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讲 空间距离及其计算、折叠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1)连接 AD1. 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 中,AD=AA1=1. 则四边形 ADD1A1 是正方形, 所以 A1D⊥AD1. 又 AE⊥平面 A1ADD1, 则 AE⊥A1D,AE∩AD1=A, 所以 A1D⊥平面 AD1E,则 D1E⊥A1D.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取 D 为坐标原点,DA、DC、 DD1 分别为 x、 z 轴. A1(1,0,1), 1(0,0,1), y、 则 D A(1,0,0), C(0,2,0). 因为 E 为 AB 的中点,则 E(1,1,0), → → → 所以D1E=(1,1,-1),AC=(-1,2,0),AD1=(-1,0,1).
三、折叠问题 1.概念:将平面图形沿某直线翻折成立 体图形,再对折叠后的立体图形的线面位 置关系和某几何量进行论证和计算,就是 折叠问题. 2.折叠问题分析求解原则: (1)折叠问题的探究须充分利用不变量 和不变关系; (2)折叠前后始终位于折线的同侧的几 何量和位置关系保持⑩不变 .
1.下列命题中: ①PA⊥矩形 ABCD 所在的平面,则 P、B 两点间 的距离等于 P 到 BC 的距离; ②若 a∥b,a⊄α,b⊂α,则 a 与 b 的距离等于 a 与 α 的距离; ③直线 a、b 是异面直线,a⊂α,b∥α,则 a、b 之间的距离等于 b 与 α 的距离;
【点评】由上可知,用向量求立体几何中有关距离的问题, 不但可以减少一些辅助线的添加,而且求解简捷. 利用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步骤如下: (1)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n;(2)找出以该点及平面内的某 |n· a| 点为端点的线段对应的向量 a;(3)利用公式 d= 求距离. n
素材2
如图,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 中,AD=AA1=1,AB =2,点 E 在棱 AB 上移动. (1)证明:D1E⊥A1D; (2)当 E 为 AB 的中点时,求点 E 到平面 ACD1 的距离.
1 1 S△ABD=2AB· AD=2×3×4=6. 因为 QA=1,VA-BDQ=VQ-ABD, 1 1 13 12 所以3×1×6=3×h× 2 ,所以 h=13. 12 答:P 到平面 BDQ 的距离为13.
二 用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例 2】在三棱锥 S-ABC 中,△ABC 是边长为 4 的正三 角形,平面 SAC⊥平面 ABC,SA=SC=2 3,M、N 分别为 AB、SB 的中点,如图所示.求点 B 到平面 CMN 的距离.
④直线 a、b 是异面直线,a⊂α,b⊂β,且 α∥β, 则 a、b 之间的距离等于 α 与 β 之间的距离.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有( C ) A.1 个 C.3 个 B.2 个 D.4 个
【解析】 由空间距离的定义知②错.
2.在四棱锥 P-ABCD 中, 底面 ABCD 为菱形, ∠ABC=60° , AB=10 cm,又 PA⊥底面 ABCD,PA=5,则 P 到 BD 的距 离为( ) B.5 5 cm D.15 cm
(二)向量方法 1.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求法 l1,l2 是两条异面直线, l1,l2的公垂线段AB n是 的方向向量,又C、D分别是l1、l2 上的任意两点, | DC n | 则 AB |n|
2.点面距离的求法:设n是平面的法向量, AB是平面的一条斜线,则点B到平面的距 | AB n | 离为 |n| 3.线面距离、面面距离均可转化点面距离.
5.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两条异面直线的公 垂线夹在这两条异面直线间的⑤ 线段 的长 度. 6.直线与平面间的距离:如果一条直线和 一个平面平行,从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向平 面引垂线,⑥ 这点到垂足间线段 的长度.
7.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夹在两平行平 面之间的⑦ 公垂线段 的长度.
