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常用修辞手法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
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
比喻: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以形象化地表达意思。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性质或行为,使其更生动形象。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或结构,使句子更加平行,增强语气。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某种感觉或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
对偶:将相对或对立的两个概念进行并列,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对比或平衡。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常用于加强语气或引起读者的思考。
设问:作者在文章中提出问题,但并不回答,留给读者思考或引起共鸣。
比拟:通过比较两种事物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来突出某种特征或意义。
抒情: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情或情感,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情感共鸣。
双关:一句话或一词具有两种或多种意思,形成一种幽默或讽刺效果。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在语言表达中起到丰富语言、增强表达力、引起读者共鸣等作用。
在写作或阅读时,合理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够提升文章的质量和艺术性。
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及练习

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及练习在写作中过程中,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变得更生动,读起来有一种美感。
那么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及练习,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及练习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二、练习(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 )(二)、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 )(三)、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
语文修辞手法

语文修辞手法语文修辞手法一般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反语、映衬、设问和反问、拈连和仿词、移就、对偶、排比、回环、层递、反复、古诗文修辞〈1〉比喻1、定义:就是打比方。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格式。
2、明喻: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比喻词(像、如、似、似的、好像、一样等)都出现的比喻。
3、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不出现的比喻。
代替比喻词的词语是:“是”、“就是”、“成了”、“成为”、“等于”等。
4、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例:王老师的办公桌上,高高耸起了一座大山。
5、比喻的特殊格式(1)引喻:柴多火焰高,人多主意好。
(2)较喻:可是在中国,那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3)修饰喻:偏见的树,在王教授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4)同位喻:祝愿祖国母亲繁荣昌盛!(5)否定喻: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像钢铁那样。
6、使用比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事物,但在某一点(或几点)上极其相似。
(2)要用具体比抽象,用浅显比深奥,用熟悉比陌生,让人容易理解,使人容易接受。
(3)比喻要新颖,不落俗套。
7、比喻的口头描述妹妹的脸蛋像苹果一样红。
把脸蛋比作苹果用苹果喻(比喻)脸蛋把脸蛋喻为苹果8、几种假冒比喻(1)他长得像他爸爸。
(同类作比)(2)何首乌根像人形。
(形状同类作比)(3)他好像刚才出去了。
(表示推测,没有喻体)9、比喻的作用(1)可以使语言形象化。
(2)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场。
〈2〉比拟1、定义: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特性,主要是为了把人的感情寄托于事物,使人的感情得到更为充分的抒发;同时也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活泼一些,使读者感到亲切有趣。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修辞手法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自问自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今天陈老师就讲一讲其中四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1 、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义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需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修辞手法,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
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6.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7.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8.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9.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10.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一起对照。
11.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意思相近相关或相反的。
12.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1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15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象地描绘另一个事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例句:她的眼睛像一泓清泉,透出了智慧和温柔。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感到亲切和生动。
例句:花儿欢快地摇摆着身姿,迎风嬉戏。
3.夸张:为了加强描述效果,对事物进行放大描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句:她一笑,整个世界都显得格外美丽。
4.人称借代:用第三人称代替第一、第二人称,使表达更加客观冷静,加强说服力。
例句: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反问:用疑问句的语气提出肯定或否定的问题,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思考。
例句:你以为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吗?6.排比:用同样的结构和句式来连续表达几个内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亮点。
例句: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花开芬芳,鸟语鸣唱。
7.对仗:通过对称排列的句子或词语,使文章更加平衡,增强表达的力量和美感。
例句:日出东方,日落西山。
8.借代:用一个事物代指另一个事物,借助相似的形象和特点,加深描述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
例句:她的歌声如同飞翔的鸟儿,轻盈而美好。
9.重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句子或句型等,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句:他努力、他拼搏、他从不放弃。
10.头韵:在句子开头使用相同的辅音或辅音组合,使句子更加鲜明和有吸引力。
例句:腾飞的燕子,远去的背影。
11.倒装: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颠倒,使句子更加突出或具有强调作用。
例句:高高的大山,直插云霄。
12.排比句:将相同或类似的句式排列在一起,增加语言的力度和表达的感染力。
例句:我千方百计努力奋斗,只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我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只为了争取更大的进步。
13.比较: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差异或相似之处,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描述效果。
例句:她的微笑如同春风拂面,温暖而迷人。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
❖ 比喻 ❖ 拟人 ❖ 夸张 ❖ 排比 ❖ 设问 ❖ 反问 ❖ 对偶
比喻: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 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这个“不同事 物”指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例:1、走了许久,我们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 带子。
例:1、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 什么错?”
2、秦始皇的兵马俑怎能不让全世界惊叹?
对偶句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 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
1、满招损,谦受益。(反对--意义相反,互相映照。)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串对--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 因果等关系。)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例:1、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练 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2、红褐色的河水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 震耳欲聋。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 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作 用是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 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
2、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 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修辞手法知识点(附习题+解析)

