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医院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版)》解读PPT课件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镇痛、预防感染等。
处理措施
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再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胸腔闭式引流等。
康复训练指导原则
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肺复张和肺功 能恢复。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疏导,减轻焦虑和恐惧 情绪,提高康复信心。
胸外科手术中,气道管理是关键 环节,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 。
现有问题
目前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存 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不规范、操 作不当等。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成果
国外研究
国外在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方面已有较多研究,形成了一定的 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国内研究
国内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相关研究和实践 不断增多。
循证医学支持
共识内容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循证医学支持。
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
深入研究气道管理相关病 理生理机制
进一步探讨围手术期气道管理 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及其潜 在机制。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共 识推荐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力证 据。
探索新型干预手段和技术
术中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 和循环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护理
加强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并发症发生。
术后二次插管考虑因素
患者病情
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如呼吸功能、意识 状态等。
手术部位
考虑手术部位对气道的影响,如颈部手术可 能导致气道受压。
插管难度
评估患者再次插管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 气管导管。
2021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专家共识(全文)
2021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专家共识(全文)20世纪初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标志着现代输血医学的建立。
随后伴随血液库存技术的出现,输血、麻醉与无菌术,成为现代外科学的三大基石。
输血在挽救危重病人、手术中的应用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基于来自健康人体血源的困难,以及伴随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201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World Health Assembly,WHA)通过的WHA63.12号决议《血液制品的可用性、安全性和质量》中明确提出了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概念,并敦促WHO的所有会员国要推动PBM及相关模式的应用。
WHO对PBM的定义为: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为证据,系统的优化和管理患者,制备高质量的输注血制品,进而实现有效的患者管理。
PBM基于以下三大支柱:优化术前红细胞量;减少诊断、治疗或围手术期失血量;增加个体对贫血的耐受性和急性输血指征。
PBM理念推动了全球的患者血液管理规范。
目前我国已提出妊娠期血液管理(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髋、膝关节围手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以及术前贫血的专家共识等多个血液管理共识。
现组织全国部分妇科专家,提出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专家共识。
一、术前患者血液管理1. 所有妇科手术患者应在术前接受血液状态的评估并制定管理计划(1)采集病史: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相关的病史,包括患者输血史及输血相关并发症、血液疾病及血液疾病家族史、有无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贫血。
(2)实验室检查:①术前应评估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指标血型等,如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行血小板功能评估;②由慢性疾病或炎症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贫血,要测定C反应蛋白(CRP)、贫血相关指标如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V/MCH)、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网织红细胞计数以及缺铁的评估(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等)。
2021年新辅助治疗与转化治疗—探索适合中国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全文)
2021年新辅助治疗与转化治疗—探索适合中国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全文)我国胃癌发病率高,进展期及晚期患者比例大,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始终是临床中的难点问题。
新辅助治疗可使肿瘤降期、肿瘤体积缩小、肿瘤活性降低以利于手术切除,提高手术R0切除率和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同时化疗还可消灭其他部位的潜在微小转移灶,从而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
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以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指南均作为常规推荐,但其中新辅助化疗和转化治疗作为近年来的热点及极易混淆的概念,两者从治疗模式上相似,但前者的目的是通过肿瘤降期使初始可切除患者达到提高手术根治性的目的, 而后者则是在晚期病例中努力争取手术切除的机会。
本文将对两者进行回顾总结,探索适合中国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
一、新辅助治疗MAGIC及FNCLCC/FFCD研究通过比较Ⅱ/Ⅲ期胃癌围手术期化疗与单纯手术在生存方面的疗效,从而建立了新辅助化疗治疗胃食管腺癌的标准模式,也为胃癌围术期治疗开辟了新篇章。
MAGIC结果表明,与单纯手术相比,ECF(表柔比星、顺铂和氟尿嘧啶)方案围手术期化疗可带来生存获益;FNCLCC/FFCD则明确了顺铂+氟尿嘧啶在胃癌新辅助化疗中的意义。
基于上述两个大型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成果,NCCN胃癌治疗指南将新辅助术前化疗推荐为进展期胃癌的常规方案(Ⅰ类证据)。
但针对新辅助化疗的获益人群、最佳方案以及治疗周期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重要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正陆续揭晓。
