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及其多元统计分析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及其多元统计分析李鹏雁;丁力【摘要】To optimize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this paper presents an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method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aking Harbin for example,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Harbin from 1995 to 2009 is studied,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95 to 2009,affected by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level of the green and education,social security,health service and food supply,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s gone through two stages,namely the stage of improving significantly(1995-2003) and the stage of enveloping stably (2003-2009).Finally,some appropriat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environment in Harbin are put forward.%为了优化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利用被称为主成分分析的多元统计方法,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模型.以哈尔滨市为例,对其1995-2009年居民生活环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绿化和教育水平、社会治安、医疗卫生和食品供应等主成分的影响,1995-2009年哈尔滨市人居环境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1995-2003年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阶段和2003-2009年人居环境平稳发展阶段.最后,针对哈尔滨市人居环境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研究成果将为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的优化研究奠定基础.【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44)005【总页数】5页(P116-119,124)【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主成分分析;教育水平;医疗卫生【作者】李鹏雁;丁力【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0.2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包括自然、人群、社会、居住、支撑五大系统.近些年来,我国在盲目地追求GDP 增长的同时,严重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从而导致城市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带来潜在的不安因素,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制约现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4].针对城市人居环境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做过大量的探讨.国外方面,P.Geddes [5],L.Mumfond[6]认为:要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国内方面,孙志芬[7],鲁春阳[8],邢兰芹[9]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呼和浩特市、重庆市、南京市和西安市的人居环境进行了分析.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虽然根据每个城市的不同特点,学者们建立了不同的人居环境评价体系,但从总体上看,这些评价体系是大同小异的,即存在建立一般性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可能性.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等原则,本文构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哈尔滨市为例,采用被称为主成分分析的多元统计方法对其1995-2009年的人居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以期所得研究结果能够为城市人居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基础.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10]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起,我国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人居环境问题,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局部地区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在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遵循以人为本、综合性、可操作性、区域性、独立性等原则,以居住条件、环境绿化、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和社会稳定性等5个方面为分类层,以人均居住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刑事案件立案数等22个指标作为指标层,构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层分类层指标层人均居住面积(A1)/m2居住条件全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A2)/104m2人均猪牛羊肉产量(A3)/kg人均蔬菜产量(A4)/kg建成区绿化覆盖率(A5)/%城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A6)/m2市废水排放达标率(A7)/%人环境绿化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A8)/%居每万人拥有环卫车辆(A9)环每万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A10)/m2境每万人拥有公交汽车(A11)评每万人拥有电话机数(A12)价基础设施每万人拥有邮电局(所)数(A13)指年人均生活用电量(A14)/kWh标年人均生活用水量(A15)/kg体每万人拥有专人教师数(A16)系教育卫生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生数(A17)每万人拥有医生数(A18)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A19)交通事故起数(A20)社会稳定性火灾事故起数(A21)刑事案件立案数(A22)2 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数据来源2.1 评价方法的选择主成分分析[11]也称主分量分析,是由霍特林于1933年首先提出的.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通常把转化生成的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使得主成分比原始变量具有某些更优越的性能.这样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就可以只考虑少数几个主成分而不至于损失太多信息,从而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揭示事物内部变量之间的规律性,同时使问题得到简化.基于对主成分分析方法的认识,结合所要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况,以哈尔滨市为例,评价城市人居环境时,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下为利用SPSS软件对哈尔滨市人居环境进行研究的具体步骤.一般而言,对于度量单位不同的指标或是取值范围彼此差异非常大的指标,不宜直接用主成分方法来分析,而应考虑将数据标准化.本文采用式(1)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式中:Yij为标准化的数据;Cij为第j个指标历年的原始数据;Cij为第j个指标在所选时间段的平均值;S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其中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就可以得到评价指标系统标准化的系数矩阵.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对标准化的系数矩阵进行“因子分析”就可以得到以下几项数据处理结果:各分量的方差贡献率、积累方差贡献率、成分矩阵以及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由于积累方差贡献率>90%的前m个主分量已能够较好的提取主要信息,因此选取前m个指标作为主成分.结合成分矩阵,将标准化后的指标代入式(2)中,就可以求出各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函数为式中:Y1、Y2、…、Yn分别为标准化的指标;Zm1、Zm2、…、Zmn分别为第m 个主成分的因子系数;Fm为第m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函数.然后,结合各分量的方差贡献率以及各主分量的因子得分函数,利用式(3)便可求出哈尔滨市各年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为式中:Wm为第m个主分量方差贡献率;Fim为第i年的第m个主分量得分函数;Fi 为第i个指标综合评价指数.2.2 数据来源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统计年鉴》等有关文献的查阅,整理出1995-2009年各项指标的数据值,并运用SPSS 17.0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3 实证分析运用SPSS 17.0软件对标准化的系数矩阵进行“因子分析”可得到以下结果:哈尔滨市人居环境系统解释的总方差和哈尔滨市人居环境成分矩阵(如表2,3所示). 表2 哈尔滨市人居环境系统解释的总方差成分初始特征值方差/%累积/%合计提取平方和载入方差/%累积/%合计153.95453.95411.87053.95453.95411.870 220.60774.5624.53420.60774.5624.53439.54684.1082.1009.54684.1082.100 46.43590.5431.4166.43590.5431.416 53.31593.8580.729 61.91195.7700.421 71.23597.0050.27280.94497.9490.208 90.80298.7510.176 100.46899.2190.1033.1 主成分的提取从表2中可知,在特征根>1的情况下,哈尔滨市人居环境系统的第1主分量、第2主分量、第3主分量和第4主分量的累积方差率分别为53.95%、74.56%、84.11%和90.54%,说明这4个主分量能够充分反映哈尔滨市人居环境状况.