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与独特

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与独特

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与独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交互动和问题解决中都得到了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之处,并分析其独特之处。

一、整体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整体的观念,而非片面地看待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中国人倾向于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并寻求综合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家庭中,中国人注重家庭的整体利益,而非个人的私利。

他们会考虑到家庭成员的需求和利益,努力寻求一个平衡点。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家庭更加稳定和和谐。

二、灵活变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灵活变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随遇而安”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善于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他们不会固守一成不变的观念和方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在商业领域,中国人的灵活变通思维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人善于抓住机遇,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

他们能够迅速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种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的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注重人际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人情味和人情义。

在中国的社交场合中,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人情,他们会尽量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和矛盾。

这种注重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社会更加稳定和和谐。

四、追求和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追求和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和谐的发展,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

在中国的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中国人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而非个体的胜利。

这种追求和谐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现代人有哪些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现代人有哪些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现代人有哪些影响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第八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的活动过程。

传统思维方式如何形成?当一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一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时,地方或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便形成了。

换言之,“传统思维方式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一)、直觉和悟性——认识世界的基础什么是“直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晋. 陶渊明)直觉是针对某种事物的直接的、大致的想法。

由于这种想法比较笼统、不精确,以至不知从何说起。

直觉来自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重组,以及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

直觉→低层次直觉(直觉行动思维)↘高层次直觉(悟性——较强领悟能力)↓↘触类旁通创造之始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的优点: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科学尚未能完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做为一种科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上述思维的缺点:太重视经验,甚至会陷入经验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而且,这种思维偏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难以准确表达思想和反映事物本质。

(二)、整体和辩证——治国和管理文化的基本点1、带有生命发展色彩的过程性思维方式过程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关注事物发展和变化过程的思维习惯。

过程性思维方式给中国文化带来三个结果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

子日:“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传·系辞下》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

⑶导致形成“应变”的习惯。

“应时而变,应事而变。

”2 、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事万物。

阴阳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万事万物。

换言之,万事万物再怎么不同,都只不过是阴阳不同组合、不同关系的演变而已。

(1)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征(转)

(1)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征(转)

(1)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征(转)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

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思想)。

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

一.思维的弱点思维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只是现在我们身处现代化、西方化的潮流之中,只能以普适的价值、全球公认的标准——能否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否促进物质财富的积累、能否促进民主自由社会的形成来评判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正如西方人喜欢批评社会并不意味着他们否定民主制度一样,我们讲思维的问题、《易经》的问题,也不是在否定传统、丑化我们的民族,而是在深化对传统的认识。

通过了解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长处和短处,将有助于中华民族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尽快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为什么中国人要么是革命派,全盘否定过去,要么是保守派,不允许反思传统,讲任何缺点呢?二.中国人的处事及思维方式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

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

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5]。

整体观、系统观当然很好,但我们还应学会局部的、解剖的、微观的、严谨的、分析的方法中国人的主流思维是模糊、体验、直觉型的,是象征主义、相对主义、一元主义的思考模式,它适合于文学哲学的创作,但不适合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与发展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与发展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与发展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源远流长,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传统思维方式在一些领域显得有些滞后。

为了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我们需要探索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与发展。

一、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传统思维方式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将问题拆解为独立的部分。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把握问题,形成全面的认识。

此外,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经验和实践。

中国古代智慧的积累主要来自于长期的实践经验,这种经验被传承下来,形成了丰富的智慧。

传统思维方式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

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注重分析和实证。

科学研究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假设和理论。

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强调精确性和可重复性,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来推动科学的进步。

此外,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注重专业化和细分。

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研究者需要专注于某个领域并深入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分工合作,使得研究更加专业化和高效。

三、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补充的。

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可以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考角度。

通过将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可以形成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

在实践中,可以借鉴传统思维方式的经验和智慧,对现代科学研究进行指导。

传统思维方式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可以帮助科学研究者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并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

同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也可以为传统思维方式提供更科学的支持。

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注重数据和实证,可以帮助传统思维方式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解释问题。

