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苏轼词两首
课件13: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课件13: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418a875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5.png)
相关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 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 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居至礼部尚 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于常州。他在政治 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4.古今异义
(1)大.江.东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2)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3)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苏轼词两首
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但他 对黄州赤壁的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但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 一次升华。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 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 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 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 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上。赤壁,成 了苏轼思想的高峰,铸就了苏轼的辉煌。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是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 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 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 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 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 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 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这“余独不觉” 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课件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课件5: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d449e55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7.png)
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 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 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 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 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 意。
上片小结
• 途中遇风雨 —— 泰然处之 • 竹杖芒鞋轻胜马——闲散江湖胜官场 • 一蓑烟雨任平生——退隐江湖、自由自在
下片小结
• 微风吹拂、雨过天睛、斜阳晚照——政治 风雨令人更加清醒。
• 向来萧瑟,归去,无风无雨——心存归隐 无惧风雨。
• 词的下片写出了词人对风雨变幻的领悟, 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超然洒脱的心态。
内容述评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 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颂扬陶渊明的 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 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 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 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因此,对苏轼的归 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 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薄功名的宽阔胸襟 和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 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 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 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 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 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 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 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 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 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 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 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 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 波》的成功之处。
学案1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学案15: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0c91804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e.png)
苏轼词两首背景知识梳理1.作者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的文学作品代表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丰富,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著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注重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2.文题解读(1)“念奴娇”,词牌名。
“念奴”原是唐代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因其善歌且声调高亢,能掩盖住钟鼓笙竽等乐器的嘈杂音响,故用作词牌名。
“赤壁怀古”是词题,表明该词书写的内容是游览赤壁、追念古人。
“赤壁”即赤鼻矶,今湖北省黄冈市西,北临长江。
“怀古”即追念古代人物或历史事件,常用作有关古迹的诗题、词题。
本词作者在传说中的赤壁之战古营垒边,面对浩渺无穷的长江水,怀念周瑜等英雄豪杰,抒发了自己韶华已逝、功业未成的忧愤之情。
(2)“定风波”,词牌名。
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这首词通过写野外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3.背景探寻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进监狱,关押一百余天,从肉体到精神上受尽侮辱和折磨,几近死亡边缘。
经多方面竭力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
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忧患深重的时期,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在暴风雨过后的相对宁静中,苏轼开始深入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等的关系问题,从而达到澄明的境界,使精神得到升华,进而从苦难中奋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课件8: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课件8: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e10ba3b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7.png)
怀古
• 周瑜 • 年龄:34 • 婚姻:美女相伴 • 外表:英俊儒雅 • 职位:东吴都督 • 际遇:功成名就
自伤
• 苏轼 • 年龄:47 • 婚姻:屡遭不幸 • 外表:早生华发 • 职位:团练副使 • 际遇:功业未就
2.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表现了作者消极 的情绪,有人说体现了 一种旷达的情怀,你怎么看?
5.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 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 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 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点拨】⑴“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 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 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 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 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 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 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 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 生哲理。
重难点解析 问题探究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 点来写的? 【点拨】雨骤风狂
诵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研读课文
品味鉴赏
课件6: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课件6: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d119eec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9.png)
感慨
淘尽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情感
对壮美江山的赞美之情 对千古英雄的仰慕之情 对自己有负江山的愧疚之情 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对江山依旧英雄不再的惋惜之情 对自己功名不就的宽慰之情
2、作者对比豪杰周瑜,又生发了什么感慨? 其中又包含了哪些意中情?
感慨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形容的是下面哪位历史人物?
A、诸葛亮 B、周瑜 C、曹操
5、小王模仿古人填了一首词,写完后发现正 文刚好100字,请问他用的是哪种词牌?
A、望海潮 B、雨霖铃 C、念奴娇 D、水龙吟
请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词作刻画自己这样的形象有什么意义?
