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两大趋势

合集下载

现代中国家庭之变化

现代中国家庭之变化

现代中国家庭之变化作者:孟宪范来源:《北方人》2014年第01期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家庭经受了三次冲击:20世纪初指向家庭制度的批判,1949—1976年间指向家庭情感的政治运动,30年来从结构、制度、价值观指向家庭的全面侵蚀。

在三次冲击和经济社会剧变的背景下,家庭问题需要进入国家的视野,需要建立支持家庭的政策体系。

回顾过去的百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家庭制度、家庭价值遭到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家庭功能经历了逐渐弱化的过程。

近30年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中国家庭又经受着第三次冲击,发生了从结构、制度到价值观的全方位的变化。

在家庭结构上,表现为规模小型化、稳定性下降;在制度上,以2011年的婚姻法解释三为标志,推进了家庭财产制度的资本主义化;在价值观上,自我中心式个人主义发酵,深深腐蚀着家庭的传统价值支柱。

在第三次冲击的浪潮下,当代家庭在结构、制度、价值观上呈现出危险的劣质化的苗头。

对家庭结构的侵蚀30多年来,我们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了百年来对家庭的第三次冲击。

这次冲击首先表现为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

家庭结构的变化可以从结构特点和结构稳定性两方面看。

在家庭结构特点上,第一,家庭规模变小。

30多年来,我国家庭的人口规模越来越小。

家庭人口规模从1982年的4.41人下降到五普的3.44人,至2010年的六普,这个数据又下降为3.10人。

目前,我们家庭的户均人口规模已经与发达国家的一般户均人口3人左右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

家庭规模变小,意味着家庭内调整资源配置的弹性减少,功能弱化,抗风险能力降低。

第二,家庭模式多样化。

从负面影响的角度看,家庭模式多样化问题最大的是流动人口群体,也即户籍农村人口家庭居住实际形态的多样化。

多年来,我们实行的人口流动政策是反家庭的。

这造成农村人口政策性的家庭空间分离。

现行人口流动的系列政策,包括劳动制度和面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排斥家庭团聚。

它只要流动人口在城镇贡献出自己的劳动力,而拒斥他们作为人的全面需求,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甚至人道悲剧。

中国家庭的变化

中国家庭的变化

中国家庭的变化篇一:中国家庭的主要变化中国家庭的主要变化默认分类 20xx-12-11 07:17:53 阅读17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文/薛素珍本文根据调查资料,综述中国家庭近年的主要变化。

华人家庭分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但它的变化基本上与大陆的家庭相仿。

中国家庭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形态的变化。

家庭结构形态主要是指家庭的规模和类型,是家庭的外在形式。

社会的各种因素、家庭内部的人口流动,如家庭人员的诞生、婚配、死亡以及家庭人员的角色变换都直接影响着家庭形态的变化。

家庭规模缩小,户均人数减少。

分布在各地区的华人家庭,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城乡家庭的规模和人数均呈缩小趋势。

我国“六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的“五城市家庭研究”,对京、津、沪、宁、蓉五大城市中4385户的抽样调查,户均人数为4.08人。

这一统计与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基本相同。

香港户均人数也由1971年的4.5人减至1981年的3到4人。

农村家庭的规模也缩小。

据四川社科院社会学所对2035户农民家庭的调查,户均人数为4.52人。

家庭结构类型的变化。

为研究工作需要,一般把家庭结构分为单身家庭(配偶死亡,一人独住的家庭)、核心家庭(一对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两代以上,每代有一对夫妻)、联合家庭(同一代人中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妻)、其他家庭(以上四种类型以外的家庭)五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家庭结构类型也趋向小型化。

我国五城市抽样调查:单身家庭占2.44%,核心家庭占66.4%,主干家庭占24.29%,联合家庭占2.30%,其它类型家庭4.56%;台湾的核心家庭数量也在上升,据统计,1965年核心家庭41%,1980年为53%;香港核心家庭上升更快。

香港单人家庭数字也庞大,1981年统计有18万余户,约占总数的15%。

新加坡1966年的一项全国家户调查,核心家庭占华人家庭的60%。

农村核心家庭数也上升。

四川调查的2035户农民家庭,核心家庭占52.66%,主干家庭23.24%;费孝通教授在江村的调查,核心家庭占56.3%,主干家庭43.2%。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动对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这些变动对家庭的影响。

