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结构助词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中结构助词的的例句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中结构助词的的例句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中结构助词的的例句
①箭靶的中心;箭靶。

《韩非子·外储说》:“设五寸之的。


②鲜明、明亮。

宋玉《神女赋》:“朱唇的其若丹。


③古代女子点在[额上做为装饰的红点。

傅咸《镜赋》:“点双的以发姿。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中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教师上课可用)

中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教师上课可用)
①颓然乎其间者 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样子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3.“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对”“对于”。 如:
到处吵嚷叫嚣,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
①今虽死乎此……叫嚣乎东西……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乃”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如:
子何恃而往?(《为学》)
你凭借着什么去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二)“何”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复 习

汇 总


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 (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和助词) 代词:人称代词(你、我、他等)
疑问代词(什么、谁、等) 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此等) 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 语气助词(吗、呢、啊、呀等) 动态助词(着、过、了)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而、乃、其、且、然、盖、为、以、于、焉、则、何、乎、因、者一、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

(《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文言文结构助词

文言文结构助词

文言文结构助词目录:1、者、所 (1)2、之、其 (5)常用文言文的结构有“者”、“所”、“之”、“其”。

在这四个助词中,“者”、“所”有较多的共性;“之”、“其”有较多的共性,以下分两组介绍。

一、者、所主要通过:“者”、“所”的作用;与一般化自指;不同的特点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者”、“所”的作用。

1、者“者”的主要作用是用在谓词性词语的后面,构成者字短语,者字短语是体词性的。

“者”前的谓词性词语,通常没有主语。

这是因为: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正是该谓词性词语的主语表示的人、物等事体。

者字短语常表示人,也可以表示物。

例如:○《孟子·滕文公下》:御者且羞与射者比。

(“御”的意思是驾马车,“御者”是指驾马车的人。

这个“驾马车的人”相当于“御”的主语所表示的人。

同样“射”是指射箭,“射者”是指射箭的人。

“御”和“射”都是谓词性词语,加者后变成体词性词语。

)○《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

(“老”也就是指人。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者”是指水,水是“逝”的主语所表示的物。

)注意1:主谓短语也是谓词性的,所以“者”有时也可以用在主谓短语后面,构成者字短语。

这种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是给这个主谓短语做主语的那个大主语。

例如:○《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力不中”:主谓短语,加“者”后,指“力不中的人”。

)○《战国策·秦策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毛羽不丰满”:主谓短语,加“者”后,指“毛羽不丰满的人”。

)注意2:基数词也是谓词性的,也能构成者字短语,这种者字短语常有总括的作用。

例如:○《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达德也。

(“三者”是总括“知、仁、勇”这三种品德。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五者”是总括前面的五种关系。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八课 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八课 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

第八课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知识概说】一、助词的用法1、结构助词“之”。

“之”在古代汉语中除经常起指代作用外,另一重要的用法就是在句子结构中起标志作用,具体是:(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是修饰语的标志;(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标志;(3)用在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4)用在时间副词和形容词之后,是凑足音节,舒缓语气的标志;(5)用在主语和介宾结构之间,是加强语气的标志。

例句可详见图表示意。

2.发语词“夫”。

“夫”在古代汉语中经常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要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又称发语词,现代汉语没有对应的词,一般不必译出。

例如:(1)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鸿门宴》)3.词尾助词“然”、“若”、“尔”、“如”、“焉”。

在古代汉语里,“然”、“若”、“尔”、“如”、“焉”经常粘附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或“……地”。

例如:(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捕蛇者说》)——汪然:泪汪汪的样子。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沃若:肥润的样子。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铿尔:铿的一声。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五柳先生传》)——晏如:安然的样子。

(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盘盘焉:回曲环绕的样子;囷囷焉:曲折回旋的样子。

二、“者”与“所”的用法古代汉语里的“者”、“所”是两个特殊的词,它兼有助词和代词的特征,所以也有人把它们归为特指代词。

但从语法意义上讲,助词是主要功能,其指代义是在它们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后才明确的。

