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浦劬政治学原理笔记

合集下载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一章、第二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一章、第二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一章)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道德政治观分析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

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

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

韦伯,哈罗得。

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详细版1234(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详细版1234(全)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王浦劬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包括:其一,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其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传方式;其四,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这些定义描述了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不同侧面,强调了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但这些定义也存在着缺陷:其一,他们没有指明政治社会化得以进行的社会背景;其二,他们没有指明政治社会化得以进行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其三,他们把人们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看作消极接受的过程,而忽视了人们在政治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具有手段性的特点,政治社会化本身并不具有目的的意义,而只具有手段意义。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政治文化是通过特定的媒介传递的,因此政治社会化也是通过这些媒介完成的。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都有可能为公民提供政治信息、传递政治文化,成为影响社会成员政治意识的媒介。

1.家庭。

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

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利益因素。

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加政治生活的原动力。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首都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终极笔记

首都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终极笔记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五篇政治文化第一章政治心理一、政治心理的定义▲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威、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政治心理的这一定义,可以作如下理解:1,就其主体而言,政治心理的主体是“政治人”,而不是“生物人”。

2,就其形成过程而言,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3,就其本质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对政治现实的反映。

4,就其反映形式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

5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政治心理是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体系等政治现象的直观的和模糊的感应。

二、政治心理的特性政治心理的特征首先是有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2,政治心理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3,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4,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

三、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考过)(一)、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1.客观基础。

指外在于社会成员并且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环境”来概括。

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层面。

2.主观基础。

主要指社会成员自身的条件,其中主要指社会成员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

其构成包括社会成员的自然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1.政治认知。

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2.政治情感。

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人物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3.政治动机。

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的政治目的内在动力,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思想)【圣才出品】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思想)【圣才出品】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思想)【圣才出品】第二章政治思想5.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政治思想的含义定义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政治思想的含义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特性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结构政治思想的结构思维结构理论层次结构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依据政治思想演进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划分政治思想的类型依据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来划分依据政治思想内容所反映的统治阶级利益要求和所维护的统治阶级利益来划分发展过程起源和发展启示政治思想的反映特定的利益要求,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发展和作用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作用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作用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政治思想1.政治思想的定义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2.政治思想的特性政治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除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外,还具有如下特性:(1)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现实的理性思考,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

政治思想具有政治理性认识的特点。

政治思想的理性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识。

②政治思想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

③政治思想是合乎逻辑的观念体系。

(2)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现象所持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具有明显的利益性。

政治思想的利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具有不同主张的人们,具有各自不同利益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思想。

②不同的政治思想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③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地位。

(3)政治思想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政治思想不仅是人们的认识现象和精神现象,也是特定的政治现象,政治思想是关于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的认识,政治思想与其他社会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对于所有社会现象的思想意识,而仅仅是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思想认识。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二章背诵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二章背诵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二章背诵笔记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二章)第二章:利益与政治第一节:利益的涵义一、利益的本质1、利益的形成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从人的需要到人的生产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

在理论意义上,这个过程可以按五个步骤说明:(1)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

需要是人对于所需对象的欲求,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事实,“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2)需要的满足使得人们“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

满足需要的途径问题使得人必须建立与自然的联系,从而把从事生产的问题提上了历史日程。

(3)在生产中,人们的生产能力限制着其需要的满足,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水平的限制和社会组织方式的限制。

人们在改进生产工具的同时,改进生产的社会组织方式,这就使得他们必须进行协作性生产。

(4)协作性生产使得人们之间建立了社会联系。

这种联系起初是简单的血缘联系。

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类发展出了各种社会群体,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5)人们的社会关系形成后,使得需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具有了社会内容和特性:它要求通过社会途径实现;它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它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

这种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就是利益。

2、利益定义的理解从对利益形成过程的分析可见,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从这一定义可见,利益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1)利益的心理和生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

而“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动物”。

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利益内容的无限丰富多样性。

(2)特定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3.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其二,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其三,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

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学)【圣才出品】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学)【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1.2.1 复习笔记一、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1.政治学的含义(1)政治学的定义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首先,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再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

(2)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联系和区别①政治学与哲学对于政治学来说,哲学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认识角度和认识方法。

科学的政治学研究为哲学的发展提供特定的动力和丰富的素材。

②政治学与经济学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是建立于经济关系基础上的社会上层建筑,人们只有深刻把握社会的经济现象,尤其是把握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由此反映的人与人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深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③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a.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与政治学的不同之处: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研究,而政治学不仅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第二,科学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状况、阶级状况等作为研究内容,而政治学则专门以政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b.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又相互交叉。