因此可以基于已有的分析结果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3.2 主成分结构分析在确定了主成分的数量及各个主成分所占的比重之后,进一步考察各主成分的构成情况.从表3可知,在哈尔滨市人居环境第1主成分的构成要素中,废水排放达标率(A7)、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A8)、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生数(A17)和每万人拥有专人教师数(A16)等指标所占比重较大.废水排放达标率(A7)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A8)可以综合为绿化环境因素,而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生数(A17)和每万人拥有专人教师数(A16)则可以看成是对教育条件的综合反映.这样如果把哈尔滨市人居环境第1主成分设为变量F1,则F1代表哈尔滨市的绿化及教育条件.同样,可以把哈尔滨市人居环境的第2主成分、第3主成分和第4主成分分别视为变量F2、变量F3和变量F4.在变量F2的构成要素中,火灾事故起数(A21)和交通事故起数(A20)两个指标所占的比重较大且集中,因此可以令变量F2代表哈尔滨市的社会治安情况.同理,在变量F3的构成要素中,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A19)和每万人拥有医生数(A18)两个指标所占的比重较大;在变量F4的构成要素中,人均蔬菜产量(A4)指标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可以认为F3代表哈尔滨市的医疗卫生状况、变量F4代表哈尔滨市的食品供应状况.综上所述,构成哈尔滨市人居环境的成分主要有:绿化及教育水平(F1)、社会治安(F2)、医疗卫生条件(F3)以及食品供应(F4). 表3 哈尔滨市人居环境成分矩阵指标成分1 2 3 4指标成分1 2 34 A10.877-0.458-0.0070.028A120.862-0.096-0.4300.161 A20.878-0.3930.0020.099A130.536-0.149-0.532-0.381 A30.828-0.257-0.252-0.032A140.8020.4070.083-0.309 A40.4210.365-0.4420.675A150.2740.8970.159-0.083 A50.554-0.0400.6540.433A160.939-0.054-0.003-0.240 A60.801-0.5170.195-0.117A170.904-0.4110.0290.083A70.9230.2260.209-0.052A18-0.8190.0220.4060.022A80.8890.2920.1940.069A190.472-0.6740.4860.055 A90.0150.8910.131-0.243A200.3640.7080.0470.299 A100.982-0.063-0.0600.032A210.5880.586-0.3550.221 A110.7590.3870.049-0.447A220.7190.3800.4910.0303.3 各主成分及综合指数的测量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利用式(2)、式(3)可以计算出哈尔滨市人居环境各主成分的取值以及综合评价指标,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知,绿化与教育水平作为第1主成分,是影响哈尔滨市人居环境的主要因素.1995-2009年15年间,哈尔滨市绿化与教育水平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快速提升阶段和平稳发展阶段.1995-2003年为快速提升阶段,在这一时期哈尔滨市的绿化与教育水平指数由-21.13增加到9.63.哈尔滨市的绿化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7.6%增加到32%,人居占有公共绿地面积从4%增加到5.85%;对废水、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哈尔滨市处理废弃物水平的提升,其中,废水排放达标率由45.23%增加到91.2%、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37.6%增加到78.5%.同时,哈尔滨市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5-2003年,哈尔滨市每万人拥有专任教师数从97.52人增至113人,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由72.51人增加到270人.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哈尔滨市的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智力支持.2003-2009年为平稳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哈尔滨市的绿化与教育水平指数由8.14增加至12.23.其中发展较快的两项指标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和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前者由4.8 m2增至9.4 m2,后者由313人增加到了413人. 1995-2009 年,哈尔滨市的社会治安状况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过程.其中1995-2002年期间,哈尔滨市的社会治安状况有所恶化,社会治安指数由-3.28增至7.27;哈尔滨市的交通事故数量由535起增至2 785起,火灾事故数量由251起增至4 861起.2002年以后,哈尔滨市社会治安得到很大改善.2009年,哈尔滨市的交通事故数量减至257起、火灾事故数量减至479起.良好的社会治安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居住环境.哈尔滨市的医疗卫生水平在1995-2006年期间总体发展平稳,2007-2009年有着明显的改善,医疗卫生指数由-1.2增至5.7.1995-2009年哈尔滨市的食品供应稳定,人均猪牛羊肉产量保持在35 kg左右、人均蔬菜产量保持在165 kg左右.在以上4个主分量的综合作用下,1995-2009年哈尔滨市人居环境发展也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95-2003年,哈尔滨市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综合评价指数由-12增加到6.21;2003-2009年哈尔滨市人居环境平稳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平均保持在4.5以上.图1 哈尔滨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测量结果4 结论1)构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哈尔滨市为例对其评价效果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符合现实情况.2)通过对1995-2009年哈尔滨市人居环境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受绿化及教育水平、社会治安、医疗卫生和食品供应等主分量的影响,1995-2003年,哈尔滨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综合评价指数由-12增加到6.21;2003-2009年哈尔滨市人居环境发展平稳,综合评价指数平均保持在4.5以上.3)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哈尔滨市应当不断加强绿化环境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水平以及加大治安管理力度,从而促进人居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HOLTZ-EAKIN D,SELDEN T M.Stoking the fires?Co2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5,57(1):85-101. [2]GALEOTTI M,LANZA A,PAULI F.Re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emissions:a robustness exercis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7(1):152-163.[3]WAGNER M.The carbon kuznets curve:a cloudy picture:emitted bybad econometric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8,30(3):338-408.[4]RELOCK R C,STREAM C.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ersus economic development:a false trade-off?[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s,2001,61(3):313-321.[5]GEDDES P.Cities in evolu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town planning movement and the study of civicism[M].New York:Howard Ferug,1915. [6]MUMFOND L.The city in history:its origin,its transformation,anditsprospects[M].Haccourt:Brace&World,Inc,1961.[7]孙志芬,郝润梅.呼和浩特市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7(4):105-108.[8]鲁春阳,宋昕生,杨庆瑗,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2008,30(6):121-125.[9]邢兰芹,曹明明.西安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趋势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8):59-63.[10]吴良墉.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1]翟凤勇,王要武.中国股市新股评价指标及其多元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34(4):574-576.。
城市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人居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市人居环境的整治与提升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城市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一、城市人居环境的问题与挑战城市人居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城市垃圾管理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同时,城市人口密集、用地资源紧张等因素也给城市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带来了挑战。
首先,空气污染是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
