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手段,使建筑能够在发生地震等外部振动作用时,降低结构受力,减小地震损害,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震结构新概念。

早期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基于减震和隔震理论,通过设置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来降低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震设计理论和减震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分析和理解,对隔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2. 多学科交叉研究:隔震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隔震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 隔震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隔震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地,都建造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受力,降低地震破坏,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陈天华教授的领衔的隔震技术团队为例,他们的隔震支座在北川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成效。

中国还建造了一系列地震隔震示范工程,如北京全国地震科技示范工程、宁夏隔震建筑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2023年减隔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减隔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减隔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地基与建筑物本体之间设置隔震体系,用以减少或消除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

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及地震频发的情况下,隔震技术也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减隔震技术的概念、国内市场需求、产品类型及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减隔震技术概述减隔震技术是防震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的延伸,主要是通过减震或减震器的作用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或弱化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

近几年,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在地震灾害区应用得越发多。

二、国内市场需求在中国,防震减灾已成为国家的重点工作,特别是在近年来由于强震频繁,国家加强了对地震预警技术、建筑抗震技术、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因此,减隔震技术在中国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三、产品类型1. 规格化隔震支座规格化隔震支座是一种橡胶材料的支座,它能够抵御楼层之间的摩擦、振动和变形,在受到地震作用时,支座能够在橡胶材料的作用下扭曲,达到减隔震的效果。

2. 摆锤减震器摆锤减震器又称为摆锤隔震器、重力往复器或简称摆阻器,是一种利用摆动的惯量作用,以吸收和减弱地震作用的装置。

3. 液压减震器液压减震器是一种在地震砂箱中加入一定量的液体,利用液体的液压力和阻力消除震动的一种减震装置。

四、产品特点减隔震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具有以下特点:1. 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保护建筑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隔震体系可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避免因地震而导致的大面积停工、整修等情况。

3. 隔震体系还可以减小地震对设备的冲击面,保障重要设备得以正常工作。

四、结论随着地震事故的频繁发生,减隔震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市场需求逐年增长。

未来,可以预见减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会越来越深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浅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浅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浅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发表时间:2019-02-22T10:52:11.8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李朋[导读]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东华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震动控制直接关乎着建筑物的投入使用效果。

因此,若想满足人们的建筑需求,增加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性,提升其耐久性,应以建筑物的减振结构为切入点,合理选用优质、经济建筑材料,以此来增强建筑减振结构性能,进而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用性。

基于此,本文对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由于地质板块的移动,我国处于亚欧板块震动多发带的边缘,在加上最近我国发生地震灾害次数的增多,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同时要求我们不断普及地震防护以及自救知识,并且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及时加固房屋及大型建筑物,对于新建设的建筑物要做好减隔震处理,给予人们相对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并要防御二次地震带来的伤害。

1建筑结构减隔震设计原则1.1建筑结构中隔震设计隔震设计是近几年来新兴的技术领域,是目前我国研究较多的革新抗震方法,隔震设计思想,主要是想在建筑物的底端增加隔震装置,阻尼器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装置,设计思想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物与地面之间安装的阻尼使得建筑结构与地面之间产生一定的空隙,形成弧状柔性结构,此结构间有空气可以流动,借助气流的流体作用,一旦发生震动,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可以削弱冲击波向上的冲击力,减少地震产生的能量向上传递,拥有了这层隔离层的存在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弱冲击力。

1.2建筑结构中减震设计建筑结构的减震设计目前使用的较为广泛的就是橡胶,橡胶由于具有较好的柔性与弹性,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使用橡胶可以吸附因为震动产生的巨大的反作用力与反向冲击能量,而且,橡胶质地柔软,表面较光滑,内部分子运动相对较快,较为活跃,这样就可以吸附更多的反作用力,同时削弱向上方传递的能量,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震动产生的巨大能量。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摘要:地震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为降低这种损失,人们开始大力研究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

因此,本文分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的意义,然后阐述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方法,最后探讨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希望能给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隔震;应用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一旦出现地震,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危及生命与财产安全,为尽可能地减少财产损失,人们加大了在建筑减隔震方面的探究。