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1. 城乡差距的拉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农村居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导致了城乡人口结构的扭曲,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2. 职业结构的转变传统的农业劳动逐渐被工业与服务业取代,职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城市,从事技术和服务行业的工作,而传统的农业工作面临人力短缺的问题。

3. 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贫困,成为了中产阶级。

这个群体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着整个社会。

三、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表现1. 结婚观念的变化在传统观念中,结婚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推迟结婚,或者选择单身。

家庭结构的单一化和多样化成为了新常态。

2.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承担起了照料年长亲属的责任。

3. 亲子关系的变迁抚养子女的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

传统的大家庭方式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密切。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四、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家庭变迁的关联1. 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家庭变迁。

城乡差距的拉大导致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家庭更加稳定。

同时,经济独立的能力也让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推迟结婚或选择单身。

2. 教育因素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家庭变迁的基本走向和主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家庭变迁的基本走向和主要原因

有力地推动了广大农村夫妻关系的革命性 儿子 对公 婆 ( 父母 )的依 赖 性 , 为她 ( 他) 们 独 立 生 活 创 造 了有 妻关系的行为准则,
利条件。 又如, 伴 随社 会 转 型 , 代 沟 现 象 目益 突 出 。 再如 , 与老 变 革 。

代人相比, 年轻一代更加重视家庭生活中的夫妻感情, 这种
不管是开展何种生产经营, 还是购 买大型家俱和耐用消费 致。 由于大量农村青 年离乡并在城 市建立了小家庭, 这就在很 权 , 往往都是夫妻共 同讨论的结果, 而 不再完全由丈夫做主。 大程度上消除了建立农村联合家庭 或主干家庭的可能性 , 使留 品,
在农 村 的父母 不 得 不成 为 核 心家 庭 乃至 空 巢 家 庭 。
的普遍化 。“ 分家 ” 往往会使一个大家庭分解为两个或者更多 的伴侣, 在 家庭 中地位平 等; 夫妻双方都有各用 自己姓名的权 都有互相扶 养的义务 , 都有参加 生产、 工作、 学习和社会 的 核 心家 庭 , 从 而 导 致 了核心 家 庭 的 增 多 , 同时 也导 致 了联 合 利, 夫妻 在婚 姻关系存续期 间所得的财产, 归夫妻 共 家庭 的瓦解。 但若进 一步探究分家 的深 层次原因则是多方面 活动的自由;
与夫妻关 系的变革趋 向相一致 , 我 国农 村的亲子关系亦 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变迁也具有平等 化的发展走 向。 众所周
感情的表达也促使年轻夫妻更加倾 向于独立生活。
在漫长 的封建社会里 , 父家长对子女有绝对权威 , 而子女 此外, 农 村 青 年大 规 模 外 出务 工 经商 , 也在 一定 程 度 上使 知,
பைடு நூலகம்
变 迁具有平 等化的发展走向。 当然 , 也应该看到 , 由于几千年

浅析当代农村家庭中的转变现象

浅析当代农村家庭中的转变现象

浅析当代农村家庭中的转变现象内容摘要:家庭作为社会的根本组成单位,其开展和变迁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开展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以笔者家乡的农村社会为蓝本,着重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农村的家庭构造、婚姻习惯、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发生转变的现象,旨在说明农村家庭在近年来经济开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下,由旧的家庭模式开场向新的家庭模式的转变。

这一转变是传统农村家庭对现代社会开展的一种适应性转变。

了解当代农村家庭的现状及转变进程,采取积极的方式进展引导,对于解决农村社会中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实现农村男女平等、农村的现代化建立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构造、婚姻习惯、家庭关系、家庭功能正文:?社会学简明词典?释“家庭为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根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婚姻构成最初的家庭关系,这就是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家本位〞文化有着强大影响的中国,尤其在是中国的广阔农村地区,大多数人扔把家庭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局部。

但在受到市场经济、现代文化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农村家庭面临着巨大的转变。

一、农村家庭根本构造的转变1、家庭构造的变化家庭构造是家庭的组成方式,即家庭由哪种或哪几种家庭关系组成。

在一夫一妻制之前提下,家庭关系主要是婚姻关系与血缘关系。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家庭类型主要可以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四种。

核心家庭一般是由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核心家庭人口较少,规模较小,以夫妻关系为核心。

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构成稳定的家庭三角,并且以婚姻和血缘两条纽带直接联结。

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主干家庭是以直系亲属为主的几代同堂的家庭,他核心家庭纵向扩大的结果。