科学社会主义对于无产阶级政治的研究,是政治学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状况和规律的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理论依据。

④政治学与法学法学与政治学有许多交叉的内容,如宪法、国家构成、公民政治权利等。

但是,法学是从法的角度研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

而政治学是从公共权力的角度研究政治生活的。

⑤政治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与社会学之间有着交叉关系,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社会舆论等等,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也是政治学研究的问题;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其实证研究方法,是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的重要方法。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三章、第四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三章、第四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三章)第三章:政治权力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涵义一、政治权力的本质1、政治权力的形成分析分析政治权力形成的逻辑过程,可以了解政治权力的本质:(1)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利益。

在社会生活中,利益的实现是利益主体自觉能动的活动过程,这种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是调动其有效资源,并将其有机地凝聚成特定的实际力量,以此为凭借展开谋利活动,利益主体因此成为能动的利益主体。

(2)政治权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于利益关系。

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能动的利益主体会形成不同的实际力量,并且形成相互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能动的利益主体转变为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力量主体。

(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是在力量对比关系中产生了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

在力量对比关系中,会呈现两种状态:一是双方力量均衡,一是一方的力量超过另一方,并形成对另一方的制约关系。

当后者出现时,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成为政治权力,其主体也转变为政治权力主体。

在社会生活中,群体力量天然大于个人力量,全社会的力量天然大于其他群体力量。

因此,在力量对比关系发生时,相对于个人力量的群体力量、相对于个人和群体力量的社会力量这种公共力量天然地成为政治权力。

在实际力量转变为政治权力的过程中,各种力量对比关系的交汇点上必然是某种公共力量,因此,政治权力形式上总是公共权力。

由此可见,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1、客观构成要素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其主要有:(1)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生产资料对于政治权力具有根本的意义,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考研笔记(背诵版·精简版·育明教育版)

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考研笔记(背诵版·精简版·育明教育版)

(四) 政治是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公众事务管理政治观 1.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G.庞顿和 P.吉尔(美) :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1. 中国殷周时期就盛行“君受神权”、的思想,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学说等。 (神权政治观也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托马斯 .阿奎那(西方中世纪,神权政治观鼓吹者的典型代表) 黑格尔:政治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国家是精神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 (用绝对精神代替上帝) 2. 神权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 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权力政治观(现实主义政治观)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考 研 笔 记
背诵版·精简版·育明教育版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第一篇 政治与政治学
重要论述总结: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 (1)政治的本质是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关系。 (2)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建立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关系 (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三种基本关系: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 。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在阶级社会里) 。 (5)政治的定义: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 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6)政治学的含义即:它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7)政治的地位:A. 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绵延几千年 ; B. 政治在当今世界各个社会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中都处于重要地位; C.政治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一切社会成员。 (8)人类社会政治的辨证历史运动: 就政治的起源和发展而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政治社会,以非阶级 利益差别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和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原始社会) ,以阶级利益对抗和政治统治为主要 特征的政治社会(奴,封,资) ,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为主要特征的政治 社会(社) ,再到无政治社会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这就是人类社会政治的辨证历史 运动。

政治学原理考研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考研复习笔记

政治学原理考研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考研复习笔记

政治学原理考研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考研复习笔记一、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通关提要:本章主要考查政治学的基础概念,要着重了解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以及政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同时,通过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四方面的比较,明确政治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作用。

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章节,考试难度一般,考生在复习时要重在理解,注意细节。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政治的含义★★★1五种主要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见表1-1-1)表1-1-1 五种主要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技能提升:(1)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还有博弈政治观。

在政治博弈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是规则。

宪法、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习惯与传统是政治博弈的规则渊源。

(2)戴维·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将政治视为对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

他强调资源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了解他对政治的输入、输出、反馈系统的分析可以加深对这一政治观的理解和把握。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见表1-1-2)表1-1-2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技能提升:在马克义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人们往往重视经济对政治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指出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中国政治—经济关系的SSP范式:制度环境(Situation)→制度安排(System)→制度绩效(Performance)。

3政治的定义(见表1-1-3)表1-1-3 政治的定义技能提升:政治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这三种基本关系。

结合拉斯韦尔所说,政治是关于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可知政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精选习题【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的法家、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马基雅弗利、马克斯·韦伯等都认为,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对外经贸2017年研)点拨:马基雅弗利和马克斯·韦伯都是权力政治观的典型代表。