机动车、工厂排放的废气、燃煤等因素导致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其次,城市水质污染也日益严重,污水处理不彻底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噪音也是城市人居环境的一大问题,交通噪音、施工噪音等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另外,城市的垃圾管理也亟待解决,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容量有限,难以满足城市垃圾的处理需求。
二、城市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城市人居环境整治涉及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流入,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人居环境的整治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人居环境整治的策略对于城市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力,及时了解城市环境的污染状况,为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要加强环境管理与执法力度,严格监管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行为,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形成较强的震慑力。
此外,要推动绿色发展,加大对环保产业和技术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推动绿色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另外,要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城市人居环境提升的建议为了提升城市人居环境,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城市绿化、垃圾分类、交通管理、环保意识培养等方面。
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效益指标
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效益指标人居环境整治是指对城市或农村居民居住区的环境进行改善和治理,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
而生态效益指标则是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衡量标准。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合理的制定和实施生态效益指标至关重要,不仅能够量化评估环境整治的效果,还可以引导和监督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
一、生态占比指标生态占比指标是衡量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统计和分析整治区域内绿地面积、湿地面积、湖泊面积等生态要素的占比情况,可以客观评估整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
合理的生态占比指标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提升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二、CO2减排指标CO2减排指标是评估人居环境整治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标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气候变暖和全球变化。
因此,通过制定和执行CO2减排指标,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城市居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提升整体环境的质量和生态效益。
三、水质改善指标水质改善指标是评估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效益的重要依据。
城市居民饮用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合理的水质改善指标,通过监测和控制整治区域内的水质状况,可以有效净化水源,保障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提高整体的生态效益。
四、生态保护指标生态保护指标是衡量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效益的关键之一。
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域、保护稀有植物和动物资源、控制野生动植物捕猎等方式,可以保护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合理的生态保护指标可以保障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和更新。
五、环境治理指标环境治理指标是评估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效益的综合性标准。
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噪音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等多方面内容。
有效地制定和执行环境治理指标,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效益指标是评估城市或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涉及自身生活质量的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都市到乡村,住宅小区的建设飞速发展。
住宅小区的功能从原来单纯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发展到现在,还要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教育、交往等其他方面的需求。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人居环境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针我国目前的人居环境建设现状,探讨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和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人居环境;生态;可持续;以人为本;城市绿化;山水意识一、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现状分析人居环境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动地改造自然。
从发展速度上来说,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其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消费需求从最初的简单的衣食住行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这样,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环境的生态意识也逐步提高,对人居环境的关注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居环境的关注点逐渐从原来的关注住房的舒适程度,到后来注重住宅周边的品质,再扩大到现在的对于一个城市建设的关注,甚至从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来追求这样的理想的环境。
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被人们熟悉和关注,城市建设、住宅建设,以人为本的关怀更多的体现出来。
尽管如此,在我国人居环境建设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影响着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由于小区建设市场的规划和开发的相关环境不健全,我国现行居住规划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具体表现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某些地方政府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越位或不到位、企业和开发商为了经济利益而钻法律法规的漏洞等方方面面。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体育发展。 四、小结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优势有着重
要意义。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 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农村地区体育发展时间 较短,农村体育发展仍存在农民健康水平较低、农村体育发展 缓慢、农村体育发展滞后等问题。农村地区的体育发展受到文 化因素、经济因素及过程因素等影响。为促进农村地区体育发 展,必须加强政府重视、健全体育组织机构、加强体育宣传、 加大经费投入、开展体育指导。分析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 因素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村地区 人们的身体素质,而且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天津市河西区第一幼儿园)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为本。 2、全面性原则。全方位考虑指标的选取,指标要能够覆
盖城市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除了覆盖城市的经济水平、生态 环境、基础设施、人文环境这些指标,还要能反映各个方面之 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性,使人能够从中得到整个系统的发展方 向,此为全面性原则。
正和可持续的城市。 近几年,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关方面研究,
提出了建立单一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但对多 个城市层面的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并不多。因 此,需要建立一套能定量评价多个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和可 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对于指导多个城市 人居环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一套符合多个城市人居 环境发展特点的评价体系,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 依据。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王少英 于 娜 姜树涛