通过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分析和验证,可以使传统思维方式更加科学化和精确化。

四、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而存在,历史已悠久,具有其特有的理论。

那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又有着怎样的特征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基于人类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精神文化存在方式。

思维方式在基于实践活动的同时,又不断的影响着实践方式,成为科技、政治文化以至于包括人们生存生活方式在内的一切实践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然而,思维方式是结构的存在,知识、观念、语言、思维旨趣,思维方法和思维情感等等相互影响、相辅相承,构成了思维方式,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动态整体。

思维方式的实质上就是全部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起作用,稳定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整合了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历史上不同思想团体、流派,尽管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可能势同水火,但在思想的根基处却是一致的“。

[①]哲学的思考是人生体验的系统总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文化系统中的根基。

把思维方式理解成一种文化与哲学的双重存在。

哲学思维方式在整个思维方式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从哲学层面上审视传统思维方式及其文化构成。

因而本文着重揭示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实用理性,朴素的辩证思维以及逻辑思维中的缺失。

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人本来合一,物我本属一体。

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

天人既无二,于是亦不必分别我与非我。

我与非我原是一体。

不必且不应将我与非我分开。

于是内外之对立消弭,而人与自然相融为一体。

西方思维的历史中总有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斗争,视外在的自然为人的对立物,而去探索。

才有真正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中国人刚不认为宇宙为外在的而认为宇宙本根与心性相通,研究宇宙即是研究自己内外本为一理。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不分内外物我的。

从而向了内省式的思维特征。

王阳明格物致知,对着竹子格了三天三夜而不可得。

他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什么当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地方或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便形成了。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

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

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

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

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

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的一位艺术史学家认为:许慎与老子在谈及“象”时虽不是针对美学问题所言,但这些话却是华夏古人审视人与自然过程中获得的特殊体验。

在绘画艺术或美术创作中,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师们之所以能在“象与非象”、“形与非形”中得到超越,正是在于他们在观察人与自然的诸多的“形”时获得了“象”的灵感。

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美学教授指出:“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思维的共同的表现方式。

而所谓的象思维,其实就是处于老子‘惚兮恍兮’状态的人或特异功能者的一种超常感知”。

近代中国画坛泰斗齐白石认为:“画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的弟子中国写意绘画大师李苦禅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1.统一性和整体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和统一性,认为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世界是一个整体,万物是相互依存的。

2. 借助比喻和象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常常借助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如“道”、“天”、“阴阳”、“五行”等等。

3. 非对抗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与平衡,反对对抗,强调协调与合作,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4. 重视传统和历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传统和历史有非常重视的态度,认为历史和传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

5. 崇尚自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环境,而不是去征服或控制自然。

总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非常独特,其基本特征体现了对整体性、内在联系、和谐、历史传承和自然共生等方面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 1 -。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尊重传统、注重实践、重视道德”。

首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人为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情感和道德。

其次,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和谐共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和谐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认为,只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尊重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同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也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践,认为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最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人的道德素质。

总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尊重传统、注重实践、重视道德。

这些特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第五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第五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维和行
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与西方的逻辑思维有所差异,它强
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含蓄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核心特点之一是综合性。

中国传统思维强调对问
题进行全面综合的思考和分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排列和解决。

举个
例子,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常常使用「天地人」三个词来表示世界万物的
综合体,这表明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综合性的重要性。

综合性思维方式
的优点是能够看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从整体上把握问题,有助于制定更全
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还注重含蓄性。

含蓄性思维方式强调言简意赅、约
束和隐蔽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常常使用暗示、比喻和象征等方式来表达自
己的思想和感情。

比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中国的一句谚语,表
示一旦说出了一些话题,就很难收回去。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可节省表
达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也要求解读者具备相应的文化背景和知识。

总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含蓄性对中国人的思维
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们帮助人们更全面地把握问题,提供更有效的
解决方案,并在社交场景中实现和谐与隐晦。

在当代社会中,这种思维方
式仍然影响着中国人,并对其处理问题和决策产生着积极影响。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有着许多的不同点,那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有哪些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

