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电影特点
简论中国现代30年代(1932—1937)电影的发展

简论中国现代30年代(1932—1937)电影的发展作者:焦博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24期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是中国承前启后的一段电影的特殊历史时期。
它以题材的丰富性、中国电影人对于电影事业艺术的深刻探究和先锋体验式的尝试的独特性屹立在中国电影史册上。
在这个期间中国各大电影公司相继成立,并且初具规模。
期间中国以“明星”为首的民族电影公司也积极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左翼电影国防电影革命性批判性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078-02“30年代电影”起止时间为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这是一段空前繁荣的盛世。
接着“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前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导致经济的衰退,社会的千疮百孔,使得中国电影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1932年夏,涌现了夏衍、郑伯奇、郑正秋、洪深等一些文艺工作者,在他们的努力下掀起了左翼电影运动。
但是,国民党对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干预管理电影市场。
于1928年建立《检查电影片规则》,1930年年底建立《电影检查法》,1931年成立“电影检查委员会”和1933年成立“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一系列措施。
此外,国民党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提倡“教育电影”。
一、左翼电影(运动)中国电影发展到20年代已经出现了两大电影艺术风格的阵营,左翼电影(运动)和现实主义的电影。
其中有张石川、郑正秋导演的第一部中国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
影片反映了个人境遇暴露鞭挞社会的黑暗。
但是批判的力度不够充分,立场也不够鲜明。
1931年中国左翼电影形成,同时也发表了关于电影人任务的说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
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于1933年在上海成立。
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
(完整版)电影史提纲

一、初期“影戏”电影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中国电影从无到有,奠定了事业发展的经济和技术基础。
(2)初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电影艺术的开端。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拓了向姊妹艺术(特别是戏剧)学习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中国电影艺术的主流风格传统。
二是初步探索和掌握了电影艺术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3)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初期中国电影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 (4)初期电影的强烈的商业投机性窒息和束缚着电影生产力的发展。
(5)初期中国电影在技术和艺术技巧方面都落后于同期世界电影的发展水平。
二、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
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
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 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艺术形式上, 《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
《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
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 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浅谈中国早期电影(20世纪30—50年代)女性形象的特点

浅谈中国早期电影(20世纪30—50年代)女性形象的特点作者:易盼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女性形象是电影艺术史论中最丰富生动又美丽的话题,将女性的悲剧命运跟对文化的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改良联系在一起,便拥有了一种超越传统苦情、戏曲或小说的人文视角。
本文试图以典型的女性电影为切入,来谈谈中国早期电影(20世纪30—50年代)女性形象特点。
关键词:电影;女性形象;民族命运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112-01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批以女性为主要形象的电影,这批电影大都以同情的笔调深入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着重于描写妇女的悲惨生活。
同二十年代中期的相关电影相比,这时期的电影在题材方面做了很大突破,抓取新的视角新的题材,反应出当下最真实的社会问题。
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女性大部分沦落为无家的流浪女。
大体来说,30 年代影像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有两种:一类着墨于被侮辱、被侵犯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生活,譬如农村少女、女佣、妓女等;另一类着墨于市民阶层妇女的生活,譬如女知识分子、职业女性等。
然而,这些“新女性”大多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她们或在社会中沉沦,或留有缺憾,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
我认为,这些悲剧体现出了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女性不具备成熟的解放意识。
准确来说,是电影制作者不成熟的女权意识,更是当时社会对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成熟的反映。
他们塑造的人物看似具有“新女性”的思想意识,却无法做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所以,她们并不是真正的“新女性”。
下面就几部典型的反映中国早期电影女性形象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是1935 年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
这部影片通过渔民的悲惨生活展现了一幅中国30年代社会底层生活的苦难图,其中王人美饰演的“小猫”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劳动女性的经典形象。
“小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打鱼女,她的形象活泼青春,具有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风格特点比较与鉴赏

