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概念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认识数的整数概念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认识数的整数概念数学是一门关于数和运算的学科,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首先需要认识数的整数概念。
整数是数的一种形式,它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正整数是大于零的整数,用来表示我们常见的自然数,如1、2、3、4等等。
在数轴上,正整数位于原点的右侧,从而形成了一个递增的序列。
正整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计算物品的数量、人的年龄等。
负整数是小于零的整数,用负号"-"来表示,如-1、-2、-3、-4等等。
在数轴上,负整数位于原点的左侧,同样形成了一个递减的序列。
负整数在实际问题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温度的表示、负债的计算等。
而零是一个特殊的整数,用0来表示。
在数轴上,零位于原点的位置,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零在数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乘法中的性质、减法中的规则等。
认识数的整数概念,可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在课堂上,老师会通过举例和练习来帮助我们理解整数的概念和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趣味的游戏、实物的演示等方式来加深对整数的认识。
除了认识整数的概念,我们还需要学会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整数的加法运算是指将两个整数相加,得到一个新的整数。
在加法运算中,正整数与正整数相加的结果仍然是正整数,负整数与负整数相加的结果仍然是负整数,正整数与负整数相加的结果可能是正整数、负整数或零。
例如,2 + 3 = 5,-2 + (-3) = -5,2 + (-3) = -1。
整数的减法运算是指将两个整数相减,得到一个新的整数。
在减法运算中,我们需要注意正整数与负整数的相减规则,即正整数减去一个较大的负整数,结果为正整数;负整数减去一个较大的正整数,结果为负整数。
例如,5 - 2 = 3,-5 - (-2) = -3,2 - (-3) = 5。
在学习整数的运算过程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数学方法和策略,比如利用数轴、计算器等工具来帮助理解和解决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大全
小学三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大全
1.单价×数量=总价
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3.速度×时间=路程
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5.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6.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
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公斤=1市斤,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7.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8.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3:6=9:18
9.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10.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3:χ=9:18。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 数的概念:数是用来计数和表示数量的。
2. 数的读法:掌握从零到一百的数字读法。
3. 数的表达方式: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汉字数字和手指表示数字。
4. 数的顺序关系: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如比较大小、前后关
系等。
二、数的运算
1. 加法:了解加法的概念和符号,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 减法:了解减法的概念和符号,能够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3. 数的组合:掌握数字的组合方式,如十位数、个位数的组合。
4. 数量的增减:理解数量的增减变化,如加一、减一等。
三、数的应用
1. 计数:能够用适当的方法计数物体的个数。
2. 数的使用:应用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交换物品等。
3. 数的表示:学会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如几个、多少等。
四、数的认知和计算策略
1. 工作记忆:训练记忆和思维,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2. 综合分析: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解决数学问题。
3. 归纳总结:总结规律,应用到类似的数学问题中。
4. 灵活思维:培养灵活的解题思路,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提高数学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小学三年级数学的重点知识点归纳如下:1. 数字与数的概念:- 数的概念:理解数是用来计数和表示数量的概念。
- 数的顺序:通过数线、数列等形式来理解数的顺序关系。
- 数字的认读与写写:认读并正确写出各类数字。
2. 加减法:- 加法:掌握加法的概念,通过操作实际对象和计算器等进行简单加法运算。
- 减法:掌握减法的概念,通过操作实际对象和计算器等进行简单减法运算。
- 加减混合运算:通过实际问题和计算器等进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3. 单位与长度:- 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并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
- 长度的比较: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掌握长度的大小关系。
- 长度的换算:通过计算和解题,掌握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4. 钱币与购物:- 认识常见的人民币面值,并能正确读写。
- 认识常见的货币符号,如¥。
- 进行购物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理解找零的概念。
5. 二位数与三位数:- 二位数的认识:认识二位数的概念和特征,能正确读写二位数。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二位数的加减法运算:进行简单的二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 三位数的认识:认识三位数的概念和特征,能正确读写三位数。
- 三位数的加减法运算:进行简单的三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6. 分数的认识:- 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平均分的计算。
- 半分之一: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读写半分之一。
- 分数的比较:通过实际问题和计算,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
以上是小学三年级数学的重点知识点的一些归纳,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内容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内容知识点
一、整数概念和运算
1. 整数的概念:正整数、零、负整数
2. 整数的比较和大小:绝对值的比较和大小
3.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二、分数与小数
1. 分数的概念:分子、分母
2. 分数的化简和扩展
3.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通分后相加、相减