表明自己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 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 杂而深微的情致及旷达豪放的情怀。
你还能列举苏轼一首豪放词吗?
谢谢观看
4、请你用一句话点评这首词,并谈谈从中 得到的启示。
现实与理想碰撞的轰然巨响
历史走廊里,铁板铜琶奏出的豪迈绝唱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 怀放宽广一些。
探究学习
1、与情感的复杂性分析不同的是,大家对这首词 的豪放风格的认同是一致的。你认为这首词的豪放 风格体现在哪些地方? (1)大意象。大江大山大石大浪大人物构成词作 言事抒情大背景。 (2)大意境。全词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气势磅 礴;时空叠印,底蕴深厚,情感浓郁又富有流动性。
(3)生活从来如此,在给你一个收获之前,首先在 你这里拿走一份代价。
(4)读千年风沐万年雨,采露即为酒,见水则自 醉,何其乐也!
(5)抬头读山,低眉吟水!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
课件1: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课件1: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e0eec27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7.png)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消
精神情感的自由
极
洒脱旷达的情怀
合作探究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谁在“神游”,谁在“笑我”?
在一起,前后呼应,密不可分。第一幅赤壁怀古 写意图,大笔勾勒赤壁的主要景物和联想的主要人物,为下文 的描写搭好框架,做好铺垫,并与其形成远景和近景、概括和具 体的鲜明对照。第二幅赤壁江山图和第三幅赤壁英雄图是对第 一幅写意图的分写和照应。第四幅金樽酹月图是词人渴望建功 立业,却又怀才不遇,以致思想苦闷的自我写照,是前三幅画 面意境的进一步深化。四幅图画,内容变幻多姿,意境层层深 入,构成一幅完美壮丽的赤壁怀古画卷。
这幅图画,雄奇壮丽。“乱”、“穿”两字用笔如神,形 象的描绘出江岸岩石或纵横交错,或挺拔直立的千姿百态。 “惊”、“拍”、“卷”三字气势非凡,极言涛声之大,来势 之猛。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 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 的层层浪花。
哪些字写得生动、传神? “乱” 、“穿”写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
讨论学习技巧,分析效果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 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 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 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抒 发情感,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指挥若定 足智多谋
苏轼: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周瑜:年龄:2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课件7: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课件7: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68a153f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9.png)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课前预习导学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预习导读
《定风波》
1.“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现了
词人怎样的心情和人生态度?
提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穿着草鞋,扶着竹杖,顶风冒雨,
困扰、获得心灵安慰的重要途径。
我的观点
问题导学
自主探究
技法导析
文本图解
课前预习导学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写作积累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词的上片,写长江和赤壁的雄伟景色,并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
缅怀之情。“大江东去”三句,因景起兴,直接切入怀古;“乱石穿空”三句,
山头斜照却相迎(连词,表示转折)
(5)却
却与小姑别(动词,退出来)
却话巴山夜雨时(副词,还,再)
何妨吟啸且徐行(连词,并且)
(6)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连词,并且)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课前预习导学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嫱(嫱官) 陶(陶瓷) 鞘(刀鞘)
蔷(蔷薇) 啕(号啕) 硝(芒硝)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课前预习导学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9:第5课 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9: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43190c7b83d049649a665802.png)
思路提示二:如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到“人生 如梦”即戛然而止,则流露的是感叹和哀伤,但是加 了“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则多少可以看出作者旷达 的一面:人生如梦般既美丽又短暂,我不能改变这现 实了,别想那么多了,斟杯酒敬明月,让它代我向周公 表达敬意。或者这样理解:我是不能像周瑜那样年 少得志了,可是我知道人生像梦一般短暂,何必为自 己的不得志而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呢?斟杯酒,邀月共
课内阅读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1.作者正面描写赤壁景色有什么作用?
解析:写景是为了抒情或写人,根据词的内容,可以想 到写景对人物或事件的衬托作用。 答案:写赤壁雄奇之景,在于衬托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 烈,而这又是为了衬托英雄人物。
2.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 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 好?好在哪里?
