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三国演义_中的曹植

合集下载

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改曹植的诗。

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改曹植的诗。

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改曹植的诗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巧妙地修改了曹植的《铜雀台赋》。

原作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被诸葛亮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这一改动直接激怒了周瑜,因为“二乔”指的是大乔和小乔,这两位美女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

诸葛亮的这一举动成功地激起了周瑜的愤怒和斗志,为后续的剧情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改动的背后是诸葛亮深思熟虑的策略。

他知道周瑜是一个骄傲且重视名誉的人,因此通过改动诗句来暗示曹操对周瑜妻子的不敬,从而激怒周瑜,使其更加坚定地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

需要注意的是,电视剧中的这一情节是基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改编,并非历史事实。

在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修改曹植的《铜雀台赋》,这一情节是小说作者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趣味性而创作的。

曹植生平及代表作

曹植生平及代表作

曹植生平及代表作大家好,我是小颖老师,让我们一起品读诗词,共同成长。

今天和大家分享是三国时期非常有才华的一位诗人,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曹操,兄长是魏武帝曹丕,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为“思”,因此又被称为陈思王。

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就是曹植。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在曹操二十多个儿子当中,当属曹植才华横溢,天资聪颖。

后人将“才高八斗”的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曹植年少读书非常勤奋,在十多岁时候,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先秦两汉辞赋等,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

曹植的诗词文赋收录在《曹子建集》,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其中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

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洛神赋》等。

曹植非常欣赏曹植的才华,在二十多个儿子当中对他很器重,曾经想立曹植为太子,曹丕是曹操的嫡长子,受到很多大臣的反对,这也可能是曹丕嫉妒曹丕的原因。

曹植前期生活非常德治,但是性情随性,文学气很浓,对于政治治国方面不太擅长,后来有一次违反曹操法令,曹操冷落他,失宠后的曹植过着郁郁寡欢的生活。

后来魏武帝曹丕去世,他的儿子继位,曹植也没有被重用,41时曹植病死。

人们知道曹植,一般都是从耳熟能详的《七步诗》开始的,让千百年后的人们至今仍然能够记住他。

《七步诗》共有两个版本,一首是全诗共六句,一种是缩减版的,在《世说新语》中有相关记载,魏武帝曹丕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做诗,如果做不出来就要行大法,也就是砍头。

也能看出即使当上皇帝的曹丕也是非常忌惮这个一母同胞才华横溢的曹植,当然曹植最后解除了这场危机,曹丕也就没有再动杀心。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七步诗》是缩减版的,只有四句,我们背的较多的就是这个版本;《三国演义》中所记载的《七步诗》是全诗,共六句。

后人也常用“本是同根生”来比喻手足之情,“七步成诗”用来形容一个人才思敏捷。

曹植也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建安”是汉献帝时期的年号,在这个时期战乱频繁,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很多诗人诗作当中表达了天下安定和理念生活追求的愿望,诗歌的基调是沉郁悲凉的,语言明快俊逸,后人也把这时候的诗歌成为“建安风骨”。

曹植人物生平简介介绍

曹植人物生平简介介绍

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轶事典故七步成诗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三国演义》),然而这首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议。

洛神悲歌对于《文选》中的谬注,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中鞭挞说,这篇原是曹植借“宓牺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的传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赋》。

鄄者,实为封地也。

好事者利用“鄄”与“甄”通,附会出《洛神赋》隐寓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恋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

近有学者考证出《洛神赋》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怀恋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

然而两者说法皆有不妥之处,故此隐喻君臣大义说较为流行。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云:“本篇或系假托洛神寄寓对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

”梵呗泰斗中国本土赞呗之起源,相传为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境)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曹植是怎么死的

曹植是怎么死的

曹植是怎么死的曹植字子建,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下面给大家说说曹植是怎么死的,供大家阅读!曹植是怎么死的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

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

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

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

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的轶事典故七步成诗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三国演义》),然而这首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议。

洛神悲歌对于《文选》中的谬注,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中鞭挞说,这篇原是曹植借“宓牺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的传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赋》。

鄄者,实为封地也。

好事者利用“鄄”与“甄”通,附会出《洛神赋》隐寓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恋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

近有学者考证出《洛神赋》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怀恋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

曹植的诗_曹植的诗歌鉴赏

曹植的诗_曹植的诗歌鉴赏

曹植的诗_曹植的诗歌鉴赏两汉曹植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虏骑一作:胡骑)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名编一作:名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两汉•古诗三百•乐府•写人•爱国•魏晋南北朝诗•杂曲歌辞•写人•爱国七步诗两汉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菽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杂诗七首·其四两汉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梁甫行魏晋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草野一作: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薤露行两汉曹植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

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吁嗟篇两汉曹植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飘飖一作:飘飘)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株荄一作:根荄)野田黄雀行两汉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门有万里客行两汉曹植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曹植简介资料