4. 小数的概念: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5. 小数与分数的转换
三、简便计算
1. 乘法口诀表的背诵和应用
2. 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法则
3. 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图形与推理
1. 几何图形的认识:点、线、线段、射线、平行线、直角、四边形、三角形、圆等
2. 图形的对称性和轴对称图形
五、面积和体积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2. 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时间与日期
1. 时、分和秒的概念
2. 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的转换
3. 日、周、月、年的关系和计算
七、应用题
1. 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
2. 简单的物理量的计算和换算
八、数学思维与逻辑
1. 数学推理和证明方法
2. 逻辑思维与数学问题的解决
以上是小学三年级数学内容的主要知识点,通过系统学习和练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它不仅能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加油!。
小学三年级数学概念知识点汇编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
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将学习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小学三年级数学的主要内容:1.数的概念:学生将学习数的基本概念,如自然数、整数、连续数等。
他们将学会使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和比较数。
2.加法和减法:学生将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他们将学会使用加号和减号来表示和计算加法和减法运算。
3.乘法和除法:学生将学习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他们将学会使用乘号和除号来表示和计算乘法和除法运算。
4.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比较数的大小来确定它们的顺序关系。
他们将学会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等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5.数的进位和退位: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进位和退位运算。
他们将学会在加法和减法中进行进位和退位操作。
6.数的认识和表达:学生将学习如何认识和表达数。
他们将学会使用数字和图形等表示数的概念。
7.长度、重量和容积单位:学生将学习长度、重量和容积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他们将学会使用厘米、千克和升等单位来度量长度、重量和容积。
8.图形的认识和分类:学生将学习如何认识和分类图形。
他们将学会识别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等常见图形。
9.简单的分数概念:学生将学习分数的基本概念。
他们将学会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如半、四分之一等。
10.时间的认识和计算:学生将学习如何认识时间和进行时间的计算。
他们将学会读表和计算一天或一周的时间。
11.数字的应用:学生将学习如何应用数字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将学会通过应用数字来计算物品的价格、数量等。
通过以上的概念和知识点的学习,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将逐渐建立起基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知识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做好准备。
小学三年级数学概念整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概念整理
数的认识
初步认识1~99之间的整数,能够把物品按照一定的数目分组,并能正确地用数字表示出来。
加法
掌握两数相加的方法,理解加法法则:加0不变,数的交换律、结合律。
减法
掌握两数相减的方法,理解减法法则:减0不变,数的交换律、消去律。
乘法
初步掌握数的乘法,理解乘法法则:乘1不变,0与任何数相
乘都得0,数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除法
初步了解两个整数间的除法关系,掌握用除法算出商和余数的
简便方法。
小数
初步了解小数的概念,会用小数数位表示有限的小数。
分数
初步了解分数的概念,会用分数表示一个数是若干份中的几份,会用分数比较大小。
金钱
初步认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面值。
长度、面积和体积
初步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学会用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进行测量。
几何图形
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和立体图形(立方体、正方体)。
时间
初步认识钟表的指针,会读整点和半点,会区分上午和下午。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全册概念公式大全
1.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也称分解质因数)是把一个数字分解成质数(1以外的最小自然数)乘积的一种方式。
2.立方体体积:立方体体积是指立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V=a×a×a,其中a表示立方体的边长。
4.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是指三角形表面积的大小,可用公式表示,S=1/2×a×b,其中a和b是三角形两边的长度。
5.角度的换算:角度的换算是把角度以一定单位来表示的一种方法,把角度用弧度表示时,1°=π/180;把角度用圆周率表示时,
1°=π/180×π=2π/360。
6.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指的是由定义、象征和表示的几何图形,包括圆形、矩形、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多种形状。
7.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连续等差的一组数,即数列中的各数和数列的第一项、第二项之差相等,等差数列的公式是A=a+(n-1)d,其中a表示等差数列的第一项,n表示数列的成员数,d表示等差数列的公差。
三年级上册数学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概念(一):1、克、千克、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2、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3、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 表示4、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二):1、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先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进行估算。
2、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写积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数进几。
(三)1、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
2、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3、下午面向落山的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4、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可以确定左上方是西北方,左下方是西南方,右上方是东北方,右下方是东南方。
(四)1、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把两位数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或两位数再进行估算。
