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偏移之谜

合集下载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ppt课件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ppt课件

20
(1)民国时期北京城中轴线沿线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 (3)中轴线北延
21
如果说元、明、清三代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建 设时期,那么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则是北京城传统中 轴线的破坏与复兴时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圄联 军入侵北 京,中轴线也开始遭受一定程度 的破坏。民国期间, 中轴线上保护的工作 居多.但改造仍不可避免。这 段时间,北 京的中轴线开始改变,故将清末到19 49年建国前归为一个阶段,期间中轴线上的变 化 可从保护和改造两个方面来记述。
26
第四,地安门至鼓楼前大街面貌全部更新。 第五,紫禁城南部开放为古物陈列所,成立故宫博物院。
27
民国期间对待中轴线的态度是“保护,为我而用”。 对中轴线上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体现了这条历史轴 线在城市的地位依然重要,适当的改造并设有削弱它 的重要性,现代交通的发展又起到了发展、加强中轴 线的作用。
22
一:保护
保护和修缮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轴线上重 要建筑的修缮维护,中轴线道路的展宽、修建及街 道两侧市容的维护.中轴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建 造.中轴线两侧重要建筑、道路的修建和控制。
二:改造
中轴线上的改造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交通原因,需 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拆除等。
23
一:保护
24
二:改造
25
5
(1)确立与建造 (2)演变与形成 (3)继承与发展
6
7
北京中轴线的历 史可上溯到元朝, 其形成与元大都 的规划建设密切 相关。至元四年 (1267年),在金 代琼华岛离宫(现 在北海公园)的基 础上, 开始营造 都城 。
8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中 ,首先于积 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 心(相当今鼓楼处), 设中心台, 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 切积 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 后门桥处), 引一条正南正北的 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 就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 之始 至元二十二(1285年)元大 都整体(包括城郭)基本竣工 。

北京中轴线和子午线偏差

北京中轴线和子午线偏差

北京中轴线和子午线偏差
北京中轴线和子午线的偏差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事实上,北京市的中轴线并不与地理上的子午线完全吻合,存在一定的偏差。

地理上的子午线是经过地球上北极和南极的纬度线,将地球等分为东西两半。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规划考虑,北京的中轴线在建设时被略微偏移了一些。

根据相关研究,北京市中轴线的偏差大约为0.3度左右,相当于地理上的子午线位置向东偏移了约20公里。

这意味着北京的中轴线与地球上的子午线并非完全一致。

这种偏差在一些历史文化建筑的布局和规划中有所反映,例如紫禁城和天安门广场沿着中轴线布置,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完全位于地理上的子午线上。

这种偏差主要是出于历史文化和城市规划的需要,并没有对导航或其他实际应用产生太大的影响。

它也成为了北京城市特色和魅力的一部分。

正蓝旗元上都,在这里揭开北京中轴线指向之谜

正蓝旗元上都,在这里揭开北京中轴线指向之谜

正蓝旗元上都,在这里揭开北京中轴线指向之谜站在元上都的断壁上,风从墙头吹过,撩起鲜红蒙古袍的一角。

那野风呼啸的声音,向草原上悠扬的长调,拂过大地飘向远方。

于是,我被这眼前的景象深深的感染,仿佛回到了那辉煌的元朝。

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征服欧亚大陆,攻城掠地,开疆拓土;那种气魄开天辟地,前无古人。

这里曾经是通向皇城的城门,有多少王公大臣,商贾文人来往于此,踏出了那千年不朽的传说。

而马可波罗也是从这里走进中国,又从这里将东方的梦幻世界介绍给了欧洲。

2017年10月13日,踏着马可波罗的足迹,我们波罗环球旅行家来到了这里,夕阳下被这壮阔的废墟震撼,虽已断壁残垣,但是你能够想象到当年那种歌舞升平,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那些宫廷往事和市井故事在这里上演了几百年,有些流传至今,更多的归于尘土,烟消云散。

站在大安阁遗址上,向南望去,距此270公里就是首都北京。

一南一北,一座元上都城,一座元大都城,成为了元朝的两座首都。

翻阅历史,有这样的记载,蒙哥做了大汗,封忽必烈为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并且授权让他筑城开府,1256年委派刘秉忠规划建设,建成了忽必烈的首府,命名为开平。

不久蒙哥征战蜀地的时候死去,忽必烈于1260年在开平继位大汗,1263年又将开平升格为上都,1264年忽必烈决策向南发展,于是命刘秉忠在金中都故地燕京,也就是北京的广安门一带筹建中都,但是后来因为金中都城垣败坏,实属不易在此基础之上兴建土木,于是刘秉忠经勘测改在燕京东北方另建新城,1276年元大都建成之后,元朝实行两都巡行制,冬夏轮番来往于大都和上都,冬天在元大都办公,所谓的冬都,那么上都就是夏都。

也许你对刘秉忠所知甚少,那么郭守敬应该是耳熟能详吧,对,他们两个就是一个朝廷的同事。

刘秉忠与我还算老乡,他是河北邢台人,一个对忽必烈,乃至整个元朝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物。

他曾被忽必烈倚为重臣,为忽必烈取得汗位立下不朽功勋;在忽必烈建立元朝及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他谏言忽必烈“采汉法,以儒治国”,提出“马上取天下,不可马上治”的治国理念,对于元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呢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呢

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呢北京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呢?现存的北京中轴线,是当年建造元大都的时候就确定下来的,后来历经明清两代都城未曾改变。

当年的元朝重臣刘秉忠在规划设计元大都时,首先就确定了中轴线的位置,那就是今天的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神武门、地安门鼓楼、钟楼正门的门缝连接线。

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中,曾在中轴线的两个不同的地方分别挖出一只石鼠和一匹石马。

在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这也就暗示着中轴线实际就是沿着子午线的方向。

关于中轴线是歪着的,是一位叫夔中羽的老先生发现的。

他在观察巨幅的《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时候发现有点不对劲。

他说,当他的目光沿着中轴线一路北上时,“不知不觉的,脑袋有点儿向左歪。

”为了证实他的发现,夔中羽先生找来了大比例尺北京地形图,在地图上进行了测量。

后来还特意在永定门城楼下向北的甬路上,做了一次“立竿见影”试验。

结果证实了中轴线沿子午线逆时针偏移了2度十几分之多。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因为古人的测量不精细,将子午线侧偏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元朝的刘秉忠和其他几位设计皇城的人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天文、数学和大地测量家。