3.语意双关,风趣幽默 这首词风趣幽默的笔调,主要表现在语意双关。如“竹 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并非仅指行走之轻快,也指 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处”指刚才遇 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从表面 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指的是人生的沉浮变 幻、喜乐哀愁。这些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 把作者那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 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Thank you
饮吧。邀月共饮其实就是寄情山水,排解苦闷。寄情 山水,借月消愁是作者摆脱现实困扰、获得心灵安慰 的重要途径。
写作借鉴
《念奴娇·赤壁怀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词的上片,写长江和赤壁的雄伟景色,并抒发了对古代
第5课苏轼词两首
![第5课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2aca10dc8bd63186bcebbc2d.png)
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习重点1.记:积累字词名句,背诵这两首词。
2.读:反复诵读,理清思路;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面对困难能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
3.写:运用双关手法完成片段作文写作。
4.练:学习衬托的手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诗词名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7.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二、了解文学常识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在文章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坛上,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上,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绘画上,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写。
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
因见景顿生种种联想,借往事抒发感慨。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已是第三年。
课件22: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课件22: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2dd57d6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1.png)
写作特色
虚实相济,映衬凸显 《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 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 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 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这里塑造周瑜形象 的手法就是映衬。
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 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军,是作者 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 “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 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映衬的表现技巧有关。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江山如画 ②感慨年岁将老,壮志难酬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蓑烟雨任平生 ②超然旷达,忧乐两忘
文本深读
一、阅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回答下面的问题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 点? [答案] 这十三个字,从形、声、色几个方面正面描写赤壁形势 险要、景色雄奇壮丽,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 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穿”“拍”“卷”等动词使画 面声形兼备,又有磅礴的气势,从而使“豪杰”的出场有一个与 之匹配的环境和氛围。
《定风波》 这首词也写于1082年。苏轼与同伴到黄州城东南30里处的 沙湖去看新买的农田,途中遇雨,随身又未携带雨具,同行 人皆狼狈不堪。苏轼通过生活中这样一件平常的事,即事抒 怀,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襟怀,以及在人生艰苦旅程中泰然 前行的洒脱而带有几分倔强的性格。它艺术地反映了苏轼独 特的人生体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答案] 1.古义:长江。今义:泛指流量较大的河流。2.古义: 有功业,有文采。今义:轻浮放荡。3.古义:旧地。今义:历 史悠久的国家。4.古义:刚才。今义:一向,从来。
课件3:第5课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课件3:第5课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https://img.taocdn.com/s3/m/9149e48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5.png)
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豪放词风 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婉约词风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荷尔德林
课后探究: 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
说……》 或《从苏词看人生》为题, 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课外拓展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 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 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谪居时期 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拓展阅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 面,鬓如霜。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作者:苏轼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 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 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 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 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被贬的 岁月里,他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而他却能以 超人的旷达的胸襟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 集中体现了苏轼“失之泰然”的大胸襟,大气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远离尘世
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 据统计,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 了一百余次,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 真正意义上的退隐。他一生宦海沉浮,刚 直如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支撑他的 是什么力量?
(1)儒家入世思想 (2)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 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 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 处世。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 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课件15: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课件15: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47a8d39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e.png)
重点字词
大江:长江。 纶巾:青丝帛的头巾。 尊:通“樽”,酒杯。 华:指(头发)黑白混杂。华发,白发。 酹:祭奠。
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 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 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 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 情。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 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 “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 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 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2)——“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 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长江 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 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 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 极的呢?
(3)——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 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 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 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 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 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从“任”字 里我们能读出什么?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 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 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 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课件23: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课件23: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c618f39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3.png)
4.作者在下片后五句中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 参考答案:“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 的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 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 首三句。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 酒酹月,表达自己的伤感。
佛经里有“一空万有”和“真空妙有”的禅理,生活中也有“胸 无城府”和“虚怀若谷”的赞美之言。如果说人生如茶,只要能 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如果说 人世纷纭,只要能虚怀以对,就有看不完的风景,听不完的歌声。
T 谢谢观看 HANK YOU!
