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学忙

都市农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端于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而后迅速向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传播、普及的一种现代新型农业,如生物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都是都市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北京等沿海特大中心城市在国内最先开始了建设都市农业的实践。目前,都市农业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内已蔚为大观,并逐步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农业的共同发展方向。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都市农业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为了追求高品质生活而对城郊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武汉农业从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农业的过程。大致说来,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78年~1984年,是城郊型农业酝酿期。这个时期的农业发展是“以粮为纲”,其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尽快解决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从1978年开始试点并逐步全面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武汉市郊的农、林、牧、渔业开始走上全面发展的

轨道。到1982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当时市场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步缓解的实际,适时提出了“以生产鲜活副食品为主,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城郊型农业开始萌芽。但在实践中,“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仍然无法动摇。

1985年~1994年,是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期。这个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就是“服务城市,富裕农民”。针对当时初次出现的农产品“卖难”情况,武汉市开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林牧渔业和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在发展战略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将市郊农村建成“四地”,即城市副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城市工业服务配套、发展城乡联合企业群体的前沿阵地,出口创汇农业的生产基地,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胜地,建设“城郊型农业”的思路逐步成熟。1988年,武汉市全面实施“菜篮子”工程,市郊进一步加大了蔬菜副食品的生产力度。1992年9月,市委、市政府全面放开粮棉油生产计划,农民由此获得了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完全经营自主权,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

1995年~2001年,是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的过渡期。从1995年开始,武汉市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并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年10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提出农业产业化“要突出城郊型经济、都市农业特点”,这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设“都市农业”

的要求。2000年3月,武汉市全市农村工作会提出,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是发展体现都市农业特色的“六种农业”,即设施农业、工程农业、品牌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由此,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基本成形。

2002年至今,是全面推进都市农业建设的时期。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一些体现都市农业特色的新型产业如农业庄园、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园艺业等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热点,建设都市农业的共识逐步形成。在此基础上,武汉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12月正式出台了《加快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对全市建设都市农业工作进行了部署,标志着武汉市进入了全面推进都市农业建设的时期。

(二)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武汉都市农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新型农业蓬勃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的深入,民营工商资本逐步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在其带动下,一些新型农业产业如设施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庄园、苗木花卉业等在武汉市郊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设施农业为例,到2003年底,全市共建成农业温室与大、中棚25.6万个,占地面积达44.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4.4%;共建成工厂化畜牧养殖小区26个、工厂

化渔业养殖小区4个,年牲猪出栏77万头、家禽出笼1389万只、禽蛋产量3.7万吨、牛奶产量5.4万吨、水产品产量7.4万吨,分别占全市同类产品产量的37.1%、29.9%、22.3%、66.3%和19.7%。再如旅游休闲农业,目前武汉市郊的旅游休闲农业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其中仅黄陂区就有6万农民从事旅游休闲农业服务,不少农民因此而致富;武汉生态农业园已通过国家旅游局审核,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现已开通旅游专线,日接待游客逾3000人。2003年,全市旅游休闲农业共接待游客29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1亿元。

第二,园区建设方兴未艾。农业园区属于资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管理理念先进的示范性农业项目,主要包括农业庄园、农业科技产业园等类型。其中,以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的农业庄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目前全市已发展到300多家,象谦森岛庄园、帝元农业园、和平农庄、多福农庄等大型农业庄园,投资都在数千万元以上。如谦森岛庄园,占地面积达6500亩(已购买土地使用权50年),栽种各种果树18万多株,以美国黑琥珀、黑布朗、红布朗、日本大石早生李、新西兰蜜思李、意大利早红、红灯樱桃等为主导产品,聘用员工近200人,其中技术人员28人,目前庄园资产过亿元,年产值达4000万元,利税1300万元。农业科技产业园也发展很快,全市已有近200家,其中投资在数千万元以上的大型园区就有十几家。如江夏区的大花山苗木花卉产业园,2000年开始建设,市、区政府已投入近千万元进行基

础设施建设,吸引72户民营企业投资1.2亿元,目前苗木花卉产业基地面积已发展到6万多亩,2003年产值达2.8亿元。

第三,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近年来,武汉市郊围绕菜、鱼、肉、奶、禽、游六大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通过政策引导、开放引进、扶优促强等方式,着力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市、区两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42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12家;企业从业人员达2.97万人,共实现销售收入79.1亿元,其中市、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8.6亿元,出口创汇2620万美元。同时,各区围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按照山、水、林、田、路整体开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建设,到2003年底,全市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建成基地21.3万亩。这些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的建成,不仅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也使当地农民得到了实惠,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生态环境建设势头良好。为了将市郊建成武汉市的“都市后花园”,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武汉市以森林绿化为突破口,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仅2001年~2004年,全市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67万亩,四年之内全市森林绿化率提高了5.3个百分点。为此,全市启动了环城森林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等一批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其中,武汉环城森林生态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