而且同样由刘秉忠主持修建的元上都,完全符合正南正北走向。

元上都建成后,大都晚了好几年才开始修建,还是由刘秉忠监筑,却将大都的中轴线测算偏离了子午线2度多,这是绝对是有什么原因的。

后来,夔中羽先生和同事聊天时,偶然想起古代建筑的方向有时与远方的地物有关。

这让他心中一亮,他想到,元起源于蒙古。

北京中轴线向北、向蒙古延伸,会不会指向元的什么地方?夔中羽立刻找来有关的9张大比例尺地形图。

经过连续测算,他惊奇地发现:北京中轴线往北延伸,它的延长线直指古开平。

而古开平不是一般的地方,它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发祥地,元上都的所在地!为了证实这一点,2004年11月,夔中羽来到现称“兆奈曼苏默”的古开平元上都遗址实地测量。

在元上都东郊,夔中羽用GPS卫星定位仪,使自己站到由北京向北引过来的延伸线上。

北京中轴线偏移之谜

北京中轴线偏移之谜

北京中轴线偏移之谜不久前,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要将中轴线历史建筑群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启动申遗工作,使得中轴线文化再一次吸引了公众的目光。

提到北京中轴线,一位叫夔中羽的老学者曾在七八年前曝过一场“公案”,但对其中细节,知道的读者并不多。

皇帝龙椅不能歪,中轴线原本应该沿着子午线指向正南正北如果要问,北京中轴线的方位指向是什么?你很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正南正北呗。

的确,你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

现存的北京中轴线,是当年建造元大都的时候就确定下来的,后来历经明清两代都城未曾改变。

当年的元朝重臣刘秉忠在规划设计元大都时,首先就确定了中轴线的位置,那就是今天的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神武门、地安门鼓楼、钟楼正门的门缝连接线。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中正”的观点一直贯穿其中。

更何况,这条中轴线非同小可,故宫就是以此中轴线的位置次第铺展建造的。

换句话说,元、明、清三代历朝皇帝的龙椅就摆在这条中轴线上。

如果中轴线的指向不是正南正北,岂不是说,皇帝的龙椅都坐歪了吗?还有一条依据可以支持你的判断。

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中,曾在中轴线的两个不同的地方分别挖出一只石鼠和一匹石马。

在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这也就暗示着中轴线实际就是沿着子午线的方向。

这里我们要稍微做一点科普了。

什么是子午线呢?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来讲,子午线就是地球的经线,是代表一个地方正南正北的方向。

中国古代没有经纬度的说法,只是将周天分成十二份,用十二个地支来代表。

正北方用“子”来代表;正南方用“午”来代表。

不管站在什么地方,凡是由正北到正南的中正线都称子午线。

因为古代建房乃至建造皇宫署衙多为坐北朝南,所以风水术语上便叫做子山午向。

所以,恭喜你,你认为中轴线的指向是正南正北应该是正确的。

为设计航拍中轴线建筑的飞行路线,发现中轴线有点向左歪但是,有一个叫夔中羽的老先生,却在七八年前发现事情有点儿不太对劲儿。

北京“中轴线”“龙脉之谜

北京“中轴线”“龙脉之谜

北京“中轴线”“龙脉之谜北京城作为明清两代的都城,拥有很多辉煌的古代建筑,尤其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可为美轮美奂。

这些古代建筑历经数百年岁月能够留存至今非常的不容易。

特别是在日寇侵华期间,可移动文物能够转移保护,那些无法迁移的古代建筑可怎么办呢。

今天这条中轴线上的一些古代建筑已经消失不见,幸运的是在一套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轴线测绘图中还可以看到它们绚丽的身姿。

说起这套图纸的测绘,不得不提到一个叫朱启钤的人。

朱启钤,古建筑学家,曾任北洋政府官员,退出政界后于1930年创立中国营造学社,专门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工作。

1934年,中国营造学社开始对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开始第一次测绘,负责工作的正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可惜这次测绘很快因日寇侵华被迫中断了,测绘图纸也不幸再一次水灾中遭到毁损。

眼瞅着北京城的战争气氛日益浓厚,朱启钤终于启动了第二次测绘行动,共得图纸七百余张。

这套测绘图分藏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两院合并出版了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

这些尘封了七十多年的图纸或黑白实测,标注有准确数据,或彩色渲染,生动立体给人直观感受。

绘图的纸张当时全部采用德国进口的橡皮图纸,绘图人员用鸭嘴笔,细细地将北京中轴线上南至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所有重要建筑依依写真于图上。

也许有人奇怪,北京城拥有无数壮美的古代建筑,朱启钤为何如此钟情于北京中轴线呢。

因为这套北京中轴线的开始测绘时间是1941年,结束的时间是1945年。

短短的四年多的时间里,如果要把北京城所有的古建筑测绘好其实是不可能的。

梁思成先生曾说,这条中轴线是非常有味道、有韵律的,它串起了北京城中轴的脊梁。

所以选择这条中轴线进行测绘,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内容上,还是当时的测绘技术上来说都是比较合适的。

专家考证,以中轴线来组织城市布局最早形成于西汉晚期。

此后魏晋时期的洛阳城、隋朝的大兴城、唐代长安城,一直延续到明清的北京城,都是采用了中轴线的城市布局。

在中国古代帝王眼里,这条城市中轴线的意义似乎并不简单。

解偏离的中轴线之谜

解偏离的中轴线之谜

解北京城区偏离的中轴线之谜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2011年4月5日这一期的《走遍中国》栏目,播出的是一篇题为“偏离的中轴线”的纪录片。

片中介绍的是北京的一个学者,发现贯穿于北京皇城并由此而延伸的一条中轴线,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正子午线。