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风格特点比较与鉴赏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艺术迅速发展,同时也通过不同的时期、文化和社会影响,不断塑造和改变了电影的风格。
下面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风格特点,并对其进行鉴赏。
20世纪初期20世纪初期的电影艺术在刚刚起步阶段,风格特点不太明显。
大多数电影都是简单的故事情节,角色表现和镜头技巧还不够成熟。
好的例子是D.W.格里菲斯的名作《雾中人》(The Birth of a Nation),这是一部从创新角度来看较为出色的电影,尤其是在当时它所采用的手持摄像机技术。
20世纪20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电影艺术开始寻求自我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风格特点。
不同的导演和制片人开始尝试创新,独特的视觉效果、戏剧性故事情节、风格化的事件和象征性的意象被赋予更多的关注。
珍妮-蕾诺的经典作品《梵高在阿尔勒》(The Passion of Joanof Arc)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采用了从没见过的标志性拍摄角度和镜头,深刻而细致地描绘了角色的情感内部世界。
而克里斯汀-普茨的《胖子与小偷》(The General),则是一部风格独具的爱情喜剧电影,影片故事情节简洁,场景、场景的设计、音乐以及行动都表现出这个电影时期的独特特征。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艺术被认为是院线电影的黄金岁月,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成为了制片人和导演的创新场所。
电影制作在技术层面上进步了很大,音乐、对白、灯光、特效等行业配套设备的完善,使得电影创意和制作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罗伯特-弗洛里的《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和约翰-福特的《圣徒马丁》(The Informer),都是20世纪30年代的代表作品,它们显示出当时电影时代的风格和特点,包括复杂的故事情节,切换和交替的视觉效果和音乐配合等。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俗话说的好:“大时代,大艺术”。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是一段电影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塑造了电影艺术的多个关键方面。
30年代中国电影资料

· 电通公司 1934年春,在党的电影小 组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 电通影片公司。 主要影片:《桃李劫》、 《义勇军进行曲》、《风 云儿女》、《自由神》、 《都市风光》等。
• “天一”公司
由邵醉翁等人于1925年6月创办。 主要影片:《立地成佛》、《义妖白蛇 传》、《挣扎》、《飞絮》、《飘零》等。
影片对何子英这种具有 人道主义思想和改良 主义思想的年轻一代 民族资产阶级形象的 塑造,其立意也富于 创造性。 影片把广泛的生活内 容和叙事结构的严谨 性结合起来,在中国 三四十年代的戏剧式 电影中很有代表性。
• 《马路天使》 影片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 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塑 造了妓女、小歌女、吹鼓 手、报贩、失业者、剃头 师傅等劳苦大众的艺术群 像,深刻地揭露和尖锐地 抨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黑暗。
• 片上发音
成本高 制作复杂
代表作:《雨过天青》、《歌场春色》、 《渔光曲》等。
四 导演剧本
• 夏衍 1933年根据茅盾小 说改编的《春蚕》在 电影剧作方面做出了 突破性的尝试,这是 中国新文学作品第一 次被改编为电影。
代表作:《春蚕》、 《上海二十四小时》、 《压岁钱》等。
• 田汉
从最初带有明显的现代 主义色彩逐渐转变为 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 法。他的影片带有豪 放浪漫的艺术气质。 代表作:《三个摩登女 性》、《母性之光》、 《民族生存》等。
影片在艺术处理上别 开生面,内容是悲剧 性的,而在表现形式 上却是喜剧性的,悲 喜交融,风格既明快 幽默,又含蓄隽永。
《神女》 “卑贱的妓女与圣洁的母亲汇于一 身”。整个影片虽然是在讲妓 女的故事,但是非常干净。在 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形式的表现 方面,也都渗透出浓郁的民族 情趣,形成一种委婉、含蓄的 艺术风格。独特的形象,深沉 的内涵,流动的造型,含蓄的 风格,《神女》不仅成为中国 无声电影的扛鼎之作,而且在 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中国电影在 民族审美意境方面的追求。
30年代电影

国防电影
1935年“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以后,出现了“国防电影”的新高潮,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更加成熟。《联华交响曲》中的《春闺梦断》、《疯人狂想曲》、《小五义》及《狼山喋血记》、《大路》等影片,在形势不允许用写实主义手法直接表现抗日要求时,创作人员运用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电影表现手法。
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经历了左翼电影、国防电影、抗战电影等一系列的特定时段,成为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在表现内容上,中国电影开始有规模地触及社会生活现状,现实内容代替了神异古怪与荒诞热闹的娱乐内容,现实疾苦,人民受压迫的激愤得以正面展示,电影第一次呈现出呼应时代精神与民心企盼的愿望。在艺术形式上,中国电影自觉地追求艺术创新,明显地借鉴吸收世界电影优长,探索民族化的表现形式,电影技巧有了巨大进步。叙事的流畅,造型表意的手段都有了长足进步。在创作方法上,改变了较为单一的思路,影戏电影继续丰富发展,并容纳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涵,多样的创作方法保证了中国电影整体形态之中呈现出变化的色彩。在整体社会形象上,中国电影基本摆脱了与世无干的消闲地位,确立了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化角色,强化了有独立位置的艺术形象
抗战时期电影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那一代中国电影人大多如同《十字街头》中的主人公一样走向了抗战前线,拍摄了大量的记录片和故事片。其中有《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保家乡》、《中华儿女》、《长空万里》等代表作品。
抗战期间的创作对后来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具意味的是延安记录电影学派的诞生,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1939)、《白求恩大夫》(1939)、《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1942)。而延安记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要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
解读20世纪30年代电影史