注意:在进行除法估算时不能出现余数,如果出现余数,就要根据乘法口诀进行调整。
2、笔算除法: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以除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去除以除数,商写在个位上;如果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就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抬下来继续除。
(五)1、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3、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六)1、一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每月有31天;4个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每月有30天;有28天或者29天的是2月。
1、不是4的倍数的年份是平年,平年的2月有28天,全年有365天,有52周零1天。
三年级数学周长概念
三年级数学周长概念
在三年级数学中,学习周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周长是指一个平面图形边缘的总长度。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周长的概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定义:周长是一个封闭图形所有边的总和。
比如,一个矩形的周长是它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2.计算方法:
●对于正方形,周长= 4 × 边长。
●对于矩形,周长= 2 × (长 + 宽)。
●对于三角形,周长 = 三边之和。
●对于圆形,周长= 2 × π × 半径(π约等于
3.14)。
3.实际应用:周长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比如计算围栏的长度、运动场的跑道长度等。
4.单位:周长的计算结果通常以长度单位表示,如厘米(cm)、米(m)等。
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如利用实物测量、绘图、解决实际问题等方法。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还能学会如何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整数的认识
1.自然数和零的概念
2.正整数和负整数的概念
3.整数的比较
4.整数的加减运算
二、加法和减法
1.加法和减法口诀
2.加法和减法的逆运算
3.进位和借位的概念
4.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三、乘法的认识
1.乘法的定义
2.乘法的性质
3.乘法口诀
4.乘法的运算方法
四、整数的乘法和除法
1.整数的乘法运算
2.乘法法则:零的乘法、乘法的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分配律
3.整数的除法运算
4.除法的性质和运算方法
五、分数的认识
1.分数的定义
2.分子和分母的概念
3.分数的比较
4.分数的加减运算
六、长度、质量和容积
1.长度的认识和量度单位
2.长度的估算和换算
3.物体的质量和质量的量度单位
4.容积的认识和量度单位
七、图形和面积
1.不同形状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三角形等
2.图形的边和角
3.图形的面积概念
4.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八、时钟的认识
1.表示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
2.时钟的读法和表示时间的方法
3.时间的计算方法
九、数据统计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数据的图表表示:条形图、表格、折线图等
3.数据的分析和总结
十、分析和解决问题
1.数学问题的读懂和理解
2.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3.分析问题的策略和思路
4.反思和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上是小学三年级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数字的进位和退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数字的进位和退位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数字的进位和退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掌握这个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字,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字的进位和退位的概念以及相应的解题方法。
一、认识进位和退位进位和退位是数字在不同位数间的转换关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计数系统是十进制,它是基于数字0-9的规则。
当某一位的数值达到9时,需要进位;当某一位的数值为0时,需要退位。
例如,数字58,数字5表示十位上的数值,数字8表示个位上的数值。
当个位上的数值加1时,就需要进位,变为60。
当十位上的数值减1时,就需要退位,变为48。
二、进位和退位的规则1. 进位的规则:当个位上的数值加1时,如果结果为10,就需要进位。
十位上的数值加1。
例如,59 + 1 = 60,个位上的数值加1,变为6,十位上的数值进1。
2. 退位的规则:当个位上的数值减1时,如果结果为-1,就需要退位。
十位上的数值减1。
例如,49 - 1 = 48,个位上的数值减1,变为8,十位上的数值退1。
三、进位和退位的应用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在数学运算中经常出现,包括加法、减法和乘法等。
下面以几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应用进位和退位的方法。
例1:计算56 + 28。
首先,从个位开始相加:6 + 8 = 14。
个位上的数值为4,十位上的数值需要进1。
然后,十位上的数值相加:5 + 2 + 1 = 8。
十位上的数值为8。
所以,56 + 28 = 84。
例2:计算73 - 48。
首先,从个位开始相减:3 - 8 = -5。
个位上的数值为5,十位上的数值需要退1。
然后,十位上的数值相减:7 - 4 - 1 = 2。
十位上的数值为2。
所以,73 - 48 = 25。
例3:计算27 × 4。
首先,个位上的数值相乘:7 × 4 = 28。
个位上的数值为8,十位上的数值不变。
然后,十位上的数值相乘:2 × 4 = 8。
三年级数学上册所有定义和概念汇总整理
三年级数学上册所有定义和概念汇总整理1.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它走过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1分钟等于60秒。
3.2小时等于120分钟。
可以想象1小时是60分钟,2小时就是2个60分钟。
4.当需要测量长度较短或需要更精确的测量时,可以使用毫米(mm)作为单位。
5.1厘米等于10毫米。
6.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7.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8.有时候我们使用分米(dm)作为单位来测量长度。
9.1分米等于10厘米。
10.1米等于10分米。
11.当需要测量较长的距离时,通常使用千米(km)作为单位。
1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是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000米。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为1千米。
13.1千米等于1000米,也可以称为公里。
14.我们研究过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千米除外)。
15.3千米等于3000米,可以想象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1000米;5000米等于5千米,可以想象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
16.当需要测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使用吨(t)作为单位。
17.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18.1吨等于1000千克。
19.这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是1吨。
20.蓝鲸的体重使用吨作为单位。