联合家庭是指有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以及X子女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是多代多偶家庭几代男性血亲及其配偶都在一个家庭里生活。

其他家庭又可以分为直系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男性单身家庭、女性单亲家庭和特殊家庭等五种。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报告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报告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

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

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

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

3.以下降为表现形式的家庭类型。

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

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

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

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关键词:"五普"长表数据;家庭结构;夫妇核心家庭;三代直系家庭;隔代直系家庭作者:王跃生,195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评论和建设性意见。

伴随着中国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中国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动,不同类型家庭成员的生存条件和关系方式亦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社会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只有跟上和适应这种变化,才能通过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满足家庭及其成员的基本需求,从而使家庭真正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本文即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对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揭示当代社会变革背景下中国家庭结构的状态、特征和趋向。

一、简单说明家庭结构分析为不少学者所关注,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相关数据获取不易。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家庭结构总体状况的了解。

以往一些学者有的通过具体调查一个或几个村落、社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区域等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把握①「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乔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暨香港亚太研究所,1991年;王跃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

2015年第6期第36卷N orthwest population一、引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社会生活组织,是最亲密的社会群体[1][2]。

家庭内部的组织方式或结构类型发生变化,会促使家庭功能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模式发生改变,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婚育观、养老观发生变化,当前中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

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如何?家庭结构的变迁又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当前人口管理政策的制订,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

人口学家、社会学家一直非常关心家庭结构的发展问题。

早期的研究多是通过直接调查一个或几个小地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推测[3][4]。

也有少部分学者采用历史档案汇总的方法,去研究某一时期的家庭结构特征[5]。

随着近些年全国人口普查内容的细化,尤其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数据库中包含了较为详尽的家庭成员关系方面的信息,为大范围研究家庭结构的发展特征奠定了基础。

而最新的“六普”数据还首次纳入对外籍人口的登记,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普查力度,在长表中还与时俱进地考虑到老龄化、房屋安全等问题。

因此,对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对比分析,是揭示当前我国家庭结构发展特征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则主要以近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并参考既往研究中与我国家庭结构分布有关的数据,通过各家庭结构类型的纵向比较,把握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同时就家庭结构的变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

二、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变化趋势1.家庭小型化是中国现代家庭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家庭的小型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家庭户规模大幅下降。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婚育观的转变,我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家庭户规模大幅缩减。

“五普”、“六普”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仅为1.22和1.18。

中国家庭的变化

中国家庭的变化

中国家庭的变化篇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社会学概论》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家庭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迁。

家庭子女减少,家庭规模减少,家庭结构简单化,空巢家庭增多等都是家庭结构变迁的突出表现。

就以南京为例,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城市中涌现出一大批父母与孩子组成的两代人家庭,并且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每户的平均规模明显缩小。

(见下表)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1982年1990年2000年合计100100100一人户11.858.4612.12二人户12.4314.2723.51三人户20.6733.539.58四人户23.2224.114.31五人及五人以上户31.8319.6710.48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2000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2005年10014.1328.6737.5711.118.52从家庭人口数的变化和分布看:1982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前三位的依次为5人及5人以上户、4人户、3人户。

从1990年开始,3人户的家庭数量一直位居家庭户的第一位。

至2005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居前三位的已演变成3人户、2人户和1人户。

与此同时,4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其中尤以5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已由1982年家庭规模构成中第一位降为第五位。

1人户、2人户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南京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家庭规模在经历了几次升降起伏的变化后,从1973年开始进入较长时间的持续缩小过程。