2018年的FLOT4研究是近年来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研究之一。
2021胃肠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专家共识
特殊类型胃肠手术及常见并发症的营养管理
▪ 推荐意见 ①减重手术前建议实施减重饮食计划,持续时间≥2周。(证据级别:低, 推荐强度:一般) ②减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常规进行全面营养评估,包括身体成分分析和 进食行为评估等。(证据级别:高,推荐强度:强) ③肥胖患者维生素B1、B12及微量元素缺乏风险高,围手术期应注意监测, 并通过口服或静脉加以补充。(证据级别:高,推荐强度:强)
特殊类型胃肠手术及常见并发症的营养管理
④需要营养治疗的减重手术患者能量需要量首选间接测热法实际测定,无 法测定时可按照10~20 kcal/(kg·d)供给,蛋白质摄入量至少为60 g/d, 最多为1.5 g/(kg·d)理想体重。(证据级别:高,推荐强度:强) ⑤减重手术后应尽早经口进食,从液体到软食再到固体,选择富含蛋白质 食物。能量摄入量建议术后第1周为500~800 kcal/d,术后3~12个月逐 渐增加至800~1000 kcal/d;蛋白质摄入量建议术后至少为60 g/d,最 多为1.5 g/(kg·d)理想体重。(证据级别:高,推荐强度:强)
特殊营养制剂的选择和补充
▪ 推荐意见 ①补充ω-3 PUFAs对大多数需要PN的胃肠外科患者有益。(证据 级别:中,推荐强度:一般) ②对于需要长期给予TPN的患者,可通过添加谷氨酰胺获益。(证 据级别:中,推荐强度:一般) ③免疫增强型EN制剂对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有益。(证据级别:中, 推荐强度:一般)
营养治疗原则
⑤对于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患者,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12、叶酸、 铁、钙和维生素D。(证据级别:中,推荐强度:一般) ⑥营养治疗推荐首选营养咨询和口服营养补充(ONS);若营养咨 询和ONS无法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可应用肠内营养(EN);若EN不 能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则应联合应用PN或选择PN。若患者需要营 养治疗但存在EN禁忌,推荐尽早开展PN。(证据级别:高,推荐 强度:强)
加强麻醉恢复室管理 提高围术期患者安全
㊃专家论坛㊃加强麻醉恢复室管理㊀提高围术期患者安全程智刚㊀王云姣㊀李靖怡㊀王喜梅㊀郭曲练㊀㊀DOI:10.12089/jca.2021.01.001作者单位:410008㊀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通信作者:郭曲练,Email:qulianguo@hotmail.com㊀㊀麻醉恢复期患者生理功能尚未恢复正常,加之手术创伤㊁麻醉与镇痛药物的残留作用以及潜在的危险因素,因此,术后恢复早期是患者情况多变的高危时期,保障患者快速安全地从麻醉状态中恢复是围术期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㊂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careunit,PACU)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1-2],提高手术室的利用率㊂麻醉恢复期间并发症或意外的发生率与PACU的管理密切相关[3]㊂本文通过回顾PACU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探讨如何持续改善PACU的管理㊂PACU的历史与发展现状1801年英格兰纽卡斯尔医院建立首个麻醉恢复室[4]㊂1873年牙科医师CharlesTomes在美国麻省总医院设立麻醉恢复室供乙醚麻醉的手术患者苏醒㊂随着复杂外科手术的开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麻醉恢复室在欧美医院相继出现㊂1923年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开设含3张床位的神经外科监护室㊂1942年美国梅奥诊所等相继设立PACU[5]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护理人员短缺促进了PACU快速增长[6]㊂1947年Ruth等[7]报告恢复室的建立使术后第一个24h之内死亡病例下降近一半,促进了PACU的快速发展㊂1949年美国纽约医院手术室委员会提出PACU对于从事外科治疗的医院是不可缺少的㊂1951年Lowenthal等[8]提出设立PACU的标准㊂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间手术在欧美广泛开展,PACU得到进一步发展㊂2013年英国和爱尔兰麻醉医师协会(AAGBI)提出用PACU指代所有以前被称为麻醉恢复室的地方[9]㊂近10年来,多个国家和地区麻醉学会先后制定PACU相关指南[10-12]㊂亚洲国家中,日本的PACU发展有所不同,Sento等[13]调查了155家日本医疗机构,发现仅有16 1%的医院拥有PACU㊂我国早期的麻醉技术以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为主,PACU发展缓慢㊂1950年后仅有少数医院建立麻醉恢复室㊂在原卫生部1989年12号文件推动下,我国麻醉科得到迅速发展㊂1990年后随着全身麻醉的普遍使用,复杂手术㊁高龄患者和重症患者比例增加,同时对提高手术室使用效率的压力如日俱增,使得PACU逐渐在国内普及[14]㊂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建立PACU,并明确了PACU的建设与管理的相关要求[15]㊂重视麻醉恢复期不良事件的研究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adverseevents,SAEs)延长患者在PACU滞留的时间,增加非预期转入ICU的几率㊂2002年Kluger等[16]分析澳大利亚事件监测研究数据库表明,419例PACU事件中,43%涉及呼吸/气道损害,24%为心血管事件,11%为用药错误㊂Bruins等[17]回顾性分析了新加坡中央医院PACUSAEs数据库,SAEs发生率为0 73%,大多数患者ASAⅠ或Ⅱ级(55 8%),必须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㊂其中71 4%的SAEs发生于普通外科手术和矫形手术患者㊂SAEs主要与心血管系统(41 8%)㊁呼吸系统(22 1%)㊁神经系统(7 4%)㊁外科(6 7%)和气道(4 9%)相关㊂2018年Kellner等[17]第一次报道PACU不良事件相关索赔资料,48 8%的索赔支付了赔偿金,37 2%的索赔原因是患者死亡,漏诊或延误诊断是PACU病例的主要死亡原因㊂PACU中SAEs引起患者损害导致的巨额赔偿已不鲜见㊂对自愿报告系统围手术期事件分析发现,围手术期患者安全问题与医护人员的差错密切相关,如不遵守标准化操作规程㊁错误㊁遗忘和沟通不足等[18]㊂因此,需要对PACU进行系统设计,以防人为错误的发生㊂PACU内严重呼吸系统不良事件(criticalrespir⁃atoryevent,CRE)的发生率为0 8% 6 9%[19],多种患者㊁多种手术因素以及麻醉管理与PACU中CRE的发生有关㊂王云姣等[20]研究表明,全麻苏醒期间严重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 96%㊂术后肺不张㊁麻醉诱导时肺泡通气不足㊁V/Q失衡㊁肺分流明显增加㊁手术类型和解剖位置导致肺呼吸力学的改变㊁血流动力学的损伤和麻醉药物残留作用引起的呼吸抑制等均与术后低氧血症有关㊂手术部位是影响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重要的因素之一,切口越靠近膈肌,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越大㊂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龄㊁ASAⅡ级及以上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㊁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血清白蛋白水平<30g/L[21]㊂PACU中肌松残留发生率为29 7%,与CRE密切相关[22],故PACU应注意肌松药物残留的监测㊂Lee等[23]研究表明再次气管插管中55%发生在手术室,45%发生在PACU㊂因此,应常规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PACU中非计划再次气管插管的发生率㊂术后低血压㊁急性手术后高血压和心律失常是PACU中常见的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3]㊂麻醉因素对PACU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作用很小,患者本身状态和手术因素起关键作用㊂PACU发生心脏骤停的几率较小,但往往导致灾难性后果㊂2020年Kaiser报告非心脏手术术中CPR发生率为0 