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人类学概况-第二版官方PPT 第十三章 族性与社会分层

族群成员认同和分享他们与其他族群相区分的祖先、历史和文化传统。
其成员在族籍诉求上带有主观文化认定和场景的变动性。
族性是关于族群认同的感受、族群象征和族群关系等观念的复合体。
这是基于文化特征的一种分类图式。
对文化方面的族群认同不会消失,族群认同感通常通过选择性的符号来表达。
每一个族群都有族界标志,包括语言、宗教、体质特征以及其他文化特质。
人类学界主要流行两种族群认同理论:原生论与场景论。
当今世界的许多冲突是族群/民族之间的冲突,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平等与和谐需要通过政治调适来实现。
社会分层虽然有时与族群的区分有关,却是区分人群的另一种方式。
每个社会中分层的程度和种类皆有所不同,但社会等级是不同社会组织中的一项重要特征。
社会分层的三个主要层面是权力、财富和声望。
据此,人类学家已经辨认了三种社会体系类型。
分层最不明显的是平权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平等接近基本资源、权力、声望。
平权体系主要见于游猎采集社会。
在等级社会中,人们被区分为不同的等级而在声望上有所不同。
在分层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是制度化的。
最为彻底的分层社会是那些基于阶级或世袭等级的社会,其成员不平等地接近财富、权力和声望。
阶级社会与获致地位相联系;世袭社会则与先赋地位相关联。
关于社会分层,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分层体系的整合性质;而冲突理论则聚焦冲突与变迁。
同化族群族性种族民族原生论 场景论 族界标志 族群认同 族群关系 平权社会 等级社会 分层社会 社会分层 社会歧视【基本概念】第1族群与族性节(一)什么是族群族群是相信并分享共同的历史、文化或祖先的人群。
一般来说,族群具有如下要素:(1)共同的名称;(2)共同祖先的神话;(3)共享的历史记忆;(4)共同的文化元素;(5)历史家园的联系;(6)团结感;等等。
(二)什么是民族民族和族群是有区别的。
有的人类学者认为,民族就是一个带有家园感情与拥有政治自生天生权利的族群,而家园则是他们拥有独占权的地理区域,因此,民族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还是一种人们共同体。
论社会分层研究

论社会分层研究一、本文概述《论社会分层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社会分层的现象、理论及其对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的影响。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反映了社会中不同群体在资源、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等。
本文首先对社会分层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分层的标准和类型,然后回顾和梳理了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功能主义、冲突论和象征互动主义等主要理论观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社会分层对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了社会分层与个体社会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机会等个体生活的关联。
文章对未来社会分层研究的方向和挑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社会分层研究领域的深化和拓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二、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社会分层,作为一个社会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这种分层并非简单的经济地位或职业地位的划分,而是涉及到权力、财富、声望、教育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
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功能主义、冲突论和象征互动论等社会学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运行的一种必然现象,每个社会阶层都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冲突论则强调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平等和冲突,认为资源分配的不均是导致社会紧张和矛盾的主要原因。
而象征互动论则关注社会分层中的个体感知和认同,认为人们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和角色会影响其自我认知和行为选择。
这些理论为社会分层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功能主义重视社会分层的整体功能和稳定性,冲突论关注社会分层的冲突和不平等,而象征互动论则强调个体在社会分层中的能动性和主观体验。
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分层的本质和影响,也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社会分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多个维度的资源和地位差异。
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解释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分层现象。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用其中任何一个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分层,其结 果
同运用其他标准大体上是一致的。
钢性社会分层结构具有下述特点: (继续)
第三,刚性结构还意味着各分层地位之间具有相
互加强、相互转化的极大可能性。第四,刚性结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目录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我国现阶段的阶级、阶层状态
第五节 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一)自然差别和社会差别
自然差别:自然属性 社会差别:社会属性 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 社会景况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流动的方向: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 和职业的流动,(上向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 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下向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 流动。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点
个人一生中的流动和代际流动
