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合集下载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篇一:全国各地耕作制度附录b(规范性附录)表b2全国各县(市)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说明:本表提供已经开展与即将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标准耕作制度,是《农用地分等规程》附录b中表b2的完整版。

b2.1使用说明a)本表用于各县(市)农用地分等查算标准耕作制度;b)利用本表可以直接获得县级行政区域农用地分等标准耕作制度,表中“-”表示年内复种,“/”表示套作,“→”表示隔年;c)各级行政单位名称按拼音顺序排列;d)本表县名根据为《中国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xx)》。

b2.2标准耕作制度分省速查表表b2.1安徽省标准耕作制度表b2.2北京市标准耕作制度表b2.3重庆市标准耕作制度表b2.3重庆市标准耕作制度(续)表b2.4福建省标准耕作制度篇二:耕作制度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七方面成就: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旱农耕作制度;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一)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主要扩大了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的面积,扩大了油料、糖料、烤烟的面积,压缩了高梁和谷子的面积,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细粮比重起了积极作用。

(二)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复种指数从解放初期的128%提高到1990年的155%左右,以南方地区和黄淮海地区增加较显著,增加复种的主要形式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过去以稻麦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通过50年代的“单改双”、“间改连”,60年代双季稻早熟品种的育成,70年代杂交稻、80-90年代的杂交早稻的出现,推动了双季稻面积的增加与产量水平的提高,目前已发展成以双季稻为主,冬作配以大麦、元麦、小麦、油菜、绿肥的双季稻三熟制区。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浅谈后套地区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提纲:1.前言耕作制度,从广义来说,是农作物种植制度及有关技术措施的总称。

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

从狭义来说,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混种、轮作、连作等。

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防治等。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

后套地区耕地资源不多,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坏境,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章国内外研究现状1.1耕作制度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外的耕作制度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种植制度上熟制由少到多,二是耕作次数上由多到少,三是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成为耕作制度研究的热点,美国J人.Litsinger从集约农作制的角度论述了作物产量和单位面积年产量由单作(非集约化)一多熟(非集约化)一单作(集约化)一多熟(集约化)逐渐升高的历程,认为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的结合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面积的年总产量。

有关种植制度的研究,按世界各国熟制复种情况,种植制度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复种指数不高,单产高,农林牧紧密结合,畜牧业的比重接近或超过种植业,经济发达,二是复种指数较高,单产较低,经济不发达,畜牧业落后于种植业,国外对耕作制度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整个农业系统及免耕和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上。

有关中国耕作制度的研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关种植方式的研究成为热点,间套作在世界已经是不可忽视的种植制度。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耕作学学分:2.5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本科开课学期:8适用专业:农学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经营管理、植物营养与肥料、植物病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I、农业生态学后续课程:种子生产学、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荒漠土壤培肥与改良、现代农业专题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1、课程性质: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好社会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本课程是农学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地位: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

因此本课程在农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课程的任务:耕作学在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

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了解耕作学发展的阶段、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等章节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作物布的原则、间套作的效益原理、轮作连作的运用、土壤耕作等章节内容,学生具有运用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耕作制度政策

耕作制度政策

耕作制度政策
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耕作制度混种、轮作、连作等。

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防治等。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逐步进入休闲耕作制,即耕作土地休闲一、两年,靠自然恢复地力后,再行耕作。

此后,发展了连作耕作制,即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强化对土地的利用。

由于连作耕作制不能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养分,长期连作会引起土壤衰竭,于是出现轮作耕作制,即在同一块田地上按不同时间依次轮种不同的作物(或同一作物依次轮作于不同田块)。

