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 第2单元单元序列写作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第二单元写作任务 审题与立意
1.明确对象 即明确材料陈述的对象。一则材料中如果出现好几个对象,还要注意分清 材料陈述的对象的主次。尽管材料涉及很多人或很多事,但有的人或物只 是议论的对象,在文中不起什么作用。审题时,要全面理解材料,分清整体 与局部、主要与次要的关系,要从重要人或物的角度入手思考。几个对象 有轻有重,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就从哪个对象入手,这是立意的根本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70年不懈奋斗,以大国重器托举起 的强国名片,正逐步成为现实。[7]
(摘自《中国品牌》,有删改)
亮点赏析 [1] 标题直陈观点,简洁大气,意蕴深刻。 [2] 照应标题,阐述大国重器的重大作用。
[3] 组合用例,以各领域重大工程的事例来论述分论点,论证有力。 [4] 选用南水北调工程和港珠澳大桥为社会民生带来便利的例子论证分论 点,用例精准,说服力强。 [5] 论述“人”的重要性,为下文做铺垫。
文化不是已经完成的画作——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改,它恰似三 月阳春,革故鼎新,与时偕行。当现代科技与古典文化碰撞,《经典咏流传》 不仅唱出了古人的婉转情思,而且适应了时代发展中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纪 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世世代代传承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 进行着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威严与活泼并存,现代 与传统共生。我们不断改变形式,让传统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使中华五千年 文明生生不息。
失去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是灰暗的,病态的,死气沉沉的,即使表面美丽 繁华,也终究是没有根的浮木。文化需传承,创新铸辉煌。我们需要学会坚 守与创新,引领时代征程,切莫让中华文化渐行渐远,切莫让文明圣火逐渐 暗淡。云海苍苍,江水泱泱,文化之风,山高水长。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本课结束
2021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教案复习过程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一、单元梳理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可以说是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美不胜收,本单元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几朵,却也能感受到唐诗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人,共同经历了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微的过程。
李白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
他们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浪漫奇绝,一个情深意永。
《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象奇特,笔墨纵横,有如大匠运斤,凛然成风。
“杜甫诗三首”所选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
因为关心民生疾苦,写诗上书揭露社会黑暗,得罪权贵,被贬到蛮荒之地。
所以,《琵琶行》一诗,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唐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
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所以他的诗歌较早地放弃了济世情怀,多抒发个人情感。
千百年以来,也许没有人能破解《锦瑟》一诗,但人们却乐于与这首诗“共舞”,百读不厌,足见其强大的艺术魅力。
而《马嵬》一诗,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缠绵哀婉的诗人:以冷静的分析,精巧的构思,用诗的语言委婉地评说一个爱情悲剧。
学习这个单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诗与小说不同,它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诗与散文也不同,它没有散文那种记叙的从容,表达的自由。
诗歌的最大特点在于抒情。
读诗,要认同它的形式,接受它的表达方式(比如想象、夸张等虚拟成分),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这样才能激发起读诗的热情。
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诗歌是心声的外化,而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
古代的社会生活已离我们远去,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2单元单元序列写作
2.假设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 析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形成 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 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如: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 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事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 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 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功夫,那么王 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 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名师支招]
论据是对论点进行说明和论证的材料。主要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 种。 事实论据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和各种统计数字等。 事实论据主要是为论点提供事实上存在的依据,从“实”的方面来证明论点, 使论点具有坚实的实际基础,令文章具体生动、切实可感。俗话说“事实胜 于雄辩” ,在议论文中列举典型而充分的事例,那是最能证明论点、最有说服 力的。
