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一

合集下载

初升高数学衔接课程-- 分式运算 (教师版含解析)

初升高数学衔接课程-- 分式运算 (教师版含解析)

第2章 分式运算【知识衔接】————初中知识回顾————(一)分式的运算规律1、加减法 同分母分式加减法:c b a c b c a ±=± 异分母分式加减法:bc bd ac c d b a ±=±2、乘法:bd ac d c b a =⋅3、除法:bc ad c d b a d c b a =⋅=÷4、乘方:n nn ba b a =)( (二)分式的基本性质1、)0(≠=m bm am b a2、)0(≠÷÷=m mb m a b a ————高中知识链接————比例的性质(1)若d c ba=则bc ad = (2)若d c ba =则d d c b b a ±=±(合比性质) (3)若d c ba =(0≠-db )则d b d bc a c a -+=-+(合分比性质) (4)若d c b a ==…=n m ,且0≠+++n d b 则b a n d b m c a =++++++ (等比性质) 分式求解的基本技巧1、分组通分2、拆项添项后通分3、取倒数或利用倒数关系4、换元化简5、局部代入6、整体代入7、引入参数8、运用比例性质【经典题型】初中经典题型1.若代数式4x x -有意义,则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 ) A . x =0 B . x =4 C . x ≠0 D . x ≠4【答案】D【解析】由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为0,即x-4≠0,解得x≠4,故选D .2.化简:,结果正确的是( )A . 1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原式==.故选B .3.当x =______时,分式523x x -+的值为零. 【答案】5. 【解析】解:由题意得:x ﹣5=0且2x +3≠0,解得:x =5,故答案为:5.4.先化简,再求值: 22121x x x x x x ⎛⎫-÷ ⎪+++⎝⎭,其中x =22. 【答案】21x -,7.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分式的减法和除法可以化简题目中的式子,然后将x 的值代入化简后的式子即可解答本题.试题解析:原式=()22121x x x x x x ++-⋅+=()2211x x x x x +-⋅+=()()2111x x x x x-+⋅+=21x - 当x =22=(2221-=8-1=7.高中经典题型例1:化简232||211x x x x x +-+-- 解:原式=22|)|1()1()1(x x x -+- 当0≥x 且1≠x 时,原式=x +1当0<x 且1-≠x 时,原式=xx +-1)1(2 例2:化简:++++3223bab b a a a 442222223223311b a b a a b b a b ab b a a b -+-+--+-+-例3:计算2)(32222233332222-++÷---++nm m n n m m n n m m n n m m n n m m n 解:设a m n =,b nm =,则1=ab ∴原式=2)(32223322-++÷---++b a b a b a b a b a =ba ab b a b a ab b a ab b a +-+----++2)(32223322=2222232)()()(nm n m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 例4:计算abbc ac c b a ac ab bc b a c bc ac ab a c b +---++----+---222 解:既不便于分式通分,又不适合分组通分,试图考察其中一项,从中发现规律ca b a c a b a b a c a c a b a bc bc ac ab a c b ---=-----=--=+---11))(()()())((2 因此不难看出,拆项后通分更容易 ∴原式=))(())(())((b c a c b a a b c b a c c a b a c b ---+------- =))(()()())(()()())(()()(b c a c a c b c a b c b c b a b c a b a b a c a -----+----------- =ac b c a c a b c b c a b a -=---+-+-----2111111 例5:若1=abc ,求111++++++++c ac c b bc b a ab a 解:∵1=abc ,∴bc a 1=,将式中的a 全换成bc1 ∴原式=11111++++++++c bcc c b bc b bc bc b bc =11111=++++++++bc b bc bc b b bc b 例6:已知x z y x y z y x z z y x ++-=+-=-+且0≠xyz ,求分式xyzx z z y y x ))()((+++的值 解:分析:已知条件以连比的形式出现,可引进一个参数来表示这个连比,从而将分式化成整式。

(完整版)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完整版)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目录第一章数与式1.1数与式的运算1.1.1 1.1.2 1.1.3 1.1.4绝对值乘法公式二次根式分式1.2分解因式第二章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2.1.2根与系数的关系2.2 二次函数2.2.1二次函数y二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2.2.3二次函数的应用2.3方程与不等式2.3.1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三章相似形、三角形、圆3.1相似形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相似三角形形的性质与判定3.2三角形3.2.1三角形的五心3.2.2解三角形:钝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其应用3.3圆3.3.1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幕定理3.3.2点的轨迹3.3.3四点共圆的性质与判定3.3.4直线和圆的方程(选学)1.1数与式的运算1.1.1 .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a, a 0,|a| 0, a 0,a, a 0.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a b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例1解不等式:|x 1 x 3 >4.解法一:由x 1 0 ,得x 1 ;由x 3 0,得x 3 ;①若x 1,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2x 4 >4,解得X V0,又x v 1 ,二x v 0;②若1 x 2,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1> 4,二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③若x 3,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2x 4 >4,解得x>4.又x>3二x>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x V0, 或x>4.解法二:如图1. 1- 1, x 1表示x轴上坐标为x的点P到坐标为1的点A之间的距离|RA|,即|RA| = |x- 1|; |x-3|表示x轴上点P到坐标为2的点B之间的距离|PB|,即|PB|= |x- 3|.所以,不等式x 1 x 3 >4的几何意义即为|RA| + |PB|> 4.由|AB|= 2,可知点P在点C(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在点D(坐标为4)的右侧.x V0,或x>4.P 丄CL A 丄BLDL---- x0134x V|x-3||x- 1|图1. 1-12.2练 1. 2.3. 习 填空: (1) 若 x (2) 如果|a b 选择题: 下 )(A )(C )化简: 5,贝y x= 5,且a _若x 则b =4,贝y x= _____ ;若 1 c 2,则 C =若a 若a|x — 5|—|2X — 13| (x >5). 1.1.2.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 平方差公式 (a b)(a b) a 2 b 2 ; (2) 完全平方公式 (a b)2 a 2 2ab b 2.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b , b ,则 a b (B) (D) 若a b ,贝S a 若a b ,则a解法 :原式= (x 2 1) (x 21)2 x 2 = (x 2 1)(x4 2x1)= 6x 1 .解法 *■.原式=(x 1)(x 2 x 2 1)(x 1)(x x 1)=(x 3 1)(x 3 1)= 6 x 1 .例2 已知a b c 4 , ab bc ac 4,求 a 2 b 2 c 2 的值解: 2 a .2 2b c (a b c)2 2(ab bc ac) 8 . 练 习1. 填空: (1) 1 2 a 1.2 b ( 4 b ;a)( );9 4 2 3(2) (4 m)2 16m 24m ( );(3 ) (a 2b c)2 a 2 4b 2 c 2 ( ). 1). 选择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 1 计算:(x 1)(x 1)( x 2x 1)(x 2 x (1 )x 2 Imx k平方式,(1) 立方和公式 (a b)(a 2 ab b 2) 3 a .3 b ; (2) 立方差公式 (a b)(a 2 ab b 2) 3 a 3b ;(3) 三数和平方公式 (a b c)2 a 2 b 2 2 c 2(ab bc(4) 两数和立方公式 (a b)3 a 3 3a 2b 3ab 2 b 3;(5) 两数差立方公式 (a b)3 a 3 3a 2b3ab 2 b 3 .ac);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A) m2(B) - m2(C) - m2(D)丄m24 3 16((2 ) 不论a , b为何实数,a2 b2 2a 4b 8 的值((A )总是正数(B )总是负数(C)可以是零(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a(a 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例如3a「a?—b 2b , . a^b2等是无理式,而.2x2彳x 1 , x2、2x y , ■■ a2等是有理式.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J2与.2 , 3'、a 与,-. 3 .6 与方.6 , 2-. 3 3',2 与 2.3 3-2,等等. 一般地,ax与x , a、、x b. y与a、、x b y , a、、x b与a、、x b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 ab(a 0,b 0);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 .二次根式-a2的意义a, a 0, aa, a 0.例1将下歹J式子化为最简一次根式:(1) 両; (2) VOb(a0);(3) J4x6y(x 0).解:(1) ^A2b2顶;(2) Ja2b a 7b aVb(a 0);(3) 』4x6y 2 x^/y 2X3TT(X0).例2计算:暑(3 73).解法- -.73 (33 V3初中升高中数学教材变化分析解法二:解:=-3 (3 . 3)(3 . 3)(3、、3)=3^3 39 3=3(、、3 1)6=.3 12.3 (3、、3)=—3 V3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12 '.诃禾口、、仃110 ;(1) V J2.1112 11111 1011 -101= 丽3^3 1)_ 1 = _______________ = .3 1(.3 1)C 3 1)J 2)_ 6^ _ 、石)(.12 ;11)和 2.2— 6 . .12 ,11(、石 *10)(、11 ”10) 、石;10又. .12、一 11 5^ ,10 ,••• .,12 ,11 v .11.(2).. 2运—庇 2屁苗212-46)(242+46)又 4>2 2, _• ° •号 6 + 4 > . 6 + 2 习 2,• 一2 v 2、、2—•、6..6 4化简:C.3 , 2)2004 ( -.. 3 . 2) 2005解:(、、3 , 2)2004 ( .3、、2严=,2)2004 ( -.3 ,2)2004 (-. 3= C3、、2 C3 =12004(4 2、2+ 6 ,3 11 .12 11 ' __ 1 ___ 11 '一 10 '2,2+「6’.2 ) 2004 (「3.2)5化简:2) = .3、、2 .(1) .9 4*5 ;(2)x 2解: (1)原式(2)原式={(x *).(5)2 2 2 -5 221 x••• 06 已知xx 1 ,-丄3 2 、3 2 ,y1 22(0 x 1).x7(2 V5)2 2 71 x ,所以,原式=-x密茫,求3x 2 5xy 3y 2的值.、3 <2解:「X y :3 : ;〕2 (―2)2do , 32 3 2Xy.3, 2 , 3 . 2 1,2 2 2 2…3X 5xy 3y 3(X y) 11xy 3 1011 289 .练 习1.1.4 .分式1.分式的意义 形如A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B 0,则称A 为分式.当MHO 时,分BB式A 具有下列性质:BA A MA A MB B M '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a像_^ , 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 繁分式. c d _2m_n P例1若空匕 A —,求常数A,B 的值.X (X 2) X X 21. 填空:1 (1)(2) (3) (4) 13若.、(5 x)(x 3)2 (X 3)、、亍,则X 的取值范围是4.24 6,54 3 .96 2. 150 若X 巨,则、厂 ''厂22. 选择题:.立3. 4.(B )1U ,求 a a 1比较大小:2— 3 _______ ; 5— 4 (填b 的值. (C )N”.(D )0X 2解:~A B• ____ _x x 2.A B 5,2A 4,(1)试证: A(x 2) Bx (A B)x 2A 5x 4 x(x 2) 解得 x(x 2) x(x 2) 2,B 1.2. 3.4.(1) (2) (2)(3) 证明:1 n 12 3证明:对任意大于 计算: 1 n(n 1) 1 1 2(其中n 是正整数);1 9 10 '的正整数n ,有二 —2 3 3 41n(n 1)解:由 1 2(3)证明:..1 1• -------n n 1. 1n(n 1)(1)可知丄L2 31 12 3 3 41 n(n 1),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n n(n 1) 1 n 1 (n 1)19 10 1 1 1 -)( )1 2 2 31 1 1 1— _ (― 一)(— n(n 1) 2 3 31又n 》2且n 是正整数,二.11, 1 1 • • LV2 3 3 4 n(n 1)2且 e >1, 2c 2 — 5ac + 2a 2_0, 解:在2c 2— 5ac + 2a 2_0两边同除以a 2,得2呂—5e + 2_ 0,• (2e — 1)(e — 2)_ 0,1• e _ 2 V 1,舍去; •- e _ 2.或 e = 2. 一定为正数,求e 的值.丄 10910_丄_ 2习填空题: 选择题: 若) (A)对任意的正整数 2x yx正数x,y 满足 x 2 n ,1n(n 2)(丄n(B)2xy ,求 54x yx的值.y(C ) 4(D)计算丄- 99 100习题1. 1 A 组1.解不等式:(1) (3) 2 .已知x y 1 , x 1 3;(2) x 3x 27 ;x 1 x 1 6 .3xy 的值. 求 x 3 y 3 3. 填空:(1) (2) (3)(2 .3)18(2若,(T 1 .2a)21,(1 a)22 , 1__ ?则a 的取值范围是1 4「51.填空:(1) a2.1.(2)若 x 2xy 2y 2已知:x 1 2,y3a 2 2 3a 5ab 2b2小0,则—xy yx y _x . y ab 2 _________________22 _ __ ---------y」y _的值.x yC 组选择题: ((A ) a b(B ) a b(C ) a b 0 (D ) b a 0( 2)计算a :等于( )(A) < ~(B ) ■- a (C )-(D ) 、、a2.解方程2(x 2丄)13(x -)1 0 .x x3.计算:-——-1 L 1.132 43 59 11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 n ,有1L -1 1 —<-.b 2 一 ab 、、b a若 则)a () n(n 1)(n2) 2 3 41 2 3 1.2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 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例1分解因式: (1) x 2-3x + 2;(2) x 2 + 4x —(3) x 2 (a b )xy aby 2 ; (4) xy 1 x y .解:(1)如图1. 1- 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 2分解成一1与一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一 3x ,就是 x 2-3x +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 3x + 2 = (x - 1)(x -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 1- 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 1-2所示).(2) 由图1. 1-3,得x 2 + 4x - 12 = (x - 2)(x + 6).(3) 由图1. 1-4,得2 2x (a b)xy aby = (x ay)(x by) x―1(4) xy 1 x y = xy + (x - y) — 1y ”1=(x - 1) (y+1)(如图 1. 1-5 所示).图 1. 1-5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x 5x 6 。

