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

合集下载

生物入侵机制

生物入侵机制

生物入侵机制生物入侵是指一种物种(称为入侵物种)从其原来的分布范围扩展到新的地理区域,并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过程。

生物入侵机制涉及到入侵物种的扩散、适应性、竞争、生殖和生态位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阐述生物入侵的机制。

一、扩散机制生物入侵的首要步骤是入侵物种的扩散。

入侵物种利用不同的机制和途径来扩展其分布范围。

其主要机制包括人类介导的传播、被动传播和主动传播。

1. 人类介导的传播人类经济活动是促进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通过交通运输、贸易活动以及引入外来物种等方式,加速了物种间的扩散速度。

例如,人类通过船只、飞机等工具跨越国界,无意中将入侵物种的种子、孢子或幼虫带入新地区。

2. 被动传播被动传播是指入侵物种利用自然力或其他物种的运输来扩散自己。

例如,某些种子能够附着在动物的毛发或羽毛上进行传播;某些昆虫可以随风飘散到远处。

3. 主动传播主动传播是指入侵物种通过主动移动来达到扩散的目的。

例如,一些入侵植物通过生长茎、根茎或分枝的方式,不断向周围环境扩展自己的范围。

二、适应性机制适应性是入侵物种成功侵入新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入侵物种通常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使其能够在新环境中存活并繁衍后代。

1. 快速繁殖相较于当地物种,入侵物种通常具有更快的繁殖速度。

它们能够迅速占领资源,使自己的数量快速增加,并增加与当地物种的竞争。

2. 广泛的适应性入侵物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忍受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态位。

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土壤条件,从而在新环境中找到适合生存和繁衍的条件。

三、竞争机制生物入侵往往与当地物种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入侵物种通过竞争资源、将当地物种挤出生态位等方式,获得相对优势,从而压制或消除当地物种。

1. 资源竞争入侵物种与当地物种之间会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栖息地和水源等。

入侵物种通常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使其数量增加。

2. 功争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角色和功能。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1. 引言1.1 生物入侵的定义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迅速繁殖并扩散的现象。

这些外来物种往往没有天敌或控制因素,因此能够在新环境中迅速增加数量,导致原生物种受到威胁甚至灭绝。

生物入侵通常是由人类意外或故意引入的物种引起的,也可因气候变化、全球化交易等因素而发生。

生物入侵的速度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给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农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生物入侵的定义虽然简单,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当外来物种在新环境中没有天敌时,它们可能会无限制地繁殖,对当地物种造成竞争压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

一些入侵物种还可能传播疾病、破坏农作物、侵扰人类生活等,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认识生物入侵的定义及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生物入侵的机制和影响,才能有效地采取防治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利益。

在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生物入侵的途径、影响、防治措施、案例分析和未来发展,以全面了解这一全球性问题。

1.2 生物入侵的现状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为或自然过程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引起生态系统改变的过程。

目前,全球面临的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生物入侵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入侵种类不断增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外来物种不断被引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

据统计,目前全球已知的入侵物种数量已超过4000种,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增加。

2. 生物入侵区域扩展迅速:生物入侵不仅发生在陆地生态系统,也发生在水域和海洋生态系统。

特别是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生物入侵的区域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3.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入侵物种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繁殖力,一旦引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就可能对当地物种造成竞争、捕食、疾病等不利影响,导致当地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4. 生物入侵给人类经济与生活带来巨大损失:生物入侵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会给人类经济与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生态系统生物入侵与应对措施

生态系统生物入侵与应对措施

生态系统生物入侵与应对措施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生物入侵生态系统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生物进入一个生态系统,繁殖、扩散和占领生态空间,对原生生物造成危害的过程。

入侵生物会与本地生物争夺生存资源,占据原有生物的栖息地和食物链,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甚至会威胁人类健康。

生态系统生物入侵是生物多样性威胁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

二、生态系统生物入侵的影响1. 对生态系统的攻击入侵物种从而导致局部野生物种数量减少到灭绝。

2. 经济和社会影响入侵物种给农业、林业、渔业、园林、观赏、旅游等经济和社会领域造成负面影响;入侵物种还对维持科技等领域的正常运行造成威胁。

3. 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入侵物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取代本地物种,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三、生态系统生物入侵的类型及特征1. 通用入侵物种通用入侵物种(General invasive species),指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竞争力的生物,种类较少,但能在全球范围内入侵,比如黑颈鹤、秃鹫、狼、鬣狗等。

2. 场地指定的入侵物种场地指定的入侵物种(Site-designated invasive species),指入侵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态环境特征受到限制,比如蚊子草、沙漠前胡等。

四、应对生态系统生物入侵的措施1. 预防措施2. 早期检测和报告3. 管理措施4. 生态系统恢复五、结语生态系统生物入侵严重危害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我们应该重视其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它。

