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恋父情结的思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恋父情结之我见

(概念—作品分析+个人见解—归纳总结)

摘要:

由于现在社会上很多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士滥用“恋父情结”一词,我想与各位读者分享我的思考,恋父情结究竟是如何定义?真有那么多的“恋父情结”吗?

正文: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在性器期,她逐渐认识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因而埋怨母亲并嫉妒母亲占有父亲。”弗洛伊德经过研究,提出了恋父情结的概念,认为由于女孩子的异性爱本能倾向,使得女孩子要求恋父而妒母,即“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了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杀父要母,后者主人公诱使其弟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自己则终身未嫁。

父亲作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上起独特作用的角色,他是拆散母婴结合体的建设性分裂者,鼓励并支持了儿童的独立和自由,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他是儿子学习男子汉气质的楷模,也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导引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对人的影响,如果发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响。

而在生活中,大部分人对“恋父情结”的理解是:在择偶过程中,我们倾向寻找与父亲相同或相似,类似父亲影子的另一半。强调“爱父”,忽略“嫌母”。下面我将从张爱玲的婚姻及作品、弗洛伊德关于“小汉斯”的案例、杨振宁的老少恋、赛珍珠笔下的人物、徐静蕾的《我和爸爸》等题材讲述我个人对恋父情结的看法。

张爱玲的婚姻及作品

张爱玲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是1944年8月,23岁的她嫁给比她大15岁的胡兰成。婚姻持续至1947年,张爱玲主动终结这段感情。第二次是1956年8月,36岁的她嫁给65岁的赖雅。1967年赖雅逝世,张爱玲余生一直以“赖雅夫人”自居。以上资料来自《沉香屑里的旧事——张爱玲传》任茹文,王艳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1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周霖霖,发表《浅析张爱玲作品及生活中的恋父情结》于文学评析。原话:“她对胡兰成朝三暮四的宽容和经济上的接济,以及对赖雅晚年的悉心照料都与她自私小气的性格相矛盾——这也可用恋父情结来解释。”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结合张爱玲的生平,我们了解到张爱玲性格内向孤

僻、终生不问政治,不善交际。与胡的结识是她的初次恋爱,首次婚姻,仅仅持续了三年。从一开始,张爱玲就明白胡兰成是何许人,只是天真懵懂的年月里,她以为自己能改变胡兰成。婚后出于各种原因,张、胡二人聚少离多。虽然张爱玲“自私小气”并十分看重金钱。但童年家庭的残缺,她何尝不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所以她一再忍让。可惜这段关系终究是没有结果的。最后她选择结束。

为什么张爱玲会选择比她大15岁的胡兰成。我认为原因如下:

①张爱玲的社会地位及成就。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外曾祖父李鸿章官至华殿大学士,祖父张佩纶则是著名的清朝御史。张爱玲曾说“当我死的时候,他们会在我的血管里重新死一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讲究门当户对,能配得上她的,能有几人?况且,30年代的上海文坛,张爱玲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天才型作家。家庭背景及实力兼备的候选对象,本来就不多了。

②特殊的家庭背景。张爱玲来自一个破碎、残缺的家庭。父母离异、母亲留洋。继母稍有不顺就动手打人。父母离异后,爱玲跟父亲生活,后来实在忍受不了出逃。母亲与她相处两年,后来也留洋而将她留于姑姑生活。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根本不会有人替张爱玲考虑婚嫁问题,而对于本来就不擅社交的她,可选择的对象就更少得可怜。

③胡兰成的魅力。胡兰成本就是风流才子,有满腹的才华与学问,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又有着年轻人挥斥天地方遒的锐利和机警。不管是认识张爱玲之前或之后,胡兰成身边一直有不少关系暧昧的异性。

④两人的性格。两人都是独立不依的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但也能互相接纳、尊重对方。同时,两人也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共同点,如文学、日本版画、古印度壁画集等。“(兰成)说出《红楼梦》《西游记》胜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或歌德的《浮士德》,爱玲却平然答道:当然是《红》、《西》好。当下两人都骇然,骇然不经意间能如此想通地语出惊人。”(以上资料来自《沉香屑里的旧事——张爱玲传》任茹文,王艳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1 )

张爱玲于《造人》一文中写道:我一向是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而谈起择偶条件时,张爱玲也宣称:“男子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十岁以上,我总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

虽然说张爱玲喜欢岁数偏大的人,但我不认为这就是恋父情结。关于张爱玲和胡兰成。还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张爱玲不热衷社交,所以胡兰成的好友也很少见过她。唯有他一位日本上司池田见过张爱玲。事后,池田告诉胡兰成他的感觉:张爱玲可作他姐姐,比他更是大人。由此可见,张爱玲的心理年龄要比她的实际年龄大得多。这点我们从她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张爱玲最好的作品几乎都发表在她二十余岁,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女孩”能把封建家庭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神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透彻。足见早年经历对她影响之深,使她远远比同龄人成熟。

至于张爱玲的第二位丈夫,这里不再展开。但她先后两位丈夫与她的父亲都没太多共同点。至于“恋父情结”中的“父”是否一定要以现实为原型,我们稍后再作讨论。

周霖霖的《浅析张爱玲作品及生活中的恋父情结》中还指出:“父亲再婚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