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种关系看科学与形而上学

合集下载

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关系探究

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关系探究

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关系探究形而上学和科学是两种看似相互矛盾的思维方式,但它们却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探讨的是超越感觉经验的实在和本质问题;而科学则是一种基于经验观察和实证的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具体的结论。

虽然在某些领域,形而上学和科学可能存在冲突,但它们在其他方面又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本文将探讨形而上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

首先,形而上学可以被视为科学之前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科学方法得以形成之前,人们通过形而上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

形而上学探究的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和实在的本体等问题,它提供了与科学方法不同的逻辑思辨的方式。

形而上学的思维帮助人们建构了一个有关价值观、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系统。

虽然目前科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的存在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科学的出现对形而上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科学以客观、实证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追求具体的结论和预测能力。

相比之下,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更加主观和抽象。

科学所关注的是事实、经验和证据,而形而上学则更多地关注理论、概念和原因。

因此,在科学的发展中,形而上学逐渐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无法验证的思维方式,被科学方法所取代。

然而,形而上学在很多方面仍然对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科学可以对一些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具体的结论和定律,但它无法回答一些更加基础和综合的问题,例如:人类的存在意义如何定义?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科学无法提供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而形而上学则可以通过思辨和哲学探讨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是从综合、整体和原因出发,帮助我们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和逻辑。

事实上,形而上学和科学并非两种完全隔离的思维方式,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融合和互补。

科学所追求的客观和确切的结论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形而上学提供了这种理论基础。

科学通过实验和观察获取数据,而形而上学则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理论构建。

科学实证与形而上学的辩证关系研究

科学实证与形而上学的辩证关系研究

科学实证与形而上学的辩证关系研究
科学实证是一种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方法,它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等手段来验证事物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而形而上学则是一种哲学思想,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本源。

两者看似毫不相干,但实则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首先,科学实证与形而上学都是探索事物本质的方法。

科学实证通过实验等手段,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而形而上学则是通过思辨和哲学思考,从抽象的层面上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两者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是为了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其次,科学实证和形而上学也存在着互补关系。

科学实证虽然可以验证事物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它无法回答一些哲学问题,比如存在的本源、意义等问题。

而形而上学则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从而为科学实证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持。

但是,科学实证和形而上学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

科学实证强调的是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而形而上学则强调主观性和哲学思考。

在某些问题上,两者可能会产生分歧和争议。

总之,科学实证和形而上学虽然看似毫不相干,但实则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两者在探索事物本质、互补关系、矛盾冲突等
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期达到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形而上学概论

形而上学概论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形而上学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哲学、形而上学与玄学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

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

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

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玄学化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是对称的——哲学的科学化程度同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成正比。

“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实际上就已经承认哲学是一门科学。

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

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

形而上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的交融

形而上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的交融

形而上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的交融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学科之一,研究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事物,包括宇宙、灵魂、意识等等。

而现代科学则是通过实证和实验来探索和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在某些层面上却有着一种奇妙的互补与交融,本文将探讨此交融的可能性。

首先,形而上学思想可以影响并塑造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基石是观察、实验和推理。

而观察所得和推理的有效性往往受到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

例如,在天文学中,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本质等问题都需要通过观察和推理来解答。

科学家们在做实验观察时会带有自己的世界观和哲学思维,这些思维会影响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解读。

因此,形而上学思想对科学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也为形而上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的发展不断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提供了对宇宙、人类认知等问题新的解释。

这些新的认识和解释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形而上学思想。

例如,相对论的提出使我们重新审视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对牵涉到时间和空间的形而上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视角。

科学的进步为形而上学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形而上学思想和现代科学的交融还表现在对人类意义的探索上。

形而上学思想一直关注人类的本质、意义和目的等问题。

而现代科学在研究生物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领域时也回答了很多相关的问题。

例如,生物学研究表明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起源和进化过程,这让人类的特殊性和地位得到了重新评估。

心理学的研究则揭示了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复杂性,为形而上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现代科学的进展让形而上学思想与人类意义的探索更加丰富和深入。