21.我们研究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22.在进行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相加。
如果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23.在进行加法验算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24.在进行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如果某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借1……当十。
25.在进行减法验算时,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也可以用加法验算,用差加上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26.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可以用口算、笔算或估算。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必背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必背概念
一、长度单位
1、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千米=1000米
二、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三、时间单位
1时=60分1分=60秒
四、加法: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五、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六、乘法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七、四边形
1、四边形特点是: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2、长方形的特点是: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3、正方形的特点是:4条边都相等,有4个直角。
4、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5、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宽)的和=周长÷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6、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八、分数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总分数,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分母相同,分子小的分数就小,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九、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小学三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口诀要牢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北对西南,东南对西北)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方向转.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一共有8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西北与东南相对,东北与西南相对.4、知道其中一个方向,可以通过顺时针方向按东、南、西、北的顺序确定其它的方向.5、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物体为观察点,再进行判断.6、判断方向我们一般使用:指南针和借助身边的事物.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口算时要注意:(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2)0乘以任何数都得0;(3)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4)任何数减0都得原数.(5)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先用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加上几个0.2、验算除法:(1)被除数÷除数=商(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3、笔算除法的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4、笔算除法时,那一位上不够商1,就用0占位.(最高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写商.)5、计算除法时,记住每一次减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第三单元统计1、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2、复式统计表的优点是更有利于数据的观察、比较和分析.3、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步骤:1、确定统计表的名称.2、确定统计表的行列内容和行数、列数.3、制作表头(一般分为三栏).4、填写数据并核对.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比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3.几个个特殊数:25×4=100 ,125×8=100025×8=200 ,125×4=5004.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第五单元面积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周长.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2 )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开平方已知面积求宽:宽=面积÷长已知周长求边长:边长=周长÷4已知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地砖的块数=房间的面积÷每块地砖的面积每块地砖的面积=房间的面积÷地砖的块数房间的面积=每块地砖的面积×地砖的块数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平方米变成平方分米加上2个0,平方分米变成平方米去掉2个0,平方米变成平方厘米加上4个0,平方厘米变成平方米去掉4个0,平方分米变成平方厘米加上2个0,平方厘米变成平方分米去掉2个0,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第六单元年月日(一)年月日1.重要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月1日元旦节. 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2.一年当中1、3、5、7、8、10、12 这7 个月是31天,4、6、9、11这 4 个月是30天.3.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平年与闰年大月、小月天数是相同的,只有二月,闰年比平年多一天.4.季度: 一年分为四个季度,每3个月为1个季度,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平年有90天,闰年有91天),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有91天)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92天),十、十一、十二月是第四季度(有92天).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6.推算星期几的方法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二)24时计时法1、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两个12时表示,在表示的时间前必须加上大概的时间段词语(如凌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2、24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24时表示,在表示的时间前可以加或可以不加表示大概的时间段词语.3、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时,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变成24时计时法,就是把原来的数加上12. 