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报告(古代服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研究报告——关于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潘宏婷阎爽雷子惠穆彤祁伟李欣悦刘畅付婧雯查玉芳

指导教师:孙昕

摘要:中国古代的服饰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变化与社会变迁

研究方法:资料搜整

一、问题的提出:千姿百态的古代服饰与古代中国社会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各时期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影响

三、本论:

1、原始社会

原始人类在漫长的黑暗中摸索,渐渐懂得利用火及兽皮取

暖,为人类的文明带来了一线曙光。根据考古发现的实物,

证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前之前,原始人类就已经会使用骨

针来缝制兽皮衣服。除了骨针的发现外,在这些遗址中也发

现了相当大量的饰品,这些饰品包含各种穿孔的石珠、贝壳、

兽牙等,明显是用来制作成串饰的。到了新石器时代,

人们进入畜牧、农耕的阶段,开始营造房屋,改变穴居野处

的居住方式,男子负责狩猎、打制石器、琢玉,女子则负责

采集、制陶、纺织等工作,人类生活正式进入分工合作的阶

段。

原始社会的服装配套包括冠帽、衣裳、套裤、护腿、斜靴、发式、首饰、纹彩等。由陶器、玉器等遗物,可以推测当时的服饰风貌。

2、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的上限一般定在公元前的夏王朝,时间跨度为一千六百年,到公元前481年止。其间的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宗教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形式到内容上已经完全规范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准则,极大地加速了先民思想从朦胧到清醒这一发展历程。原始信仰的对象明朗化,与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已“礼”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在规范全社会行为的同时,制约了人们的思想。直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才出现思想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时期。

是中国服饰文化定型的重要阶段。它在政治、经济、

科技和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将

上古鲜明的宗教意识和统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逐步

形成并积淀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和装饰风格的服装符

号,这对后世的着装观念具有重要影响;二是在形态

上出现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两种基本体制,规定和

确立了一整套严格的服饰制度,并纳入礼制范畴,在

朝廷官员和民间极力推行。因此,这一时期的服装,

从今天发现考古资料和史籍中,我们看到最多的还是

和礼制有关的服装,其中表现这一时期人们共同的社

会心理。

夏商周时期的服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祖先的信

仰。在参加祭祀活动时,人们须穿饰有章纹的祭服,

每代君王祭服上的纹饰皆有不同。夏画山纹,殷商画

火纹,周画龙纹。

2、汉代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历经秦朝的严苟政治,刘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

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

袍。

汉服有如下基本特征:交领,右衽,无扣系带

(襦裙)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4、唐代

襦裙服

襦是一种短衣、短袄衣服,襦裙服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襦衫长度,彩绣,领口,流行。

唐代妇女下裳为裙。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多少有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高及腋下。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很多。

唐代女着男装蔚然成风由于:一是唐朝风气开放自由,二是游牧民族的影响。

中晚唐时期

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称之为“大袖衫”。

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面多有精美的

图案。通常,大袖衫和高腰长裙、披帛一起搭配。女

子穿着的大袖衫、高腰宽摆长裙

唐代服饰图案花团锦簇,争妍斗盛,多为花卉、对鹿、对马等,植物纹样大量出现。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自由、丰满、华美、圆润。

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厮役,日常生活中穿的常服包括圆领缺袍、幞头、革带及长靴。

幞头(fútóu):相传始于北周武帝。始名帕头,至唐始称为幞头。是由鲜卑帽演变出来的,它本是一幅头巾,系裹时两个巾角向前抱住发髻,其余两个巾角在脑后结扎,多余的部分自然垂下。幞头的质料起初用黑色的缯或罗,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软的,故称“软脚幞头”。以后又在巾角中用铜、铁丝作骨,将它撑起来,成为“硬脚幞头”。由于硬脚的形状及翘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脚”、“展脚”、“朝天”等式。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

北周时出现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为此后中国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员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绯、绿、青为等差,用花纹表示官阶

初以纱罗为之,后因其软而不挺,乃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纱内,使顶高起。裹幞头时除在额前打两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后取消前面的结,又用铜、铁丝为干,将软脚撑起,成为硬脚。

唐时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趋平直。至宋,幞头以藤织草巾子作里,用纱作表,再涂以漆,称为“幞头帽子”,可以随意脱戴。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身份不同,式样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

5、元代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

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

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

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

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