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新闻传播者
传播者的名词解释

传播者的名词解释传播者,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主动扮演着传递消息、观点或思想的角色的个体或集体。
传播者在社会中起到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能够影响和塑造人们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无论是媒体机构、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还是家庭、朋友圈内的人际关系,都可以被视为传播者,对信息传播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传播者类型1.传统媒体传播者:传统媒体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如报纸、电视台、广播等媒体机构。
他们通过报道新闻、制作节目等方式向公众传播信息,对公众的认知和意见起到重要影响。
2.社交媒体传播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
个人和组织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主动发布和分享信息,与他人互动,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
3.政府机构和官方传播者:政府机构作为权威的传播者,通过官方媒体、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向公众传达政府的政策措施、重大事件等信息。
政府传播者的信息准确性和客观性往往受到公众关注和质疑。
4.意见领袖和专家:意见领袖和专家是在特定领域拥有权威地位和影响力的人士。
他们通过撰写专栏、发表演讲、参与讨论等方式,向公众传播专业知识、观点和见解,对公众的决策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
5.人际关系传播者:人际关系中的传播者即是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等。
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口述、传闻等方式,向身边的人传递信息,对个体的信仰、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影响。
二、传播者的特征1.信息筛选和创造能力:传播者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根据受众的需求创造出能引起共鸣的信息。
他们应具备理解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及时处理和传达信息的能力。
2.信任和公信力:传播者的言行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受众所信任和认可。
传播者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公信力,并保持诚信和可靠的形象,才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
3.情感和沟通能力:传播者需要通过语言、形象、情感等方式与受众建立联系,激发共鸣,引起共鸣,带动受众参与和反馈。
论网络新闻传播者应具备的素质

示 , 于 报 业 人 才 管 理体 制 改 革 对
来说 , 是十 分贴 切 、 也 十分 重 要
的。
种 评 价 而 这 种 评 价 又 是 促 进
竞 争 . 极 向 f的 一种 动力 。 积 : 前面 所 指 的聘 任制 和 竞争 上 岗制 也 只 响 与 考 棱 制 相 配 套 才 能 充 分 发 挥 其积 极作 用 。
形 态 的 补 偿 外 . 要 包 括 知 识 补 还
针 对存 在 的 弊端 , 出 一 “ 突 个 活 字, 切实遵 循 公 开 、 正 、 平 的 公 公 原则 , 进竞 争机 制 , I 实行 动态 管
理 ; 造 一 种 新 闻 人 才 辈 出 的 照 营
偿 在 内 讽补偿 即 人才 在使用 知 中 的 再 培 养 ” 报 社 经 营 管 理 人 才 尤 其 需 要 培 训 , 为我 国报 业只 因
聘 任制 作为 媒介 人事 管 理 制
度 改 革 的 必 由之, 阔 r选 开 才镀 魄. 凡 r竞 争 机制 . 引 增强 ,
发 展 活 力 但 是 新 生 事 物 的 发 燧
部有 一 连 步 完 善 的过 程 : 融 个 以 f 实行 竞 争上 岗制。 r 2) 实{ 竞 前情 况 看 . 任制 在 职称 评定 、 聘 l
资 、 房 和 养 老 等 问 题 E需 要 探 住 对 解 决 . 危 分 发 挥 人 员 的 积 极
件和稳 定人 心 、 口
1孝 羊“ 重 - 学 新 司 1 T 播 学 院
诅 3I X 2S ) c
争 E岗 . 町 双 向选择 . 充分 凋瑚 经 营管 理 j 极 性 . 其 才 、 } { 人J 才尽 其 . 进 几卅 台理流 动 . 现优 仳 实 化 组 合 新 闻 人-‘ 4 的科 学 管 理 凡 星 竞争 岗 的 下 部 . 一般 都 表 现 出 强 烈 的 责 任 感 和 “ 机 感 ” 危 .