预防措施、早期检测和报告、管理措施和生态系统恢复是有效防止入侵物种的关键措施。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不断加强科学技术和政策制定,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和美好。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与生物控制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与生物控制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与生物控制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生物入侵与生物控制。

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物种进入新的地理区域,并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生物控制则是通过引入其他物种来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和影响,以恢复和保护受影响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讨论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与生物控制的概念、原因、影响和方法。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及原因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引起的非本地物种进入新的地理区域并逐渐建立种群。

这些非本地物种可能是通过人为引入(如宠物、农作物等)、动物迁移、海洋生物扩散或空气传播等途径进入新的环境。

生物入侵物种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并对原生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生物入侵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全球化加速了物种的传播和扩散,使物种间的地理障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其次,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使许多生境发生了变化,为入侵物种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此外,人类活动如贸易、旅游和运输也促进了生物入侵的发生。

例如,船只通过国际航运将外来物种带入新的地理区域。

二、生物入侵的影响生物入侵对原生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许多影响。

首先,入侵物种竞争本地物种的资源,如食物、栖息地和光线等。

这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可能导致本地物种灭绝。

其次,入侵物种与原生物种的杂交也可能对遗传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入侵物种还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生态平衡。

三、生物控制的方法为了应对生物入侵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一些生物控制的方法。

生物控制是一种通过引入其他物种来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和影响的策略。

这些控制方法可以分为生物学控制和生态学控制。

1. 生物学控制生物学控制是针对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进行控制。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引入入侵物种的天敌、寄生虫或病原体来控制其数量和繁殖力。

例如,在一些地区,引入特定的昆虫或微生物来控制入侵的植物物种,从而减少其种群数量。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

防治策略
清除 当某一物种初到新地时,试图全面根除是可能的。 当某一物种初到新地时,试图全面根除是可能的。
这种手段虽然极端,但已经被南非的很多国家采用了。 这种手段虽然极端,但已经被南非的很多国家采用了。例 如世界范围内的鼠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80 80多个岛屿 如世界范围内的鼠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80多个岛屿 已经清除了老鼠。但大多数情况下,试图清除是行不通的。 已经清除了老鼠。但大多数情况下,试图清除是行不通的。 因为到目前为止, 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有效的早期预告 系统来报告入侵物种的到来, 系统来报告入侵物种的到来,很少有相应的专门小组执行 有效的根除计划。而且, 有效的根除计划。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完整的数据 系统来确定是否新引进了某一物种, 系统来确定是否新引进了某一物种,并且这一物种是否有 侵略性。然而, 侵略性。然而, 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发现及时, 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发现及时,立即采用有效手段和全 面参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种。 面参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种。所以这种措施在 实施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实施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自然入侵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 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 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 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 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 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 外来物种的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 如紫茎泽兰, 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国的。 都是、 造成农林产品、 产值和品质的 下降. 下降.增加 农产品成本; 农产品成本;
二是对生物多样性 对人畜健康和 造成影响,特别是 贸易造成影响 侵占了本地物种的 生存空间,造成本 地物种死亡和濒危。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

1.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2.生物入侵的模式有哪几类?1)自然入侵2)人类辅助入侵3)屏障去除后的入侵4)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5)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物种6)有意引入3.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最后能否成为入侵种的因素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1)进入新环境的外来物种的自身特点①生态适应能力强②繁殖能力特强③传播能力强;2)该环境是否可被这个物种入侵①具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②缺乏自然控制机制③人类进入的频率高4生物入侵的理论假说有那几点并解说其要点1)多样性阻抗假说要点:结构简单的群落更容易被入侵,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物入侵越难2)天敌逃避假说要点:①天敌是植物种群的重要调节者;②天敌对本地种比对外来种有更大的抑制作用;③植物可以利用天敌调节作用的降低提高种群的增长.3)空生态位假说要点:生物阻力小4)资源机遇假说要点:有可利用资源,入侵种与本地种不存在强烈竞争。

5)干扰假说要点:干扰后创造了空生态位6)生态位机遇假说要点:外来入侵种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多种机遇的综合协同或拮抗所造成的。

5导致当代世界物种灭绝和濒危的主要因素三大因素:1)外来入侵物种2)生态环境破坏3)砍伐或捕获6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的威胁:1)入侵种侵袭可使生物多样性丧失2)破坏景观生态的自然性与完整性3)竞争并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空间4)危害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7入侵模型:公式E=IS式中E——给定区域中外来种的数量;I——外来种引入的数量;S——外来种的存活率。

