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手足口病--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讲义——含重症(完整版)
病例1:患儿徐俊哲,男,2岁8月个月。于2010年5月以发热二天、手、足、口腔疱疹入院,入院T:38.8度,神清,精神尚可,心肺末闻及异常,入院后给予退热、抗炎抗病毒治疗。入院第二天上午8时查房时见患儿精神萎靡,肢冷汗出,肢体抖动,皮肤花纹,脑膜刺激征(+),立即查ECG 提示HR147次/分,WBC13.4*109/L,GLU6.65mmol/L,心肌酶谱增高,考虑手足口病重症,经市专家会诊后专人专车送入随州中心医院,于第二天凌晨死亡。
问:从这个病例中你对手足口病有些什么直观了解?能获得什么经验教训?重症手足口的早期诊断指证是什么?重症手足口病如何转诊?
病例二:患儿,男,1岁9个月,以“发热皮疹2天,伴呼吸困难1小时”为主诉由乡卫生院转入省手足口病重症定点医院。入院查体:T 38℃,HR 216/min,R 44次/min,BP 158/104mmHg。神志清,烦躁不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迟钝。可见呼吸三凹症,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音低钝,四肢末梢发凉,双掌心及臀部可见数个疱疹。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1.7x109,N 76.3,L 17.5,M 6.2 血糖:18.6mmol/L,胸部X线:肺水肿,血气:PH 7.25,PaO265mmHg,PaCO2 55mmHg,SaO292%,BE -7mmol/L
入院诊断:手足口病重症并肺水肿
问:重症手足口的诊断、分期及治疗?
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报道也越来越多,这都引起了广大家长及医务工作者对于手足口病的关注,这里我就手足口病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一:疾病概述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丙类急性传染病。以口腔溃疡性损伤和皮肤斑丘疹为特征性病变。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干脑炎、闹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病例大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2)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通常感染一周后传染性最强。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形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3)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 B组2、5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其中以EV 71及Cox Al6型最为
常见。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 ℃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 ℃可存活1年,在- 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二、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
(1)肠道病毒感染机制
肠道病毒可在肠道中增殖,但通常不引起肠道病证。肠道病毒经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入侵,于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再转移至局部淋巴组织增殖,释放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扩散至带有病毒受体的靶组织再次增殖,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引起临床病症。(2)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发病机制推测
EV71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学者推测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主要有两条途径。主要途径为:EV71的VP1基因编码的衣壳蛋白具有很强的嗜神经性,随着病毒血症侵犯外周神经末梢,并通过外周神经末梢逆向轴突转运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导致免疫损伤,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次要途径为:持续的病毒血症导致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增加,少数病毒直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
感染和免疫损伤。
注明:此猜测为个人理解,不具有代表性。
(3)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机制
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logic pulmonary edema,NPE)是指在无心、肺、肾等疾病的情况下,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而导致的急性肺水肿,又称“中枢性肺水肿”或“脑源性肺水肿”,病情严重者可表现为肺出血。神经源性心脏损害是指在没有心脏原发性疾病的情况下,由于颅脑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引起的心脏损害,临床可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
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脏损害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
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脑干脑炎和全身炎症反应所致。EV71感染发生急性肺水肿和肺出血的患者既往心肺正常,经影像学和死亡病例的尸解证实几乎均有脑干脑炎(神经元坏死灶和微小脓肿等),而未发现心肌炎改变,结合肺水肿发生过程中出现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如神经性尿潴留、肠麻痹、多汗、失眠和心动过速等,提示肺水肿、肺出血和心肺衰竭是神经源性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肺水肿是严重EV71感染所致脑干脑炎的典型标志。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通过释放肾上腺素,激活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继而刺激腺苷环化酶产生cAMP,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加、心动过速和高血压。EV71感染所致脑干脑炎的肺水肿与神经源性和IL-10、
IL-13、干扰素-γ(IFN-γ)等炎性反应介质大量释放有关,这些介质导致类似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所致的肺血管通透性
增加和血浆外渗。
(1)冲击伤理论(blast theory):这一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引起突然的颅内压增高,造成视丘下部和延髓孤束核功能紊乱,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造成交感神经瀑布式反应,血中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含量显著增高,全身血管收缩、血流动力学急剧变化;体循环阻力增加,动脉血压急剧增高,左心室射血减少,体循环内大量血液进入肺循环内。一方面肺毛细血管床有效滤过压急剧增高,大量液体潴留在肺组织间隙,形成肺水肿;另一方面血流冲击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体内血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和缓激肽等)大量释放,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蛋白外渗导致急性肺水肿进一步加重。
由于这一理论将血流动力性学说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
学说有机结合在一起,故一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NPE发生的最终决定因素。动物实验观察到随着肺动脉压增高,肺水肿明显增加。临床试验观察到NPE患者均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如心输出量下降,肺动脉压升高,因而证实了此机制的存在。也有人认为肺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对肺水肿的形成作用更
为重要。Colice将NPE分为两型:暴发型,即上述的冲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