第二单元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曾国藩曾说:“善莫大于恕。”意思是一个人品性中最完美、最善良的 本性就是宽容这一品德,细细想来,说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不无道理。今 天我们来学习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为了使大家的选择有一个依据,就来确立 一个作文话题,那就以“学会宽容”为话题来谈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常用概括论据的方法: 1.概述法。对一些较为普及的事例,我们可以用一两句话把大意概括出 来,内容明了,言辞简洁。有时为了使说理更有气势,更有力度,可以将三 四个事例概述,用排比的形式罗列出来,表达效果会更好。司马迁在阐述自 己创作《史记》原因时这样论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 所为作也。 ”就是运用了上述方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单元写作学案
单元写作学案[学生用书P41]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题目展示】(教材78页写作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去世了,在他的文稿中发现了一张未来小说的创作构思提纲,其中突出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主题:“一个严重分裂的家庭继承了一幢房子,他们只好居住在这幢房子里。
”这是一幢巨大的世界房屋,人们只好一起居住在里面——黑人和白人、东方人和西方人、非犹太人和犹太人、天主教教徒、穆斯林教徒和佛教徒——一个在思想上、文化上和兴趣爱好上不适当地分裂开来的家庭,由于他们根本无法再分散地生活,所以必须懂得以某种方式共处。
【思路导引】提炼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这则材料的中心应是“所以必须懂得以某种方式共处”,由此,我们可将立意定为“学会宽容”“学会尊重”“互相理解”“以和为贵”等。
【佳作赏析】退一步,海阔天空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
”很多时候,退一步看似你吃亏了,其实,却维护了大局的稳定与和平。
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去世后,人们发现它的文稿中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所有的人不分种族肤色信仰地居住在一起,懂得了特殊的相处模式。
看起来很令人惊讶对不对?其实他们是被迫住在一起,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退一步。
我忆起德国的那场屠杀。
犹太人布满血丝的双眼,抑不住惊恐的表情,全民族只能静待屠刀断开他们的首与躯干,他们甚至不知道这场屠杀是因为什么。
因为那个可笑的理由:犹太人是个聪明的人种,如果不杀光他们,他们将在不久后统治世界。
于是,犹太人柔软的心被“朋友”划开,滚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
他们的“朋友”没有选择退一步与他们共同发展学习,为世界进步而努力;他们的“朋友”选择上前一步,激进一步,刺痛他们的心。
若退一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先进的设备,我们将学习到更精妙的知识;若退一步,我们会有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对方的关爱;若退一步……我看到了马丁·路德·金眼中浸满了泪水,他站在那小小的台上,向众多的兄弟同胞诉说着他的理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3全部教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3全部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 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单元一:古诗文鉴赏- 古诗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古代文人的诗文创作及其思想内涵- 通过阅读和分析古诗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2. 单元二:古代散文赏析-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阅读和欣赏古代散文的技巧和方法- 探索古代散文的背后意义和价值3. 单元三:现代文学鉴赏- 现代文学的特点和流派- 分析和评价现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现代文学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 单元四:写作训练与实践- 系统讲解写作技巧和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和实践- 评价和改进学生的写作作品三、教学方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写作和创意写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朗读和演讲活动,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
5. 鼓励学生参与文学研究和创作,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书面作业进行日常评价。
2.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读活动,互相研究和交流经验。
4. 结合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3》2. 多媒体教学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3. 电子图书馆或图书馆中的相关文学作品4. 网络资源和学术期刊中的相关文章和资料以上为《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3全部教学案》的大致内容安排,通过此教学案的实施,旨在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教案.doc
2•请比较分析《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 哪些异同点。【思路点拨】可从感情基调、结构、语言、境 界等方面进行分析。
