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潮: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
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社会背 景
概况
设想或对策 基本宗旨
评价
20世纪 《Learning ①21世纪的 试图解决战后 从“学会生存”
70年代 to Care for 教育需要强 物质生产高速 到“学会关心”
以后国 Others:The 调一种全球 发展而精神生 表明了人类对社
际社会 Aim for the 合作精神; 产相对薄弱的 会、教育与自身
在教育内容上,增加了反应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 科学的知识。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生 活教育等思潮和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 期—70年代)
(一)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世界大学生数量: ❖在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一半以上国家 的大学生不足1000人,大约有1/4的国家 根本没有高等教育。 ❖到了90年代末,几乎所有国家都拥有至 少一所高等院校,68个国家的大学生超过 10万,21个国家的大学生甚至超过了100 万。
世界高等教育的毛入率:
据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85—1997年 高等教育的毛入率,世界平均从12.9%上 升到17.4%,发展中国家从6.5%上升到 10.3%,而发达国家已从39.3%快速上升到 61.1%。
(三)发展水平 1.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 “分流”模式→“综合”模式 2.中等教育内容的调整和充实 知识面宽、结构合理、全面发展 3.中等教育质量观的改变与扩展
第二节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比较 四、高等教育
(一)内涵变化 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
(二)普及程度 高等教育“大众化”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浅谈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摘要:在世界性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新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必将出现新的趋势。
以教育体制改革为核心,全面发挥教育的潜能,是民族教育真正融入国际大舞台的基础所在。
关键词:中国教育改革新趋势20世纪50年代后相继出现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各种现代教育思潮,伴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悄悄地但却不可阻挡地进入了我们的教育领域。
观念能支配人们的行为。
当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思想倾向成为民族教育中的一种现象的时候,民族教育就不能不受这种倾向的影响。
在世界性教育改革思潮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改革将出现新的趋势: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政府为中国社会与教育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科教兴国之路。
1.教育思潮的突现,使世界发展越来越朝着重视教育、振兴教育的方向发展教育,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差异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人口素质的差异。
解决好教育问题,民族素质才能得到提高,社会发展才会走向全面、深入。
通过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缩小中国社会现存的差距,从而使社会朝着协调、均衡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社会应该采取的明智的选择。
2.通过教育,体现“人的意义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探索要求我们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当然,重视人的因素,不仅仅是出于一种社会功利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核心就是强调“发展是为了弘扬人生的意义”。
强调教育发展的人本倾向,就是要从个性化、人格化的角度来规划我们的教育结构,规划我们的教育过程,使民族教育变得更加地富于人性、人道。
只有这样做才符合我们民族发展的需求,才能将人的发展的理念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
3.加强教育民主化建设,体现教育中的主动精神加强教育的民主化建设,就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师生的民主与平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努力地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精神,真正把教育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主体需要。
第五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1993年召开“中国全民教育国家级大会”,通过
· 新世纪以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旨在加强基础教
育的发展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改善,修改了《 义务教育法》,提出了逐步实现免费义务教 育的目标并制定了时间表。
· 义务教育工寄宿制程
• ·
中国的全民教育成就:
· 在发展中人口大国里,中国成为世界唯一同
时实现“文盲人口减半”和“贫困人口减半” 国家
三、全民教育思潮的发展
· 联合国大会决定1990年为“国际扫盲年”,通过
《乌兰巴托宣言》,呼吁动员社会的全部力量扫 除文盲尤其是妇女文盲和成人文盲
· 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儿童的
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行动计划》
· 1993年12月中、印等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
会议通过《德里宣言》和《行动纲领》
印度推进全民教育的措施
· 实施“县初等教育计划” · 开展非正规教育 · 开展扫盲教育 · 以邦为主实施的一些项目,如“促进初等
教育项目”和“北方邦基础教育项目”
世界全民教育报告
2002年世界仍有8亿文盲,其中70%集 中在中国、印度等9个亚非发展中国家
性别差距依旧明显,64%的文盲是妇 女,2001年全世界小学入学年龄的失学 儿童中,女孩占57%
中国实现全民教育任重而道远
由于人口众多、国力相对落后,直到 2005年中国内地仍有8700万成人文盲其中青 壮年文盲2300万人; 全国8%的地区还没有普及九年制义务 教育,主要集中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
2.印度
1950年的印度宪法规定:“国家应努力 在本宪法生效起10年内为所有儿童提供免 费义务教育,直到他们年满14周岁为止。” 1986年印度政府颁布《国家教育政 策》及实施政策的《行动计划》,全民教 育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启示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nism)是一种社会文化思潮,起源于人们对现代主流的科学认识观的怀疑,对现代主义所表达的一种失望,对长期主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思想和原则的一种批判。
“其影响已波及到哲学、政治、文学、教育、历史、艺术等诸多领域,它以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为背景,以批判否定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
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至上,反对基础主义,倡导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强调多元论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创造性和开放性;怀疑理性科学能带来自由和解放;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
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我们以后现代主义为观照,不难揭示其在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变革中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意蕴按照后现代主义的功用,可将其分为三种形态。
(1)建构的后现代主义。
旨在揭露现代主义危机,侧重于积极寻求解决现代主义危机的办法,主张重构世界的“蓝图”,重构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以罗蒂、格里芬等为代表。
(2)激进的后现代主义。
主要是强调否定性,批判现代工业文明,侧重对旧事务的摧毁。
因而,这种观点带有鲜明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否定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主要以福柯、利奥塔等为代表。
(3)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这种形态是对前两种形态的片面化、简单化理解,形成了二元对立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表面特征为本质,视后现代的策略为目的,并且用单一的原因解释后现代的产生及其理论内容,主要以杰姆逊为代表。