03%,术后CPR发生率为0 33%㊂高ASA分级㊁SIRS/脓毒症㊁手术类型㊁急症手术和麻醉技术不良是围术期CPR和死亡的5个重要预测因素[24]㊂PACU中心脏骤停很少见,且大多数是可预防的,但术后早期需要警惕心脏骤停风险㊂改进PACU中的急性疼痛治疗围手术期疼痛治疗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25],PACU期间47%的患者存在中度和重度疼痛[26]㊂危重护理疼痛观察工具用于评估PACU镇静患者急性疼痛优于非语言疼痛量表修订版[27]㊂不仅要评估疼痛的强度,也要评估术后疼痛的特征,根据疼痛强度和疼痛类型制定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案㊂对每位手术后患者应常规进行疼痛评估并进行个体化的疼痛治疗,术后镇痛首选多模式镇痛[28]㊂最新版的‘急性疼痛指南“推荐多模式镇痛和术前非阿片类镇痛药,并推荐使用区域麻醉技术[29]㊂需要注意的是,采用静脉注射吗啡控制PACU患者的疼痛,当出现阿片类药物镇痛时患者的疼痛可能仍没有充分缓解[30]㊂在目前的情况下,处理术后疼痛完全不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是不现实的[31],可以采用多模式镇痛管理策略减少对阿片类药物的过度依赖㊂目前PACU的疼痛治疗首先使用静脉注射对乙氨基酚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酮咯酸㊁氟比洛芬酯或帕瑞昔布钠,但并不能完全解除疼痛㊂Byrne等[32]研究表明,对于PACU中静脉注射吗啡10mg后仍有严重疼痛的患者,静脉注射曲马多或追加吗啡均可有效控制疼痛㊂床旁超声技术促进了麻醉与疼痛医学领域应用区域麻醉技术[33-36]㊂Zhu等[37]研究表明,采用超声引导肋间神经阻滞可有效㊁安全地缓解PACU食管切除术患者术后中㊁重度疼痛(VAS疼痛评分ȡ5分)㊂单侧腭成形术治疗的患儿接受1 3%脂质体布比卡因腭大神经阻滞和手术野局部阻滞,可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38]㊂神经阻滞可能是PACU减少依赖阿片类药物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㊂加强PACU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低氧血症和动脉低血压的发生率与PACU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密切相关,要预防患者数量和护理需求与护士可用数量之间的不平衡[39]㊂目前大多数医院PACU麻醉护士未得到规范化培训,极大地限制了PACU的发展[40]㊂PACU专科护士的工作范围包括临床实践㊁管理㊁教育及科研4个维度,建议制定PACU合格护理实践标准和PACU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㊂加速PACU专科护士培训的进程,为我国麻醉科PACU建立自己的专科护士队伍㊂建议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护理学会协调尽快建立PACU专科护士制度,成立麻醉后护士协会㊂PACU院内感染的防控医院感染多发生于接受手术治疗㊁化疗和放疗的患者中㊂PACU是交叉感染的高风险部门,PACU工作人员(healthcareworkers,HCWs)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㊁消毒隔离不严是诱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41]㊂PACU必需建立预防医院感染制度,加强HCWs对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技术的培训,提高HCWs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㊂PACU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HCWs需要熟练掌握各项消毒隔离技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㊂HCWs手卫生依从性很低[42],需要建立手卫生监测制度[43]㊂PACU空气污染是导致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44]㊂PACU环境污染亦对HCWs的健康构成威胁,需要制定相关制度或标准保护HCWs[45]㊂建立麻醉呼吸机和仪器设备的消毒制度,妥善处理一次性耗材等医疗废弃物[46]㊂特殊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㊁流脑㊁水痘㊁多重耐药菌感染㊁气性坏疽等感染的患者不得进入PACU㊂转出PACU的评价工具评估患者早期恢复情况可降低其转出PACU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PACU周转效率,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及满意度[47]㊂1975年制定的Steward苏醒评分是评估患者是否可转出PACU的工具,该量表精简版在国内应用较广泛[48]㊂1984年Fraulini等开发REACT评分作为评估患者是否可转出PACU的工具,但REACT评分达到出室标准时,患者在病房亦可能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㊂2007年Alderte设计了麻醉后患者恢复评分(postanestheticrecoveryscore,PARS),但PARS没有经过验证㊂1995年Al⁃derte等[49]将PARS中的皮肤颜色修改为动脉血氧饱和度评估,成为改良Alderte评分量表㊂陈罡等[50]研究表明妇科全麻术后患者在苏醒室使用改良Aldrete评分量表评估保证了术后患者出苏醒室时生命体征的平稳性和舒适性㊂2004年Truong等编制了PACU临床转出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可降低患者早期恢复阶段的时间㊂Brown采用预定转出评分标准,可使患者在PACU内的时间减少24%,无明显增加的不良事件,且患者病情稳定㊂RDAT转出评估工具虽然信效度良好,但尚未得到广泛应用㊂目前使用的转出PACU评估工具的信效度与患者安全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㊂持续改进PACU质量管理PACU质量管理不仅要注重结果质量,也要加强控制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㊂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机构和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PACU质量管理的基石㊂PACU应该组建独立的质量管理小组,建立PACU质量指标体系(包括PACU护理质量管理体系),降低麻醉恢复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PACU的利用率,保障麻醉恢复期患者的安全㊂参考文献[1]㊀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2019⁃12⁃9).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q/201912/7b8bee1f538e459081c5b3d4d9b8ce1a.shtml.[2]㊀王明安,王明德,主编.麻醉后恢复期病人的评估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6⁃340.[3]㊀陈江辉,郭曲练.麻醉后恢复室常见并发症及防治.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4):81⁃82.[4]㊀ZuckD.Anaestheticandpostoperativerecoveryrooms.Somenotesontheirearlyhistory.Anaesthesia,1995,50(5):435⁃438.[5]㊀HarveyAM.Neurosurgicalgenius⁃WalterEdwardDandy.JohnsHopkinsMedJ,1974,135(5):358⁃368.[6]㊀BaroneCP,PabloCS,BaroneGW.AhistoryofthePACU.JPerianesthNurs,2003,18(4):237⁃241.[7]㊀RuthHS,HaugenFP,GroveDD.AnesthesiaStudyCommission;findingsof11years activity.JAmMedAssoc,1947,135(14):881⁃884.[8]㊀LowenthalPH,RussellAS.Recoveryroom:lifesavingandeco⁃nomical.Anesthesiology,1951,12(4):470⁃476.