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

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工具的出现,对新闻传播主体产生了深刻的变迁。
传统的新闻传播主体主要是由传统媒体机构和记者组成,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范围得到了拓展,不仅包括传统媒体机构和记者,还增加了包括社交媒体用户、自媒体人和网络公众在内的新的传播主体。
这些新的传播主体的出现,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新闻内容更加多元化、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传播形式更加民主化。
传统媒体机构在新媒体时代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传统媒体机构,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机构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逐渐受到了挑战。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体。
而且,传统媒体机构所面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因为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
传统媒体机构在新媒体时代需要不断创新,加强与新媒体的整合,以保持自身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
记者在新媒体时代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通过采访、撰写新闻报道、编辑等工作来完成新闻传播的全过程。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记者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了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媒体平台等,普通人可以轻松地发布新闻资讯,并且很快就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
这种情况使得记者需要更加注重新闻的价值和深度,要求他们更加专业地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更加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区别于普通人发布的新闻资讯。
记者还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和平台,以便更好地传播新闻。
社交媒体用户也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主体。
在过去,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新闻资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被传播出去。
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角色

括 传播 者 和受 众 两个 群体 ,但在 传 统的新 闻传 播研
究 中 , 由 于 受 众 的 “ 关 ” 信 息 不 易 获 得 ,其 “ 把 把 关 人 ” 的 角 色也 未受 到足 够 的重 视 。对 产 生 “ 把 关 ” 现 象 原 因 的 分 析 主 要 集 中 在 传 播 者 身 上 ,认 为
维普资讯
。 l
。
|
。
|。
|
l
。 |
口 童 菲
亚
人
众 ,指 的是 一对 多 的传 播 活 动 的对 象或 者受
传 者 。在 大 众 传 播 中 ,受 众 与 传 媒 构 成 了 社
关 系 的 意 义 上 说 ,还 包 括 家庭 , 团 体 ,政 治 , 文 化
“ 关 人 ” 负 责 过 滤 信 息 的 进 出 流 通 。 一 个 关 于 把 “ 关 人 ” 的 典 型 例 子 就 是 从 一 家 通 讯 社 的 国 内部 把 发 出 的 新 闻 稿 , 在 通 过 主 管 全 国 广 播 的 部 主 任 ,编 制 州 专 线 新 闻 的 专 线 主 任 ,设 计 版 样 的 新 闻 编 辑 和
的 归属 阶层 等参数 ,这 些都会 影 响到 其对 网络所 提
供 的 新 闻 信 息 的 需 求 , 接 触 和 反 应 方 式 ; 更 重 要 的
会 传播过 程 的两极 。根据 传播学 家 克劳斯 的观点 , 受 众 按 其 规 模 可 以 分 为 三 个 不 同 的层 次 :第 一 个 层 次 是 特 定 国 家 和地 区 内 能接 触 到 传媒 信 息 的 总人 口 ,这 是 最 大 规 模 的 受 众 ,如 在 我 国 的 电 视 覆 盖 区 域 内 ,凡 拥 有 电 视 机 或 者 能 观 看 电视 节 目的 人 都 是 电 视 传 媒 的 受 众 ;第 二 个 层 次 是 对 特 定 传 媒 或 特 定 信 息 内容保 持定期 接 触 的人 ,如报 纸的定 期读 者或 电 视 节 目 的 稳 定 观 众 ;第 三 个 层 次 是 不 但 接 触 了 媒 介 内 容 而 且 在 态 度 和 行 动 上 实 际 接 受 了传 媒 影 响 的 人 。这 里我们 主要 分 析的是 第二 个层 次 ,对特 定传
新闻传播者的道德责任研究

2018.8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作者简介】李元宇,河南广播电视台新农村频道责任编辑。
新闻事业是我国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消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上世纪初开始,我国的新闻正式形成为一种事业,其前期的发展主要是以报刊的形式,由于交通的限制,其传播范围并不广泛。
到现在,新闻事业的发展已经日渐趋于完善,其传播的方式也在逐渐增多,而对于新闻的传播来说,传播者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就新闻的影响力度和其特殊性而言,其在传播和报道社会事件的同时,也对民众的情感和常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时,必须要具备自己的道德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博得大众眼球,为公司谋取大量的利益,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一些虚假新闻传播,这些虚假新闻具有内容片面、不真实、偏激等特点,以至于民众在接收这些新闻的时候,往往缺少理性的思考和道德的判断,使得新闻的传播缺乏公正性,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利影响。
因此,在新闻事业的发展中,要求新闻传播者必须具备道德责任,保证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公正性。
如此,才能使得我国民众接收的新闻信息具有实际意义,对民众拓宽知识渠道,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真实的事件信息,从而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国家的进步。
一、我国的新闻传播现状新闻是一种目前人们获取消息和知识渠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记录我国社会发展中大小事件的一种方式,通过新闻传播,可以使民众能够时刻接触到千里以外,甚至更远地方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或许并不会发生在身边,但未来难以预料,因此,新闻的另一个作用则是为民众带来更多的常识和经验,使得人们对于很多的问题可以进行有效的判断和防范。
于一个优秀的新闻传播者而言,他们会明白新闻的发布和报道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火候,不失分寸。
对于新闻的错综复杂性和影响必须加以准确的判断。
