应多注意妇科方面疾病;横穿型血管:1.肝脏排毒差;2.新陈代谢不调,体内垃圾毒素多;闭合型血管:1.完全淤堵,血液没有回流;2.出现在对应身体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易出现疼痛;3.身体内血管或器官出现梗死或堵塞;交叉型血管:1.身体骨骼出现问题;2.观察交叉部位出现的位置来判断骨骼问题位于身体的哪个部位;.三,山峰:免疫山峰,越波浪越好四,位置:找准对应的位置检测,如图:五,速度:血流速度快最好,说明血液循环快备注:有的血管边缘有气泡说明有湿气,如果气泡是白边说明是近段时间生成,黄边的话说明生成有一段时间。

人体甲襞微循环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人体甲襞微循环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实验对象】
• 在校大学生
【检查设备和器材】
• 微循环显微镜、光源、照相机、摄象机、录象 机、监视器、固定拖架、石蜡油和香柏油。
【对检查室及受检者的要求】
• 1.微循环检查室:检查室的室温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为70%。
• 2.检查对象:检查前一小时避免激烈活动或重 体力劳动。检查前一天禁服对心血管有影响的 药物。
• 3.检查时间:一般应在上下午观察。为了解同 一病人的动态变化,最好固定在同一时间进行 复查。
• 4.条件允许时,检查前可测定受检部位的皮肤 温度。
【操作方法】
• 1.受检者在检查室休息15-30分钟,取坐位,必要时取 卧位检查,检查左、右无名指。
• 2.检查前,将微循环检查光源盒的光源和高压汞灯打开, 预热5分钟。
平坦(1.6)
汗腺导管
0~2条/ 1指甲襞 3~4条/ 1指甲襞
(0)
(0.1)
≥ 5条/1指甲襞 (0.4)

【甲襞微循环异常分度诊断标准】
• 1.甲襞微循环重度异常 • (1)具备以下一项变化者:管攀数减少到3条/mm以下,或减
少80%以上;红细胞重度聚集,血细胞血浆分离且多数管攀呈粒 缓流甚至停流;血流出现非局部因素引起的多数白微栓;管攀出 血大于或等于7条/1甲襞。 • (2)加权积分值大于或等于8。 • 2.甲襞微循环中度异常 • (1)具备以下二项变化者:管攀数减少40%-60%;输入枝管径 缩小20%-60%后增宽60%;或管攀缩短或增长50%以上;或输出 枝增宽100%以上;明显渗出;红细胞中度聚集,多数管攀为粒流, 管攀出血达3-6条/1甲襞;血色暗红;畸形达40%-60%;乳头平坦。 • (2)加权积分值大于或等于4。

正常人足趾甲襞微循环检测

正常人足趾甲襞微循环检测

度 和袢 周状 态 , 用 5 倍 镜 观察 录像 、 集 图片 , 再 0 采 主 要 分析 微血 管形 态和血 流 动态 。必 要 时在 卤素灯下 观察 血 色和袢 周 出血等 情况 。每例 受试 者均平 行观 测左 、 右拇 趾 , 用 甲襞微 循 环分析 软件分 析 足趾 甲 采 襞 微 血 管 数 目、 径 、 液 流 速 等 数 据 。参 照 田牛 管 血
豫饵讲学 杂 ,0 2 2 ( )3 ~ 3 志 2 1 ,2 2 : 1 3
@ 2 1 C I E EJ U N L O C O I C L TO 0 2 H N S R A FMI R C R U A I N O
正常人 足趾 甲襞 微循环检 测
宋 丹 李玉 刘 丹 珍 凤英 刘秀 华
ts 进行 两组 间比较 ; 数 资 料 比较 用 Y et 计 检 验 。P
<0 0 . 5为差 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2 结 果
2 1 足趾 微血 管形 态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对 象 .