曹植简介资料

曹植简介资料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又称陈思王。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曹植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曹植简介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东汉豫州刺史部谯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人物生平才气逼人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

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

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

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

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

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

三国演义曹操曹植曹丕读后感作文

三国演义曹操曹植曹丕读后感作文

三国演义曹操曹植曹丕读后感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三国演义曹操曹植曹丕读后感作文篇1狼烟纷起,战鼓擂响。

箭在弦上,男儿为何不拔?塞北秋风,江南杏雨。

江山如画,英雄为何不争?佳人乱世,笑靥如花。

倾城倾国,你却为何不得?书中最令人扼腕的是刘关张这三兄弟。

从桃园结义到赤壁破曹,从千里单骑到败走麦城,从长坡一吼到夜战马超。

云长说:“即使大哥什么都没有,我也要去投奔他。

”不论做什么都以他大哥为准,他可以对谁都不好可唯独要对大哥好。

只因为他有义。

他桀骜不驯却只对大哥忠诚,当知道自己的二哥被杀,就算打也好骂也好,这个仇我也要报。

结果被手下所杀。

这三人从书之头却没有走到书之尾。

败走麦城,心不甘;身首异处,恨无奈;兄弟相死,泪满行。

塞北风,吹散了他们的呼吸;古筝曲,叹不完他们的一生。

他们兄弟之情所融合成的那一缕英魂。

依旧是那么的有情有义,生死不分。

忠诚之魂,永久不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被刘备所感动,拜为军师。

为表忠心,献出隆中对;为得赤壁之赢,孤身犯险,舌战群儒;为对抗司马懿,冒险一搏,演唱空城。

统一全国是他毕生之梦,当刘备临终托孤时,他发誓定会辅助刘禅,完成统一大业。

这个人,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最终油尽灯枯,耗尽了他全部的力气。

即使身已死,可他对蜀汉之忠,对刘备之忠,永久不止。

他是英雄,有胆去刺杀董卓;他有志向,只为一统天下。

雄心之魂,传古至今,但凡有志者,皆全有之。

曹操,一位传奇之人,在三国之中,个个有雄心,可唯独他的雄心是那么雄厚,直抒扑面而来杀陈宫,灭吕布,就连袁绍,汉献帝之妃都成为了他的踏脚石。

怎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壮志却未酬,可时间是公平的,最后他的壮志化成一缕英魂,永久不灭。

大梦方醒,百年长,不过弹指一挥间。

罗贯中以情为墨,以义为纸,拾起“人生壮志”这支笔写出了人物百叹。

关羽的忠,为后人叹;诸葛的智,为后人敬;孟德的雄,为后人佩。

他们有壮志,有情义,只最终逃不脱命运。

三国演义里的诗词咏曹植

三国演义里的诗词咏曹植

三国演义里的诗词咏曹植?
答: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诗词都是赞美曹植的。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是曹植在面临曹丕的威胁时,七步之内写下的《七步诗》。

诗中通过描绘豆子被煮在锅中的情景,表达了曹植对兄弟间互相残杀的悲愤之情。

这首诗流传千古,成为表现兄弟相争、相残的经典之作。

2.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这是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于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以及对于友情的珍视。

此诗体现了曹植的胸怀和抱负,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曹植《白马篇》中的诗句,表现了他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勇于献身的精神。

此诗充满了豪壮的气息,展现了曹植的英雄气概。

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

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

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曹操的次子,是一位才华横
溢的文学家。

他以其才情秀逸、文学造诣深厚而闻名于世,尤以
“七步成诗”而著称。

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植年少时就有过人的才情,尤其擅长
诗词创作。

有一次,曹操在家中设宴,邀请文人雅士共聚一堂。


植得知消息后,心生一计,便前去参加宴会。

当时,曹操在宴会上
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七步成诗者,赏千金!”在场的文人闻言
纷纷沉默,无人敢应。

曹植见状,便主动站了出来,向曹操请命,“请父亲给儿子一
个题目。

”曹操便说,“我有一双鹤,它们在飞翔。

”曹植听后,
微微一笑,踱步七步,便即兴作诗道,“两只白鹤,飞翔在空中。

一只飞过,一只留在云。

”曹操闻言大惊,不禁连声叫好,并当场
赏赐千金。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曹植七步成诗的
故事,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学才华,更彰显了他机智过人的性格。

他七步成诗的境界,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不
断追求文学艺术的高峰。

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华和胆识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他的机智和才华,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故事也启示着人们,要有自信,要有勇气,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超越自我,勇往直前。

总之,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是一段展现才华、智慧和勇气的佳话,它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人生。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永远闪耀着光芒,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