而事实上是:以面南而言,这条中轴线向左偏了两度。

子午线,就是一条由正北到正南的中正线,又叫0度经线。

世界上,将全球划分为360度,人为地将0度经线定在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

中国古代没有经纬度之说,而只是将周天分成十二份,用十二个地支来代表。

正北方,用“子”来代表;正南方,用“午”来代表。

不管站在什么地方,凡是由正北到正南的中正线都称子午线。

因为古代建房及至建造皇宫署衙多为坐北朝南,所以,风水术语上便叫做子山午向。

自蒙古人定鼎中原,在北京建大都,建皇宫时自然也要按照汉文化的坐北朝南而建。

所谓“面南而王”就是这个道理。

按照人们普遍的认识,既然要面南,自然就要朝正南,也就是皇宫要坐在不偏不欹的正子午线上。

然而,近日一个叫做夔中羽的学者,发现北京的中轴线并不是正子午线。

由此,这期节目的编导及记者采访了许多专家和学者,以期求得答案。

得到的解释,是各有不同:有人认为是汉人不满蒙古人的等级制度而故意不给他坐在中正线上;有人认为是那时候的仪器不精确;有人认为是地球在转动时有极移现象,从而造成偏离了正子午线;有人认为正子午线代表的是上天,只有神权才配用,而皇权只能偏一点;而“发现”这个“秘密”的夔中羽先生则认为偏离的中轴线是为了对应元上都。

等等等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个专家的解释又被那个学者驳斥了,那个学者的论据又被这个专家推翻了。

最后,这期节目在末了的解说中,只得说这个谜团还须留待以后来解。

要解开这个谜团,首先,就必须要把设计者弄清楚。

元大都的设计者,电视上或者说学者已经找出来了,那就是刘秉忠。

只是,刘秉忠的动机没有弄清楚。

他到底是有心害元朝统治者还是确实要这样才好呢?要得到这样的答案,我们必须了解他。

冷知识北京故宫中轴线歪了,竟然比正北方向偏了2度!

冷知识北京故宫中轴线歪了,竟然比正北方向偏了2度!

冷知识北京故宫中轴线歪了,竟然比正北方向偏了2度!展开全文冷知识|故宫中轴线是歪的,偏离子午线2度故宫中轴线,古都中轴线的核心地段许多人都熟悉,无论是元大都,还是明清北京城的格局中,都有一条中轴线。

中轴线,实际上并非一条画在地面上的线,它是一条看不见,但决定了中轴和两侧建筑朝向。

大殿、龙椅的朝向,也以中轴线为准。

在人们印象中,这条轴线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即与某条子午线,也就是经线重合。

精确地测绘则告诉我们:这个印象是错误的。

当然,在方向标准的地图上,我们肉眼仔细看,也可以看出有偏差。

中国城市的中轴线,目前发现最早的实践案例是北齐时期的邺城,遗址在今河北省最南端漳河畔,临漳县的平原田野上。

“邺城模式”问世之后,中国历代皇规划时多有中轴线。

隋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无不如此。

北京的南北中轴线,依旧作为活着的遗产,留存至今。

梁思成曾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书如此描述中轴线:我们可以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

在门前百余公尺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做了前卫。

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

过了此点,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的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

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

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着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

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

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远距离重点的呼应。

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

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也恰到好处地结束了。

北京中轴线冷知识

北京中轴线冷知识

北京中轴线冷知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北京中轴线那些超有意思的冷知识。

你们知道吗,这条中轴线就像是北京城的脊梁!它从南边的永定门一直延伸到北边的钟鼓楼,哇塞,那可真是长长的一条线呀!比如说,咱去故宫玩,那走的好多路可都在中轴线上呢。

就像咱走路要有个方向一样,中轴线给北京城指引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方向。

咱再说说中轴线上的那些建筑,那可都是宝贝呀!就拿天坛来说吧,那可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神圣得很呢!你想想,皇帝都在那祈求上天保佑,多牛啊!难道你不想知道皇帝在那都干些啥吗?还有那太和殿,宏伟壮观得让人惊叹!站在那前面,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好渺小呀。

哎呀呀,还有个有趣的呢,中轴线左右两边的建筑也有讲究哦!难道不像是人有两只手一样,得对称才好看呀。

这可体现了咱老祖宗的智慧呢!这中轴线就像是北京城的大主角,两边的建筑都是它的配角,一起上演着北京城的故事。

你们说,这条中轴线是不是超级神奇?它承载着咱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见证了无数的故事和变迁。

每次走在中轴线上,我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感觉自己穿越了时光,回到了古代。

我觉得北京中轴线就是北京的灵魂所在呀,它让我们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情。

所以呀,大家一定要好好去感受感受它的魅力!。

北京城为何不是完全正南正北,且有一角缺陷?

北京城为何不是完全正南正北,且有一角缺陷?

北京城为何不是完全正南正北,且有一角缺陷?北京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政治中心,包括外城和内城,内城包括皇城,皇城包括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

北京城作为明清两朝的政治中心,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皇家的尊严,其建筑风格和风水布局都是非常有讲究的,是经过无数风水大师严格筛选和层层把关,不容有一丝偏差。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

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古代皇城的修建用的是肯定是最好的工匠,保持最高水准。

然而,从地图上看,故宫的中轴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微微偏西。

而且,紫禁城西北角并非方方正正,而是缺了一角。

从文化层面来看,古代历史上中国人都讲究中庸之道,几千年的发展之后中庸的意思有了许多含义,不偏不倚,处于中间地位,这是最基本的。

在这样的思想下,普通大户人家盖房都要求方方正正,且左右一定要对称,更不用说代表皇家的皇城了。

作为风水大师和顶级工匠,又怎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关于北京城轴线偏差和西北缺角的说法很多。

关于轴线偏移,史学家认为,北京城是在元朝期间开始兴建的,明朝初期在元朝基础之上扩建和改造的,如果追溯的话,应是是元朝在建造北京城时有一个说法,据史学家研究,古代君王信奉神权,固有“神权在上,地权在下”之说,皇权要让神权,所以北京城不会是正南正北,要偏离一些。

至于缺少西北角,有一种说法是紫禁城的设计原本是四四方方,但是当时的皇家要求更严格,要求对角线的相交一定要在金銮殿上。

但由于明清两代,北京城频遭地震破坏,并且每次西北角都被震坍塌。

根据风水大师所说,北京内城西北角缺一块,外城东南角缺一块。

这正好对应“共工撞不周山,天缺西北,地陷东南。

故宫竟是歪的!北京的中轴线为什么是偏的?