个人一生中的流动,指个人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 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 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职业的异 同表示出来的。
第三,各层次之间的冲突状况。
三、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一)社会多元分层结构的涵义
社会分层空间是以该社会的主要分层地位为座标轴 而确立的。
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多元分层结构指的是由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空 间中的具体分布确定的各分层地位之间的关联状态。
社会学概论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研究

社会学概论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研究社会学概论: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和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一个社会的运行机制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概念、特征、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进行深入探讨。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和特征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的组织框架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包括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等要素。
社会结构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运行模式和秩序。
社会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多样性:不同社会的结构具有差异。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多样,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多个方面。
2. 层次性: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人们按照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组成了各个社会层级,包括上层、中层和下层等。
3. 稳定性:社会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虽然社会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动和调整,但总体上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二、社会分层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社会分层是指一个社会中,根据某种标准将人们分为不同的层次或阶层。
社会分层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待遇。
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财富、收入和职业地位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2. 教育因素:教育水平也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影响因素。
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高收入和高地位,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则可能处于社会底层。
3. 社会背景:社会背景包括个人出身、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等。
这些因素会对个体的发展和机会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社会分层的存在。
4. 性别和种族:性别和种族也是社会分层的因素之一。
在某些社会中,女性和某些少数族裔往往面临性别和种族歧视,从而导致其在社会分层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经济地位、教育水平等信息,从而推断出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的情况。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十三章

层的标准有关,设定的标准越多,规模就越小,因为有的人可能在教育上符合 中产,但在收入上却不符合。其二,中产阶层主要存在于城市,一些大城市像 北京、上海的中产阶层比例相对较高。其三,我国中产阶层整体规模在逐渐扩 大,其中新中产阶层构成了中产阶层的主要部分,但老中产阶层的规模增长明 显。
• 由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具有多样性。这些社会地位 的不同维度,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可能会出现不同情况。有些人在多个维度 上是一致的。例
三、社会分层的一种说法,也 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社会大 多数时期,存在不平等的社会分层结构呢?
• 中国中产阶层:一方面,中国中产阶层在改革过程中获得了财富和地位;另一 方面,他们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而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
• 因此,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态度没有那么清晰,他们既有“保守的一面”,如 认可政府的合法性,也有“激进的一面”,如具有更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而且,中产阶层内部存在一定分化,不同类型的中产阶层的社会态度明显不同。
二、阶级的理论传统
• (二)韦伯的阶级思想 • 韦伯也认为财产所有权对于成员阶级位置有重要意义,但不一定是决定性作用。 • 在他看来,市场交换领域的权力关系或支配关系才是阶级关系的决定因素,所
谓阶级,主要是指因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中获取经济利益(占有财物与获得收 入)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生活机会的群体。他明确指出,在市场上的这种机会是 表现个人命运的共同条件的机制,阶级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市场状况,市场地 位和市场状况强烈地形塑着成员的生活机会。 • 韦伯也分析了阶级行动。他认为,阶级行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动,是旨在获 得市场中的商品和服务的行动。
社会学概论(第四版)第13章社会分层

应用社会学之窗
英国——一个阶级意识很强的社会
本章完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