初高中衔接专题讲义一、数与式的运算(4课时)(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初高中衔接专题讲义一、数与式的运算(4课时)(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专题一、数与式的运算课时一:乘法公式一、初中知识1.实数运算满足如下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2.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 (a +b)(a -b) =a 2-b 2完全平方公式: (a ±b)2=a 2± 2ab +b 2二、目标要求1.理解字母可以表示数,代数式也可以表示数,并掌握数与式的运算。

2.掌握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灵活运用,理解立方和与差公式,两数和与差的立方公式以及三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

三、必要补充根据多项式乘法法则推导出如下乘法公式(1)(x +a)(x +b) =x 2+ (a +b)x +ab(2)(ax +b)(cx +d ) =acx2+ (ad +bc)x +bd(3)立方和公式: (a +b)(a 2-ab +b 2 ) =a3+b3(4)立方差公式: (a -b)(a 2+ab +b 2 ) =a 3-b3(5)两数和的立方公式:(a +b)3=a3+ 3a 2b + 3ab2+b3(6)两数差的立方公式:(a -b)3=a3- 3a 2b + 3ab 2-b3(7)三数和的平方公式:(a +b +c)2=a 2+b 2+c 2+ 2ab + 2bc + 2ac四、典型例题例1、计算:(1)(x + 2)(x - 5) (3)(2x -1)3(2)(2x + 3)(3x - 2) (4)(2a +b -c)2例2:已知x +y = 3 ,xy = 8 ,求下列各式的值(1)x 2y 2;(2)x 2xy y 2;(3)( x y)2;(4)x 3y 3分析:(1)x 2y 2( x y)2 2 xy(2)x 2xy y 2( x y)2 3 xy(3)( x y)2( x y)2 4 xy(4)x 3y 3( x y)( x 2xy y 2 ) ( x y)[( x y)2 3 xy] 例3:已知a +b +c = 4 ab +bc +ac = 4 求a 2+b 2+c 2的值分析: a2+b2+c2= (a +b +c)2- 2(ab +bc +ac) = 8变式:已知:x2- 3x +1= 0 ,求x3+1x3的值。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高一)PPT课件图文(2024)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高一)PPT课件图文(2024)

02
展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分析三角函数的
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
三角恒等变换
03
介绍三角恒等式,如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公式,以及它们在
三角函数计算中的应用。
13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2024/1/29
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阐述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公式及递推公式等基础知识 。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详细讲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及求和公式。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步骤,通过实例演示数学归纳法 在证明数列问题中的应用。
14
04
初高中数学衔接关键点分析
2024/1/29
15
思维方式转变
从具象到抽象
初中数学以具象思维为主,而高 中数学则更强调抽象思维,需要 学生逐渐适应并培养抽象思维能
力。
从静态到动态
初中数学问题多为静态的,而高 中数学则涉及更多动态变化的问 题,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变量之
间的关系。
从单一到多元
初中数学知识点相对单一,而高 中数学知识点更加多元化,需要 学生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和思
维方式。
2024/1/29
16
学习方法调整
2024/1/29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高中数学内容相对复杂,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加 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材内容
涵盖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部 分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函数、方 程、不等式、数列、概率统计等

2024/1/29
教材结构
按照知识模块进行划分,每个模块 包含知识点讲解、例题分析、练习 题等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辅助资源

数学初高中衔接1.完全立方、立方和及立方差公式

数学初高中衔接1.完全立方、立方和及立方差公式

3
33
x4 2 2x3 8 x2 2 2 x 1. 3 39
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一般是按某个字母的降幂或升 幂排列
课堂小结(1分钟)
完全立方公式:
(a b)3 a3 3a2b 3ab2 b3 (a b)3 a3 3a2b 3ab2 b3 立方差公式: a3 b3 (a b)(a2 ab b2) 立方和公式: a3 b3 (a b)(a2 ab b2)
点拨精讲1(9分钟)
(a
b)3
(a
b)(a
b)2
(a
2
b)(a
2
2ab b
)
a3 2a2b ab2 ba2 2ab2 b3
a3 3a2b 3ab2 b3
用-b代替b,易得
(a b)3 a3 3a2b 3ab2 b3
(1) ( a b )( a2 ab b2 ) a3 b3
(x y z)(x z y) ( 2)( 6) 12.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完全立方、立方和及立方差公式
完全立方公式:
(a b)3 a3 3a2b 3ab2 b3 (a b)3 a3 3a2b 3ab2 b3 立方差公式: a3 b3 (a b)(a2 ab b2) 立方和公式: a3 b3 (a b)(a2 ab b2 ) (a b c)2 a2 b2 c2 2ab 2bc 2ac
初高中知识衔接读本
第一章 完全立方、立方和及立方差公式
复习回顾(1分钟)
我们初中学习过哪些乘法公式?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 什么? (1)完全平方公式:
(2)平方差公式:
a2 b2 ( a b )( a b )
注: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字、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 项式。
学习目标(1分钟)

高中数学 初升高课程衔接 第一章 集合 1.1 集合的含义

高中数学 初升高课程衔接 第一章 集合 1.1 集合的含义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课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熟悉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法.2.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3.掌握集合的两种常用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知识点1集合的含义1.元素与集合的概念: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简称元.2.元素与集合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来表示集合,例如集合A、集合B等;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例如元素a,b等.3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即任何一个对象都能明确它是或不是某个集合的元素,两者必具其一.这是判断一组对象是否形成集合的标准.例如:比5大的整数可以构成一个集合,6就是该集合的元素,而3就不是该集合的元素,非常明确,不存在模棱两可的元素.(2)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例如集合{1,1,2},这种表示是错误的,应写成{1,2},(3)无序性.集合与其中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例如集合{1,2,3},{3,2,1},{3,1,2}都是同一集合.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符号:∈),a是集合A中的元素.记作a∈A,读作“a属于A”.(2)不属于(符号:∉或∈),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记作a∉A或a∈A.读作“a不属于A”.数集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有限集.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无限集.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 .(易错点)典型例题考点1集合的识别例1下列研究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2)高一数学课本中的难题(3)中国国旗的颜色(4)充分小的负数的全体(5)book中的字母(6)立方等于本身的实数(7)不等式2x-8<13的正整数解例2 下列各组对象:①接近于0的数;②比较小的正整数;③平面坐标系内所有到点O的距离等于1的点;④正三角形的全体;⑤2的近似值.其中能构成集合的个数是__________.例3 下列各组中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__________.①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火炬手;②较为聪明的同学;③无理数中不大于4的数;④数学中特别难的问题;⑤直角坐标系中第一象限的点.考点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例1 用∈或∉填空1_______N -3_________N 0__________N0_______N* π________R 227_______Q cos300_______Z例2 下列关系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①_x0001_ 0∈N *;②-32∈Q;③πQ ;④0N ;⑤3∈R;⑥-3∈Z;⑦0∈Z;⑧0.9∈R.例3 集合A 中的元素由A 的关系? (1)0 (2(3例4 设A 是实数集合,满足若a∈A,则11-a ∈A,且1A .(1)若2∈A,则A 中至少含有哪些元素?(2)A 能否为单元素集合?若能,请求出来;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3)若a∈A,则1-1a 是A 中的元素吗?说明理由.考点3 集合元素的性质例1 集合M中的元素为1,x,x2-x,求x的范围?例2 三个元素的集合1,a,ba,也可表示为0,a2,a+b,求a2005+ b2006的值.知识点2 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将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置于花括号“{ }”内.用这种方法表示集合,元素之间要用逗号分隔,但列举时与元素的次序无关. 规律方法:应用列举法应注意的问题:(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要注意是数集还是点集;(2)列举法适合表示有限集,当集合中元素个数较少时,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比较方便,且使人一目了然.因此,判定集合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是关键.2.描述法:将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具有的性质(满足的条件)表示出来,写成{x|p(x)}的形式. 规律方法:使用描述法时,应注意六点: (1)写清楚集合中的代表元素; (2)说明该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3)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4)多层描述时,应当准确使用“且”“或”; (5)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花括号内; (6)用于描述的语句力求简明、确切.3.图示法(Venn 图):为了形象表示集合,我们常常画一条封闭的曲线(或者说圆圈),用它的内部表示一个集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一) - 中考高考 - 道客巴巴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一) - 中考高考 - 道客巴巴
文档日志wspldd 2011-6-9 16:59:24 阅读了此文档.
zhj6812 2011-6-8 20:44:50 阅读了此文档.
zhangxiaobin30 2011-6-5 08:29:00 阅读了此文档.
tlyzlkb 2011-6-5 08:22:40 本地收藏了此文档.
初高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教学衔接的思考及教学策略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练习
初高中数学衔接练习材料
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体会
关于道客巴巴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 - 客服
copyright © 2008-2011 道客巴巴网站
为什么看不清楚? 为什么只能看到部分内容? 如何下载? 如何下载到本地电脑?
相关文档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二)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黄冈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探讨.doc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浅1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一)
下载提示:此文档需要积分下载,下载积分为100。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网站版权声明”,或登录网站后,在线提交
举报信息。
下载步骤:
1,注册成为网站会员并登录;
2,查看帐户积分(点击'我的文档'),如果积分不足,请参考'如何获得积分';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浅议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育
浅谈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教案(5讲)
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初高中数学衔接(1)