1973年,全国家庭户规模为4.81人,1990年缩小到3,97人,到2000年缩小到3.44人。

按人数划分,三人户和四人户最为常见,2000年两者合计已超过总户数的一半。

中国家庭规模缩小的原因如下: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妇女的生育率下降,家庭中的子女数减少。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及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及发展趋势研究
婚姻观念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男 大当婚、女大当嫁”观念逐渐被打破,人们更加注重个 人的幸福感和婚姻质量。
政策法规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了家庭子女的数量,这使得家庭结 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社会保障政策的影响
随着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家庭对子女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这 也影响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通过深入探究家庭结构变迁的 原因和机制,揭示家庭结构与 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 丰富和发展家庭社会学理论提
供新的理论依据。
现实意义
通过准确把握家庭结构变迁的 趋势和规律,为政府制定相关 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促 进家庭和谐与社区发展,推动 人口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
方法论意义
通过应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 和模型,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 准确性,为家庭社会学领域的 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及发展 趋势研究》
2023-10-29
目 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中国家庭结构变迁历程 • 中国家庭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中国家庭结构发展趋势预测 • 研究结论与建议
01研究背景与意义源自研究背景01家庭结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这与社会发
住房政策的影响
中国的住房政策对家庭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住房按揭贷款政 策使得年轻人能够独立承担房屋按揭款,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 结构。
05
中国家庭结构发展趋势预 测
家庭规模小型化
总结词:随着生育观念的转变和人口老 龄化的加剧,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明显 。
3. 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家 庭代际关系的调整也促进了家庭规模的 小型化。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中国家庭结构经历了多年来的变化,一直在不断调整和演变。

这些变化源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传统的大家庭转变为小家庭模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

首先,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通过一系列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家庭控制生育数量。

这导致了大家庭模式的瓦解,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经济和生活品质,选择生育更少的子女。

因此,中国出现了小家庭模式,通常是夫妻和一个或两个子女共同生活。

其次,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以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

这些儿童通常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而双亲则在城市工作。

这种现象导致了多代家庭的出现,其中家庭成员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大家庭结构逐渐消失,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分散。

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婚和不婚。

这与过去传统观念中相反,婚龄逐渐提高。

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的事业发展和自由选择,对传统的家庭模式不再追求。

这导致了单身人口的增加,以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

此外,更多的人选择同居而不结婚,进一步改变了家庭结构。

另外,中国的老龄化现象也对家庭结构产生了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依赖子女照料和照顾。

这导致了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重新兴起,年轻人选择回到父母身边,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最后,中国社会对家庭结构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过去,家庭通常由男性主导,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独立并寻求自己的职业发展。

这导致了家庭的权力关系和角色分配的变化。

现代家庭结构更加平等和民主,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经济责任和家务劳动。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性别平等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总结来说,中国家庭结构正在呈现出多样化和小型化的趋势。

传统大家庭结构逐渐被小家庭或三代同堂取代。

中国家庭的变化

中国家庭的变化

中国家庭的变化篇一:中国当代家庭功能的变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任何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受社会的制度规范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环境和制度发生改变,20 世纪末期中国的家庭功能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具体表现家庭生育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加强;家庭生产功能有复归的趋势;家庭的经济功能减弱,家庭的抚育功能也越来越弱。

今天我们就家庭的功能中的生育功能,性与情感功能的改变进行简略的分析和总结。

家庭是人类生育和繁衍的基本场所,生育仍然是中国现有家庭的最基本的功能! 但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的生育功能正在逐渐的减弱。

1.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优生幸福一生”,政府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所以中国家庭的生育子女数量普遍减少,生育率降低!我们来一组数据,1995年全国出生人口为2065万人,与1900相比减少了328万人,到1999年,出生人口为1909万人,与1995年相比减少了154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们人口的总出生率从1970年的5.8降至目前的1.8左右,降低了4个百分点,接近4亿人。

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计划生育的实施对家庭生育功能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2.避孕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家庭单纯的性行为与生育活动产生了分离,也使的性与情感功能增强。

据统计,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以婚龄人口的避孕使用率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了89%的水平,而且除了1994年以外为93%以外,一直维持在90%左右的水平,基本上达到了避孕使用率的最高水平。

可以说,避孕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生育功能。

3.人们观念的变化。

与西方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流行趋势相似,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自愿不育的夫妻组成丁克家庭意为“双收入,无子女”家庭。

据上海人口情报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1979-1989年上海市区的丁克家庭约占全市家庭夫妇总数的2%--3%,人数估计超过5万人。

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

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

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摘要:近代中国有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社会在家庭婚姻生活方面的变化是可以说是各类变化的一个集中体现。

家庭婚姻生活是社会生活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婚姻的变化可以深刻的折射出社会在经济,文化,价值观和政治方面的变化。