经过简化模型的动力学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震的设计方法。

1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意义从以往数据来看,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建筑与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抗震能力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遇到地震时,只会发生轻微的倾斜,建筑物内部的设施、器具等物品都不会造成太大损伤;而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遇到地震时,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建筑物内部也不能幸免。

建筑物容易遭受地震损害的原因,是因为地震能量来自于地层面,地面剧烈振动的时候,会同时引发建筑物的剧烈抖动,破坏也随之出现。

应用减隔震技术,能将地震速度反应降低到60%左右,通过增强结构件整体的变形能力和强度来制衡地震反应,可在较大程度上削弱地震,但这远远不够,还应探究减隔震装置,一旦出现地震,可让构件剥离于地震地面运动,以免有过多的能量传送至建筑物,借此来实现对主体结构的有效保护,以极大程度上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对室内设施、对人员的损害与威胁,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也是其意义所在。

2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1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通过增强结构件自身变形力与强度来抵御地震的反应力,虽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减隔震目的,但却无法完全减少与规避损失。

2024年减隔震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减隔震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减隔震市场前景分析简介减隔震是一种利用减震器降低建筑物或设备受地面震动的影响的技术。

该技术逐渐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等领域得到应用,并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文将从减隔震技术的优势、应用领域、市场规模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优势减隔震技术相比传统的抗震设计具有以下优势:1.高效减震:通过在建筑物或设备的基础上加装减震器,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面震动传递到建筑物或设备的能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物或设备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节约成本:相比传统的加固方法,减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对建筑物或设备的结构加固,从而节约施工成本。

3.灵活性强:减隔震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物或设备的需求进行定制,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工程项目。

应用领域减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建筑领域:减隔震技术被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地铁隧道等工程项目的抗震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交通运输领域:减隔震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地铁、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还可以应用于汽车和列车的减震系统,提高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

3.电力领域:减隔震技术可以应用于发电机组、变压器和电力设备的抗震设计,保障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

市场规模减隔震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减隔震市场在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2019年全球减隔震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6%。

其中,亚太地区是减隔震市场最大的消费市场,北美和欧洲地区也有较高的市场需求。

发展趋势未来减隔震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减隔震技术将不断提升,包括新材料的应用、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开发等。

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提高减隔震系统的减震效果和可靠性。

2.绿色环保:减隔震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能够减少建筑物或设备的能耗。

未来减隔震市场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应用拓展:减隔震技术除了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等传统领域有应用外,还有望在航天、航空、核能等新兴领域得到应用。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一、传统的抗震方法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经过简化后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

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1、概念设计的一些原则1)总体屈服机制。

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

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

3)强度均匀。

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

6)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2、在此基础上作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①地震荷载法;②振型分解法;③动力时程分析法。

现在还发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法。

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安全的性态标准发展到基于各种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

3、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主要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传统抗震结构是以防止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控制。

4、传统的抗震方法在提高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主要依赖于主体结构的延性。

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

1)框架结构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合适的抗震框架体系。

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结构的许多部位耗散掉,甚至可以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对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存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作是一种“破坏”。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建筑减隔震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技术,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小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震事故的频繁发生以及人们对于建筑安全性的关注度提高,建筑减隔震技术市场逐渐兴起。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减隔震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与潜力建筑减隔震市场在近年来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建筑减隔震市场总规模超过了500亿美元,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在我国,建筑减隔震市场也呈现出快速扩大的态势。

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2020年我国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超过了100亿元,并且预计未来几年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建筑减隔震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政策支持:政府对于建筑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且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和奖励,激励企业和个人加大对于减隔震技术的投入。

2.地震频发:近年来,全球各地发生了多起严重的地震事故,人们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筑减隔震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3.技术进步:建筑减隔震技术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引入使得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性能更加优越。

市场现状与问题分析尽管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迅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建筑减隔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各家企业在技术和价格上都在进行激烈的竞争,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企业利润率下降。

2.产品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一套统一的建筑减隔震产品标准,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减隔震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这给消费者选择带来一定的困扰,也使得市场的秩序难以维护。

3.市场宣传不足:目前,关于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减隔震技术了解甚少。

这导致了市场需求的局限性,限制了建筑减隔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减隔震策和发展方向