• 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 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 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 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 社会分层体现了社会不平 等。
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
一等仓和二等仓的妇女儿童优先
船舱等级 一等舱 二等舱
三等舱以下
乘客身份
生还率(按性别与社会阶级)
有钱人
60%
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
44%
二、客观法
1.不平等指数 (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最低收 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
2.库涅茨比率 (R=∑|Yi-Pi|(i=1,2,3,…,n)) 3.五等分法(测量各1/5层的人口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
占的比例) 4.基尼系数( A/<A+B> ) 5.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全部生活消费支出总额) 6.社会综合地位量表(如SES)
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同时并进,形成相互推动的趋 势,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
1.现代化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教育系统日益成为重要的职业分配机
制,整个社会的职业一般会出现结构性向上 流动趋势。 2. 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特点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1.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的划分依据 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观点及其影响
1.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财富、权力和声望 ,三者彼此相关、可以相互转化。
2.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影响 韦伯分层模式对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的影响重大,主要体现在:
①采用多元分层标准。
②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论社会分层研究

论社会分层研究一、概述社会分层研究,作为社会学的重要领域,旨在探讨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上的不平等分布及其对社会结构和运行的影响。
社会分层不仅反映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模式,也是理解社会冲突、社会流动以及社会变迁的关键。
本文将从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背景、方法论、主要流派及其争议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全面呈现社会分层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理论背景部分,本文将回顾社会分层研究的历史演变,从古典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冲突论到现代社会学的多元分层理论,分析不同理论对社会分层的解释与贡献。
在方法论层面,本文将介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如何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来揭示社会分层的特征与机制。
主要流派部分,本文将重点介绍功能主义、冲突论、象征互动论等社会学流派对于社会分层的观点与解释,分析各流派之间的异同与争论。
本文还将关注性别、种族、阶级等多元视角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应用,以揭示不同社会群体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与命运。
在争议与展望部分,本文将反思当前社会分层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如数据获取的局限性、理论模型的适用性等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展望社会分层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跨学科研究、大数据应用、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分层研究等,以期为深化社会分层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1. 社会分层研究的定义与重要性社会分层研究是对社会成员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分布及其影响进行的科学探索。
它旨在揭示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源、权力和机会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机会和社会整体的结构。
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和动态变化,从而为社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分层研究对于促进社会公正和减少社会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社会分层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规律,为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提供重要参考。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

西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阶层多样性和流动性较强。在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 治制度较为完善、文化氛围较为开放等因素,社会分层现象较为多样,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也较强。这有助于 促进社会的多样性和活力。
西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西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理论
社会分层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韦伯的三位一体分 层理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强调阶级的经济地位,而韦伯 则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方面来划分社会层次。
分层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