初高中数学衔接(1)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地位不容置疑,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很多数学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

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目录一、绝对值二、分式三、二次根式四、乘法公式五、因式分解六、一元二次方程七、一元二次不等式八、二次函数一、绝对值绝对值的概念始出现于初一数学课本,它是数学重要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的始终,并随着知识的发展,不断深化.【初中】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并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高中】接触含字母的绝对值,含绝对值不等式在选修系列4—5不等式选讲.含字母的绝对值运算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中.【建议】掌握含字母的绝对值及简单的含绝对值的方程(不等式)的解法. 【补充知识】1. 和差的绝对值与绝对值的和差的关系b a b a b a +≤+≤- b a b a b a +≤-≤-2.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1)最简单的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n无解无解的解为)0()0()0(<<=<<<-><a a x a a x a x a a a x 一切实数的全体实数的解为或的解为)0(0)0()0(<>≠=>-<>>>a a x x a a x a x a x a a x(2)①⎩⎨⎧<+->+⇔<+<-⇔><+cb ax cb axc b ax c c c b ax )0(②c b ax c b ax c c b ax >+-<+⇔>>+或)0( 【高一前应掌握的练习】 例1:解关于x 的不等式14<-x二、分式【初中】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能确定分式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高中】不再学习. 但在整个高中学习中都会用到分式的计算. 高二选修中,有少量分式不等式的学习. 【建议】接触更复杂的分式运算(如分式拆分,分式乘方);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补充知识】 1. 繁分式像pn m pn m d c b a++++2,这样的分子或分母中含有分式的分式叫繁分式,一定要分清谁是分子,谁是分母,将其化简。

初高中数学衔接学案第一课时 乘法公式

初高中数学衔接学案第一课时 乘法公式

第一课时:乘法公式【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乘法公式;2.能够初步使用乘法公式进行相关运算,初步具备相应技能。

【学习过程】一 情景导入: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⑴平方差公式:22a b -= ; ⑵完全平方公式:2()a b += ;2()a b -= ;二 思议展评:知识互动,研讨探究探究一:三个数的完全平方公式ca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自主学习:请尝试证明该公式。

小组热议:如何证明代数恒等式。

展示研讨:代数恒等式的不同证明方法。

提升点评:【例1】计算:2(23)a b c -+探究二:立方和(差)公式1.3322()()a b a b a ab b +=+-+ 2.3322()()a b a b a ab b -=-++ 自主学习:请尝试证明该公式并用文字语言叙述。

小组热议:如何证明代数恒等式。

展示研讨:提升点评:【例2】填空1计算:(1)(3x+2y )(9x 2-6xy+4y 2)=(2)(2x-3)(4x 2+6xy+9)=(3))916141(31212++⎪⎭⎫ ⎝⎛-m m m =(4)(a+b )(a 2-ab+b 2)(a-b )(a 2+ab+b 2)= 2.利用立方和、立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1)27m 3-n 3= (2)27m 3-81n 3=(3)x 3-125= (4) m 6-n 6= 总结提升:三 检测拓展:规范训练 提升认知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2)(4m + 22)164(m m =++ );(3)2222(2)4(a b c a b c +-=+++ )(4)已知4a b c ++=,4ab bc ac ++=, 222a b c ++= 2.选择题:(1)若212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 (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3计算:(1))416)(4(2m m m +-+(2))41101251)(2151(22n mn m n m ++- (3))164)(2)(2(24++-+a a a a (4)22222))(2(y xy x y xy x +-++。