摘 要 : 文章论述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意 义,研究指标体系的原则及方法,构建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人 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简单易行,适合新的时代特点。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整个1州 体系中, 介 主要关注的时城市环 境质量的下降的问题。推进城市坏境可持续 发展建设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4 . 1 树立新的城市发展观 . 2 稳定性和动态性 彻底改变目前城市发展单纯是经济增长 , 建立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指标的选取应该具有一定的时效。在一 的观点, 建立人— 技术 — 社会— 自 然和 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标准 定时期内, 指标体系的内容应保持相对的稳定 谐的新的整体主义发展观。兼顾当代及后代 衡量和检验,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 性。另一方面, 人居环境建设不是静态的过 人, 以环境保护促进大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 可量化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程, 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此, 指标体系 兼顾向自 然索取与维护自 然一定质量的可持 是非常必要的, 它的意义表现在: 城市人居环 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调性, 能够适应不同时期城 续发展战略。 境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描述城市人居环境是 市发展的特点, 并能反映人居环境发展趋势。 4. 2 因 地制 宜搞好城市生态规划和布周 否可持续发展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 是综合评 在市人居环境建设中, 从城市经济效益、 价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阶段、发展程度和发展 3 指标体系的总 体框架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出发, 以生态控制 质量的重要依据; 有利于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构建了一个包括最 论为基础, 搞好城市生态规划与布局。根据 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或建立直接或 高综合指标、亚指标和单项评价指标在内的 城市地质地貌条件, 以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承载 间接的联系从而找出不足, 端正发展的方向; 三层次的评价指标结构。最高综合指标为人 容量为闹值, 科学地划分城市人居环境功能 通过对未来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和预测研 居环境可 持续发展指数(HSSDI) , 用以评价城 区, 设计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扩展空间, 究, 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合理规划提供辅助决策 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程度。向下逐层分解 并以此为宏观调控城市人口、经济与自然生 服务; 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学的理论体系。 为体现该项指标的亚指标, 直至为最低层的单 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依据。 项评价指标( 三级指标) 。 4 . 3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级指标基干人聚环境的拓扑结构。即 首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在加快大连到开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是对城市人居环境质 聚居背景、聚居建设和聚居活动, 提出了在 发区轻轨建设的同时, 尽快完善现有交通网和 里的优劣进行科学的定量描述和评估。为 城市这个聚居背景, 聚居活动的条件和聚居建 其它交通配套设施。其次搞好城市能源供应 此, 本文通过 系列科学可行的分析方法进行 设水平以及协调发展潜力三个指标。聚居条 设施建设, 改进技术和供应方式, 提高能源利 指标的提炼和筛选 , 以建立科学、规范的城 件是指与人类聚居活动息息相关的基本生存 用率。第二要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工程设施建 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城市人 条件, 包括人口、资源和人工构筑等, 良好的 设, 提高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 居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 不仅应遵循客观性、 人居环境既要有舒适的居住条件, 还要有适度 4 .4 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科学性、有效性等普遍原则, 构建指标体系时 的人口密度和良好的资源配置。城市化过程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是 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使人口向城市集中, 适度的人口密度, 可以促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城市地形地 2 .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进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 貌, 依靠合适的宏观政策导向 和城市级差地租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 “ , 人” 人类建设人 但城市人口 聚集也带来负面效应, 密度越 人口 的调节作用, 合理地规划布局, 提高土地利用 居环境的目的是要满足 “ 人类聚居”的需要。 大, 对有限的环境资源所产生的压力越大 , 使 率. 同时集中配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扩大城 人既是人居环境的参与者、创建者, 又是人居 人和环境的关系更为紧张。因此, 人口密度是 市交通用地、城市绿化休闲用地面积, 增大 环境的管理者、感受者。所以, 选取关于人居 反映人类生活条件、资源利用和环境压力关 然环境容量和自 净能力, 不断改善城市 与 城市自 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 应该体现与人类居住和 系的重要变量, 必须限制其增长速度, 端 人居环境。 生活有关的要素, 反映居民对居住环境的主客 城市发展规模和环境容量一致避免产 房 观感受和需求. 的环境恶化, 过分拥挤, 资源匾乏。人均 参考文献 2.2 层次性原则 面积和居住用地标准反映了住宅的质量和舒 [1] 中国21 世纪议程— 中国2 1 世纪人口、 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 其影 适度, 据统计人的一生有2/ 3 的时间生活在自 环境与发展白 皮书【 .北京: 中国环境科 M] 响因素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因而, 指标体 己的居室中, 人的各种需求, 绝大部分靠住宅 学出版社. 1994 . 系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 并在此基础上 生活得到自我实现和发展。人居建设包括生 [21 李王鸣.杭州城市发展问题探讨[J].广州城 进行指标分析. 这样可以使指标体系结构清 态环境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目 许多 前, 乡转型国际会议交流论文, 1996 . 晰, 易于使用。 城市水污染严重, 水资源紧张, 现有的污水处 [3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课题组. 中国城市环 2. 3 全面性原则 理系统无法应付城市所排放的污水, 大气污染 境可 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手册【 . 北 R] 全面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 严重, 固体废弃物的潜在危害也不可低估。城 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 1999. 地反映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 既要有反映人居 市的噪声污染也特别突出。而基础设施方面, 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等 占地最多影响最大的就是道路 , 建筑过密, 道 各类别的指标, 又要反映以上各类别相互协调 路狭窄拥挤, 造成交通堵塞, 给人们生活和生 的指标, 所以应尽可能选择能够全面描述城市 产带来不便。商业、服务业及医价体系的建立
可持续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可持续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可持续城市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规划和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可持续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一、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居住和工作。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资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社会不平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可持续城市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二、可持续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可持续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它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了解城市目前的状况,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评价指标体系还可以促进城市间的比较和经验交流,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三、可持续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 经济指标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关注城市的经济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就业情况等方面。
例如,可以通过GDP增长率、就业率、产业多样性等指标来评价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2. 环境指标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关注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垃圾处理以及能源消耗等方面。
例如,可以通过空气污染指数、水质指数、垃圾处理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等指标评价城市的环境状况。
3. 社会指标社会和谐是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