【与你交流】(1)相同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 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仇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 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造就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 在结构处置上,两首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 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破了景为情 基的窠臼,而转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 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气势。 在两诗的颔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八首(其一)》 的颔联“江间波浪”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 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 心”。《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 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 登台”。
3.抓住典型手法。考查一首诗运用的表达技巧,要结合 诗歌的情感内容,从主次方面进行甄别,找出在表情达意上最 突出、最典型的一种或几种。
4.突出表达效果。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侧重于表达 技巧运用效果的分析,这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进行。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秋日怀弟
%1谢榛
%1生涯怜汝自樵苏,时序惊心尚道途。
1.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以美读、流利背诵感染学生,培养 学生诵读作品的兴趣。
2•要求学生查找资料,鉴赏课外相关作品,并让学生自己总 结赏析诗歌情感、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的方法。3.分组学习, 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同步写作序列学案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最新整理)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行动描写生动,能准确地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写人物切忌空洞地叙说,不要你去下评语,写什么“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是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之类的话,要让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4)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你爷爷现在是个小孩子呢!他变小了打人。你小的时候还咬得人出血呢!"父亲说完捋起袖子,手臂上还真有两个白白的小点。
第二天的事情来得很突然,父亲去街口给爷爷去买桂花糕,买完往回走的时候,被一辆货车迎面撞飞。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只是我没有想到父亲会以这种方式永远离我而去。
爷爷还是去了老人院。公司里的事,让我分身乏术。
2.描写方面
(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人物的特征。如《故乡》中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从这一肖像(外貌)描写,可以粗略地知道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三国无双——老实与聪明的大成者
四川考生
三国时英雄辈出,豪杰并起,为后人所称颂者不在少数,我独爱赵云。作为一名战将,他冲锋陷阵,未尝败绩,治军严谨,爱惜士卒,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最为我看重的,是他作为人之大者的人格魅力——他是集老实与聪明的大成者.
一、忠诚老实
说到“忠诚老实",人们自然会想起“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关羽因刘备过关斩将,千里走单骑;张飞与二位兄长合战吕布,断桥喝战.他们三人的情谊重于五岳之首,存于天地之间。而赵云对刘备的赤心也丝毫不逊于关、张二人。
(2)写好心理,倾诉心声
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物怎么想,怎么感觉;也可以间接地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动作、肖像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一般用第一人称写文章,较多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但要注意不能只说一些浮泛的空话,诸如“我感到很高兴、我感到很懊悔、我感到很温暖”之类,要能把内心深处的精妙倾诉出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同步学案第2单元 作文专题: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
作文专题: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写好记叙文需要集中笔墨描写一个“点”——“写人叙事有依托”,即依托某一具体的“点”写人叙事,让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章主旨的表达、作者感情的抒发借助这一具体的“点”来实现,从而使文章别出心裁。
1.精心选取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和能寄托文章主旨的具体的“点”。
我们选材时,若能够聚焦于某一“点”,通过这一“点”来形象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旨,那么文章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这一“点”必须有代表性,能够突出表现人物性格或情感,是人物性格或情感的“外化”;这一“点”最好是形象的,有“画面感”的,这样才更容易打动读者,引起共鸣。
同样写母亲,很多学生会写母亲在我们生病时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或者写母亲在烈日下的农田里挥汗如雨地收割庄稼等,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母亲的手,写母亲的手的变化:母亲年轻时的手是白皙的、柔软的,掌心没有茧子;中年的母亲的手变得粗糙黧黑,掌心有了硬茧。
同一双手,变化这么大,足以写出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请看以下几段文字:在我的眼里,父亲始终是最健壮的。
年轻时的父亲腰背挺直,他的肩膀厚实、温暖,能托起我的人生。
当我还是一个黄毛丫头时,父亲的肩膀就已经成为我的“地盘”。
我会任性地拍着父亲的头,让他像马一样驮着我。
对我的任性,父亲毫不生气,他驮着我,真的像马一样奔来奔去,还像马一样发出长鸣。
这时,我会被父亲逗得哈哈大笑,却没有注意到父亲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