随着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又发展为一年多熟的轮作,即复种轮作制。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参考书[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四、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土地生产力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参考书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第三章作物布局1、教学目的:者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3贵州高原水田旱地两熟一熟区
4云南高原水田旱地一熟区
2川鄂湘黔低高原山地水田旱地两熟兼一熟区
5滇黔边境高原山地河谷旱地一熟两熟区
1 秦巴山区旱地二熟一熟兼水田两熟区:
“麦/玉/豆”模式代替“麦/玉/苕”模式
四川盆地水旱两熟兼三熟区:包括四川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烟草、柑桔为主。水田以“小麦—稻”、“油菜—稻”,“双季稻”为主;旱地以“小麦—玉米(甘薯)”“小麦/棉花”两熟及“小麦/玉米/甘薯”套种三熟为主。1:盆西成都平原水田麦稻两熟区:邛崃山以东,龙泉山以西,北起江油南至乐山的斜长地带2:盆东丘陵低山水田旱地两熟三熟区:集中在成都平原以外的四川盆地底部及其周围低山。
⒉ 海北甘南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在青海北部的环湖地带和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南角,为农牧交错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非农 区
45.6*
0.135
86.5
0.213
3148
59.2
2466
288
87
111
4.1
5.6
I1区
21.6
0.066
34.9
0.106
3088
140.1
1332
346
54
94
0.8
0.1
I2区
38.9
我国农耕历史至少已有六七千年,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机械化集约生产,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耕作制度也相应经过了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和集约农作制等典型阶段。
第八章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第一节 耕作制度演变
耕作制度理论以传统的“地力常唯新”为主,以原苏联的草田轮制度和土壤团粒学说为主。

耕作学

耕作学

12个一级区: 12个一级区: 个一级区 38个二级区 个二级区: 38个二级区:
3 轮种耕作制 (Rotation farming)
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阶段。
4 集约耕作制 (Intensive farming )
高投入高产出。 高投入高产出。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Leabharlann 1.2 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 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 科学技术进步是农作制度发展的保证 ; 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 耕作制度的地域性差异是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特征 ;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1.3 耕作制度发展的方向
多熟; 多熟; 多样 ; 多利 ; 多养
耕作学
第十章
耕作制度区划
Section 2 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农大主持,西北农大、江西农大、贵州农学院、 中国农大主持,西北农大、江西农大、贵州农学院、甘肃农大等参加完成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3个带: 个带:
一熟带、 一熟带、二熟带和三熟带
1 撂荒耕作制( Shifting farming )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2 休闲耕作制( Fallow farming )
休闲期1 铁器;施有机肥。 休闲期1 - 2 年;铁器;施有机肥。
耕作学
Chapter 8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Section 1 耕作制度的形成和演进

耕作制度演进及发展规律

耕作制度演进及发展规律

休闲耕作制主要特征:
以“休闲”为 特征,仍无明显的 人工养地手段,土 地利用率较低。
㈢、轮种耕作制(常年耕作制)
始于西汉初期,直到近代和现代社 会,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耕作制方式。但 是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无论是用地技术 或产量水平,比传统轮种耕作制都有较 大的提高,土地利用率达0.6~1.0或大 于1.0。
所为轮种耕作制就是以豆类作物, 并配合土壤耕作、施肥等养地手段与谷 类及工业原料类的大田作物轮换种植体 系,称之为“轮种耕作制”。包括禾豆 制、绿肥制、草田制。
草田耕作制是本世纪初由苏联土壤学家威廉 斯制定,在苏联欧洲草原的黑土地区应用较广。 它是以多年生混合牧草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 为基础的一套农业技术措施。
由此可见,集约耕作制是一种高度用 地与养地结合的一种耕作制。
“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结 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年 总产量。
集约内容可以分为劳力集约,资金集 约,技术集约,在我国主要实行劳力和技 术集约,通过栽培达到多种多收,勤劳多 收。以科学种田提高作物产量。在西方发 达国家主要是实行资金集约。
生荒制与熟荒制无实质性区别,都 是依靠自然植被来恢复地力,用地也极 为粗放。生产力水平极低,以“刀耕火 种”特征。
㈡、休闲耕作制
始于春秋时期。在我国主要是 “易田”休闲耕作制。
其主要特点是:耕种后的土地, 保持1~2年轮休时间。休闲期间, 有的可能是休而不耕,等到播种时 再耕而种之;有的进行耕耘,以消 灭杂草和熟化土壤;居民点附近的 休闲地,有结合施肥耕作的情况。
西方国家休闲制的出现晚于我国。公元八世 纪欧洲的“休闲──冬谷类作物───春谷类作物” 的“三圃制”,是西方国家休闲制的代表。
所谓“三圃制”,就是每一个封建领主,