一、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1.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甲事物喻乙事物。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词联结。
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被堆成雪白的山冈。
③借喻。
典型形式: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如:“闭着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同一个本体。
如:瞧,那骑着自行车翩翩而来的一群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3)比喻的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1)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使用时注意事项①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感情相悖)②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
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比喻)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拟人)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反问)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 树根,钻树心。(拟人)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 篮”呢?(反问) 16、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排比)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拟人)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夸张) 19、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设问) 20、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 千。(排比)
21、成千上万的笑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地方,安闲地欣 赏这属于它自己的王国() 22、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23、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碰到蓝天。() 24、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 25、这是一份伟大的遗产,它是我们人民最宝贵的财产,难道 还有人感觉不到吗?() 26、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的恍惚入了梦乡。() 27、海在我们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28、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29、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30、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 树根,钻树心。()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 篮”呢?() 16、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19、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20、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 千。()
高一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一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语言表达中运用的一些技巧,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丰富表达,增加语言的艺术感和感染力。
下面是小学语文中常见的15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具体生动。
比如:“他是个守望者,像一只忠诚的狗。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属性,使得表达更具有情感色彩。
比如:“春天向大地微笑。
”3.夸张:夸大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形象感。
比如:“他一口气喝了一大桶水。
”4.对比: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差异,突出方面的特点,增加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
比如:“黑夜中的小树,像孤独的竖琴。
”5.排比:在表达的过程中,通过列举多个相同类别的事物,增加表达的张力和力度。
比如:“红色的花朵,红色的夕阳,红色的梦境。
”6.比拟: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其中一种情感或特点。
比如:“她的笑容像清泉,流淌在阳光下。
”7.借代:用一个代表事物取代另一个,以便能更好地表达出意思。
比如:“春天的脚步渐近了。
”8.重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以加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记忆力。
比如:“飞舞的红旗,飞舞的花朵,飞舞的梦想。
”9.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冲击力。
比如:“难道我会放弃吗?”10.设问: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比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11.比较: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不同或相似之处,进一步凸显其中的特点和意义。
比如:“没有黑,白就不会那么明亮。
”12.倒装:改变语序,使得表达更具有冲击力和引人注意力。
比如:“唯有坚持,才能成功。
”13.借光:通过映射或借用其他的名人、作品等的形象,来为自己的内容增色,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比如:“她的笑容像蒙娜丽莎一样迷人。
”14.借古讽今:通过引用古代经典的故事或典故,来表达对现实的批评、思考、警示或启示。
小学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的事物去描写抽象的事物。
作用: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天空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2、拟人: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例句: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对你微笑。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句: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蟋蟀有特别好的建筑工具吗?没有。
6、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7、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
(《白公鹅》)8、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都有哪些修辞手法是我们语文课程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哦!下面是由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中的修辞手法都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舛互。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初中语文24种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24种修辞手法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小学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小学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一、比喻比喻就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把甲比作乙,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①被比喻的事物(称为“本体”);②用来作比喻的事物(称为“喻体”);③“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等)。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二、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夸张夸张指为追求其中一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四、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2、排比的几种形式a、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高中语文16种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涵盖了丰富而广泛的技巧,下面列举了16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外一个事物,突出所表达的意思。
2. 拟人:给非人物质灵性特征,并用人的方式表现。
3. 象征:用某种具象的形式表示抽象的意义。
4. 暗喻:隐含地说明事物的意义,不直接或明确说明。
5. 借代:用与所要说明的意思有相似或相关的代替词汇来表示。
6. 夸张:对事物的某些特点或现象进行加强处理,以引起注意。
7. 排比:在一系列或连续的描述中使用同样的结构。
8. 对仗/对偶:用相对的词语或结构来表达相同的或类似的意义。
9. 反问:用疑问的语气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10. 具体描写:用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意义。
11. 借题发挥:以某一题目或事件为引子,铺陈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12. 留白:留下一些内容(如信息或细节),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想象。
13. 幽默:利用巧妙、新颖的语言组合及情境设计,产生幽默效果。
14. 夹叙夹议:在叙述过程中,插入议论、感叹或说明。
15. 僻词:使用罕见或不常见的字词,以激发阅读者的好奇心或重视。
16. 指事:用具象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意义。
以上这些修辞手法都是高中语文学习中重要的内容。
掌握这些技巧有助于提高写作和阅读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中常用修辞手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
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一)比喻
【概念】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形式】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明确包含比喻词,如: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等。
)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二)比拟(可细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概念】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蜡炬成灰泪始干。
2、拟物:【概念】把人当物写拟物。
【例句】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三)夸张
【概念】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分类】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概念】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概念】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
(1)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2)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3、超前夸张:【概念】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四)排比
【概念】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
【作用】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例句】
(1)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五)对偶
【概念】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满招损,谦受益。
(六)反复
【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例句】
(1)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
(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反复和排比的区别】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七)设问
【概念】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八)反问
【概念】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九)引用
【概念】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作用】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例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十)借代
【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
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句】
(1)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2)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袁世凯代钱) (3)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4)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5)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十一)反语
【概念】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作用】增加语言的战斗力,鲜明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幽默风趣感。
【例句】(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十二)对比
【概念】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注意】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作用】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例句】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十三)顶针
【概念】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
【例句】
(1)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2)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3)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4)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5)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6)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