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城市的教育、医疗、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
例如,可以通过教育投入比例、医疗设施覆盖率、居民收入水平等指标评价城市的社会状况。
4. 空间指标城市空间规划对于可持续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考虑城市的土地利用、建筑密度、交通网络等方面。
例如,可以通过绿地覆盖率、建筑密度指数、交通流量等指标评价城市的空间布局。
四、可持续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可持续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在城市规划、政策制定以及决策过程中得到应用。
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_刘建国
刘建国等: 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城市与区域规划
引起了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的重视。在借鉴“人 居环境学”概 念 的 基 础 上,吴 良 镛 教 授 等 首 次 把 人 类聚居学 理 论 引 进 中 国,提 出 了 创 立 以 人 类 聚 居 ( 包括村庄、集镇、城市等) 为研究对象的“人居环境 科学”的提议[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230632、41301116) ; 北京 市自然科 学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 9132003 ) ; 中 国 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2012M520364、2013T60162)
* 通讯作者: 张文忠( 1966 - ) ,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生导 师,研究 员。主 要 研 究 方 向: 经 济 地 理。 E-mail: zhangwz @ igsnrr. ac. cn.
安全性作为影响人居环境的一大因素,越来越 被人们所重视。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Schmid 就对
城市发展研究 21 卷 2014 年 6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1 No. 6 2014
47
城市与区域规划
刘建国等: 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城市的安全空间结构进行过研究,他以西雅图为案 例的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发生不安全事件的集中度 不同[39]。William 等做了犯罪空间模式的评估,分 离出社区中案件高发精确的地点[40]; 另有学者根据 前人的认识,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犯罪活动在空 间上存在“热 点 区 ”的 思 想[41]。 与 国 外 相 比,国 内 的研究也关注城市的犯罪问题。如王益澄在探讨 城市用地扩张与犯罪的关系时,认为旧城区的改造 和公共设施相对不完全的新区均为犯罪多发地[42]。 王发增在研究城市边际空间的案件高发情况时认 为,在对其 进 行 科 学 规 划 的 同 时,要 加 强 居 民 科 学 管理及教育,完善街道居委会等组织机构的防控措 施[43]。李业锦的 研 究 关 注 治 安 的 公 共 安 全 结 构 对 人居的影响[44]。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重构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12个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归纳法和统计法,统计计算其中各级指标的重复出现比率超过30%的指标,最终对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重构,已达到完善我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使其各级指标设置更加合理的研究目的。
重构后的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包含1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
并创新性的在每个指标层中加入“居民满意度”这一主观评价指标,使整个评价体系主客观评价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并存。
关键词:宜居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014-040 引言宜居城市是指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其应当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生态自然环境。
当今,世界各国不再单一追求加快城市化进程,而是在强调城市化的同时注重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评价是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其对研究城市的宜居程度、指导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合理完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关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国外研究中的评价指标由早期侧重居住环境,逐步向居住环境与社会环境并重转变,并更多地考虑城市居民在大社会环境下的满意度。
相较之下,国内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估则侧重于对设施建设状况和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定量评价,这主要是由于前几年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点侧重于城市经济,对“人”的关注还不够。
此外,我国虽然在2006年发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作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导向性评价标准,但是发布至今已过去10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对于宜居城市理解的改变,该标准有待改进。
本文意在综合国内外较成熟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使我国的指标体系更加先进、完善,并且创新性的增加居民主观评价指标,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建设更具宜居性的城市提供依据。
1 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宜居城市研究开始于对居住环境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_来自我国四大直辖市的对比与分析
Tab.1
Evaluation indexes system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livability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A自然环境宜居度A1平均气温;A2平均相对湿度;A3降水量;A4日照时数;A5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例;A6城市绿化覆盖率;A7人均水资源量
②城市经济环境宜居。城市吸引人们聚集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其经济活力,能够给人提供较充足的就业机会。宜居城市人居环境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要能够给居住于其中的人们提供优越的经济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宜居是城市人居环境宜居的核心。
③城市人文社会环境宜居。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宜居的人居环境必须满足人类居住的综合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满足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后,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人文需求将更为重要。宜居城市人居环境必须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文环境。城市人文环境宜居是城市人居环境宜居的灵魂。
协调性指数(城市人居环境的各子系统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
第12期王坤鹏: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
1993
3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方法与步骤①[27-29]
①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如下(式1,式2,式3:
Y i=(X i-X m in(X m a x-X m in(1
Y i=(X m a x-X i(X m a x-X m in(2
度的协调度A
i
为:
A i=1-S i M i(i=1,2,3,…,n(11
式中:M
i
为第i个地区指标值的平均值,S
i
为第i个地区指标值的标准差。协调度介于0—1之间,其值越大,表明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越高。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城发展的需求。
因此,构建一个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估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
传统的城镇化评价主要关注城市化水平和规模,而忽视了城市化的内涵和品质。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综合考虑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社会服务、产业结构和城乡等方面的指标,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估城镇化的发展情况。
其次,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城镇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加剧。
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指标,以确保城镇化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福祉。
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指标,以评估城镇化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影响。
第四,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注重包容性和平等性。
城镇化往往带来了城乡差距的加剧和社会不平等的出现。
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城乡差距、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和社会流动等方面的指标,以评估城镇化对社会公正的影响。