解读20 世纪30 年代电影史在我国电影发展史上,20世纪30 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默片艺术不断成熟并到达了历史高峰,同时有声片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寻求到了最佳的规范标准,并产生了一系列经典作品。
这一时期的电影在题材选择上比较宽广,不再是一些单纯的神怪武侠和家庭恩怨电影,而是题材更加贴近现实,表现多彩的生活场景,传递民生。
同时,这一时期的导演大多数都是在系统进行了系统化专业知识学习,并不断成长,以及国外众多流派及理论知识流传到中国,成长起来的导演更加重视电影特性的表达,自觉对比运用电影语言进行创作与思考,再加上有声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音响调节、镜头调度与画面造型有效结合成为了一种趋势,影片的展现角度进一步拓展,反映了电影综合艺术的造型效果。
于是,《马路天使》《狂流》《十字街头》《神女》等大量典型影片逐渐出现,涌现出大量“贴近社会生活、蕴含人生哲理、洋溢着爱国情怀”的影片,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优秀电影作品涌现的高峰时期。
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作品在美学和历史意义上,明显超过了30 年代之前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后来甚至如今的中国电影,那个时期的电影在当代一次次被搬上荧幕。
一、多元竞争电影格局的形成20世纪30 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文化领域还算比较自由,电影在这一时期是一个新颖的事物,更加开放自由。
一些外来干涉确保了电影产业运营能够自主化,1923—1925年间,全国共设立了175家电影公司,其中 1 40家便设立在上海,这么多的电影公司,由于专业知识的差异,其拍摄水平差异性较大,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得知,电影行业多元竞争格局不断形成。
适者生存便成为了这一时期只有竞争的必然结果。
各大电影公司不断创新,从而在我国电影市场上迅速成长出一些独具特色的电影公司,例如这一时期比较出名的公司:“大中华百合”“明星”“天一”“长城”“神州”、上海影戏、南国戏剧社,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电影行业。
各个电影公司都均有独特的经营理念,例如“天一”的传统保守形象、“大中华百合”的欧化色彩、“明星”的“营业主义加一点点良心”的“正剧”等等,进一步充实了30年代的影坛。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30年代电影(圣才出品)

第2章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2.1 复习笔记一、电影的变革(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背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变革。
广大观众厌恶了那些脱离生活的商业影片,向电影界发出了救国的劝告。
与此同时,电影创造人员也产生了在题材和形式上创新以寻求出路的愿望。
2.发展历程(1)初期的兴起①电影公司1932年夏天,明星公司的老板请进步作家组成了编剧委员会。
几乎同时,田汉、阳翰笙等人也参加了艺华、联华等公司。
在这些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掀起了左翼电影运动。
②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电影小组。
1932年至1933年前后,在瞿秋白领导下,组织了由沈端先、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和司徒慧敏五人组成的电影小组,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a.从编剧入手努力影响和改造电影创作。
如夏衍、田汉、阳翰笙等党的文艺工作者以编剧的身分加入电影公司,在创作的同时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拍摄影片。
b.通过各种方式,改造电影创作队伍,加强左翼创作力量。
如组织动员了应云卫、沈西苓、袁牧之、吴印咸等优秀的创作人员。
c.有目的地大力介绍了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的经验。
例如学习了表现革命思想的经验以及蒙太奇的电影思维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
d.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批判有毒素的影片,宣传进步电影。
(2)曲折的发展历程①1932年到1933年,左翼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左翼电影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受到大众的欢迎,以《姊妹花》、《渔光曲》两部影片为代表。
但是部分影片的艺术表现粗糙稚拙和革命内容表达得过于直露,如《女性的呐喊》,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更加严厉的镇压。
②1933年后,左翼电影的低潮时期1933年11月,一群暴徒捣毁艺华影片公司,进步电影工作者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一些反动文人鼓吹“软性电影”的主张,左翼电影出现了低潮。
此后,左翼电影工作者开始尝试以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和隐约地揭示社会的黑暗坚持左翼电影阵地,代表作有《神女》、《桃李劫》等。
电影发展历史及各阶段电影特点

一、电影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重要时期,分别是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
1、电影的形成期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与进步,1895年3月22日,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被称为“电影之父”。
这个时期的电影在技术上推行标准化,艺术上讲求构图技巧,但是有很大局限性,这些早期电影过于贴近现实,而且影片时间很短。
电影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
2、电影的发展期1902年,梅里爱根据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的两部有名科幻小说编导了著名的科学幻片《月球旅行记》,这是他的高峰作,在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的鲍特。
鲍特在《火车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个场景来构成一部电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爱的影片都是从头到尾一个镜头。
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代表作有《王子寻仙记》、《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摩登时代》和《淘金记》等,这些电影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尖锐的讽刺性及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特色。
萨杜尔先生对其作品作了如下评论:“卓别林的影片是唯一能为贫苦阶级和最幼稚的群众所欣赏。
同时又能为水准最高的观众和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影片”。
3、电影发展的成熟期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
《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
30年代电影是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源