答案参见本章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纲目用书笔记(已经整理的9.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纲目用书笔记(已经整理的9.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纲目用书笔记(已经整理的9.2)政治学基础笔记王浦劬《政治学基础》,也参考了王惠岩《政治学原理》政治学概论一、名词1.行为主义政治学2.后行为主义3.政治哲学复兴二.回答1.什么是政治学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学的学科体系4.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5.简述行为主义政治学6.学习研究政治学的目的,意义方法7.现代研究政治学的技术手段有那些8.21世纪我国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迈出新的步伐三、课堂思考题1.怎样理解政治的含义2.政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4.人类社会中产生了哪几种政治学说以及如何评价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其他政治学的区分(或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的变革)政治关系一.名词1.政治关系2.政治结构3.利益集团的关系4.政党5.民族6.民族关系二.回答1.列宁的阶级关系与特定生产关系的四种状态2.利益集团的形成基础和特征3.利益集团与阶级的区别4.利益集团与政党的区别5.政治官员之间的关系,政治官员与政治家与公民的关系6.不同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7.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理解三.思考题1.政治关系的含义和本质2.政治关系的特征3.政治关系的结构是怎样的4.国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一般存在哪些形式5.各种社会存在的政治关系有哪些特点政治权利一.名词1.政治权利2.政治权利的制约3.国家权利二.回答1.政治权利的特征2.政治权利的类型3.国家权利的特征4.国家权利的产生及其基础5.国家权利的途径、作用、功能、结果6.政治权利的分配方式有哪些7.资本主义分权制衡模式都有那些典型类型三.笔记思考题1.怎样理解政治权利的含义、本质2.政治权利的特征3.获取政治权利的途径有那些4.政治权利有哪些类型5.政治权利的作用原则6.政治权力的职能7.政治权力的分配有哪些形式政治体系一、名词1.国家2.国体3.政体4.国家职能5.国家的结构形式6.单一制7.复合制8.国家机构二、回答1.氏族组织的特点2.有关对国家理解的不同观点3.国家职能的范围4.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5.国家消亡的条件、途径、历史必然性6.中西封建制国家的比较7.如何理解福利国家8.方宏观政治学领域流行的国家分类9.政体与国体的关系10.马克思关许政体划分的标准11.人类发展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政体12.国家机构的马克思主义划分原则13.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活动的依据和原则三、课堂思考1.国家的本质2.如何看待国家职能的转变3.国家消亡的途径4.人类历史上出现过那几种政权形式5.比较中西封建制国家6.国家权利的特点7.国体与政体的关系8.单一制国家的特点政治行为一.名词1.政治行为2.政治冲突3.政治革命4.政治起义5.政治暴乱6.政治不服从7.政治资源8.统治秩序9.工具主义马克思主义10.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二.回答1.政治冲突的构成基本要素2.政治不服从与政治冲突的区别3.政治冲突的动因4.政治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原因5.政治冲突的功能6.政治冲突的结果7.政治革命的特征8.政治起义的特征9.无产阶级统治论的建立基础10.政治统治的本质、内容。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1]三、政治的定义1政治的定义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同时,扬弃和吸收前述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定义,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2政治定义的理解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

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

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

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它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一方面,这一定义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应该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这三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四、政治的社会地位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即生产力,一是指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状况,生产关系直接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社会经济的活动方式决定或者影响社会政治的活动方式;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它保护、改革或者破坏特定的经济关系,进而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与法律都是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因此,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它们都以特定统治阶级和集团的意志为转移。

不过,政治与法律又有所不同,政治是人们围绕特定利益要求,借助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法律则是特定社会公共权力制定、认可和实施的关于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则和规范。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而经济利益和要求只有通过国家政权的到集中体现和实现。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有其客观内容。

人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其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样就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级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王浦劬政治学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笔记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道德政治观1.孔子:“政者,正也。

”-仁义礼智信。

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神权政治观1.“君受神权”、“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

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麦肯齐(英):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的进程。

2.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五)其他观点: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克思主义政治观(一)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三)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四)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三、政治的定义(一)政治的涵义政治的涵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王浦劬政治学原理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原理笔记

政治学原理笔记第一章政治生活与政治科学一、人类生活中的政治关系1、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禽兽:没有谈政治的能力,以本能存在,不能用道德规范去约束,政治对其太高尚。