形而上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的交融还表现在科学伦理和科学精神的发展上。

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时需要遵循科学的伦理和方法,确保研究的真实和可靠性。

而这些科学伦理的核心价值,如诚实、正直、客观等,与形而上学思想中倡导的道德观念有着一定的契合。

形而上学思想可以为科学研究和实验提供一种更加深入的道德和伦理的指导。

科学与形而上学

科学与形而上学

2007年9月14日下午,“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第一期,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殷杰教授作了题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开坛之讲。

本期论坛由张培富教授主持并担任主评人,来自校内外的教师、博士、硕士和其他人员参加了论坛讨论。

殷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来阐述《科学与形而上学》:科学的形而上学之源,拒斥形而上学和科学时代的形而上学。

第一部分:科学的形而上学之源。

科学的三种定义:一是指导人类与自然界交往的理论知识,特别是系统的自然知识;二是根植于希腊理性传统的西方人特有的对待存在的理性态度,尤其是这种理性指导下的自然知识体系;三是近代欧洲诞生的一种看待、处理自然的知识体系和学科建制。

形而上学则指超验的、本体论为核心,普遍概念和范畴为形式的纯粹思辨哲学体系,虽然以认知或知解的形式表现出来,却意在人类安身立命之本的寻问,并把人文价值取向和与之相关联的人生终极关切作为自己最切要的职分。

主客对立、人与世界的分离,人通过自己的对象性活动将自己的生活世界主题化,形成各门具体科学,并对科学对象和哲学对象进行了解释说明。

科学的对象包括世界的全部领域和人类的全部活动,构成了关于世界的各种“思想”(知识)。

哲学对象包括以科学提供的世界的全部思想(知识)为对象,对这些“思想”进行“反思”。

形而上学原则构成了科学的基础:自然的一致性和秩序性原则,实体性原则,因果性原则。

殷教授引用了杨振宁和怀特海的话进行了生动解释。

第二部分:拒斥形而上学。

到了近代,更多地提倡科学,分解形而上学:专注于人,给科学让地盘,哲学科学化。

科学哲学的分析运动:形而上学命题毫无意义,逻辑语言分析代替思辨方法,本体论问题根本不存在。

赖欣巴哈认为:相信科学能回答一切问题。

这是那样通行,这简直使科学接过来了一个以前本是宗教所担任的社会职司:提供最终安全的职司。

对于科学的信仰颇大程度地代替了对于上帝的信仰。

神学的全部危险,它的独断论以及通过确定性的保证对于思想的控制,都出现在把科学视为不会错失的哲学里了。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关系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关系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关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认为物质存在于意识之前,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是它们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统一的理论,形而上学则是这两者的相互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于意识之前,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是人类意识的产物。

在这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唯物主义是一种关注物质世界和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而唯心主义则是一种关注意识和精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强调意识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人类的意识和精神所决定的。

在这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是它们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统一的理论。

它是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哲学理论。

它强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统一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两者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辩证法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是两者之间相互对立的关系;又是一种统一的关系,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它们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统一的理论。

形而上学是一种关于事物本质和存在的哲学理论。

在辩证法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是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形而上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是两者之间相互对立的关系;又是一种统一的关系,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1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回复

1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回复

1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回复四种哲学思想主题: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导言众所周知,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的一种方式。

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

本文将就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四种哲学思想进行逐一剖析,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和对比,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些重要的哲学思想。

一、主观唯心主义1.1 定义与特点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能决定和影响物质的存在与发展。

它主张世界的基本性质是主观的,并将意识和精神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1.2 理论家及代表作品拉斐尔·加耶林、乔治·华盛顿1.3 比较和对比与客观唯心主义不同,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能够超越物质、支配物质的存在力量;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比,主观唯心主义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精神的自由性。

二、客观唯心主义2.1 定义与特点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外界的事物和现象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并且认为人的意识与世界意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2.2 理论家及代表作品伊曼努尔·康德、弗里德里希·赫尔德林2.3 比较和对比与主观唯心主义相比,客观唯心主义更加注重外界现象和精神活动的关系;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比,客观唯心主义更加强调人的主观性和精神的能动性。