最新暑期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含答案】

最新暑期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含答案】

课堂笔记第一章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1.1 乘法公式我们知道(a +b )2=a 2+2ab +b 2,将公式左边的指数变为3时,又有什么结论呢?由于(a +b )3=(a +b )2(a +b )=a 2+2ab +b 2 (a +b )=a 3+a 2b +2a 2b +2ab 2+ab 2+b 3=a 3+3a 2b +3ab 2+b 3,因此得到和的立方公式(a +b )3=a 3+3a 2b +3ab 2+b 3.将公式中的b 全部改为-b ,又得到差的立方公式(a -b )3=a 3-3a 2b +3ab 2-b 3.上述两个公式称为完全立方公式,它们可以合写为(a ±b )3=a 3±3a 2b +3ab 2±b 3.【例1】化简:(x +1)3-x x 2+3x +3 .【解答】(x +1)3-x x 2+3x +3 =x 3+3x 2+3x +1-x 3-3x 2-3x =1.由完全立方公式可得(a +b )3-3a 2b -3ab 2=a 3+b 3,即(a +b )(a +b )2-3ab =a 3+b 3,由此可得立方和公式(a +b )a 2-ab +b 2 =a 3+b 3.将立方和公式中的b 全部改为-b ,得到立方差公式(a -b )a 2+ab +b 2 =a 3-b 3.【例2】对任意实数a ,试比较(1+a )(1-a )1+a +a 2 1-a +a 2 与1的大小.【解析】观察(1+a )(1-a )1+a +a 2 1-a +a 2 的结构特点,可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将其化简.【解答】(1+a )(1-a )1+a +a 2 1-a +a 2=(1+a )1-a +a 2 (1-a )1+a +a 2=1+a 3 1-a 3 =1-a 6因为1-a 6-1=-a 6,对任意实数a ,-a 6≤0,所以课堂笔记(1+a)(1-a)1+a+a21-a+a2≤1.通过将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中的指数2推广到3,我们得到了完全立方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指数推广到4,5,⋯.另外,我们也可以从项数的角度推广(a+b+c)2=[(a+b)+c]2=(a+b)2+2(a+b)c+c2=a2+2ab+b2+2ac+2bc+c2=a2+b2+c2+2ab+2bc+2ca.灵活应用等式(a+b+c)2=a2+b2+c2+2ab+2bc+2ca,可以为代数式运算带来方便.【例3】已知a+b+c=0,ab+bc+ca=-12,求下列各式的值:(1)a2+b2+c2(2)a4+b4+c4【解析】将(1)与已知联系,联想已知中的等式,发现可将a2+b2+c2用a+b+ c和ab+bc+ca表示.由于a4+b4+c4=a22+b2 2+c2 2,由(1)得到启发,如果知道a2b2+b2c2+c2a2的值,就能得解.【解答】(1)(a+b+c)2=a2+b2+c2+2ab+2bc+2ca.由上式和已知得0=a2+b2+c2-1,即a2+b2+c2=1.(2)由ab+bc+ca=-12,得a2b2+b2c2+c2a2+2abc(a+b+c)=14.因为a+b+c=0,所以a2b2+b2c2+c2a2=14.再由(1)的结论,得a4+b4+c4+2a2b2+2b2c2+2c2a2=1.因此a4+b4+c4=12.【例4】已知x2+x-1=0,求证:(x+1)3-(x-1)3=8-6x.【证法1】(x+1)3-(x-1)3=x3+3x2+3x+1-x3-3x2+3x-1=x3+3x2+3x+1-x3+3x2-3x+1=6x2+2.由已知得x2=1-x,故6x2+2=6(1-x)+2=8-6x.因此,(x+1)3-(x-1)3=8-6x.【证法2】(x+1)3-(x-1)3=(x+1-x+1)(x+1)2+(x+1)(x-1)+(x-1)2=2x2+2x+1+x2-1+x2-2x+1课堂笔记=6x 2+2.以下同证法1习题1.11.若a +b =8,ab =2,则a 3+b 3=()A.128B.464C.496D.5122.若x +y +z =0,则x 3+y 3+z 3=()A.0B.x 2y +y 2z +z 2xC.x 2+y 2+z 2D.3xyz3.设A =n +1n 3,B =n 3+1n 3+6,对于任意n >0,则A ,B 大小关系为()A.A ≥BB.A >BC.A ≤BD.不一定4.(5-x )25+5x +x 2 =.5.观察下列各式的规律:(a -b )(a +b )=a 2-b 2,(a -b )a 2+ab +b 2 =a 3-b 3,(a -b )a 3+a 2b +ab 2+b 3 =a 4-b 4.可得到(a -b )a n +a n -1b +⋯+ab n -1+b n =.(其中n 为正整数).6.求函数y =(x -2)3-x 3的最大值.7.当x =33时,求代数式2x +1x 4x 2-2+1x 2 -1x 3的值.8.已知a ,b ,c 为非零实数,a 2+b 2+c 2 x 2+y 2+z 2 =(ax +by +cz )2,求证:x a =yb =zc .课堂笔记§1.2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就是将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它与多项式乘法运算是互逆变形.我们已学过两种分解因式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与公式法.下面我们继续学习一些分解因式的方法.1.十字相乘法我们知道,形如x2+(p+q)x+pq的二次三项式,它的特点是二次项系数是1,常数pq与一次项系数p+q可以通过如图1.2-1的“十字相乘,乘积相加”方式建立联系,得到x2+(p+q)x+pq=(x+p)(x+q).这种方法能否推广呢?如果要对2x2-7x+3分解因式,我们把二次项系数2分解为1×2,把常数项3分解成1×3或(-1)×(-3),按图1.2-2至图1.2-5的运算方式,也用“十字相乘,乘积相加”验算.12311×3+2×1=512131×1+2×3=712-3-11×- 3 +2×-1=-512-1-31×-1+2×-3=-7图1.2-2图1.2-3图1.2-4图1.2-5可以发现图1.2-5对应的结果1×(-1)+2×(-3)=-7,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7.由于(x-3)(2x-1)=2x2-7x+3,从而2x2-7x+3=(x-3)(2x-1).像这样,通过十字交叉线帮助,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2x2+x-3;(2)-6a2+7a+5【解析】(1)因为2=1×2,-3=(-1)×3=1×(-3),且一次项系数是1,所以可按图1.2-6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2)当二次项系数为负时,二次项系数分解成的两个因数异号,则十字辅助图的各种可能性就会更多.因此先把负号提到括号外面,即-6a2+7a+5=-6a2-7a-5,然后再把6a2-7a-5按图1.2-7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解答】(1)因为1×3+2×(-1)=1,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1,所以2x2+x-3=(x-1)(2x+3).(2)因为-6a2+7a+5=-6a2-7a-5,而根据十字相乘法,6a2-7a-5= (2a+1)(3a-5),所以-6a2+7a+5=-(2a+1)(3a-5).11pq1×p+1×q=p+q图1.2-1123-1123-1图1.2-6图1.2-7课堂笔记【例2】分解因式:x 2-x 2-x 2-x -2.【解析】先将x 2-x 视为一个整体,通过两次十字相乘法得到解决.【解答】x 2-x 2-x 2-x -2=x 2-x -2 x 2-x +1 =(x -2)(x +1)x 2-x +1 .2.分组分解法观察多项式xm +xn +ym +yn ,它的各项并没有公因式,因此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来分解因式;这是一个四项式,因此也不能直接用公式法或十字相乘法来分解因式.观察多项式的各项,前两项有公因式x ,后两项有公因式y ,分别提取后得到x (m +n )+y (m +n ).这时又有了公因式(m +n ),因此能把多项式xm +xn +ym +yn 分解因式.分解过程是xm +xn +ym +yn =x (m +n )+y (m +n )=(m +n )(x +y ).一般地,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适当分组,并提出公因式后,各组之间又出现新的公因式,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方法来分解因式.【例3】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x 3-x 2+x -1;(2)x 2+4(xy -1)+4y 2.【解答】(1)【解法1】x 3-x 2+x -1=x 3-x 2 +(x -1)=x 2(x -1)+(x -1)=(x -1)x 2+1 .【解法2】x 3-x 2+x -1=x 3+x -x 2+1 =x x 2+1 -x 2+1 =x 2+1 (x -1).(2)x 2+4(xy -1)+4y 2=x 2+4xy -4+4y 2=x 2+4xy +4y 2 -4=(x +2y )2-4=(x +2y +2)(x +2y -2).【注】本题第(2)小题的解法是先将多项式分组,再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先将多项式分组后分解因式的方法称为分组分解法.用这种方法分解因式,分组时应预见到下一步分解的可能性.【例4】分解因式:x 3+3x -4.【解析】本题用前面学过的方法似乎均不奏效,若将其中一项拆成两项,就可考虑分组分解.【解答】x 3+3x -4=x 3+3x -1-3=x 3-1 +(3x -3)=(x -1)x 2+x +1 +3(x -1)=(x -1)x 2+x +4 .课堂笔记【例5】已知x3-2x2y-xy2+2y3=0,x>y>0,化简:xz-2yz+1.【解答】因为x3-2x2y-xy2+2y3=x2(x-2y)-y2(x-2y)=(x-2y)x2-y2=(x-2y)(x+y)(x-y),所以(x-2y)(x+y)(x-y)=0.又因为x>y>0,所以x+y≠0,x-y≠0,即只有x-2y=0.从而xz-2yz+1=z(x-2y)+1=1.习题1.21.对多项式4x2+2x-y-y2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下面分组正确的是()A.4x2+2x-y+y2B.4x2+2x-y2-yC.4x2-yD.4x2-y+(2x-y2)+2x-y2.要使二次三项式x2-6x+m在整数范围内可分解,m为正整数,那么m的取值可以有()A.2个B.3个C.5个D.6个3.把多项式2ab+1-a2-b2分解因式,结果是()A.(a+b-1)(b-a+1)B.(a-b+1)(b-a+1)C.(a+b-1)(a-b+1)D.(a-b+1)(a-b-1)4.m4+m2+1=m4+-m2+1=m2+.m2+5.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4x2-x-3;(2)3x2+2ax-a2.6.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x3-y3-x2y+xy2;(2)2a2-b2+ab-2a+b.7.已知m=x-y,n=xy,试用m,n表示x3+y32.8.当x=-1时,x3+2x2-5x-6=0.请根据这一事实,将x3+2x2-5x-6分解因式课堂笔记第一章测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有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多项式-3y 2-2yx +x 2分解因式的结果是()A.-(y +x )(3y +x )B.(x +y )(x -3y )C.-(y -x )(3y -x )D.(x +y )(3x -y )2.若a 3-b 3=3a 2b -3ab 2+1,其中a ,b 为实数,则a -b =()A.0B.-1C.1D.±13.若多项式2x 2+7x +m 分解因式的结果中有因式x +3,则此多项式分解因式的结果中另一因式为()A.2x -1B.2x +1C.x +1D.x -14.若a +1a =3,则a 2+a 3+a 4+1a 2+1a 3+1a 4=()A.7B.25C.47D.725.多项式4-x 2-2xy -y 2分解因式的结果是()A.(2+x +y )(2-x -y )B.(2+x +y )(2-x +y )C.(1+x -y )(4-x -y )D.(1-x +y )(4+x +y )6.若x -y -z =3,yz -xy -xz =3,则x 2+y 2+z 2=()A.0B.3C.9D.-1二、填空题(本题有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7.若8x 3+12x 2y 2+6xy 4+y 6可分解为2x +y m 3,则m =.8.若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3x -9的两个因式的和为3x ,则a =.9.x 2+x +1x 2+1x -4=1x +x + 1x +x - .三、解答题(本题有3小题,第10,11题各15分,第12题16分,共46分)10.分解因式:(1)x 3-5x 2+6x ;(2)4m 3+m -1.11.已知x 2-x -1=0,求x 5-x 4-3x 3+3x 2+x 的值.12.已知a 2-9x 2+6xy -y 2(a +3x )2-(ay +3xy )=1,求证:y =6x .课堂笔记第二章分式与根式§2.1分式及其运算1.分式的运算分式运算与因式分解关系密切,掌握了各种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分式运算能力得到提高.【例1】计算:a2+7a+10a2-a+1×a3+1a2+4a+4÷a+1a+2.【解析】分式乘除运算与约分相关,应考虑先将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分解因式.【解答】原式=a+2a+5a2-a+1×a+1a2-a+1a+22×a+2a+1=a+5【例2】先化简,再求值:m2+n2m2+2mn+n2-2mn÷m+nmn2×m3+3m2n+3mn2+n3m3+m2n-mn2-n3,其中m=57,n=3.【解析】分式混合运算时需合理安排运算顺序,小心完成每一步.本题代数式最后乘上的分式其分子是完全立方,分母可以进行分组分解.【解答】原式=m2+n2(m+n)2-2mn×m2n2(m+n)2×(m+n)3(m+n)2(m-n)=m2+n2(m+n)2-2mn(m+n)2×(m+n)(m-n)=m2-2mn+n2(m+n)2×(m+n)(m-n)=m-nm+n.当m=57,n=3时,原式=m-nm+n=57-357+3=910.【例3】已知xx2-3x+1=1,求x2x4-9x2+1的值.【解析】观察题目特点,对条件与结论采用取倒数处理,建立条件与结论间的联系,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解答】因为xx2-3x+1=1,所以x2-3x+1x=1,得x+1x=4.于是x4-9x2+1x2=x2+1x2-9=x+1x2-11=16-11=5.因此x2x4-9x2+1=15.【注】本题解答中灵活应用了x2+1x2=x+1x2-2.课堂笔记2.分式的证明【例4】已知b +1c =1,c +1a =1,求证:a +1b =1,【解析】由已知两式消去c ,即可得到含a ,b 的关系式.【解答】由b +1c =1,得1c =1-b ;由c +1a =1,得c =1-1a .所以(1-b )1-1a =1,得1-1a -b +b a =1,即-1a -b +b a =0.两边都乘以a ,得-1-ab +b =0,两边再都除以b ,得-1b -a +1=0,移项得a +1b =1.【例5】已知abc =1,求证:a ab +a +1+b bc +b +1+c ac +c +1=1.【解析】此题直接通分太繁,不可取.观察求证式子的左边,发现作轮换a →b→c →a ,可将其中一项变为另两项,结合已知条件,可以有以下两种策略.【解答】【解法1】因为abc =1,所以a ,b ,c 均不为零.原式=a ab +a +1+ab a (bc +b +1)+abc ab (ac +c +1)=a ab +a +1+ab abc +ab +a +abc abac +abc +ab=a ab +a +1+ab 1+ab +a +1a +1+ab=a +ab +1ab +a +1=1.【解法2】因为abc =1,所以a ,b ,c 均不为零.原式=a ab +a +abc +b bc +b +1+bc b (ac +c +1)=1b +1+bc +b bc +b +1+bc bac +bc +b=1b +1+bc +b bc +b +1+bc 1+bc +b=1+b +bc bc +b +1=1.3.繁分式我们知道,像2m ,ab 1+b ,⋯这样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叫做分式.而像1x +1x ,a 1+b b 1+a,⋯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含有分式的分式就叫繁分式.繁分式可以通过适当的代数变换转化成普通的分式.例如,1x +1x =课堂笔记xx x+1x=xx2+1【例6】化简:1+1-xx1-1-xyxy.【解析】对于繁分式化简,可以利用分式基本性质,在分式的分子、分母上都乘以它们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从而达到使分子、分母转化为整式的目的;也可以利用分式的概念,将繁分式转化为分式的除法.【解答】【解法1】原式=1+1-xxxy1-1-xyxyxy=xy+y-xyxy-1+xy=y2xy-1.【解法2】原式=1+1-xx÷1-1-xyxy=x+1-xx÷xy-1+xyxy= y2xy-1.【例7】化简:x+1x2-x+1x-11-x-1x2÷x2+1x2-x-1x+3x2+1x2-2x-2x+3.【解析】观察发现,上式中出现最多的是x+1x,而x2+1x2=x+1x2-2,因此设x+1x=a,原式的形就变简单了,从而有利于化简.