比如,下午3时→3+12=15时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变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比如,16时等于16-12=下午4时.4、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5、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6、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天(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1分=60秒60秒=1分1时=60分60分=1时一天=24小时一周=7天1:00 = 早上1时2:00 = 早上2时3:00 = 早上3时4:00 = 早上4时5:00 = 早上5时6:00 = 早上6时7:00 = 上午7时8:00 = 上午8时9:00 =上午9时10:00 =上午10时11:00 = 上午11时12:00 = 中午12时13:00=下午1时14:00=下午2时15:00=下午3时16:00=下午4时17:00=下午5时18:00=下午6时19:00=晚上7时20:00=晚上8时21:00=晚上9时22:00=晚上10时23:00=晚上11时24:00=深夜12时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1、小数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2、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钱时,整数部分表示几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小数表示几角,小数点后面第二位小数表示几分.3、小数点后面有几个数字就叫几位小数.4、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二位小数来表示.5.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6.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第八单元*搭配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要有序地思考问题,这样搭配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数字排列,先用一个数开头排出种数,再乘以数字的个数(0除外).*物品搭配用不同种类的数量相乘就等于搭配的种数.*每两个人或两个队比赛一场,比赛的场数从1开始加,加到比人数小1的数.。
精编小学三年级数学公式定义大全
精编小学三年级数学公式定义大全第一部分:概念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举例:12+16=16+12=28。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举例:(10+15)+30=10+(15+30)=55。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举例:2×9=9×2=18。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举例:(3×5)×10=3×(5×10)=150。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3)×5=2×5+3×5 =2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举例:(1)6686202338320⨯⨯===⨯⨯; (2) 007=。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举例:3×20=60;50×4=200。
7、什么叫等式?答: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举例:(1)6×3=18,那么:6×3×25=18×25;(2)5×9=45,那么:593453⨯÷=÷。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举例: x+3=17。
9、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
即例出代有x 的算式并计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核心知识总结理解和运用整数的概念
小学三年级数学核心知识总结理解和运用整数的概念小学三年级数学核心知识总结:理解和运用整数的概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学好数学是他们学习的基础。
而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核心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
其中,理解和运用整数的概念是一个关键的内容。
本文将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核心知识进行总结,特别是关于整数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一、整数的概念整数是指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的集合。
在数轴上,可以用正数、负数和零来表示。
正整数表示往右移动,负整数表示往左移动,而零则表示原点。
例如,在数轴上,1表示向右移动一个单位,-1表示向左移动一个单位,0代表原点。
在小学三年级,我们需要理解整数的这一基本概念。
二、整数的运用1. 整数的比较在数学中,比较整数大小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整数的绝对值来确定大小。
例如,|-3| = 3,|2| = 2,所以-3比2小。
同时,我们需要了解相等的整数,即它们的绝对值相同。
2. 整数的加减运算整数加法的规则是: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将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将绝对值较大的数减去绝对值较小的数。
例如,5 + (-3) = 2;-4 + (-2) = -6。
整数减法的规则是: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
例如,7 - 4= 7 + (-4) = 3。
3. 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整数的乘法规则是:同号相乘为正,异号相乘为负。
例如,6 × 3 = 18,-4 × (-2) = 8。
整数的除法规则是:同号相除为正,异号相除为负。
例如,12 ÷ 3= 4,-9 ÷ (-3) = 3。
三、整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除了理解和运用整数的概念,我们还需要学会将整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际应用:1. 温度计是整数的应用之一。
通过整数,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当前的气温是上升还是下降。
2. 银行账户也是整数的应用之一。
如果我们的账户里有存款,那么我们的存款会是正数;如果我们欠银行钱,那么我们的存款会是负数。
如何在小学三年级阶段有效理解数学概念?
如何在小学三年级阶段有效理解数学概念?在小学三年级阶段,理解数学概念是孩子们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挑战之一。
数学不再只是简单的数数和算术运算,它开始涉及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理解数学概念就像是探险家踏上一段充满谜题和惊喜的旅程。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开始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来认识数学世界的时候。
例如,当他们学习加法和减法时,数学概念就像是一位友好的向导,引导他们步步前行,解开问题背后的奥秘。
其次,理解数学概念需要耐心和坚持。
就像学习新技能一样,有时候孩子们可能会觉得困惑或者挫折。
但正是在这些困难中,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
数学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反复的练习和思考,就像一位良师益友耐心地引导学生,让他们逐渐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
此外,理解数学概念也需要将抽象变成具体。
在学习几何形状和测量时,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例如,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他们可以理解什么是面积和周长,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