天使:没有谈政治的必要,其生存环境超越了政治,政治对其来说太下贱。

人:为了规则,人有谈政治的可能与必要,人生存在世俗世界中,既有协调而又有排斥面,人们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又有不同的利益,这种利益具有排他性,会产生利益纷争,为了延续人类的种族和生存,就需要办法(政治、道德)去解决。

2、马克思对其命题的三个补充⒈社会性:把人看成政治动物,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去理解,而应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理解。

★政治关系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政治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

⒉历史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凝固、僵化地理解,而只能具体、历史地理解。

★(宏观→人类)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永远存在下去,它是随国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而产生的具有严格意义的政治,会随着国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微观→个体)政治社会化、政治入伍。

⒊复杂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而应综合、全面地理解。

★从整个社会范围来说,政治关系的表现可能是较为纯粹的,也可能是较为隐蔽的。

★从主体承现者来说,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政治关系,可能是直接的,但大量是间接的。

★从实践活动来说,个人认识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同他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可能是对应的,但也可能是有偏差的。

认识:深刻了解无知参与:积极关心冷漠二、政治生活的科学分析1、政治学学科建构的论辨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肯定答案:能像数学、物理一样作出解释、预测。

否定答案:反对理由①政治行为的主观性②政治事件的非重复性,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③政治评判的价值倾向性综合:政治学能成为科学。

价值目标的提出:客观根源,价值目标的实现:客观条件,可以找到客观规律,但同时,政治必须考虑人的主观性、复杂性。

2、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定⑴道德(→天使)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王浦劬 笔记 自己整理

王浦劬 笔记 自己整理

第二编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予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三层递进关系:1. 首要的和基本的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利益关系;2. 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结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形成政治权力关系。

3. 人们依据政治力量的对比即政治关系,确定了人们进行政治利益分配的资格,从而构成了政治权利关系。

人类利益的二重性矛盾:实现要求的自我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1.任何利益都有着自我实现地本质要求;2.任何利益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才能得以实现。

这造成了政治权力的制约性、能动性、动态发展性和工具性,在政治权利上还原为政治权利的规范性、自动性、不断发展性和手段性。

第一章利益与政治第一节利益的涵义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一)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

1.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

2.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利益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1)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2)利益是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3)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性(一)利益自我实现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1.自我实现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这源于人的需要自我满足。

2.任何利益不仅在社会中形成的,而且必须在社会中,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何社会途径才能实现。

3.该矛盾对利益本身、利益关系和政治生活的意义①对利益本身,它决定和影响着利益内含地其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②对利益关系,它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要和可能;③对政治生活,人们在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则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础;它还铸成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最为基本的特性。

(二)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三)利益的目标性和手段性之间的矛盾(四)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第二节利益关系一、利益关系的涵义(一)利益关系:就是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性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原理笔记第一章政治生活与政治科学一、人类生活中的政治关系1、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禽兽:没有谈政治的能力,以本能存在,不能用道德规范去约束,政治对其太高尚。

天使:没有谈政治的必要,其生存环境超越了政治,政治对其来说太下贱。

人:为了规则,人有谈政治的可能与必要,人生存在世俗世界中,既有协调而又有排斥面,人们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又有不同的利益,这种利益具有排他性,会产生利益纷争,为了延续人类的种族和生存,就需要办法(政治、道德)去解决。

2、马克思对其命题的三个补充⒈社会性:把人看成政治动物,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去理解,而应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理解。

★政治关系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政治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

⒉历史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凝固、僵化地理解,而只能具体、历史地理解。

★(宏观→人类)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永远存在下去,它是随国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而产生的具有严格意义的政治,会随着国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微观→个体)政治社会化、政治入伍。

⒊复杂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而应综合、全面地理解。

★从整个社会范围来说,政治关系的表现可能是较为纯粹的,也可能是较为隐蔽的。

★从主体承现者来说,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政治关系,可能是直接的,但大量是间接的。

★从实践活动来说,个人认识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同他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可能是对应的,但也可能是有偏差的。

认识:深刻了解无知参与:积极关心冷漠二、政治生活的科学分析1、政治学学科建构的论辨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肯定答案:能像数学、物理一样作出解释、预测。

否定答案:反对理由①政治行为的主观性②政治事件的非重复性,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③政治评判的价值倾向性综合:政治学能成为科学。