三、辩证唯物主义3.1 定义与特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类的思想和认识活动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由生产劳动实践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的认识,认为整个宇宙是无限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3.2 理论家及代表作品卢梭、列宁3.3 比较和对比与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相比,辩证唯物主义更加强调物质基础的决定作用;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比,辩证唯物主义更加注重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1.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观,是关于客观世界存在和发展状况的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立足全面、整体地了解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以片面、局部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2.对立与分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孤立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绝对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因而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在研究个别事物时,不要忽视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研究某一部分时,不要忽视它同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部分的联系。

例如,我们在研究中国发展问题时,不能孤立地就中国而研究中国,而是要把中国放在整个国际环境、世界格局之中来进行研究。

形而上学的观点恰好相反,他们总是试图找到了事物之间固定不变的“界限”,而把一个个事物孤立起来进行研究。

实际上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会使我们的认识走入误区。

也就是说,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或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全体。

科学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是正确的,形而上学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则是错误的第二,运动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不仅存在着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存在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发展表现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承认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只承认机械运动,只承认量变,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有数量的增减而无本质的变化,一种事物只会产生同样的事物;看不到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更看不到事物的变化会使自己转化为性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因此我们说它实际上是静止不变的观点来看待世界。

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哲学解释

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哲学解释

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哲学解释形而上学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领域,它们分别探讨着不同的问题和现象。

形而上学是一门关于存在、本质和实体的研究,而科学则是通过实证和实验来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

然而,在某些方面,形而上学和科学也存在一些相互关联和交叉的地方,这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趣。

形而上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了宇宙、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等。

它试图回答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比如“存在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等等。

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它关注的是超越感知和经验的领域,试图通过思辨和推理来揭示更深层次的真理。

科学则是一种通过实证和实验来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方法。

它基于观察和实验,通过建立假设、收集数据和进行推理来发现自然界的规律。

科学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或推翻假设,并建立可靠的理论和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客观性、可重复性和验证性,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揭示事物的表面规律和机制。

然而,形而上学和科学在某些问题上也存在着一些相互关联和交叉的地方。

首先,形而上学和科学都试图回答一些关于存在和本质的问题。

虽然科学更注重于事物的表面规律和机制,但它也试图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来解释现象。

例如,科学可以解释物体的运动规律,但它无法回答“运动是什么?”这样的形而上学问题。

其次,形而上学和科学在一些哲学问题上存在着相互补充和互相支持的关系。

形而上学关注的是超越感知和经验的领域,它试图通过思辨和推理来揭示更深层次的真理。

而科学则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或推翻假设,并建立可靠的理论和模型。

形而上学提供了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哲学背景,而科学则通过实证和实验来验证和完善形而上学的理论。

最后,形而上学和科学在某些领域中也存在着相互冲突和矛盾。

形而上学强调思辨和推理,而科学则强调观察和实证。

形而上学的方法不依赖于经验和实验,而科学的方法则基于观察和实证。

这导致了形而上学和科学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形而上学与实证科学的辨证关系

形而上学与实证科学的辨证关系

形而上学与实证科学的辨证关系在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中,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曾长期处于封建时代以及现代之间的对立状态。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探究客观世界本质和存在意义的理论体系,与追求真实、可验证的实证科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然而,在当代哲学和科学研究中,形而上学与实证科学的辨证关系已经日益受到重视与探讨。

形而上学是一种从本质和存在角度探讨问题的方式。

它关注的是超越物质现象背后的本体和精神层面,要回答的是“为什么”和“目的何在”的问题。

形而上学强调对意义、价值和伦理的思考,通过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辨,试图揭示出人类思维和世界本质之间的关联。

然而,形而上学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往往过于概念抽象,缺乏实证的支持和验证。

它不能真正解释现象的因果关系或提供可预测的结果。

相对而言,实证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的、可重复的实验证据,它注重观察、实验和测量,通过建立模型和理论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规律。

实证科学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反对主观推测的方法。

它与形而上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对真实世界的直接观察和实验验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实证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自然现象,并为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提供支持。

然而,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并非在人类思维中是对立的,相反它们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形而上学提供了实证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指导科学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实证科学则通过实证的理论和实践结果反过来修正和完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

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相互促进着彼此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思维的进步。