I=Ia+Ii式中Ia——偶然引入的外来种数量,如因自然扩散或环境污染不慎引入;Ii——有意引入的外来种数量,如因农业生产或园艺观赏的需要而有目的地引入。

S=SvShScSm式中Sv——外来种同土著种竞争灭绝后的存活率;Sh——因草食动物和病原体而灭绝后的外来种存活率;Sc——定居过程中因意外事件(如干旱等)而灭绝后的外来种存活率;Sm——不适应环境而灭绝后的外来物种存活率(如热带种释放到温带中、陆地种释放到水环境中、潮湿地区种释放到干旱环境中等的不适应性)8影响群落可侵入性的五大关键要素1)进化历史2)群落结构3)繁殖体压力4)干扰5)胁迫9简述我国外来入侵种几乎无处不在的表现1)涉及的面广。

生物入侵PPT课件

生物入侵PPT课件
但最应该警惕的是第一种情况!
8
• 外来生物在丰富了区域生物物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很大危害。生物入侵可在个体、遗传、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水平上产生影响, 造成物种濒危、灭绝, 生物多样性 丧失, 并严重影响原有生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统的结构和功能。
•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 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如引 自澳大利亚而入侵中国海南岛和 雷州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 于这种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 不利。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 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
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 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 如紫茎泽兰(图一),薇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图二)都是靠自然因 素而入侵中国的。
5
• 2、无意引进
• 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 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 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生物入侵
1
章节
•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 二·生物入侵的渠道 • 三·生物入侵的生态影响及其危害的原因 • 四·生物入侵的对策 • 五·生物入侵案例 • 六·结语
2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 侵入 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 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 的过程。
9
• 2、生物入侵的原因 • 学术界对外来种入侵发生的原因并不清楚,大致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是从入侵者的角度分析,二是从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去考察。生物入侵 要经历传播、定居、生长繁衍几个阶段。外来物种通过人们的活动,被 有意或无意地带到以前没有生存过的地方。一部分成功地扎下了根开始 生长,而有些就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建 立了根据地的物种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慢慢地开始利用其自身的优 势不断扩大占领区,有效利用资源,排斥和驱逐本地物种。 • 一般说来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如:繁殖能力强, 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 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 占有了优势。

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治措施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非本地物种)通过人为或自然途径进入并定居在自然环境中,给原生态系统、生态经济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带来危害的过程。

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本文将详细描述生物入侵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一、生物入侵的危害1.生态系统破坏:外来种资源竞争力强,出现优势种,而本来生态系统中的领域分布和生态平衡等会受到破坏,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2.物种多样性减少:许多外来物种往往取代了本地物种,造成物种多样性减少,土地逐渐贫瘠化,草原、森林、海洋等生态系统的生态稳定性也会被削弱。

3.经济损失:外来种带来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恶化,农田、林区、草原等耕地、草地受到严重侵害,为农田、林区、草原等提供的经济服务质量下降,直接导致经济利益的损失。

4.卫生威胁:外来物种可能会攻击本地物种,对人类和动物构成威胁。

许多外来物种会带来疾病和病毒,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威胁。

二、防治措施1.减少人类中介:外来种的扩散与人类交通活动有密切关系,研究工作应以减少人类中介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船舶、车辆、机场及集散地的监管等手段,防止外来种的误入。

2.提高边境卫生检疫能力:海关应对进口物品进行检疫,并对携带动植物制品的旅客进行检查,关键就是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能力,对观察收集到的潜在入侵生物指标早日做好防控工作。

3.加强生物监测和评估:对生物入侵的情况要及时的了解,了解入境物种是否具有入侵威胁或成为一种携带病害的传播媒介,因此,生物监测与评估是预防生物入侵的必要手段。

4.加强立法和执法:相关立法应重点加强外来生物管制;执法机构应加强协调,掌握进口商品、废弃品等携带生物物种的信息,及时开展排查工作,对被发现的入侵生物采取保护、清除等合理措施。

5.促进公众意识:要加强对生物入侵的宣传力度,加大公众对生物入侵问题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大众自觉防范能力,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生物入侵的危害非常大,防治措施也应该不断更新。