换元法在繁分式化简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解答】设x+1x=a,则x2+1x2=x+1x2-2=a2-2.原式=a2-a-11-a2÷a2-a+1a2-2a+1=a2-a2-a+1a-12×(a-1)2a2-a+1 =a2-a2-a+1=a-1=x+1x-1.课堂笔记习题2.11.下列运算中,错误的是()A.a b =acbc (c ≠0) B.-a -ba +b =-1C.0.5a +b 0.2a -0.3b =5a +10b 2a -3b D.x -y x +y =y -x y +x 2.若x +1x =4,则x 2x 4+x 2+1=()A.10 B.15C.115D.1163.若a +1b=1,b +2c =1,则c +2a =()A.1B.2C.3D.44.化简:11-11-1x .5.化简:a 3-a 2-a +1a 3-3a 2+3a -1.6.计算:1-a -11-a 2÷a 3+1a 2-2a +1×11-a.7.已知1a +1b+1c =0,求证:a 2+b 2+c 2=(a +b +c )2.8.已知xyz =1,x +y +z =2,x 2+y 2+z 2=16,求1xy +2z +1yz +2x+1zx +2y的值.课堂笔记§2.2根式及其迲算1.根式的运算一个代数式的运算结果若含有根式,就必须把它化为最简根式.最简根式满足以下3个条件:(1)被开方数的指数与根指数互质;(2)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式的指数都小于根指数;(3)被开方数不含分母.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叫分母有理化.例如,620=625=6×525×5=355.在根式运算中,一般最后结果要进行分母有理化,使分母不含根号.【例1】化简:(1)12-3;(2)x-yx+y(x≠y);(3)x-y3x-3y-x+y3x+3y.【解析】分母有理化通常是把分子和分母都乘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适当代数式(有理化因式),使分母不含根号.其中第(2)题还可以将分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后进行约分,同样第(3)题也可以将分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后进行约分.【解答】(1)【解】12-3=2+3(2-3)(2+3)=2+32-3=-(2+3)=-2-3.(2)【解法1】x-yx+y=(x-y)(x-y)(x+y)(x-y)=(x-y)(x-y)x-y=x-y.【解法2】x-yx+y=(x+y)(x-y)x+y=x-y.(3)【解】x-y3x-3y-x+y3x+3y=(3x)3-(3y)33x-3y-(3x)3+(3y)33x+3y=(3x)2+3x3y+(3y)2-(3x)2+3x3y-(3y)2 =23xy【例2】计算:1+23+5(1+3)(3+5)+5+27+3(5+7)(7+3).【解析】观察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发现(1+3)+(3+5)=1+23+5,(5+7)+(7+3)=5+27+3.因此可先将他们拆成两项之和,然后分别进行分母有理化.【解答】原式=11+3+13+5+15+7+17+3=1-3(1+3)(1-3)+3-5(3+5)(3-5)+5-7(5+7)(5-7)课堂笔记+7-3(7+3)(7-3)=-12(1-3+3-5+5-7+7-3)=-12(1-3)=1【例3】计算:1-x -11+x -1+22-x ÷2+xx -1.【解析】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要根据算式的形式特征安排计算程序,使计算简便.【解答】原式=(1-x -1)2(1+x -1)(1-x -1)+22-x×x -12+x=1-2x -1+x -11-x +1+2x -12-x =x2-x.【例4】已知a =12+3,求1-2a +a 2a -1-a 2-2a +1a 2-a的值.【解析】先化简再求值,同时注意(a -1)2=|a -1|.【解答】因为a =12+3=2-3<1,所以原式=(a -1)2a -1-(a -1)2a (a -1)=(a -1)-|a -1|a (a -1)=a -1--(a -1)a (a -1)=a -1+1a=2-3-1+2+3=3.2.根式的证明【例5】已知(x +c )2+y 2+(x -c )2+y 2=2a ,且a 2-c 2=b 2,其中a >b >0,求证:x 2a 2+y 2b2=1.【解析】当已知等式中含有二次根式时,可以考虑把等式两边平方.【解答】【证明】因为(x +c )2+y 2+(x -c )2+y 2=2a ,所以(x +c )2+y 2=2a -(x -c )2+y 2两边平方,整理得a 2-cx =a (x -c )2+y 2.两边再平方,整理得a 2-c 2 x 2+a 2y 2=a 2a 2-c 2 .把a 2-c 2=b 2代入得b 2x 2+a 2y 2=a 2b 2,两边同除以a 2b 2,得x 2a 2+y 2b2=1.【例6】已知a ,b 都是非负数,并且1-a 2×1-b 2=ab ,求证:a 1-b 2+b 1-a 2=1.【解析】当已知式或求证式中含有二次根式时,可以考虑把两边平方化为整式再证明.但A 2=B 2,未必有A =B ,因此在证明过程中必须确定A ,B 是课堂笔记否同号.【解答】【证明】将1-a2×1-b2=ab两边平方,得1-a21-b2=a2b2,即1-a2-b2+a2b2=a2b2,得a2+b2=1.a1-b2+b1-a22=a21-b2+b21-a2+2ab1-b2×1-a2=a2+b2-2a2b2+2a2b2=1.因为a,b都是非负数,所以a1-b2+b1-a2≥0.因此a1-b2+b1-a2=1.3.n次根式实际上,数的平方根的概念可以推广.一般地,如果x n=a,那么x叫做a的n 次方根.例如,由于24=16和(-2)4=16,我们把2或-2叫做16的4次方根.当n 是偶数时,正数a的正的n次方根用符号n a表示,负的n次方根用符号-n a表示,也可以把两个方根合起来写作±n a.例如,416=2,-416=-2,合起来写作±416=±2.类比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性质,我们不难发现:在实数范围内,正数有两个相反的偶次方根,负数没有偶次方根,但任意实数都只有一个与它同号的奇次方根.本节所讨论的n次方根运算都限在实数范围内.【例7】(1)求-32243的5次方根;(2)求(-8)2的6次方根.【解析】根据n次方根的定义,可以逆用乘方运算求得开方运算的结果.需要注意正数的偶次方根一定有两个,不要漏掉负的一个.求方根时,为了降低难度,可以把被开方数中比较大的数作质因数分解.【解答】(1)5-32243=5-2535=-23.(2)±6(-8)2=±626=±2.【例8】(1)当x<0时,求|x|+4x4+23x3的值.(2)若n为自然数,2n a2n=-a,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解析】根据n次根式的性质,可以对含字母的根式进行化简与讨论.【解答】(1)当x<0时,|x|+4x4+23x3=|x|+|x|+2x=-x-x+2x=0.(2)因为n为自然数,所以2n为偶数,于是2n a2n=|a|.又因为2n a2n=-a,所以a≤0.类似于二次根式的性质,我们也可以得到n次根式的性质:(1)(n a)n=a.课堂笔记(2)当n 为奇数时,na n =a ;当n 为偶数时,na n =|a |=a ,a ≥0;-a ,a <0.(3)mpa mp =na m (a ≥0),n ab =n a ⋅n b (a ≥0,b ≥0),na b=na n b(a ≥0,b >0),n a m =(n a )m (a ≥0).从指数式的角度看,a =a 12,3a =a 13,⋯,n a =a 1n ,所以a m =na m ,a -mn =1n am .课堂笔记习题2.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数有一个偶次方根B.负数没有偶次方根C.负数有两个奇次方根D.正数有两个奇次方根2.当a>0时,-ax3=()A.x axB.x-axC.-x-axD.-x ax3.把a-ba+b(a≠b)分母有理化的结果是()A.-1B.a+ba-b C.a+b-2aba-bD.a+b-2abb-a4.(-1)101的7次方根是,0的8次方根是,(-4)2的4次方根是,(-4)4的4次方根是,5.计算:-5-132=,6(-27)2=,(2×32)4=,18÷32=.6.已知a=13+22,b=13-22,求1b-1-1a-1的值.7.化简:(a-b)3+2a a+b ba a+b b-3b-3aba-b.8.化简:(1)a-2a-1(1<a<2);(2)n(a-b)n+n(a+b)n a<b<0,n>1,n∈N∗.9.证明:a2+1b2+a2(ab+1)2=a+1b-aab+1.课堂笔记第二章测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有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若分式x +yx -y中的x ,y 的值都变为原来的3倍,则此分式的值()A.不变B.是原来的3倍C.是原来的13D.是原来的162.计算a b-b a÷a +b a 的结果是()A.a -b aB.a +b bC.a -bbD.a +b a3.把a +ba -b(a ≠b )分母有理化的结果是()A.-1B.a +b a -bC.a +b +2aba -bD.a +b +2abb -a4.下列式子错误的是()A.(a )2=aB.3a 3=aC.(n a )n =a (n >1的整数)D.na n =a (n >1的整数)5.化简x -|x |x的结果是()A.-|x |B.-xC.x 2D.x6.若n 为自然数,2n +1a 2n +1=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A.a ≥0B.a <0C.a ≤0D.a 为全体实数二、填空题(本题有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7.64的平方根是,立方根是,6次方根是.8.化简:1x -1+1x +1+2x x 2+1+4x 3x 4+1=.9.化简:11+11+1x=.10.当x <0时,5x 5+4x 4+3x 3=.三、解答题(本题有3小题,第11,12题各15分,第13题每题16分,共46分)11.若(x -10)2+4y -4=0,求y x 的10次方根.课堂笔记12.化简:x+1x-1-x-1x+11x2-1.13.当a=12-1时,求a2+6a2-1-a+1a-1+1÷a3+8a4+3a3+2a2的值.课堂笔记第三章方程与方程组§3.1三元一次方程组我们已经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知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一元一次方程.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有代人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消元的目的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会遇到末知数不止两个的方程,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像x +y +z =12,x +2y +5z =22,x =4y ,4x +2y +z =0,x +2y -z =3,2x -y +2z =-4这类方程组中含有三个末知数, 含末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 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致, 通过消元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一元一次方程.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有代人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例1】解方程组x +y +z =12,①x +2y +5z =22,②x =4y .③【分析】将方程③分别代入方程①②, 得到只含y ,z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将方程③分别代入方程①②, 得方程组5y +z =12④6y +5z =22⑤解得y =2,z =2.把y =2,z =2代人方程①, 得x +2+2=12, 所以x =8.方程组的解是x =8,y =2,z =2.【例2】解方程组课堂笔记4x+2y+z=0①x+2y-z=3②2x-y+2z=-4③【分析】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是逐步消元, 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将方程①+②, 可以消去z, 将方程③+②×2, 也可以消去z, 从而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方程①+②, 得5x+4y=3.④方程③+②×2, 得4x+3y=2. ⑤方程④和方程⑤组成方程组5x+4y=34x+3y=2解得x=-1,y=2.把x=-1,y=2代人方程②, 得-1+2×2-z=3, 所以z=0.方程组的解是x=-1,y=2,z=0.【例3】解方程组x:y:z=1:2:7,2x-y+3z=21.本题含有三个末知数, 只有两个方程, 其中方程①含有比例. 如果设x=a, 则y=2a,z=7a, 就得到了关于x,y,z三个末知数之间的关系, 代入方程②即可求解.【解】由方程①, 设x=a,y=2a,z=7a.代人方程②, 得2a-2a+21a=21, 即a=1.于是x=1,y=2,z=7.方程组的解是x=1,y=2,z=7.【注】本题的解答实际上用了比例的性质(第五章). 虽然方程组形式上是两个方程, 但方程①实际上隐含了两个方程:2x=y,7y=2z.通过上面几道例题, 我们发现,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仍是用代人法或加减法消元, 化归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再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 实际上, 消元是解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方法. 解一次方程组的消元“化归”基本思想, 可以推广到“四元”“五元”等多元方程组.习題3.1课堂笔记1.解方程组3x -y +2z =3,2x +y -4z =11,若要使运算简便,消元的方法应选取.7x +y -5z =1,()A.先消去x .B.先消去y .C.先消去z .D.以上说法都不对.2.已知方程组2x -y +z =5,5x +8y -z =9,则x +y 的值是()A.14.B.2.C.-14.D.-2.3.已知方程3x -y -7=0,2x +3y =1,y =kx -9有公共解, 则k 的值是()A.6.B.5.C.4.D.3.4.当x =0,1,-1时, 二次三项式ax 2+bx +c 的值分别为5,6,10, 则a =b = ,c =.5.已知方程组x -2y +z =0,2x +4y -z =0,则x :y :z =6.解下列三元一次方程组:①x -4y +z =-32x +y -z =18x -y -z =7②x :y :z =2:3:5x +y +z =1007.若|a -b -1|+(b -2a +c )2+|2c -b |=0, 求a ,b ,c 的值.8.己知4x -3y -6z =0,x +2y -7z =0,求2x 2+3y 2+6z 2x 2+5y 2+7z 2的值.§3.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由配方法可化为x +b 2a 2=b 2-4ac 4a 2.因为a ≠0, 所以4a 2>0. 式子b 2-4ac 的值有以下三种情况:①b 2-4ac >0这时b 2-4ac 4a 2>0, 由①式得x +b 2a =±b 2-4ac 2a ,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 2a.②b 2-4ac =0课堂笔记这时b2-4ac4a2=0, 由①式得x+b2a2=0,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b2a.③b2-4ac<0这时b2-4ac4a2<0, 由①式得x+b2a2<0, 而x取任何实数都不能使x+b2a2<0, 因此方程无实数根.这说明, 根据b2-4ac的值的符号, 我们可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 0(a≠0)的根的情况. 一般地, 式子b2-4ac叫做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 通常用希腊字母Δ表示它, 即Δ=b2-4ac.归纳起来, 有①Δ>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Δ=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Δ<0⇔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例1】不解方程, 判别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②5x2=2(x-10);③8x2+(m+1)x+m-7=0.①x2+2x-1=0;【解】①因为Δ=22-4×(-1)=8>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将原方程整理, 可得5x2-2x+20=0.因为Δ=(-2)2-4×5×20=-396<0, 所以方程没有实数根.③Δ=(m+1)2-4×8×(m-7)=m2-30m+225=(m-15)2.因为无论m取何值, 都有Δ=(m-15)2≥0, 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例2】【例2】已知关于x的方程(k-2)x2+k=(2k-1)x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求k的范围.【分析】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二次项系数k-2≠0. 