价值目标的提出:客观根源,价值目标的实现:客观条件,可以找到客观规律,但同时,政治必须考虑人的主观性、复杂性。

2、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定⑴道德(→天使)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⑵权力(→禽兽)韩非子:“术异则事异,事异则务变”、“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君无术则*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必不可一无,皆帝天之具也”。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⑶马克思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①政治的“受动性”政治由经济决定。

②政治的“能动性”为获得自身利益而介入政治,掌握运用公共权力,掌握政权,分享政权,向政权施压。

⑷政治: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国家权力来规定和实现权威性价值分配的一种社会关系。

伊斯顿:政治就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三、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变迁1、古希腊城郊政治:大众民主和精英政治⑴雅典.斯巴达---城邦:城市国家(city-state)⑵雅典城邦①民主制-直接民主(主义与主事的合一,公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不通过任何中介。

今天希腊的民主制是代议或间接民主-主义与主事的分离,实行代议制)②柏克: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执政官、陪审团君主制:世袭制、终身制共和制:选举制、限任制③雅典城邦值得推崇的地方A、公民对城邦的热爱、忠贞和奉献,人与人间有一种亲密感、认同感。

B、质朴而乐观的目标、平等观念,公共职位向所有的公民平等开放④雅典城邦的治国模式有何缺陷A、频繁的轮流坐庄、靠抽签的选举办法使得政府庞杂,这庞杂使其难以运作,效率低。

B、其自由使得权威受到挑战→怀疑主义、诡辩论、自大狂(苏格拉底),破坏了自由、平等以及公民对城邦的热爱。

C、社会基础是版面的,是成年男性的民主政治。

D、智慧与才能的降低。

⑶苏格拉底提出的精英治国:社会需要一定的秩序和权威。

精英:具有崇高的德行,具有治国的才能和智慧,有正义感。

⑷柏拉图提出以精英治国为中心的哲学王①知识-本体形上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②理念论:理念意义上最完美的东西。

③理想国:一个目的在于追求道德至善的国家,在原则上和本质上应该是什么样子。

理想国的思考方法:超越(超越现实,追求完美的国家理想)介入(依照理想介入、批判、改革现实)2、古罗马自然法传统:权利的普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⑴古罗马(帝国)大肆扩张,为进行异邦治理,增加法令技术上:分门别类→成文法、实在法价值上:正当依据→自然法⑵事实判断-是什么价值判断-应当怎样→自然法:合乎人性、人道的价值原则或正义理论-“人权”得以成立的依据。

⑶①生存权:A、不得任意剥夺人的性命。

B、不得任意把人置于毫无必要的危险境地。

②公正权:每一个公民都应得到公正对待,无所歧视。

③自由权:不受无理干涉。

④普遍最低标准的人权。

原则一:鉴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得到某种共同体认可的特定权利要求,无法用充足的理由来证明,它在别的共同体也必须得到同等程度的认可。

原则二:无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存在多少差异,一些起码的,即最低限度的权利要求,必须得到所有共同体的一致信护,设若某个共同体对它公开拒绝,则只能断定,该共同体的道德规范存在缺陷。

3、中世纪神学政治构架:道德监控和政教合一⑴禁欲→以权谋私→专制→强暴⑵法官、告发、侦讯、审问、刑罚、判决4、现代化背景下的西方政治思潮:权威的合理性和参与的扩大化。

⑴15、16世纪,西方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原生的)标志:①商品经济的发现②城市的崛起-成为政治、经济的中心③市民阶层的成长④世俗化潮流的盛行-市民德行⑤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政治条件:秩序-稳定而非动荡,统一而非分裂,自主而非依附。

活力-反专制、反特权、要民主、要参与。

西方社会不是同时获得这两个条件的,这两个条件的获得即政治条件的形成,展现为一个历史过程。

A、建立统一的秩序(初始政治条件)要借助民族力量、王权力量。

马基雅弗利[意]《君主论》(专制主义)霍布斯[英]《利维坦》(社会契约论)契约签订要件:功利谋划(自利、互利)理性权衡(对付出和所得进行精细的盘算)立体平衡、自由合意、信守承诺政治契约人━━“引力”━━趋乐避苦━━━━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公共权力体系━━契约━━战争冲突━━资源稀缺B、活力:较高条件少――专制没有活力,因为它的保障来自于统治的个人品质和一时好恶,在反专制、反特权、要民主、要参与的要求下,开始出现一些民主的著作。

洛克:《政府论》表达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想,是西方政治体制基础,但延用了社会契约论的方法。