三国演义曹植读后感

三国演义曹植读后感

三国演义曹植读后感曹植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才华横溢得快要溢出来的感觉。

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在曹操那一群儿子当中特别耀眼。

你想啊,人家能七步成诗,这是啥概念?就好比现在让你在几十秒内写一篇超棒的作文,还得是那种文采斐然、逻辑清晰的,大多数人估计只能干瞪眼,可曹植就能做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诗一读起来,就感觉画面感满满,把那种兄弟之间的残酷争斗,用这么几句简单的话就说得明明白白。

这说明曹植不仅有才华,而且还很聪明,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靠着自己的才华暂时保住了性命。

不过呢,曹植这人虽然才华出众,但在政治上就有点“傻白甜”了。

他就像个只知道吟诗作赋的文艺青年,完全不懂政治斗争的那些弯弯绕绕。

曹操本来挺喜欢他的,觉得他有才华,又有点文人的潇洒劲儿。

可是曹植呢,老是干些不靠谱的事儿。

比如说他喝酒没个节制,还喝醉了就误事儿。

在那个时候,政治上的大事可容不得这样的疏忽啊。

相比之下,他哥哥曹丕就不一样了,曹丕虽然文学才华不如曹植,但是人家在政治上很有心机,懂得怎么拉拢人心,怎么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的稳重和靠谱。

所以最后曹操才把大位传给了曹丕。

而且啊,曹植的性格也有点过于感性了。

他一旦陷入自己的情绪里就出不来。

被曹丕打压之后,他就整天郁郁寡欢的,写的诗也是充满了哀怨和无奈。

他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

要是他能像刘备那样,屡战屡败还能屡败屡战,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说不定还能在政治上闯出一片天呢。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他真变成那样,可能也就写不出那些感人至深的诗了。

为什么曹操喜欢曹植

为什么曹操喜欢曹植

为什么曹操喜欢曹植曹操与曹植,这对父子的关系一直都是一个人们颇感兴趣的话题。

曹操这个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被称为汉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和诗人。

但是,在曹操的众多儿子中,他最喜欢的人是曹植。

那么,为什么曹操会如此钟爱曹植呢?首先,曹植非常聪明。

他很早就展现了惊人的才华和智慧。

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植年轻时就擅长书法和绘画。

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曾与当时的文学巨匠杨修齐名。

曹操对这些才华都非常欣赏,他非常希望曹植也能继承自己的政治智慧。

在曹操的帮助下,曹植很快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并在曹操的支持下,逐渐成为了三国时期最有名的文学家。

其次,曹植善良、有情调。

曹操的其他儿子,如曹彰和曹丕,虽然也是才华横溢,但他们的个性却与曹植截然不同。

曹彰刻薄鄙陋,曹丕则冷淡无情。

曹植却是一个开朗、热情、善良的人,他的个性使他更容易成为人们的朋友,也让他更有感染力。

除此之外,曹操喜欢曹植也和曹植对曹操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关系。

曹植对曹操的爱戴是众所周知的。

他经常给曹操写信,甚至在他父亲生病时,还为他写了一首《洛神赋》。

这首诗赞赏了曹操严厉的政治手段,同时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曹操深深感动了,也被曹植的才华所折服。

最后,曹植与曹丕之间的矛盾也增加了曹操对曹植的喜欢。

曹丕在曹操病逝后即位,成为了魏国的第一位皇帝。

在这个过程中,曹丕与曹植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

曹丕甚至被指控试图谋杀曹植,尽管这个传言缺乏确凿的证据,但它加剧了曹植和曹丕之间的紧张关系。

曹操虽然在生前没有作出过明确的指示,但他的遗嘱中却明确表示,他想由年轻的曹植继承自己的政治遗产。

综上所述,曹植是一个才华横溢、善良、有情调的人。

这些优点让曹操非常钦佩他的儿子。

他在曹操的支持下,成为了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

此外,曹操对曹植的偏爱也与曹植自己的才华、性格以及曹丕与曹植之间的矛盾有关。

虽然曹操本人已经逝世,但是曹植的才华和作品仍然让人们感到惊艳不已。

曹植是哪个朝代的及典故

曹植是哪个朝代的及典故

曹植是哪个朝代的及典故曹植(192年-232年12⽉27⽇),字⼦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出⽣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第三⼦,⽣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称陈思王。

下⾯是店铺为你带来的曹植是哪个朝代的.及典故,欢迎阅读。

曹植所属朝代:魏晋拓展阅读:曹植历史评价魏晋南北朝陈寿:陈思⽂才富艳,⾜以⾃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

刘勰: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钟嵘:其源出于国风。

⾻⽓奇⾼,词彩华茂。

情兼雅怨,体被⽂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嗟乎!陈思之于⽂章也,譬⼈伦之有周孔,鳞⽻之有龙凤,⾳乐之有琴笙,⼥⼯之有黼黻。

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景慕,映余晖以⾃烛。

故孔⽒之门如⽤诗,则公⼲升堂,思王⼊室,景阳潘陆,⾃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颜延之:⾄于五⾔流靡,则刘祯、张华;四⾔侧密,则张衡、王粲。