故宫竟是歪的!北京的中轴线为什么是偏的?

故宫竟是歪的!北京的中轴线为什么是偏的?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城市建设中,都有一条与子午线相吻合的中轴线。

北京作为兴建于封建王朝时期的古都,其中轴线也应当和子午线重合,呈“正南正北”的朝向。

然而,当你打开北京地图会发现,故宫并非“正南正北”,北京的中轴线也是偏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故宫全景其实,发现这一偏差的是一个叫夔中羽的老先生,他退休前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早在2004年的时候,夔中羽为了设计航空拍摄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准确飞行路线时,在仔细观察了巨幅的《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后,发现北京的中轴线有些许偏离。

北京的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时对大都的规划建设,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世界城市史上一条罕见的建筑轴线。

它从永定门起,经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全长7.7公里,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将外城、皇城和内城串联了起来。

可正是这条宏伟的中轴线竟然向逆时针方向偏了一点点。

古人的测量技术有误差?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精确的测量技术。

早在唐朝时著名学者一行大师,为了测量纬线长度,在河南很准确的测量了四个点的子午线。

在河南考古复原的宋朝皇城里,笔直的中轴线与子午线完美吻合。

北京子午线与中轴线的夹角不仅如此,由忽必烈的重臣刘秉忠主持修建的元上都,也符合正南正北的走向。

但元上都建成后,同样由刘秉忠主持建造的元大都,中轴线竟然偏离了子午线2度,个中缘由实在令人费解。

其实,有关中轴线偏离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的说是汉臣刘秉忠、郭守敬为反抗元朝统治而故意弄偏的。

还有的说是因为自然原因的破坏而发生的偏斜。

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中轴线竟遥指元上都?夔中羽老先生在探索中轴线偏离奥秘的过程中,曾惊奇的发现,中轴线竟遥指元上都遗址!元朝起源于蒙古,如果将北京中轴线向北、向蒙古延伸,延长线则直指元上都的所在地——古开平,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

元上都遗址据当地蒙古史学家介绍,兆奈曼苏默是元上都遗址所在地。

泉定北京中轴线的发现与验证

泉定北京中轴线的发现与验证

化石新知乡土地质泉定北京中轴线的发现与验证吕金波 彭年 张向前 刘颖华 孙彦超 王泽龙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北京中轴线”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2021年我们实施了“中轴线与北京湾:东方理想都城秩序的地理时空大背景”。

北京湾构成了北京的地理特征,永定河冲洪积扇和北京凹陷构成了北京中心城区的地质背景,中轴线构成了北京的文化特征。

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为中轴线申遗寻找地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科学依据。

我们发现“泉定北京中轴线”的客观存在并进行了科学验证。

大家都知道元大都建于元代,国名取自《彖》对《易经》注释中的“大哉乾元”。

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入大都,奠定了元大都人工水系的基础,然而他的老师刘秉忠规划了元大都,就鲜为人知了。

既然郭守敬是元代水利学家,那么他的老师就更应该重视地下冒出来的“泉”。

刘秉忠按照《周礼•考工记》的“三经三纬”规划了元大都、按照后天八卦命名了城门。

我们推测刘秉忠按照“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的风水学原则、利用燕山脚下的秦城泉和平原小丘的小汤山温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数学原理、向南延伸规划了元大都的中轴线。

下面从中轴线概念的提出、中轴线下的地质背景——永定河冲洪积扇和北京凹陷、中轴线的方位、中轴线向北延伸经过小汤山温泉和秦城泉4个方面寻找古人“泉定中轴线”的依据。

中轴线概念的提出古籍中没有“中轴线”的描述。

1951年4月《新观察》第2卷7-8期,发表了梁思成的文章《北京——都城规划的无比杰作》,首次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的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

但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该文章的“跋”注:“本文虽是作者答应担任下来的任务,但在实际写作进行中,却是同林徽因分工合作,有若干部分还偏劳了她,这是作者应该对读者声明的”。

解秘北京中轴线

解秘北京中轴线

解秘北京中轴线解秘北京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

然而经过测量发现这条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与子午线有所偏离。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33位皇帝的宝座不是都歪了吗?为什么中轴线会偏离子午线?是古人有意为之?还是测量出了问题呢?这里一定隐藏着什么玄机。

说到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一谈它的建筑规划,大家恐怕都会想到中轴线这个最重要的建筑特征之一了。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往北经过正阳门、紫禁城、景山、钟楼、鼓楼,全长大概是7.8公里。

以紫禁城为中心,从而成为当时连接南北城的主线,时至今日这条中轴线仍旧起着脊梁的作用。

这条中轴线,它并不是一条具体的线,而是相对比较抽象的,因为在它上面有了一些非常独特的建筑形致,才让我们看到了形迹,因为起伏而显示出跳动的乐章。

我们国家的很多城市都有中轴线,而且往往和子午线相一致的。

子午线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连接南北两极的经线。

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中,曾经挖出一只石鼠和一匹石马,这两件孤立的文物分别在中轴线的两个不同的地方。

中国古代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暗示着中轴线实际上是城市的子午线。

北京城它是一个帝都。

元、明、清三代33个皇帝都在这里面南背北称帝。

但是,有一位老先生经过非常认真的研究之后,却发现,他说中轴线并不是和子午线完全吻合的。

这么一看33位皇帝他们的宝座有可能都坐歪了。

而北京城也就不是正南正北的了。

那么他的这个理论到底有没有道理,事情是否真的如此呢? 惊奇的发现 夔中羽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由于一直从事空中遥感摄影以及测绘地图的工作,使得他对地物目标有着浓厚的兴趣。

一次要拍摄一张北京的全景鸟瞰图,他先找来了一张航空影像图,航空影像图是航空摄影的相片经过处理,镶嵌起来的俯视图。

面对高清晰的图像,夔中羽琢磨应当从哪里开始拍摄呢。

此时他开始关注起北京城中直通南北的中轴线。

看着看着他猛然发现这条线并非正南、正北的,而是有所偏移! 夔中羽知道地图是按照地理坐标严格控制制作的,应该不会有问题。

北京城的中轴线为何是偏的!难道是古人有意为之?