社会分层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教育因素、职业因素等。经济因素包括收入、财富和生产资料的 占有等;政治因素包括政治权力、政治地位和政治资源等;教育因素包括教育程度和受教育机会等;职业因素则 包括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等。
比较研究
对不同国家、地区、历史时期 的社会流动情况进行比较,探
究其异同点和影响因素。
CHAPTER 04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社会分层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社会分层限制了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使得个体在阶层之间的流 动受到限制。上层阶层通常能够保持其地位,而下层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有限 。
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和分析,探究不同层次群体之间的差 异和关系。
CHAPTER 02
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强调阶级关系和经济因素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认为社会分层结构是由生产关系决 定的。
详细描述
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认为社会分层结构是由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决定的,不同阶级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和利益不同,导致他们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和资源分配也存在差异。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对社会 分层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

01
02
03
统计法
通过统计资料分析个人或 群体的社会地位变化。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 式了解个人或群体的社会 流动情况。
指标法
使用各种社会指标来衡量 社会流动,如收入、教育 程度、职业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 关系
社会分层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途 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对 于向上流动至关重要。
案例三:欧洲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详细描述
总结词:欧洲社会分层稳定 ,流动机会有限
02
01
03
欧洲社会分层表现为阶级、 教育和职业差异,各阶层之
间相对稳定。
政府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发 挥较大作用,提供广泛的社
会福利和公共服务。
04
05
社会流动改变阶层结构
社会流动可以改变原有的阶层结构,使得一些新的阶层得以 形成和发展。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相互作用
社会分层影响个体流动意愿
个体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会影响其流动意愿,一些人可能更愿意维持现有地位, 而另一些人则寻求向上流动。
社会流动推动社会分层变迁
社会流动可以推动社会分层的变迁,使得一些新的阶层得以崛起,而一些旧的阶 层逐渐衰落。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概念与类型
01
02
03
04
概念
社会流动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 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变化,包括
向上、向下和水平流动。
社会分层研究概述

社会分层研究概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社会转型的加剧,中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分化明显,社会流动越来越难,“阶层固化”所导致的严峻社会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目前“二代”现象成为社会大众的一个热点议题。
对近年来兴起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廓清了社会阶层的概念,在肯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标签:社会分化社会阶层社会流动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所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
“二代”现象成为社会大众的一个热点议题:“富二代”的炫富;“官二代”的张扬跋扈;“穷二代”的生存困境在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屡屡可见,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阶层固化”所导致的严峻社会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不可漠视。
鉴于此,笔者收集了自2000年以来有关社会阶层流动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的视角,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关注角度,大体上来说,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以下焦点。
1 社会分层的概念所谓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
我们有多种视角对社会进行分层:例如马克思按照是否拥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这两个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从而将社会分为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帕金提出了依据职业为标注来划分社会结构的视角,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多地从职业这个角度来对社会中的人进行分层,因为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收入状况和社会地位。
1.1 财富、声望、权力的角度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这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然而韦伯个人非常强调非物质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1.2 社会资源的角度刘祖云教授提出,经济性资源主要指财富和收入,政治性资源主要是指权力和特权,文化性资源特指一种文化资本。
论社会分层研究

「内容提要」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因而成为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