在新闻的记录与传播中,如何将一些积极内容在具有真实性的前提下传播给民众,在面对一些负面事件时,如何抓住值得思考的画面,能够使民众引起警觉而不会对民众造成负面情绪的事件进行合理的解决措施,也是一名优秀的新闻传播者应该做到的。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地特点,特别是作为新兴媒体地网络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如何发挥自己地优势,在网络新闻的采写和发布中博采众长,整合其他媒体的优点,在新闻传播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二、教学学时分配每章节所需学时列表如下:章次内容理论实训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4学时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2学时2学时第三章网络新闻编辑4学时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2学时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2学时第六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4学时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2学时第八章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4学时第九章网络传播的受众4学时第十章网络传播的效果2学时第十一章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2学时总计34学时32学时2学时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简介网络的基本知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掌握网络传播概念、研究内容、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教学内容:讲述网络信息的制作技术与发布技术,以及网站的规划与网页的设计。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网页设计逻辑思维能力和设计方法,主要熟练掌握制作网页的有效工具Dreamweave和Flash,以及信息发布技术。
第三章:网络新闻编辑教学内容:讲述网络媒体的特性以及具体的业务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网络新闻的层次化加工与单元化编辑、专题化组织、多媒体整合以及网络动态报道的实施和网络编辑思想的传达。
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教学内容:讲述网络媒体中互动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媒体的几种主要互动方式和网络媒体互动的缺点。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网络媒体互动中对网络论坛与个人博客的作用。
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教学内容:讲述网络营销、网络公关与网络广告的关系,网络公关的主要任务和方式及原则,网络广告的形式及制作和网络广告的具体执行方式。
网络新闻传播学第三章

(二)多元化新闻传播格局下 专业网络新闻机构所扮演的角色
• 这体现在如下方面: • (1)新闻传播的主导者:专业新闻 机构用制度化的持续的新闻生产 来满足社会对新闻信息的全面需 求,它们的活动构成网络新闻传 播的“主旋律”,其他的非专业 的新闻生产,都是对它的补充。 没有主旋律的统合,网络中的新 闻传播就是杂音、噪音。
• (3)专业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产业, 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它的存在, 不仅仅是新闻与信息传播的需要, 也是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与很多 服务性行业一样,它的规模化、高 效率,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它也可以带动广告、商务等相关产 业的发展。
因此,对于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变化应 该从不同层面加以认识。从第一个层面 上看,承认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 收者之间界限的模糊,有助于更好地认 识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殊性,并加以充分 利用。而在第二个层面上,承认界限的 存在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帮助网络中的 专业新闻机构认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 国外一些学者曾建议,将传播者与受 众的概念演变为“信息的生产者”与 “信息的消费者”。这种说法应该说是 有一定道理的,但它们与传播者与受众 的概念似乎没有本质的区别。
• 但承认非专业人员可以参与大众传播,并不 意味着专业媒体存在必要性的丧失。这是因 为: • (1)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 息需求的充分满足。一般情况下,人们在网 上发布信息,具有偶然性、随机性,即当他 有了某种需要与他人分享的信息时,才会将 它发布。否则,他不会花费精力去做新闻或 信息的搜集、发布工作。这样的信息,也只 是出于发布人的愿望,而不是受众的需求, 因此,不能保证它总是有价值的。
第三章 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
•
本章将以中国的网络媒体为主要对象,分 析网络中新闻传播者的构成及其各自的特 性。
新闻传播由以下要素构成传播者又称信源

新闻传播由以下要素构成:①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在新闻传播的传播者即编辑记者。
②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
在新闻传播中被称为受众(读者、观众、听众),也称之为馈众。
③讯息。
讯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新闻传播的讯息就要必须具备“新闻五要素”,才能表达完整信息。
④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邮政系统、电话系统、互联网络系统、大众传播系统等都是媒介。
⑤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
体现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新闻传播中的“新闻热线、读者来信、来电”等是反馈。
信息传播的过程模式在传播史上第一位提出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被称为“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也被称“五W模式”。
Who(谁)Ss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什么效果)Say what(事实)与to whom(受众)在“拉斯韦尔程式”过程模式中,可以看到事实和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决定作用。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新闻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在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传播效果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会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
本文将就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展开探讨。
一、受众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接收者和使用者,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受众的多样性和特点直接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首先,受众的数量和分布范围会影响到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不同群体的受众会对相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这对于信息的传递和接受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次,受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水平也会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对于所获取的信息有着不同的筛选和理解能力,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和被接受。
二、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受众的特点直接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
不同群体的受众会对同一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知,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要考虑到受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信息传递中,受众的态度、价值观和知识水平会影响到信息的接受和传达。