北京城的中轴线为何是偏的!难道是古人有意为之?

北京城的中轴线为何是偏的!难道是古人有意为之?北京城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

北京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的规划设计,到明清两朝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它是世界城市史上非常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汇聚了北京古代城市建设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几百年变迁。

北京中轴线对于这条中轴线,梁思成先生曾这样赞美道: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然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宏伟壮丽的中轴线竟然和后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发现这个玩笑的是一个叫夔中羽的人。

夔中羽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两弹一星”工程中都作出过很大贡献。

夔中羽2004年,夔中羽为了设计航空拍摄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准确飞行路线,拿了巨幅的《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仔细观察。

当他的视线沿着影像图的北京中轴线“一路北上”时,脑袋竟不知不觉偏向了左侧,这使他感到非常惊讶,中轴线应该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啊,“难道是空拍出了问题?”“拿地理坐标一印,它竟然偏离子午线两度十几分,但不到两度半”,夔中羽后来回忆说,在对全景图做出测量后,他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

明显能看出中轴线与子午线之间存在偏角这“两度多的偏离”曾经令夔中羽一度对影像图的精确度产生质疑。

地图是按照地理坐标严格控制制作的,应该不会有问题,想到这里,夔中羽马上又找来了北京的卫星影像图。

在卫星影像图上,他发现中轴线也是偏离子午线的,他又买了多个版本的北京市地图,当中还包括北京交通游览图,发现中轴线都偏了一点,并且是向逆时针方向偏了一点。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元明清三个朝代的33位皇帝的宝座不是都歪了吗?为什么中轴线会偏离子午线呢?是古人有意为之吗?故宫全景为了解决之一谜团,夔中羽赶紧寻找那些地图制作者,待好不容易找到地图制作者之后,没想到的是,那些地图制作者跟他说,当初他们严格按照实地测量绘制地图,绘制出来后,也发现中轴线是歪的。

谁把故宫修歪了?将故宫中轴线向北延伸,意外指向一个地方

谁把故宫修歪了?将故宫中轴线向北延伸,意外指向一个地方

谁把故宫修歪了?将故宫中轴线向北延伸,意外指向一个地方故宫是我国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除了规模庞大之外,还有许多讲究。

其实不止是皇帝的住的宫殿,就算是古代的平头百姓也知道房屋的修建要坐北朝南,这不仅科学的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古人的观点,即南为尊,北为下,所以皇帝必须要坐在正北,面相正南以彰显其地位。

可是研究北京的地图,会惊讶的发现,故宫并不是正南正北的方向,它中轴线的连线与经线有着明显的角度,虽然偏差不大,却是一目了然,难道是古人修建时测量上产生的误差。

众所周知的是我国是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想找到正南正北其实非常简单,而且千万不要小瞧我国古人对天文地理的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的一次施工中,曾挖出过一只石鼠和一匹石马,这两件文物孤立存在于北京中轴线两个不同的地方。

天干地支中,鼠带表的是“子”,马代表的是“午”,如此暗示城市的中轴线应该是子午线,而子午线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连接北极和南极的经线,有这种知识的古人,怎么会犯这种将皇帝宫殿修偏了的事情?起初许多人并不在意这件事,但总有专家对此感兴趣,并且针对这件事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终勉强得出一个结论。

专家认为,故宫方向偏离正南正北这件事其实是从元朝便已经埋下的问题,虽然朱棣修建了故宫,可故宫实则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而来,元代时期北京成为元朝的首都,古代建城,首先要建立一个“中心台”作为城市的几何中心,当时元大都的中心点就是现代的鼓楼位置,确定中心之后,城市的中轴线和城池的位置自然也就随之确立,而且自此之后中轴线就没有变过,梁思成先生说:“背景独有的壮美秩序就是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因此后来故宫的修建也是遵循这条城市的中轴线,因此才会与经线有所偏差。

当然元朝建都的时候也不可能随随便便的出现这种偏差,其中肯定也有原因,而这个原因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元明清33位皇帝的宝座都座歪了,这显然不是一件小事,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否则即便是元朝也不可能不尊重中国严谨的建筑文化,更何况河南考古复原的宋代皇城模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城中那条笔直的中轴线,元朝的水平不可能还不如前朝。

北京中轴线上的趣闻

北京中轴线上的趣闻

北京中轴线上的趣闻
1.北京中轴线长达7.8公里,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2.第二代的中轴线建筑物全部向南半径700米的方向倾斜1度,传说是为了防止东北方风水不良影响。

3.故宫博物院原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的皇家宫殿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之一。

4.天安门广场长880米,宽5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也是中国的五个国家级中心城市广场之一。

5.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博物馆之一,拥有丰富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收藏。

6.南禅寺是北京八大胡同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

7.鼓楼原是北京城的标志之一,而钟楼则是与鼓楼刚刚相对的一处景点,它们被用来打响时辰。

8.大栅栏胡同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古铜器、景泰蓝、陶瓷器皿、古玩、特色食品等在这里琳琅满目。

9.马奶酒是中国内蒙古的一种传统饮品,也是北京特色美食之一,据说可以保健养生,驱寒暑,甚至治病。

10.现在,在北京中轴线上还可以看到许多祖先建造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础。

这条7.8公里的“北京脊梁”,为什么长达5000年?

这条7.8公里的“北京脊梁”,为什么长达5000年?