二、求距离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一)传统方法 1.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 平行线间的距离其实是平面几何中的问题, 平面几何方法 可用⑧ 求解. 2.平行直线与平面间的距离、平行平 面间的距离可归结为求⑨ 点面间 的距离. 3.求距离的基本步骤是:(ⅰ)找出或作 出有关距离的图形;(ⅱ)证明它符合定义; (ⅲ)在平面图形内计算.
【解析】结合题意知该几何体是四棱锥.
因为四棱锥的的底面是边长为 8 和 6 的矩形,高是 5, 1 所以由棱锥的体积公式得 V=3×8×6×5=80.
5.正方体 ABCD—A1B1C1D1 的棱长为 a, E、F 分别是 B1C1、BB1 的中点,则: (1)直线 EF 与平面 D1AC1 的距离是 2 4a ; 3 3a .
1.了解空间各种距离的概念,掌握 求空间距离的一般方法. 2.能熟练地将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 离,两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点 到平面的距离. 3.了解折叠问题的基本内涵,掌握 分析求解折叠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空间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的① 线段 的长度. 2.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 引垂线,② 点到垂足之间线段 的长度. 3.点到平面的距离:自点向平面引垂线, ③ 点到垂足间线段 的长度. 4.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从两条平行线中的 一条上任意取一点向另一条直线引垂线,④ 点到垂足间线段 的长度.
设 n=(x,y,z)为平面 CMN 的一个法向量,
CM· → n=3x+ 3y=0 则 , MN· → n=-x+ 2z=0
取 z=1,则 x= 2,y=- 6, 所以 n=( 2,- 6,1). → |n· | 4 2 MB 所以点 B 到平面 CMN 的距离 d= = 3 . |n|
设平面 ACD1 的法向量为 n=(a,b,c),
n· =0 → -a+2b=0 AC 则 ,即 . → n· 1=0 -a+c=0 AD
取 a=2,则 b=1,c=2,所以 n=(2,1,2). 故点 E 到平面 AD1C 的距离 → n| |D1E· |2+1-2| 1 d= = =3. 3 |n|
(2)由(1),AE⊥平面 EBCF⇒ AE⊥BC BC⊥平面AEB ⇒ ⇒ BC⊥BE BC⊂平面ABCD 平面AEB⊥平面ABCD ⇒OE⊥平面 ABCD. 过E作EO⊥AB于O
连接 OG,则∠OGE 为 EG 与平面 ABCD 所成角. 在 Rt△AEB 中,AE=EB=2,所以 OE= 2. 又 EG= 2BE=2 2,在 Rt△EOG 中, OE 1 sin∠OGE=EG=2,所以∠OGE=30° , 即 EG 与平面 ABCD 所成的角为 30° .
A.5 2 cm C.10 cm
【解析】 由已知 AC=10 cm,又 AC⊥BD,设 AC 与 BD 的 交点为 O,则 P 到 BD 的距离等于 PO= 52+52=5 2 cm.
3.如图,已知正三角形 ABC 的边长为 6 cm,点 O 到△ABC 的各顶点的距离都是 4 cm,则点 O 到这个三角形所在平面 的距离是( ) 1 B.2 cm 3 D. 2 cm
(2)过 C′作直线 AB 的垂线仍存在垂足落点问题,可先 过 BC 中点 E 在面 ABD 内作 AB 的垂线 EH,垂足为 H. 由条件知 H 在 AB 的延长线上,再由三垂线定理可知 C′H⊥AB, 所以 C′H 为点 C′到 AB 的距离. 12 作 DF⊥AB 于 F,则 DF= 5 . 1 6 因为 E 为 BC 的中点,所以 EH=2DF=5, 3 91 所以 Rt△C′EH 中,C′H= C′E +EH = 10 .
2 2
【点评】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常用方法有两种: ①用定义,直接作出这段距离,经论证,再计算; ②转化为锥体的高,用三棱锥体积公式求点到平面 的距离.
素材1
P 为矩形 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 PA⊥平面 ABCD, Q 为线段 AP 的中点,AB=3,BC=4,PA=2,求 P 到 平面 BQD 的距离.