若夫陈思王,可谓兼之矣。

沈约:若夫平⼦艳发,⽂以情变,绝唱⾼踪,久⽆嗣响。

⾄于建安,曹⽒基命,⼆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以⽂被质。

⾃汉⾄魏,四百余年,辞⼈才⼦,⽂体三变。

相如巧为形似之⾔,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建、仲宣以⽓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魏收:曹植信魏世之英,陆机则晋朝之秀,虽同时并列,分途争远。

隋唐王通: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

以天下让,时⼈莫之知也。

房⽞龄:逮乎当涂基命,⽂宗蔚起,三祖叶其⾼韵,七⼦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彬蔚之美,竞爽当年。

独彼陈王,思风遒举,备乎典奥,悬诸⽇⽉。

骆宾王:①河朔词⼈,王、刘为称⾸;洛阳才⼦,潘、左为先觉。

若乃⼦建之牢笼群彦,⼠衡之籍甚当时,并⽂苑之⽻仪,诗⼈之龟镜。

②⽂昌隐隐皇城⾥,由来奕奕多才⼦。

潘陆词锋骆驿飞,张曹翰苑纵横起。

李⽩: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

天下豪俊,翕然趋风,⽩之不敏,窃慕⾼论。

杜甫:①曹植休前辈,张芝更后⾝。

②⼦建⽂笔壮,河间经术存。

曹植与甄宓的故事

曹植与甄宓的故事

曹植与甄宓的故事曹植,字子建,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曹操的第四子。

甄宓,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的皇后,也是蜀汉的后宫之一。

两人之间的故事,至今仍然传颂不衰。

据《三国演义》中的记载,曹植与甄宓的故事发生在蜀汉建立之初。

当时,曹操派曹植前往蜀地,与刘备结盟。

在蜀汉宫廷中,曹植见到了当时的蜀汉皇后甄宓,被她的美貌和才情所折服。

甄宓也对曹植的才华和风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植和甄宓之间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洛神赋》。

据说,曹植在见到甄宓后,为她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赋文。

在这篇文章中,曹植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描绘了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而这个女子正是甄宓。

他用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想象,将甄宓塑造成了一个神话般的存在,令人为之倾倒。

除了《洛神赋》,曹植还写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也是他为甄宓所作。

在这篇赋文中,曹植以离别为主题,借古原草的凄凉和离别之情,表达了自己对甄宓的眷恋之情。

他用草木凋零、孤寂凄凉的景象,来寄托自己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对甄宓的深情之情。

然而,尽管曹植对甄宓情深意切,但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最终并未能在一起。

曹植后来被曹丕所废,而甄宓也在蜀汉灭亡后,被曹魏俘虏。

他们之间的美好爱情也只能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曹植与甄宓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爱情传说,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曹植以他的才情和文学造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而他与甄宓之间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曹植与甄宓的故事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爱情传说,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总之,曹植与甄宓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段美丽传说。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爱情传说,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曹植白马篇》解析

《曹植白马篇》解析

《曹植白马篇》解析曹植白马篇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一篇辞章,写的是曹植为了争夺继承权而送给曹丕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运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描写白马的形象,暗示了曹植自身的品质和才能,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兄长曹丕的不满。

本文将从篇章结构、寓言形式、意象表达等方面对《曹植白马篇》进行解析。

一、篇章结构分析《曹植白马篇》总分两段,第一段描写了曹植让白马自由奔驰,寄托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反抗权威的意愿;第二段则运用了颂扬白马的方式,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和对曹丕的不满。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通过两个段落的对比与衔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叙事。

二、寓言形式解读《曹植白马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寓言是一种运用虚构的事物来表达现实意义的修辞手法。

在这个寓言中,白马象征曹植自身,曹植通过描写白马的形象和行为,暗示了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同时也隐含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曹丕的不满。

三、意象表达解析1. 白马形象文章中,曹植通过描写白马的形象,如“白马无名之辈”、“骏奔苍云”等词语,展现了白马的威武和高贵。

白马的代表性形象与曹植自身的品质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高尚品质的自信。

2. 白马自由奔驰曹植在文章中描述了白马驰骋于苍云之上的场景,表现了白马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

这种形象与曹植自己受制于权力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了曹植渴望自由与独立的心情。

3. 白马止于傍人在文中,曹植将白马比喻为无名之辈,表明白马虽然有才能,但在众人之下,黯然无闻。

这其中蕴含了曹植自己的不满情绪,暗指自己受到曹丕的排挤,并表达了自己追求权力的心愿。

四、主题思想阐发《曹植白马篇》的主题思想是权力的争夺与兄弟之间的矛盾。

曹植以白马的形象寓言,揭示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权力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兄长曹丕的不满。