减隔震策和发展方向

减隔震策和发展方向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本文进行修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减隔震技术已成为建筑、桥梁等工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前形势下,作为一名从事减隔震技术研究与推广的专业人士,我认为以下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减隔震技术研究与创新1. 深入研究地震波传播规律,为减隔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探索新型减隔震材料,提高减隔震性能,降低成本。

3. 研究适用于不同工程类型的减隔震技术,如房屋、桥梁、隧道等。

4.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减隔震设计软件,提高设计效率。

二、推动减隔震技术标准制定与完善1. 参与国家和地方减隔震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行业发展。

2.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减隔震技术标准。

3. 加强与国际减隔震技术标准的接轨,提高我国减隔震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推广减隔震技术应用1. 加强与政府、企业、设计院等合作,推动减隔震技术在各类工程中的应用。

2. 举办减隔震技术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3. 利用媒体、网络等平台,普及减隔震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的减隔震意识。

四、关注减隔震技术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1. 参与灾后重建项目,为灾区提供减隔震技术支持。

2. 灾后重建经验,为减隔震技术在未来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借鉴。

3. 加强与国内外同行在灾后重建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减隔震技术水平。

五、开展减隔震技术国际合作与交流1. 与国际知名减隔震技术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研究成果。

2. 定期举办国际减隔震技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

3. 积极参与国际减隔震技术标准的制定,提高我国在国际减隔震领域的影响力。

六、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1.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培养减隔震技术专业人才。

2.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开展技术创新和科研工作。

3. 定期组织团队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团队整体素质。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探讨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探讨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探讨摘要:地震是由于地壳快速释放能量导致地表运动,使得地表上原本静止的建筑物等事物在动力作用下产生强迫振动。

建筑物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等效应使建筑物遭到破坏。

根据动力学分析,对每一次地震的震害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在结构上的反应机理和破坏方式,得出一些建筑物减震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方法,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损害,从而让损失减到最低。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隔震;结构控制技术1.传统抗震方法的分析在我们的传统抗震的方法中,遵循了许多的基础原则,例如:整体结构的平均受力,为建筑结构提供强度的同时,加以延展性等。

对于地震反应也有一定的分析方法,如地震荷载法等。

抗震设防目标也从重视生命安全的单个理念,发展到了对各个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预防的理念。

而且传统的抗震方法还存在着缺点和不足。

在抗震结构方面来说,传统的抗震手段是依靠主体各构件的支撑,将主体构件作为抗震的受力点,用构件屈服耗能,来抵消地震的影响,提高结构的延展性。

这就表明了这些结构部位是抗震的重要位置,但如果由于一些可能的原因,使这些位置失去了抗震的优势,那么这就容易使整体的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因为损坏部位是主要结构位置,所以对它的修复是很难的,造成的状况是不可挽回的。

传统的抗震方式是基于生命安全着想,大多数的抗震结构都是以防止结构坍塌为首要目标,而且基于上述的说明,能够起到减震的方式主要是依据结构的延展耗能,这样的抗震方法就有可能使结构出现容易损伤的情况,反而影响了整体的抗震效果。

如果我们在传统抗震的基础上发展抗震结构控制技术,是很难的。

就传统的观点来看,为了发展就会要求提高主体结构的刚度和延展性,但这样的实现很难。

而以传统观点研究的各种结构控制技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对于抗震部分的结构修复存在着很大的挑战,因此,传统的抗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对于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减隔震及结构控制现状2.1隔震的说明及应用在现在的隔震方法中,大多是采用基地隔震,就是在上部结构和基础建设中,通过添加物质和特殊材料,实现隔震的效果。

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建筑抗震技术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为了减少建筑结构在地震时所受到的破坏和损失,采取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技术手段。

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建筑抗震技术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抗震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升。

以下将从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抗震技术的现状1. 抗震设计标准的不断更新我国目前在对建筑抗震技术进行规范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自1988年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多个版本的抗震设计规范,包括2010年修订版和2019年最新版本。

这些标准的更新,不仅体现了我国建筑抗震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抗震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2. 抗震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目前,我国的建筑抗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