30年代电影是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源30年代是我国电影的黄金时期,也是电影新浪潮的起源。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经历了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才和作品,为我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当时,上海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中心,集中了大部分的电影制作和发行机构,同时也拥有了一大批电影人才。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产量急剧增加,各类电影题材也开始多样化,包括社会题材、历史题材、爱情题材等等。
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中,既有社会现实主义的作品,也有受到西方电影影响的商业片,中国电影产业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人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他们对电影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负,他们试图通过电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电影来记录和揭示社会的现实。
这一群体后来被称为新浪潮电影人。
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的一个新的起点,也为后来的中国电影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3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的新浪潮开始逐渐兴起。
一些年轻的电影人开始涌现,他们在电影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作风格。
他们试图摆脱传统的电影拍摄方式和题材,尝试新的电影语言和表达方式,通过电影来探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内心。
这些新浪潮电影人包括导演、编剧、演员等,他们中有一些人后来成为了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0年代的中国电影新浪潮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新浪潮电影的题材更加接近生活,更有现实感和社会关怀。
他们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呈现出一种扎实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新浪潮电影在艺术风格上更加大胆和前卫,他们试图摒弃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方式,尝试新的电影语言和镜头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现实的理解。
新浪潮电影对国际电影有着密切的关注和学习,他们从国际上的一些先锋电影中汲取营养,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同时也试图将自己的文化传统融入到电影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电影艺术。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美学特征分析

声屏世界2022/1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为中国电影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中国电影在内容表现、艺术创造、形态特征、商业类型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成熟,也为后来电影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左翼电影在这一时期格外瞩目,影片大多直面现实,用质朴的语言来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以最慷慨激昂的方式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加之中国电影人从观念到技巧都发生了彻底性的改变,因此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呈现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高峰期。
由于它所处时期的独特性,也使得它呈现的电影美学特征与众不同,探讨这一时期中国左翼电影美学特征十分有必要。
现实主义风格为基础中国左翼电影兴起于“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爆发,民族救亡意识全面觉醒,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确立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思想逐渐为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其中包括一大批文艺界人士,尤其是电影人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革命热情得到空前高涨。
他们当中部分人士自发去往前线拍摄战争纪录片,部分人士也开始纷纷将抗日作为主题进行创作。
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他们以爱国进步为共同目标,吸纳了优秀的进步电影人加入,同时电影公司也在中国电影文化协会的《宣言》影响下积极出品进步影片。
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主题有表现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对中国资源的霸占造成农村经济破产的电影,如《渔光曲》《春蚕》等;也有展示阶级对立和都市生活罪恶的电影,如《上海二十四小时》《城市之夜》《都会的早晨》等;还有揭露社会黑暗势力对平民百姓尤其是妇女的欺压和凌辱,如《神女》《新女性》等。
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中,优秀的剧本、导演以及演员等等都各自贡献出了优秀的作品和突出的贡献。
其中夏衍创作出了大量具有现实主义题材的剧本,一方面这与他本身所具备的文化素养有关;另一方面夏衍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最早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影响,革命精神饱满。
30年代中国电影重点知识总结

30年代中国电影(1932--1937)背景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六年中,中国电影出现了一段空前繁荣的局面,其原因有两个:首先是9·18事变改变了国内政治形势,特别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
这是对创作者和观众的全面影响。
它不仅限于思想内容,而且涉及整个电影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是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等一系列技术进步和国外电影经验的大规模介绍,推动了电影艺术技巧的大幅度发展,使影片的外在形式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左翼电影背景1931年918事变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是推动者中国电影开始变革。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1932年初,又在中国电影的主要生产基地上海发生了1·28事变。
这一事变对中国电影的变革产生了直接影响。
广大观众厌恶了那些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鸳鸯蝴蝶派作品和武侠神怪影片,向电影界发出了猛醒救过的劝告。
面对新的局势,电影公司把目光投向了左翼文艺界。
首先是“明星”公司于1·28事变以后不久,邀请左翼作家担任编剧顾问。
1932年5月夏衍、钱杏邨、郑伯奇三人加入了“明星”公司,同时成立了由夏衍为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
在这前后,田汉和阳翰笙也先后为“联华”公司和“艺华”公司提供电影剧本。
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运动正式开始。
定义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统一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而摄制出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
艺术创新左翼电影不仅有着革命的思想意识,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创新、突破的意义。
这些影片多以人民大众为主要对象,面向社会和时代,在内容上“尽量利用大众的真生活”,并“拿大众每天接触的人物做主角”,在形式上则强调“多动作,少对白”镜头画面简捷明快,质朴真挚,使银慕上充满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真实而新鲜的时代生活气息和强烈而深刻的艺术力量。
中国电影史2