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和特点来选择恰当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另外,受众的反馈和互动也是传播效果的重要评判标准,只有与受众形成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才能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三、传播效果对受众的影响传播效果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结果,更是对受众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新闻传播,受众可以获取到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
传播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在传播效果的评估中,受众的态度、行为和反馈将会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传播策略,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结语在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传播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受众的多样性和特点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而传播效果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认知和行为。
试论网络新闻传播者非法传播行为的法律责任

可, 得擅 自 不 公开刺探、 道他 人的隐私, 报 这是 一种 法定义务, 这种 法定义 务表现为不 作为,即不 得以主动的行为去侵 害他 人 隐私。 网络新 闻传播 行为的背后是公众 的知情权 ,因致 力 于公共事 务的讨论而侵害他 人隐私 的行为,不 会危及 网络 新
闻传播 者在促 进民主 法治进程 中所获得 的尊 严,但 是公众 的
21
试 论 网络新 闻传播者
非 法传播行为 的法律责任
范 心
( 州 日报 社 法律 室 ) 广
【 摘要 】网络新闻的盛行符合了现代社会条件下受众接触新闻的习惯,但网络新闻传播者的非法传播行为则违反公序良俗、侵
害个人 隐 私 甚 至 构成 犯 罪 。
【 关键词 】 网络新闻传播者 非法传播 法律 责任
网络新 闻传播者指的是 通过计算 机网络发布、传播 新闻 信 息的个人、 组织 , 其传播途径多为门户网站、 论坛、 个人 网页、 博 客、通讯软件等。有观 点认 为网络新 闻传 播者是专指 专业 网络新 闻媒 体。笔者认为 ,普通 网民通 过网络新 闻媒 体发表 自己的言论 、表达 自己的思想 ,阐明 1 9己对 社会、国家事 务的 意见看法,无疑是在行使 言论 自由权 ,他在 网络新闻传播 中的
受众 从新 闻中得到 的不 是他们应该 得到 的东西 ,只是他们 想 得到 的东西,因此就会出现 “ 照门”事件这样 网民广泛传播 艳 有违公序良俗新闻信息的行为。 日 本学 者我妻荣 运用判例综合研 究法,将违 反公序良俗
行为归纳为著名的七种 “ 我妻 类型” ,我 国学 者从学理上概括 了违反公序良俗的 l 类型。“ O种 艳照门”事件 中网络新 闻传播
机能 。当网络新 闻传播 者的非法 传播行 为损害国家利益 、社
新闻学中的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

新闻学中的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已经改变了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
新闻学中的研究也逐渐关注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的关系,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闻学中的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之间的关系。
一、新闻媒体的定义新闻媒体是指通过各种载体向公众传播新闻信息的机构或媒介。
传统的新闻媒体主要包括报纸、广播和电视。
这些媒体以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形式,将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
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到了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等作用。
二、互联网对新闻媒体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传统新闻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更加快捷方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获取新闻信息。
相比之下,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获取和传播速度显得滞后和不够及时。
此外,互联网还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平台,使得公众可以参与新闻报道、评论和分享。
这种互动性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三、互联网对新闻学的影响互联网的兴起对新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互联网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信息资源。
研究者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的新闻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其次,互联网改变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传统的编辑、记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最后,互联网的崛起也对新闻媒体的商业模式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广告模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革,新闻媒体需要通过创新和转型来适应新的商业环境。
四、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的互动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新闻媒体通过互联网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将新闻内容推送给更多人群。
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多的反馈和参与机会。
公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和分享等方式,对新闻进行评价和传播。
这种互动性使得新闻媒体能够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提供更加精准和贴近受众的新闻内容。
浅谈网络新闻侵权的成因

浅谈网络新闻侵权的成因发布时间:2022-10-12T02:53:15.805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6月第11期作者:刘观达[导读] 网络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或者他人造成的不法侵害行为。
刘观达威海市广播电视台[关键词] 网络传播;网络新闻侵权;网络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或者他人造成的不法侵害行为。
可以说,网络新闻侵权,是新闻侵权在网络环境下的特殊表现形态。
网络新闻,简单地说,“就是借由网际网路传播及发行的新闻或新闻报道”。
网络新闻的出现促进了言论自由与信息交流, 但是这种网上的言论自由一旦被滥用就会构成网络新闻侵害, 当侵害行为属于私法性质时, 就构成了侵权行为, 通常称为网络新闻侵权。
一、网络新闻侵权产生的原因现在是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
我们可以看到的现状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图文和视频通过网站、微信、博客、客户端等形式发表到网络上,人人都是“出版人”和传播者。
但是,正是由于网络的虚幻、不易管理、内容五花八门、对上传作品的管理难度比较大等等特点,网络新闻的优越性与相对与传统传播方式的随意性,使得其更容易对新闻相对人的权利进行侵害。
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可以使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人们所知悉,是信息传播的一个理想的渠道和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传统传播领域中,新闻传播者传播的只是经过层层审核的单纯的新闻事件,而在网络中,传播者在传播某个事件的同时,有时还会加入自己的看法,形成对读者的误导,或是利用网络相关技术,收集相对人的隐私,使得侵害相对人权利的行为更易发生。