[9]㊀MembershipoftheWorkingParty:,WhitakerChairDK,BoothH,etal.Immediatepost⁃anaesthesiarecovery2013:AssociationofAnaesthetistsofGreatBritainandIreland.Anaesthesia,2013,68(3):288⁃297.[10]㊀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taskforceonpostanestheticcare.Practiceguidelinesforpostanestheticcare:areportbythe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taskforceonpostanestheticcare.Anesthesiology,2002,96(3):742⁃752.[11]㊀ApfelbaumJL,SilversteinJH,ChungFF,etal.Practiceguide⁃linesforpostanestheticcare:anupdatedreportbythe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taskforceonpostanestheticcare.An⁃esthesiology,2013,118(2):291⁃307.[12]㊀VimlatiL,GilsanzF,GoldikZ.Qualityandsafetyguidelinesofpostanaesthesiacare:WorkingPartyonPostAnaesthesiaCare(approvedbytheEuropeanBoardandSectionofAnaesthesiology,UnionEuropéennedesMédecinsSpécialistes).EurJAnaesthesiol,2009,26(9):715⁃721.[13]㊀SentoY,SuzukiT,SuzukiY,etal.Thepast,presentandfutureofthepostanesthesiacareunit(PACU)inJapan.JAnesth,2017,31(4):601⁃607.[14]㊀朱涛.现代PACU管理以及存在问题.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3,28(19):12.[15]㊀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2019⁃12⁃16).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q/201912/7b8bee1f538e459081c5b3d4d9b8ce1a.shtml[16]㊀KellnerDB,UrmanRD,GreenbergP,etal.Analysisofadverseoutcomesinthepost⁃anesthesiacareunitbasedonanesthesialia⁃bilitydata.JClinAnesth,2018,50:48⁃56.[17]㊀BruinsSD,LeongPM,NgSY.Retrospectivereviewofcriticalincidentsinthepost⁃anaesthesiacareunitatamajortertiaryhos⁃pital.SingaporeMedJ,2017,58(8):497⁃501.[18]㊀Heideveld⁃ChevalkingAJ,CalsbeekH,DamenJ,etal.Theim⁃pactofastandardizedincidentreportingsystemintheperi⁃operativesetting:asinglecenterexperienceon2,563 near⁃misses andadverseevents.PatientSafSurg,2014,8(1):46.[19]㊀RoseDK,CohenMM,WigglesworthDF,etal.Criticalrespiratoryeventsinthepostanesthesiacareunit.Patient,surgi⁃cal,andanestheticfactors.Anesthesiology,1994,81(2):410⁃418.[20]㊀王云姣,程智刚,郭曲练,等.PACU不同年龄组病人全麻苏醒期间低氧血症的原因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3):431⁃433,437.[21]㊀SmetanaGW,LawrenceVA,CornellJE,etal.Preoperativepul⁃monaryriskstratificationfornoncardiothoracicsurgery:systematicreviewfortheAmericanCollegeofPhysicians.AnnInternMed,2006,144(8):581⁃595.[22]㊀NortonM,Xar D,ParenteD,etal.Residualneuromuscularblockasariskfactorforcriticalrespiratoryeventsinthepostan⁃esthesiacareunit.RevEspAnestesiolReanim,2013,60(4):190⁃196.[23]㊀LeePJ,MacLennanA,NaughtonNN,etal.Ananalysisofrein⁃tubationsfromaqualityassurancedatabaseof152,000cases.JClinAnesth,2003,15(8):575⁃581.[24]㊀KaiserHA,SaiedNN,KokoeferAS,etal.Incidenceandpre⁃dictionofintraoperativeandpostoperativecardiacarrestrequiring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nd30⁃daymortalityinnon⁃cardiacsurgicalpatients.PLoSOne,2020,15(1):e0225939.[25]㊀GanTJ,HabibAS,MillerTE,etal.Incidence,patientsatisfac⁃tion,andperceptionsofpost⁃surgicalpain:resultsfromaUSna⁃tionalsurvey.CurrMedResOpin,2014,30(1):149⁃160.[26]㊀MeierAC,SiqueiraFD,PrettoCR,etal.Analysisofintensity,sensoryandaffectiveaspectsofpainofpatientsinimmediatepostoperativecare.RevGauchaEnferm,2017,38(2):e62010.[27]㊀Pereira⁃MoralesS,Arroyo⁃NovoaCM,WysockiA,etal.Acutepainassessmentinsedatedpatientsinthepostanesthesiacareunit.ClinJPain,2018,34(8):700⁃706.[28]㊀GritsenkoK,KhelemskyY,KayeAD,etal.Multimodaltherapyinperioperativeanalgesia.BestPractResClinAnaesthesiol,2014,28(1):59⁃79.[29]㊀GandhiK,BarattaJL,HeitzJW,etal.Acutepainmanagementinthepostanesthesiacareunit.AnesthesiolClin,2012,30(3):e1⁃15.[30]㊀LentschenerC,TostivintP,WhitePF,etal.Opioid⁃inducedse⁃dationinthepostanesthesiacareunitdoesnotinsureadequatepainrelief:acase⁃controlstudy.AnesthAnalg,2007,105(4):1143⁃1147.[31]㊀JoshiGP,BeckDE,EmersonRH,etal.DefiningnewdirectionsformoreeffectivemanagementofsurgicalpainintheUnitedStates:highlightsoftheinauguralSurgicalPainCongressTM.AmSurg,2014,80(3):219⁃228.[32]㊀ByrneK,NolanA,BarnardJ,etal.Managingpostoperativean⁃algesicfailure:tramadolversusmorphineforrefractorypaininthepost⁃operativerecoveryunit.PainMed,2017,18(2):348⁃355.[33]㊀程智刚,王喜梅,王瑞珂,等.重视超声技术在围术期医学和疼痛医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医师杂志,2019,21(6):801⁃805.[34]㊀MooreCL,CopelJA.Point⁃of⁃careultrasonography.NEnglJMed,2011,364(8):749⁃757.[35]㊀程智刚,郭曲练,黄长盛.加强疼痛基础与临床研究,促进疼痛医学发展.中国医师杂志,2016,18(4):481⁃486.[36]㊀程智刚,郭曲练,王云姣.加强日间手术麻醉临床研究,提高日间手术医疗质量.中国医师杂志,2018,20(4):481⁃486.