不仅是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高风险地区的建筑物,就连普通的住宅小区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建筑抗震技术也得到了更加注重和重视。

3. 抗震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建筑抗震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各种材料和技术手段,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尽量减少建筑物的震动和荷载。

目前,建筑抗震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也是建筑抗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增加钢筋的使用量、利用板材等材料对墙体进行加强等多种技术手段都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的受损程度。

二、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趋势1. 建筑抗震技术的个性化定制建筑抗震技术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领域,但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建筑抗震技术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实现个性化定制。

随着数据技术的发展,建筑抗震技术将会从基于统计数据和具有普适性的框架转向更加个性化的方向,更好地拟合不同地区的建筑需求。

2. 增加抗震性能预测技术研究和应用抗震性能预测技术是建筑抗震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预测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时,可以在设计阶段提前预判建筑物的受灾状况,从而尽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调研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对建筑减隔震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竞争态势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希望为投资者、企业家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决策支持。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市场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行业数据分析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数据和信息,我们得出了以下的调研结果。

市场现状市场规模建筑减隔震市场在过去几年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达到X亿美元,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将以X%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市场驱动因素1.地震频发:地震是建筑减隔震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近年来,地震频发事件的提醒了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关注,促使了建筑减隔震市场的发展。

2.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涌现出来。

这些高楼大厦对于减震措施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建筑减隔震市场的快速发展。

市场挑战虽然建筑减隔震市场有着良好的前景,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1. 高成本:减隔震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这限制了中小型企业的参与。

因此,高成本是市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2. 技术挑战:建筑减隔震技术需要高水平的工程技术支持。

同时,减隔震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对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市场竞争:建筑减隔震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当前,市场上存在着许多大型企业,它们在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并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

市场发展趋势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减隔震市场也在不断创新。

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改善减隔震系统的性能,提高抗震能力。

市场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建筑减隔震市场趋向于国际化发展。

国内企业需要与国际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提高技术水平,扩大市场份额。

环保要求增加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建筑减隔震市场也面临着环保要求的增加。

未来,市场竞争将逐渐转向环保型减隔震系统。

市场竞争态势主要参与企业在建筑减隔震市场中,存在着多家主要参与企业。

2024年减隔震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减隔震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减隔震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产品的质量和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减隔震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减隔震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1. 减隔震市场概述减隔震市场是指以减少振动和减缓震动传播为目标,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

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应用于建筑、交通工具、电子设备等各个领域,以提升产品的舒适性、可靠性和效能。

2. 减隔震市场发展趋势减隔震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2.1 技术不断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减隔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新材料的应用、新工艺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使得减隔震产品的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例如,一些新型减隔震材料可以在更宽的频率范围内提供更好的隔震效果,同时减少了产品的重量和体积,适用性更广。

2.2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减隔震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建筑领域,如地震减灾和结构防护。

但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减隔震技术也开始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汽车工业中的汽车减震器,电子设备中的减震垫等,都是减隔震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扩展。

2.3 环保节能需求推动市场增长减隔震技术在减少振动和震动传播的同时,也有助于节能和环保。

例如,在交通工具中应用减隔震技术可以减少车辆的能耗,提升燃油效率;在建筑领域应用减隔震技术可以减少结构的损耗和能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环保节能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减隔震市场的增长。

3. 减隔震市场存在的问题减隔震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3.1 技术标准不统一目前,减隔震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尚未得到广泛的统一。

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对于减隔震产品的技术要求存在差异,这给产品的推广和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是推动减隔震市场规范发展的重要任务。

3.2 价格高昂由于减隔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相关产品的价格往往较高。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需求分析

建筑减隔震市场需求分析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减隔震技术在市场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对建筑减隔震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以揭示该市场的趋势和潜力。

1. 市场规模建筑减隔震市场的规模与建筑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全球建筑市场规模正逐年增长。

据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统计,全球每年新建筑市场总值约为3万亿美元。

其中,高风险地区的土耳其、新西兰、日本等地的建筑安全需求更为迫切,进一步推动了建筑减隔震市场的发展。

2. 市场驱动因素建筑减隔震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如下:2.1.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尤其是大都市地区,建筑物的密集度越来越高。