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

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人反映哲学思考的语言也往往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

传统哲学经典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如《道德经》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论语》也是往往以寥寥数语阐述哲学观点,虽简约但不规范。

这与中国哲学的用途有关。

它为铸就有修养的“人”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为目标,只有简洁,哲学才能在民间推广,达到熏陶每个人的目标。

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

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但常常处于捕捉现象的阶段。

难怪雨果说:“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中国人的思维有哪些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1.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思维方式是以整体性为核心的。

我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从整体上去考虑,而不是片面地看待事物。

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形成系统性的思维。

另外,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较为谨慎的思维方式。

历史上,我国人民在处理事务时,往往会更加慎重,会全面考虑、思虑周详,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稳重、审慎的思维方式。

2. 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比如孝道、仁爱、礼仪、忠诚等。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我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处世态度。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与尊重,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道德和社会责任。

这一价值观念影响着我国人民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也体现了我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关爱。

仁爱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

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同情,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风气。

这一价值观念影响着我国人的待人处事态度和社会交往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整体性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促进问题的全面解决。

而谨慎的思维方式也对于我们在处理事务时更加深思熟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价值观念方面,孝道、仁爱等传统价值观念仍然为我们指明着处世的方向和道路。

尊重父母、帮助他人、和谐相处等观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回顾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

其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谨慎的处世态度,为我们在处理事务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孝道、仁爱等价值观念也为我们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积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让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性思维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整体性思维,即把一切个别的事物看作整体,强调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思维方式的关键在于整体思考和全局观察,而非片面和局部的观点。

例如,在中庸之道中,孔子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思想,它强调了万物的相互依存和整体性。

二、辩证思维中国传统哲学重视辩证思维,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注重矛盾的分析和解决。

例如,在道家哲学中,他们认为是非逆之相成,有无相生相成,从而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带来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思辨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将思辨和实践相结合。

在哲学思辨的同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思辨与实践互相促进。

例如,孟子提出了“天下之事,无难于持其志”的思想,认为只有坚定的信念和实践,才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适应变化中国传统哲学注重适应变化。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世界是无常变化的。

他们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提出了不断变化的观念,并从中汲取启示。

例如,在易经中,乾坤两卦代表着天和地,同时也代表着升降浮沉的变化,而在周易中也有“变化无穷”的思想,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不断适应变化的思维方式。

五、博大精深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涵盖方方面面,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众多经典和思想。

这些经典和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富于多样性和深度,从整体性思维、辩证思维、思辨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变化和博大精深等方面展现了它的价值。

这些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中的问题。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辩 证 思 维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既相互对立而又趋于统一。这都是合乎辩证法的重要思想。其中,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思想堪称中国辩证思维的主流。
《周易》所讲的“八卦”以及两卦相叠而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就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周易》经文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易-泰》九三爻辞),所强调的即是“平”与“陂”“往”与“复”的对立统一。对于《周易》的辩证思维,郭沫若(1892~1978)给予了高度评价,“《易》的出发点原是一种辩证观,“从《易》的纯粹的思想上来说,它之强调着变化而透辟地采取着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确是一大进步”。见诸《系辞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既是《易传》辩证思维的核心命题,更是彪炳青史的千古绝唱。朱伯昆(1923~2007)极度褒扬“一阴一阳之谓道”命题,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两点论的代表”,“是对先秦以来辩证思维发展的总结”。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当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地方或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便形成了。

西方近代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殖民征服,特别是1840年开始的中国的殖民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中华文明之外,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西方文化)。

西方人的服饰、饮食、习俗无一样同于中华,中西文化的分裂,不同文化的异质逐渐成为了一种公认。

东西方在哲学思想源流上各自有不同的来源。

东方体系(特别是中国)深受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历史悠久丰富,较注重情感的变化,因此东方诸民族观察事物有时是凭直觉、非理性、综合的,他们注重情感诉求。