下片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进一步深化 主题,写出词人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面对人生的晴雨宠辱偕 忘、超乎物外。
技法借鉴
借事说理 技法指导 借事说理是议论常用的方法,在写作中借助具体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 的记叙、描述、议论,使人们弄懂抽象而深刻的道理。借事说理的好处 是,用生活现象讲道理,浅显易懂,人们容易接受。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小 事发掘人生哲理是《定风波》一词的最大特点。这首词描述的是苏轼在 沙湖道中遇雨一事,表现的却是词人被贬黄州后对生活的认识和心情。 途中遇雨实属小事,词人却在常事之中体现出了自己的平生学养和处世 精神,表现出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忧患所扰的心情和洒脱、旷达的性格
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含义和作者寄寓其中 的情感? 参考答案:人生就像一场梦这样短暂,得失算得了什么,任何英雄伟 业都会被时间淘洗消失,不变的只有江月。表现了苏轼从惆怅失 意中解脱出来,情怀开始变得旷达洒脱。
【任务的内容是相互对应的,请根据序的内容,
苏轼词两首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 放派词人代表。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 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 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 四家”。诗文集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课件18: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课件18: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6c6f5ac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11.png)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他注重提携后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 庭坚、张耒、晁补之为其门下。 主要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 林》等。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 头·丙辰中秋》《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背景介绍
(1)《念奴娇·赤壁怀古》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他经常到赤鼻矶头游览眺 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 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 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 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阕中起什么作 用? 答案: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 启下,由状景过渡到状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 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 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 写周瑜做了铺垫。
4.筛选相关词句,分析词中周瑜的形象。
(2)豪放派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 大词派。豪放派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 宏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 能事。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 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 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 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 入,无事不可入”。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
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句中,加点的词表现了词人怎 样的精神? 答案:“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 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 格精神。
7.《定风波》一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作者通过描写疾风穿林、骤雨打叶,继而 雨过天晴、春风料峭、夕阳斜照等景象,营造了 一种紧张急促又转向清冷的意境氛围。
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af4dd4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8.png)
答案
②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 刚才。 今义: 从来,一向。 (4)词类活用 ①大江东去: 名词作状语,向东。 ②樯橹灰飞烟灭: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名词作状语,像烟一样。 (5)语序颠倒(古诗词中,常常因为音律的严格要求而使词序颠倒) ①故国神游:神游故国。 ②多情应笑我: 应笑我多情。 ③早生华发: 华发早生。
当我怀着糟糕的心情开车回家时忽然想到了:驾车有风险,能活着真好。
推开家门,随手丢掉门口的垃圾后,意识到台球并不是我的全部,开心
地生活和获得冠军一样重要。什么都不是问题,再来!”丁俊晖的这一
席话,引起了球迷们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纭为他的豁达和自信“点赞”。
返回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喜欢苏东坡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 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 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 善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 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照下显得黯然失色。(1) (1)借助对照,突出苏东坡耀眼的光芒。在这里,作者喜欢苏东坡到不讲 道理。虽然感情的亲疏会影响我们对东坡的公正的认识,但唯其如此, 才更见情感至深,也更吸引读者深读下去。
答案
9.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 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仍旧手持竹杖,脚穿芒 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 交加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 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 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生活态度。
课件20: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课件20: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ceff0d5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d.png)