在社会分层理论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提供了不同的、但是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分别对社会分层的本质、决定要素、形式等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代表了两种在本质上不同的理论取向,今天的理论及相关研究基本上还是在这两个理论框架内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分层研究,主题丰富,但深化、拓展不够。
在理论层面上,缺乏“问题意识”,理论逻辑较混乱;尚待探索、构建独立的中国社会分层的理论模型。
在研究和分析方法上,亟需改进、加强统计分析技术手段。
在一般的意义上,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因而成为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传统领域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试图对社会分层理论的新发展和近年来我国的研究做一简要评述,以期引起更多的讨论和进一步的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不是要对整个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和评价,而是将实证性的社会分层研究中的不同观点展示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分层研究和理论中,包含了通常所说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个基本部分。
我们将以社会分层研究或理论统称这两个部分。
一、两种基本理论模式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
因此,社会分层研究的问题取向在于:这种社会不平等对特定社会体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不平等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社会分层研究绝不仅仅是一套描述性的概念。
阶级理论认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其实质是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不平等,即阶级地位——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不平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因此,阶级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关系”的理论(赖特,1979),关系在这里被定义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即在生产过程中基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雇佣与被雇佣、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关系。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分层是指将社会中的个体或团体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类,并构建出层级结构。
社会分层已经成为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社科学科的研究重点。
在社会学领域中,社会分层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阶层理论、社会流动、收入差距等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些重要内容。
社会阶层理论社会阶层理论是社会学中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阶层指的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别。
社会阶层的划分通常依据的标准有身份、财富、职业、权力等。
其中,职业阶层理论是比较经典和常用的社会阶层划分标准。
按照职业阶层划分标准,社会可以被划分为劳动者、技术人员、白领、知识分子、企业家和政治家等阶层。
在这些阶层中,高级职业阶层的建构和维持是十分重要的。
高级职业阶层包括了知识分子、管理精英、在各种专业领域中具有极高水平的人士等,被视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顶层阶层。
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变迁。
社会上的人会经历从贫穷到富裕、从无名到名,从低职到高职的不同状态。
这些状态的转变是社会流动的本质,并且这种流动往往是在不同层级之间进行。
社会流动是社会分层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流动性一般是越来越高的。
社会流动性高,意味着社会中的人们越有机会从一个阶层流动到另一个阶层。
流动性低,意味着社会中的人们处于一种相对固定状态,很难从目前的阶层向更高层级挑战。
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指社会中不同层级之间的财富、收入等方面的差异。
收入差距越大,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也就越大。
而贫富差距的扩大,对于整个社会格局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减少收入差距,有多种途径。
一种方式是通过加强社会福利保障,同时提高基本收入水平,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生活条件;另一种方式则是提高社会参与度,鼓励人们参与到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以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总结社会阶层理论、社会流动、收入差距等内容是社会分层研究的重点内容。
第十三章 族性与社会分层

追求。
二、社会分层类型
(二)等级社会 等级社会通常依据社会地位、职业、财富而将人们分为不同层级的群体,社会成员根据 等级的高低而拥有不同的社会声望,并且认为这种等级是天生注定的。 等级社会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亲属关系是决定等级的重要原则,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是由出身决定,并且会有 不同等级的亲属群体。只有属于这些等级的亲属群体成员,才能合格地拥有某些封号或高级 职位。 第二,从等级社会的形成过程来看,社会的生产力集约化是导致社会等级产生的重要原 因。生产力提高使分工更精细,组织的复杂度增加和人口密度更高。
适。族群同质化指在某一特定区域或国家内,一个族群试图消除竞争族群的过程。一般有涵 化与同化两种类型。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强制 (如种族灭绝、占领等)或被动同化,都不能真
正解决族群问题。在共处的各族人民之间,真正需要建立和维持一种社会的和谐、政治的平
等和经济的平衡。一般来讲,政治调适是可行的和道德上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选择的,也可以是强加的。不管怎样,族群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本身就导致广泛的理论阐
释。
二、族群理论
01
原生论模式
02
场景论模式
三、族群关系
(一)关系的类型