因为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所以Δ>0.【解】方程(k-2)x2+k=(2k-1)x可化为(k-2)x2-(2k-1)x+k=0.因为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所以课堂笔记k -2≠0,Δ=[-(2k -1)]2-4k (k -2)=4k +1>0.解得k >-14且k ≠2.所以k 的取值范围是k >-14且k ≠2.【例3】证明: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1 x 2-2mx +m 2+4 =0没有实数根.【分析】要证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只要证Δ<0即可.【证明】二次项系数m 2+1≠0.Δ=(-2m )2-4m 2+1 m 2+4 =-4m 4+4m 2+4 =-4m 2+2 2.因为无论m 取什么实数, 都有m 2+2>0, 所以-4m 2+2 2<0, 即Δ<0. 因此, 一元二次方程m 2+1 x 2-2mx +m 2+4 =0没有实数根.【例4】当m 为何值时, 关于x 的方程m 2-4 x 2+2(m +1)x +1=0有实数根.和m 2-4≠0两种情形讨论.【解】①当m 2-4=0, 即m =±2时, 2(m +1)≠0, 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总有实数根.②当m 2-4≠0, 即m ≠±2时, 要使方程m 2-4 x 2+2(m +1)x +1=0有实数根, 则Δ=[2(m +1)]2-4m 2-4 =8m +20≥0, 解得m ≥-52.因此, 当m ≥-52且m ≠±2时, 方程有实数根.综合①②, 当m ≥-52时, 方程有实数根.习题3.21.方程x 2+1=0,x 2+x =0,x 2+x -1=0,x 2-x =0中, 无实根的方程有()A.1个.B.2个.C.3个.D.4个.2.关于x 的方程ax 2-2x +1=0中, 若a <0, 则根的情况是().A.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课堂笔记C.没有实数根.D.无法确定.3.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中, 若a与c异号, 则根的情况是()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C.没有实数根.D.无法确定4.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2)2x2+2(m+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则m的取值范围是5.若二次三项式3x2-4x+2k在实数范围内总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则k的取值范围是6.不解方程, 判别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③5x2+1-7x=0.①2x2+3x-4=0;②16y2+9=24y7.证明:关于x的方程mx2-(m+2)x=-1必有实数根.8.已知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1=0有实数根, 求k的取值范围.§3.3书达定理及其应用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x=-b±b2-4ac2a, 不仅表示可以由方程的系数a,b,c决定根的值, 而且反映了根与系数之间的联系. 本节我们进一步讨论根与系数的关系.根据求根公式可知, 当b2-4ac≥0时,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b+b2-4ac2a,x2=-b-b2-4ac2a.由此可得x1+x2=-b+b2-4ac2a+-b-b2-4ac2a=-2b2a=-ba,x1x2=-b+b2-4ac2a⋅-b-b2-4ac2a=(-b)2-b2-4ac4a2=c a.因此, 方程的两个根x1,x2和系数a,b,c有如下关系:x1+x2=-b a,x1x2=c a.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叫做韦达定理.课堂笔记反过来, 如果x 1,x 2满足x 1+x 2=-b a ,x 1x 2=ca, 那么x 1,x 2一定是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个根, 这就是韦达定理的逆定理.特别地,①如果方程x 2+px +q =0的两个根是x 1,x 2, 那么x 1+x 2=-p ,x 1x 2=q ;②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 2-x 1+x 2 x +x 1x 2=0【例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求下列方程两根的和与积:①x 2-5x -8=0;②3x 2=1-6x ;③2x 2-43x -22=0.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 =0(a≠0), 直接应用韦达定理x 1+x 2=-b a ,x 1x 2=ca 来求.【解】①x 1+x 2=-(-5)=5,x 1x 2=-8.②方程化为3x 2+6x -1=0, 则x 1+x 2=-2,x 1x 2=-13.③x 1+x 2=--432=26,x 1x 2=-222=-2.【例2】已知方程5x 2+2x -15=0, 求:①两根的倒数和;②两根的平方和.【分析】本题可以先求出方程的根, 但是计算较繁. 根据韦达定理, 将代数式变形成念有x 1+x 2和x 1x 2形式的式子, 可以筒化运算.【解】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 根据韦达定理, 有x 1+x 2=-25,x 1x 2=-3.①1x 1+1x 2=x 1+x 2x 2x 2=-25-3=215.②x 21+x 22=x 1+x 2 2-2x 1x 2=-252-2×(-3)=15425.【例3】当k 取何值时, 关于x 的方程3x 2-2(3k +1)x +3k 2-1=0, ①有一根为零;②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实根;(3)两根互为倒数.【解】要使方程有根, 必须Δ=[-2(3k +1)]2-4×33k 2-1 ≥0, 解得k ≥-23.①若方程有一根为零, 则x 1x 2=0. x 1x 2=3k 2-13=0, 解得k =±33.课堂笔记因为±33>-23, 所以当k=±33时, 方程有一个根为零.②若方程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实根, 则x1+x2=0. x1+x2=23(3k+1)=0, 解得k=-13, 因为-13>-23, 所以当k=-13时, 方程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实数根.③若方程两根互为倒数, 则x1x2=1. x1x2=3k2-13=1, 解得k=±233.因为233>-23, 而-233<-23, 所以当k=233时, 方程的两实根互为倒数.【例4】写出一个二元二次方程, 使它的两个根为-5和23.【分析】方程的根是由它的系数决定的, 给出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构造出一元二次方程, 但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不唯一, 不过它们各次项的系数对应成比例. 为了方便, 一般设所求的方程为x2+px+q=0.【解】设所求的方程为x2+px+q=0,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5+23=-p, -5×23=q, 得p=133,q=-103.因此, 一元二次方程为x2+133x-103=0, 即3x2+13x-10=0.1.设x1,x2是方程2x2-6x+3=0的两根, 则x21+x22的值是().A.15.B.6.C.12.D.3 .2.以方程x2+2x-3=0的两个根的和与积为两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A.y2+5y-6=0.B.y2+5y+6=0.C.y2-5y+6=0.D.y2-5y-6=0.3.若m,n是方程x2+2x-2002=0的两实数根, 代数式3m+mn+3n的值是().A. -2008.B. -1996.D. 1996 .C. 2008 .课堂笔记4.若关于x 的方程m 2-2 x 2-(m -2)x +1=0的两实根互为倒数, 则m 的值是5.以方程x 2-3x -1=0的两个根的平方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6.设x 1,x 2是方程2x 2+4x -3=0的两个根, 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下列各式的值:①x 1+1 x 2+1 ;②x 1x 2+x 2x 1;③x 1-x 27.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 两根之比为3:5, 求证:64ac =15b 2.8.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x 2+ax -2a +1=0, 两个实根的平方和为294, 求a 的值.§3.4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我们已经学过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本节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例1】解方程4x -1x -1=1.【分析】解分式方程, 首先要找这个分式方程的最简公分母, 然后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 约去分母, 使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解】方程的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 (x -1), 得4(x -1)-x =x (x -1).整理, 得x 2-4x +4=0.解得x 1=x 2=2.检验:当x =2时, x (x -1)=2(2-1)=2≠0.所以原方程的根是x =2.验根的一般方法是:把整式方程的根代人最简公分母, 看结果是不是零, 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增根, 必须舍去.为什么要检验呢?根据方程同解原理:方程两边都乘以不等于零的同一个数, 所得方程与原方程同解. 而我们在解分式方程时, 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 它是一个整式, 当这个整式为零时, 就不符合方程的同解原理要求, 所得整式方程的根就不一定是原方程的根, 因此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课堂笔记【例2】解方程1x+2-4x-5x2-x-6=1.【分析】将分式方程的分母进行因式分解, 从而确定出最简公分母是(x+2)(x -3).【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2)(x-3), 得x-3-(4x-5)=x2-x-6整理, 得x2+2x-8=0.解得x1=-4,x2=2.检验:当x=-4或x=2时, (x+2)(x-3)≠0.所以原方程的根是x1=-4,x2=2.课堂笔记【例3】解方程8x 2+2x x 2-1+3x 2-1x 2+2x=11.【分析】按一般解法, 应先去分母, 整理后为一元四次方程, 结果较繁. 观察方程, 左边的两个分式x 2+2x x 2-1和x 2-1x 2+2x 互为倒数, 可以通过“换元”, 将方程化简.【解】设x 2+2x x 2-1=y , 则x 2-1x 2+2x=1y , 于是原方程变形为8y +3y =11.方程两边同乘y , 得8y 2-11y +3=0解得y 1=1,y 2=38.经检验, y 1=1,y 2=38都是方程8y +3y=11的根.当y =1时, x 2+2xx 2-1=1, 去分母, 整理, 得x 2+2x =x 2-1.解得x 1=-12.当y =38时, x 2+2x x 2-1=38, 去分母, 整理, 得5x 2+16x +3=0.解得x 2=-3,x 3=-15.检验:把x =-12,x =-3,x =-15分别代人原方程的分母, 各分母都不为零.所以, 原方程的根是x 1=-12,x 2=-3,x 3=-15.习题3.41解下列方程:(1)2x -12x -1=1;(2)2x 2-6xx -3=x +5.2. 解下列方程:(1)x -1x 2-2x -1x =x x -2;(2)24x 2-4x -3-14x 2-8x +3-2x -51-4x 2=0.课堂笔记3.解下列方程:(1)xx+12+5x x+1+6=0;(2)x2-3x+3xx2-3=132.§3.5简单的根式方程像2x2-7x=x-2,3x-5-x+2=1,x+1-2x+1=3这类根号内含有末知数, 且根指数为2的方程, 叫做二次根式方程.二次根式方程可以通过把方程的两边平方, 化为整式(或分式)方程来解. 不过变形有可能产生增根. 因此, 解二次根式方程时, 必须把变形所得整式(或分式)方程的根, 代人原方程进行检验.【例1】解方程2x2-7x=x-2.【分析】通过两边平方化为整式方程.【解】两边平方, 得2x2-7x=x2-4x+4整理, 得x2-3x-4=0.解得x1=4,x2=-1.检验:把x=4代人原方程, 左边=2×42-7×4=2, 右边=4-2=2, 所以x= 4是原方程的根;把x=-1代人原方程, 右边=-3, 而左边的算术平方根不可能是负数, x=-1是增根.原方程的根是x=4.【例2】解方程3x-5-x+2=1.【分析】方程左边有两个二次根式, 如果直接平方, 结果较繁. 一般把其中一个根式移到方程的右边, 使方程左右两边各含有一个根式.【解】移项,得3x-5=x+2+1.两边平方, 得3x-5=1+2x+2+x+2.化简, 得x-4=x+2.两边再平方并整理, 得x2-9x+14=0.解得x1=2,x2=7.课堂笔记经检验, x =2是增根;x =7是原方程的根.【例3】解方程x 2+8x +x 2+8x =12.【分析】x 2+8x 是x 2+8x 的算术平方根, 如果直接平方, 结果很繁. 若设x 2+8x =y , 则原方程就转化为关于y 的一元二次方程.【解】设x 2+8x =y , 那么x 2+8x =y 2, 原方程就变形为y 2+y -12=0.解得y 1=-4,y 2=3.当y =-4时, x 2+8x =-4无解.当y =3时, x 2+8x =3, 解得x 1=-9,x 2=1.经检验, 原方程的根为x 1=-9,x 2=1.习题3.51.解下列方程:(1)2x -2x +1=5;(2)x +x -3=3.2.解下列方程:(1)2x -5-x -3=1;(2)5x +4-x +3=1.1解下列方程:(1)x -1x +2-52=-x +2x -1;(2)x 2+x -x 2+x -2-4=0.§3.6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像x 2+y 2=1,x 2-2y 2+x +3y -10这类含有两个末知数, 并且含有末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 叫做二元二次方程. 由含有相同的两个末知数的两个二元二次方程, 或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二次方程组.解二元二次方程组就是求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 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和降次, 消元就是把二元化为一元, 降次就是把二次降为一次, 其目的是把二元二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甚至一元一次方程来解.本节内容主要解决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问题.【例1】解方程组课堂笔记x2+y2=1------1x+y-1=0----(2【解】由方程(2), 得y=1-x(3)把方程(3)代人方程(1), 得x2+(1-x)2=1.整理, 得x2-x=0.解得x1=0,x2=1把x=0代人方程(3), 得y=1;把x=1代人方程(3), 得y=0.原方程组的解是x1=0,y1=1;x2=1,y2=0.【注】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其解法是先由二元一次方程出发, 用含一个末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末知数, 再把这个式子代人二元二次方程, 达到消元的目的, 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求解.【例2】解方程组x2+2xy+y2=1,x2+4y2=8【分析】方程(1)变形为(x+y)2=1, 把它化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x+y+1=0和x+y-1=0, 分别与方程(2)组成方程组x+y+1=0,x2+4y2=8,x+y-1=0,x2+4y2=8;x2+4y2=8两个方程组即可.【解】由方程(1)得x+y+1=0,x+y-1=0.原方程组变形为x+y+1=0,x2+4y2=8;x+y-1=0,x2+4y2=8.分别解这两个方程组, 得原方程的解为x1=-2,y1=1;x2=25,y2=-75;x3=2,y3=-1;x4=-25,y4=75.【注】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如果能把其中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分解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 就可以转化为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方程组的形式.。