举例来说,形而上学关注人类的意义和自由意志,而实证科学则研究人类的行为和心理规律。

形而上学认为人类是具有自由选择的,而实证科学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类的行为数据,从而理解人类的决策机制和心理动力学。

通过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的相互印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意识,为社会生活的规划和改善提供指导。

在现代世界中,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的辩证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高中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观与科学思维

高中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观与科学思维

高中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观与科学思维形而上学观和科学思维是高中哲学课程中两个重要的主题。

形而上学观主要关注存在的本质和实在的本质,而科学思维则更注重观察、实验和证明。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异同以及它们在高中哲学中的应用。

形而上学观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强调存在的本质和实在的本质。

形而上学观认为,存在不仅仅是表面现象,背后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本质存在。

形而上学观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从整体到部分,从抽象到具体。

它关注的是宇宙的本质、人的本质以及事物的本质等。

例如,在形而上学观中,人的本质可以是灵魂,而不仅仅是肉体。

形而上学观认为,人的灵魂是不可见的,但它却是人存在的本质。

与之相对的是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更加注重观察、实验和证明。

科学思维的方法论是从具体到抽象,从部分到整体。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和观察,寻找规律和原因。

科学思维追求的是客观事实和可重复性。

例如,在科学思维中,人的本质可以被解释为生物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科学思维认为,人的本质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证明。

虽然形而上学观和科学思维有着不同的方法和观点,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是人类思维的一部分,都试图解释和理解世界的本质。

其次,它们都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探索。

无论是形而上学观还是科学思维,都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揭示真相。

在高中哲学课程中,形而上学观和科学思维都有其重要性。

形而上学观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学习形而上学观,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哲学素养。

科学思维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现象。

通过学习科学思维,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

然而,在高中哲学课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形而上学观和科学思维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观往往是基于推理和思考的,它没有直接的实证依据。

科学思维虽然强调实验和观察,但也有其局限性,因为科学无法回答一些超越自然界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平衡这两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

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

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否定何以是辩证法的内在本性和灵魂?这既是对辩证法自身的批判性思考,也是理解辩证法何以是人的生存逻辑展现的关键所在。

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的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资料,欢迎阅读。

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致的,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辩证法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就成为辩证思维方法,它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工具。

邓小平要求我们“照辩证法办事”,就是要求我们把辩证法转化为认识论和方法论,转化为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法所组成的,其中主要有:归纳演绎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

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

归纳和演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归纳得来的;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它为归纳提供理论指导和论证。

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推移、交替使用的。

归纳和演绎都具有局限性,单纯的归纳或演绎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运用更为深刻的其他思维方法。

分析综合这是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

分析和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方法,但它们又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

哲学中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

哲学中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

哲学中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最常见的两个分支,它们分别探讨了语言和真实性的本质。

逻辑学是指研究语言规则和逻辑结构的学问,形而上学则指探讨现实世界或实在性的研究。

尽管它们各自存在着自己的特征,但两个领域之间有很多交叉点,这也是理解哲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语言规则和逻辑结构的学问,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语句的合理性,包括推论、证明、修辞和演绎等。

逻辑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逻各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

亚里士多德把逻辑学视为哲学的基础,他将其分为四个部分:范畴、命题、推论和科学方法。

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清晰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正确的逻辑思维可以有效地避免漏洞和谬误,确保论述合理而有力。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守一定的逻辑规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逻辑思维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无谓的争论和误解。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或实在性的学问,包括存在、本体论、意义和价值等方面。

形而上学是哲学中最古老和最基本的分支之一,但它的主题和方法一直存在争议。

形而上学的关键问题是:世界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探讨的是不可感知和不可理解的本质,因此它一直被认为是哲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

形而上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解释世界。

它探索世界的本质、结构和性质,从而确定我们是否能够理解世界以及这种理解的基础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形而上学因其非常规性而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现实世界和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都是哲学中最为基本的学科,虽然它们各自探讨的对象和问题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关联。

逻辑学可以确保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形而上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这些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逻辑是区分合理和不合理的一般原则,而形而上学则是通过理解存在来回答基本哲学问题。

总的来说,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两个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形而上学与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比

形而上学与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比

形而上学与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比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世界的探索也日益深入。

然而,在这场探索中,人们往往会被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吸引:形而上学和社会科学。