在近代,中国的家庭的生活由集体化走向私人化,由大家族走向小家庭。

因为独生子女问题而造成的核心家庭的合并与减少已经社会养老问题。

因为城市化和外出务工而形成的家庭搬迁和人口移动问题。

因为夫妻离婚率的升高而形成的家庭重组问题。

家庭收入变化带来的家庭物资生活的改变,已及未婚同居,同性婚姻,丁克一族,未婚生育等现象的产生。

关键词:家庭合并与重组家庭多次元化丁克一族择偶标准两性权力的变化亲缘单一化家庭复杂化正文:什么是家庭(family),学者有多种解释。

日本社会学者森冈清美认为:“家庭是以夫妇,亲子,兄弟姐妹等少数近亲的主要成员,因成员互相的深厚感情而结合的谋求福利的首属群体。

这样解释较为具有代表性,丛亲缘方面解释了何为家庭。

同时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包含相应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庭的职能也包括:生育,生产,抚养等职能。

可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变化和扩展。

这张扩展和变化是横向和纵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

中国的历史悠久,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深远。

在家庭伦理上面也是遵循着:“百善孝为先”的准则;恪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时也是“孝父母,重生产”这些也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职能。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宗法制”来约束血缘姻亲家庭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维系这大家族的权威。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过分强调宗族、宗法观念,人为划分远近亲疏,又束缚了人的自主发展。

社会学案例

社会学案例

社会学案例案例材料一: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个体经营者通过合法经营,抓住了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一跃成为当今社会的富裕阶层。

他们现在会经常出现在一些高级社交场合。

但是,我们有时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吃饭时用桌布来擤鼻涕,边吃饭边掏耳朵、挖鼻孔和擦眼睛等。

这个人的行为会使其他在场的人心里十分不悦。

材料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足球文化十分盛行。

人们都热衷于足球运动。

足球作为一个行业和职业,也是大多数青少年所向往的。

他们举行的职业联赛经常是座无虚席。

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现象,即在足球场上,经常有不同队的球员间发生争执,假摔等犯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还有辱骂和殴打裁判以及足球骚乱的现象。

这些使得足球这项文明的运动项目蒙上了阴影。

试分析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这两种现象是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堕距现象。

文化堕距是由于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导致各部分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此,是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即产生了文化堕距。

案例材料一: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而且在所有的上网对象中,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上网群体。

网络本身是高科技的产物,网络不断地扩张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目前已在挤压着人文精神的生存空间。

当今青少年的人文意识本来就比较薄弱,在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原有的关于传统的、艺术的、伦理的意识可能会被进一步的消解,并且会诱发产生科学技术崇拜,造成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片面社会化。

专家认为,当今的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价值理性、人文精神确在衰退。

1999 年全国各省“状元考生”填报志愿,就表现出崇拜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的倾向。

在考入北大的状元考生中,没有人报著名的哲学系,报其他文科系的也极少,大多数报了与计算机、金融、信息等相关的专业。

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经典的人口迁移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由独立的个人为达到预期收入最大化而进行的。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迁移经济学对经典人口迁移理论的许多假设条件与结论发起了挑战。

这种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决定并不是由独立的个人做出的,而是由相关的更大单位,特别是家族或家庭共同做出的。

这里,人们的行动可以称为“集体化”的行为,它不仅可以使个人的预期收入最大化,而且可以使家庭风险最小化,并尽量脱离与本地各种市场相关联的条件的约束(Douglas et al.,1993)。

在我国,由于几千年来家族观念与思想的延续,个人行为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家庭或家族利益的驱动,因此,从家庭户的角度来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研究与实际政策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国范围内流动人口规模的急剧增加,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

早期出于经济原因的迁移,往往是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人先行迁移流动,离开自己的家庭。

随着时间变化和人们对家庭生活的需要,开始大量出现投亲靠友的迁移流动。

许多分离的夫妇与子女再度在迁入地团圆,乃至出现合家同时迁移(郭志刚,2003)。

也正是到了90年代,早期于80年代迁移与流动的先行迁移者开始逐步将家庭成员接到迁入地,甚至有部分经济能力较强或者所依赖的外部资源与社会网络较强的流动人口与其家人可能是同时到达迁入地,从而使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家庭化成为90年代人口迁移与流动不同于70年代和80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文首先通过五普与四普数据的对比来说明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家庭化趋势;然后再用五普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户的各种特征在决定是否携带子女、举家迁移的过程中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流动人口是指户籍登记地未发生变化的流动人口,即是根据普查表中的“户口登记状况”(R62)来判断的。

在1‰数据中,总人口为1180111人,其中按照R6来判断的流动人口共为131392人,占总人口的11.13%。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意义1000字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意义1000字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意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社会生活组织。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教育观、婚育观、养老观不断地发生变化。