《大路》
左翼国防电影的代表作, 或者中国无声电影艺术 的最成熟作品之一。 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 是对旺盛的青春活力和 乐观精神的歌颂。 是一部“男性电影”, 是一次淋漓尽致地对男 性力量的歌颂。
《十字街头》
中国早期青春片代表, 也是30年代中国电影的 代表性影片。 以轻喜剧的方式表达出 对于知识青年生活方式 和出路前途的思考。影 片表现了种种巧合和误 会,用明快的笔调渲染 出了青年的活力,这种 活力在当时充满苦难的 时代十分难能可贵。 剪辑流畅,镜头节奏明 朗、轻快。
中国电影史 第二章 30年代电影(1932——1937) 第三节 30年代的继承与创新 一、蔡楚生 1、蔡楚生(1906~1968年),30年代的创作继承影戏传统的 基本方向,并作出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2、代表作:《都会的早晨》 1933年、《渔光曲》1934年、 《新女性》1934年 3、艺术特点: 重视故事情节,以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见长,注重影片节奏; 注重人物塑造,以各种手段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
油画《木匠圣约瑟》
三角形构图
孙瑜
国防电影 “国防电影”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广义的,即通过宽泛的取材,反映帝国主义在军事侵 略和经济侵略下的各种现实生活问题。 《新旧上海》、《迷途羔羊》、《小玲子》、《压岁钱》、 《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天作之合》等一批富于批 判意义的作品。 狭义的“国防电影”,则专指直接反映抗敌斗争、号召大人 团结御侮的影片。 《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联华交响曲》、《青年进 行曲》、《大路》。
中国电影史 第二章 30年代电影(1932——1937) 2、左翼(新兴)电影运动的发展 1933年,郑正秋编导的影片《姊妹花》,笔触已深入到社 会性的矛盾。同年,出现第一批“左翼电影”——《狂 流》、《春蚕》。 1933年以后,以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 语言来宣传抗日思想和揭示社会黑暗,如《桃李劫》、 《神女》等。 1935年华北事变后,形成 “国防电影”高潮,诞生了《狼 山喋血记》、《大路》等。
透过中国三十年代电影发展探寻现代电影道路

电影透过中国三十年代电影发展探寻现代电影道路陈孜四川传媒学院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大环境的高速发展,观众的审美需求发生了改变,这对于电影产业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此前提下现代电影的发展就有许多值得思辨的地方。
三十年代电影作为中国电影探索道路上的变革时期,可以为现代电影的艺术探索之路提供宝贵经验和思路。
关键词:三十年代电影;审美需求;艺术性;商业性一、30年代电影的探索之路30年代中国时代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电影产业的变革,从1932年的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六年中,中国电影迎来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①这种繁荣一方面来自于国内政治形式的动荡所导致的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中国电影界觉醒,摒弃初期鸳鸯蝴蝶派作品和武侠神怪影片,开创了中国电影的革命现实主义。
另一方面国际上一系列的技术进步(比如有声电影的出现)和电影经验开始涌入中国,由此推动了电影艺术技巧的大力发展。
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电影历史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在“30年代电影”的探索道路中,中国电影不仅在外在形式面貌上作出探索性改变,更重要的是针对中国国情,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找到了合适的定位与出路。
其中不少艺术家们能够以独到的眼光和手法去观察和表现生活,艺术形式上的多元化创新与创作思路上的转变无疑成为30年代电影的突出特征,而这也恰好为中国现代电影的变革提供了思路。
二、中国现代电影的“新革命”将30年代电影作为现代电影发展道路的经验来源,是因为这两个时期电影发展所面临的境况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这两个阶段的电影发展背景都处于社会大变革中,而时代的变革必然导致观众审美需求的改变,也就意味着电影人要探寻新的电影发展出路。
另一方面两者都面临技术的变革,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在世界电影的发展中,中国电影明显在技术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代电影所面临的挑战来自于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社会环境改变带来的观众审美需求变化。
论20世纪30年代影片视听语言的民族特色