整篇文章通过对白马形象的表达,以及白马自由奔驰的描写,鲜明地展现了作者对自己才能和地位的自豪感,以及对曹丕权力掌握的不满。

总之,《曹植白马篇》以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白马的形象和行为,展示了曹植自身的品质与才能,以及对权力的追求和对曹丕的不满。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曹植七步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相传曹植在东吴孙权宴会上,见到了孙权的美貌妹妹孙尚香,心生爱慕之情,于是在宴会上临时作了一首七步诗,表达了自己对孙尚香的爱慕之情。

这首七步诗以其简洁、深情、意蕴丰富而成为后世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源自《三国演义》,在小说中曹植因得罪了继母甄氏,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东吴投靠孙权。

在东吴期间,曹植与孙尚香有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而七步诗正是这段爱情故事的见证者和表达者。

曹植七步诗的内容简洁而深情,每一句都表达了曹植对孙尚香的爱慕之情。

诗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一句,形象地描绘出了孙尚香的美丽动人;“草木有情,云雨有意”一句,则表达了曹植对孙尚香的深情之情。

整首诗情意绵绵,让人读来不禁心生感动。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爱情观。

在古代,文人多情,对美好的事物有着深厚的感情。

而七步诗正是曹植对孙尚香美貌和才情的赞美,也是对自己爱情的真挚表达。

这种真挚的爱情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常见的,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大特色。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这首诗以其简洁、深情、意蕴丰富而成为后世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爱情观,也展现了曹植对美好事物的独特感悟。

这样一首千古流传的诗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正如诗中所表达的那样,是一段真挚而美丽的爱情故事。

这段故事不仅见证了曹植与孙尚香之间的爱情,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

它以其深情而简洁的语言,感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白马篇三国曹植节选

白马篇三国曹植节选

白马篇三国曹植节选白马篇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描写曹植与蔡文姬相遇的故事。

以下是其中的节选:曹植骑着一匹白马,行至巴山脚下,偶然遇到了一位才貌双绝的女子,她便是蔡文姬。

蔡文姬羞怯地低下头,但曹植却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所吸引,停下马车与她攀谈起来。

曹植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在此地?”蔡文姬回答道:“小女子乃蔡邕之女,因父亲丧故远离官居于此。

”曹植听到蔡邕之名,心中顿生感慨:“蔡邕乃名臣,为民伸张正义,岂料他之女儿竟在此无依无靠。

”蔡文姬的眼中闪过一丝悲伤的光芒:“我父亲生前教诲我要以德报怨,以礼待人。

可惜我身世低微,无法与世人接触。

”曹植感慨万分:“贤女既有如此美貌才情,何必跟随这草野寒风?若贤女不嫌弃,可随我回府,我定会以清福待你,共谱琴棋书画之乐。

”蔡文姬黯然道:“我宁可寒风凛冽,亦不愿作别人的陪葬品。

小女子虽然算不得什么,但我自有自己的人生追求。

曹公子,你身负国家重任,不可因为一时之冲动而改变初衷。

”曹植不禁佩服蔡文姬的坚定:“贤女果然有志气,我感佩不已。

或许,你才是我理想中的知己。

”蔡文姬微笑着说:“曹公子,你有如此的雄才伟略,定能创造辉煌的事业。

我期待着见证你的成就。

”曹植面色凝重,决意道:“贤女,不论今后我走到何方,我都会记得你的话。

若日后国家太平,我必将来寻你,与你共享荣华富贵。

”蔡文姬轻轻点头,目送曹植离去。

她知道,这一别或有别离之日,但也坚信曹植能够成就一番伟业。

这一段节选展现了曹植与蔡文姬之间的相遇和交流,曹植为蔡文姬抱以深深的敬佩,但却也遗憾地离开了。

这段故事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曹植的人物形象和蔡文姬的独立性格。

曹植称象的故事

曹植称象的故事

曹植称象的故事曹植,字子建,是东吴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曹操的三个儿子中最具文学才华的一个。

曹植在文学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赋和散文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植被誉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曹植小时候聪明伶俐,他的聪明才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

据《三国演义》中的记载,曹操曾经对曹植说,“你的才华就像一头大象,你能够把它驯服吗?”曹植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地说,“我一定能够驯服大象!”于是,曹操就让人带来了一头大象,让曹植来试试看。

曹植站在大象面前,用温柔的声音和轻柔的动作,向大象展示出自己的善意。

大象似乎也感受到了曹植的诚意,慢慢地走到了曹植的身边。

曹植轻轻地抚摸着大象的鼻子,大象竟然闭上了眼睛,好像在享受曹植的抚摸。

曹植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披在大象的身上,大象也没有反抗,安静地站在那里。

曹操看到这一幕,非常惊讶,他对曹植说,“你果然像个驯象师一样,能够驯服大象。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曹植是一个有着非常高明的才华和胆识的人。