我国由过去的大家结构模式逐渐转变为小型化家庭模式。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社会就结构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家庭户规模大幅缩减。

人口出生率逐渐趋向负增长形式发展。

计划生育政策催生了大量的“四二一”家庭,传统家庭模式结构发生逆转,核心家庭成为当代最普遍的家庭类型。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特别的住房条件改善,文化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当今夫妇晚育不断增加。

25-30岁年龄段的核心家庭比例较高;30-40岁的夫妇普遍育有子女,多组成标准的核心家庭;而45岁以上年龄段夫妇的子女多会因求学、工作或结婚而离家,由此增加了“空巢家庭”。

“空巢家庭”的增加导致夫妇核心家庭比例的上升,而我国“空巢家庭”有进一步低龄化的趋向。

我国几厅结构以直系家庭为主,且总体比例较为稳定。

其中三代直系家庭所占比例一直最高。

但从近些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研究发现,隔代直系家庭在家庭比例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增长率最高,而且农村的比例远大于城市。

这种趋势映射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劳动者在流向城镇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迫于压力他们不得不将子女留给在家的父母照料,因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由祖辈和孙辈两代人组成的独特直系家庭结构。

二是城市内部,父母由于工作并无时间照顾子女,父母把子女寄居在祖辈处得到更好的照料。

而第一个问题显然是主要原因,这是中国社会在转型阶段呈现出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具体反映。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单人家庭也逐渐在家庭类型中占有一席之地,且比例也在小幅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婚姻自由。

婚姻自主权受到法律保障。

人们结婚不再是为了家族的利益,他们是为了追求真实的爱情而结婚。

也正是因此,人们对离婚的态度也越来越宽容,离婚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我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

我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

我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变化而来的。

在传统社会中,中国的家庭结构以多代同堂为主,祖父母、父母、儿女、孙子孙女共同居住在一起,一家人相互关爱、互相依存。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独立生活,城市的高压工作也让人们的核心家庭变得越来越小。

这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

首先,中国的儿童家庭现状。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儿童家庭结构逐渐朝向核心家庭转变,即父母与小孩的家庭成员数量逐渐变少。

现代城市中,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与以往大不相同。

他们习惯于将自己放在首位,追求自己的利益,缺乏与兄弟姐妹相处的经验,也缺少与祖辈相处的机会。

其次,中国老年人家庭现状。

在中国,老年人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上,中国老年人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生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也慢慢变得越来越少了。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中老年人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以核心家庭为单位生活。

再次,中国婚姻家庭现状。

现在,在中国的城市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晚婚或者不婚。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城市经济发展、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及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有关。

与此同时,离婚率也在不断上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个人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离婚成为了一种正常的选择。

最后,中国家庭结构变迁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从以前的多代同堂到现在的核心家庭,对于保持家庭和谐以及世代传承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家庭结构的变迁也对社会文化、社会道德、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家庭的作用也位于不断调整之中。

总之,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是个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

如何适应这种变迁、创新家庭理念,以及如何为新时代的家庭结构提供必要的政策、法律保障,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结构变迁

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结构变迁

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结构变迁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承载着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期待。

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本文将探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结构的变迁,并从社会经济、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社会经济变革的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变革是家庭结构变迁的一大推动力。

传统上,家庭的生活方式多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农村家庭通常以三代同堂为主。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人们的生活模式也发生了转变。

一方面,城市化带来了工业化的浪潮,家庭成员需要外出工作,导致家庭成员分散。

父母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将家庭中的子女留在老家或由祖父母照顾。

这种现象被称为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变迁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家庭结构也开始多元化。

城市工作压力大,人们追求更自由的生活方式,因此单身和延迟婚姻成为趋势。

相较于农村,城市中的家庭更注重个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更加强调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的追求。

第二,价值观念的转变价值观念在家庭结构变迁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革。

以夫妻关系为例,传统观念中,婚姻是一种狭义的义务或责任关系,强调的是家庭责任和尊重家族传统。

而现代社会中,婚姻更强调个人的幸福感和彼此的情感需求。

自由恋爱和离婚的合法化,让人们更加注重婚姻质量和个体幸福感,使得家庭关系更加平等和自主。

此外,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性劳动力参与度的增加,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

传统上,男性在家庭中承担着经济养家的责任,而女性则更多地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

但现代社会中,男女在家庭中的分工已经趋于平衡,更多的女性投身职业领域,男性承担起了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