最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清晰、简明的指标定义和测量方法,便于实际应用和比较分析,以便于政府、决策者和研究机构使用。
综上所述,构建一个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该体系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估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注重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福祉,关注包容性和平等性,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希望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城镇化发展的成效,并为未来城镇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 蚂
H u
曩一■窜
卵辘
郭 娜
圈巍进■及■■
王 云 才
同济 大学 建筑 与城 市规划 学院 景观 学系 上海 2 0 9 002
文章 分析 了城市 人居 环境 评价 体 系 的变 化与特 征 ,探讨 了目前城 市 人居 环境 评价 体 系存在 的不 足 ,
学家 、学者道 萨迪 亚斯 ( id ) DO i Xa S
之 间的 矛盾 突 出 ,人居 环境 问题 严
重 。例 如 : 目前 ,在全 国6 0 4 座设 市
城 市 中 .缺 水 城市 约 3 0 0 个 严 重 缺 水城 市 1 个 。 由于 缺 水导 致 大 4 1 量 开 采 地 下 水 结 果 造 成 北 京 、
住 环境 的恶 化 引起 了国际 组织和 世
界各国首脑们的关心。
我 国的生态环境 先天脆 弱 , 加上人 口多 、生 产 力水平低 ,人地
2 城市人居环 境评价体系变化及 特征
人 居 环 境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是 描
1问题的提出
1 5 年 ,希 腊 著 名城 市 规 划 4 9
还 面 临 着 人 口高 度 密 集 、城 市 住 宅
年联合 国 在加 拿大 温哥 华召 开第 一
次人 类住 区国 际会 议 ( a ia I H b t t)
境 的建设 与管理 提供 决策依 据 。 从2 世 纪 80 代 以 来 ,人 居 0 年 环 境评价 指 标体 系和 方法 的研 究成 为 热 点 ,从 研 究 内容 上 看 ,学 者 们 开始 关注 对人 居环 境可 持续 发展
居环境 可 持续发展评价 指标体系 . 刘 颂 (9 9 )、李 雪铭 (0 2 )、 19年 20 年 叶长盛 (0 3 ) 李娜 (0 7 ) 20 年 20 年 等构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作者:刘兰王朝清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4期摘要:本文探讨了宜居城市的内涵,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健康、快捷的城市,也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
并对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了分析,对宜居城市的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作用。
关键词:宜居城市,理论,评价,综述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污染日益严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恶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建设宜居城市势在必行。
其目标在于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宜居城市的概念“宜居城市”的概念是在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
宜居城市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知,宜居城市更强调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协调稳定的人居环境,即建设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氛围浓厚,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居住和学习的城市。
宜居城市理论在未来将朝着具体建设路径与建设主体相互作用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对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建立更加完备的宜居城市理论体系[1]。
2、宜居城市的指标体系2.1宜居城市评价目的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第三境界。
城市的第三境界:以人为本的城市。
2004年,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领导的中央集体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从此,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成为我们城市建设的新理念[2]。
“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
它的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我们当代广大人民把城市由经济舞台转变为生活乐园的殷切期盼。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趋势。
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生态城市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式,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
然而,如何评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和新趋势。
一、生态城市概念与发展意义生态城市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生态系统为核心,以低碳、低能耗、低排放等为目标,构建起集自然保护、生态系统重建、绿色技术应用和社会发展于一体的综合型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其发展意义包括:1.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生态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的过程中,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3. 提高城市竞争力。
生态城市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4.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生态城市建设注重人文环境的提升和生态文化的传承,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思路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反映了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发展状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以下过程:1. 确定评价指标的分类。
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2. 确定评价指标的等级结构。
评价指标可以采用层次结构模型,即将各项指标从上至下分为层次,每个层次包含若干评价指标和相应的权重。
3. 确定指标权重。
按照指标的重要性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为下一步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做准备。
4. 计算综合评价指标。
根据权重和各项指标得分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反映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三、国内外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1. 国内研究进展国内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学者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1)生态指标体系生态指标体系是衡量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噪声污染等方面的指标。
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持 续发 展 的重要 性 ,可 持续 发展 不仅 仅是 经济 和 社会 的可 持 地成效 ,其 中德 国的埃尔兰根 市被确定 为最接近 生态城市 的城
公 共 管理 Ⅱ
生态城市建设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纪晓 东 代 同亮
前 言 :随着社 会 的发 展 ,作 为人 类城 市建 设发 展方 向的 洁 、优 美、舒适 、安全 ,失业率低 、社 会保障体系 完善,高新 生态 城市 建设 逐渐 引起 社 会各 界 的广泛 关注 。本 文在 研 究 国 技术 占主导地位 ,技术 与 自然达到 充分融合,最大 限度 的发挥
广 、信 息 多的教 育作 用 ,努力 占领职 工 思想 阵地 。
政 治工 作 的方法 和手 段应 该 率先 有所 突破 。电化 、 电信 、电 参 考文 献 :
脑 也 应 是思想 政 治工 作适 时选 择 的最 佳教 育工 具 。当前 及 今 [ 1 ] 侯宁 .浅谈公路体制改革过程 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 后 要 掌握 并运 用好 互 联 网络这 个 “ 第 四媒 体 ”,使 思想 政 治 要性 .中国公路 人 . 2 0 0 8 年9 月 工 作 的 内容在 互联 网上 占有一 席之 地 ,要研 究 网络特 点 ,趋 [ 2 ] 毛尚平 . 浅谈公路体 制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团 利 避 害 ,开展 网络 宣 传 。公路 部 门的局 域 网 、 电子 邮件 等现 结报 . 2 0 0 3 年9 月
的关键所在 ,为生态城市 的建设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 。
社会 、 自然 的顺 序 依次进 行 分解 ,其 中在经 济系 统 中的经济
大连理工大学2020—2021学年第2学期环境科学《环境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大连理工大学2020-2021学年第2学期《环境学》考试试卷(A卷)考试范围:《环境学》;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4分,共24分)1.环境效应2.热岛效应3.水体富营养化4.固化/稳定化5.环境基准6.循环经济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城市垃圾的类型、危害、常见处理方法及其优缺点。
2.简述污水处理生物除磷原理并举例典型生物除磷工艺。