多元主义
同化
少数族群的 法律保护
A
B
C
种族灭绝
人群转移
长期压制
D
E
F
三、族群关系
(二)政治调适
为了在现有政治结构中解决族群冲突,通常采取两种形式:族群同质化与族群的政治调
是因为占据高层等级的人能够利用其财富、权力和声望来剥削低层人民。上层通过利用或威
胁维持统治,加强其特权地位。 但是冲突理论同样存在着局限性,将所有的社会行动都根据冲突来理解则是不合适的,
社会学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65插图版

1.不平等指数
所谓不平等指数是用最高收入者占总人 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 例,即用两者的百分比之和的办法来表 示社会的不平等程度。
2.库兹涅茨比率
这是著名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S.Kuznets)提 出来的,它使用一个综合值来反映社会各阶层 收入差别的状况。其公式为: R=∑∣Yi-Pi∣(ⅰ=1,2,3…,n) R:兹涅茨比率 Yi:阶层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 Pi:各阶层人口比重 库兹涅茨比率的优点是易于计算,并且能反映 出社会总体的收入差距与不平等程度。
3.五等份法
五等份法最早是由F· 佩什在一篇题为 W· “真实的个人课税率”的论文中提出来 的。此种方法是按人均收入的高低将人 口分为五等份,然后测量各1/5层的人口 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4.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 Gini)根据 洛伦茨曲线图而建立的测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 标。 基尼系数的理论公式是:G=A/A+B 基尼系数是个0到1之间的数值。基尼系数为0表 示绝对平等,即财产或收入等完全平均分配;基 尼系数为1表示绝对不平等,即全部财产或收入 都集中在一人手中。根据国际上多年测量的数据, 基尼系数在 0.3 —0.4之间时,为中等不平等程度。
1.阶级与阶层/class&strata
(1)class与strata (2)阶级与阶层
class
strata
(1)class与strata
class的涵义较为广泛,包括了中文中的“阶级” 和“阶层”两个词的涵义。而strata的意思则比较 窄,一般指的是由等级分化(stratification)所造 成的连续性排列。例如:
(3)按财富分层
关于财富的分层,比收入分层更能反映个人 之间的贫富差别,因为财富包括个人的金融 资产和不动产及社会保险金权益,这些都是 影响个人生活消费水平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因 素。总的来说,社会财富占有的结构是稳定 的,但个人财富拥有状况的资料是不易获得 的。
13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四、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
(一)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 1 2 3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 1 分层结构:干部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阶层、 工人阶层、农民 2 特点 (1)原有的分层属于一种政治性分层。 (2)原有的分层是一种权力化分层。 (3)原有社会分层是一种身份制分层。
社会分层 社会地位 社会分化 阶级与阶层 社会不平等 精英 社会流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社会流动
一、社会地位极其差别 二、社会分化极其类型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及 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 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 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 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 对平等。
(二)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 论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 个地位的移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 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1)根据流动的方向,可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 垂直流动(社会阶层内部流动和各阶层之间的流动)。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可把社会流动分 为一生中流动(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异代流动)。 (3)根据流动原因,又可以将代际流动分为结构性流 动和自由流动。
第十三章 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层

11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闲阶级与劳役者
有闲阶级的特征 在于:
( 1)认为生产工作是不值得做的,并对它抱有轻视的态度;
( 2) “有闲” 可以证明个人的金钱力量能够使其安闲度日及衣食无忧;
( 3)有闲阶级的生活是 不能全部为公众所看到的,为了保持荣誉,对于不能为人所窥见 的部分,就得有 所显示,使人信服他的生活的确是有闲的。
第四章
知识链接:
随着9 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日益深入
和扩展,历史地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多种层次的社 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各种社会关 系之间的从属关系,据此将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 和思想关系两种基本的类别。物质关系是人们在生 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依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 必然联系,思想关系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成的关系, 它是物质关系的反映(见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 社会关系)。对社会关系还可以从其他一些角度进 行分类:①从社会关系的主体和范围,可以划分为 个人之间的关系,群体、阶级、民族内部及相互之 间的关系,国内和国际关系等;②从社会关系的不 同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 系、伦理道德关系、宗教关系等等;③从社会关系 包含的矛盾性质,可以把社会关系划分为对抗性关 系和非对抗性关系。对抗性关系是涉及双方利益根 本对立、往往要靠强制手段来维系或解决的矛盾关 系,通常指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关系、敌 我之间的关系。非对抗性关系是涉及双方根本利益 一致,可以通过批评、说服、调整的方法去解决的 矛盾关系,通常指人民内部的关系。