这条7.8公里的“北京脊梁”,为什么长达5000年?从来没有这样的一条线,在短短7.8公里的空间范围内,浓缩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

从600余年历史的故宫、天坛,到新时代的人民英雄纪念碑,7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在这里璀璨,它撑起了北京城的脊梁。

从上古时期的以中为尊,到北魏洛阳的铜驼暮雨、隋唐长安的朱雀大街,再到北宋的东京梦华,历代王都的营造智慧在这里凝聚,它是一首多元民族与文化交融的华章。

从车水马龙的地安门大街,到地平线上高达246.8米的奥林匹克塔,一个国家的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汇,它更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脉搏。

北京中轴线,串联起15处遗产点位。

地图来源/《中轴线》策划出品: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作者/帝都绘工作室,制图/九阳这便是北京的中轴线,梁思成先生笔下“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对称,是中国人的专属美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在中国人的传统哲学思想中,中庸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不偏不倚,是一种人人都拥有的秉性。

汉魏洛阳城遗址,贯穿城市的中轴线依稀可辨。

摄影/李文博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

在古时,这个名字代表着中原,是古人们生活的土地。

古人认为,这片土地就位于天地的中央。

它代表着我们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自信,逐渐成为了我们国家的象征。

何尊,最早的“中国”就出自这里。

摄影/动脉影,制图/九阳由“中”而产生的中式美学,代表着一种极致的对称。

其实,类似的对称审美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罕见。

像是希腊的帕提侬神庙、巴黎的卢浮宫,极致对称的几何外观,带给人一种和谐、庄严的心灵满足感。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却唯有中国,对于对称审美有着一种痴迷到近乎于虔诚的狂热,早已超出了一宫一室单体建筑的范畴。

就连整座城市,都围绕着一条统领全局的中轴线铺展开来。

据说这里是夏朝的都城,大禹的子孙们就在这里统治古老的中国。

摄影/李文博位于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遗址,据信是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距今已有超过3500年历史。

硬核科普:图解故宫“六大冷知识”

硬核科普:图解故宫“六大冷知识”

硬核科普:图解故宫“六⼤冷知识”【故宫冷知识之⼀:故宫博物院,不光包括故宫】除了紫禁城,今故宫博物院还包括端门⾄午门地段、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殿。

历史上,故宫博物院曾管辖过的地⽅还有太庙、景⼭、皇史宬。

【故宫冷知识之⼆:紫禁城中轴线是歪的】许多⼈都熟悉,⽆论是元⼤都,还是明清北京城的格局中,都有⼀条中轴线。

中轴线,实际上并⾮⼀条画在地⾯上的线,它是⼀条看不见,但决定了中轴和两侧建筑朝向。

⼤殿、龙椅的朝向,也以中轴线为准。

在⼈们印象中,这条轴线是正南正北⽅向的,即与某条⼦午线,也就是经线重合。

不过,这个印象是错误的。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夔中⽻测绘得知:故宫中轴线⽐⼦午线偏了2度!【故宫冷知识之三:中国明清故宫,⽬前有三个】【故宫冷知识之四:故宫博物院有以下院区】【故宫冷知识之五:故宫的外国⽂物馆在厦门】位于厦门的波浪与⽂物分馆故宫拥有各类藏品1807558件套,93.2%是珍贵⽂物,放在任何其他博物馆,都是镇馆之宝级别。

我们有机会看到的故宫展出⽂物,不过是冰⼭⼀⾓。

它们中的⼤多数常年尘封于仓库,没有“活起来”。

开设分馆,是让这些⽂物价值得到发挥的⼀种良好举动。

厦门分馆的主要收藏、展览内容是故宫的海外⽂物。

【故宫博物院外国藏品类别及数量统计】【故宫博物院外来器物主要来源地分布图】这些16-20世纪初舶来的洋器,多数藏在清宫,即今故宫博物院。

包括漆器、陶器、瓷器、玻璃器、珐琅器、⾦属器、织物、绘画、书籍、雕塑、家具、钟表、科技仪器等。

以地区⽽分,分别产⾃英国、⽇本、法国、德国、瑞⼠、俄罗斯、意⼤利、奥地利、美国、保加利亚、朝鲜半岛(统计数据来⾃故宫博物院官⽹)。

【故宫冷知识之六:故宫的护城河并不属于故宫博物院管理】包括护城河、城墙在内的城池,是故宫作为宫城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城池是故宫三⼤功能分区之⼀,⾯积整个紫禁城规模的32.59%。

接近1/3。

更让许多⼈想不到的是,⼀条长3.5千⽶、⽔⾯宽52⽶、⽔深约3.5⽶、占地18.45万平⽅⽶的⼈⼯河,竟然归属9个不同部门管辖。

紫禁城为何正南偏2度

紫禁城为何正南偏2度

紫禁城为何正南偏2度导读:我国古代⼀直视南⽅为尊,⽽北⽅象征失败、⾂服。

⽐如皇帝登基那叫南⾯称尊,打了败仗叫败北。

所以,⽆论哪朝哪代,皇帝宝座都要⾯南背北,皇宫也是⼀样。

⽽且还不能偏,偏了不合礼制。

可事实上,这话不完全准确。

因为现在研究发现,北京紫禁城的朝向,就不是准确的⾯南朝北。

所以啊,从这⽅⾯来看,明清两代的皇帝都坐偏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的故事。

紫禁城本应坐北朝南,却被发现偏了我们知道,“⾯南⽽从”是我国古代帝王都要遵守的规则。

皇帝必须坐北朝南,皇宫也是⼀样,不能偏。

不过,现在研究却发现⼀个奇怪的现象。

北京的紫禁城⼤家都知道,明清两朝的皇宫,住过24位皇帝,他们在这⾥⾯南背北,号令天下。

可是您绝对想不到,这些以南为尊的皇帝。

他们的宝座居然坐歪了。

明清两代皇帝位置坐歪了,这怎么可能呢?这个问题⼀般⼈不信,为啥呢?北京的城市规划,那是出了名的规整。

⼀环、⼆环、三环,⼀圈⼀圈的很标准。

不光标准还对称,尤其是中⼼紫禁城这⼀段,从南边的永定门为起点,向北经过正阳门。

紫⾦城后⾯是景⼭、钟楼、⿎楼,基本上以这根直线为中轴,两边全是对称的。

⽽对称最标准的那还是紫禁城,从地图的图纸上看,沿这根线对折,两边⼏乎可以重叠。

⽽最关键的是,这根中轴线是什么⽅向呢?在地图上可以看到,跟⼦午线完全⼀致,那什么是⼦午线呢?⼦午线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经线,也就是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这条线,它指⽰南北⽅向。