3.土壤胶体的种类有哪些?4.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影响?(正面的和反面的)5.试说明不同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三、论述题(共3题,每题12分,共36分)1.人居环境舒适的内涵?2.试根据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论述如何减轻我国普遍存在的雾霾问题?3.生态入侵的途径及其主要危害和防治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2020-2021学年第2学期《环境学》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4分,共24分)1.环境效应是指自然过程或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
环境效应按起因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2.热岛效应是指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
一般大城市年平均气温会比郊区高0.5~1℃,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包括:①城市蓄热量较大,水的径流快,蒸发量少,失热也少;②燃烧放出的热量多;③人口集中,由人体发出的热量较多。
3.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后,水体会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称为赤潮。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冯治宇(黑龙江省鸡西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黑龙江鸡西158100)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切入点,结合当下建立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为依据,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总体柩架、树立新的城市发展观、因地制宜搞好城市生态规划和布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主要为加大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力度,以此来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建设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72X(2017)05-0022-01D〇I:10.16647/15-1369/X.2017.05.013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 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Feng Zhiyu(Jixi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Environmental M 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Ji^i 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ed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the principles and overall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stablish a new urban development concept , To do a good job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layout, to strengthen the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ptimize the urban land struc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mainly to increase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efforts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 To improve our core competitiveness.Key words: Living environment;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1结合实例结合黑龙江省鸡西市的人居环境来看,依据相关标准来选择合适的 原则,将鸡西市的人居环境评价标准分为两方面,其中包含人文环境系 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两者皆属于一级系统指标。
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_李娜
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人员增加, 加剧了社会动荡, 刑事犯罪案件增多, 增 加了社会生活环境的不稳定因素。而支撑发展环境 可持续水平发展迅速, 这主要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快 速提高, 使环境保护和住宅投资力度相应加大。综 合以上分析, 兰州市自 1990年以来经历了 快速发 展 波动发展 徘徊发展 三个发 展阶段, 说 明人 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是直线式的, 而是 呈减缓式发展。
H SC ( t) = (F 1 + F2 + F3 + F 4 ) /
F
2 1
+
F
2 2
+
F
2 3
+
F
2 4
⑤
H SCI ( t) =
1 t
14 t= 2
[H SC ( t)
-
H SC ( t -
1) ]
( t = 2, 3, , 14)
设 t2 > t1 ( 任意两 不同时 刻 ), 若 H SC I( t2 ) H SC I( t1 ) , 则表明该系统一直处于协调发展的轨迹
), 男, 汉
42
城市建设与发展
《城市问题》2006 年第 4期
构成的复杂系统, 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 约的关系反映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状态和 变化趋势。因此, 建立一个既能反映各要素协调发 展, 又能衡量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价指标 体系, 是开展人 居环 境可持 续发 展综 合评价 的基 础 [ 3] 。本文在遵 循科学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原 则的基础上, 结合兰州市的特点, 设计了兰州城市人 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4 ] 。
智力文化 ( C7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杨雨宵资源072 2007034048摘要: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因人居环境问题近年来成为全球的普遍问题。
本文从人居环境的概述,建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原则及发展对策等方面阐述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人居环境概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意义建立的原则对策一、人居环境的概述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
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它所考虑的是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带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
人居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及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物质的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
即它不仅仅指人类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
人类聚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
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二、建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城市不仅是人类聚居活动最密集、最丰富的区域,而且,随着当前城市化越演越烈,到本世纪末,全球将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的2/3将居住在城市。
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充裕的物质享受、便利的生活设施和高效的信息交流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人居环境恶化问题。
因而,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衡量和检验,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可量化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的意义表现在:①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述城市人居环境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综合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阶段、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②有利于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或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找出不足,端正发展的方向;③通过对未来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合理规划提供辅助决策服务;④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学的理论体系。
三、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作为衡量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等普遍原则,还应满足以人为本、层次性、区域性、可操作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等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人居环境是人居住的,也是人管理的,更是为居民服务的,构成人居环境的三大要素;人类社会、人工环境、地域环境,即人、物、地(空间),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人”居于首要地位,抽去了人及人类活动的聚居环境,不能称之为“人居环境”,而仅仅是“空间”。
所以,选取关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应该着重体现与人类居住和活动有关的要素,反映居民对住所及环境的主客观感受和需求.2、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根据研究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如构建目标层一准则层一指标层一分指标层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标分析。