他用自己的温柔和善意,成功地驯服了大象,展现出了自己的非凡才能。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用温柔和善意去对待他人,而不是用强硬和威严来对待他人。

只有用心去理解他人,用善意去对待他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曹植称象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曹植的才华和胆识,也给我们传递了一种人生的智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用温柔和善意去对待他人,用理解和宽容去包容他人,这样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同时,也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不断地超越自己,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曹植称象的故事,不仅是一则美丽的传说,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像曹植一样,用温柔和善意去对待他人,用智慧和胆识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曹植七步诗中的论点论据论证

曹植七步诗中的论点论据论证

曹植七步诗中的论点论据论证论据1《七步诗》七步成诗的故事仅为《世说新语》所录,是否为史实待考,而且据传此诗并未收录于《曹植集》。

分析:其实就算真的未收录《曹植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假如真有“七步成诗”之事,无论是曹植自己编的集,还是后来明帝曹睿下令编辑的《曹植集》都可能都不太可能把此诗编到集中。

论据2三国志后来大篇幅记录了曹植请求为曹魏效命的“求职性”文字。

只是曹丕未予理采,曹植郁郁而终。

也许史书会因某种原因有虚构的成分,但曹植的文字做假的可能性比较小,即使曾经发生过“七步成诗”事件,但曹丕和曹植的关系也不会像《世说新语》和《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那样。

分析:从曹植的文字中可见,曹植是很想建功立业、为家为国做事的,实际上很多真正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大气磅礴的诗,都是因为有大志向,大胸襟(但也许没有大能力或者没有证明能力的机会),他们往往更看重的是成就一番事业,而别人更看重他们的文学习华。

曹丕对曹植的态度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你就安心当你的才子吧,别的就别管了。

也许曹丕会想:本来老爸就喜欢你的才华,大家虽然心里不说,但相信大家也都欣赏你的文学才华,现在要是让你有机会证明自己的其他能力,人心难测,就算现在你没有别的心思,不代表到时候没有,就算你永远也没有这个心思,不代表其他人没有,本来我们的曹魏的江山就是,你懂的。

当然,这也只是比较合理的猜测,抛开三国志可能有违真实历史的地方,单从曹植的“求职信”中就可以初步猜测,曹丕后来根本对曹植没有杀心,而且以曹丕的智商,也不必要对曹植下杀手。

论据3看看《世说新语》是什么?刘义庆是这本书的编者,并不为作者。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是小说!小说!小说!重要的事再说三遍。

小说靠什么吸引人?从调动读者情绪的角度来说,七步诗的故事足矣吸引眼球了!结论:七步成诗的故事是不是真的,七步诗到底是不是曹植写的,也许又是一个历史谜团了。

既然是历史谜团,那么也许不该直接肯定标注其作者就是曹植吧!。

曹植的生平简介及作品 曹丕的诗歌代表作是什么

曹植的生平简介及作品 曹丕的诗歌代表作是什么

曹植的生平简介及作品曹丕的诗歌代表作是什么建安二十五年,一代英雄曹操逝世,曹操的次子曹丕继承丞相、魏王之位,同年,他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为帝,结束了汉朝四百余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成为第一任正式的魏国皇帝,没过多久,刘备、孙权分别称帝,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丕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镜头不是很多,而且负面形象居多,比如逼迫其弟曹植七步作诗、逼汉献帝退位等。

但其实,历史上的曹丕,不仅是一位开国皇帝,更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建安三曹”。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通晓诸子百家,擅长诗、文、赋,尤其是在诗歌方面,成就颇高,其七言古诗《燕歌行二首》可以说是后世七言诗的开创之作,更难得可贵的是,他著有文艺批评作品《典论》,其中的《论文》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著。

当得了皇帝,写得出名诗,作得了文艺批评,曹丕的一生,可以说是开挂的一生,不仅在三国的历史上,在所有的封建朝代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曹丕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一,当数这首《燕歌行》了(燕歌行不见古辞,有许多人认为就是创始于曹丕),其在文学和诗歌形式上的影响力,都十分长远,所以我们重点来看一下这首著名的七言诗作。

燕歌行二首·其一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小注:(1)慊慊[qiàn],指空虚或失意之感;(2)茕茕[qióng],指孤单寂寞的样子。

开头三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渲染深秋肃杀的景象,为下面女主人公的出场而作铺垫。