更有部分网站和新闻从业人员片面追求效益,对新闻源根本不加考察甚至故意制造虚假新闻。
更为严重的是网络新闻的可储存性和可搜索性带来的直接问题,侵权信息如果不及时删除,侵权行为将对侵权对象造成持续的损害。
网络在给予了我们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网络传播概论 第八章、第九章

中国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发展脉络: 1、媒体网站从传统媒体附属品向独立网站 发展
传统媒体翻版阶段 网络化阶段 独立、综合发展阶段
2、传统媒体网站从单打独斗志向联合发展 3、商业网站进入新闻传播领域
第3节 中国网络媒体的结构要素
中国网络媒体构成有三大要素:
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 有新闻业务资质的商业新闻网 网民
特征:
一、由传统媒体兴办的多种类、多层级、多行业的网站 集群成为中国网络新闻信息的直接提供者,他们控制着中 国网络新闻特别是时政新闻的内容门类和数量规模,是基 础性的生产力量 二、商业门户网站以极大的热情全面进入新闻传播领域, 成为中国新闻信息的集散平台 三、网民积极加入新闻传播过程,成为中国网络媒体结 构中影响能量转化的第三极力量 四、传统媒体网站、商业网站、网民三者之间已经形成 稳定的信息能量交换关系,商业网站和传统媒体网站分别 受到这种信息能量交换过程的影响
第1节 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
一、网络新闻传播者构成的多元性 二、多元格局中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角色
存在性是否丧失? 多元格局中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角色
1、新闻传播的主导者 2、新闻专业水准的标杆 3、公民新闻的协调者 4、信息海洋的导向者 5、社会环境的主要监测者 6、产业的重要支柱
第2节 我国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发展历程
公民新闻作用下传媒力量对比的改变:
1、公民新闻成为专业媒体的参照系 2、公民新闻的“伴随性传播”形成“正反 馈“效应 3、公民新闻力量的取舍方向成为专业媒体 角力中的砝码 4、 公民新闻影响平台提供者的力量对比
第5节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
一、把关人 理论简介 1、把关人: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
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 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 关人”。
试论新闻传播主体的双重构成及其关系

今传媒5理论研究新闻传播者和收受者构成了新闻传受过程的共同主体。
但他们处于不同的新闻传播环节,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本文就新闻传播主体的构成进行分析,提出高位主体、本位主体双重构成说,并对双重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一些阐释。
一、传播主体的构成及特征在理论新闻学的视野里,新闻传播主体是由双重主体构成的:一是新闻媒体(资产)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二是直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即人们通常所指的新闻传播主体——以采编人员为主的新闻业务工作者。
我们把前者称为“高位主体”,后者称为“本位主体”。
(1)(一)高位主体及其作用所谓高位主体主要是指新闻资产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新闻体制下,新闻资产的所有制形式有着性质上的不同,新闻媒体经营管理方式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别,但高位主体的主导作用是大致相同的,最为根本的就是高位主体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总体方向,即高位主体的意志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总体路线、方针和政策,决定着新闻传播总体的传播指向。
那种认为新闻资产所有者、经营管理者不参与或不干涉新闻传播方针以及新闻编辑的看法要么是虚伪的,要么是天真的或幼稚的。
赫伯特阿特休尔在他的《权力的媒介》中就曾写道:“新闻发展的历史证明,报纸以及形形色色更现代化的新闻媒介已日趋满足掌握新闻媒介经济命脉者个人利益的需要,同时又通过服务于新闻消费者的利益来确保新闻媒介的形象。
期望新闻媒介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并对其经济命脉操纵者的愿望嗤之以鼻,无异于一种最狂热的乌托邦式的痴心妄想。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在任何一种新闻体制下,当基本的新闻路线、方针、政策确定之后,编辑权利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这是相当有限的。
高位主体是新闻传播总体目标的设计者和确立者。
资产所有者创办新闻机构(企业)的目的不同,对待新闻传播的态度就不同,他们追求的利益目标、价值指向的核心自然会有所不同。
有些媒体以追求经济利益为至上;有些以宣传政府或政党的观点和政策,或主办团体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为主要目的;有些媒体则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目标。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社交媒体和公众参与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社交媒体和公众参与在网络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媒体逐渐被社交媒体所取代,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程度也大大增加。
本文将探讨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社交媒体以及公众参与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一、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在没有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时代,新闻传播主要依靠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
而现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Facebook等,人们可以实时获取到各种有关新闻事件的信息。
这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信息的传递也更加广泛和便捷。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实现了个性化的新闻传播。
二、公众参与的增加与互动性在社交媒体的背景下,公众参与度得到了空前的增加。
过去,大众接受新闻是被动的,只有少数人拥有发言权和参与权。
然而现在,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和网络连接,就有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的平台。
社交媒体上的公众参与不仅仅局限于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和转发,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直播、博客、个人账号等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和互动。
公众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的新闻,也能与他人交流、争论。
这种公众参与的增加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和具有互动性。
三、社交媒体传播的优势和局限社交媒体传播的优势在于其方便快捷、广泛覆盖和个性化定制。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可以迅速传播并覆盖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同时,社交媒体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定制推送个性化的新闻内容,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另外,社交媒体传播的互动性也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然而,社交媒体传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有时会存在虚假消息的传播。