形而上学是人们探索宇宙本质及其组成的一种哲学思想,而社会科学则是通过具体的研究方法,探究人类社会及其现象的一种科学思想。

本文将探讨形而上学与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对比,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及其关系进行逻辑分析,来探寻世界的本原。

它认为真正的现实是超越感官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形而上学的原理和法则组成的。

因此,形而上学思维的重点在于探究世界上不可见的本质,而不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中,人们往往会使用“本质论”这种分析方法。

即将一个事物从表面现象中抽离出来,去掉不必要的部分,拆分出更基本的元素,然后分析这些元素的关系及它们的本质属性。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从而对理解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也存在一些缺点。

比如,它忽略了事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从而容易产生理论的抽象性和不实用性。

另外,在形而上学的学习中,人们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因此在推广和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社会科学思维方式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的现象和问题作为出发点,通过实证方法来探究人类社会及其现象的产生、发展、变革等问题。

它关注的是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这一具体现象,而不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和规律。

在社会科学中,人们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实证、统计等方法收集数据,从而得出一定的规律性结论。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对社会治理和决策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

然而,社会科学思维方式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人类社会是极其复杂的,在研究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

特别是在涉及到人类问题的研究时,研究者所面临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也会很多,需要处理的非科学因素更多。

形而上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

形而上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

形而上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形而上学和科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人类思维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形而上学是一种通过推理和直觉来探索存在的本质和宇宙基本原则的方法;而科学,则通过实证和观察来寻求真理。

虽然两者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方法,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相互作用的。

形而上学和科学在认识世界和人类经验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

首先,形而上学和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对于真理的追求上。

形而上学通过推理和直觉探寻存在的本质和终极原理,抽象概念和理论构成了其基础。

它从人类抽象思维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思维的力量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

而科学则强调通过实证、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真实的知识,力求客观、可证伪和可重复。

它依赖于实证的数据和精确的测量,通过验证和推翻假设来推动自身的发展。

正是因为这两种方式的不同,交织在一起的形成了我们对于世界的深度理解。

其次,形而上学和科学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对于人类价值和意义的探索上。

形而上学关注人的存在意义、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等问题,它试图回答人的存在以及人的待遇和行为在宇宙中扮演的角色。

相比之下,科学注重于研究客观的现象和法则,它关注事实和证据,很少直接涉及人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紧密联系,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和材料基础,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形而上学的思考则能够提供人文关怀和道德指引,对科学应用的伦理和道德约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形而上学与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哲学与科学的相互作用上。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部分,而科学则是通过试验和验证来概念化理论的实证学科。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支持和理论的引导,而哲学则借助科学的实践和发现来不断完善自身的思考。

两者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和互补的辩证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人类思维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得以推动。

形而上学和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复杂而多元的。

它们在思维方式、真理的追求、对于人类价值和意义的探索以及哲学与科学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形而上学的学科关系及其界定

形而上学的学科关系及其界定

形而上学的学科关系及其界定形而上学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探究的是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理解事物本质的本质。

形而上学不仅是哲学领域中最老、最基础的一个学科,也是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如物理学、数学、认知科学等。

本文将探讨形而上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其界定。

形而上学与物理学的关系形而上学与物理学的关系是哲学史上的经典问题之一,一些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可以优于物理学来解答关于存在的问题,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形而上学提供的解释与物理学相冲突。

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

物理学研究基础物质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和事物的本质属性。

物理学注重的是事物的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而形而上学则是在深层次理解世界。

形而上学能够完善和修补物理学的缺陷,将物理学中未能解答的哲学问题加以探讨,比如物质的本质、时间的本质、自由意志等问题。

以物质的本质为例,物理学只是从事物的物理状态入手,而形而上学则通过探讨各种哲学问题,综合了解物质的本质属性,有助于帮助人们全面理解和认识物质。

形而上学与数学的关系形而上学与数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因为数学是一种形式系统,其中有许多的概念和结论都取得了强大而具有针对性的形而上学基础。

在数学中,有些数学结论其实是对一些形而上学对策的表述。

例如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对未知量的探求可以是确定性或者不确定性,对于不确定的未知量使用随机方法,人们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与统计学中假设检验的原理是相同的。