一般认为,是人们的所属阶级或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生活方式, 以此显示了 社会分层现象。但随着社会发展由生产型转向消费 型,尤其是走向后现代社会, 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关注越来越明 显,由生活方式区分出的群体差异逐渐被视为某 种独特的社会 分层特征。因此,凭借生活方式这一衡量标准,社会群体也被 分为 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层级,如前述韦伯提到的生活方式上的 内部凝聚力与外部排斥力“ 圈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分层 体系在生活方式上的维度也被重新建构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一)分层的方法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1)主观法。
又称自我评分法。
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
主观法的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因为人们的分层意识对他们的心理反应(对某种事件的态度、价值评价)以及行为表现有很大影响。
人们的分层意识同他们所处的客观位置可能并不一致,这是因为,人们的意识受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范围、与大众传媒的接触和周围参照群体等多种变数的影响。
(2)声誉法。
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选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给本社区成员分层归类。
调查员可以对各层成员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人们进行声誉分层的标准。
声誉法要求评判人员必须熟悉那些评判对象。
此外,为了防止评判员主观偏见的影响,应当把那些与评判员相类似的人以及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排除在他们的评判范围之外。
通过声誉法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对声誉的影响,可以发现一种公认的声誉分层体系。
声誉法不仅可以用来对具体的人排定名次,还可以推广到评价各种正式社会地位的相对声誉。
例如,可以用来进行职业声誉的研究。
(3)客观法。
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
由于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分层方法外,社会分层实证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还有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库兹涅茨比率法、社会经济地位(SES)测量法等。
(二)分层标准分层的标准有两类:第一,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
例如,以人们所从事的正式职业为标准。
第二,以潜在地位为标准。
例如,收入、教育程度、技术水平等。
前一种划分主要是为了描述人口在社会垂直分层中的分布状况以及人们活动的时空范围。
后一种划分则是为了了解人口内在素质的垂直分布状况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确定分层标准首先要考虑到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状况,并非任何可以对人们进行等级划分的因素都可以作为分层标准,只有那些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表现产生较大或持续影响的因素,才能作为分层标准,例如教育程度等。
此外,确定分层标准时还应注意结合具体的研究目的,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
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有以下几种。
(1)收入。
收入与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安全感和积极性有着密切关系,收入差距对社会安定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2)职业。
职业地位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社会地位,是个人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
职业环境、职业声望、职业活动的范围和性质等等不仅影响着在职人员的社会表现,同时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方向。
(3)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能力、知识、技术、趣味、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婚姻生育意愿、人格修养等等。
教育程度全面地、持续地影响人的一生;同时,对于整体社会的运行来说,教育程度分层结构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在划分层级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4)权力。
权力意味着一个人在群体和社会中向别人施加影响的能力,因而权力的大小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态度和行动意向。
处于同一权力层的人,对社会政策的评价,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具有较多的共同之处。
此外,像家庭背景、居住区位等等都可以作为分层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选择适用的标准。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分析(一)社会分层对人们社会交往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倾向于和那些与自己同质因素较多的人交往,而社会差别所造成的人们之间的异质性则构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分层是根据同质标准而划分的,同一层次的人很容易在某一方面产生共同兴趣、共同爱好、共同的价值评判标准。
分层差异给人们的交往带来隔阂,各层次间距离越大,这种隔阂就越大,他们之间也就越是缺乏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他们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的社会表现也就越不相同。
对于分层与交往的上述关系,可以用交换理论加以解释。
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往实际上是一种资源交换过程,每个人在交往中总会有意无意地考虑自己的报偿能力和对方的回报能力。
而社会地位恰恰是交往各方用以识别各自资源交换量的象征。
这意味着,社会地位相近的人所拥有的交换资源大体相等,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换过程也更加合乎公平原则和对等原则。
而社会地位差距悬殊的人则在资源交换量上差距显著,因而,层间交换的频率远远低于层内交换。