这使得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减隔震技术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有效手段。

2.2. 地震频发地区需求增加在地震频发地区,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震带附近地区,对建筑减隔震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

减隔震技术能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2.3. 政府政策支持为了提高城市抗震能力,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推出了相关政策和补贴措施,鼓励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应用。

政策的支持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2.4. 建筑市场竞争压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建筑公司对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采用减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增加建筑公司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3. 市场前景与挑战建筑减隔震市场在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减隔震技术的不断创新,该市场的应用场景将会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增加。

此外,建筑减隔震技术在节能环保方面也具备优势,符合当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然而,建筑减隔震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减隔震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这限制了一部分用户的采购力。

其次,减隔震技术的推广与市场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用户对该技术的了解和认可度。

此外,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的不完善,也对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一项在建筑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手段,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建筑结构性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国在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从起步到逐步成熟、从探索到广泛应用的过程,如今正朝着更加先进、高效、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

一、历史的沉淀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较早时期。

在古代建筑中,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明确的减震隔震理念,但一些传统建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特性。

我国的一些古老木结构建筑,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和节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散地震能量,减轻结构的破坏。

然而,真正将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并加以重视和发展,是在近现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的规模和高度不断提升,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开始了对减震隔震技术的初步研究和探索。

当时,主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技术成果,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

在这一阶段,我国科研人员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进行了一些隔震支座的性能研究和试验,探索了不同类型隔震支座的力学特性和适用条件。

也开展了一些建筑结构减震隔震的设计方法研究,为后续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状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我国减震隔震技术如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减震隔震理论体系。

涵盖了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学、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建立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分析方法和设计规范。

这些理论成果为减震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技术应用方面,减震隔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

无论是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还是工业厂房、桥梁等结构,都可以看到减震隔震技术的身影。

在一些地震高烈度地区,大量的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安全性。

减震隔震技术也在一些特殊建筑结构中得到应用,如核电站建筑、海底隧道等,保障了这些重要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已经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中。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1. 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学者提出了隔震装置的概念,并开始进行相关研究。

自此以后,隔震技术逐渐成熟,各国学者纷纷投入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隔震装置。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隔震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地震减灾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利用弹性隔震装置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这种分离可以通过减震支座、减震层、减震墙等不同类型的隔震装置来实现。

这些隔震装置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随着材料科学、结构工程等领域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型隔震装置,如形状记忆合金隔震支座、超高性能混凝土隔震墙等,这些新型隔震装置在提高抗震性能、降低成本、减小体积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4.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中,包括高层建筑、桥梁、石化装置、核电站等。

通过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1. 高层建筑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较为复杂,抗震性能要求较高,因此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目前,世界上许多高层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东京塔、上海中心大厦等。

2. 桥梁隔震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中。

桥梁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受到严重破坏,因此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桥梁抗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分析概述建筑减隔震是一种通过采用减隔震设备或技术,减少建筑结构对地震的反应,从而保护建筑物和其内部设施的方法。

随着地震灾害对人们生活和财产带来的威胁增加,建筑减隔震市场正迅速发展。

本文将分析建筑减隔震市场的规模,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1. 建筑减隔震市场的规模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建筑减隔震设备和技术的需求与供应所对应的经济价值。

市场规模的分析是了解市场发展情况和商机的重要指标。

1.1 市场规模的计算方法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需求和供应两个方面进行估计。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调查建筑减隔震设备和技术供应商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来估算市场规模。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企业调研和市场分析来预测市场需求,并结合供应商的能力来估算市场规模。

1.2 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的趋势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地震灾害频发:近年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作为一种有效的防护手段,建筑减隔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政府政策支持: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标准,要求建筑物必须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这为建筑减隔震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减隔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减隔震成本逐渐降低,促进了市场的增长。

2. 建筑减隔震市场分析2.1 市场细分建筑减隔震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分为多个细分市场,包括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

不同细分市场的规模和增长趋势可能存在差异。

2.2 主要市场参与者建筑减隔震市场涉及到多个行业的参与者,包括设备制造商、工程承包商、设计公司等。

主要市场参与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公司:•公司 A:该公司是行业内领先的建筑减隔震设备制造商,其产品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公司 B:该公司专注于建筑减隔震工程承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是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在地震防护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的动力传递方式,降低地震激励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破坏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通过设置专门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的动力传递改变为一种柔性连接,从而使得地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大大减弱。