1、“者”字通常放在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这时“者”字具有指代意义,可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或者中心词省略,简单译为“……的”,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的作用。

初一文言文常考字词

初一文言文常考字词

初一文言文常考字词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2、以:徐喷以烟:介词,“用”。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夏蚊”。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用在主谓结构间,取消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以数万计:介词,“用”。

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此独以跛之故:因为人皆吊之:代词,他(指丢马的人)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其邻人之父亦云:结构助词,“的”。

仁以为己任:介词,“把”。

3、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可不译。

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

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堕而折其髀: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译作“然后”。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译作“却”。

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译作“并且”。

4、然:忽有庞然大物: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果然鹤也:副词词尾,不译。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可是,连词,表转折。

5、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作“被”知之为知之:译作“是”。

项为之强:译作“因为”。

以丛草为林:译作“当作”。

为人谋而不忠乎:译作“替”此何遽不为福乎?:译作“是”6、其:其子曰:代词,他的其恕乎:副词,译作“大概,也许”。

大亡其财:助词,不译必细察其纹理:代词,译作“它的”。

蹲其身:代词,译作“自己的”而折其髀:代词,他的,指“好骑”的儿子7、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8、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故又名“鬼市”云。

:所以此独以跛之故:原因、缘故。

9、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指“在这几个同行的人中间”。

10、时: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元方时年七岁:当时时而习之:时常。

11、富:宋有富人:形容词,富裕家富良马:动词,有很多,富有12、亡:暮而大亡其财:丢失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13、引:下车引之:拉丁壮者引弦而战:拿起,拉开。

文言文中常见的“名+之+形”结构

文言文中常见的“名+之+形”结构

文言文中常见的“名+之+形”结构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名+之+形”结构。

这种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表示定语后置,即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之”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整个结构与前面的动词往往构成动宾关系,或者与前面的介词构成介宾短语。

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健的筋骨。

②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译: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③穷山之高而止(《始得西山宴游记》)译:到达高高的山巅才停下休息。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居住在高高的庙堂之上,就要为他的百姓担忧;处在远离朝廷的江湖民间,就要为他的国君分忧。

⑤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译:如果凭借这么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译:作为一个人,又有谁能够把自己洁净的身子去蒙受浑浊的赃物的玷污呢?⑦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译:现在凭借强大的秦国,先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

二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作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标志。

它往往强调形容词所表达的情形。

这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它的前面一般没有动词或者介词。

如:①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翻译:天下这么大,又有几个人呢?解说:强调“大”,从而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难能可贵。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翻译:我年轻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

解说:强调“壮”,表达了对郑伯没有重用自己的不满。

③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五人墓碑记》)翻译:唯独这五个人如此光明显耀,为什么?解说:强调“皦皦”,突出五人的人生价值,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翻译:邻邦的国力变得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变得薄弱了。

解说:强调“厚”与“薄”的对比,意在说明“灭郑”的不可取。

文言文的词性

文言文的词性

•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 “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 陈涉世家》)
• 故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孟子>二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十则》 ③广故数言欲亡 《陈涉世家》 ④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⑥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 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木 兰诗》 ②曹刿请见(拜见,谒见)《曹刿论战》 • 于是见公输盘 (拜见,谒见)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通“现”,出 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胡不见我于王(引见)《公输》
⑤路转溪头忽见 (通“现”,出现)

• ⑥墨子乃见王(拜见,谒见)
•书
①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 ②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 ③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④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 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②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 于是见公输盘 ()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④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 ⑤路转溪头忽见 () • ⑥墨子乃见王()
•秀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秀丽) 《醉翁亭记》 ②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醉翁亭记》
㈤表因果“因而”例: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夸父) 道渴而死
• 五、于
㈠表比较:有超过的意思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所欲有 甚于生者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 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试用于昔日
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 ②战于长勺 ③箕畚运于渤海 之尾