这样可以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易于使用。
3、区域性原则人居环境系统包含着大小不同的独立聚居环境,大到世界(世界是一个独立人居系统,人居环境为世界上几乎每一个人提供生活、工作环境),小到城市、集镇、村庄、甚至居住社区,每一个聚居环境都扮演着使此系统运转的角色,都为持续的经济、社会和实体发展作出贡献。
尽管可持续发展作为任何一个聚居环境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不同区域的人居环境具有不同的具体区情,因而,应因地制宜,根据所研究区域的人居环境特点,建立相应的指标系统。
4、可操作性原则目前世界各国的各种统计指标、经济指标、资源环境指标等等,为了追求对显示状态的完整描述,往往动辄成百上千个。
而由于人居环境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如果在构建其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也片面追求对系统状态的完整描述,其指标数量之多,恐怕无以数计;另一方面,同样由于相同复杂性的缘故,一些传统的指标在描述系统状态时,往往是较难作的定性指标居多,而可操作的定量指标较少,或者即使有一些定量指标,其精确计算或数据的取得也极为困难。
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在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在尽可能简单的前提下,挑选一些易于量化计算、容易获取的,可靠性强的,能真正反映区域实际情况的综合指标.5、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不宜变化过于频繁,在一定的时期内,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人居环境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随历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就要求反映可持续人居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适应不同时期区域发展的特点,能灵活调整。
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面对新形势下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传统的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已不能全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如何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出发,综合解决现代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病”问题,逐步探索并建立基于地区特点的新的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人居环境科学,以指导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树立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统一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现代意义的发展观,它所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三个目标的相对平衡;这其中既有数量增长的含义,更注重整体质量的提高和改善。
第一,研究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并将其纳入到统一的城市发展规划中来,切实搞好远、近期规划。
为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城市规划必须做到能够“预测长远,决策近期”,一方面根据区域的自然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在确保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考虑其他诸多因素的前提下,确定城市所能达到合理规模即远景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基础上,针对目前的发展状态,判定近期建设规划。
对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可在近期规划中加以解决;对目前尚无把握或者现有技术手段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则可在远景规划的控制下,留待以后解决。
第二,城市规划应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水平,发展条件以及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制订出城市发展在人口、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目标,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统一协调发展。
第三,注意地域的生态环境。
居住地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的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
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注意防止污染,保护环境,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
在建筑系统内处理好相关系统输入和输出的物质的良性循环以及与能量的良性转换问题,尽量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多利用自然能源。
(二)坚持以区域为主体的多层次的空间观区域是建筑和城市赖以存在的空间载体,并且为建筑和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城市只有与它所在的区域密切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通过经济上的分工协作、社会上的结构组织与服务联系以及资源上的合理配置,实现这一层次的人居环境内部的自给自足和自我平衡。
在制定规划时,必须正确处理经济速度增长与经济效益提高两者的辩证关系,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速度增长型向效益发展型的转变。
同时,要求规划必须同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必须由学术研究式规划转变为强调科学实用性规划。
(三)实践以人为本的人文观人居环境建设首先要满足社会的物质需求,即从社会的基本需要出发,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解决广大人民生活的实际问题,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完善人类居住的功能等;同时还要重视满足社会的人文需求,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要落到实处,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
要继承传统的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并注重创新,同时还要注意吸收外国文化。
世界建筑要地区化,乡土建筑要现代化。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应做到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艺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者和谐结合,协调发展,从而创造出健康而美丽的人居环境来。
(四)倡导综合决策的管理观为了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减少决策的失误,必须打破传统的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建立综合决策的机制和相应的综合决策机构,在决策的过程中即可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人口和文化等各方面之间的协调。
尤其是要建立区域性的决策或协调机构,促进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从而促进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扩大公众参与的机会,在不同发展阶段规划的制定、实施和修改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并及时做出反应,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充分发挥各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要想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除立法外还必须有相关行业的支持。
尤其是加入WTO 后,建筑市场将会进一步开发,国家规范等强制性标准一统天下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因此,政府应该对各行业加以引导,成立行业协会,制定推荐标准并成立一些咨询公司,产品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在产品上标明健康指标,同时加强技术监督部门的作用,那么消费者就可放心选择产品使用,人们对木地板甲醛、苯、甲苯超标,对大理石地板γ射线过量的担心就会少一些。
(六)普及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我们今天的生存发展,更与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密切相关。
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肩上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祖先留给我们的是青山绿水蓝天,倘放之任之,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又会是什么。
因此,政府应该普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使广大民众自觉接受这种观念,并真正认识到它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广大民众都自觉行动起来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1、刘颂、刘滨谊《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99 [8]2、聂梅生、夏心龙《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3]3、陆杰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第25卷第3期2003 [6]4、叶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区设计研究[J]》·建筑创作 2002 [10]5、唐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J]》·基建优化2001 [6]6、朱锡金《居住环境的质量评价.城市规划汇刊》·同济大学出版社19817、邹家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人类住区问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3〕环境科学论文理学院资源07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