生物入侵及其意义

生物入侵及其意义
10
3、斑马怡贝 北美生物入侵的典型例子。 来自欧亚大陆,通过船舶的压舱水传
入后在北美的河流、湖泊和运河中迅速繁 殖和蔓延、扩散。它们覆盖河床和湖泊底 部,乃至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入口。
到二十世纪末,被迫用于清理管道入 口处斑马怡贝的费用累计达2500亿美元。
11
4、大米草 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耐盐、不怕水淹、生长快、营养价值高; 十九世纪末期,由英国生物学家培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成功引进,山东黄
类传播的生物入侵者。 天花 几个世纪前,对于北美印第安人就是外来
的致命的入侵者,象现代西方人看艾滋病一样。 亚洲虎蚊 其幼体随销售的旧汽车轮胎里的残留
雨水带入美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功定居,到 1992年已分布到美国的25个州。
虎蚊可吸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身上的血,是登 革热和其他人类疾病病毒的载体,且是马脑炎(致人 和动物死亡病毒)感染的载体。
第五章
生物入侵及其意义
1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当一种生物体进入以往未曾分布过的
地区,并能繁殖延续自己的种群,即可称 为生物入侵。
即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 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 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2
二、生物入侵的过程 1、依附媒介或载体 2、抵达 3、定居 4、扩散 5、最终平衡
16
2、经济与物质财富 斑马怡贝 北美的城市与工业新近一例代价昂
贵的生物入侵; 金苹螺(台湾) 于水稻生态系统中。最初由南
美洲带入,金苹螺种群生长极快,通过灌溉渠道飞 速传播,并大量侵食水稻幼苗,因而进口金苹螺付 出了昂贵的代价。这种螺现已遍及东南亚各国。
据菲律宾统计,农场主由于使用农药、手摘、 补种和采取相关措施后的收入减少引起的总损失达 数亿,相当于菲律宾用于进口大米费用的25~40%。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控制措施生物入侵是指一种外来物种迁移到其非原生地区,并在该地方形成繁殖种群的现象。

这些外来物种称为入侵物种,其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一、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竞争压力:入侵物种往往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在新的生态系统中能够迅速占据生活空间并与原生物种竞争资源,导致原生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2. 生物多样性下降:入侵物种侵占了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导致原生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这会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降低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3. 生态位的改变:入侵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会占据一定的生态位,改变了原生物种的生态位利用方式和互动关系。

这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利用发生扭曲,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 肆意繁殖:入侵物种往往在没有天敌的新环境中繁殖迅速,其种群数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这样的大量繁殖会耗竭生态系统的资源,加剧环境破坏。

二、控制生物入侵的措施1. 监测入侵物种:及时了解入侵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繁殖情况,可以通过建立监测系统,定期调查并评估入侵物种的威胁程度,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2. 生物安全检疫:加强对进出口货物和旅行者的生物安全检疫,阻止入侵物种的传播。

这包括检查和清除植物种子、土壤、木材和其他潜在的传播途径,确保不会携带入侵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

3. 物理防御措施:采取物理控制措施来减少入侵物种的扩散。

例如,建立防护网、栅栏或隔离设施,阻止入侵物种的迁移。

4. 生物控制方法:利用天敌、寄生物或疾病来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

这些方法需要深入研究,确保对入侵物种有针对性的控制,而不会对原生物种产生负面影响。

5. 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入侵物种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公众参与控制措施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共识和行动。

结论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竞争压力、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位的改变以及肆意繁殖等。

生物入侵介绍

生物入侵介绍

外来种(alien species)或非本地种(nonindigenous species)是指因种种原因被 引入到非原生地的物种。可以具体理解 为“由于人类的活动或与人类有关的活 动致使其重新分布而出现在本来不存在 的地区或生态系统内的分类单元(包括 种子、卵、孢子或其他形式的能使种族 繁衍的生物材料)”。
返回
3.3.1 人类活动
生物入侵实际上是人类活动使物种克服地理屏障而实现 重新分布的过程,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的环境扰动都可能加 速外来种入侵。这些扰动包括陆地的大火、洪水、农业开 垦、牲畜放牧、湿地的水被排干、河流及湖泊的盐度或营 养水平的改变等。
3.3.2 全球变化
研究表明,全球性气候的变化(如空气中CO2浓度增加)可 能有利于迅速改变入侵种的分布区或使其具有适应不同环 境的能力;氮沉积增加、干扰改变和栖境斑块化增加等都可 能促进生物入侵的盛行。
4 生物入侵的危害
4.1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灾难性和难以预测的 4.2入侵种对人类及牲畜的健康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4.3生物入侵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是巨大的
5 主要入侵植物
近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已对中国生物多样 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经 济损失。中国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公布了首 批共16种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 重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分别为紫茎泽兰、 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 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 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 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3.2.3 生物控制因素的丧失 由于长期地理隔离,世界各地均有原产的生物种
类,在本地种与其天敌长期的协同进化中,彼此相互 制约种群数量,使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保持在动态平 衡状态。而许多入侵种以种子、孢子、卵或别的 休眠形式到达新的地点后,其在本地的竞争者、捕 食者、草食者和寄生者等并没有随之到达,长期共 存的天敌因素大幅度减少。这种“天敌缺乏”的 状况使得外来种生存空间较大,为其入侵创造了有 利的条件,导致建群种的种群数量大幅增加,最终爆 发成灾;而种群数量的骤增又加速了入侵种的入侵 速度。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关 系?
• 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活动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 地方。因此,我们称这些物种是“有害的”,实际上对这些物种而言是 不公平的,它们只是待错了地方,而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常常是人类的 一些对生态环境安全不负责任的活动。外来入侵物种的问题的关键是人 为问题。 1、有意引种 是指人类有意实行的引种,将某个物种有目的地专一到其自然分布范 围及扩散潜力以外(这类引种可以是授权地或未经授权地)。如:水葫 芦:起初是以净化水源为目的而引进的。但因为环境适宜,繁殖太பைடு நூலகம்等 原因,对中国多处水源造成危害;福寿螺:起先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 的食用螺类被引入广东,最后引入北京,全国大面积养殖,但是因为味 道掺杂腥味,被养殖者‘‘放生’’在国内水田、河流中,造成了一系 列危害。 2、无意引种 是指某个物种利用人类或人类传送系统为媒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范 围以外地地方,从而形成地非有意地引入。如:红火蚁。在二十世纪初 因检防疫上的疏失而入侵了美国南方,这原本不起眼的外来火蚁,却造 成美国在农业与环境卫生上非常重要的问题与经济上的损失。
紫茎泽兰造成的危害
• 1、破坏畜牧业生产 紫茎泽兰对畜牧生产的危害,表现为侵占草地,造成牧草严重减产 • 2、破坏农业生产 紫茎泽兰生活力强,适应性广, 化感作用强烈,易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 甚至发展为单一优势群落。 • 3、破坏本地植被群落结构、影响园林、旅游业景观 紫茎泽兰的生命力、竞争力及生态可塑性极强,能迅速压倒其它一年 生植物。它的植株能释放多种化感物质, 排挤其他植物生长,常常大片发 生,形成单优种群,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园林景观,影响林业生产。 • 4、危害人类健康 紫茎泽兰植株内含有芳香和辛辣化学物质和一些尚不清楚的有毒物质, 其花粉能引起人类过敏性疾病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通常也是遥远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