[37]㊀ZhuM,GuY,SunX,etal.Ultrasound⁃guidedintercostalnerveblockfollowingesophagectomyforacutepostoperativepainreliefinthepostanesthesiacareunit.PainPract,2018,18(7):879⁃883.[38]㊀DayKM,NairNM,SargentLA.Extendedreleaseliposomalbupivacaineinjection(Exparel)forearlypostoperativepaincon⁃trolfollowingpalatoplasty.JCraniofacSurg,2018,29(5):e525⁃e528.[39]㊀KiekkasP,TsekouraV,ArethaD,etal.Nurseunderstaffingisassociatedwithadverseeventsinpostanaesthesiacareunitpatients.JClinNurs,2019,28(11⁃12):2245⁃2252.[40]㊀方才,秦凤华,杨文辉,等.麻醉后监护室病人监测治疗应注意的问题(附2000例分析).安徽医学,2004,25(2):100⁃102.[41]㊀陈淑萍,管斐,徐绿萍,等.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交叉感染的控制与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5):1182⁃1185.[42]㊀MarquesDosSantosC,CarvalhoR,TonioloAR,etal.Multipleinterventionsinapostanesthesiacareunit:impactonhandhygienecompliance.AmJInfectControl,2017,45(10):1171⁃1173.[43]㊀AllegranziB,Gayet⁃AgeronA,DamaniN,etal.Globalimple⁃mentationofWHO'smultimodalstrategyforimprovementofhandhygiene:aquasi⁃experimentalstudy.LancetInfectDis,2013,13(10):843⁃851.[44]㊀VillafruelaJM,OlmedoI,BerlangaFA,etal.Assessmentofdis⁃placementventilationsystemsinairborneinfectionriskinhospitalrooms.PLoSOne,2019,14(1):e0211390.[45]㊀HuffmanLM.Regulations,standards,andguidelinesprotectingPACUhealthcareworkers.JPerianesthNurs,1996,11(4):231⁃239.[46]㊀柳芳,张兰,伏春玲.麻醉恢复室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及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5):3227⁃3228.[47]㊀AbdullahHR,ChungF.Postoperativeissues:dischargecriteria.AnesthesiolClin,2014,32(2):487⁃493.[48]㊀汪伟,陈庆,钱燕宁,等.磷酸肌酸钠对老年患者全麻恢复期BIS值和苏醒质量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6):563⁃566.[49]㊀AldreteJA.Thepost⁃anesthesiarecoveryscorerevisited.JClinAnesth,1995,7(1):89⁃91.[50]㊀陈罡,代恒茂,赵以林,等.改良Aldrete量表用于妇科全麻术后患者复苏效果评价.护理学杂志,2018,33(6):4⁃7.(收稿日期:20200802)。
医院手术规章制度
医院手术规章制度为了确保医院手术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制定本规章制度。
一、手术室管理。
1. 手术室应保持清洁、整洁,无杂物堆积,保持空气流通畅通。
2. 手术室内设备设施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正常运转。
3. 手术室内禁止吸烟、饮食,保持安静。
二、手术人员管理。
1. 手术室人员应按规定穿戴手术服、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2. 手术人员应严格遵守手术流程,确保手术操作规范、准确。
3. 手术室内所有人员应保持严肃、专注的工作状态,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手术室。
三、手术前准备。
1. 手术前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检查资料,制定手术方案。
2. 护士应准备好手术所需器械、药品,确保手术过程中的需要。
3. 手术室内应进行必要的消毒、灭菌工作,确保手术环境无菌。
四、手术操作规范。
1. 手术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手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2. 手术过程中应及时记录手术情况,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手术室内应保持通风、温度适宜,确保手术人员的工作条件。
五、手术后处理。
1. 手术结束后,医生应对手术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手术过程、使用药物等情况。
2. 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观察和护理,确保术后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 手术室内应进行必要的清洁、消毒工作,准备下一台手术的进行。
六、违规处理。
对于违反手术规章制度的行为,将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包括批评教育、警告甚至停职处理。
七、其他。
医院手术规章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由医院手术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并不断完善,以确保手术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
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汇编1. 前言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旨在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并提高手术质量。
本文档汇编了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的一些重要制度和要点,供医疗机构参考和使用。
2. 术前管理2.1 术前准备•医疗机构应建立术前准备制度,明确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内容和要求。
•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必要的准备工作。
•在术前准备中,应特别关注患者的过敏史、药物使用史、手术相关风险评估等内容。
2.2 术前风险评估•术前风险评估是围手术期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术前风险评估体系,包括疾病风险评估、手术风险评估等。
•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术前管理措施,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2.3 术前禁食和禁饮•术前禁食和禁饮是非常重要的术前管理措施之一。
•必须明确患者的禁食和禁饮时间,以避免手术过程中发生误吸等意外情况。
•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术前禁食和禁饮制度,并对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宣教和培训。
3. 术中管理3.1 手术安全核查列表•手术安全核查列表是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准确执行而制定的。
•包括患者身份核对、手术操作部位确认、手术器械核对等内容。
•医疗机构应将手术安全核查列表纳入标准化操作流程,并进行培训和督导。
3.2 手术无菌操作•手术无菌操作是保证手术安全和预防手术相关感染的重要环节。
•手术室应按照相关要求配备合适的无菌物品和设备,并建立起严格的手术无菌操作流程。
•医务人员参与手术操作前必须进行无菌手消毒,并配戴手术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4. 术后管理###术后病情观察和记录 - 术后病情观察和记录是手术患者术后管理的核心。