图 1为正 常人左 、 足拇趾 微血 管 图像 , 右 可见 第 排微 血管 管袢 排 列 整 齐 , 为 发夹 形 , 细 均 匀 。 多 粗 具 体指 标分 析如 下 。 2 1 1 清 晰度 : . . 微血 管清 晰度分 为三 级 : 晰 、 清 清 不 晰和模 糊 。2 6例受 检 者 双足 趾 微 血 管 显 示 以清 晰 为 主 , 中 5 . 9 的左 足 趾 管 袢 为 清 晰 ,8 4 其 7 6 3.6 为不清 晰 ,. 5 为模 糊 ; 0 O 的右 足 趾管 袢 为 3 8 5. 0 清 晰 ,4 . 5 为 不 清 晰 ,3 8 % 为模 糊 。左 右 足 6 1 .5

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

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

展 将 是 延长 糖 尿 病 人 寿命 的重 要 环 节

要使 糖 尿
,
岁 病程
,
2
个月 ~ 2 0 年 测 前 未 用 活 血 化癖 及 扩血

管 药 物 无 急性 合并 症
,
合并视 网 膜病变 肾病 末
.
病 人血 糖 长 期控制 满 意 是 比 较 困 难的 糖 代谢 紊 乱 引 起 的 机 体一 系 列 变 化可 导 致微循环 障 碍 这是 微 血管 和 其 它 慢性 合并症的基 础
糖 尿 病 患 者 甲 装 微 循 环 观 察
山西 省 人 民 医院

荣 秀芹
张放 春
李建 宏 讨
,
.
微循 环 学 是 当 代 医学 领域 中 一 门 新的学 科 微 循 环 对维持 内 环 境稳 定 组 织 细 胞 物 质 正 常 交 换


,

,
糖尿病是 一种常 见 病 具有 一 定遗 传倾 向 的 内 分 泌 代谢疾 病 对 人 类的 健康 影 响极大
.
3 6士
.
0
89
〔 1 ] 田牛 等
学 出 版社
,
,

实 用 临床微 循环 学 北京 军 事科
,
,
19 88
;
,
上册 P

S

3 1一 5 0

6 0
9
8 6 6 6
1 0 83 3 6 6
.
4 6 83
.
4 9士 0
.
7 5
3
5 8
.
3
58
3 5 8
3
52

高血压病各期甲襞微循环观测结果的因子分析

高血压病各期甲襞微循环观测结果的因子分析

高血压病各期甲襞微循环观测结果的因子分析胡金麟;韩岳;田牛;贾瑞霞;王艳【期刊名称】《微循环学杂志》【年(卷),期】2001(011)001【摘要】目的:探讨16项甲襞微循环临床观察指标在不同期高血压病时的意义。

方法:应用多元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方差最大旋转法提取因子,通过因子数、因子累积贡献率和收敛性等参数表示因子分析的结果。

对因子与16项甲襞微循环观测指标及其主要改变的对应关系进行初步分析。

结果:高血压病各期的微循环改变特征并不相同,在高血压Ⅰ期,主要以清晰度和血液流态的改变为主。

在高血压Ⅱ期,大部分指标均有明显贡献。

在高血压Ⅲ期则主要以微血管形态和血管运动性为主。

在其中流速、红细胞聚集的影响在高血压不同分期时均出现,说明它们的改变始终伴随着高血压病的发展。

结论:通过因子分析,从高血压病临床微循环观测的大量数据中提取了非常有用的信息,将高血压各期的微循环特征用较少的指标表示出来,同时也认识到在疾病的不同病程阶段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的贡献不同,同一指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贡献率也不同。

【总页数】4页(P22-25)【作者】胡金麟;韩岳;田牛;贾瑞霞;王艳【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学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学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学研究室,;水利部北京总医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相关文献】1.不同危险分层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 [J], 何涛;陶天琪;李玉珍;宋丹丹;徐菲菲;王晓礽;郭渝成;刘秀华2.老年前期和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和意义 [J], 郭慧君;王知佳3.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甲襞微循环 [J], 王一平;陈洪敏;仉建新4.益气活血通络方对老年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病人中医证候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 郭慧君;王知佳5.流行性出血热各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的动态观察 [J], 吴少华;马援;张继敏;杨易灿;马世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

甲襞微循环知识手册第一章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襞微循环的检测。

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

其表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为结缔组织突起形成的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

因此,甲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

如下图一、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分布和血液循环通路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

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枝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头下动脉丛。

细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枝,在乳头顶端毛细血管急剧反转和输入枝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枝。