数学高一初高中衔接课教案

数学高一初高中衔接课教案

数学高一初高中衔接课教案
学科:数学
年级:高一
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关系,理解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与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点和基础知识的巩固。

教学难点: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与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及过程安排:
一、引入(5分钟)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初中数学中哪些知识点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如何进行衔接。

二、解决问题(15分钟)
1.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主要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 举例说明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与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拓展应用(20分钟)
1. 要怎样巩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高中数学?
2. 为什么高中数学的学习如此重要?
四、总结(10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安排:板书、讲解、示范、练习
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互动答疑
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关系,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初高中数学衔接集训(一)因式分解

初高中数学衔接集训(一)因式分解

初高中数学衔接集训 (一)因式分解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实数满足321x x =-+,若72x ax bx c =++,则2a b c -+的值为( ) A .14-B .14C .6-D .62.已知六元方程222222a b c d e f b a d c f e +++++=-+-+-,满足a b c d e f <<<<<,且a ,b ,c ,d ,e ,f 为正整数,则下列关于这个六元方程的正整数解的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 ①1a =,2b =,3c =,4d =,5e =,6f =是该六元方程的一组解; ②连续的六个正整数一定是该六元方程的解;③若10a b c d e f <<<<<<,则该六元方程有20组解; ④若23a b c d e f +++++=,则该六元方程有1组解. A .1 B .2 C .3 D .4 3.已知m ,n 均为正整数且满足23200mn m n ---=,则m n +的最小值是( )A .20B .30C .32D .374.已知4322125d x x x x =-+--,则当2250x x --=时,d 的值为( ) A .25B .20C .15D .105.已知正整数a ,b ,c ,d ,e ,f 满足a b c d e f <<<<<,且222222a b c d e f b a d c f e +++++=-+-+-,关于这个六元方程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1a =,2b =,3c =,4d =,5e =,6f =是该六元方程的一组解; ②连续的六个正整数一定是该六元方程的解;③若10a b c d e f <<<<<<,则该六元方程有21组解; ④若53a b c d c f +++++=,则该六元方程有28组解. A .1B .2C .3D .46.已知4322125d x x x x =-+--,则当2250x x --=时,d 的值为( ) A .25B .20C .15D .107.我们知道,任意一个正整数n 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分解:(n p q p =⨯,q 是正整数,且)p q ,在n 的所有这种分解中,如果p ,q 两因数之差的绝对值最小,我们就称p q ⨯是n 的最佳分解,并规定:()pF n q=.例如:12可以分解成112⨯,26⨯或34⨯,因为1216243->->-,所以34⨯是12的最佳分解,所以3(12)4F =.如果一个两位正整数t ,10(19t x y x y =+,x ,y 为自然数),交换其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新数减去原来的两位正整数所得的差为36,那么我们称这个数t 为“吉祥数”.根据以上新定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1)3(48)4F =; (2)15和26是“吉祥数”; (3)“吉祥数”中,()F t 的最大值为34. (4)如果一个正整数m 是另外一个正整数n 的平方,我们称正整数m 是完全平方数,则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 ,总有()1F m =.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8.设正整数a ,b ,100c >,满足2221(1)c a b -=-,则ab的最小值是( ) A .13 B .12 C .2 D .3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 第一讲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 第一讲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第一讲如何学好高中数学●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

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

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

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

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

下面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加以分析、总结。

希望同学们认真吸取经验教训,搞好自己的数学学习。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

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

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

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

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

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

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所以导致成绩下降。

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

例如:高一《代数》第一章就有基本概念52个,数学符号28个;《立体几何》第一章有基本概念37个,基本公理、定理和推论21个;两者合在一起仅基本概念就达89个之多,并集中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

初升高数学衔接课程

初升高数学衔接课程

初升高中衔接教程数学第1讲数与式1910+⨯的正整数n ,有1(1)n n ++第2讲一元二次函数与二次不等式第3讲一元二次方程与韦达定理第4讲绝对值不等式与无理式不等式第5讲集合的基本概念}6x<.【内容概述】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叫做韦恩图。