此外,数学的一些概念本身就属于形而上学范畴,例如数学中的无穷与连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视为形而上学中的哲学概念。

在与哲学无关的数学领域中,无穷是一个诡异的现象,无法承认它的存在,螺旋等程序的发展也反映了这一性质。

形而上学与认知科学的关系形而上学与认知科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认知科学研究的是人类思维的本质、本质属性,以及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等问题,在这些问题方面形而上学为认知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科学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科学观的两种哲学观点

科学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科学观的两种哲学观点

科学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科学观的两种哲学观点科学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是唯物主义范畴中的两种不同哲学观点。

它们分别对于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发展方式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分别从科学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这两种哲学观点进行探讨和比较。

首先,科学唯物主义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建立在自然规律基础上的可靠性。

科学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研究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揭示的过程,通过实证研究和实验验证来获取真实可靠的科学知识。

科学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知识应该建立在客观的事实和规律基础上,而不应该受到主观意识和虚无缥缈的形而上学观念的影响。

相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认为,科学知识和科学发展应该受到形而上学观念的指导和影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强调科学知识的根源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界本质和实质的认识和探索上。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建立和发展需要超越表面现象,揭示客观规律的本质和方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张,科学研究应该关注自然界的整体和本质,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和实验数据的收集。

对于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发展方式,科学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科学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实证研究和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和逻辑推理来获取真实可靠的科学知识。

科学唯物主义认为,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客观认知和揭示过程,其本质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实践检验来逐步揭示自然规律和真理。

相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基于对自然界本质和实质的认识和探索。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对现象和表面现象的研究,更应该关注自然界整体和本质的研究。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需要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

继续深入探讨,科学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科学发展的目的和价值观念方面也存在不同。

科学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真理,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一种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形而上学思想,它试图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有关实体、空间和时间的本质。

它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科学可以提供一种系统的解释,以及有关实体、空间和时间的本质的见解。

它认为,物质实体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而空间和时间则是由这些粒子的变化所构成的。

此外,它还认为,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基本的物理规律所控制的,而这些物理规律又是由基本的数学原理来解释的。

因此,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认为,实体、空间和时间的本质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来解释和理解。

2.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根源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宇宙是由四种基本元素(火、水、土和空气)组成的,这些元素有一种基本的形而上学结构。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观点被称为“四元素学说”,它被认为是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第二个重要的自然科学形而上学根源是古罗马哲学家尼采的“本源论”,他认为,宇宙是由一个基本的“本源”组成的,这个本源被认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结构。

尼采的本源论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的基础。

此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的形而上学观点受到了新古典物理学家伽利略和笛卡尔的影响。

伽利略和笛卡尔提出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理论,即“动力学”,它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的基础。

最后,20世纪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现代物理学家也对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它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的基础,而现代物理学家则提出了量子力学,它也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的基础。

3.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概念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概念是一种用来描述自然科学的理论框架,它提供了一种理解自然现象的方式。

它的基本原则是,自然现象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概念来解释和理解,而不是用哲学的概念。

它强调了自然现象的客观性,而不是主观性,以及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研究由四种关系看科学与形而上学杨寿堪 谭 斌 这里说的科学是指实证科学,既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也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除哲学之外的人文科学。

这里说的形而上学(M etaphysics),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指研究超感觉经验和有形体的东西之外为对象的学问。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在古代,形而上学与哲学常常混用,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别,后来随着哲学的嬗变,到了今天,“哲学”一词已相当广泛,既具有形而上学的内容,又包含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普遍理论与方法,出现了所谓“应用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艺术哲学、管理哲学,还有化学哲学、数学哲学,等等。

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与具体科学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理论与方法,这点在以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科学的存在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这是众所周知的。

但形而上学从古至今的存在则是由人的理性本性所决定的。

正如康德指出的:“形而上学即令不作为一门科学来看,而作为自然的倾向来看(即自然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al naturalis),在现实上仍然是存在的。

因为,人类理性不单为追求知识的扩大与多样性这种虚荣的欲望所激动,而且实为其内部的要求所驱使,也会急切地提出一些这样的问题,即‘理性的任何经验上的使用或因此得出的原理所不能解答的’问题。