最后,理解数学概念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
在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形成一个合作的团队,共同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通过小组讨论、游戏和问题解决,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数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阶段有效理解数学概念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们通过探索、坚持和互动来实现。
数学概念就像是一位引领者,引导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探索未知的领域,这不仅是学术上的成就,更是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愿每位小学生在这段旅程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学乐趣与成就!。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学生开始接触和学习关于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对于孩子们理解数学世界、建立数学思维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不相等的概念入手,逐步介绍相等和不相等的含义、特点以及应用。
一、不相等的概念不相等是指两个或多个对象在某种方面而言不相同。
在数学中,我们通过比较对象的属性、数量、形状等方面来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1. 属性不同导致的不相等当两个对象在某个属性上不相同,我们就可以说它们不相等。
例如,一个圆形和一个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同,因此可以判断它们是不相等的。
2. 数量不同导致的不相等当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数量不同,我们可以推断这两个集合不相等。
比如,一个集合里有3个苹果,另一个集合里有5个苹果,根据数量的不同可以判断这两个集合是不相等的。
3. 位置不同导致的不相等当两个对象的位置不同,我们也可以认为它们不相等。
例如,一个小朋友站在教室前排,另一个小朋友站在教室后排,由于位置的不同,我们可以说他们的位置不相等。
二、相等的概念相等是指两个或多个对象在某种方面而言完全相同。
在数学中,我们通过比较对象的特点、属性或数量来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1. 特点相同导致的相等当两个对象的特点完全一样时,可以认为它们相等。
例如,两个形状、大小、颜色都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我们就可以说它们是相等的。
2. 属性相同导致的相等当两个对象在某个属性上完全相同,我们可以断定它们是相等的。
比如,两条长度完全相等的线段可以被视为相等。
3. 数量相同导致的相等当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数量相同时,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集合相等。
例如,一个班级有15个学生,另一个班级也有15个学生,根据数量的相同可以判断这两个班级是相等的。
三、应用与例子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在日常生活和数学问题中都有广泛应用。
让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应用。
1. 应用:比较物品的大小当我们需要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时,可以通过相等和不相等的概念来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数学概念、知识点汇编
一、计量单位以及进率应用
1.计量物体的长短时用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1公里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相邻两个长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单位间的进率
1厘米=10毫米是10。
)
2.计量物体有多重时用重量单位,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
生活中一般说一颗鸡蛋、一个苹果、一粒图钉等用克做单位。
一般说一袋洗衣粉、一个人的体重等用千克做单位。
一般说一辆车的载重、一只大象的体重用吨做单位。
3.计量时间的用时间单位,我们已经学过的有时、分、秒。
a.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大格又分成5小格,钟面一圈就是60小格。
b.钟面上有三根针。
最长最细的,跑的最快的是秒针。
他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就是60秒。
最粗最短的,跑的最慢的是时针。
它走一小格式12分钟,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
中间那根针叫分针。
它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
钟,走一圈是60分钟。
1天=24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要走2圈。
)
1时=60分钟(也就是说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要走一圈。
)
1分钟=60秒(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小格秒针要走一圈。
)
c.在时间问题里还要注意单位的正确应用。
我们要注意区分时间和时刻。
时间表示经过的一段空间,所以通常用小时、分钟、秒钟作单位;而时刻通常表示一个开始或者结束的一个点,所以通常用时、分、秒作单位。
比如走了1小时25分钟17秒钟,这是记录经过的时间,而1时25分17秒则表示一个时刻,代表从这个点出发,或者结束。
用我们学过的线段可以表示为:
经过时间(几小时几分钟)
开始时刻结束时刻
(几时几分)(几时几分)
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刻
结束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开始的时刻
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
4、单位转化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是乘进率。
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是除以进率。
二、关于图形的认识和计算。
1、
2、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长方形的周长=2×长+2×宽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宽)×2
长=长方形周长÷2-宽 正方形边长=周长÷4 宽=长方形周长÷2-长
3、已知周长要求设计边长:周长÷2=长+宽 例如:周长是12厘米的图形可以怎么设计? 周长÷2=长 + 宽 12 ÷2= 6 6=1 + 5
6=2 + 4
6=3 + 3
4、给你12个小正方形怎么摆出长方形? 想:12 = 1 × 12
12 = 2 × 6
12 = 3 × 4
5.如何在一个长方形中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通常以长方形的长为正方形的边长。
三、关于计算 1、有余数的除法。
a.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如:21÷4=5……1 (余数要比除数小;反之除数要比余数大。
)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如:21=4×5+1 b .包装问题。
注意是取少不取多。
如:一束鲜花需要6枝玫瑰、8枝满天 星、7枝百合,那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 几束?
33÷6=5(束)……3(枝) 26÷8=3(束)……2(枝) 44÷7=6(束)……2(枝)
3(束)<5(束)<6(束)
答: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3束。
c.坐船、坐车问题。
注意是使用进一法。
如:一条船最多坐5人,那么37个人租几条船合适?
37÷5=7(条)……2(人)
7+1=8(条)
答:至少租8条船合适。
四、关于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