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说勤奋》课件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 说勤奋
“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自由朗读课文
1、画出生字词,读准生字 词; 2、读通读顺句子,难读的 地方多读几遍; 3、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liáng zhěn
shāo
桥梁 枕头 稍微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mò xiào
guà n
期末 校园 习惯
dù
jī chǔ shè
远渡重洋 基 础 社 会
滚瓜烂熟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有所作为 远渡重洋
• 童第周:浙江人,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
要开创者。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 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 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 地高声朗读, 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 对比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 头,睡觉时 只要 稍微 一动,枕头 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 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
每天天刚 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 习惯地回顾一 下当天的学习内容。起早贪黑
比较一下,司马光和童第周的 “勤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
1、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 “勤能补拙”,用“()”括出。
2、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 的名言或故事?
陈毅勤学成才的故事
作
1、摘抄关于“勤奋” 的成语或名言;
业
2、收集关于“勤奋”
的故事。
3、他们成功靠什么?
编成《资治通鉴》 (古)
青蛙卵剥离手术 (今)
•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
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 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神宗 时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成书。
•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
体通史,共294卷。记事上起战国,下至五代 ,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 。书名“资治”,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 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
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 “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 画出来。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 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 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 贡献。
认真默读课文,小组学习:
1、为了说明观点,作者举了哪 些人的例子? 2、他们最后成功了吗?找出相 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起来。
“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自由朗读课文
1、画出生字词,读准生字 词; 2、读通读顺句子,难读的 地方多读几遍; 3、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liáng zhěn
shāo
桥梁 枕头 稍微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mò xiào
guà n
期末 校园 习惯
dù
jī chǔ shè
远渡重洋 基 础 社 会
滚瓜烂熟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有所作为 远渡重洋
• 童第周:浙江人,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
要开创者。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 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 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 地高声朗读, 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 对比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 头,睡觉时 只要 稍微 一动,枕头 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 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
每天天刚 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 习惯地回顾一 下当天的学习内容。起早贪黑
比较一下,司马光和童第周的 “勤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
1、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 “勤能补拙”,用“()”括出。
2、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 的名言或故事?
陈毅勤学成才的故事
作
1、摘抄关于“勤奋” 的成语或名言;
业
2、收集关于“勤奋”
的故事。
3、他们成功靠什么?
编成《资治通鉴》 (古)
青蛙卵剥离手术 (今)
•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
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 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神宗 时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成书。
•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
体通史,共294卷。记事上起战国,下至五代 ,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 。书名“资治”,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 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
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 “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 画出来。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 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 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 贡献。
认真默读课文,小组学习:
1、为了说明观点,作者举了哪 些人的例子? 2、他们最后成功了吗?找出相 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