隔震装置通常采用橡胶、钢板、液体等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耐震性能和变形能力。

在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可以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保护建筑结构和内部设施免受破坏。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日本是隔震技术的发源地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

从1995年兵库地震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推广隔震技术,采用多种隔震装置和隔震结构形式。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日本已经建成了一大批具有隔震结构的建筑物,包括办公楼、工厂、桥梁、医院等。

美国、新西兰、意大利、土耳其等国家也在地震频发地区推广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中,地震作用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威胁。

采用隔震技术成为了保护高层建筑免受地震破坏的必然选择。

目前,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例如日本东京的新宿中央公园大厦和美国旧金山的旧金山国际机场,它们均采用了隔震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耐震性能,降低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 桥梁工程桥梁是地震中易受破坏的建筑结构,因此隔震技术也在桥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桥墩和桥面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可以有效地改善桥梁的耐震性能,降低地震作用对桥梁的影响,保护桥梁免受地震破坏。

日本的大部分高速公路桥梁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工业厂房工业厂房是地震中易受破坏的建筑结构之一,因此在地震频发地区,采用隔震技术对工业厂房进行加固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前言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建筑结构减隔震的现状1.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概念建筑结构减隔震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工程措施,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减小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技术手段目前,建筑结构减隔震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减振器、隔震支座、阻尼器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和应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3.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管线等工程中,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尤为重要。

三、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1.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概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建筑结构进行动态控制,使其在外部激励下能够保持稳定,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技术手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等。

这些控制技术手段可以对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风车塔、烟囱、空间结构等工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四、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1. 研究对策性能优化设计方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策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减震器选型等方面的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2. 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未来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将更加注重对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包括结构监测、控制器设计、控制指令生成等方面的智能化和集成化研究,以实现对结构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3. 多学科的交叉发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包括结构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推动技术的跨领域创新和应用。

2024年建筑隔震支座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建筑隔震支座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建筑隔震支座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建筑领域中,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和破坏。

而建筑隔震支座作为关键组件,承担着分散和吸收地震能量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建筑隔震支座市场现状进行分析。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市场规模建筑隔震支座市场近年来持续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当前市场规模已达到X亿美元,预计到20XX年将达到X亿美元。

增长趋势1.地震频发增长:地震频率的提高使得建筑隔震支座需求大幅增加。

2.建筑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促使建筑隔震支座的需求增长。

3.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发展:新型材料和设计理念的引入,使得建筑隔震支座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得到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4.政策和标准支持:政府对于抗震设防标准的提高,也进一步推动了建筑隔震支座市场的发展。

市场竞争格局建筑隔震支座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由多家厂商共同参与。

目前市场主要竞争者包括: - 公司A:作为市场的领导者,公司A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其产品性能稳定可靠,获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 公司B: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公司B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好性价比的隔震支座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 公司C:注重产品质量控制,公司C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与多个知名工程项目合作。

- 公司D:专注于研发高端建筑隔震支座产品,其产品在性能和设计上更加出色,主要服务于高端建筑项目。

市场分析客户需求分析不同客户对建筑隔震支座的需求有所不同: 1. 政府机构:政府对地震安全的重视使得政府机构成为建筑隔震支座的主要购买者。

2. 建筑设计公司:建筑设计公司需要根据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隔震支座,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 工程承包商:工程承包商是建筑隔震支座的主要使用者,需求量较大,对产品性能和价格敏感。

4. 投资商:投资商对于建筑项目的长期回报和抗震性能有着较高要求,对隔震支座的选择比较谨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张建东•阅读:4 次•上传时间:2006-06-26•推荐人:nantong(已传资料193套)•简介: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关键字:减隔震,结构控制技术一、传统的抗震方法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经过简化后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争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

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1、概念设计的一些原则1)总体屈服机制。

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

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

3)强度均匀。

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

6)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2、在此基础上作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①地震荷载法;②振型分解法;③动力时程分析法。