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 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耕作制度方向。高效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生态建
设型可持续农业模式、节水高效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等。
此阶段,学术界在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很大争议,各种思潮 不断涌现,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集约持续农业等。这种学术上 的争鸣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自此阶段开始,国 家科技项目的重点向育种、生物技术等方向转移。
西区(冬谷类) 羊圈 房屋 房屋 领主 公共 牧场 收场 道路 领主 牧场 森林 南区(春谷物) 割草地 东区(休闲)
小河
• •
休闲主要目的(或作用)是: ① 使耕地短暂休息,减少水分、养分的 消耗,并蓄积雨水。 • ② 休闲期间实行耕作,能消灭杂草,并 促进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养分潜在养分有 效化,为以后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 ③ 休闲期间势必施用粪肥,促进地力恢 复,养地时间大为缩短。 • ④ 在休闲期间,自然生长的植物还田, 还有助于培肥地力。
5、全面调整结构,以优质、高效及产业化为主导的 阶段(1998年后期)
• 农业结构调整上升到战略高度,WTO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增加农民收入和与农产品竞争的压力加大 • 农产品品种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水
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 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黄淮海优质小麦带、长江

二、近50年中国耕作制度发展和演变
1、以恢复生产,引进国外先进耕作技术为主的阶 段(1949-1955年)
• 中国耕作制度基本处于继承传统的技术经验和引进并参考应用外国 经验,特别是前苏联的土壤耕作方式的阶段
• 主要特点:土地利用率低,休闲或者撩荒较多,复种指数为133;

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耕作制度演变及发展趋势

整理课件
29
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方面:
• 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 粮食安全与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优势农产品基地选建与区域农产品贸易 • 农业多功能开发 • 特色农产品发展
整理课件
30
多熟制方面:
• 粮田多熟高产高效模式与技术 • 棉田多熟高产高效模式与技术 • 菜田多熟高产高效模式与技术 • 农-林复合多熟模式与技术 • 南方冬闲田利用模式与技术 • 北方夏闲田利用模式与技术 • 农田复合系统作物种间关系及调控技术
整理课件
8
英国典型三圃休闲制示意图
西区(冬谷类)
羊圈
房屋
房屋
领主
公共
牧场
收场
东区(休闲)
道路
森林
领主 牧场
割草地
南区(春谷物)
整理课件
小河
9
• 休闲主要目的(或作用)是:
• ① 使耕地短暂休息,减少水分、养分的 消耗,并蓄积雨水。
• ② 休闲期间实行耕作,能消灭杂草,并 促进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养分潜在养分有 效化,为以后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整理课件
6
• 西方国家休闲制的出现晚于我国。公元 八世纪欧洲的“休闲──冬谷类作物─── 春谷类作物”的“三圃制”,是西方国家 休闲制的代表。
• 所谓“三圃制”,就是每一个封建领主, 将用于种植的农作耕地划分为三个一样大 小的区(每一区再分为0.5──1英亩的小 地,分给农户种,每户每区都有, 都随着
整理课件
16

由此可见,集约耕作制是一种高度用
地与养地结合的一种耕作制。
• “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结 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年 总产量。

农学《耕作学》教案

农学《耕作学》教案
名称
作物布局
目的要求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重点
难点
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食作物布局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
1.总体介绍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论
2.讲授: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YLT= KQ(1-α)PT(1-R)
YT=3000/(1+e1.315-0.119t)
YLT=CL·CN·CH·G[F(0.8+0.01Ym)Y0+(l-F)(0.5+0.025Ym)YC]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设计、
我国的作物布局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名称
间套作
目的要求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
重点
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2.讲授:
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
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课目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目的
要求