相对而言,西方的逻辑学承袭自苏格拉底以来的“三段论法”,因此西方的思维方式倾向理性主义、善用逻辑、推理的思考,他们习惯有系统、有秩序地掌握事物的性质。

因此,东方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精神的、感性的、内向的、综合的、主观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物质的、理性的、外向的、分析的、客观的。

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

什么是分析呢?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不同情况来事物。

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为进行研究。

用三断论的方法。

讲求大前提小前提,还有前项后项等。

论证时还要不犯逻辑错误。

什么是逻辑?就是采取一种直觉的方式,多从整体上来待事物,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实践问题理论前面。

直觉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思维方式。

而直觉是经验的产物,但不一定是逻辑的结果。

而西方呢?对于规律的总结,理论之于实践,是西方惯有的思维方式。

正是这种差异性,使中国人极具创造力,却没有西方的推广性应用。

故而有人感叹:中国有改变欧洲及至现代世界的四大“技术发明”,但没有能说明其原理和用途的理论科学。

例如,在食物的调味上,中国靠直觉和经验放调味料。

而西方就会认真地写下多少分量的食物要放多少调味料。

西方式的思维多告诉我们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国思维则告诉我们如何接受。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精选文库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至宋代之时,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现代化转型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现代化转型

《前沿》 2009年第8期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现代化转型陈方刘3(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上海 200233)[摘 要]与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和西方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悟性特征。

只有在超验性与实证性、直观性与逻辑性、综合性与分析性等特征方面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同时吸收各国思维方式的优点,才能构建出一种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实践思维方式 悟性 结合[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9]8—0041—03 从哲学或者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主体在长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形成的定型化的思维路向和逻辑范式,它是一种文化最深层的部分。

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其中思维方式又是阻碍中国发展最顽固的一个部分,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而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就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每个民族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要实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转型,首先需要研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是重“合和”的辩证思维,有人认为是重“体验”的直觉思维,也有人认为是重“致用”的实用思维,等等。

在笔者看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辩证性、整体性、直觉性、反思性以及实用性等多重特征,但和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以及西方思维方式相比,最鲜明还是其悟性特征,我们不妨把其称为悟性思维。

侯才认为,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就其主流来说是理性主义的,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却迥然不同,虽然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无疑也含有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主义;它较注重和强调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当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地方或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便形成了。

西方近代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殖民征服,特别是1840年开始的中国的殖民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中华文明之外,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西方文化。

西方人的服饰、饮食、习俗无一样同于中华,中西文化的分裂,不同文化的异质逐渐成为了一种公认。

东西方在哲学思想源流上各自有不同的来源。

东方体系(特别是中国)深受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历史悠久丰富,较注重情感的变化,因此东方诸民族观察事物有时是凭直觉、非理性、综合的,他们注重情感诉求。

相对而言,西方的逻辑学承袭自苏格拉底以来的“三段论法”,因此西方的思维方式倾向理性主义、善用逻辑、推理的思考,他们习惯有系统、有秩序地掌握事物的性质。

因此,东方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精神的、感性的、内向的、综合的、主观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物质的、理性的、外向的、分析的、客观的。

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

什么是分析思维呢?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不同情况来事物。

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为进行研究。

用三断论的方法。

讲求大前提小前提,还有前项后项等。

论证时还要不犯逻辑错误。

什么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就是采取一种直觉的方式,多从整体上来待事物,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在实践理论方面,直觉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思维方式。

而直觉是经验的产物,但不一定是逻辑的结果。

而西方呢?对于规律的总结,理论之于实践,是西方惯有的思维方式。

正是这种差异性,使中国人极具创造力,却没有西方的推广性应用。

故而有人感叹:中国有改变欧洲及至现代世界的四大“技术发明”,但没有能说明其原理和用途的理论科学。

例如,在食物的调味上,中国靠直觉和经验放调味料。

而西方就会认真地写下多少分量的食物要放多少调味料。

西方式的思维多告诉我们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国思维则告诉我们如何接受。

例如:在教育上,中国会用很肯定的语气告诉我们不能做,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

我们是弱于分析的。

告诉我去做,但是为什么这样去做呢?没有理由,只是去做。

而在西方则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能做这件事。

西方式思维是具象,中国式思维是抽象的。

举个例子:在绘画里,前者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在他们背后加一双翅膀;后者为了说明仙女在飞,会以仙女旁边加几朵白云。