例6. 求下列集合之间的关系,并用Venn 图表示.A ={x |x 是平行四边形},B ={x |x 是菱形},C ={x |x 是矩形},D ={x |x 是正方形}.【典型例题—3】集合相等:设集合A={x|x 2-1=0},B ={-1,1},那么这两个集合会有什么关系呢?【概括】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只是表示方法不同,我们就说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 即:A=B例7.判断集合{}2A x x ==与集合{}240B x x =-=的关系.例8.判断集合A 与B 是否相等?(1) A={0},B= ∅;(2) A={…,-5,-3,-1,1,3,5,…},B={x| x=2m+1 ,m ∈Z } ;(3) A={x| x=2m-1 ,m ∈Z },B={x| x=2m+1 ,m ∈Z }.变式:已知三元集合A={y x xy x -,,},B={y x |,|,0 },且A=B,求y x 与的值.【典型例题—4】真子集:【内容概述】如果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并且集合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B ,那么把集合B 叫做集合A 的真子集.记作B A (或A B), 读作“A 真包含B ”(或“B 真包含于A ”).[不包含本身的子集叫做真子集] 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B ,BC ,则A C . 例9.选用适当的符号“⊂≠”或“”填空:(1){1,3,5}_ _{1,2,3,4,5}; (2){2}_ _ {x| |x|=2}; (3){1} _∅. 例10.设集合{}0,1,2M =,试写出M 的所有子集,和真子集第6讲集合的基本运算变式1:图中阴影部分用集合表示为_______________.变式2:已知集合}3|{},42|{a x a x B x x A <<=<<=.(1)若∅=B A ,求a 的取值范围;(2)若}4|{<<=x a x B A ,求a 的取值范围.知识点三、补集【内容概述】1.全集: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有时这些集合都是某一个给定集合的子集,这个给定集合可以看成一个全集,用符号“U ”表示,也就是说,全集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2.补集:如果集合A 是全集U 的一个子集,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3.对补集定义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补集是相对于全集而存在的,研究一个集合的补集之前一定要明确其所对应的全集.比如当研究数的运算性质时,我们常常将实数集R 当做全集.(2)补集既是集合之间的一种关系,同时也是集合之间的一种运算,当然也是一种数学思想.(3)从符号角度来看,若U x ∈,U A ⊂,则A x ∈和A C x U ∈二者必居其一.4.集合图形,理解补集的如下性质:(1)∅====∅∅=)(,)(,)(,,A C A U A C A A A C C U C U C U U U U U U(2)若B A ⊆,则)()(B C A C U U ⊇;反之,若)()(B C A C U U ⊇,则B A ⊆(3)若A=B ,则B C A C U U =;反之,若B C A C U U =,则A=B【典型例题】例5.设全集U 是实数集R ,}4|{2>=x x A ,}13|{<≥=x x x B 或都是U 的子集,则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__________________.变式1:已知集合}012|{2=++=b ax x x A 和}0|{2=+-=b ax x x B满足R U B C A B A C U U ===},4{)(},2{)( ,求实数a 、b 的值.变式2:设集合}123|),{(},,|),{(=--=∈=x y y x M R y x y x U ,}1|),{(+≠=x y y x N , 则)()(N C M C U U =__________________.例6.已知全集R U =,}12|{},523|{≤≤-=+<<=x x P a x a x M ,若P C M U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变式1:已知集合},0624|{2R x m mx x x A ∈=++-=,},0|{R x x x B ∈<=,若∅≠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变式2:已知集合}50|{≤-<=a x x A ,}62|{≤<-=x a x B . (1)若A B A = ,求a 的取值范围;(2)若A B A = ,求a 的取值范围.例7.学校50名学生调查对A 、B 两个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果:赞成A 的人数是全体的五分之三,其余的不赞成;赞成B 的比赞成A 的多3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A ,B 都不赞成的学生数比对第7讲集合的综合复习第8讲函数的概念与定义域。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1)(暑期班新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1)(暑期班新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1)目 录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 第二讲 因式分解第三讲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第四讲 不 等 式第五讲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第六讲 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第七讲 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的解法 第八讲 直线、平面与常见立体图形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1.1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

即,0,||0,0,,0.a a a a a a >⎧⎪==⎨⎪-<⎩或⎪⎩⎪⎨⎧≤-≥=)()(0a a 0a a a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练 习 1.填空:(1)若4-=x ,则x =_________;(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 (3)若21=-c ,则c =________。

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a b =,则a b =B 、若a b >,则a b >C 、若a b <,则a b <D 、若a b =,则a b =±3.化简:|x -5|-|2x -13|(6x 5<<)。

4、解答题:已知0)5(4232=++-+-c b a ,求 c b a ++的值。

1.2、乘法公式【公式1】ca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 证明:2222)(2)(])[()(c c b a b a c b a c b a ++++=++=++Θca bc ab c b a c bc ac b ab a 222222222222+++++=+++++=∴等式成立【例1】计算:说明: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一般是按某个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

【公式2】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和公式) 证明: 3332222322))((b a b ab b a ab b a a b ab a b a +=+-++-=+-+ 【例2】计算:))((22b ab a b a ++-【公式3】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差公式)1.3、根式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其性质如下:二次根式2a 的意义:2a a ==,0,,0.a a a a ≥⎧⎨-<⎩(1) 2()(0)a a a =≥(2) 2||a a =(3) (0,0)ab a b a b =⋅≥≥ (4)(0,0)bb a b aa=>≥22)312(+-x x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12b ; (2)2(0)a b a ≥;(3)64(0)x y x <。

【初高中数学衔接】第一讲: 数与式

【初高中数学衔接】第一讲: 数与式
2020年7月13日星期一
a 0 -a
2020年7月13日星期一
► 知识点三 实数的大小比较
• 1.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 因为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是比左边 的点表示的数大,所以负数 ___小_于___0,0__小__于___正数,负数___小_于___正数. • 2.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 • 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较 ___大_____;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 反而____小____.
2020年7月13日星期一
•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 反数. • (3)乘法: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再将两数的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仍 得0.如(-2)×3=-(2×3)=___-_6____. • (4)除法: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 这个数的倒数.
2020年7月13日星期一
3)
3(2 22
3) 3
6
3
3,
(2)原式= a b a 2b ab2 .
ab
ab
(3)原式=2 2 x x x2 2 2 2 x 22
2x x x 2 2x 3 2x x x.
2020年7月13日星期一
2020年7月13日星期一
解 : 原式
(x
x2 3x 9 3)( x 2 3 x 9)
(2)
(
p
1
4q
3
8
)
8.
解 : (1)
21
11
(2a 3b 2 )( 6a 2b 3 )
15
( 3a 6b6 )
4a 2 1 32
b 1 1 1 5 6 236
4ab
0
4a,
(2)
(
p q ) 1 4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衔接班教案(一)集合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衔接班教案(一)集合
例4.A={x|-2<x<5},B={x|m+1≤x≤2m-1},且B A,求m的取值范围.
例5.设全集U={a,b,c,d,e}.集合M={a,b,c},集合N={b,d,e},那么( UM)∩( UN)是()
(A) (B){d}(C){a,c}(D){b,e}
例6.如图,U是全集,M、P、S为U的3个子集,那么以下图中阴影局部所表示的集合为( )
衔接班教案————〔一〕集合
集合知识点授课
1):数域,
2)集合的定义和描述
3)符号和名称〔区间,属于,包含,子集和真子集,空集,交并补〕
4)空集
5〕实例
例1.选择题:
(1)不能形成集合的是( )
(A)大于2的全体实数
(B)不等式3x-
(D)x轴附近的所有点
1-2-1〕不等式 的解集是〔〕
A、 B、
C、 D、
1-2-2〕集合 , ,假设 ,那么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1-3-1〕假设全集 ,那么集合 的真子集共有〔〕
A. 个B. 个C. 个D. 个
1-3-2〕集合 , ,那么 的子集个数为〔〕
A.8 B.3 C.4 D.7
1-4-1〕设集合 , ,那么〔〕
1-1-1〕集合A={x|-2≤x≤2},集合B={x|0<x<3},那么A∪B=
〔A〕{x|-2≤x≤3}〔B〕{x|-2≤x<3}〔C〕{x|0≤x<2}〔D〕{x|0<x≤2}
1-1-2〕集合 ,那么 〔〕
A. B. C. D.
1-1-3〕全集 ,集合 , ,那么 等于〔 〕
A、 B、 C、 D、
(A)M(B)N(C){1,4,5 }(D){6}
例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一
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掌握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能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能从图像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能根据公式确定图像的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通过二次函数掌握三个“二次”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能从容画出二次函数的草图,并能从图像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能根据公式确定图像的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通过二次函数掌握三个“二次”的关系。

教学流程: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的特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二次函数的概念:
1.我们把形如y=ax²+bx+c(其中a,b,c 是常数,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ion) 称a 为二次项系数, 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2.三个参数的具体意义:
a ……决定抛物线的开口
,a b …确定抛物线的对称轴
c ……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
二、抛物线的图像
1.探索二次函数c bx ax y ++=2
的图像特征
c bx ax y ++=2 =a b ac a b x a a c a b a b x a b x a a c x a b x a 44)2()2()2()(222222
-++=⎥⎦⎤⎢⎣⎡+-++=++
由此可见函数c bx ax y ++=2的图像与函数2
ax y =的图像的形状、开口方向均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可以通过平移得到。

2.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像特征
(1)二次函数 c bx ax y ++=2( a ≠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2)对称轴是直线x=a b 2-,顶点坐标是为(a b 2-,a b ac 442
-)
(3)当0a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低点。

当0a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高点。

3.对称轴02b
x a =-的解析
⑴对称轴的公式02b
x a =-
⑵对称轴把抛物线的图像分成最后对称的两部分
⑶与对称轴距离相等的两点所对的值相等,设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12,x x 则12()22b
b
x x a a +=-⨯=-
4.抛物线图像性质
⑴顶点……最大值,最小值
⑵当0a >时,在对称轴的左边,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左右边,y 随x 的增大而减增大;
当0a <时,在对称轴的左边,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左右边,y 随x 的
增大而减减小。

三.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一般式:2(0)y ax bx c a =++≠ 适用范围:已知任意三个点;
2.顶点式:2()y a x h k =-+ 其中2b h a =-,2
44ac b k a -=
解析式之间的互换:从具体例子入手。

四.应用举例
五.知识延伸:
抛物线c bx ax y ++=2的图像与x 轴的交点个数的决定因素:2
4b ac -的符号
六.小结
七.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