好,既然中轴线是标准的南北⽅向,那紫⾦城⼜是以这个中轴线为中⼼,东西对称,那皇帝的宝座不就是标准的⾯南背北,那怎么还说他们都坐歪了呢?问题就出在这根中轴线上,怎么回事呢?紫禁城所在的⼦午线和北京城的中轴线重合有关专家利⽤遥感技术,对北京城进⾏拍摄,制作地图的时候。

发现紫⾦城的这条中轴线,偏了⼀点点。

中轴线歪了,那就意味着紫禁城的⽅向也偏了,这可能吗?你要知道,⾃古以来皇家对建筑的朝向风⽔,那可是特别讲究的,举个例⼦。

北京中轴线:为何偏离子午线

北京中轴线:为何偏离子午线

北京中轴线:为何偏离子午线
李仕澂
【期刊名称】《城市住宅》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北京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然而,经过测量发现,这条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与子午线有所偏离。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李仕澂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顾问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1
【相关文献】
1.京城之轴甲轴线上的北京往事——壹中轴线测绘往事——北京中轴线古建筑测绘始末 [J], 杨新成;
2.从汉字的书法轴线规则看城市中轴线规划——以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设计处理为例 [J], 林哲涵
3.北京中轴线与国外重要城市中轴线文化空间和功能比较研究 [J], 李建盛
4.北京湾和中轴线体现北京的自然文化特征 [J], 吕金波
5.元代"两都制"规划思想浅析——兼与《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的分析》作者商榷[J], 邓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中轴线偏移之谜子午线中轴线不久前,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要将中轴线历史建筑群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启动申遗工作,使得中轴线文化再一次吸引了公众的目光。

提到北京中轴线,一位叫夔中羽的老学者曾在七八年前曝过一场“公案”,但对其中细节,知道的读者并不多。

皇帝龙椅不能歪,中轴线原本应该沿着子午线指向正南正北如果要问,北京中轴线的方位指向是什么?你很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正南正北呗。

的确,你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

现存的北京中轴线,是当年建造元大都的时候就确定下来的,后来历经明清两代都城未曾改变。

当年的元朝重臣刘秉忠在规划设计元大都时,首先就确定了中轴线的位臵,那就是今天的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神武门、地安门鼓楼、钟楼正门的门缝连接线。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中正”的观点一直贯穿其中。

更何况,这条中轴线非同小可,故宫就是以此中轴线的位臵次第铺展建造的。

换句话说,元、明、清三代历朝皇帝的龙椅就摆在这条中轴线上。

如果中轴线的指向不是正南正北,岂不是说,皇帝的龙椅都坐歪了吗?还有一条依据可以支持你的判断。

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中,曾在中轴线的两个不同的地方分别挖出一只石鼠和一匹石马。

在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这也就暗示着中轴线实际就是沿着子午线的方向。

这里我们要稍微做一点科普了。

什么是子午线呢?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来讲,子午线就是地球的经线,是代表一个地方正南正北的方向。

中国古代没有经纬度的说法,只是将周天分成十二份,用十二个地支来代表。

正北方用“子”来代表;正南方用“午”来代表。

不管站在什么地方,凡是由正北到正南的中正线都称子午线。

因为古代建房乃至建造皇宫署衙多为坐北朝南,所以风水术语上便叫做子山午向。

所以,恭喜你,你认为中轴线的指向是正南正北应该是正确的。

为设计航拍中轴线建筑的飞行路线,发现中轴线有点向左歪但是,有一个叫夔中羽的老先生,却在七八年前发现事情有点儿不太对劲儿。

夔中羽的姓很特别,记者也是查字典才确定了它的读音,念“奎”。

他今年已经73岁了。

这位老先生不简单,退休前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两弹一星”工程中都做出过贡献。

2004年的时候,夔中羽为了设计航空拍摄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准确飞行路线,拿了巨幅的《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仔细观察。

后来他回忆说,当他的目光沿着中轴线一路北上时,“不知不觉地,脑袋有点儿向左歪。

”对于有着多年丰富测量工作经验的夔中羽来说,这一点偏离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说,“因为卫星和航空影像图都是严格按照测绘精确的经纬地理坐标绘制的,中轴线却与子午线有偏离,很难相信这是由于绘图的误差造成的。

”在多年科研工作中养成了严谨作风的夔中羽特意找到了中国地图出版社的负责人。

那位负责人告诉夔中羽,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规划部门在测量中就发现了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的事实。

由于偏离得不太多,一般市民根本感觉不出来,这个事儿也没有对外说。

但是夔中羽是个爱“较真儿”的人,他把这个事儿放在了心上,总想把其中缘故弄个明白。

为“立竿见影”试验,也证明中轴线和子午线有2度十几分夹角夔中羽说,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要发现中轴线偏移的事儿也不是很困难。

您可以买一张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北京交通游览图》。

图的上、下边线是纬线。

您把地图上、下边对齐,左右折一下,折线要通过永定门桥,再把地图展开。

或者,您用一个大一些的三角板,通过永定门桥,画一条垂直于上、下边线的直线。

这条折痕线或这条直线将是永定门桥的经线,也叫子午线。

这时您会发现,北京中轴线与子午线不重合,而是偏西北方向。

会不会是地图不准确呢?夔中羽说,不会。

因为《北京交通游览图》是根据北京实测地图编制的,也有很高的精度。

夔中羽找来了大比例尺北京地形图。

在地图上选择了北京中轴线上的南端永定门桥、北端钟楼和中间的地安门十字路口中心等几个点,进行量测。

经地图上量测作业得知:地安门在永定门北6000多米,钟楼在永定门北7000多米;地安门向西偏离永定门子午线200多米,钟楼向西偏离永定门子午线近300米。

因此,北京中轴线与子午线的夹角为2度十几分。

光是地图上测量毕竟是二手资料,也许说服力还不够。

夔中羽特意在永定门城楼下向北的甬路上,做了一次“立竿见影”试验。

他们在甬路中央设立了一根2米长的杆子。

由杆子的下面,延甬路中心线向北,粘上一条长6米的黑胶带,代表中轴线的指向。

当太阳经过永定门上中天时,杆子的影子就是永定门子午线。

而太阳经过上中天的时间,是在电台播出“北京时间中午12点”的时号上,加上当地时差和当日时差改正后得到的。

当然,这里面涉及到一些天文地理上的专业问题,如时区、真太阳时、平太阳时等等,我们不必深究,只需了解这个结果就可以了。

结果是,子午线影子与中轴线黑胶带之间确实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也是2度十几分!早在唐代中国人就会准确测量子午线,技术误差几乎不可能中轴线和子午线为什么逆时针偏移了两度十几分之多?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夔中羽还特意研究起了北京建城史。