农作学-第十一章农作制度演进与分区

农作学-第十一章农作制度演进与分区

历史考证,经由夏、商奴隶制早期发展,到周 开始步入休闲农作制阶段
二、休闲制(fallow farming)
传统农业既不同于单纯依靠自然肥力、粗放垦辟的原 始农业,显示出人类开始有意识干预生产过程,也有 别于现代农业系统外的物质输入,而是藉助于农业系 统内的物质循环,实现对植物生活要素调控的过程。
三、轮种制(rotation farming)
3. 精耕细作技术的充实与体系的形成
《氾胜之书》强调因土制宜的“趣时”、“和土”的合理耕作原则。 这一时期,犁耕之后的表土耕作,耩jiang(秦)→耱(高效),耱平土壤,平整 田面,防止土壤水分散失
北方 旱地 耕作 技术
抗旱 保墒
垄作法(战国)→代田法(西汉):开沟作垄,播沟,苗长中耕除草,垄土平入 沟内,以培壅苗根,翌年再以垄处作沟,沟处起垄,轮番,尽其力交替恢复
第十一章 农作制度演进与分区
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农作制度演进的若干规律 我国主要农区的农作制度(自学)来自第一节 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撂荒制(shifting farming) 二、休闲制(fallow farming) 三、轮种制(rotation farming) 四、集约制(intensive farming)
氏族社会 早期
氏族社会 后期
聚居点附近刀耕 火种→耗竭→弃 耕另觅新荒,农 田渐远,迁徙
生产发展,人口 增加→部族形成 定居→复垦弃耕 (20~30a)地
“生荒制” (新石器 时代的初 中期)
土地没有私 有化,人口 稀少
“熟荒制” ( 新石
器时代晚 期)
土地私有, 宜耕的未垦 荒地↓
自然肥力, 简陋木石工 具,粟、黍、 稻谷,生产 力极低下
稻床

农田耕作制度管理规范

农田耕作制度管理规范

农田耕作制度管理规范农田耕作制度管理规范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对农田种植、耕作、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的制度。

规范的管理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出效率,保护土壤资源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从农田规划、作物种植、耕作技术、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展开探讨。

农田规划是农田耕作制度管理的基础,农田规划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和农民需求来制定。

在农田规划中,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科学确定各类农田用地的种植结构,避免单一作物种植导致病虫害滋生和土壤贫化。

同时,农田规划应考虑到灌溉设施、排水系统和田间道路的建设,确保农田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物种植是农田耕作制度管理的重要环节,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生长、开花、结果的周期和需求有所不同,所以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水肥供应等因素。

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合理搭配作物种植结构,可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品质。

此外,加强作物间套种、轮作、轮作和带残留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耕作技术在农田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耕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

正确的耕作技术包括深翻耕地、中耕、整地、平地、埂田等操作。

此外,注重优质苗种选育和播种、密植间苗调整、密种弃种等方法也是提高耕作效率和作物产量的关键。

施肥灌溉是农田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施肥灌溉是保证农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质量的重要手段。

合理施肥包括追肥、基肥、局部施肥等,要根据作物品种、生长期和地块肥力状况来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机。

灌溉是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水分供应,在干旱缺水地区要特别注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病虫害防治是农田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病虫害的发生会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作物绝收。

预防病虫害首先要加强农田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病虫源和病残虫体,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增强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制度区划探讨