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文言文中不乏一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特别是一些虚词,虽然实际没有意义,但是却在整个句子的翻译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为使得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小编给整理了一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汇200个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汇200个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汇200个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文言文“为、以、而、其、之”字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为、以、而、其、之”字用法及例句

1、成为,变成例句:此何遽不为福乎?2、做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作为,当作例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4、是例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以为,认为例句:孰为汝多知乎!6、被例句: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8、治理例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9、为了例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0、给、替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1、对,向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例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连词4、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例句:以伤先帝之明。

动词6、认为例句: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溪深而鱼肥。

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其:代词1、用作人称代词例句:秦王恐其破壁。

2、指示代词例句:今存其本不忍废。

副词3、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之: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文言文助词翻译

文言文助词翻译

一、助词的种类1. 结构助词结构助词主要用于构成句子成分,如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常见的结构助词有:(1)之:用于名词、代词之后,构成名词性短语。

译为“的”、“之”。

例:孔子之弟子。

翻译:孔子的弟子。

(2)者: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构成名词性短语。

译为“……的人”、“……的事”。

例:读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翻译:读书的人,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所: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译为“所……的”。

例:所学之道。

翻译:所学到的道理。

2.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用于表达说话者的语气、情感。

常见的语气助词有:(1)也: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

译为“呢”、“啊”。

例:吾闻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我听说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2)矣: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疑问、反诘等语气。

译为“了”、“啊”。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

(3)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诘等语气。

译为“吗”、“呢”。

例:子路,何如?翻译:子路,怎么样?3.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词、短语、句子,表达各种逻辑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1)而:用于连接并列的词、短语、句子。

译为“并且”、“而且”。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2)以:用于表示原因、目的、手段等。

译为“因为”、“为了”、“用”。

例:吾欲以此报先帝之恩。

翻译:我想用这个来报答先帝的恩情。

(3)与:用于表示并列、联合、比较等。

译为“和”、“跟”、“同”。

例:孔子与弟子游于舞雩之下。

翻译:孔子和弟子们在舞雩之下游玩。

二、助词的翻译在翻译文言文助词时,应根据语境和语气进行灵活处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1. 保留原文:对于无实际意义的助词,可保留原文。