现在还发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法。

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安全的性态标准发展到基于各种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

3、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主要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传统抗震结构是以防止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控制。

4、传统的抗震方法在提高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主要依赖于主体结构的延性。

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

1)框架结构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合适的抗震框架体系。

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结构的许多部位耗散掉,甚至可以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对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存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作是一种“破坏”。

后期修复费用也很高。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抗侧刚度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小,其总的水平地震作用也大等特点,常见的震害一般来说为墙面的斜向裂缝或是底部楼层的水平施工缝发生水平错动,当底部屈服后,剪力墙的抗侧作用就很小,且剪力墙的耗能也基本集中与底部塑性铰区域,上部墙体对抵御强震无显著作用。

而且剪力墙要承担一定的竖向荷载,因此底部的破坏也十分难修复。

3)框架-剪力墙结构从抗震概念设计来说,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了多道抗震防线。

有框架和墙体组成的抗震结构中,框架的刚度小,承担的地震作用力小,而弹性极限变形值和延性却较小。

整个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墙体很快超过自身的较小弹性极限变形,出现裂缝,水平承载力下降,此时框架尚未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抗力;墙体开裂后,框架承担的地震力增大,同时由于结构刚度的变化,地震作用效应也发生了变化。

但无论是剪力墙还是框架,都是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损伤坏后的修复工作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花费也不小。

二、减振、隔震和振动控制的现状鉴于上述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并在全部了解地震引起结构震动的全过程。

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引起结构的震动反应。

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

大致包括以下四点:①震源→消震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

②传播途径→隔震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动时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此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的。

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③结构→被动减震被动减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和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被动减震方法有耗能减震,冲击减震和吸震减震。

④反应→主动减震主动减震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地震系统地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结构隔震、减震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60年代,7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很快。

这种积极的结构抗震方法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①能大大减小结构所收得的地震作用,从而可减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争的可靠度。

此外,隔震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控制传到结构上的最大地震力,从而克服了设计结构构件时难以准确确定载荷的困难。

②能大大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受地震破坏,从而减少震后维修费用,对于典型的现代化建筑,非结构构件(如玻璃幕墙,饰面,公用设施等)的造价甚至占整个房屋总造价的80%以上。

③隔震、减震装置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其复位、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④用于高技术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的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

(一)、隔震1、基地隔震1)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用于隔震装置的橡胶垫块,可用天然橡胶,也可用人工合成橡胶(氯丁胶)。

为提高垫块的垂直承载力和竖向刚度,橡胶垫块一般由橡胶片与薄铜板叠合而成。

2)铅芯橡胶支座这样就使支座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在风荷来和制动力等常见载荷作用下保持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但强地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滑动,体系进入消能状态。

3)滚珠(或滚轴)隔震有自复位能力的;有加铜拉杆风稳定装置;横向油压千斤顶位的。

另外,还有加消能装置的,消能装置有软消能杆剪,铅挤压消能器,油阻尼器,光阻尼器等。

4)悬挂基础隔震5)摇摆支座隔震同原理还有踏步式隔震制作,用于细高的结构物,如烟囟、桥墩、柜体筒体建筑物等。

6)滑动支座隔震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相互滑动的滑板。

风载、制动力或小震时,静摩擦力使结构固结于基础上;大震时;结构水平滑动,减小地震作用,并以其摩擦阻尼消耗地震能源。

为控制滑板间的摩擦力,使之满足隔震要求;在滑板间可以加设滑层。

目前常用的滑层有:涂层滑层(聚氯乙烯)、粉粒滑层(铅粒、沙粒、滑石、石墨等)。

2、悬挂隔震悬挂隔震使将结构的全部或大部分质量悬挂起来,是地震动传递不到主体质量上,产生较小的惯性力,从而起到隔震作用。

悬挂结构在桥梁、火电厂锅炉架等方面有大量应用。

著名的43层香港汇丰银行新大楼采用的就是悬挂结构。

悬挂结构悬杆受力较大,须采用高强钢,而高强钢忍性差,在竖向地震作用时易拉断。

为减小竖向地震作用,可在吊点设减震弹簧,并配合使用阻尼器。

3、隔震应用的注意事项:1)隔震实际上会使原有结构的固有周期演唱,在下列情况下不宜采用隔震设计:①基础土层不稳定;②下部结构变性大,原有结构的固有周期比较长;③位于软弱场地,延长周期可能引起共振;④制作中出现负反力;2)隔震装置必须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这样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当强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消震,体系进入消能状态。