其次,社交媒体传播通常更偏向于短小、简要的新闻形式,深度和全面性相对较差。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海量繁杂,人们很难从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浅论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0.12上新闻文化论坛38新闻文化建设 2020.浅论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王玉冰摘要: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不仅新闻传播方式、形态等发生重大变革,呈现出即时、多元、交互化的特征,同时也对新闻工作者带来较大挑战。
在这场变革中,新闻工作者只有时刻牢记社会责任,快速适应新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担当起用新闻报道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当前,媒体发展呈现出万物互联、万物皆屏、万物皆媒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常态,过去主流媒体牢牢占据的“舆论主场”,变成了众人涌入的“舆论广场”。
在此过程中,尽管面向社会大众的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遭遇重大挑战,但依然是当前新闻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采集新闻、传递信息,控制着新闻信息流量与流向,担当着新闻传播活动“把门人”的角色,因此,社会责任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保证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公正的基础,同时也是对事实、受众和社会自觉履行的使命。
一、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者,通过新闻报道,成为社会意见交流与沟通的重要纽带。
然而随着媒体发展进入全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工作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一)信息海量化全媒体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新闻传播载体日益多样化,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形式的新闻信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海量化呈现。
海量化的新闻信息,一方面极大丰富着新闻内容,另一方面,其中也难免夹杂着大量假新闻、网络谣言等信息,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增强对海量化信息的筛选能力,增强对信息真实性、价值性的判断能力,增强对新闻信息的整合处理能力,一旦甄别不足,将会产生新闻传播风险,严重者会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舆论影响。
(二)主体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单向传输的生态体系,传统的新闻工作者不再是新闻内容的唯一生产者、传播者与评论者,在全媒体时代,随着微信、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社交平台、社交软件的大量普及运用,大众都可以介入舆论场。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分析讲解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分析讲解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信息传播速度快。
在网络时代,新闻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迅速传递给读者,无论是通过新闻网站、社交媒体还是短信推送等方式,都可以实现即时传播,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
第二,信息传播范围广。
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传播,限制了信息的范围。
而在网络时代,新闻可以通过全球范围的网络平台传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新闻都可以迅速传递给大众,使新闻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展。
第三,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依靠媒体机构来传播,而在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
通过个人博客、论坛、微博等社交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和传播新闻,使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
第四,读者参与度高。
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是一对多的模式,新闻机构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而在网络时代,读者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到新闻传播中,对新闻事件进行讨论和互动,使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双向和多元化。
第六,传播方式多媒体化。
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依靠文字、图片和声音来进行,而在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更加丰富多样化。
通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新闻可以传达更加生动形象的信息,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总之,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具有快速性、广泛性、多样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同时
也给传媒机构和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责任。
新闻机构需要不断适应网络时代的新模式,提高报道的质量和真实性,而读者也需要加强信息的辨别能力,理性对待网络新闻,保持思考和批判的态度。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一、引言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能够通过多个新闻传播主体获得信息内容,借助各种新闻传播主体渠道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较大信息容量的内容。
当今新闻传播已进入新媒体时代,过去传统模式下由传播主体主导的传播模式已被打破,对于受众来说已不是过去模式下的信息传播客体。
他们借助于网络传播平台及各种工具,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检索,自主的去获取所需要的新闻内容,甚至可在各种平台上传播信息,从新闻传播客体变成了主体。
传播主体进入多元化时代,微博、论坛、微信等平台工具功能越来越强大,可联盟以自主编辑、传播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成为新闻传播的新工具。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新闻传播者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对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而言都是一种变革,改变了人们接受新闻传播信息的方式。
本文对问题进行了探析。
二、新媒体的特点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
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不断革新,不同的历史时期,新闻传播主体有着不同的变化,新媒体不断出现。
当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媒体就是继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媒体,也是这个时代的新媒体。