所以不论任何人,一经他的理性成熟到能进行思辨时,就总是存在着、而且将继续存在着某种形而上学。

” 在康德看来,从亚里士多德到他之前经历2000多年,由于旧玄学家以独断论(教条主义)的方法,致使真正的形而上学没有建立起来,有人便提出放弃形而上学的研究。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是不可取的。

“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不仅如此,每人,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都要有形而上学。

” “形而上学,虽然我们一向认为在它的一切努力中是失败的,但是由于人类理性的本性,它仍然是完全不可少的一门学问。

” 人生活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处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无”的四种基本关系之中。

各种实证科学与形而上学都是从这四种基本关系中产生的。

本文试图通过这四种基本关系来说明科学与形而上学各自存在的必要性,特别是形而上学对于人类生—11—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人—物关系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物,人与物的关系是最普遍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关系。

人与物的关系,一般来说,是一种工具的关系,它是作为人类利用、改造的对象。

由于人对物(自然界)的不同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各种门类的自然科学,而且随着人对物(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学科分类越来越细,门类越来越多。

不管哪门自然科学,都是对物(自然界)的利用与改造,都是把物(自然界)作为实现人的某种目的的工具来使用。

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们总是要追问世界万物是从何而来、消灭以后又归于何处,即所谓本原、始基(arche)问题。

万物本原是物质还是物质之外的东西,是一还是多、是个别还是一般等问题的讨论,就构成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即形而上学问题。

柏拉图认为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万物中有一个绝对不变的实体——理念(Idea),万物都是理念的摹本。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

到了近代,哲学研究中心,从本体论转到认识论(即所谓“认识论”的转向),思有关系——精神与物质关系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

它既是认识论问题,诸如认识的来源、过程、途径与方法等等,同时又是形而上学问题:精神与物质哪个是最根本的(即谁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有限还是无限,上帝是否存在,等等。

反传统形而上学的确成为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在现代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但这并不是说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中就消失了,实际上许多人本主义哲学家、语言哲学家在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上也涉及到形而上学问题,只不过是以对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特别是对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叛逆面目出现而已。

例如叔本华以“生存意志”、尼采以“权力意志”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尼采说:“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海德格尔称尼采为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原因也在此。

但是,由于人们过分强调人对物的工具关系、利用关系,结果出现了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生态问题,这是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从而出现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生态伦理学,把伦理道德范畴扩展到人类之外的事物上去,把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以及各种动物都看作人类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都同人类一样享有平等和保护的权利。

这样一来,人与物的关系就不只是工具、利用关系,而是具有相互的双向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了。

二、人—人关系 人生在世,就是社会的人,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不存在离开社会的人。

我与你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社会关系之网,每个人都是这个网上的一个纽结。

黑格尔有一本著作《逻辑学》是讲概念(范畴)怎样由抽象、贫乏到具体、丰富的发展过程,把范畴发展看做是逻辑、认识和历史三者的统一;此书“客观逻辑”中最后一个范畴是“相互作用”,他认为这个范畴最能说明事物,因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处在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当然人也不例外。

人与人的关系,即在人的社会关系中,以某一方面为对象,就产生了多种门类的人文科学,从大的方面来说,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等。

那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是否有形而上学的地位?本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宗教哲学家马丁—12—・布伯(M artin buber)认为:在“你—我”关系中,“你”告谓“我”,“我”对“你”作出回答,这就是对话,但这种对话并不一定是我们一般所讲的交谈,对话可以是无言的,甚至不需要手势。

“你”是无处不在的,“你”的告谓就是在“我”所发生的一切当中。

我与建立诸多关系的“你”,其各条延伸线都在“永恒的你”,即上帝那里汇合。

这是布伯阐述“我”与“你”关系中的形而上学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组成了人类社会,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一要有法律,二是有道德规范,使人一切行为纳入法制与道德规范之中,社会才能够生存与发展,尽管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法律与道德的内容与标准会有很大差异。

在伦理道德问题上,也有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在他两本著作《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探本》中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