3)隔震装置能使结构在基础面上柔性滑动,在地震来时这样必然会产生很大的位移。

为减低结构的位移反应,隔震装置应提供较大的阻尼,具有较大的消能能力。

4、隔震体系的优点:1)明显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

从振动台地震模拟试验结果及美国,日本建造的隔整结构在地震中的强震记录得知,隔振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反应只相当于传统结构(基础固定)加速度反应的1/3——1/10。

这种减震效果是一般传统抗震结构所望尘莫及的。

从而能非常有效地保护结构物或内部设备在强地震冲击下免遭任何毁坏。

2)确保安全。

在地面剧烈震动时,上部结构仍能处于正常的弹性工作状态。

这既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结构,确保居民在强地震中的绝对安全,也适用于某些重要结构物和重要设备。

3)减低房屋造价。

从汕头,广州,西昌等地建造隔震房屋得知,多层隔震房屋比传统多层隔震房屋节省房屋土建造价:7度区节省3——6%,8度区节省8——14%,9度区节省15——20%。

并且安全度大大提高。

4)抗震措施简单明了。

抗震涉及的对象从考虑整个结构物的复杂的不明确的抗震措施转变为只考虑隔震装置,简单明了。

结构物本身与一般非地震区的做法无疑,设计施工大大简化。

5)震后修复方便:地震后,只对隔震装置进行必要的检查更换。

而无需考虑建筑结构物本身的修复,地震后可很快恢复正产生活或生产,这带来极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被动减震1、耗能减震1)结构消能减震体系的特点:结构消能减震体系是把结构的某些非承重构件(如支撑剪力墙等)设计成消能杆剪,或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节点或连接)装设阻尼器,在风荷载轻微地震时,这些消能杆件或阻尼器仍处于刚弹性状态,结构物仍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在强地震发生时,随着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增大,这些消能杆件和阻尼器,率先进入非弹性变形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连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使主体结构避免进入明显的非弹性状态并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保护主体结构在强地震中免遭损失。

与传统的结构抗震体系相比较,它有如下的优越性:①传统的结构抗震体系是把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梁、柱、节点)作为消能构件,地震中受损坏的是这些承重构件,甚至导致房屋倒塌。

而消能减震体系则是以非承重构件作为消能构件或另设阻尼器,他们的损坏过程是保护主体结构的过程,所以是安全可靠的。

②震后易于修复或更换,是建筑结构物迅速恢复使用。

③可利用结构的抗侧力构件(支撑、剪力墙等)作为消能杆件,无需专设。

④有效地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

由于上述的优越性,消能减震体系被广泛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高耸构筑物(塔、架等)的抗震或抗风,单层工业厂房排架纵向抗震,管线系统减震保护等。

2)结构消能减震体系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消能减震体系按其消能装置的不同,可分为二类:①消能构件减震体系:利用结构的非承重构件作为消能装置的结构减震体系。

常用的消能构件有:消能支撑:耗能交叉支撑,摩擦耗能支撑,耗能偏心支撑,耗能隔撑。

一般支撑杆件大都用软钢制作,取材容易,屈服点适当,延性好,故有较高的消能减震性能。

构件大都采用非弹性“弯曲”变形的消能减震性能,具有较高抵抗周疲劳破坏的能力。

消能剪力墙:竖缝消能剪力强、横缝消能剪力墙、周边缝消能剪力墙等。

其混凝土的接缝面可以填充粘性材料能或用钢筋联接。

强地震时,出现非弹性的缝面错动,产生阻尼,消耗地震能量。

②阻尼器消能减震体系:在结构的某些部位(支撑杆件、剪力墙与边框联结处、梁柱节点处等)装设阻尼器(软钢阻尼器、挤压铅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等)。

在强地震时,结构物这些部位发生较大变形,从而使装设在该部位的阻尼器有效的发挥消能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