- 包括术后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护理、药物管理等内容。
- 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术后病情观察和记录流程,并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反馈。
4.2 术后并发症处理•术后并发症处理是术后管理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建立应急处理制度,明确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和流程。
PDCA管理模式在提高首台择期手术准时开台率中的应用赵洪艳孙磊王馨悦
PDCA管理模式在提高首台择期手术准时开台率中的应用赵洪艳孙磊王馨悦*发布时间:2023-07-07T03:44:06.42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7期作者:赵洪艳孙磊王馨悦* [导读] 目的以提升首台择期手术准时开台的围手术期管理,利用PDCA循环法,不断提升首台择期手术准时开台率。
方法:调查2021年8月首台择期手术准时开台情况,分析导致首台择期手术开台时间;延时的原因,做出主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多部门协作落实围手术期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发挥医护一体化工作流程优势等。
徐州仁慈医院医务处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目的以提升首台择期手术准时开台的围手术期管理,利用PDCA循环法,不断提升首台择期手术准时开台率。
方法:调查2021年8月首台择期手术准时开台情况,分析导致首台择期手术开台时间;延时的原因,做出主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多部门协作落实围手术期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发挥医护一体化工作流程优势等。
结果 2021年8月份我院首台择期手术开台时间以<9:00计算,准时开台率58.36%,平均延迟开台时间为14分钟,最长延迟开台1小时40分钟;医务处根据调查发现问题,开展多部门联合利用PDCA推进准时开台率提升,至2021年12月首台择期手术准时开台率提升至96.6%,目标达标率105%。
取得了明显效果。
结论运用PDCA管理模式、结合多部门协作落实围手术期管理、发挥医护一体化工作优势能有效提升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提高手术室运行效率。
关键词:PDCA;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医疗质量手术室是全院手术科系统运转顺利的中枢,为实现手术室资源优化使用,需提高手术间运行效率,首台择期手术能否准时开台是手术间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
但首台手术的准时进行受多部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较大系统性的问题。
近年来,首台手术不能准时开台,是目前大部分医院在手术管理中普遍问题,很多医院都开展专项调研管理[1]。
2021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欧阳光明(2021.03.07)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1.年龄18岁以上。
2.大血管闭塞重症患者尽早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建议动脉溶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6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 内;机械取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8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
3.CT排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大血管闭塞。
5.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1.若进行动脉溶栓,参考静脉溶栓禁忌证标准。
2.活动性出血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
3.CT显示早期明确的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超过大脑半球1/3)。
4.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5.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6.近2周内进行过大型外科手术。
7.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8.血糖<2.7mmol/L或>22.2mmol/L。
9.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高血压。
10.预期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溶栓及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推荐意见:(1)动脉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应尽早实施治疗(I级推荐,B级证据);(2)动脉溶栓有益于经严格选择的患者,适用于发病6h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级推荐,B级证据);(3)发病24h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经过严格评估可行动脉溶栓(Ⅲ级推荐,C级证据);(4)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治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Ⅱ级推荐,B级证据);(5)动脉溶栓要求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I级推荐,C级证据)。
机械取栓、碎栓推荐意见:(1)对于发病6h内影像学明确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I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静脉溶栓治疗失败的大动脉闭塞脑卒中患者,可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补救性动脉溶栓(Ⅱ级推荐,B级证据);(3)有静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动脉溶栓(Ⅱ级推荐,C级证据);(4)在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可单独使用取栓器或与药物溶栓联用以实现闭塞血管再通(Ⅱ级推荐,B级证据);(5)支架样取栓器明显优于Merci取栓器(I 级推荐,A级证据)。
医院临床医技科室综合质量考核标准(2021版)
督查室
临床医技科室
季度考核
指令性任务
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
不按规定时限执行的扣10分,不执行的不得分。
20
督查室
临床医技科室
季度考核
重点项目
按重点项目时间节点完成工作内容
对项目进度情况调查核实,因主观原因造成延期的不得分。
20
督查室
临床医技科室
季度考核
整改效果
督导后整改效果
查阅督导前后的相关资料,发现其整改效果比较明显的奖励2分,完全整改到位的奖励5分。
10
医务科
临床科室
月度考核
围手术期管理
执行围手术期标准要求
1、术前未规范进行手术标识,扣1分。
2、病程记录打印不全扣1分。
3、术前手术知情同意书中手术医师和主治医师签字不及时。均未签字扣2分,仅术者未签字或仅主治医师未签字扣1分。入手术室时病历中未见手术知情同意书,视为未签字,扣2分。
4、麻醉同意书未签署,扣1分;麻醉术前访视单未已签字或个别内容填写不全,扣1分。入手术室时病历中未见麻醉同意书和麻醉术前访视单,视为未完成,扣2分。
季度考核
医疗质量与安全140分
运行病历
病历书写符合要求
依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进行考核: 1.是否有漏项;2.首页与内容是否一致;3.质量安全指标是否标注;4.主诊断主操作是否正确或有漏填;5.病历中是否有单项否决项目。存在问题1-4,扣1分,问题5扣3分。
10
医务科
临床科室
月度考核
病案回归
病案两日回归率≧95%
3、病程记录不及时,手术完成后仅记录首程扣2分。
10