新媒体突出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多向互动性。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从“点对点”的传播方式转变为“点对面”的传播,通过大众和人际传播两种媒体来传播,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实现了传播主体与受众的有效的交流,搭建了一个互动平台。
将受众从被动地位转变到主动的地位,拓展了传播形式。
二是数字化。
数字化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新媒体的数据表达方式,不仅可突破媒体的特性限制,可通过多种途径来传播信息。
三是分众化、个性化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对于受众群体的划分更加的明细,可针对于受众的群体特点有针对性的发布新闻信息,构建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交流者能够进行个性化的交流互动。
对新闻传播的内容、形式、效果及理念也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新闻从业者应如何应对网络谣言的传播

新闻从业者应如何应对网络谣言的传播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谣言如同一股汹涌的暗流,时刻冲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作为新闻从业者,肩负着传递真实、准确信息的重任,在应对网络谣言的传播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点。
它们往往利用公众的好奇心、恐惧心理或社会热点问题,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开来。
一旦谣言广泛传播,不仅会误导公众,引发社会恐慌,还可能破坏社会秩序,损害个人或组织的声誉。
那么,新闻从业者应如何在这一复杂的环境中应对网络谣言的传播呢?首先,新闻从业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能够快速分辨出哪些可能是谣言。
这需要他们对各类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善于从来源、内容、逻辑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来源不明、内容荒诞、逻辑混乱的信息,要保持警惕。
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以便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能够准确判断。
其次,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是关键。
一旦发现可疑信息,新闻从业者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核实。
可以联系相关的权威部门、专家学者,获取准确的信息和专业的意见。
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采访当事人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在核实信息的过程中,要保持严谨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可靠。
及时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是遏制谣言传播的重要手段。
当谣言开始传播时,新闻从业者应当迅速行动,以最快的速度发布经过核实的真实信息。
这样可以抢占舆论的制高点,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的真相,从而避免谣言的进一步扩散。
在发布信息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让公众能够轻松理解。
新闻从业者还应积极开展辟谣工作。
对于已经传播开来的谣言,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辟谣。
可以利用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专题节目等形式,对谣言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虚假之处。
同时,要向公众普及识别谣言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谣言的免疫力。
此外,新闻从业者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在网络时代,公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级媒体 + 公信力
互动传播 + 社交网络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网站把关 微观
(1)通过对内容的选择来把关。 (2)通过网站结构与页面的布局来把关。 (3)通过“推送”技术,如电子邮件、手机、电子 杂志等手段和将来可能出现的相应技术,把符合自己 价值观,并认为是最重要的信息,送给受众。
2017/10/23
网民自我把关
一方面,网民可以绕过政府或网站的把关关卡,去获 得自己需要的内容; 另一方面,网民对别人来说,也能成为一种具有把关 作用的信息引导者。如在博客中发布的内容是需要经 过选择和思考的,这个过程是一种把关行为;网民在 论坛中转帖子,也是有选择的,这也是一种把关行为。
2017/10/23
2017/10/23
3 Part
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要素
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要素
传统媒体网站
商业新闻网站
网民
传统媒体网站: 第一极力量
商业门户网站: 第二极力量
2017/10/23
网民: 第三极力量
网络传播中的第一级力量
多种类、多层次、多区域、多行业的网站集群
网络新闻的直接提供者(时政新闻) 传统媒体网站 基础性的生产力量
Uv&Pv
PV(访问量):即Page View, 即页面浏览量或点击量,在一定统计周 期内用户每次刷新网页一次即被计算一次。 UV(独立访客):即Unique Visitor,访问您网站的一台电脑客户端为 一个访客。00:00-24:00内相同的客户端只被计算一次。
2017/10/23
无线增值服务领域的领导者
2017/10/23
网络传播中的第三级力量
积极介入新闻传播的过程,提供 新闻信息、评论、观点等。
网民
舆论
2017/10/23
获取、合成、传播、利用
• 传统媒 体网站
2
• 商业门 户网站
• 网民
1
3
运行结构、运行方式和体系
2017/10/23
4 Part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
网络传播中,新闻信息的集散平台 整合信息,能量聚集于扩张的作用
2017/10/23
商业媒体网站
商业网站在时事新闻领域暂时没有完全开放采访权。即便如此,商 业网站还是通过整合多家媒体的新闻、在非时事新闻领域进行原创报 道以及通过评论提升新闻价值和网站影响力等方式,成为中国网络媒 体中一支充满活力的力量。
体育名人
•科比、杨威、董路…体育明星、体育 评论人…更直接了解体育的故事
娱乐明星
•影视明星、知名歌手、娱乐评论人… •2007.7.18徐静蕾博客成为第一个点 击量过亿中文博客
商界英才
新浪博客.汇聚数万名人声音
数百位浏览量过千万博主,日均博文发布过55万 •金融、地产、营销…和百姓分享市场 观点、投资理念.. •06年3月潘石屹推出自已的新书-《潘石屹的博客》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2017/10/23
• 目前,千龙网拥有新闻资讯、无线增值、宽带内容、技术服务、互 动营销五大核心业务,并以“权威、快捷、互动、全面”的特点而 著称,是首都北京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是“北京了 解世界,世界了解北京”的网络窗口。
东方网
• 东方网是由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上海文 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信息投 资股份有限公司、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 教育电视台、劳动报社、青年报社联合组建的有新闻特色的大型综合 性网站。
《新闻午报》以《新闻界“头 号独行侠”德拉吉 专爆秘闻备 受争议》为题,也对此事进行 了报道,其中专门指明:“直 到2月28日被美国的“德拉吉报 道”网站发布后,该新闻才成 为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头条。
个人媒体代表
2002年7月的美国前20名新闻网站中,“德拉吉报道”排名第20位。当 月吸引了170多万独立访问者,压倒了纽约时报网站,居20大网站之首。 披露哈里王子上前线/2008年 北京时间2008年3月1日16:40:英国王位第三顺位继承人哈里王子3月1 日乘军机抵达英国,结束了他在阿富汗的10周战地生活。 澳大利亚《新思想》杂志的网站和德国媒体早在2008年1月7日已披露。
2017/10/23
网络中把关机制 信息传播方面的把关 信息发布环节的控制 信息扩散环节的控制 信息循环环节的控制
2017/10/23
网络中把关机制
信息发布环节的控制
信息筛选 发布信息 特别手段
• 推送、邮 件、置顶、 弹出式窗 口
• 发布 什么?