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制度区划探讨

t n ln f r ~ r /ria e a mig c o pn y tm.Th h r ce i is f a h rgo i —a d o msd y irg tdf r n — r p igs se o ec a a trs c c e in,s c s t oe u ha
a e i us s i a d wa e OS 。whih r s le n c nsd r b e d fe e i to f is a iulur l nd s ro o I n t r l S c e u t d i o i e a l if r nta in o t grc t a p o c i n c d ton n t e on ti s e ta o r gi a ie t r p n y t m o g d he r du to on ii s i he r gi .I s e s n ilt e on lz he c op i g s s e t ui e t
2 n tt e o oi a d W a e .I s iut fS l n t rCon e va in, s r to Chie e A c de y o inc sa i s r fW a e s r e n s a m fSce e nd M nit y o t rRe ou c s,
Ya g i g 7 2 0 , i a . fn n r la d S p r i in Bu e u o l w v r n l 1 1 0 Ch n ;3 Xi g Co to n u e v s ra fYel Ri e n e o o
W a e n i Con e v to Xie 5 0, i a t ra d S l o s r a in, fng 74 00 Ch n )

农业基础-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农业基础-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一、综述我国气候、地形、上壤、作物十分复杂,人多耕地少又是农业的根本特点,因而决定了耕作制度的集约性与复杂性。

(一)历史发展我国黄河流域六七千年前已开始了农业。

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实行刀耕火种的撩荒制。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后到战国时期,休闲制逐步兴起,总耕地中己有1/3-1/2面积种植作物。

秦汉以后,休闲已减少到总耕地1/3以下。

唐宋以后,南方农业兴起。

清朝开始,人口增加到1亿以上,人均耕地减少到5亩以下,集约耕作制渐渐增多。

(二)1949年以来的变化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耕作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①复种指数增加较多,1949年约为128%,而1978年已达151%。

因复种而增加的播种面积3亿多亩。

全国实行复种的耕地7亿多亩,约占耕地的1/2,复种播种面积则达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3,它所生产的粮食已占全国3/4以上。

可见,复种已是我国耕作制度的突出特点。

1978年以后,由于调整结构,复种指数下降,到1983年为146.4%,但到1987 年又回升到151%的水平;②扩大间作套种。

我国旱地上历来多间混套作。

1949 年以后,混作面积减少,间作,尤其是套作发展甚快,主要形式是玉米大豆间作、小麦玉米间作、小麦玉米套作、麦棉套作、稻田套种绿肥等。

目前,世界上约有复种的耕地面积15亿亩左右,间混套10亿亩左右,我国分别占世界的1/2与1/3。

(三)现状 1949年前,我国南方以单季稻和麦稻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仅6000万亩)。

50年代,长江以南改间作稻为前后连作稻,并开始单季稻改双季稻,淮河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则扩大小麦油菜冬种,发展稻麦(油菜)两熟。

60年代,双季稻北移至长江流域。

到70年代,改两熟为三熟,发展冬闲-稻-稻、油菜-稻-稻、麦-稻-稻、绿肥-稻-稻。

双季稻与单季稻播种面积之比接近2:1。

1979年,三熟制(包括绿肥-稻-稻在内)面积达1.5亿亩,约占南方稻田面积的一半。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

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一、引言耕作制度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按照一定规则和方式组织和管理土地的制度。

在我国,由于地域广阔、气候特点复杂多样,耕作制度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区划。

本文将围绕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展开讨论,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对该主题进行分析和评述。

二、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1.区域自然条件我国地域广阔,东西长、南北宽,气候、地理和土壤特点各异。

耕作制度的区划原则中,首要考虑的是区域的自然条件。

根据不同的气候、地理和土壤特点,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耕作制度区域。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土壤贫瘠,适宜发展旱地农业和畜牧业;而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发展水稻和蔬菜种植。

2.农作物适宜性根据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的适宜性,也可以划分耕作制度区域。

不同农作物对气候、土壤和水分的要求不同,因此根据农作物的适宜性可以确定不同的耕作制度。

我国东北地区适宜种植大豆和小麦,因此在那里应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耕作制度。

3.经济发展水平耕作制度的区划也需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推行机械化、标准化的耕作制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以提升农民的种植技能和农业生产水平。

4.生态环境保护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还应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需要考虑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垦和破坏生态环境。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在我国耕作制度的区划中,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农民实际需求。

中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同地区的农耕方式和技术积累各具特色。

在划分耕作制度区域时,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经验和技术优势,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耕作制度的区划应注重统筹规划和跨区域合作。