虽然,三种形态的后现代主义各有其侧重点,但他们对现代教育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三点共识:(1)反基础主义。
所谓基础主义就是泛指一切认为人类知识和文化都必须有某种可靠的理论基础的学说。
主题教育发展思潮有哪些
主题教育发展思潮有哪些教育发展思潮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出现并影响教育实践的一系列观点、理论和方法。
这些思潮通常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理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动力。
本文将探讨当前主题教育发展思潮,包括问题意识教育、创新精神培养、批判思维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
一、问题意识教育问题意识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从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问题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二、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培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它通过提供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
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能力,激发他们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让他们能够与他人一起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批判思维培养批判思维培养是一种促进逻辑思考和评价能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它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
批判思维培养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批判思维培养的核心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让他们能够从事实和证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让他们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和正确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思辨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当今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当今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摘要】当今中国社会多样化的思潮对大学生教育带来了挑战。
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用。
教育需要转变思维,调整师生关系,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在这种背景下,加强价值观引导,鼓励跨学科交流,提升师生互动质量成为应对的策略。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适应当今多元社会的需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教育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多样化社会思潮、大学生教育、挑战、应对策略、多元文化冲击、个性化需求增加、教育方式转变、师生关系调整、教育改革措施、价值观引导、跨学科交流、师生互动质量提升。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开放,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社会时代。
在这个社会中,各种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思潮都在互相交织、碰撞,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景观。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多元化的现象更加明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大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和思想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在这个背景下,大学生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多样化社会的需求。
大学生们对于教育的期待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如何适应多样化社会思潮,满足大学生们不同的教育需求,成为了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对大学生教育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改革,势在必行。
1.2 问题提出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着快速的多样化发展,不同的思潮和文化相互碰撞,给大学生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传统教育模式与当代多元文化的冲突,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与传统教育方式的脱节,师生关系的调整与尊重和平等的教育关系的建立等等。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调整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
在这个时代,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的教育模式,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实践
一、引言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种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在当时的背景下,工读主义教育思潮旨在解决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等问题。
本文将从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起源、理论基础、实践模式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起源与理论基础1. 起源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
当时,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为了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爱国精神的人才,一些教育家开始探索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 理论基础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要途径。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强调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梁启超的“新教育”思想。
梁启超主张教育要面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实践模式1. 工读学校工读学校是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典型实践模式。
这类学校将学校教育与工厂、农场等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工读教育课程工读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劳动教育: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2)职业技能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各类职业技能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德育教育:通过劳动和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
3. 工读教育管理模式工读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行半工半读制度,确保学生在劳动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3)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我国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现状1. 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读主义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工读教育的发展。
教育思潮
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同各国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在各国新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保持者强劲的力量。
2、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的产生有赖于悠久的文化基础、渴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的政治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重要性的广泛宣传, 以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上的科技取向。