生物入侵对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威胁。

据分析,造成当地许多物种灭绝,从而使得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一位因素是生境的破坏和破碎化,第二个最重要的因素则是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所有物种都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长期的威胁。

由于生物入侵是在全球的尺度上进行,因而它还有造成全球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均匀化的趋势。

[1]我国地域辽阔,栖息地类型繁多,生态系统多样,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很容易在我国找到适宜的生长繁殖地,这也使得我国较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

至2004年,通过调查共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83种,其中微生物19种,占中国外来入侵总种数的6.7%;水生植物18种,占总种数的6.4%;陆生植物170种,占总种数的60.0%;水生无脊椎动物25种,占总种数的8.8%;陆生无脊椎动物33种,占总种数的11.7%;两栖爬行类3种,占总种数的1.1%;鱼类10种,占总种数的3.5%;哺乳类5种,占总种数的1.8%。

[2] 至2010年,这个数据仍在快速增长着,总数已达到400多种,其中已造成严重危害的就有100多种。

我国每年因外来入侵生物造成的损失高达1198亿元。

下面我将例举一些我国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极其相应的治理方法。

一、凤眼莲(water hyacinth)凤眼莲俗称水葫芦,属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目雨久花科。

20世纪初由美洲热带引入台湾地区,并于50年代作为猪饲料在南方各省大量引种。

[3~4]但是凤眼莲却逐渐成为了全世界的噩梦。

由于它的高强度蒸腾作用,使得生长着凤眼莲的河流湖泊等水量不断减少,面积也不断萎缩。

另外,对于那些在野外的凤眼莲,由于缺乏人类的管理,完全无序地自生自灭,大批凤眼莲死后沉入水底,遗体与泥沙搅和在一起,随着残体的腐败和大自然降解过程,原本被他们吸收走的碳、氮、磷,在凤眼莲体内兜了一圈后又被释放到水中。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
一、什么是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 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 的现象。
二、生物入侵的原因
学术界对外来种入侵发生的原因并不清楚,大致可以 分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从入侵者的角度分析,二是 从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去考察。
三、生物入侵者特征
一般说来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 如:繁殖能力强,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 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绝对 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 就占有了优势。同时,入侵生物在侵入的生态系统中 不存在天敌或者天敌的威胁性很小,对入侵种群的扩 张起不到抑制作用。
2.球形棕囊藻
棕囊藻,是一类具游泳单细胞和群体胶质囊两种生活形态的浮 游藻类,是海洋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浮游植物之一。今球形棕囊 藻在渤海至南海海域均有分布,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触目惊心。 1997年10月~1998年2月,我国东南沿海海域首次暴发大面积 球形棕囊藻赤潮,波及海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仅在广东 省饶平县拓林湾一带,渔业损失就达6000万元以上
谢谢大家!
6.美东笨蝗
美东笨蝗是美国东部的一种大型蝗虫。对美东笨蝗来 说,杀虫剂毫无作用,而且它们自身还能分泌有毒的 泡沫。2002年,一大群来自佛罗里达州大弯国家公园 的美东蝗虫群袭击了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地区,对当 地的植被造成很大的破坏。
八、主要缓解措施
1.加强立法规范,迅速制定外来生物入侵防治法,以法 律的形式来防止生物入侵是当务之急。 2.大力开展外来有害生物的研究工作 ,对外来有害生物 的生物学特性、入侵途径及防治方法进行研究,为外 来有害生物的治理提供依据;同时加强疫情监测。 3.对症下药 ,就是根据已入侵生物的自身弱点,采取 类似“以暴制暴”的方法,或者可以从有害生物原产 地引进天敌的方法。 4.提公民防范意识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是能否成功 防治生物入侵的关键举措。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也可理解为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

