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夜雨寄北全文赏析

合集下载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译文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译文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译文|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这是诗人李商隐给对方的复信。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夜雨寄北》原文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及注释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

咱们先来瞅瞅这原文哈。

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那种无奈给写出来了。

想象一下,远方的爱人写信来问啥时候回家,可诗人自己也不知道啊,这种不确定的感觉是不是特揪心?就好像有一次我出差在外,老婆天天打电话问我啥时候回去,我因为工作的事儿一直定不下来,心里那个着急和愧疚哟,跟这诗里的感觉真有几分相似。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写景写得绝了!在这巴山的夜晚,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池塘里的水都涨起来了。

这雨啊,不光是落在地上,更是落在诗人的心里。

我记得有一回下雨天,我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雨滴打在玻璃上,心里莫名就有一种孤独和惆怅,想必诗人当时也是这样的心情。

再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开始憧憬未来了,想着啥时候能和爱人一起坐在窗前,剪着烛花,聊聊这在巴山的雨夜。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啊,充满了期待和温暖。

就像我那次出差结束,终于回到家,和老婆坐在沙发上,有说不完的话,分享着分别日子里的点点滴滴。

整首诗语言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就是能打动人心。

它把思念、无奈、期待这些复杂的情感融合得恰到好处。

李商隐这家伙,不愧是大诗人,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咱们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情感给写得淋漓尽致。

咱们在生活中,不也经常有这种对未来充满期待,又对当下的分离感到无奈的时候吗?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说出了咱们每个人心底的声音。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分离和思念都是不变的主题。

再来说说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它通过对眼前景、心中事的描绘,将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味。

而且,这诗里的对比也很巧妙,一边是眼前的巴山夜雨,孤独凄凉;一边是想象中未来的温馨相聚,充满希望。

这种对比,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

还有啊,这诗的意境也特别美。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简介: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

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原文: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1: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2: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1、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2、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3、却:还,再。

4、何当:何时能够。

5、池:水池。

6、期:期限。

7、君:指作者的妻子。

8、巴山:指四川的山。

9、秋池:秋天的池塘。

10、何当:哪一天?11、却话:回溯。

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①,巴山②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④共剪西窗烛⑤,却⑥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①期:期限。

②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池:水池。

④何当:何时能够。

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⑥却:还,再。

【写作背景】: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翻译】: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译二】: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简析】: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赏析】: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夜雨寄北》原文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原文赏析《夜雨寄北》①(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3 注释译文3.1 注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泌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和与妻子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③【却】再池:水池。

期:期限。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上册语文课本190页。

3.2 译文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4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

《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

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

“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

”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

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

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

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

”“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

……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

”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歌题目:《夜雨寄北》2、作者:李商隐3、诗歌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翻译要点5、赏析角度二、原文翻译11 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翻译为: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

111 此句开篇即直抒胸臆,通过夫妻之间的问答,展现了归期的不确定性,流露出诗人的无奈和羁旅之愁。

12 “巴山夜雨涨秋池”翻译为: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121 这一句描绘了眼前的实景,秋雨连绵,池水上涨,烘托出孤寂凄凉的氛围。

13 “何当共剪西窗烛”翻译为: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

131 诗人由眼前的景联想到未来相聚的温馨场景,表达了对重逢的期待。

14 “却话巴山夜雨时”翻译为:那时再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141 这一句回扣前文的“巴山夜雨”,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深沉绵邈。

三、诗歌赏析21 情感表达211 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既有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又有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多种情感交织,令人动容。

212 诗人以朴素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细腻入微,展现了其高超的抒情技巧。

22 意境营造221 诗中通过“巴山夜雨”这一特定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222 同时,“西窗烛”的想象又为诗歌增添了温馨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3 结构巧妙231 诗歌采用了回环往复的结构,从眼前的实景到未来的想象,再回到眼前的景,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曲折动人。

232 首尾呼应,“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4 语言特色241 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242 用词精准,如“涨”字,生动地描绘出秋雨之盛,池水之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总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以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巧妙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和喜爱。

《夜雨寄北》译文及赏析

《夜雨寄北》译文及赏析

《夜雨寄北》译文及赏析夜雨寄北①(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河南泌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友人或妻子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②:泛指巴蜀之地。

③:再。

诗的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

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体裁是七言绝句注解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3、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泛指巴蜀之地)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5、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