西方人善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

比如:中医的“肾”就不是专指肾器官,而是与肾相联的很多方面,就像是一个单位的一个大的部门一样。

彼此相通,彼此关联,讲究阴阳平衡,感性的成分大一些。

而西医则是很实在,很理性的东西,他们把身体组织切开,看看里边究竟是怎样的,甚至借助显微镜,将人体的里里外外、微观宏观都看个真真切切。

中西方思维还有很多差异,这些是客观形成,不能说谁优谁劣,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一.直觉和悟性──认识世界的基础这里,“直觉”一词,很多人会说,但又说不出其究竟是什么,(“第六感觉”、画展、晋代诗人陶渊明、日本女刑警抓扒手——“眼神”)。

文字的解释:直觉是针对某种事物的直接的、大致的想法。

由于这种想法比较笼统,不精确,以致不知从何说起。

直觉有时会带有一种突发性:“灵感”——古人的“神助”。

其实,(接以上解释)“直觉来自于自己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重组,以及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

”因此,人们的直觉基本上与自己过去的经历或自己熟悉的东西有关:文学家的“超导”、物理学家的朦胧诗,证实直觉是过去经验的积累。

古代世界,特别是古代中国,直觉发展而来的悟性在成果研究中的作用就更突出了。

首先,古代世界的语言并不如近、现代发达,有时,很难用一句话解释清楚一些东西。

因此,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只能“意会”的东西,用于“言传”,可能会失真,因为,语言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语言概括无限的事物,往往不能解释清楚。

如此,倒不如不去解释。

这反而加深了中国文化的悟性。

此外,古代世界的科学手段并不发达,对古代人来说,并没有很多的试验手段可以资取,更多的只有观察和记载。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技术水平较落后的情况下,常常只能依靠悟性去认识未知的世界。

古代中国的研究成果(智慧经验)产生的系列(表例)总之,中国人对经验的积累和记载,使中国人的智慧和思维方式更偏重于悟性。

例:中医的辨证施治是一种悟性思维。

中国的语言、文字言简意赅。

例:《雍正皇朝》的年羹尧征讨青海时劫营设伏。

总结上面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的优点,是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科学尚未能完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做为一种科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有的学者甚至将悟性思维看作是科学的源泉之一。

(笛卡尔。

达.芬奇的“经验之女”。

)但这种思维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太重视经验,甚至陷入经验的泥淖里不能自拔。

这种习惯多少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曾登载了一篇文章,提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东方,注重经验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如文理分家,搞社会科学的人似乎只会咬文嚼字,不懂科学方法、量性分析和采证取样;从领导者到普通人都抱有很多靠经验、靠偶然和靠权威,以及反实践、反逻辑和反科学的成分。

而搞自然科学的人又多限于把专业当门技术职业,满足于操作层次上的成功,很少能进行科学哲学思考,跨学科行业贯通,并有超越性的研究突破。

(参见《信息时代与东西方文明发展比较》载《参考消息》1998.2.4.③)这篇文章讲的也是一种事实,中国近现代遇到不少难解之谜,如一个问题:“中国近、现代以来为何没有形成自己的哲学系统?”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份报纸所讲到的事实。

此外,注重悟性也常使人偏重不确定性、模棱两可和过多地使用暗示,虽然可以提供多角度理解的机会,但也常使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

二.整体和辩证──治国和管理文化的基本点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带有“整体辩证”的特点,是一种“整体辩证思维”。