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 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就都化为虚 无。这反映了作者不因物而悲喜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 俗的人生态度。
文本图解
谢谢观看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 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 多,不拘守音律。其前驱是范仲淹。北宋时期,以苏轼为首的一 批诗人打破传统的词风,以“豪放”评词写诗。到了南宋时期, 文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豪放派词意境雄奇阔大,风格豪迈,语言流利畅达,把词的艺术 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名句点评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点评:开篇即大气包举,笼罩全篇。这里的“大江”,既是眼前 实景,又蕴含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反映 出作者的主导思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 “淘尽”,更何况无声无息的碌碌凡夫!无穷的兴亡之叹,高唱 入云。更可体会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豪杰所引发的起伏 激荡的心潮,气魄雄浑,笔力非凡。
基础知识梳理
1.识字注音
(1)浪淘尽(táo)
(2)纶巾(guān)
(4)樯橹(lǔ)
(5)早生华发(huā)
(7)料峭(qiào)
(8)萧瑟(sè)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
(3)公瑾( jǐn) (6)酹江月(lèi)
3.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 (2)樯橹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3)已而遂晴:形容词作动词,放晴。 (4)竹杖芒鞋轻胜马:名词作动词,骑马。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点评:“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 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 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这三句,有 仰视之所见,有俯视之所得;有远景,有近景;有色彩,有涛声。 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古战场 的声势被和盘托出,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场了。
20-21版:第5课 苏轼词两首(步步高)
![20-21版:第5课 苏轼词两首(步步高)](https://img.taocdn.com/s3/m/4405486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3.png)
“还”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4个义项。①返回。如:“秦时明月 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再如:“使贼杀子孔,不 克而还。”(《左传·文公十四年》)②交还,归还,可引申为“交纳”。如: “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③通“环”,“环绕”的意思。如:“秦王 方 还 柱 走 。 ”( 《 荆 轲 刺 秦 王 》 ) 再 如 : “ 还 庐 树 桑 。 ”( 《 汉 书 ·食 货 志 上》)④仍然。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再如: “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柳宗元《田园》) “还”字在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所以正确把握其读音和意义,对我们 阅读和理解古代作品大有裨益。
3.纶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相传 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后被视作儒者的装束。 4.竹杖芒鞋: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芒鞋,草鞋。这些都是古人外 出漫游的常备用具。也指到处漫游。
四、词语积累 “还”字古代读音、意义例考: 许慎《说文解字》对“还”(繁体字为“還”)的注解是,复也,户关切。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还”的注音也只有huán音。 可见,“还”在古汉语中没有hái音,以此类推,古代诗文中的“还”字 应该读huán,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 古》),“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还”都应 读huán。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还”在古汉语中有时作为通假字出现, 通“旋”,读xuán,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其中 “还”通“旋”,“转身”的意思。hái这个读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说中开 始出现的,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Ⅲ延读 疑难探究,思维提升 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慨叹, 是一种惆怅失意的感情,是词人思想消极的一面。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词 人渴望得到君主的信任,能像周瑜那样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感情的一种 抒发。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观点一)这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慨叹,是词人在被捕入 狱后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语。 (观点二)苏轼一生以治国安天下为己任。即使在这样的人生低谷中,他也 并没有想要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壮 志难酬的苦闷罢了。
课件12: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课件12: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9c10d9b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8.png)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一蓑烟雨任平生(动词,任凭)
恐不任我意(动词,听任) (3)任
简能而任之(动词,使用)
王甚任之(动词,相信) 山头斜照却相迎(连词,表转折)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副词,回头) (4)却
却坐促弦弦转急(动词,退回)
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使……退回)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故垒.
酹.
一蓑.烟雨
尽
浪淘尽. 尽.管
读音 lěi lèi suō jìn jǐn
加点字 樯.橹 吟啸. 料峭. 纶纶 涤.巾 纶.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本对译
1.《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豪壮情调体现在哪些地方?