医务科
临床科室
月度考核
非计划二次手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
2021/6/11
21
2021/6/11
22
南阳医专一附院原则上不预防性使用 抗菌药物的手术或操作名单
➢ 普通外科: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 病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体表肿瘤切除术、大隐静脉曲张手术。
➢ 骨科:关节镜检查手术、骨折内固定取出术、肌性斜颈矫正术、腘窝囊肿切 除术、多指切除术、并指分离术、腕管综合征切开减压术。
SSI类别(%) 切口深部 器官/腔隙
25.8
5.8
16.9
4.8
21.4
7.1
13.3
33.3
35.4
12.3
26.3
15.3
13.5
7.6
12.2
8.1
28.9
2.1
16.9
9.5
14.2
7.9
17
预防用药原则: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
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 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 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 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 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 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2004285200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482009年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38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病人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2010年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2010111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卫办医政发2011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卫办医政发2012卫生部令第84河南省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检查评分表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卫办医政发2013201543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710预防用药的疗程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2020119预防用药目的
医院手术规章制度
医院手术规章制度
第一条手术室管理。
1. 手术室应保持清洁、整洁,无尘、无菌,确保手术环境符合卫生标准。
2. 手术室内设备设施应保持良好状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手术设备的正常运转。
3. 手术室内应配备足够的医疗用品和药品,确保手术过程中的急救和应急需求。
第二条手术流程管理。
1. 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2. 手术室工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手术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手术器械、药品、麻醉设备等。
3. 手术室工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手术操作,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第三条手术安全管理。
1. 手术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程,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2. 手术室应配备专业的麻醉医生和护士,确保麻醉的安全和有效。
3. 手术室应建立完善的手术风险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四条手术后管理。
1. 手术室工作人员应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后的并发症。
2. 手术室应建立完善的手术后病房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的康复和护理工作。
3. 手术室应建立手术追踪和质量评估制度,对手术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总结,不断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水平。
以上规章制度,由医院手术室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
任何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和处理。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
1.13.当日参加手术的团队成员(手术医师、麻醉师、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其他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由手术者讲述重要步骤、可能发生的意外的对策,严格按照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安全核查》的要求进行。
3.10.对特殊治疗、抗菌药物和麻醉镇痛药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手术室麻醉系列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
1.术前安全管理
1.1手术医生必须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掌握手术指针、及时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除急诊手术可当天电脑申请手术和电话通知手术室外。择期手术应提前l天申请手术至手术室。
1.2.术前访视:除急诊急救手术外,手术室麻醉师及护士应按手术通知单提前到病区作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和参加手术的人员、进行麻醉风险及安全告知等,并认真填写麻醉术前访视记录和手术室护理访视记录。特殊情况须及时与主管医生或手术科室主任或护士长联系,并及时向麻醉科主任或手术室护士长汇报。
3.4.麻醉师与病房护士应床头交接患者,检查患者身体各种束缚带是否已解除,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引流情况要记录。
3.5.手术当晚值班医生要主动巡视手术患者,主动询问患者镇痛,不能坐等患者哭闹、烦躁。三、四类手术,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主刀医师及主任要亲自查房。
3.6.每位患者手术后的生命指标监测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1.5.手术间的安排:手术室护士须按照手术切口种类安排手术间,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手术时间顺序。根据患者年龄、病情、手术需要,调节手术间温湿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防止患者着凉。
胃肠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全程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胃肠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全程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一、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是指现存或潜在与营养因素相关的导致病人出现不利临床结局的风险。
营养风险是一个与临床结局相关联的概念,其重要特征是营养风险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成本-效益比等临床结局密切相关。