如今,当初骑在父亲肩上的小丫头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脚走向自己的人生。
这时我才发现,父亲的后背已经有些伛偻,肩膀似乎也已变得单薄、瘦削。
那天,我无意间看到父亲一边看电视一边用他早已布满老茧的手揉着自己的肩膀。
幼时骑在父亲肩上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想,父亲太累了,工作的压力、生活的重担都无情地压在了他的肩上,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年迈的奶奶送她上下楼;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年幼的我走过泥泞与坎坷;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各种各样的重物走在风里雨里……他需要背起的东西太多了,多到他由一个英俊强壮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鬓角染霜、腰背单薄的老人。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同步写作序列学案二
挫折铸造成功。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在校足球队踢 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大家都认为她 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有被挫折吓倒,而是更加 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足球队。
这个事例不合适。“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这种说 法不具备代表性,说服力不强。
(四)论据要新颖 不要只举那些陈旧的、缺乏新意的材料,应该列举一些 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文章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社会发展了, 生活变化了,文章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充满新鲜的气息, 使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谈勤奋攻读,则列举“头悬梁、 锥刺股”的故事;谈谦让美德,必举“孔融让梨”的故事; 评女子有志气,则援引“花木兰从军”的佳话;论逆境成才, 必找“司马迁受宫刑著《史记》”的例子等等。这些材料不 是不典型,但用多了,用俗了,就缺乏新鲜感,令人生厌。
(2)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已,他一生征战无数, 以至于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是金兵而非匈奴兵)
(3)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 而自刎乌江。(自刎乌江的是项羽,屈原应是抱石沉江)
(三)论据要典型 材料必须有代表性、权威性,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因此,在写作中列举名家的名言和事例,是有道 理的。如果只举那些平凡的、表面的,没有经过历史考 验的材料,即没有代表性、规律性、实质性的材料,岂 能充分地证明中心,从而使论述精辟?如: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赵承熙在校园内枪杀 32 名学生后饮弹自尽。在学校举行的遇难者追悼仪式 上,赵承熙和 32 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对象。同学 们纷纷表示不憎恨赵承熙,对没有给予他任何帮助和安 慰感到痛心。
从上例可以看出,概括事例论据的要点包括:对象、 事件、结果。
2.紧扣论点分析论据 有了简洁的事例材料,还要将其与观点联系起来, 成为证明论点的论据。事实论据和论点之间在某种意义 上说还是间接的联系,只有把事实论据所蕴含的思想内 涵发掘出来,这个含义才能与论点真正发生内在联系, 直接证明论点。所以在列举事例后需有必要的分析。如:
2018-2019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训练目标 1.掌握选择和使用论据的方法。
2.紧扣论点运用各种方法分析使用论据,恰当取舍论据。
宽容指的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能容忍别人。
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
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得以成立的理由和根据。
文章要有说服力,只有论点是不行的,还必须用确凿的材料来证明。
作为论据的材料有两方面:一是事实论据,一是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还有科学数据。
道理论据,指的是用来作为论据的理论。
它们来源于实践,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包括名言警句、科学道理以及成语俗语等。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3年6月,希拉里出版了自传《鲜活的历史》,一版印数100万册。
许多人不看好这本书,著名节目主持人卡尔森甚至说:“这本书如果能卖出50万册,我就将鞋子吃下去。
”可是,没过几个星期,这100万册书竟然销售一空。
希拉里为了惩罚他,特意找人做了一双“鞋子”让他吃。
但当卡尔森硬着头皮吃完之后,竟然说:“味道棒极了!”原来,卡尔森吃下的这双“鞋子”是希拉里精心订做的一块鞋子形状的蛋糕。
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文本借鉴名师评语方法,从多个角度围绕观点展开论证,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技法总结1.论据的选择(1)论据要典型。
典型,即要求论据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能涵盖论点的范围,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
(2)论据要新颖。
新颖的论据往往能吸引人,所以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去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
(3)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
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才会使论证全面,更有说服力。
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的性质(正面、反面),不同的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
高一语文必修3人教版语文导学第二单元 (共299张)精选教学课件
今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答案】 (1)红润的脸色 红颜色 (2)徒,空 把臀部放在椅子、凳 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