1995年德拉吉报道诞生
法新社将他列为“20世纪最具推 动力和影响力的10大人物”之一, 与CNN创始人泰德·特纳、电视 发明人约翰·拜尔、无线通讯之 父马可尼等名人大腕并肩。
• 网络新闻传播者 专业的新闻机构
有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 商业性新闻网站
网民
二、多元格局中网络新闻机构的角色
(一)网络媒体中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变化
承认非专业人员可以参与大众传播,并不意味着专业媒体存在必要性 的丧失。 (1)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 (2)非专业人员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 (3)专业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
二、多元格局中网络新闻机构的角色
(二)多元化新闻传播格局下专业网络新闻机构扮演的角色
P243
1948年,政治学者哈罗德-拉斯维尔(Harlod Dwgiht
Lasswell)提出5W模式,使人们明确地意识到在信息的传 播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选择和把关这一问题。
2017/10/23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
2017/10/23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
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
2017/10/23
四川新闻网
• 四川新闻网,于1998年10月开通,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管、主办。 它整合了省内9家综合类报纸、42家专业类报纸、16家杂志、21家 广播电台电视台共88家媒体。 • 网站发挥网络媒体优势,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动等多 种形式,立体展示四川及西部的新闻信息内容,使网上新闻宣传 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发挥出了重 点新闻网站引导网上舆论的主导作用,先后被中央确定为全国六 大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被四川省委确定为与四川日报、四川人民 广播电台、四川电视台并列的省级四家主要媒体之一。
千龙网
• 千龙网()是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共北京市 委批准,由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 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现代商报、北京广播电视报等主要媒 体共同发起和创办的国内第一家综合性新闻网站。千龙网开创的整 合当地传统媒体资源,组建大型网络媒体平台的模式,被业界称为 “千龙模式”。
热点人物
•韩寒、ACOSTA、选秀明星、火 炬手…..众多草根名人和热点人物 博客
文学名家
•易中天、余秋雨…众多文学名家,观点、 随笔、解读,一场网络的百家讲坛
最具价值的无线门户
手机新浪网日均浏览量 超过9.5亿PV 日均UV2904万
•18-30岁用户占总用户近3/4,与整体手机网民主力人群相匹配,人群活跃度高 •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手机新浪网用户近九成,与整体手机网民相比,新浪手机网所 覆盖的用户质量更为优质
网络媒体中的新闻传播者
人文与传播学院 王毓琦
网络媒体中的新闻传播者
01 02
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
03 04
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要素
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发展历程
专业新闻机构与网络“把关人”
1 Part
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
一、网络新闻传播者构成的多元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从事新闻传播的都是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媒
多媒体另一方面不再依附母体,独立地进行经营和运作。
《北京晨报》传统媒体翻版
《重庆日报》网络化阶段
独立综合发展阶段 互动多媒体报纸—“宁波播报”
二、传统媒体网站从单打独斗转向联合发展
早期的媒体上网,基本上是各自为政。 但是,形势的发展表明,所有媒体都各自建一个网站,不 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这既会带来重复建设的 浪费,又会使各个媒体网站的视野与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同时还可能造成各媒体网站之间的恶性竞争。
三、商业网站进入新闻传播领域
中国网络新闻的领导者
多媒体的创新报道模式
文字+图片+视频+手机+电子杂志
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传统媒体资讯+网友UGC+新浪自制内容
电视
报纸
博客
微博
中国最主流的博客平台
• 新浪的介入,使博客在中国真正的进入了主流— 南方周末 • 文化、娱乐、经济等名人及意见领袖超过20000人
体机构。这种局面在网络中受到了挑战。
个体可以随机的、无意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过程 政府、团体、组织、机构、企业等 技术的支持: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 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集合。
1998年1月17日,麦特·德拉吉 向世界各地的近5万名邮件订户 发送了“在最后一分钟,星期 六(1月17日)晚上六点,新闻 周刊杂志枪杀了一个重大新闻。 这条新闻注定将动摇华盛顿的 地基: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 总统有染”的消息,成为世界 上第一个报道克林顿与莱温斯 基的“拉链门”事件绯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