第三,文化传统的演变在家庭结构变迁中,文化传统是家庭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文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

以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为例,依托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国家庭一直以父权制为主导,强调家长的权威和长幼有序。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发展趋势探析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发展趋势探析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发展趋势探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

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不再是现代社会中的唯一家庭形式,新的家庭模式在不断涌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以及其中的一些问题。

一、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在过去,中国家庭结构以“三合一”为主要形式,即父母与子女住在一起,这种家庭结构称为“大家庭”。

而现在,由于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经济条件不断提高、城市化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分居或分家。

结构更为简单,只有父母和子女,也有老人和未婚子女的“二合一”家庭。

这种家庭结构更为灵活,家庭成员之间相对独立,互相照顾也不再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年轻人选择独自生活,这又引发了共享住房、组屋、租房等多种生活形式,这些家庭结构往往被称为“小家庭”。

二、家庭角色分工的变化随着女性的逐渐解放,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明确的男女分工也在发生变化。

女性开始参与到工作中,女性的职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她们的角色不再只是在家里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而是开始平等地与男性分担起家庭和工作的重担。

而在一些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仍然明确。

然而,在随着改革的进行,这种分工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部分家庭中,男女也开始逐渐合作,乃至发生了交换角色的现象。

母亲出去工作,父亲在家带孩子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了。

三、家庭关系和价值观的变化随着传统观念的被打破,许多文化习惯已经被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多元化文化所深深影响。

这种影响还体现在中国家庭结构中的关系和价值观中。

家庭关系逐渐趋于自由化、多元化,思想观念逐渐开放,家庭成员之间交往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人们不再强制要求孩子长大后必须留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相反,更多人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他们在自己喜欢的城市中生活和工作。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也在发生改变,家庭关系更加注重互相尊重和包容。

最新论述当代家庭功能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最新论述当代家庭功能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论述当代家庭功能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家庭是一种社会集团,以共同的住处,经济合作和繁衍后代为其特征。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社会组织,是通过男女结合而成的一种生活组织和血缘组织,这是家庭的自然属性。

然而,由于家庭而引发的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以及子女相互之间的关系却是各种社会关系在家庭中的综合反映,因此对家庭的考察不能不从多方面来理解。

尽管现代婚姻关系变化很大,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重视爱情的传统婚姻始终是幸福婚姻的唯一密码,更是爱情魅力的永恒所在。

而幸福的婚姻也正是现代人应对职场压力与社会浮躁,寻求返璞归真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个人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我国未来婚姻家庭的基本走势有如下的特点:(1)婚姻质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感情专一,白头偕老型家庭成为人们推崇的对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择偶更加注重情趣相投,经济条件重要性开始降低。

人们的家庭观念更重,夫妻双方更加注重情感交流,二人世界,家庭旅游成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婚姻调试能力不断提高,使家庭生活更加丰富,新鲜和幸福。

婚姻中男女更加平等,与妻子共同承担家务的丈夫受到更多的尊重。

(2)核心家庭继续增加,扩大式家庭的血缘亲情关系日益重要。

家庭结构小型化,随着工作于经济压力的增加,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有上升的趋势,单身不婚者增多;同时,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城市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相对冷漠,人们又开始将感情需要投向家庭。

春节期间一个个核心家庭聚集成扩大式家庭,人们尽情感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2008年成为法定假日,为扩大式家庭的相聚提供了条件。

(3)家务劳动普遍电气化,强度降低,时间缩短,夫妻因家务劳动导致矛盾减少,家务劳动呈现社会化趋势。

(4)社会对婚外恋继续保持宽容态度,人们对婚姻的责任感更多来源于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修正,而不是迫于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

协议离婚,试离婚将成为离异的首选,离婚率仍呈上升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两大趋势
沈崇麟
父系夫权制家庭是单系偏向(丈夫)的家庭,家庭的建立、延续、家庭事务和亲属往来都以男性家庭成员为轴心。

根据笔者以往和最近的调查发现,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单系偏向的家庭制度正在逐渐被双系并重的新型家庭制度所替代。

本文将用笔者最近一次调查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本次调查的三个初级抽样单位是北京市、河北省易县和江苏省太仓市,三个调查地的选择是非随机的。

在三个调查地中,北京市的样本是所谓城八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年龄在60岁以下的城市已婚人口,而河北易县和江苏太仓,则是60岁以下的已婚农村人口。