提示:
观点一:表 现在对赤 壁景物的 描写上。
观点二:表 现在对周 瑜形象的 塑造上。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本对译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轼评价最多的就是“旷”:“东坡之词旷,稼 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请以《定风波》为例, 说说词人的“旷达”情怀是如何体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苏轼词两首你从北宋走来,带着风雨,挟着你的诗文;你从古代走来,携着沧桑,印着你的超然。
你让后人景仰,让后人敬慕,你的为人、你的诗文、你的品行,亦将永恒后世。
你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化解掉人生路途中的坎坷磨难,你用如椽大笔写出了千古第一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你用豪情抒发了“千古文人的英雄梦”。
⊙课内素材豪放旷达的苏轼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毫不避讳地抒发己见。
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
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遭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的老师欧阳修及其家人也未幸免。
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
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运用角度]“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直面困难”“宽容与大度”“心态与人生”“乐观与豁达”等。
⊙运用示例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乃是定律。
然而,大风大浪并不能击垮每一座坚固的城池,暗云并不能遮挡每一束暖阳,秋风并不能黯淡每一寸春光。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挺直了腰板,凄风冷雨只能望而却步。
于是,这风雨摇曳的世界便只能在他面前匍匐了。
秋天的黄州,月洒寂寞梧桐,烟笼缥缈孤影。
苏轼,这个注定半生寂寞的旷世奇才,尽管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尽管是“高处不胜寒”,尽管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谁见幽人独往来”,相思之苦,贬谪之伤,寂寞梧桐,几重重压,他,东坡先生那个伟岸的身躯挺起了他高洁不屈的脊梁,那高山仰止的高大身躯挡住了脊背之后那一片凋敝的天空。
于是,如梦的人生化作一樽江月,一蓑烟雨,历尽萧瑟,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铮铮誓言。
于是,他手持铜鼓,高唱“大江东去”。
2.是什么让苏轼在政坛挥洒豪气?又是什么让苏轼离开政坛而释然豁达?才四十岁,你就自称“老夫”,你是埋怨政敌把持的长安城太小,所以甘愿自请出任地方太守。
你的千百位侍从簇拥着你,头戴锦帽,身披貂裘,千骑横卷平冈,这是你一腔冲天豪气的宣泄。
你要体验“沙场秋点兵”的满足感,这是你的豪情。
但“乌台诗案”了结后,你被贬黄州,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你却“竹杖芒鞋轻胜马”,更有一份悠闲的自在,如此从容,气定神闲。
你终于悟透一个道理:政坛就像一张赌台,要想摆脱无常的大喜大悲,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拿得起,放得下。
既如此,何不吟一首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在江海湖山中寄托一生呢?苏轼的拿得起是拥有时的聊发少年狂;苏轼的放得下是缺失时的释然一笑,欢畅豁达。
(选自十年高考优秀作文)突破心灵的围城每一个天资聪颖的才子背后都会有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
苏轼当然也不例外。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从这首《卜算子》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像薄命的红颜一样、内心充满着孤独与失意的身影。
他就是苏轼,天生的聪慧使他才高八斗,命运的坎坷却又让他四处漂泊。
真的好像一只仙鹤,没有人垂怜,却又不肯栖身于寒枝,寂寞中的他内心充满的是困惑,孤独中的他流露的是无奈。
“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里,我们分明地看到了他壮志难酬的伤感,还有内心的悲愤。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个人能力的有限。
这样看来,苏轼真的是很伤感的。
然而,苏轼就是苏轼,他一生都在用睥睨一切的眼光来审视身边的世界,用他的旷达与豪迈向那个不公平的命运宣战,并取得了完胜。
风流倜傥的才子,经历了年轻时的潇洒不羁之后,凭借着满腹的经纶登上了政治舞台。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生善良、刚正不阿的苏轼始终以忠于朝廷为己任,政治上既不赞同王安石的改革变法,也不欣赏司马光的顽固保守。
儒家正统教义的浸淫,使得他不断探索,希望国家能以一种稳健的步伐走出当时的困境。
然而,朝廷却没有给予他这个机会,面对他一次次为自己美好的愿望所做的努力,朝廷给予了他最大的恩典——发配,而历史上颇受关注的“乌台诗案”则是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这一事件,使他失去了政治上的话语权,却赢得了思想的解放。
站在那无日无夜,无始无终,滔滔滚滚的江边,面对着茫茫苍苍,萧瑟凄凉的黄州。
苏轼摇头轻叹之余,更有一种昂扬的心态自心底油然而生。
朝廷放弃了自己,但自己却不能放弃人生。
眼前的苦难只是对自己操守和意志的一种考验,而内心久积的块垒上他的豪情又一次汹涌澎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站在高高的赤壁上,他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的周郎,他为心目中的英雄放声歌唱。