管袢的输出枝单独或汇合2-3条输出枝,注入乳头下静脉丛。

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

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枝和输出枝形如发夹,统称毛细血管袢(简称管袢)。

甲襞微循环血液循环:沿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枝→毛细血管输出枝→细静脉→小静脉方向流动。

二、甲襞微循环的观测观测甲襞微循环主要从形态、流态和袢周三个方面进行观测(一)形态正常的微循环图形为发夹形,血管直,输入枝和输出枝平行且管径比例为1:1.5,血管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数目正常。

分为以下几个指标:清晰度:清晰度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血管的形状,但要考虑某些因素,如室温、皮肤角质化、皮肤粗糙及某些职业的影响等。

(清晰)(不清)(模糊)正常为清晰,异常为不清和模糊,可能因为缺氧,血流不畅,亚健康等引起。

1.管袢数以远心端第1排血管袢中部二分之一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在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

1mm范围内的均计入。

如下图:说明:左起第1条应计入,第2、3、5、7、9条管袢亦应计入,第4、8条模糊不清不计,第6条低于测量区不计,第10条超出测量尺度范围不计。

健康青少年青春期足甲襞微循环观测方法及正常参考值

健康青少年青春期足甲襞微循环观测方法及正常参考值

健康青少年青春期足甲襞微循环观测方法及正常参考值
张庆富; 刘勖; 周慧敏; 史广玉; 董集生; 李增宁
【期刊名称】《《中国微循环》》
【年(卷),期】2002(006)005
【摘要】目的研究青春期青少年足甲襞微循环(FNM)的观测方法、正常参考值。

方法采用WX -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XG -8型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 ,观测200名青春期青少年FNM ,同时对观测体位、观测指标、观测方法进行探讨。

结果观测青春期青少年FNM有特定方法 ,通过对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得出青春期青少年FNM十九项指标的正常参考值。

结论足甲襞是青春期青少年活体微循环观测的良好部位 ,其各项指标的正常参考值与成人和儿童有所不同。

【总页数】1页(P320)
【作者】张庆富; 刘勖; 周慧敏; 史广玉; 董集生; 李增宁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微循环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31; 河北医科大学预防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8
【相关文献】
1.从美应对青少年问题新举措看中国青年教育——评美国白宫召开美青少年如何健康度过青春期的指导会议 [J], 曾国华;汪再兴
2.青春期青少年足甲襞微循环观测方法及结果 [J], 张庆富;周慧敏
3.健康成人足甲襞微循环观测方法及结果 [J], 张庆富;周慧敏
4.吸烟对健康人足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J], 张庆富;周慧敏;王清江
5.浙江地区健康青少年和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调查及正常参考值范围的建立 [J], 郭志宏;姚亚萍;李西婷;潘晓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细血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标。

甲襞是手指远端的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的原因(如搬运工人、清洗工人等),经常接受不同刺激,引起表皮增生,角化层增厚,皮肤粗糙,致使表皮透光性减退,造成管袢模糊不清,约4.1-10%正常人的管袢模糊。

正常人甲襞毛细血管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管袢清晰可见。

异常状态:排列紊乱,管袢模糊。

2)管袢数:微循环检测中,管袢数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远心端第一排血管袢中部1/2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

计数每毫米内的管袢数,取三个视野的平均值;凡1mm内的所有管袢数均应计入。

正常值:8-10(7-9)根/视野(第一排)
异常:A、袢增多:缺氧、慢性肺心病。

B:袢减少:血压下降,循环血量不足。

末梢血管收缩(细动脉收缩)感染性休克等。

3)管径:测量部位为血管袢的中部,要避开节段性扩张或收缩处。

正常人输入枝与输出枝之比为:1.5-2。

正常值:输入值—11±mm 输出值—14±3mm 袢顶—15±3mm
异常:A、管径增宽:高血压及冠心病(早期)袢细长,部分病例输出枝扩张。

高血压、冠心病伴有高脂血症,血流粘度增加,输出枝,特别是袢顶增宽。

B、管径变窄: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由于动脉压升高,毛细血管阻力增加,管袢特别是输入枝管径明显变窄。