那么,中国整体辩证思维的特点包含了哪些内容?(一)带有生命发展色彩的过程性思维(时间关系)在古代,科学系统还没有形成,因此,古人只能看到自己身边的东西。

他们发现这些“东西”似乎都有一个生长改变的过程——例:铜钟、一段木头、四季更替。

这种认识固定下来,久而久之成为习惯,这种习惯就是一种“过程性思维方式”。

过程性思维方式的定义:“将事物及其规律看成是动态的,承认其中的矛盾〈古人称之为‘两’〉和转化。

因此,它注重考虑现象的全面图景,审视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状态,以此预测始终,掌握本末”。

通俗的解释:是一种关注事物发展和变化过程的思维习惯。

比方,中国人特别关心一件事的“过程”,有的时候反而不是特别看重“结果”。

中国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三个结果: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

例:“居安思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传·系辞下》“乐感文化”的来源与解释。

本尼迪克特的“集团主义”、“耻辱文化”、“罪感文化”。

“乐感文化”的特点。

例:中国古典悲喜剧《灰阑记》、《陈州粜米》、《倩女离魂》、《窦娥冤》、《赵氏孤儿》、《琵琶记》等等。

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

图3.2.1 元戏曲作家关汉卿画像(李斛作于195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引自北京东风鼎电子有限公司制作《中国大百科全书》PM-6。

)图3.2.2 关汉卿的《窦娥冤》(河北梆子改演)(刘玉玲饰窦娥,陈桂兰饰蔡婆。

吴鹏摄——引自北京东风鼎电子有限公司制作《中国大百科全书》PM-6。

)图3.2.3 元戏曲作家纪君详的《赵氏孤儿》(京剧改演)(马连良饰程婴,张君饰庄姬公主,小王玉蓉饰卜凤。

刘玉茗摄——引自北京东风鼎电子有限公司制作《中国大百科全书》PM-6。

)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关心一件事的发展过程,也使得中国人培养出一种历史观。

“学史使人智”。

⑶导致形成“应变”习惯。

“适应时事变化,应付事态变化”、“应变”。

《周易》。

中国古代兵法的“正兵、奇兵”之分。

“奇中有奇”。

什么是“奇中有奇”?唐太宗李世民曾谈奇兵和正兵的变化。

成语“背水一战”。

另一个例子结果刚刚相反。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失街亭。

总之,变而存,不变只有死路一条,这已成为中国传统兵法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

不独如此,在传统文学、艺术里,这个原则也依然存在,而且比比皆是。

图3.2.4 仿黄鹤山樵山水图轴传统绘画若满纸都是直树,则要在适当位置上画一棵曲树。

直代表正,代表规则;曲代表奇,代表变(二)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空间关系──“宇”)日月相伴、日夜更替、天地相衬、雌雄相配→“阴阳”。

“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易》。

为了向同学们讲清楚易中所包含的关系思维,我先给大家略略介绍一下《周易》这本书。

《周易》“关系”:“潜龙勿用”(《易.乾.象传》)、“见龙在田”(同上)、“亢(kàng)龙有悔”(《易.乾.上九》。

《易.乾.文言传》:“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

“阴阳”“四象”。

“八卦”。

“重卦”。

(附:各类图解)“重重卦”。

(附:宇宙生成图)以上可见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涟漪式发散。

这种思维方式为世界科学带来一些成果,比方中国人建立的古代代数算法体系,就是注重组合、分配、变化的,这为数学科学系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比较近代西方的思维方式。

例:西方数学的公理体系:科学化、先假设结果。

对现实的影响: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威廉.詹姆士(Willan James,1842-1910)关于松鼠的故事。

上面,我们比较了中西之间的思维特点,当然,现代中国和西方因为长期的文化冲突和融合,这些特点之间的界限,有些已不太明显,即中国人有的,有的欧美人也有了,欧美人有的,有的中国人也有了。

但思维方式之间的区别还是存在着的,这种区别使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或角度。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关系,而在《周易》里揭示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比方,它提到事物间的“矛盾”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转变。

举个例子:《易》有64个重卦,其中矛盾关系,见解与我们现代人有些不同。

比方,两种情况:《易》对矛盾关系的反映:(1) 正反卦表现的矛盾关系,不同场合有不同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