6、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7、却:副词。

还,且。

表示轻微的转折作者的介绍:李商隐(813年—858年),男,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

如果说李贺的诗偏于想象,则李商隐的诗重于象征。

李商隐的诗于宋初十分流行,“西昆体”仿效义山诗的用典,后成为西昆诗派,但只是机械地学到了堆砌辞藻,而不能得义山诗的神髓。

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如《马嵬》二首直指唐明皇“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样“指斥乘舆”的勇气在政治宽松开明的唐朝也并不多见;而《咏史》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北齐》中“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等诗句都是对唐敬宗奢靡之风的直斥和讽喻;名篇《贾生》:“夜半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夜雨寄北》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

《夜雨寄北》全文与赏析

《夜雨寄北》全文与赏析

《夜雨寄北》全文与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

接下来,我们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先来看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开篇就给人一种无奈之感。

爱人询问诗人的归期,而诗人却无法给出确切的答复。

这种不确定性和无法掌控的感觉,通过简单的七个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君问”表明了远方的牵挂,“未有期”则道出了诗人的无奈和苦衷。

在这句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对着远方的爱人,满心愧疚又满怀愁绪的模样。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将笔触转向了眼前的景色。

诗人身处巴山,夜晚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池塘里的水也因为雨水的不断注入而上涨。

这里的“夜雨”不仅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思念如这雨水般连绵不断。

而“涨秋池”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绪的积累和蔓延。

秋,本就是一个容易让人感到伤感的季节,再加上这不停的夜雨和上涨的池水,更增添了几分萧瑟和哀愁。

“何当共剪西窗烛”,诗人的思绪从眼前的凄苦景象一下子飞到了未来的美好憧憬中。

他想象着什么时候能够与爱人相聚,一起在西窗下剪着烛花,温馨而又亲密。

这里的“何当”二字,充满了期待和渴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团聚的急切向往。

同时,“共剪西窗烛”这个画面温馨而美好,与前面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想象着相聚时与爱人回忆起如今在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这一句不仅巧妙地将现在与未来联系在了一起,也表现出了诗人对这段经历的珍视。

尽管此刻身处困境,但他相信,未来与爱人分享这段经历时,会别有一番滋味。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时空交错的手法,将眼前的实景与未来的想象相结合,把诗人对爱人的思念、对归期的迷茫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期待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

唐诗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唐诗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

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一: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四川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赏析一:《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夜雨寄北》解析及释义

夜雨寄北》解析及释义

《夜雨寄北》解析及释义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全文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的意思是:你问我何时回家,我也不知道归期是何时。

现在巴山的夜雨绵绵,已经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次和你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的思念之情。

此诗前两句表达了作者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语言朴素感人,充满浓浓的思乡愁绪。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反衬出自己目前形单影只的处境,突出了作者归期未至的惆怅。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的深深思念和真诚劝慰,体现了诗人在仕途失意时的愁绪。

这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通过描绘自己身处巴山,倾听夜雨的情景,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他想象着将来与亲友相聚时,秉烛长谈,共话今宵巴山夜雨的情景,以此来反衬出自己目前形单影只的处境,更加突出了作者归期未至的惆怅。

这句诗用简单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念和真诚的劝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

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一: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赏析二: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及赏析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及赏析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及赏析夜雨寄北(李商隐)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

下面先是原文及其注释,然后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君:诗人对朋友的称呼,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指读者。

巴山:指四川的蜀山。

秋池:四川盆地有水田,秋季雨水多时会涨满池塘。

共剪:共同剪烛,指共度夜宵。

西窗:指家中的窗户,这里也可理解为指赏月之地。

赏析: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写道:朋友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回答说还没有确定的时间。

接着他用“巴山夜雨涨秋池”来形容四川的夜雨,让人感受到一种凄凉的氛围。

巴山与夜雨的结合,让人联想到诗人的离别之行。

接下来,他表达了与朋友共度夜宵的心愿,希望有一天能够一同欣赏月亮。

最后,他借巴山夜雨的意象,表达出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运用了典型的“现场写景”手法,形容了四川地区秋天的夜雨情景,也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凄凉,诗人将自己心情的阴郁和离愁与外在的环境揉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无奈和抑郁的感受。