例:孔子之弟子。

翻译:孔子的弟子。

2. 替换为现代汉语:对于有实际意义的助词,可替换为现代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所”的作用相同。)
O《史记•淮阴侯列传》: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
(“之所”的前后分别是“公”和“居”,意思是“您所掌握的”,这个“之所”的作用与
“所”的作用相同。)
(二)“者”、“所”与一般化转指
“者”和“所”都可以表示一般化的转指。这里“转指”的意思是说:由它们 构成的助 词短语 所表示的内容,都不是谓词性词语本身 的内容,而是该谓词性词语 所表述的意义之 外的内容。具体地说,者字短语 所指称的、是 谓词性词语 的主语所表示 的内容,而所字短 语所指称的,是 谓词性词语 的宾语所表示 的内容。
((魏公子无忌当听到门客的话后)于是公子立刻自责自己,好象没处存身似的。)
O《史记•齐太公世家》:田乞伪事高国者。
(田乞假装顺从高昭子、国惠子的样子。)
2、所
“所”常用在谓词性词语 的前面组成体词性的短语。与“所”组合的这个谓词性词语, 一般不包含有宾语。这是因为:所字短语所指称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这个谓词性词语的宾语所表示的事 体。这个事体常是事物,有时也可以是人。例如:
O《战国策•秦策三》:人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所恶: 指人)
O《孟子•告子下》: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水)
O《论语•里仁》: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生活) 物)
由上可见,不管什么,只要是“恶”的对象,都可以用“所恶”来表示。而一般的名词
性词语所指称的,通常是某类比较确定的人、物。
从以上两组例句可以看出,者字、所字短语所指称的事体,比名词性词语所指称的某类
人、物更概括,抽象,所以说,者字、所字短语所指称的是一般化的事体。正由于这个原因,
有此学者将“所”和“者”归入代词,因为代词也可以指称一般化的人、物。但是代词是实 词,而“者”、“所”则是虚词,所以我们不把它们归入代词。
(三)“者”与“所”的不同特点
O《礼记•内则》:内腥,细者为验,大者为轩。(大者:指肉)
(大者为轩:切成大片的生肉叫“轩”。)
O《庄子•秋水》: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大者:指水)
从上例可以看出:不管是什么人、物,只要是大的,“大者”都可以代替。(由此,我觉得
“一般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泛指”。)
再看所字短语构成的例句。例如:
(“逝者”是指水,水是“逝”的主语所表示的物。)
注意1:主谓短语也是谓词性的,所以“者”有时也可以用在主谓短语 后面,构成者字短 语。这种者字短语所指称的,是给这个 主谓短语做主语 的那个大主语。例如:
O《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力不中”:主谓短语,加“者”后,指“力不中的人”。)
O《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
(“君所恶”的意思是“您所憎恶的人”。)
注意2: “之所”的作用与“所”的作用大体相同,也是构成所字短语。在“之”前一般 都有定语,这个定语 从语义上看,也 是“所”后谓词的主语。
O《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之所”的前后分别是“人”和“欲”,意思是“人们所期求的”,这个“之所”的作用
O《史记•秦始皇本纪》: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所至”是指“到的地方”,这个“到的地方”相当于“至”的宾语所表示的处所。)
O《战国策•赵策二》: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
(“所闻”是“听说的事”,相当于“闻”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
O《韩非子•安危》:所爱不亲,所恶不疏。
(“所爱”和“所恶”是指人,即喜爱的人和厌恶的人。)
也。
("五者”是总括前面的五种关系。)
注意3:者字短语给“似” “似若”、“如” “伪”等做宾语时,表示“假装……的样子”、
“好像……似的”例如:
O《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温和恭敬,好像不会说话似的。)
O《史记•信陵君列传》: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 者。
“者”、“所”都有一般化转指的作用,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除了相同之处以外,“者”、
O《战国策•秦策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毛羽不丰满”:主谓短语,加“者”后,指“毛羽不丰满的人”。)
注意2:基数词也是谓词性的,也能构成者字短语,这种者字短语常 有总括的作用。例如:
O《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达德也。
(“三者”是总括“知、仁、勇”这三种品德。)
O《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
O《孟子•滕文公下》:御者且羞与射者比。
(“御”的意思是驾马车,“御者”是指驾马车的人。这个“驾马车的人”相当于“御”
的主语所表示的人。同样“射”是指射箭,“射者”是指射箭的人。“御”和“射”都是谓词
性词语,加者后变成体词性词语。)
O《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老”也就是指人。)
O《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意1:在所字短语 之前,还可有体词性词语。一般把所字短语之前的体词性词语分析为 定语,但从语义关系看,这个 名词性词语,相当于“所”之后那个谓词性词语 的主语。例 如:
O《礼记•中庸》:舟车所至。
(“舟车” 一般分析为“所至”的定语,但是从语义关系看,“舟车”是“至”的主语。“舟 车所至”的意思是“船和车到达的地方。”)
而“ 一般化”的意思是说: 者字短语和所字短语 所指称的内容,是比名词性词语 所指称 的实体更为抽象、概括的一种事体。这种事体,我们称之为“ 一般化事体”。例如:
O《韩非子•说疑》:大者不难卑身尊位以下之,小者高爵重禄以利之。(大者:指人)
O《战国策•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大者:指虎)
文言文结构助词
目录:
1者、所1
2、之、其5
常用文言文的结构有“者”、“所” “之” “其”在这四个助词中, 的共性;“之” “其”有较多的共性,以下分两组介绍。
一、
主要通过:“者” “所”的作用;与一般化自指;不同的特点 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者” “所”的作用。
1
“者”的主要作用是用在 谓词性词语 的后面,构成者字短语,者字短语 是体词性的。“者” 前的谓词性词语,通常没有主语。这是因为:者字短语所指称的, 正是该谓词性词语的主语 表示的人、物等事体。者字短语常表示人,也可以表示物。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