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生物入侵的渠道包括以下三种:自然入侵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国的。

无意引进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如“松材线虫”就是我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

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轮,其数百万吨的压舱水的释放也成为水生生物无意引进的一种主要渠道。

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会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有意引进应当说,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

如20世纪初,新西兰从我国引种猕猴桃,美国从我国引种大豆等。

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寿螺等。

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

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合作及他国的立法实践外来物种入侵作为一种全球范围的生态家现象已逐渐成为导致牺牲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

水葫芦造成的生态 破坏和生物多样性 的丧失
凤眼莲( 水葫芦) 一旦入侵成功,常形成 漂浮植毡层,改变 水生生境,对生物群落 的物种组成产生明显的影响,进而影响 到整个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凤眼莲大面积覆盖水面常使鱼类和底栖 动物生境破坏, 从而减少这类生物生存 的概率,水产品的品质和数量也受到 明 显影响
化学防治 水葫芦的化学治理具
有效果迅速的特点。 有些除草剂对水葫芦 的生长具有很好的抑 制效果。

水葫芦防治
所以一般都采用综合治理 因为单独应用任何一种防治方法都难以达到安
全、持续、快速 的防治效果,所以应发挥生物、 化学和机械防治的各自优 势 ,建 立 以 污 水 治 理 为 长 期 目 标 ,生 物 防 治 为 主 要 方 法 、 化 学 防治为补充、人工机械打捞为预备的水 葫芦综合治理方案。
如何防止生物入侵
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和检疫等措施,防止外来生物进入 一个国家或地区。 外来生物一旦进入了 一 个 新 的 国 家 或 地 区 ,就 要 趁 早 发 现 ,并 迅 速 采 取 行 动 ,努 力灭除它。 如果无法灭除,那么就应该采用各种防治措施将 它控制在一个预定的可接受 的阈值之下。
生物入侵的危害
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危害经 济发展、 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而且外来入侵物种一旦有合适的生态环境就可 以定 居、扩散、大量繁殖并成为侵害物种, 将 严重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摧毁生态系 统, 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造成 农林产品产量下 降、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 引起严重的 经 济损失和生态破坏, 甚至导致环境污染, 危害人 畜健康, 威胁人类安全。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的含义 生物入侵的方式 生物入侵的危害 如何防止生物入侵

浅谈生物入侵

浅谈生物入侵

浅谈生物入侵【摘要】【关键字】一、什么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由原来的自然分布区域,因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被引入并扩展到一个新的(通常也是遥远的)区域的外来种,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和维持,并且造成了一定生态灾难的过程,其常常有侵略、入寇之意。

①一些翻山越岭、远涉重洋的“生物移民”(也许是一种细菌、一种植物或者一种动物)来到异国他乡,由于失去了天敌的制衡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生长迅速,占据了湖泊、陆地,而“土著生物”则纷纷凋零甚至灭绝。

这就是生物入侵。

②二、生物入侵过程及原因土著种(native species)是指分布在原生地的物种,即出现在其自然分布区及其自然传播范围内的物种、中或更低的分类单元。

①外来种(non-native species)是指那些借助人的作用而越过不可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离开原生长地而在新的栖息地生长繁殖并建立稳定种群的的物种。

外来种有一些种类在新的栖息地发生爆炸性的生长,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影响,导致当地物种多样性失调,往往失去控制,这些种类则成为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

③外来种并非就是入侵种,他们在原产地一般都不是危害物种,有些甚至是当地濒危物种。

即外来种进入一个新的区域并转化为入侵种经历:引入→居留→扩散→造成危害生物入侵过程可表示如下外来种进入偶见种群消退,死亡建成种群未造成灾难非入侵种造成生态灾难入侵种生物入侵在整个转化过程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进入下一阶段,据“十数定律”(the tens rule)推算,入侵种只占区域外来种的千分之一左右。

①三、外来生物入侵原因分析“缺乏天敌是造成外来种扩张的重要原因,但其引入却绝大部分与人类有关。

生物入侵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

物种本身无所谓‘有害的'还是‘无害的',入侵种也只不过是呆错了地方,而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常常是人类的一些对生态环境安全不负责任的行为。