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趋势越来越趋同。

第八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第八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总而言之,耕作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既受自然生态规律 的制约,又以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是耕作 制度演变、改革、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三)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成就
1、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
• 主要扩大了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的面积,扩大了油料、 糖料、烤烟的面积,压缩了高梁和谷子的面积,对提高粮 食产量,增加细粮比重起了积极作用。 2、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 • 复种指数从解放初期的128%提高到1990年的155%左右,以 南方地区和黄淮海地区增加较显著
年降水量 (mm) 300-600 300-450 360-650 500-800 50-400 500-950 800-1400 900-1200 950-1200 1100-1800 1200-1800 1200-2500
复种指 数(%) 90.0 90.2 100.8 99.7 97.2 149.2 157.7 183.8 189.1 228.8 180 180.5 -熟轮歇 -熟休闲 -熟 -熟 -熟兼填闲 冬小麦/玉米,棉花-熟 麦-玉米,麦-薯,麦-稻 麦(油)-稻,麦/玉米/甘薯 麦(油)-稻-稻 闲-稻-稻,玉米-甘薯 闲-稻-稻,薯-稻-稻 闲-稻-稻,薯-稻-稻

一熟4000-4200℃以下,
二熟 4000-4200 ℃ 至5900-6100 ℃, 三熟 5900-6100 ℃以上。


三、我国主要耕作区
全国耕作制度共分12个一级区:


1)青藏高原区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 2)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 3)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 4)东北平原丘陵半温润喜温作物一熟区; 5)西北干旱灌溉温凉作物一熟兼二熟区; 6)黄淮海平原丘陵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 7)西南中高原山地旱地二熟一熟水田二熟区; 8)江淮平原丘陵稻麦两熟兼早三熟区; 9)四川盆地水旱二熟兼早三熟区; 10)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 11)东南丘陵山地水田旱地二熟三熟区; 12)华南丘陵沿海平原晚三熟热三熟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主要内容
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改革展望
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撂荒耕作制 (二)休闲耕作制 (三)草田耕作制 (四)常年耕作制
(五)集约耕作制
二、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一)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三)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 内涵; (四)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七)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4.36亿亩,治理涝洼盐碱地 4亿亩,改良各种土壤2.5亿亩。 通过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农 田保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扩大了绿肥种植面 积。畜牧业发展增加了有机肥量,化学肥料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化 肥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土壤耕作的精耕细作,各种少耕法的 推广,保墒、保土,防止风蚀水蚀等耕作方法的推广,使养地能力 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
指的是耕作制度的多样性,作物与种植方式的多样性。
粮食作物是我国种植制度中的主体,今后在积极增产粮食的同时, 要安排好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特用作物、豆类作物的生产。 要将饲料作物纳入到种植制度中去,发展多种多样的种植方式,如 粮饲间套复种,饲料轮作、水旱轮作、粮草轮作、果粮间作、林草间作、 麦/玉米/甘薯套作、麦棉套作、绿肥间套作等。 在发展灌溉地间套复种的同时,要重视旱地耕作制度。
(三)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
主要发展了以分带形式为基础的间作与套作形式,黄淮海地区、关 中平原、西南地区的小麦玉米套作,西南烟区的麦烟套作,南方发展的
旱地分带套作三熟等。
(四)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
如南方稻区冬作物、绿肥轮换,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禾豆轮作,新 疆、甘肃牧区的草田轮作。随着高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耐连作作物 的求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省工提 高劳动就业率与生产效率,提高产投比,能使农产 品适应市场与流通的需要,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与 养殖业、加工业、林业等,以增进农民的收入与满 足国家社会的需要。
4. 多养
•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土 地生产力,这是持久实行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保证。 当前需要强调的是: ①农田基本建设 从我国和世界上看,一年二熟或三熟的土地基本 上都是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②肥料建设 要继续发扬重视有机肥的优良传统,同时强调化 肥是重要的养地手段。有了化肥即可增产有机物,增 加有机肥源。片面提“有机农业”或“无机农业”的 口号都是行不通的,应该强调以无机促有机,无机有 机相结合的培肥地力的路子。
五、耕作制度改革战略与方向
(一)耕作制度改革的目标
根据耕作制度是研究全面、持续、高产的理论 与技术体系的特点,我国耕作制度改革要为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又要实现全面、持
续、高产、稳产的精久农业。耕作制度改革的战
略目标应是建立全面、持续、高产、优质、高效
的耕作制度。与过去相比,耕作制度研究应特别 重视质量与效益的研究。
:: 经济原则
获得最大的利润。
包括产品、产量对社会和市场满足程度,降低成本,
把农业活动限制在资源承受力的范围之内,使用地与 养地相结合,能持续稳产高产,提高农业环境的质量,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 能力。
:: 持久原则
(三)耕作制度发展方向
1. 多熟 多熟制是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的主体,而且今后很少时间内,它 仍然是主体。这是我国人多耕地少和光热水资源特点所决定的。走美国 式一年一作路子,或者返回到解放前都是不现实的。从战略上认清这一 点是必要的。 2. 多样
四、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 指导思想
1、从我国人多耕地少的国情出发,耕作制度着眼于农业 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林牧结合,用地养地 相结合; 2、既从现实出发,又从长远考虑,兼顾自然条件与社会 经济条件; 3、强调区划实用性,力求简单明确。 4、区域范围是农区与农田,不包括纯林区与纯牧区,作 物范围以大田作物为主,也涉及饲料、蔬菜、果树等。
(二)耕作制度改革的原则
耕作制度改革要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 术水平相适应,按自然和经济规律办事,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包括相对优 势),量力而行,不要超越客观条件,才能做到用力少而成功多。
:: 适应原则 :: 协调原则
耕作制度是种植制度的骨干制度体系,它要协调作 物与土地、气候和农业生产力的关系,协调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与人类需求、 市场变化的关系,协调作物与作物间的关系,包括上年与下年、上季与下季、 同季间作物的关系,种植业与养殖业、林业、加工业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 关系,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种关系,使组合效益增加,耕作 制度的总体效益将更大。
• • • •
(二) 分区原则
1、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统一性;
2、作物种类、作物结构、熟制的相对统一性;
3、基本上保持县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力求分区连片, 个别地方采用类型分区办法表示。
(三) 分区指标
根据热量条件、水分、地貌及社会经济条件、耕作制与 熟制特点、作物类型,共分3个带,12个一级区,38个二级 区。 3个带分别为: 一熟带,> 0℃积温4000-4200℃以下; 二熟带,> 0℃4000-4200-5900-6100℃; 三熟带,> 0℃积温5900-6100℃。
三、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
(一)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
主要扩大了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的面积,扩大了油料、糖料、
烤烟的面积,压缩了高梁和谷子的面积,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细粮比 重起了积极作用。
(二)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
复种指数从解放初期的128%提高到现在的155%左右,以南方地区 和黄淮海地区增加较显著
(五)西北干旱灌溉温凉作物一熟兼二熟区 (十二)华南丘陵沿海平原晚三熟热三熟区 (十一)东南丘陵山地水田旱地二熟三熟区 (九)四川盆地水旱两熟兼早三熟区 ((四)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喜温作物一熟区 三)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 (六)黄淮海平原丘陵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 (七)西南中高原山地旱地二熟一熟水田二熟区 (八)江淮平原丘陵稻麦两熟兼早三熟区 (十)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 (一)青藏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 (二)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
(五)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旱农耕作制度
在半干旱区,推行了三深耕法(陕北)、水平沟垄作法、保土少耕法、 粮草轮作、粮豆轮作以及砂田耕作制度。
(六)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发展一部分机械化的耕作制度,如 黑龙江垦区适于小麦、大豆、玉米的机械化耕作制度,南方适于稻麦两 熟的机械化耕作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