3、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的教育理论思潮。
这是一种在西方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思潮。
4、终身教育(学习)思潮:终身教育: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
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一切教育方面,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
终身学习: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5、全民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
6、进步教育思潮:进步教育是用来表示1910一1950年之间美国学校中所发生变化的一个名词。
是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教育派别的思想。
7、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把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学习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8、教育思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理论旨趣与价值观、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想潮流。
是关于教育的一种观念形态、抽象理论,是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填空1.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它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的,全称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其主旨是普遍提高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科学、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育质量。
教育思潮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思潮也在不断演变。
在我国,教育思潮的变革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变革,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我对教育思潮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1.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强调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转变使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现代教育观念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这种转变使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应试教育时期,评价标准单一,过分强调考试成绩。
素质教育则提倡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这种评价方式使教育工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1.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
3.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探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育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1. 挑战(1)教育观念的更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2)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乡、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与教育思潮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也逐渐走向了全球化。
在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倡导和传播的教育新思想和新理论,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了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的国际教育思潮。
这些思潮荡涤了传统教育的痼疾、弊病,引领了国际教育的发展走势,促进了各国教育的改革发展。
回顾近几十年来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各国都十分关注国际教育发展动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国际组织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实施在国际公约中做出的承诺,促进了各自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从而,也形成了一种以追随国际教育思潮来进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模式。
在近期国际教育思潮发展过程中,突出的有三大思潮: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和全纳教育。
这三大思潮,势大力沉,汹涌澎湃,反映出国际教育发展主潮之特征:一是大众化、民主化、平等化;另一是优质化、多样化和个性化。
一、终身教育:教育的终身化及终身教育权20世纪60-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终身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教育的思潮。
终身教育主张人的教育应该是人的一生都在进行的,而不仅仅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需要在其一生当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因而,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而教育应当满足每个人在每一个时期的发展需求。
因此,终身教育的思想很快在世界各国传播,逐渐形成了二战以后国际教育思潮发展中出现的最强大的教育思潮。
到20世纪末,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终身教育思想作为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建立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联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包括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这样的一种终身教育体系。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把终身教育写进了宪法。
韩国宪法引进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明确了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即政府必须要实施终身教育,并制定出落实终身教育的新的教育体制。
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如智利、秘鲁、巴西、墨西哥等国,都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在教育部的具体策划下,将终身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国家教育体制,在新教育制度中既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掀起了新的一轮教育改革和发展。
终身教育思潮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朗格朗提出的有关于教育制度变革的一种思想潮流
终身教育思潮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朗格朗提出的有关于教育制度变革的一种思想潮流。
因为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趋势,所以刚刚开始推行就受到了世界各国国的亲赖和追捧。
半个世纪过去以后,当我们来回顾伟人们的过去创举时,不同的反思和进一步追寻也在不断的进展和深入。
潮流有起有落,我们习惯称潮流的这种属性为自然规律。
而终身教育作为思想上的一种潮流,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呢?所谓成事在天,某事在人,因此这股思想潮流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因素所决定的。
教育是社会化的东西,他应该由社会来共同承担和解决。
因此国家应该站在人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来面对教育思潮的这股潮流对我们的洗礼。
在终身教育问世以后,能够得到后继的发展,那么结果很清楚是继续不断上升的。
如果没有很好的接受到这股潮流的巨大作用,那么后果会很可悲,结局将会是国家和民族的衰落,此话并非空穴来风。
在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中就有证明;我们深知:德国能够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在国家军事以及综合实力上的领先导致了德国甘冒这个风险,还看到了德国在整个国家建设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不用怀疑教育的长期投资是否会有足够的收益。
对德国来说,给他们的回报是马克思,是爱因斯坦。
而他们一个是近代科学巅峰早就的人物,一个是近代社会学研究泰斗。