预习学案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可以横绝.峨眉巅( (1)绝枯松倒挂倚绝.壁(
佛印绝.类弥勒(
【答案】
)
(1) 动词,越过 形容词,极其陡
预习学案
但.见悲鸟号古木(
卿但.暂还家( (4)但但.使主人能醉客(
但.坐观罗敷(
) )
) )
【答案】 (4)副词,仅,只 副词,只 管,尽管 副词,只要,只需 副词,只是
预习学案
5
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
【答案】 (1) 动词,越过 形容词,极其陡 峭的 副词,非常
预习学案
6
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第二单元
4 蜀道难 5 杜甫诗三首 6 琵琶行并序 *7 李商隐诗两首 ►单元写作指导
4 蜀道难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通过诵读品评鉴赏,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加强诵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阅读,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的李白的内心世界。
)
峭的 副词,非常
)
预习学案
危.乎高哉(
危.如累卵( (2)危正襟危.坐(
危言危.行(
【答案】
)
(2)形容词,高 名词,危险
)
端正 形容词,正直
)
)
预习学案
以手抚膺坐.长叹(
项王、项伯东向坐.( (3)坐因击沛公于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篇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高考导航: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
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提问】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PPT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1)“树叶”与“木叶”【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第二单元》1
隐隐形迢迢意—古诗词意象鉴赏设计意图: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意象之于诗歌,犹魂之于人。
从《诗经》中的“苤苢”“蒹葭”发端,再到楚辞“香草美人”意象的开创,而后梅兰竹菊、丁香、杜鹃、鸿雁等动植物类的意象反复被诗人词家歌咏描摹,可以看出中国诗词对入诗的景物是有选择的。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此可见,意象意境是高考诗词鉴赏题的重点出题方向之一。
教学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2、了解古代诗歌常见意象蕴含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明了诗歌的意象。
2、用品意象的方法解读古诗词。
教学方法:1、讨论法刚开始鉴赏诗歌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的讨论,能激活学生思维。
2、探究法通过一些经典诗词的探究学习,使学生掌握解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诗文导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为什么“烟”景物如此受诗家词人的青睐呢?二、索微探幽,合作探究1、一个看似平常的“烟”字,虽形貌隐隐,内涵却深意迢迢。
分小组选取一个常见意象,进行赏析。
意象口诀: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3、“杜鹃”“猿猴”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编写说明
高中语文新课程专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的资源仓库一、单元编排意图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们在这里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数朵,却也能感受到唐诗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在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创作,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委婉深情的吟唱,孤诣独往的情怀,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华美的乐章。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人,共同经历了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微的过程。
二人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
他们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浪漫奇绝,一个情深意永。
即以本单元所选课文而论,《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像奇特,笔墨纵横,有如大匠运斤,凛然成风。
“杜甫诗三首”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
因为关心民生疾苦,写诗上书揭露社会黑暗,得罪权贵,被贬到蛮荒之地。
所以,《琵琶行》一诗,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
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当时就颇受人们喜爱,以至“胡儿能唱琵琶篇”。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唐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
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所以他的诗歌较早地放弃了济世情怀,多抒发个人情感。
千年以来,也许没有人能破解《锦瑟》一诗,但人们却乐于与这首诗“共舞”,百读不厌,可见其强大的艺术魅力。
而《马嵬》一诗,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锦瑟》一样缠绵哀婉的诗人:以冷静的分析,精巧的构思,用诗的语言委婉地评说一个爱情悲剧。
二、教学本单元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这个单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诗与小说不同,它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散文那种记叙的从容,表达的自由。