^月O新V锐IE视LIT点ERATuRE论20世纪30年代影片视昕语言的民族特色■张丽(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200)[摘要] 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影片为例,对该时期影片视听语言的民族特色做了具体分析,30年代影片人物形象追求民族个性、民族情感,场景设计具有中国书画意境特色,影片节奏表现出中国美学独有的“气韵”特征,在声画空间的塑造上,大胆使用具有民族、民间特点的音乐,是一个集多种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于一体的视听系统。
对30年代影片视听语言的分析不仅为民族风格的阐释提供了更多形象化的素材。
也为中国电影民族风格的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30年代;影片;视听语言;民族特色本文所指的20世纪30年代影片是指“九·一八”事意境特征。
变到抗战爆发前这一时期的创作,该时期影片具有浓郁的所谓意境的产生,“从书画论的角度来讲,是在一个艺民族风格,在视听语言的创造上积极向中国传统艺术汲取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营养,无论是表演、场景还是镜头的衔接及音乐的编配方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深的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是中国民族电影的代表。
景;景巾全是情,情中伞是景,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一、人物形象具有民族情感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Ⅲ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30年代影片的表演水平大大超越了20年代的“文明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画戏”和“武侠神怪片”。
伴随着表演理论的更新,银幕上家张燥的这两句训爪,是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罾30年代。
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才华的表演艺术家,他们以精湛的演技对电影意境美学的探索也引起了许多影人的注意。
正如费塑造了一个个表达中围人情感、令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人穆所说,“创造电影民族风格要向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并在物形象。
李少自在《电影历史及理论》中谈到对电影民族自己的创作中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实践。
30年代电影是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源