(二)社会层次之间关系的性质层间关系的性质是分层研究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包括:第一,各层次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是和谐、相互依赖、功能互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分歧?矛盾和分歧的性质、范围和发展趋势如何?第二,各层次之间的沟通方式、交往状况和频率,相互之间的基本态度。
是把对方作为仿效、参照的群体还是敌视对象?如何评价对方?等等。
第三,各层次之间的冲突状况。
如果发生冲突,是以个人形式还是以群体形式出现?是局部性的还是全局性的?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冲突各方的目的何在?有无妥协的可能性?其妥协又将如何达到?等等。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研究阶级之间关系性质提供了范例,它观察问题的角度,提问方式,使用的概念、范畴、方法等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继承,用以指导我们的研究。
三、多元分层结构分析(一)社会多元分层结构的含义社会多元分层结构指的是由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空间中的具体分布确定的各分层地位之间的关联状态,可以由统计学的相关系数对其加以测定和描述。
要把握一个社会的多元分层结构,先要具体地把握这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分层属性,即那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并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社会地位。
一个社会的主要分层属性构成了这一社会的分层空间构建性维度,换句话说,社会分层空间是以该社会的主要分层地位为坐标轴而确立的。
比如,韦伯的收入、声誉、权力三种分层地位就构成了三维社会分层空间。
社会越发达,社会分化水平越高,则社会分层空问的维度就越多。
比如,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分层属性——教育程度~一在原始社会中根本构不成一个分层维度。
在这里应注意分层结构与分层空间的区别。
两个社会可能在分层空问上是相似的,但社会成员在各自社会空间中的具体分布状态却极不相同,即这两个社会的分层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如图l3—2所示。
图13_一2分层空间与分层结构关系比较在图13—2中,甲、乙社会的分层空间相同,但分层结构却不同:甲社会收入与教育程度是正相关,即同向变化;而乙社会这两者却是负相关,反向变化。
(二)结构弹性分析在统计学意义上,可以把结构弹性定义为社会成员的一种分布状态,在这种分布中各分层地位之问的相关系数为零。
这就是说,分层属性之问的相关性越强,则结构弹性越低;反之,相关性越弱,结构弹性越高。
根据结构弹性的高低可以区分出两个极端类型的分层结构:刚性结构与弹性结构。
1.刚性结构刚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位相关性,或者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集束状态。
一个刚性结构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累积性不平等。
刚性社会分层结构具有下述特点。
(1)如果各个分层地位高度相关,而且它们之间又具有某种时间顺序,则暗示着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着某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关系。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分层属性是该社会的分层中轴,像封建社会中的门第、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占有量都可视为各自社会结构中的分层中轴。
(2)刚性结构同时意味着多元分层标准高度重合,亦即用其中任何一个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分层,其结果同运用其他标准大体上是一致的。
(3)刚性结构还意味着各分层地位之间具有相互加强、相互转化的极大可能性。
如在封建社会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权力与金钱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互加强关系。
(4)刚性结构在无形中极大地限制着人们的层间交往。
人们通常依据自己具备的某一属性选择同质性交往对象,在刚性结构中,主动选择某一属性意味着同时被动地选择了其他属性,由于各种分层属性的高度相关,人们的交往圈子被限定在特定的具有封闭性的社会层次内部,因而他们的交往不具有层问交往的性质。
(5)刚性结构极有可能形成社会断裂带,并引发强烈的社会冲突。
刚性结构的社会通常包含着几个具有高度内聚力的社会集团板块,但各个集团之间却界线分明,相对封闭,缺乏沟通、了解和信任,容易产生怀疑、猜忌以至仇恨,由此而在集团之间造成深刻的裂痕,很容易引发冲突。
同时在刚性结构中,某一社会层面上的冲突极易蔓延,引起其他层面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全面冲突。
当冲突爆发时,所有社会冲突能量都被引向社会集团之间的断裂带加以释放,很容易酿成社会革命。
总之,刚性结构是一种极具脆性的冲突性结构,各层次之间的社会整合度较低。
刚性结构的社会必然经常处于不稳定的运行状态。
2.弹性结构弹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问的相关性很弱,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
一个弹性结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扩散性不平等。
弹性社会分层结构具有不同于刚性结构的下述特点。
(1)各个分层地位之间的低度相关,意味着它们是各自独立的。
即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决定关系。
因此弹性结构的社会通常不存在明显的分层中轴。
(2)在弹性结构中,由于各分层属性处于不相关状态,因此用不同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所得到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
(3)在弹性结构中,缺少某种社会资源的人可以通过获取其他资源而得到补偿,即社会成员在某种地位层面上所处的劣势可以由其他层面的优势加以弥补,因而只能算做相对劣势。
如声誉地位较低的个体经营者可以通过较高收入获得某种补偿,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4)弹性结构对社会成员的层间交往起着促进作用。
在弹性结构中,尽管人们倾向于同那些地位相同的人打交道,但是在某一社会地位上相同的交往群体,很可能在其他社会地位上分属不同层次,因此在一个分层层面上的层次内部交往,在其他分层层面看又是一种层间交往,即弹性结构赋予各种社会交往以广泛的层间交往性质。
(5)弹性结构社会具有高于刚性结构社会的整合度。
首先,在弹性结构中,各分层地位间没有必然联系,某一分层地位的利益不会转化为其他地位的利益,因而不大可能形成各方面利益高度一致的社会集团板块。
其次,存在着利益补偿的可能,这就大大缓解和分散了社会冲突的能量和方向,使利益冲突多以个人性的、片面的、局部的形式出现。
最后,从交往角度看,由于各层面之间的关系是交错式的,层内交往同时具有层间交往性质,从而加强了各层之间的接触和了解,缓解了相互敌视、互不信任的心理,从而降低了社会冲突的发生频率。
应该说明的是,刚性结构和弹性结构是同一连续谱系中的两个端点,是为进行理论分析而设置的理想类型,现实社会中找不到这种纯粹形态的理想类型,具体社会的结构总是处于这两个端点连成的谱系中的某个具体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