血压低,房间隔缺血,严重贫血。

(因血液灌流量减少,管袢变细)4)管袢形态
正常的管袢形态为发夹型(∩)、交叉型和畸形,三者比例为6:3:1。

异常:交叉型及畸形增多,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心肌梗塞(95%异性管袢)
5)管袢长度:测量受观察角度,手指的位置、照明等影响较大。

正常:2—5CM。

异常:A超长:小动脉硬化,家族高血压史,部分高血压病人(由于局部血液灌流量大,血流受阻所致)
B、缩短、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水肿、休克。

6)乳头下静脉丛:乳头下静脉丛位于甲襞毛细血管之下,
2、毛细血管流态
1)流速:线流、线粒流、粒线流、粒流、粒缓流、粒摆流、停滞。

①线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无颗粒感(如塑料带)
②线粒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稍有颗粒感(绸带状)
③粒线流:血流较快,连续呈线,有明显颗粒感(布带状)
④粒流:血流较快,如泥沙流(麻袋状)
⑤粒缓流:血流呈泥沙状,连续缓慢流动。

⑥粒摆流:血流呈泥沙状,前后摆动,仍能向前流动。

⑦停滞:血流停止不动。

A、流速增快:生理上:活动、兴奋时。

B、流速减慢:由于毛细血管阻力增加,血液粘度增高,血流减慢。

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低血压,失学、休克。

此外,脱水过度、疲劳也见。

2)血管运动性:血管自发地出现周期性的管径变化或流速变化的现象。

3)红细胞聚集:红细胞间相互附着的现象。

(由于红细胞膜上电荷,胶体性质改变及血流速度缓慢造成)分轻度、中度、重度。

①轻度:血流不呈线条状,失去光滑,数个红细胞聚集在一起,混杂流动,有明显颗粒感。

②中度:红细胞聚集团块较大,互相间聚集较密切,血流除有明显颗粒外,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细胞聚集颗粒。

③重度:十余个或数十个红细胞聚集成团块,密度较大,外形不规则,大小不等和血浆分离现象。

提示:有感染形病症,糖尿病、肿瘤、慢性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结缔组织疾病,风湿热等。

4)微粒体:包括白色微栓,血小板聚集栓子,红细胞纤维蛋白,内皮细胞。

①白细胞数:在管袢流动的血液中可见小的白色球状物闪烁而过称白细胞。

检测意义不大,只有极少或极度增多时,可反映机体大致情况。

减少—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染。

增多—可能正患感染性疾病。

②白微栓:由血小板聚集或血小板和白细胞的粘附聚集而成。

白微栓的诊断:
À、出现在乳头下静脉丛或明显舒张的输入枝输出枝。

B、栓体大,比白细胞大3-10倍。

C、形状不规则。

D、明显挤涨管袢,在乳头下静脉管径漂浮而过。

E、栓体不透明
提示:血流粘稠度增高,反映机体处于高凝,有血管内栓塞状态,预示着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疾病,巨球蛋白血症,白血病等。

5)血色:皮肤微循环血液含氧量,判断组织供血情况。

①过深:表示机体缺氧,肺心病、休克、窒息。

②过浅:严重贫血。

3、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毛细血管渗出:由于血管内血浆成分过量地通过血管壁积在微血管周围的现象。

管袢周围间隙大、明亮、管袢模糊、长度缩短。

提示:女性月经期。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严重感染、中毒、过敏、血管通透性亢进如水肿。

2)出血:红细胞游出血管外的现象,一般常见在袢顶呈点状、片状、帽状等等。

正常:1-2根/视野。

提示:中毒、感染、缺氧、变态反映性疾病。

3)乳头下静脉丛:指多个毛细血管管袢连接于西静脉而成。

小儿与老人可见,但不扩张,体循环回流受阻可见扩张的乳头下静脉丛。

提示:右心衰竭、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疾患、泌尿等疾病,结缔组织病,大面积炎症等。

4)乳头:正常呈锯齿状、波浪形圆丘,每个乳头下有1-2根管袢。

异常可出现波浪(锯齿)变浅—平直—消失(模糊)
5)汗腺导管,汗腺导管发亮,数量少,一个甲襞不超过2根,情绪紧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发展时可增加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