教育的回报也让德国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废墟上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重新恢复了昔日的实力,赶超在许多大国的前例。
对整个国际关系上分析的成就来说,给出的是德国能够在十九二十世界大国之利举足轻重就可以影响半个地球的强大的教育体的推动力。
因此教育才这么神秘而后人如此的顶礼膜拜,推崇至极,因此终身教育这个思潮在许多大国崛起后是如此的致观重要,因而世界都强力地需要用教育,用知识来武装每一个人的头脑,用教育和知识来伴随人的一生。
这是谈到教育思潮为何在提出能够得到长期的支持和拥护。
我们简单地把它称为:教育思潮的“起”。
这个起包括了全球意义上学习终身教育的这个“起”和我们国家对终身教育模式学习的“起”。
关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几个问题
关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几个问题作者:王青逯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年第02期教育工作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密切联系,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紧密关联,同时又必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
综合分析多种教育外部因素及其内部因素,我国教育从总体上已经进入了更加重视结构、更加重视公平、更加重视质量、更加重视科学管理的新的阶段。
处于这样的阶段,我们的教育实际工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深化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改变教育行政化弊端,充分发挥教育家办学的优长,按教育规律办事,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
基于这样的发展理念,本文结合吉林省的实际,试提出2010年教育改革发展需着力研究、把握和讨论的10个方面的问题。
一、科学编制全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今年国家将正式发布和启动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全面部署到2020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并据此编制全国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
省、市(州)、县(市、区)三级都要完成教育事业“十77”计划编制工作。
这是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不仅对于“十二五”发展,而且对于为中长期教育发展奠基,具有重大的战略影响。
我省要把教育事业发展置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一轮全面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和布局。
总的考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区域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实现全省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结合国际形势、国内形势、教育形势,应突出明确:(1)适应国家发展和人民需求,明确教育发展新的目标、要求;(2)突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重点任务,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完善我省现代国民教育体系;(3)深化教育体制和制度创新,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4)结合长吉图开发战略,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培育新的“增长点”;(5)强化教育条件保障,完善教师队伍、经费投入、组织领导等措施;(6)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真正办若干件教育发展实事;(7)动员社会各方面更加关心、支持教育;(8)建设学习型社会。
现代教育思潮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思潮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思潮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和总结。
以下是我对现代教育思潮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现代教育思潮的内涵现代教育思潮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内涌现出的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
其主要特点包括:1.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终身学习:强调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倡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
4. 信息化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5. 国际化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二、现代教育思潮的实践意义1. 提高教育质量:现代教育思潮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2. 促进教育公平:现代教育思潮倡导终身学习,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3. 培养创新型人才:现代教育思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4. 推动教育改革:现代教育思潮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三、现代教育思潮的实践策略1. 转变教育观念: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素质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的观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2. 改革课程体系:根据现代教育思潮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 创新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5.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一、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一)20世纪基础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在不断变革,就要求教育也不断变革.20世纪的100年中,在世界范围内有3次较大的教育改革,而每次改革都发端于社会发展迅速的美国,然后波及整个世界。
第一次教育变革发生在20世纪初。
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出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的主张,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他批评传统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
他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从这个原则出发,要求课程必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强调课程教材要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
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了美国教育几十年,而且影响到世界各地。
第二次教育改革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许多人士对“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同时,批评当时的课程内容只反应了19世纪的科学成果,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强烈要求改革;1957年的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促进了这次改革。
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提出加强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于是出现了新数学、新物理等一系列新教材。
这些教材,由于太深太难不能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到20世纪70年代初就被弃之不用,但它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第三次教育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的因素。
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内部的因素是:一方面,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
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公开信“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社会浪潮下的思政课程教育改革
社会浪潮下的思政课程教育改革在社会浪潮的变化冲击下,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受到影响,需要自身进行革新以带动学科教育的进步。
因此,通过正确分析思政课程教改的影响因素以寻求改革方法成为当前思政教育工作重点。