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是跳动的心声,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抒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单元导学案及答案必修3第二单元导学案一、单元目标:1、学习唐代诗歌,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诗歌。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二、单元学法指导:1、朗读背诵2、指导学生从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文本知识补充《蜀道难》1.乐府诗歌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背景资料“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其歌词内容多写从长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
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
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杜甫诗三首》近体诗(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曾国藩曾说:“善莫大于恕。
”意思是一个人品性中最完美、最善良的本性就是宽容这一品德,细细想来,说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不无道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为了使大家的选择有一个依据,就来确立一个作文话题,那就以“学会宽容”为话题来谈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论据是对论点进行说明和论证的材料。
主要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和各种统计数字等。
事实论据主要是为论点提供事实上存在的依据,从“实”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坚实的实际基础,令文章具体生动、切实可感。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中列举典型而充分的事例,那是最能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
理论论据指的是含义正确,经过实践检验的成语、名言、警句或自然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公式等。
理论论据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别是经典著作和权威性言论,能够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理解得更深刻。
理论论据主要为论点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是从“虚”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理论上的基础,令文章笔墨简洁,富有权威性。
一、使用事实论据的技巧(一)简洁概括论据南宋文学评论家严羽曾说:“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
”事例材料用到议论文中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因此要简洁概括,高度浓缩,但平常积累的常常是完整的故事,所以首先要学会把故事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保留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删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如下面这则新闻材料:4月16日当地时间7点15(北京时间19点15),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恶性校园枪击案,枪击造成33人死亡。
枪手本人开枪饮弹自尽,枪击案疑犯为23岁的韩籍青年赵承熙。
有报道称,赵承熙曾接受精神健康问题的治疗,总是写一些跟谋杀和自杀有关的东西。
令人意外的是,在4月20日中午举行的遇难者追悼仪式上,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
据媒体报道,当时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
其中一块悼念碑上写着“4月16日赵承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
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爱,是永远流传的”。
将这段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成论证“宽容”的事例论据: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赵承熙在校园内枪杀32人后饮弹自尽。
在学校举行的遇难者追悼仪式上,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对象。
同学们纷纷表示不憎恨赵承熙,对没有给予他任何帮助和安慰感到痛心。
从上例可以看出,概括事例论据的要点包括:对象、事件、结果。
常用概括论据的方法:1.概述法。
对一些较为普及的事例,我们可以用一两句话把大意概括出来,内容明了,言辞简洁。
有时为了使说理更有气势,更有力度,可以将三四个事例概述,用排比的形式罗列出来,表达效果会更好。
司马迁在阐述自己创作《史记》原因时这样论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就是运用了上述方法。
2.点述法。
对于一些读者耳熟能详的事例,几乎连过程也不需要叙述,只要点出人物或事件的关键词,大家就心知肚明了。
比如谈到宽广的胸襟,只要提及“将相和”,读者就知道廉颇、蔺相如事情的来龙去脉,无须多说。
(二)紧扣论点分析论据有了简洁的事例材料,还要将其与观点联系起来,成为证明论点的论据。
事实论据和论点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间接的联系,只有把事实论据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发掘出来,这个含义才能与论点真正发生内在联系,直接证明论点。
所以在列举事例后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
如:挚爱的丈夫不幸死去,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在李易安的头上炸响。
从此再没有夫妻比翼双飞共修《金石录》,新婚时娇问丈夫画眉深浅的幸福时刻也一去不复返。
面对这样的变故,李清照没有化作明日黄花在西风中凄凄惨惨戚戚,而是勇敢地跨过了这道坎,在飘零的南宋活出了一个美丽顽强的易安居士。
文段运用李清照的事例,来证明“必须跨过这道坎”的观点。
前两句简单叙述丈夫去世的事实,后对李清照的生活处境进行分析,她没有消沉哀怨,没有忧伤沉沦,而是坚强勇敢地“跨过了这道坎”,从而点明题旨。
常用分析论据的方法:1.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事出必有其因。
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
如:时间或许会让历史蒙上尘土,但却不会风化那些鲜活的记忆。
王选,一位柔弱女子,拂去那一层尘土,只为还原历史真相,让记忆苏醒。