他认为:关于道德价值问题,我们要考究的不是我们看见的行为,乃是我们看不见的那些发生行为的内在原则。

这种原则不是来自经验,而是以理性作为根据。

因为凡是道德都是普遍适用的,“所以,没有什么真正的道德上最高原理,不是超乎经验的,不是单单依据理性的。

” 这样的道德形而上学完全是独立的,和任何神学、任何物理学或超物理学(Hyperphysik)都全无共同之点。

而人的意志是受理性原则决定的,一个意志必须遵守理性的命令,命令式有两种:假言命令和绝对命令。

前者是有条件的,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做某件事;后者是无条件的,与目的无关,它本身就是必须实行的。

三、人—自我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对人的自身了解与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最困难的问题。

也许是这个原因,康德把“自我”看作是一种“自在之物”,认为是不可知的。

对人自身的认识与研究,产生各种具体的实证科学,诸如生理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解剖学、遗传学、医学,等等,这些科学都是试图从人的不同角度和方面来揭示人自身的秘密。

西方哲学从古代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开始,将人自身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就有形而上学的理论,尽管不同时期对自我研究的重点与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古代,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与科学不发达的原因,哲学家围绕人们灵魂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人是否有灵魂,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灵魂是否不朽等。

柏拉图认为:人是由可见与不可见的两部分组成的;可见的是人的形体,不可见的是寓于形体之中的“内在的人”,前者是身体,后者是灵魂,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实体。

灵魂的实质是自我运动,身体无活动能力,只有在灵魂带动下才能运动,身体只有与灵魂相结合才有生命。

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理性、激情和欲望。

理性控制着思维活动,激情控制着情感,欲望支配着肉体趋乐避苦。

理性是灵魂的最高原则,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理性是不朽的,与神圣理念相通。

最高智慧只有等到彻底净化肉体的污染,使灵魂与身体完全分离,即只有在人死亡之后才能达到。

哲学家是最有智慧的人,因此哲学是惟一不畏惧死亡的人,因而是最勇敢的人。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对知识、科学进行了初步分类,所以他从自然哲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三个方面对灵魂进行了研究。

就从形而上学的原则来说,灵魂与身体是共同构成一个有生命的实体,即任何运动的实体都是由灵魂的形式与身体的质料的结合。

他批评了把灵魂与身体看作两个独立的实体的观点。

认为一切有生命的实体都—13—有灵魂,因此有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的灵魂三大类,人的灵魂与别的灵魂的不同,最主要是具有理性,由此得出关于人的著名的定义:“人是理性的动物。

” 近代哲学对人、自我的理解,一是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二是强调人的自由本性。

在诸多理论中,再没有像近代哲学开创者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形而上学命题更具有代表性的了。

他认为理性思维是人的最重要的本质,理性至上,它是辨别一切存在与否、真伪的准绳,即所谓“理性法庭”。

但是17世纪哲学,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等原因,很大程度上从机械观点去了解人,从而导致“人是机器”的结论,笛卡尔也不例外。

既然人是机器,那么人的一切都是受因果必然性的支配,这样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又从何谈起?后来德国哲学家康德为了解答其前辈们提出的问题,从哲学高度系统地论证了人的主体性,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他一定要受因果必然性支配,人是没有自由的;但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人还具有自由意志,即自我决定,因而人是自由的。

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家从本体论或形而上学角度去考察人和自我,他们的理论产生很大影响。

例如:生命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柏格森(H.Ber gso n),在其《形而上学导言》和《时间与自由意志》等著作中,阐述了生命哲学的理论。

他以生命冲动为基础,以时间(绵延)为本质,以直观为方法,来理解人、自我与世界。

与实证的科学方法不同,他认为生命、生命冲动是万物之本,生命本质是时间即绵延(dur ation)。

科学是以空间为对象,把握生命的外观以及物质世界;与此不同,形而上学则是以时间为对象,把握生命的本质以及自我意志的内部世界。

对于时间的了解,科学与形而上学也不同。

科学的时间是度量时间或抽象时间,它借助于空间来测量;形而上学的时间是“真正的时间”,它是绵延,不掺杂任何空间的要素,它是无法计量的,作为绵延的时间是“一条无底的、无岸的河流,它不借可以计算的力量而流向一个不能确立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