北京内城西城墙和东城墙均是在元大都土城基础上,包砌城砖筑成。

西直门-阜成门-复兴门一线是西城墙;东直门-朝阳门-建国门一线是东城墙。

东、西两城墙均不是正南正北,均与北京中轴线平行。

因此可以判定,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是元朝建元大都时铸成。

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是沿用元大都时的中轴线。

明朝将城南移,但中轴线方向未动;清沿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

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担任元大都“监筑”之职的是忽必烈的重臣刘秉忠。

一般认为,元代中轴线是由刘和他的学生郭守敬二人主持兴建的,二人皆为河北邢台人。

大都从1267年开始修建,到1285年完成,总共用了18年时间。

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是否因为700多年前年测量技术水平不高,将子午线测偏了?夔中羽说,这不可能。

如果你没听说过刘秉忠,你至少该听说过郭守敬,他们可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天文、数学和大地测量家。

早在中国唐代,就有著名学者一行大师,为测量纬线长度而在河南很准确地测量了四个点的子午线。

在河南考古复原的宋代皇城里,笔直的中轴线完全符合子午线。

而同样由刘秉忠主持修建的元上都,完全符合正南正北走向。

上都建成后,大都晚了好几年才开始修建,还是由那个刘秉忠监筑,却将大都的中轴线测算偏离了子午线2度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还有人提出这样的假设,北京中轴线由建成至今已经700多年,是否在这700多年中,地球自然状态变化,比如岁差、级移、磁偏等等,引起了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天文学家对此也给出了回答:不会的。

地轴的变化极其微小,短短700多年时间更不会有2-3度的变化。

退一万步说有变化,地球是个整体,为什么大都的中轴线偏离了,相隔仅270多公里的上都中轴线却没变化呢?是惊人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中轴线指向忽必烈发迹老家元上都!如果不是测算错误、地理变化等自然原因造成的,会不会是建造者有意为之?夔中羽在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事情的答案。

有一次他和同事聊天时,偶然提起古代建筑的方向有时与远方的地物有关。

这让夔中羽心中一亮,他想到,元起源于蒙古。

北京中轴线向北、向蒙古延伸,会不会指向元的什么地方?夔中羽立刻找来有关的9张大比例尺地形图。

经过连续测算,他惊奇地发现:北京中轴线往北延伸,它的延长线直指古开平。

而古开平不是一般的地方,它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发祥地,元上都的所在地!具体的测算结果是这样:北京永定门纬度线至古开平中心纬度线距离约270多公里。

古开平往西偏离北京子午线约17公里。

北京至古开平连线与北京子午线的夹角为2至3度。

这与北京中轴线偏离北京子午线的方向一致,偏离角度几乎吻合。

这说明:当初建元大都时,中轴线是采取了开平(上都)与大都的连线作为基准线的!为了证实这一点,2004年11月,夔中羽来到现称“兆奈曼苏默”的古开平元上都遗址实地测量。

在元上都东郊,夔中羽用GPS卫星定位仪,使自己站到由北京向北引过来的延伸线上。

向西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都用石头砌的东城墙。

这说明:北京南北中轴线向北的延伸线,经过27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很靠近上都城,由上都东关厢旁通过。

当然,如果北京中轴线和元上都遗址中轴线完全重合就更好了。

但现在看来还是有几公里的误差。

但元代的测量技术不可能有现在这么精确,在这么远的距离内,这点误差大约完全可以由当时的技术局限来解释了。

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夔中羽说,他的心情真的是很激动。

他认为,他终于得到了北京中轴线偏离之谜的答案!翻翻历史书就知道,当年忽必烈就是从元上都迁都到元大都(今北京)的。

而事实上,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办公,元大都就是所谓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办公,元上都即是“夏都”。

夔中羽说,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在建元大都前的堪舆工作中,很可能按当时皇帝忽必烈的意愿,为体现上都——大都的两都统一,而采用上都——大都连线作为大都中轴线的基准线!这会是解答北京中轴线偏移之谜的最终答案吗?我们还不得而知。

但至少,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答案,您觉得呢?资料北京中轴线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有“北京脊梁”之誉,从南往北依次坐落着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地安门九座门,沿途还点缀着数十处皇家园林和民宅四合院。

梁思成先生曾点评说,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链接汉人刘秉忠故意弄歪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的事实被披露出来以后,有一种影响很大的说法是,当时的元大都设计者是汉人,因为不满蒙古人的等级制度而故意不让元朝皇帝坐在中正线上。

如果要考证一下这样的说法是否有依据,就一定要了解元大都的设计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而说起来,这位设计师还真的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

宋代诗人陆游在《书愤》诗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有人就此评价说,一千年后,还真有和诸葛亮不相上下的人,他就是元代名臣刘秉忠。

刘秉忠,字仲晦,1216年出生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一个官宦人家。

刘秉忠小时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很聪明。

他8岁入学,“日诵数百页”。

17岁时,当了个邢台节度使府令史。

刘秉忠不安心于令史这份做文案的工作,整天郁郁寡欢,终于有一天跑到武安山出家当了和尚,取法名子聪。

元世祖忽必烈未当皇帝时,召海云禅师。

海云禅师听说刘秉忠博学多才,便邀他一道去见忽必烈。

刘秉忠虽隐居山中,却留心时事,因此,和忽必烈谈论起天下事来,了如指掌。

刘秉忠以自己的博学,获得了忽必烈的敬重和喜爱,海云禅师南还,刘秉忠就留在了忽必烈身边。

刘秉忠给忽必烈多次上书,为未来的元帝国建设从政治、典章、法度、礼乐、教育诸方面绘制了一幅完整的蓝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