虽然嗓音里夹杂着些许伤感,虽然语气里透着点滴的凄凉,但那种天生的豪迈却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的,因为他是苏轼。
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使他消沉,内外交困的苏轼,努力为自己探寻到一个精神上的突围口,并以有力的反击使他的对手目瞪口呆。
他成功了,他的成功源自他的旷达与豪迈。
[点评]历史材料,是我们经常选用的写作素材,文章对“乌台诗案”的了解很充分,对苏轼的认识也很深入,这样,就通过历史的真实感充分表达了写作中心。
另外,本文通过丰富的想象,提高写作发展等级营造浓厚的氛围,进而使文章变得生动有文采。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纶.巾(lún)酒酹.(lèi)樵.悴(qiáo) 卷.起(juǎn)B.华发.(fà) 故垒.(lěi)毫.杰(háo) 樯橹.(lú)C.狼狈.(bèi) 雨具.(jù)吟啸.(xiào) 蓑.衣(suō)D.料峭.(qiào) 萧瑟.(sè)泠.然(lénɡ) 贬谪.(zhé)解析:A项,“纶”应读ɡuān,樵—憔;B项,毫—豪,“橹”应读lǔ;D项,“泠”应读línɡ。
答案:C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通“花”,花白。
C.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解析:D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答案:D3.下列各项中,与其他三项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析:B项为借代,其余三项为比喻。
答案:B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雨滴打在竹林上发出响声不要感到扫兴,如果把它当作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________________”了。
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
答案:(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水调歌头苏轼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
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
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①。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②。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①安石: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四十余岁方出仕,之后仍不忘隐居,镇守新城时打算“经略初定,自江道东还”,后志不遂,病死京城。
从事:从政。
②沧洲:水滨,古代多借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鬓惊秋”即“为鬓生白发而惊”,明写谢安出仕较晚,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
B.词人借写谢安“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表现了他与弟弟苏辙分别时的不舍。
C.“雅志”句说做官妨碍了谢安隐居志愿的实现,这隐含着词人对贪恋功名者的批判。
D.本词结构清晰,“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三句承上启下,上阕咏史,下阕抒怀。
解析:A项,“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错。
答案:A6.词序末两句说“要以谢安没能早退为戒,要以退隐后兄弟相从的快乐作为安慰”,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句话在词中的具体体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词序交代写作原由和目的,末两句概括了此词主旨。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
下阕述怀,设想兄弟俩早日“退而相从之乐”。
解题时要结合上下阕词句具体解读“不早退”“戒”“退”“相从之乐”等词。
答案:“以不早退为戒”:上阕写谢安本抱有功成身退的心愿,可结果却是“扶病入西州”,从而产生“退隐的雅志”、困于“轩冕”的“遗恨”,而谢安的“遗恨”正是苏轼引以为“不早退”的戒鉴;“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下阕设想辞官归隐后的情景——在归家途中,每有“佳处”则可尽情游玩;同时设想兄弟相聚,可尽兴喝酒唱歌,无拘无束,而这些“相从之乐”正是对归隐的最大安慰。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苏轼东武①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
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
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
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
风雨外,无多日。
相将②泛曲水,满城争出。
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
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注】①东武:此处指密州治所诸城。
②相将:相随,相伴。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微雨蒙蒙、树林山岗上花叶狼藉的暮春景象,将“红”“碧”活用为名词,代指花、叶,十分形象和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