这种结合了内心情感与外在景物的描绘,增加了诗歌的艺术张力和审美效果。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意境清秀。

以总分法为结构,前两句刻画了诗人对回归时间的不确定,以及四川夜雨的情景;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共度夜宵的期待和真挚的思念之情。

通过四句简洁的文字,把复杂的感情和景物形象浓缩在其中,给人带来了沉郁和凄婉之感。

总的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创作的一首情感深沉的抒情诗。

通过描绘四川夜雨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离别的心情以及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在形象描绘、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李商隐的独特才华和艺术风格,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1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

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

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注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选自湖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3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课外古诗词背诵172页。

【赏析】1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①,巴山②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④共剪西窗烛⑤,却⑥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①期:期限。

②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池:水池。

④何当:何时能够。

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⑥却:还,再。

【写作背景】: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翻译】: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译二】: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简析】: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赏析】: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这句诗是来自非常宋朝著名的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是:却话巴山夜雨时。

以下是有关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的全诗赏析:诗名《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朝代:宋朝全诗如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翻译如下: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在西窗烛芯;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夜雨寄北》这首诗的大意是: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

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

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注释] (1)此诗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即寄给妻子王氏。

一般认为是寄长安友人。

(2)君:指在长安的友人。

(3)巴山:也称大巴山,又叫巴岭,这里泛指东川一带。

涨秋池:因秋雨而池塘水涨。

(4)何当:何时。

剪:指剪去烛花,使烛光明亮。

(5)却:回转。

话:谈论。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情深意远思绪缠绵。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

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

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

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

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

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

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

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

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

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

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

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

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

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

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

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

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

《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

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

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

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简要评析] 这首寄内之作,一向为人们广为流传,是诗人李商隐在巴蜀时寄怀他妻子王氏之作。

此诗将诗人自己与妻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首句直诉离情,诗人因暂不能归家而使得离情更为浓烈。

二句以秋池迅急上涨喻作诗人离情汹涌不息,内心愈加不能平静。

三四句想象来日重逢时刻若回忆起今日分离时的苦恼和品味着来日团聚时的欢欣,必有一番既苦涩又甜蜜的滋味在心头盘旋。

此为消释离情之处。

四句诗以情起,以情结,首尾相顾,循环往复,脉络清晰明了,思绪起伏跌宕。

本诗艺术手法高明,首先是运用了悬想反说的修辞格。

诗人写作此诗的本意是因久寓蜀地寂寞之中思家情切,但他偏不先说自己思念妻子,反说妻子来信问归期,写亲人对自己的遥念。

这样写的好处是为了达到相互映衬的目的,即用双方的共同思念来加深各自的爱恋深度。

李商隐在本诗依旧运用这种笔法,首句便说妻子的思念,二句又用自己的思念呼应(但不直说,只托于池水上涨的形象),三四句再用共剪、却话呼应上文,便把两人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爱恋深情写活了。

其次是场景描写跳跃性大,跨度极广。

首句即包括长安、巴山两地,二句突出巴山,三四句又重复长安、巴山。

四句诗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时空转换,巧为剪接,妙合无隙,堪称天造地设之作。

再次是情景交融,上涨的池水即是诗人胸怀中爱情波涛的外化,秋池夜雨之景中充溢了多少作者对妻子的关切的爱恋!另外,本诗中的期和巴山夜雨笔沓为文,读来摇曳多姿,铿锵成韵,富有民歌特色。

全诗写得真是体贴入微,情深意切。

从见他乡夜雨而生两地思念,再到盼望相见,感受至深,自然流露,凄寂之中见温情,让人在寒意中生温暖,因此这首诗是唐人寄内诗中难得的佳作。

①、君:你。

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一说是友人。

②、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泛指巴蜀之地)③、秋池:秋天的池塘。

④、何当:哪一天?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⑥、却话:从头谈起。

却:副词。

还,且。

表示轻微的转折。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①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①蜡烛燃烧时间过长会引起烛花现象,也就是火苗会跳动,必须剪短烛心才能保持烛火苗不动。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

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

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

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著称。

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

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一般说来,近体诗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

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好像刻意地重复着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

这一意象在诗里出现两次,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

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

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

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

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

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

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

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

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

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当我们意识到某一件事物的珍贵时,往往我们已经失去它了。

我们无法与时间对抗,智慧是青春的反义语,前者是以失去后者得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