生物入侵的概念 人教版

生物入侵的概念 人教版

生物入侵的途径
1、人为有意引种 在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 一半的种类是由于人为引种造成的。 2、无意间带入 随人类交通工具带入(豚草);随进口农 产品和货物带入的(毒麦、假高粱、松材线 虫);随人类的旅游、建设过程带入(湿地松 粉蚧);随船只携带(一些水生或海产种类)。
3、自然扩散 外来入侵植物种子或繁殖体凭借风 或动物的力量实现自然传播;也可以先 在周边国家归化,然后再通过风力、水 流、气流及动物等因素实现自然扩散。 4、动、植物园逃逸、人造物种的释放
生物入侵的概念
• 生物入侵( biological invasion): 生物 可以借助气流、风暴和海流等自然因素 或人为作用,将一些植物种子、昆虫、 微小生物及多种动物进入新的生态系统。 在适宜气候、丰富食物营养供应和缺乏 天敌抑制的条件下,得以迅速增殖,并 在新的生境下得以一代代繁衍,形成对 本地种的生存威胁。
• 有关外来种、入侵种的几个定义: ( 1 )本(当)地种( native species):分布 在原生地的物种。 (2)外来种或非本地种(alien species):因 种种原因被引入到非原生地的物种。 ( 3 )入侵种 (invasive species):在引入地建 立了庞大的种群,并向周围地区扩散,对新分 布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明显的损害 和影响的外来种。 (4)非入侵种(noninvasive species):在引入 地可以自我维持但不扩散的外来种。
生物入侵的机制
• 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1)外来物种成功入侵的几个主要阶段,从上 一个阶段转变到下一个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 10%; (2)外来物种入侵成活后,有一个较长的滞后 阶段,之后才会爆发性扩展;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来物种扩散的主要手段是繁殖体的成功 传播; (4)外来物种的生存需要一个关键的最小面积, 如没有超过这个面积,就难以增殖扩散。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

1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外来生物在其原产地有许多防止其种群恶性膨胀的限制因子,其中捕食和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十分关键,他们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一定数量之下。

因此,那些外来物种在其原产地通常并不会造成较大的危害。

但是一旦它们侵入新的地区,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则会迅速增长并蔓延成灾。

而自然界里生态环境中存在着食物链,天敌之间相互制约,一旦某种生物人为绝灭和人为引入,都会产生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后果。

2生物入侵的途径(1)自然入侵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国的。

(2)无意入侵指在引种时, 随引入物种的植株、种子、繁殖材料、附带土壤、运输工具等一起被带入,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目前我国外来有害生物种类大部分是通过无意引入的方式入侵。

如我国公布的22种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椰心叶甲、刺桐姬小蜂、松突圆蚧、蔗扁蛾、红棕象甲、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等6种有害生物入侵方式均为引种时的无意引入。

(3)有意入侵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

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

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

在我国目前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50%的种类是人为有意引入的结果。

如原产北美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后, 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 在生长地与其他植物竞争养分、水分和空间,导致其他植物成片死亡, 仅在上海就导致30多种乡土植物物种的消亡,宛如一场生物浩劫。

3分类(1)入侵微生物:主要是指对农作物、林木及经济鱼虾类带来危害的病原微生物,未包括人类和家畜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入侵论文一、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渠道)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活动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

因此,我们称这些物种是"有害的",实际上对这些物种而言是不公平的,它们只是呆错了地方,而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常常是人类的一些对生态环境安全不负责任的活动。

外来入侵物种问题的关键是人为问题。

引种是指以人类为媒介,将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转移到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地区。

这种转移可以是国家内的或国家间的。

引种可以被分为:有意引种和无意引种两类。

有意引种是指人类有意实行的引种,将某个物种有目的地转移到其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这类引种可以是授权的或未经授权的)。

无意引种是指某个物种利用人类或人类传送系统为媒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地方,从而形成的非有意的引入。

外来物种都是通过这两种方式被引种到其非原产地。

1、自然入侵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2、有意引种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期的引入常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

原产非洲的酸豆以及原产中亚的葡萄、紫苜蓿、石榴、红花等经济植物的种子就是公元前4世纪和1世纪时分别通过古代著名的“蜀-身毒(即印度)道”和“丝绸之路”引入我国的。

此后,北宋时有芦荟,17世纪时有甘薯、烟草及西番莲等经济植物被转引到中国。

稍早,荷兰人曾将一些美洲种类,如银合欢、金合欢、量天尺等引进台湾,上述种类中的大多数后来归化为野生植物。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香港、广州、厦门、上海、青岛、烟台和大连等海港成为外来杂草进入中国的主要入口。