三句话,将视觉、听觉、感觉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凄凉、空旷、衰败的感觉,正是传统的悲秋情怀,正如宋玉笔下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终夜不息。”曹植高才,杨修也是如此,两人走到一 起,惺惺相惜,表明曹植具有不嫉恨才学之士、见贤思 齐的美德。值得一提的是,在世子尚未确定的时候,曹 植是有争储的想法与行动,但当曹丕世子身份确定,曹 植就自觉放弃了争储想法,或者说再无非分之想。比如 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记述 道:“曹操身亡,文武百官尽皆举哀;一面遣人赴世子曹 丕、鄢陵侯曹彰、临淄侯曹植、萧怀侯曹熊处报丧。”在 殡葬曹操以及后来曹丕嗣位的问题上,文本只字未提
掉机会。曹操在选择曹丕或曹植为世子的问题上,表现 出的犹豫态度,还见于《魏书》卷十《贾诩传》。贾诩字文 和,武威姑臧人,在官渡之战前投奔曹操,曹操讨封其
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这回主要塑造了杨修恃才放 旷,卷入世子之争,最终丧失性命的悲剧形象,其中谈 及曹植,文本曰:“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
地位的需要,采取的不容纳甚至迫害曹植的系列行为。
兄弟相煎可以追溯至建安时期的争储,那时曹丕便嫉
第三子曹植,字子建,极聪明,举笔成章,操欲立 恨曹植才华,处处提防,甚至殃及到曹植交好的群臣。
之为后嗣。长子曹丕,恐不得立,乃问计于中大夫贾诩。 比如《魏书》卷二十三《韩宣传》,建安时期,他在邺东掖
诩教如此如此。自是但凡操出征,诸子送行,曹植乃称 门与曹植相遇,“植嫌宣既不去,又不为礼”,两人发生
到底。”②只是经罗贯中在此处一改,曹操决战孙权就有 述功德”。大凡将帅引军征讨,由于胜负未卜,均有性命
了贪图“二乔”美色的嫌疑,曹植也有了怂恿的嫌疑。即 之忧。身为人子的曹丕对出征的曹操这样表现,凸显自
便如此,文本仍然表现了罗贯中对曹植才华的仰慕之 己的孝道,比较曹植一味“发言成章”,以文邀宠,实在
情,他借孔明之口称“其文华美”,又称其“下笔成文”。 是技高一筹。事实上,文本的描述实际是《贾诩传》中贾
孔明是罗贯中着力塑造的正面人物,曹植诗才能够被 诩计谋的具象,贾诩献计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
孔明所钦慕,可见曹植在罗贯中心目中是处于较高地 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其中所强调的

侯与俊善,太祖适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
文本记述曹植赋诗两首,顺序同如《太平广记》,
淄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淄犹美,文帝常以 只是场景从“同辇出游”转移到群臣侍坐宫殿之上。文
恨之。”到“黄初三年,(文帝)车驾至宛,以 不丰乐,发 本以“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带出“煮豆燃豆萁”诗,
REVIEW
怒收俊”,司马懿等人为之说情不许,杨俊自杀身亡。换 表明这两首诗是同时的作品,延宕了曹植被逼的故事
言之,曹丕称帝之后,与曹植曾发生冲突的韩宣被重 情节,强化了的悲剧气氛,使得故事丰满而圆润。值得
用,与曹植曾交好的杨俊反被借故收押,且不得开释。 注意的是,罗贯中更多的是把其中是非曲直留给读者
一、曹植登临铜雀台事件
曹操在邺城修建铜雀台,见于《魏书》卷十九曹植传:“时邺铜雀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 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陈寿记述较为简略,指出铜雀台建成之后,曹操率曹植等诸子登台观览,并让他们各自 写赋抒怀。曹植很快就写出文辞优美的《铜雀台赋》,表现出的才华让曹操很是吃惊。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被分 别记述在第三十四回和第四十四回,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云:
氏为其说情,究其犯罪原因,“盖因自恃胸中之才,故尔 告示,守门者揭了报魏明帝曹 观看,其文曰:“骠骑大
放纵”,这一点恐怕是被罗贯中深为认同的。接着文本 将军总领雍、凉等处兵马事司马懿,谨以信义布告天
又虚构出华歆建议诛杀曹植,其理由是“子建怀才抱 下:昔太祖武皇帝,创立基业,本欲立陈思王子建为社
智,终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具体方法是“人 稷主;不幸奸谗交集,岁久潜龙。皇孙曹 ,素无德行,
曹操于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问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 也。”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乃即日破土断木,烧瓦磨砖,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约计一年而工毕。少子曹植 进曰:“若建层台,必立三座:中间高者,名为铜雀;左边一座,名为玉龙;右边一座,名为金凤。更作两条飞桥,横空 而上,乃为壮观。”操曰:“吾儿所言甚善。他日台成,足可娱吾老矣!”原来曹操有五子,惟植性敏慧,善文章,曹操平 日最爱之。
REVIEW
/ 小 说 论 丛
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植
⊙李治中[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河南 周口 466001]
摘 要:曹植是建安时期非常具有才华的诗人,最初颇受曹操喜爱,后来由于诸般原因与曹丕争储失败。曹魏时期, 曹植备受曹丕、曹叡父子猜忌与打击,最终郁郁而终。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曹植形象,一百二十回提及凡七 回,基本围绕曹植登临铜雀台、曹操立储,以及曹丕、曹植兄弟相煎三件史实展开。虽然罗贯中提及曹植的回数较少, 但通过其合理的艺术加工,赋予了曹植聪慧敏捷、才华横溢、性格率真、恃才放旷等鲜明的艺术形象,对其多舛的命 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反衬曹丕、曹叡等人对曹植的打压,表现出作者罗贯中“尊刘贬曹”的创作思想倾向。 关键词:《三国演义》 《三国志》 曹植 罗贯中
细考文本,第五十六回是以“观武官比试弓箭”为主要内容,借以表现曹氏宗族曹休、曹洪诸人的高超武功,如 果再描述比试吟诗作赋,文武冲突,显然落入叙事无象的窠臼,人物形象未必鲜明。再者,关于铜雀台,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已经被再次提及:
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 誓取二乔。”瑜曰:“此赋公能记否?”孔明曰:“吾爱其文华美,尝窃记之。”瑜曰:“试请一诵。”孔明即时诵《铜雀台 赋》云云。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小说论丛 33
MASTERPIECES