【解析】在平面 ABCD 内作 AE⊥BD,垂足为 E,连 接 QE,则 QE⊥BD. AB· AD 12 在 Rt△ABD 中,AE= BD = 5 , 13 在 Rt△AEQ 中,QE= QA +AE = 5 .
2 2
设点 P 到平面 BDQ 的距离为 h, 1 1 13 13 则 S△BDQ=2BD· QE=2×5× 5 = 2 ,

用基本法求点面距离
【例 1】ABCD 是平行四边形,其中 AB=5,BD=4, AD=3,将△BCD 沿 BD 翻折,使 C 到 C′,且二面角 C′-BD-A 为 120° ,求 (1)C′到平面 ABD 的距离. (2)C′到直线 AB 的距离.
【解析】 (1)经过对题目条件的分析可知,∠ADB=∠DBC =90° ,翻折后∠DBC′仍为 90° ,故 BD⊥平面 C′BC,从 而平面 C′BC⊥平面 ABD, 所以 C′在平面 ABD 内的射影必在直线 BC 上, 又∠C′BC 为二面角 C′-BD-A 的平面角的补角, 所以∠C′BC=60° ,所以△C′BC 为正三角形, 所以点 C′到平面 BCD 内的射影恰为边 BC 的中点 E. 3 3 因为 BC=3,所以 C′E= 2 , 3 3 即点 C′到平面 ABD 的距离为 2 .
(2)平面 AB1D1 与平面 C1BD 间的距离是
【解析】(1)易知 EF∥平面 D1AC1. 过 E 作 EH⊥BC1 于 H.因为 D1C1⊥平面 BB1C1C, 所以 D1C1⊥EH,故 EH⊥平面 D1AC1, 2 从而 EF 与平面 D1AC1 的距离为 EH= 4 a. (2)因为平面 AB1D1∥平面 C1BD,连接 A1C,设 A1C 分别与平面 AB1D1 和平面 C1BD 交于 O1、O2, 1 3 则 O1O2 为所求距离,且 O1O2=3A1C= 3 a.
A.2 3 cm C.2 cm
【解析】设底面中心为 D,连接 OD,则 OD 即为所求. 3 2 AD= 2 ×3· AB=2 3 cm, 所以 OD= OA2-AD2=2 cm,故选 C.
4.某几何体的俯视图是如右图所示的矩形,正视图(或称 主视图)是一个底边长为 8、高为 5 的等腰三角形,侧视图(或 称左视图)是一个底边长为 6、高为 5 的等腰三角形.则该几 何体的体积为( A.24 C.64 ) B.80 D.240
三 折叠问题
【例 3】如图,已知梯形 ABCD 中,AD∥BC,∠ABC π =∠BAD=2,AB=BC=2AD=4,E、F 分别是 AB、CD 上的中点,G 是 BC 的中点.沿 EF 将梯形 ABCD 翻折,使 平面 AEFD⊥平面 EBCF(如图).
(1)求证:BD⊥EG; (2)求 EG 和平面 ABCD 所成的角的大小.
【点评】 翻折问题常用作辅助线的方法是作棱的垂线, 关键要抓不变的量.
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2012· 惠州模拟)如图,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 中,AD =AA1=1,AB>1,点 E 在棱 AB 上移动,小蚂蚁从点 A 沿长方 体的表面爬到点 C1,所爬的最短路程为 2 2. (1)求证:D1E⊥A1D; (2)求 AB 的长度; (3)在线段 AB 上是否存在点 E, 使得二面角 D1-EC-D 的 π 大小为4.若存在,确定点 E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取 AC 的中点 O,连接 OS、OB. 因为 SA=SC,AB=BC,所以 AC⊥SO,AC⊥BO. 因为平面 SAC⊥平面 ABC,平面 SAC∩平面 ABC=AC,
所以 SO⊥平面 ABC,所以 SO⊥BO. 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 则 B(0,2 3,0),C(-2,0,0),S(0,0,2 2),M(1, 3,0), N(0, 3, 2). → → → 所以CM=(3, 3,0),MN=(-1,0, 2),MB=(-1,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