先后有香丝草、小白酒草、一年蓬等杂草在香港、烟台和上海等口岸登陆,并逐渐向内地蔓延。

有些栽培植物的引种时间和逸生地点比较没有规律,例如法国传教士曾将欧洲的荆豆引种到四川城口教堂附近,随后荆豆大量逸生。

现在种植、养殖单位几乎都在从外地或外国引种。

这些部门或单位包括农业、林业、园林、水产、畜牧、特种养殖业以及各种饲养繁殖基地等。

其中大部分引种是以提高经济收益、观赏、环保等为主要目的的,但是也有部分种类由于引种不当,成为有害物种。

在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50%的种类是人为引种的结果。

有意引种的目的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方面:①、作为牧草或饲料;②、作为观赏植物;③、作为药用植物;④、作为改善环境植物;⑤、作为食物;⑥、作为麻类作物;⑦、作为宠物;⑧、作为水产养殖品种;⑨异地放生;⑩、植物园、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的引入。

2、无意引种很多外来入侵生物是随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

通常是随人及其产品通过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作为偷渡者或"搭便车"被引入到新的环境。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升温,外来入侵生物借助这些途径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

除交通工具外,建设开发、军队转移、快件服务、信函邮寄等也会无意引入外来物种。

下面列出了无意引种的主要途径,但有的入侵生物并不是只通过一种途径传入,可能通过两种或多种途径交叉传入,在时间上并非只有一次传入,可能是两次或多次传入。

多途径、多次数的传入加大了外来生物定植和扩散的可能性。

外来生物入侵方式基本有以下几种:随人类交通工具带入、船只携带、海洋垃圾漂浮。

二、外来物种入侵的严重后果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1、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生物的多样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和它们的遗传信息和生物体与生存环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系统。

[2]虽然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但任何一个国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力维护本国生物的多样性。

而外来物种入侵却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被灭绝。

2、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如引自澳大利亚而入侵我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于这种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

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

3、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如起源于东亚的“荷兰榆树病”曾入侵欧洲,并于1910年和1970年两次引起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榆树死亡。

又如40年前传入我国的豚草,其花粉导致的“枯草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每到花粉飘散的7—9月,体质过敏者便会发生哮喘,打喷嚏,流鼻涕等并发症状,甚至会由于导致其它并发症的产生而死亡。

4、外来物种入侵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想要彻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来物种是相当困难的,实际上,仅仅是用于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费用就相当昂贵。

在英国,为了控制12种最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物种,在1989—1992年,光除草剂就花费了3.44亿美元,而美国每年为控制“凤眼莲”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万美元,同样,我国每年因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10亿元,由于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接近100亿元。

①、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我国地域辽阔,栖息地类型繁多,生态系统多样,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很容易在我国找到适宜的生长繁殖地,这也使得我国较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

由于长期以来对外来物种的入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系统的调查研究,至今我国仍不能提供较为权威的反映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的目录资料,虽然国家环保总局曾公布了首批16种“外来物入侵物种” [7]但实际入侵动植物的数量却远不止这些。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至少包括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

其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自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等。

这些外来入侵生物,目前已然成为我国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头号敌人。

一方面它给我国农业、林业、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估算,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种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多达500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它使得我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

据调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破坏力最强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侵入了我国。

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有156个均在我国。

因此,维护生物多样性,全力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②、我国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具有以下特点:A、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

到2002年5月,中国共建立了1500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总面积的大约9%,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

B、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原、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

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

C、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植物,到细菌、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

D、带来的危害严重:在我国许多地方停止原始森林砍伐,严禁人为进一步生态破坏的情况下,外来入侵种已经成为当前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于水域生态系统和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已经上升成为第一位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外来物种的防治中国急需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专项法规,对管理的对象、内容、权利与责任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各有关行业,如农业、林业、养殖业等需要就有意引进外来物种活动制定部门规章,对已入侵的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做出规定,形成国家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法制管理体系。

建立国家统一监管和分部门管理的体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建立外来物种风险评价制度、跟踪监测和信息交流系统。

对已入侵物种,研究和采用生物防治、低污染化学防治、机械根除等方法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加以控制、消除及恢复,做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入侵生态学、防治、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防范外来物种的意识,减少他们在旅游、贸易、运输等活动中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有意或无意引进,鼓励他们参与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消除和控制工作。

开展对管理人员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鉴定鉴别能力。

、参考文献:[1]丁建清.外来生物的入侵机制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16-20.[2]梁忆冰.植物检疫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作用.植物保护,2002(28):45-48.[3]陈兵,康乐.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生物入侵风险分析.环境保护,2001,(12):30-31.[4]徐承远,张文驹.生物入侵机制研究进展.生物多样性,2001,9(4):430-438.[5]张林艳,叶万辉.生态空间理论及其在生物入侵研究中的应用.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88-594.[6]乔勇进,张敦论,张强.试论生物入侵的“生态安全”及相应对策.防护林科技,2001(51):41-43.[7]白希尧,白敏冬.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性传播灾害和治理方法的研究.自然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