曹植《铜雀台赋》初被《魏书》卷十九《曹植传》收 感伤。于是操疑植乖巧,诚心不及丕也。丕又使人买嘱

录,比较其与本回孔明所诵,孔明将其中“连二桥于东 近侍,皆言丕之德。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
述功德,发言成章;惟曹丕辞父,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 冲突。“黄初中,为尚书郎,尝以职事当受罚于殿前”,曹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小说论丛 34



丕回忆起他与曹植冲突的事,不仅没有罚他,而且委以 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

重任;又如《魏书》卷二十三《杨俊传》,建安时期,“临淄
西兮,若长空之虾蝾”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 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
之与共”,除此之外未见改动。所谓“二乔”即乔玄之女, “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诩对曰:
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相传均以才貌闻名天 “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
下。“桥”与“乔”为同音异字,孔明用为双关语,其目的 王世子。
如评注本云:“诸葛亮使用激将法,故意将曹植《铜雀台
赋》中的‘二桥’曲解成‘二乔’,让周瑜吐出了真心话。
文本描述了贾诩向曹丕传授计谋:当送别曹操率
周瑜在朝堂上侃侃而谈,孙权斫案起誓要与曹操决战 军出征之时,只需“流涕而拜”,而不必像曹植那样“称
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据记载:“文帝为五官 将,而临淄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 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 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 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 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 有所思,故不即对耳。’ 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 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这段话的意思是,曹操立储未 定的时候,曹丕向贾诩示好,讨要巩固自身地位的谋
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 妄自居尊,有负太祖之遗意。今吾应天顺人,克日兴师,
一些说法而已。文本既然道出曹丕取胜的原委,客观 上也表现了曹植的不足。文本记述曹植“极聪明,举笔 成章”,但是,曹植在送别曹操出征之际,仍然“发言成 章”,就表现为自夸于言辞,显得多么不合时宜。这件事 情表明,曹植虽然精通于文学,但却拙于世故,这应是 罗贯中对曹植的一个基本认识。
曹氏兄弟争储,还见于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
略,贾诩知无不言。后来,当曹操征求他的意见,他又以 曹植,表明曹植尊重父亲意见,拥立其兄曹丕甚明。
袁绍、刘景升两人的诸子相残的旧事回答,曹操深以为
是,最终下定立曹丕为储君的决心。
三、曹氏兄弟相煎事件
向贾诩征求立储意见,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八
曹丕、曹植兄弟相煎,主要指曹丕基于巩固自身
回“甘宁百骑劫魏营,左慈掷杯戏曹操”:
这段史实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植不仅“性敏慧,善文章”,而且通晓修建礼制,表现卓尔不群。言语之中,罗贯中 对曹植的肯定与喜爱溢于言表。文本出现的“曹操平日最爱之”这一论断,是建安时期曹操与曹植关系的真实写 照,显然又是被作者罗贯中深以为然的。就本回叙述的铜雀台一事,在小说相关情节安排的意义,评注本云:“建安 十五年,铜雀台建成之后,曹操曾带领诸子登台,令他们作赋,曹植援笔立就,得到曹操的赞赏。后文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未提此事,而是在回本中带出曹植,以与上一回中曹丕出场和本回中阿斗降生相呼应。这是小 说家的匠心所在。”①
游”,先写出“两肉齐道行”诗,后又写出“煮豆持作羹” 衬出曹丕、曹 等人对曹植的打压,表现出作者罗贯中
诗。在《三国演义》中,这段故事见于第七十九回“兄逼 “尊刘贬曹”的创作思想倾向。比如第九十一回“祭泸水
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先写曹植被擒,曹母卞 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被人张贴在邺城门上的
要挟曹植,以宣泄嫉恨,前后事件仿佛相关。最后,曹植 慧敏捷、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最初深为曹操喜爱,后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