关键词社会浪潮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同于以往思政课程教育工作的难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思政课程教育在全国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发展环境和发展要求较之前也大不相同。
本文将从当下社会背景入手,通过分析促进思政课程教改的因素,探寻思政课程教育工作的未来走向。
一、社会浪潮下的思政课程新要求(一)突出学生主体,提高国民素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持续深入,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也随之发生转变。
不同于以往的“教师中心论”“课程中心论”、唯成绩主义,现下,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适时地正确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其在教育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而学生主体教育又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就要求着我们思政课程教育改革,需要回到学生主体,,以学生为中心[1],从分析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各阶段特点,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合理编排教材,制定教学方案,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领导能力等多方面,在教育中促进身体、智力、情感、文化、美育等多方面发展,让他们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强的实践能力,从而成为建设国家和社会的主要力量。
(二)学科融合思政,筑牢思想高地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2]。
但在国内国际的严峻形势下,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给部分学生带来影响,造成这部分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差。
这就促使高校教育工作做出改变,强化思想引领。
况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人才,因为一个人如果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道德修养的提升,那就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现代,外国,教育,其他论文文档]试析现代外国教育思潮流变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试析现代外国教育思潮流变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论文摘要:现代外国教育思潮可以分为现代教育思潮和后现代教育思潮两个阶段。
现代教育思潮中当属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影响最大,它们批判传统形式主义教育的机械僵化、目中无人等弊病,倡导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
后现代教育思潮主张“去中心”和“边界松散”,主张打破学科之间界限,实现课程的整合。
这种变化的趋势是一个从预设到生成、从封闭到开放、从一元到多元的过程,它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文关键词:现代外国教育思潮流变对课程改革的启示21世纪以来,趋同化输入、共性输出的课程流水线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外国教育思潮与过度预设、垄断、封闭的传统课程思想联姻,生成的新课程在形式上愈演愈烈,但并没有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学生在应试的枷锁下课业与精神负担有增无减,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盲目借鉴外国教育理念、对传统课程揠苗助长的结果。
众所周知,外国教育思潮的发展是在时代潮流的驱动下,针对当时社会和教育的问题自然形成的,有其地域的针对性、思维的进步性与时代的局限性。
在此,有必要对外国教育思潮作一个简单的梳理与分析,借以反思新课程存在的弊病与原因,评价新课程的功过与得失,从而审视我国本土课程理念,选择实践的方向。
一、现代教育思潮的涌现与发展在20世纪涌现的各种教育思潮中,影响最大、时间最久、范围最广的无疑是进步主义的教育思潮。
第二次产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以来,社会的巨变,人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深受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为代表的欧洲自然主义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等的影响,批判传统形式主义教育的机械僵化、目中无人等弊病,倡导儿童个性塑造和身心自由发展,使以儿童为中心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标志。
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之一杜威曾多次应邀来中国讲学,传播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面临的形势
对策
确立一个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 坚持一条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 实施一项战略方针——科教兴国(人才强 国)
60% 60% 中国劳动生产率很低 中国科技实力仅20分(俄国25分,德国54分, 日本72分,美国100分)
(三)体制转轨
计划→市场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 教育如何从计划→市场
计划经济下在办学上的四个特点
①国有化的办学体制;
2004年5月
中国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理念
①几千年封建主义影响
②几十年计划经济影响现源自教育理念分界线:计划→市场
树立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相适 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以及建立新的教育体制、教育制度的理念等。 实现三个转变:
①计划→市场
②封闭→改革开放
③微观视野→宏观视野
人才竞争→教育竞争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教育总统 数量→素质的竞争 美国提出三种素质五种能力 日本提出五种素质 我国教育要大发展、大提高
(二)世界经济大开放的挑战
世界经济特点:大发展、大开放、大融合 经济发展的原因(1)变革;(2)科技 生产跨国化 商品世界化 贸易自由化 资本国际化 市场全球化 中国加入WTO面临的挑战 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高新技术大发展的挑战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民国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独尊孔家儒术发展到了现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我们就简单的分析一下以下几个重大的事件。
(一)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袁世凯倒台后,范源濂为教育总长,他表示要切实实行元年所发表的教育方针。
1916年9月,教育部撤销1915年颁布的“教育纲要”。
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删去了“读经”及有关内容。
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并撤销了1913年宪法草案中所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条文。
学校的教学开始加强科学教育,重视实验作业,增加了实用和职业的教学内容,民国初年所制定的教育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
(二)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新文化运动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同时,积极地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按1912年所定学制,只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到1915年,袁世凯公布《国民学校今》中,只准许小学一二年级内男女合班上课,三年级以上,男女生只可同校,不得同班。
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由于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步解决男女教育平权的问题。
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的议案,要求增设女子高等小学、女子中学等。
1918年6月,教育部通过各省区酌量地方情形,分别办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请推广女子教育案”。
1920年暑假,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开始招收女生。
1921年以后,各大学都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
中学实行男女同学虽然较为迟缓,但一些比较进步的中学如广东的省立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也实行了男女兼收,甚至同班的办法。
这些措施,尽管距真正的男女平等教育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两千多年以来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根溯源谈教育
关于教育的思考:
马克思: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 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 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 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 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 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 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 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 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 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 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 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识的堆 积。”
教育是“爱的教育”。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 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 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 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 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 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 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章太炎、刘师培、吴宓、钱穆、王国维、 陈寅恪、梁启超、金岳霖、冯友兰、傅斯 年、马寅初、李叔同、马一浮、熊十力、 梁漱溟、蔡元培、胡适、辜鸿铭、郭沫若、 周作人、鲁迅 等。
追根溯源谈教育
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 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 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说文解字》 的解释,“教,上所施,下 所效也”;“育,养子使作 善也”。
西文“教育”一词的溯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 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 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 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 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 的发展状态。
追根溯源谈教育
关于教育的思考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 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 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 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 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 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 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 创造力的人。”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 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 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 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 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 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 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 兴与研究东方文明。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 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 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 期。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 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 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 代。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 历了约600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
教育的河南之问
1亿多人口,200多万名大学在校生,却没 有“985”和教育部直属高校 据《中国大学评价》统计,排行榜前100名 高校中,北京有17所,而河南仅有1所 。
教育的河南之问
以2012年为例,河南每万人中只有0.757人 拥有进入“985”高校的资格,全,平均 每14000名考生才拥有一个指标,而北京考 生上北大的概率是河南的46倍多。 人口大省、人力资源大省、文化大省为何 不是教育强省?
李约瑟难题的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 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 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 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 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 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 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 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 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 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 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 源问题。 “为何科学发生在西方社会?”是李约瑟 问题的反面。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李约瑟以中国科技 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 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尽管中国古 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 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 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976年,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 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 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 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 代落后了”等问题。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 学技术奖自2000年 设立以来,共有20 位科学家获奖,其 中就有15个是1951 年前大学毕业的。
2009年10月31日,钱学 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 岁。2009年11月11日, 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 合《新安晚报》给新任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 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 信:让我们直面“钱学 森之问”!见文档
现代教育思潮: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
主要内容: 追根溯源谈教育 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教学实践
一、追根溯源谈教育
《船夫和哲学家》寓言引发的思考
?
一哲学家坐船过河,当船划动以后,一路的风景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 闲来无事他便与船夫聊了起来。 哲学家问船夫:“你董哲学吗?” 船夫回答:“不懂。” 哲学家就说:“那你就失去了半条生命。” 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 船夫又回答:“没有。” 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正当哲学家和船夫继续交谈时,一阵风把船掀翻,哲学家和船 夫都被抛在河里。 船夫喊道:“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达到:“不会。” 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你的整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