西方自然法判定一个行为是否正当就是合乎人性,合乎天理,这种原则就称为天赋权力,自然权力是生命权和自由权力的延伸。

5、资产阶级革命的合法性论证――激进主义和渐进主义法国大革命是激进的革命,以激烈的方式与旧的专制彻底决裂。

英国光荣革命是渐进的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存在虚位的国王。

⑴浪漫的激进主义代表人物:卢梭、罗伯斯庇尔①“乌托邦”情结,追求完美。

②不妥协的叛逆姿态。

③非理性的激性和狂热。

具体的、实在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经济目标。

⑵激进主义提出的是“超验”目标,是尽善尽美,没有缺陷的乌托邦形式。

①野蛮、率真、朴直、活性、自然,蛮族是“类”意义上的自然。

儿童是个体意义上的自然,是最高境界,追求此境界。

(自然把tear赋于人类,就在于人有恻隐之心),情感是品格构造上的自然,超越世界,再介入建立一个尽善尽美的标准,对现实进行批判。

经济不平等→政治不平等。

②财批富积累--假契约、伪契约③激进主义者对任何改良都不满足,其行为逻辑是“革命”的、暴力的,第三等级要暴动先从政治领域入手。

卢梭在书中认为最好为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主权公意-完美的道德化政治,分权制度行不通,它对于一个最完美的国家不重要。

法国大革命:伟业与狂暴并存荷尔德林-常将国家变成把狱的,恰恰是试图把国家变成天堂的东西。

⑶理性的自由主义(洛克、孟德斯鸠、汉密尔顿)①对人性的不信任――幽暗意识②对理想的不奢求――现实定位③对改良的不放弃――进步取向孟德斯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用到有界限的时候才为止。

”结论:不应基于对人性的乐观信仰而诉诸道德,而应基于对人性的悲观估计诉诸法律,个人、政治家、机构都应如此。

激进主义的理想是追寻一个尽善尽美的天堂,理性主义同意天堂好得尽善尽美,但正因如此,才无法变成现实,要通过革命变成一场灾难,从现实出发,不求恶的连根拔除,但求恶的有效约束。

最大的“恶”是专制统治者滥施暴政,最好在它处于萌芽就制优――分权制衡。

现实有阴暗面,要改良,不要犯激进主义的弱点,一步登天,要一步一步地进行,“社会进步只能零售,不能批发。

”四、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背景:在工业革命完成的基础上建立⒈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⒊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生活的根本问题⒋社会发展促进政治发展。

阶级发展是社会发展是核心⒌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⒍发展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第二章政治生活系统一、政治生活的系统性系统不是部分的相加,而是部分的有机整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1、整体性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机械相加2、有序性规划-协调3、自主性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整体特征,能够按照自身的机制进行内部调节。

4、开放性系统与环境存在互动关系,政治系统一方面受环境影响,同时也影响环境,政治系统不是封闭的。

二、政治系统的内环境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

政治体系总是要追求特定的目标,必须掌握足够的资源,首先是经济资源。

★生产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利益关系构成政治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A团利益具有不同程度的排他性质。

B公共政策的受益面在全社会的分布不均匀。

掌握-分享-施压,目的在于使自身利益得到更好的满足。

文化:价值标准、奖惩机制、行为取向行为准则、规范、意义阐释、舆论监督政治社会化:主导价值、方法:感召-动之以情、说服-晓之以情、诱导-辅之以利、灌输-持之以恒3、人口因素与政治系统的互动人口影响政治的因素:数量(古代)、素质(现代)、构成(社会分层、民族)4、地理因素⑴生存空间(国土)大小决定的决定因素:先占、兼并、割让、添附成立国家国土的有无、大小(“领土广凋是巨大力量的永久源泉”)⑵资源三、政治系统的外环境主权:一国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固有的最高权力。

涉及的问题:领土疆域(完整、不受侵犯),合法政府(自治,不受干涉)。

四、政治系统的运行机制1、输入: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传导给政治体系,并对政治系统施以刺激或压力的种种事件或行为。

要求:渠道是否畅通,反应是否灵敏。

⑴要求-利益表达,集团、集体之间要进行利益整合,通过一定的方式才能表达出来。

⑵支持-认同、拥护(思想上的认同,行为上的拥护)。

2、输出:政治系统通过自身的内部机制,对公众的利益要求作出权威性分配,形成决策并付诸实施。

要求:机构是否健全,分工是否合理,程序是否规范,决策是否合理、公正,执行是否迅捷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