30年代电影是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源【摘要】30年代电影是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源,对我国电影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30年代电影的背景和特点、思想艺术突破、技术革新、实验精神、对新浪潮的启发以及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展开探讨。
30年代电影为我国电影“新浪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电影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我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深入研究30年代电影,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创作精神,为今后的电影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30年代电影,新浪潮,起源,影响,背景,特点,思想艺术,技术革新,实验精神,启发,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基础,深远影响,里程碑。
1. 引言1.1 30年代电影是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源的意义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一场新的变革,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电影的“新浪潮”。
30年代电影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代表,对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30年代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思想解放。
通过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对人性、情感的探索,30年代电影为后来的“新浪潮”电影奠定了基础。
30年代电影在摒弃传统艺术桎梏的也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和技术,为中国电影“新浪潮”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30年代电影鼓励了青年导演和影人的挑战精神,为后来许多杰出导演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30年代电影是中国电影“新浪潮”的源头,其意义不仅在于开创了一种新的电影艺术风格,更在于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1.2 30年代电影对我国电影“新浪潮”的影响在我国电影发展史上,30年代电影被认为是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源,对后世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0年代电影不仅在思想艺术上进行了突破,同时也带来了技术革新和实验精神,为我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代电影的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对我国电影“新浪潮”产生了启发。
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大胆探索社会现实,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起了观众对自身生活和社会环境的思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左翼电影兴盛的时期。
左翼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的社会观察,成功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底层现实。
本文将从底层叙事角度,探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特点和影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底层人民生活贫困,社会问题丛生。
左翼电影秉持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精神,通过底层叙事展现社会阶层的对立和冲突。
电影《大路》(1934年)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该片以农村贫苦农民的生活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贫农女青年的奋斗故事,揭示了农村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迫。
底层的叙事手法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贫苦人民的生存境况,更重要的是通过表现他们对现状的不满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
在底层叙事中,人物形象是左翼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
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中,主要角色往往是底层人民,如农民工、贫苦农民、无产阶级青年等。
通过塑造这些底层人物的形象,电影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追求自由的愿望。
在电影《小花》(1931年)中,主人公花木兰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她的悲惨遭遇和反抗精神成为了影片的主线。
通过这些底层人物的形象,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
底层叙事在电影的剧情结构和镜头运用上也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主要借用了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对底层人民的生活进行真实而深入的展现。
在情节设置上,常常通过底层人物的生活经历来反映社会现实。
《小城之春》(1935年)以一个贫苦家庭为主线,通过对他们困境的描绘,带动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电影的镜头运用也是左翼电影的一个特点。
底层人物的生活场景往往以一种真实且细致的方式呈现,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的关注,增强了观众对于底层生活的共鸣和思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社会底层的真实面貌,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底层的窗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30年代”电影与新现实主义的传承关系)(奇爱博士)| [<<][>>]现实主义(realismo),是文学艺术上最常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一般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把它放在整个艺术电影史的进程中,现实主义这种反映原生态相对简单(就先锋派影片而言)的创作方法却并不想当然的一开始就处于优势地位。
究其原因,是由于欧洲——电影的发源地——贵族化传统的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贵族们保守的思想传统促使电影无法向大众普及。
随着艺术电影道路的分流,代表大众的现实主义逐渐兴起,到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兴盛一时。
这种电影美学风格的最终确立对于整个世界电影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电影最终冲破了贵族艺术的桎梏,而为底层大众而接受。
然而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美学特征并非意大利电影大师们的首创,早在十余年前的30年代,在遥远的中国,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们已经创作出的一大批具有“新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品,并取得了很大的反响。
从整个世界电影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甚至走在了意大利电影的前面。
不仅如此,它与40年代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又有着承前启后的关系,这之间美学风格的传承演变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现实主义影片的类型——关注对象的选择笼统的说现实主义,未免范围有些太大,简单的说,凡是世界上发生过或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应归入现实题材的范围,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现实是与真实分不开的。
现实题材,必须以真实为基础。
一件事,不管它发没发生过,起码要言之成理,使人信服,这才是真实。
由此,我们来看看二三十年代电影史上的种种现实题材,来说明为什么只有中国的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是血脉相承的艺术风格。
1.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在法国诞生,似乎注定了这个美丽的国度将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至今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电影仍然是世界电影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员。
一位位大师们所建立起的电影美学规范是今天习影者不二的样本。
20年代的法国,先锋主义电影兴盛一时,饱含着试验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电影艺术家,透过其深邃的思想,留给人无尽的回味。