北京、易县和太仓三地样本容量分别为800(人/户)、400(人/户)和400(人/户)。

本次研究发现了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两大趋势。

婚后居处变迁:从夫居转向从愿居
所谓婚后居处是指婚姻当事人在成婚之初的居住形式。

在夫方父系的家庭制度下,只要条件具备,一般来说都从夫居,即在结婚之初,夫妻一般都随男方的父母居住,尽管有时也会有从妻居(招女婿),但这通常被看做是例外。

这种情况在当今的中国城乡社会似乎正在发生变化。

调查数据显示,在三个调查地,无论是希望的婚后居处还是实际的婚后居处,住男家已不是婚姻当事人对婚后居处的唯一选择。

调查对象在婚后希望居处的选择中,选择住男家、住女家、自立门户的百分比分别为46.98%、5.66%、46.73%;在婚后实际居处上,选择住男家、住女家、自立门户的百分比分别为59.34%、8.8%、30.72%。

由此可看出,无论希望的婚后居处还是实际的婚后居处,选择独立门户的婚姻当事人的比例都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与此同时,无论是希望的居处还是实际居处,住女家也都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其中比例最高的太仓,希望的居处和实际居处的住女家百分比,分别为13.1%和14.39%。

总的来说,在各调查地,婚姻当事人在婚后居处的选择上,呈自立门户、住男家和住女家三花齐放的态势。

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调查对象中,希望的婚后居处中自立门户的比例明显高于实际居处,而希望居处中的从夫居和从妻居,则低于实际居处。

这反映了希望和现实之间的差别。

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是住房条件,即婚姻当事人希望自立门户(主要指城市),但是没有住房,其次是双方父母的意愿。

尽管如此,调查数据至少表明,当今的中国社会,婚后的实际居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婚姻当事人的一种主动选择。

在三个调查地,地区间和城乡间在婚后居处选择模式上存在着差异,之所以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传统的“从夫居”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婚姻当事人的意愿、当事人本人和双方家庭的实际情况(婚姻当事人和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双方父母的身体情况等)和当地的婚俗或亚文化。

地区间和城乡间虽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新房主要由男方准备,即使婚后选择独立门户,新房大多亦由男方准备,在这里,男方是指未来的丈夫和他的家庭。

正因为如此,
无论是希望的居处还是实际居处,住男家比例往往都高于住女家。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住男家已非传统意义上的住男家。

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现在住男家的新家庭都存在比较高的自主性,并不隶属于男方的家庭。

而且,通常在婚后若干年后,他们都可能脱离男方父母的家庭,成为与男方父母家庭毗邻而居的独立家庭。

综上所述,有理由说,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婚后居处的选择已经是婚姻当事人根据自身和双方家庭的实际情况作出的一种策略化选择。

从夫方单系转向夫妻双系
在中国社会,很长时间以来,夫方父系的主干家庭是中国社会中家庭结构的基本模式。

在这种家庭中,父母为其儿子娶妻生子,绵延自己家庭之干,将其女儿嫁到婿家,在婿家相夫教子,绵延婿(夫)家的家庭之干。

这一过程是由长而幼有序进行的,通常在兄弟成婚后,兄长便与父母分家另过——于是一个中国式的核心家庭便诞生了。

也就是说,在以往的中国社会,核心家庭是由主干家庭派生的。

而当今的中国社会,这种情况正在变化。

调查数据显示,三地与丈夫父母同住的比例都高于与妻子父母同住的比例,但在三地,调查对象家庭与妻子父母同住的人数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比例,其中比例最高的太仓已达到20.5%,最低的易县也达到了7.25%。

北京、易县、太仓主干家庭比例分别为28.14%、37.75%、86.75%,太仓的比例非常高。

这一事实说明,在调查地,基本家庭结构并不存在家庭核心化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主干家庭仍是三地社会的基本家庭结构形式。

但数据显示,妻系的主干家庭,即与女方父母或已婚女儿组成的主干家庭,在北京、易县和太仓的百分比分别为10.13%、9.5%和28.25%。

而妻系主干家庭在主干家庭中的百
分比,在北京、易县和太仓三地分别达到了36%、25.17%和32.56%。

这就是说,在主干家庭中,有1/3左右是妻系主干家庭。

这说明,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传统的夫方单系的主干家庭,已经转变为今天的夫妻双系的主干家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07月2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