营养风险筛查是营养治疗的基础,目前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为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和微型营养评定-简表(MNA-SF)。
NRS2002基于较强的循证证据,被国际上多个营养学会推荐为住院病人营养风险筛查首选工具,其优点为具有循证基础,应用相对简单、易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我国临床实践。
NRS2002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营养状况受损评分(0~3分)。
(2)疾病严重程度评分(0~3分)。
(3)年龄评分(年龄≥70岁者加1分)。
总分为0~7分。
NRS2002评分≥3分作为存在营养风险的指标,<3分表示不存在营养风险。
临床实践证明,NRS2002评分能较客观地反映胃肠外科病人的营养风险,并与病人预后密切相关,对存在营养风险的病人进行营养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尤其是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推荐意见1:病人就诊后应尽早完成营养风险筛查,对有营养风险者应进一步实施营养评定和营养不良诊断,根据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状况结果确定营养治疗计划。
首选NRS2002作为营养风险筛查工具。
(证据级别:高,推荐强度:强)二、营养评定及营养不良诊断营养评定是通过临床检查、人体测量、生化检查、人体组成测定以及多项综合营养评价等主客观方法,判定机体营养状况,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和程度,估计营养不良所致的危险性,并监测营养治疗疗效。
理想的营养评定方法能够准确判定机体营养状况,预测营养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示预后。
营养评定方法有多种,每个评价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胃肠外科病人,体重、BMI、去脂体重指数(FFMI)变化及主观整体营养评估量表(PG-SGA)对预测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风险表现出了良好的精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范文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范文医疗机构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而手术是医疗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手术期的管理对于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患者的利益,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围手术期管理的目的、内容、流程和要求等方面展开,以期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
一、围手术期管理的目的围手术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各个阶段能够得到全面、合理、安全的管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二、围手术期管理的内容1.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围手术期管理的起点,包括患者的病情评估、手术风险评估、术前禁食、术前用药等。
病情评估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体征、检查结果等,以确定手术方案和术前注意事项。
风险评估要根据手术的复杂性和患者的身体状况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风险。
术前禁食要根据手术类型和麻醉方式,确定禁食时间,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以避免术前误食引发并发症。
术前用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手术需要,合理开展止痛、抗感染、血液净化等治疗,以减轻手术损伤和术后疼痛。
2. 术中管理术中管理是围手术期管理的关键环节,包括手术室环境的准备、麻醉管理、手术设备的使用等。
手术室要保持清洁、整齐、安全的环境,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麻醉管理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要,合理选择麻醉方法,确保患者在手术中无痛又安全。
手术设备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手术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3. 术后管理术后管理是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术后监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
术后监护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包括抗感染、抗凝等措施的采取,以减少术后感染和血栓的发生。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要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康复。
三、围手术期管理的流程1. 术前准备(1)明确手术类型和手术要求;(2)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体征、检查结果等;(3)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手术计划;(4)告知患者术前禁食、术前用药等术前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X X 医院
2021年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一、术前管理:
1. 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各级医生应严格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
准备输血的病人必须检查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乙肝五项、HCV、H1V、梅毒抗体)。
2. 手术前质术者及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包括:病人病情、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签字。
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在病历详细记录。
3. 主管医师应做好术前小结记录。
中等以上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
重大手术、特殊病员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单上,并上报医务处备案。
4. 手术医师确定应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
重大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必要时须上报医务处备案。
5. 手术时间安排提前通知手术室,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
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
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6. 手术前患者应固定好识别用的腕带,所标的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完成手术部位的标记。
二、手术当日管理:
1. 医护人员要在接诊时及手术开始前要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房间等。
病人进手术室前须摘除假牙,贵重物品由家属保管。
2. 当日参加手术团队成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台上与巡回护士、其它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由手术者讲述重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