而在30年代的现实主义浪潮中,他们用诗意的对话,引人入胜的视觉影像,深刻的哲理性与思辩性勾勒出一幅幅法兰西风景图。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流派更新了“现实”观念,在影像中,“电影家并非重复或复制现实,哪怕仅从形式的表层来看”,换句话说电影不重外而重事物内在最具有特色的运动。
把握真实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
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有克莱尔、卡尔内、让·维果等等,但其真正的领袖当属让·雷诺阿。
巴赞说他的影像“从诸多方面预示着后来电影风格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演进”。
特别是让·雷诺阿对景深镜头的大量使用,充分体现了其场面调堵现实主义有着极大的不同。
但总的来说,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现实主义,但与中国电影相比,似乎又“现实”的不够彻底。
2.美国的好莱坞式现实主义当今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最强大的一极,代表着电影业最先进的科技含量与给人以最佳的视听享受。
就票房来说,也许所有其他国家电影的总和也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但在电影的艺术性和思辨性上说就远不如电影收入那般悦人耳目。
这样就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形成两股截然不同电影潮流——以欧洲为代表的艺术电影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电影,这两股潮流各自发展,相得益彰。
美国是一个对世界电影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国家。
电影虽然发源于欧洲,但真正成型,还是美国人的功劳。
首先,美国电影先驱运用自己的智慧开创了电影的叙事形态,使电影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摆脱了卢米埃尔时代原始的萌芽式的记录形态,人的智慧(主观功能)真正的运用到影片的创作过程中。
早在1903年,在鲍特的《火车大劫案》中,蒙太奇已被出色的运用;而到了格利菲斯时期(1915年前后),大场面的宏伟的史诗性的场面被导演熟练的驾驭,体现了格利菲斯自己的审美观。
他用多种手法重组时空关系(例如对平行蒙太奇的使用),构成了他的影像世界。
格利菲斯的影片除了对20年代苏联蒙太奇理论产生奠定了基础外,另一大贡献在于,它们产生于好莱坞形成之时,影片所产生的经验教训对好莱坞的制片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大批的财阀们发现电影有利可图(《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大获成功),是一门赚钱的行当,乐意把资金投入电影业,形成了好莱坞的繁荣昌盛;另一方面,由于《党同伐异》“辉煌的失败”,导演中心制被制片人的专权所取代,大量用明星来招徕观众。
好莱坞体制就此逐步形成。
顺便提一句,《党同伐异》之所以失败,主要在于平行蒙太奇艺术超前于时代,远远的超出了当时观众的理解能力。
所以,以后的好莱坞电影均强调影片的观赏性,电影本质的两重性即商品与艺术品的统一被强制的偏向于商品一方。
好莱坞被人们称作“梦工厂”是很有道理的。
“梦”,说明好莱坞是一个善于造梦的场所,人们的理想、憧憬在好莱坞的银幕上都能美梦成真,在这儿,你可以是潇洒的牛仔、勇敢的警探、腰缠万贯的大佬,除了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你可以找到任何好的形象;“工厂”则形象的说明,好莱坞的影片就像是工厂中流水线上的商品,类型化的成批的给制造了出来,没有太多的思想内涵,且内容大同小异。
如此,好莱坞用好看的故事,好看的明星将观众笼络在一起。
重视戏剧化的外在冲突,而轻视或忽视人内在的心理解剖。
虽然绝大多数属于现实题材,但大多是梦中的现实,离真正的生活太远了。
3.苏联的夏伯阳式现实主义夏伯阳(现一般译为恰巴耶夫)是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同名电影中的主人公,是国内战争时期一名骁勇善战的革命英雄。
这部作品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里程碑之作,上映后引起极大轰动。
很显然,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央高度政治集权的统治之下,文艺方针也必须完全服从于政治宣传的需要。
这对稳定全国局势,宣扬革命英雄传统是有必要的。
于是,大批描写英雄或伟人的革命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问世了。
这段时间,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扎尔赫依等导演的《波罗的海代表》(1937)、爱森斯坦导演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尤特凯维奇导演的《带枪的人》(1938)、罗姆导演的《列宁在十月》(1937)与《列宁在1918》(1939)等等。
这些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影响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苏联电影追求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使艺术家和现实密切结合起来,而且(这是最要紧的一点)使他直接参加整个国家建设工作的方法。
”(普多夫金)影片必须要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
我国建国后从政治、经济以至于文化方针走的完全是苏联模式,就电影创作来说与苏联30年代极为类似,以弘扬爱国主义,继承革命英雄传统为主。
与苏联类似,“十七年”时期(1949—1966),也有大批优秀现实主义作品问世。
但这时期作品有些也有缺点,就是政治化倾向太重(与西方60年代末兴起的“政治电影”又不同),说教的感觉太重;人物性格刻画容易走向单一,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一棒子打死。
这主要是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把世界观的因素和创作方法混同起来,结果限制了电影个性的发展。
单就电影创作来说,不是一个好现象。
但结合当时的国情,它又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纵观30年代各国现实主义,法国的现实主义注重影片的诗化与实验性的创新;美国的现实主义注重影片的戏剧化冲突和较高的娱乐性与观赏性;苏联的现实主义则注重影片的政治性和革命道德主义的宣扬。
那么,哪种现实主义真正的关系到了社会的主体阶层——中下阶层普通人的境遇了呢?在研究了各国30年代现实主义作品之后,我们会清晰的发现,只有中国的“3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思潮有着最大的共通性。
中国与意大利相隔万里,如果主观臆断的说新现实主义大师们就是学习中国电影的话,似乎也有些绝对化。
但起码二者的产生有相似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而造成电影艺术风格的趋同性。
中国电影工作者历来重视现实主义影片的创作,那么,这种传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现实主义的前夜——早期中国电影回顾(1930年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早期的影响拍摄与戏剧形式有着扯不断的联系(也许这一点对于卢米埃尔的纪实美学风格不适用,但是卢米埃尔觉想不到半个世纪后巴赞、克拉考尔会将其上升到照相本体性的理论高度,电影在卢米埃尔手里只是一个会纪录的高级玩偶),正当19世纪末乔治·梅里爱创造出“银幕戏剧”风靡欧洲几年后,万里之遥的北京丰泰茶馆里也上映着一出好戏——谭鑫培的《定军山》,只不过这种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第一次出现在幕布之上,早期中国电影“影戏”的称法也由此而来。
然而,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毕竟与戏剧有着本质的不同。
巴拉茨指出,无论从观看的空间、距离、角度,两者都有巨大不同,更何况电影是按照蒙太奇规律组接镜头而成。
如果按照戏剧美学的方法拍摄电影,必然会割断电影与现实的联系,造成创作上巨大的束缚。
这样,早期的中国电影先驱开始了一步步的探索,到二十年代初早期故事片的模式终于形成。
1922年,上海明星电影公司的成立是影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从此有了自己比较科学的电影拍摄运作机构。
因为,电影不仅是艺术,它首先是作为商品流通的。
旧中国的电影老板们在没有政府资金的支持情况下,想到的首先是影片如何尽快的卖出去,收回资金继续下一部片子的拍摄。
他们不会理会影片的艺术性,却更在乎观众的反响。
而影片的艺术性却是编导们在创造商业性影片的过程中处于职业的责任感揉合丰富的想象力与智慧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偶然因素。
然而,这种偶然性的成败却决定了电影风格也就是对电影技巧的系统化运用的产生。
1923年,郑正秋、张石川编导的《孤儿救祖记》获得成功,它带来了制片业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确立了电影商业娱乐价值和社会教育意义并重的通俗社会片的创作道路。
郑正秋说:“我们认为照中国现在的时代,(影片)实在不宜太深,不宜太高,应当替大多数人打算,不能单为极少数的知识阶级打算。
”中国电影人预见到中国“影戏”的取材是由社会大众的口味所决定的,要想与好莱坞电影抗衡,将观众带入中国电影院唯有拍摄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现实题材作品。
但是,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中国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大多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新现实主义”,而更类似于好莱坞的普通叙事片。
中国的电影市场解放前大部分被美国的好莱坞影片所占领,在半殖民地性质的社会环境下,倒使得大批的美国影片“及时的”涌入中国。
据个例子,一部片子在美国公映取得成功,几周后就可以在当时中国的“电影之都”上海的电影院里找到。
中国本土的民族影业若要与好莱坞竞争,必须摸清楚大众特别是是民众中的白领阶级与工人阶级欣赏趋向。
因为他们是电影产业最大的消费群,只有苦心揣摩风气,将他们抓住了,电影公司老板们才有可能赚的最大的利润,以供新影片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