奔走20年,耗尽全部家当,她一如既往地搜集材料,寻访证人。
因为她相信,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良知会让记忆永存。
她与身后数十位白发苍苍的原告,构建出一段黑白分明的历史记忆。
文段中用的是王选“奔走20年”“搜集材料,寻访证人”,为731部队细菌战受害者鸣冤,还原历史真相的事例,用来证明“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的观点。
文中先概述人物表现,后追溯她这样做的原因,以点明题旨。
2.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如: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事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
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功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文中为了证明“点滴积累,成就伟大”这一观点,用了祖逖、王羲之、陈景润三例。
在使用论据时,用的是假设推理的方法,假如他们不能从小处做起,点滴积累,就不会成就自己伟大的事业。
3.归纳演绎法。
归纳演绎法,就是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
4.求质分析法。
求质分析法(也称揭示本质分析法),就是透过论据所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
运用此法的关键是准确地抓住蕴含在论据中的本质的东西。
例如论证“弄虚作假行不通”这一观点时,先引述南郭先生的事例,然后进行分析:“滥竽充数”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充”。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
这里,作者抓住了南郭先生弄虚作假、不懂装懂的实质,并用一个“充”字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点明了所引事例的本质。
求质分析法往往能一语中的,在论证上也就有一字千金之效。
5.评价分析法。
评价分析法,就是引述事例后,对所引述的事例作适当的评价,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印证。
例如,在论“节俭”时,引用了“曾国藩以俭诫子,其子曾纪泽终成出色的外交家;方志敏居官不贪,一生清贫,千古留名”的事实后,接着进行分析:是的,“俭者心常富”,节俭能培养人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意志,而这正是一个人立业最重要的素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说饥饿是人生的佐料,吃苦是一种资本也不无道理,而自觉和戒奢尚俭则更是促人修身养性,磨炼意志的有效途径。
这里,作者紧扣论点,对论据进行了评价性分析,这种评价分析使作者的观点得到强化。
6.阐释分析法。
阐释分析法(又称意义分析法),就是对作为论据的事例意义、作用等加以解释、说明或阐发。
特别是所引用的论据来源于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或经典著作中艰深难懂的语句时,运用阐释分析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使用理论论据的技巧(一)理论论据的引用方法1.直接引用。
对一些自己比较熟悉、记诵准确的名人名言,可以引用原文,并写明作者与出处。
2.间接引用。
对一些有一定印象,但具体字句难以落实的名人名言,可以写出它的大意,并冠以“一位名人说过……”等开头。
对一些难记的古文,用现代汉语写出它的含意也可以。
只要在间接引用时,能抓住原句的精髓,就能收到很好的论证效果。
(二)理论论据使用原则1.运用理论论据首先要做到准确、恰当。
援引革命导师的言论和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可有任何的改动和差错。
如援引大意,可不加引号;如记不清名人的姓名,则可用模糊性语言表述,如“有位名人说过”。
在引用时,也要选取最恰当、最有用的部分“为我所用”,并努力使之与自己的语言连贯、和谐。
2.援引名人名言,有时也需要对它解释说明,发掘其深刻的内涵,从而更有力地证明论点。
这也可称为有“引”有“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
”妈妈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
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
”妈妈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告官,连忙追去。
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
外公想想,上去敲门。
门开了。
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
”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
”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
”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
”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
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的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
我那菜,好看,也好吃。
信不?你先尝尝。
”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写作指导】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
材料内容是菜园主人原谅了外公曾经偷东西,“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外公怎么会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这里面就有因果关系,因为菜园主人正确对待错误者,而使其日后成为一个“众口交誉”的人的。
这样立意就容易找准了,当然,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
(1)从“菜园主人”的角度可有以下立意:①宽容、宽恕感化他人,成就他人。
②给别人一次改过的机会。
③尊重别人,给人自尊。
④采用最佳的教育方式。
(2)从“外公”的角度,可有以下立意:①知耻而后进。
②知错就改。
③人贵有自尊之心。
④诚实乃立身之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3年6月,希拉里出版了自传《鲜活的历史》,一版印数100万册。
许多人不看好这本书,因为政治回忆录类的书籍吸引力不是太大。
美国有线新闻网络脱口秀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卡尔森曾对希拉里的这部自传作出过极为辛辣的评价:“她不可能卖得好,我敢打赌,这本书如果能卖出50万册,我就将鞋子吃下去。
”可是,没过几个星期,这100万册书竟然销售一空,以至出版商不得不迅速加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