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 ppt课件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和治疗的医学教案课件
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便 血等
腹痛:腹部不适、疼痛等
体重下降: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贫血:面色苍白、乏力等 腹部肿块:腹部可触及肿块 肠梗阻:腹痛、腹胀、呕吐等
早期症状不明显, 容易忽视
晚期治疗难度大, 生存率低
影响生活质量, 造成心理压力
增加家庭和社会 负担,影响社会 经济发展
预防并发症:早期筛查可以 预防结直肠癌引起的并发症
筛查对象:50岁以上人群, 有家族史、慢性肠炎等高 危因素人群
筛查方法:粪便隐血试验、 肠镜检查、CT检查等
筛查频率:根据个人风险 因素和医生建议确定
筛查前准备: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避免剧烈运动 和刺激性食物
筛查结果解读:阳性结果 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阴性结果也需要定期复查
筛查意义:早期发现结直 肠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 率
早期筛查的重要性:早期发 现,早期治疗,提高生存率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放疗、 化疗、靶向治疗等
展望:加强早期筛查意识, 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研究方向: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新型治疗方法等 临床应用前景:早期筛查、精准治疗、提高生存率等 挑战与机遇: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 合作与交流:跨学科合作、国际交流、共享资源等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红肉和加工肉制品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控制体重: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肥胖 戒烟限酒:戒烟,限制酒精摄入量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年龄:50岁以上
家族史:有结直肠癌家族史
症状:出现便血、腹痛、体重下 降等症状
化学疗法:使用 抗癌药物杀死癌
细胞
放射疗法:使用 高能量射线杀死
结直肠癌早筛早治ppt课件
2、 直肠指检 3、 血浆 Septin 9 基因甲基化检测 4、内镜筛查:虚拟结肠镜、胶囊内镜、可屈式
乙状结肠镜(FSIG)、结肠镜。
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 治疗
1、 内镜下治疗:黏膜及黏膜下浅层的癌可用内 镜切除,包括高频电圈套法息肉切除术:适用于 >5 mm的隆起型的病变;热活检钳除术:适合于 <5 mm的隆起型病变及平坦型病变;内镜下黏膜 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背景
结直肠癌是男性第二大、女性第三大致死癌症, 死亡概率分别为 3.5% 和 3.1%。我国大肠癌每 年的新发病数平均以3%-4%的速度增长,早期发 现能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有效的筛查策略能够 显著降低死亡率。
结直肠癌前病变及 早期结直肠癌定义
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定义 : 已证实与结直肠癌发 生 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腺瘤(包括锯齿状 腺瘤)、 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非家 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型 增生。畸变隐窝灶 , 尤其伴有异型增生者 , 皆 视为癌前病变。
2、手术治疗:隆起无颈型肿瘤、表面型肿瘤、 浸润达黏膜下深层及黏膜下的侧方扩散型肿瘤, 由 于内镜下不能切除,需用腹腔镜切除或开腹 结肠切 除术。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治疗 流程图
小结及展望
结肠镜检查在诊断上有明显优势,但从设备数量 、 医师操作技术、受筛者自愿率、费用-效益 比等因素考虑,结肠镜用于结直肠癌初次筛查的 可行性不高。粪便DNA检测、胶囊内镜等新技 术因低风险、高接受度,有望成为结直肠癌筛查 的替代选择。
《结直肠癌诊治》PPT课件
肠镜检查+钛夹X定位 肠镜检查
整理课件ppt
12
大肠癌定性检查 术前病理诊断
细胞类型、 分化程度
肿瘤的基底和切缘 血管、淋巴管侵犯、神经侵犯 局部切除要求全肿瘤切除的检查
整理课件ppt
13
大肠癌的定性检查
可保肛的直肠癌-非必须明确恶性 不可保肛直肠癌-需明确恶性证据 直肠癌局部切除-全标本切除检查
无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 无肿瘤引起的急性肠梗阻或癌穿孔的表现。 需要进行全腹部探查术。 考虑术前标记小病灶。
NCCN 2010 V2
整理课件ppt26直肠癌腹腔镜切除高中转开腹率(29%) 手术切缘阳性率高12%:6%(开腹) 高自主神经受损率 未显示提高生存质量的优越性 需要证实安全性、有效性、和患者受益 除非进行临床试验不建议腹腔镜手术 美国、欧洲、日本正在进行3期临床研究 NCCN指南关注进展
NCCN 2010 V2
整理课件ppt
24
NCCN经腹直肠癌手术要求
主刀医生应在手术前亲自行内窥镜检查 美国结直肠专科医生自行内窥镜和内镜超声检查
优点:超声了解分期 内镜检查了解肿瘤距齿状线距离 决定保肛可能性(指检的巨大误差)
整理课件ppt
25
腹腔镜辅助下的结肠切除术:
有具备腹腔镜辅助结肠术经验的外科医生。
21
早期大肠癌的局部切除适应症(T1)
预后良好包括:
1或2级分化, 无血管淋巴管浸润, 切缘阴性。
预后不良包括:
3或4级分化, 血管淋巴管浸润, 切缘阳性。
广基恶性腺瘤内镜切除后,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更高。 包括:肿瘤残留、肿瘤复发、死亡率、血道转移
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ppt课件
• 观察组织病理学注意侵袭与转移迹象,血 管、淋巴管和神经侵犯以及环周切缘情况。
• “肿瘤芽”的出现与侵袭性有关。
• 检出淋巴结一般不能少于12枚。
• 需结合形态学和分子学特征确定CRC的组织 学分级,一般分为3个级别。
• 建议应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
女性由11.1/10万升至12.7/10万。
最新版整理ppt
5
• >50岁者的腺瘤发生率明显增加 • 进展性腺瘤即高危腺瘤(advanced adenoma)
的危险性较高。
• 具备以下三项之一(进展性腺瘤) • ①息肉或病变直径≥10 mm;
• 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样结构 >25%;
• ③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
• 初筛后行全结肠镜检查筛查方案的目标人 群为50~74岁人群
• 对目标人群行高危因素问卷调查和2次免疫 法FOBT检查。符合下列任一项者即为CRC高 危人群:
• FOBT阳性;②一级亲属有CRC史;③本人有 肠道腺瘤史;④本人有癌症史;⑤符合下 列6项中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 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 性胆囊炎或胆囊切最除新版整史理pp、t 长期精神压抑。 14
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 我国每分钟就有6人被确诊为癌症
最新版整理ppt
4
我国结直肠肿瘤的流行病学现状
• 我国CRC发生率和病死率正在上升 • 2007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的CRC发病率较
2003年升高. • 男性由25.6/10万升至32.5/10万.女性由
22.7/10万升至26.7/10万。 • CRC死亡率男性由12.3/10万升至15.6/10万,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北京
定义和术语
1. 早期结直肠癌:局限于结直肠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癌(粘膜
内癌 粘膜下癌)
推荐2000年版WHO肿瘤分类:结肠或直肠发生的上皮恶性肿
瘤,只有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时才被认为是恶性的。
2. 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HGIN):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及黏膜内癌。
内镜下切除术
1.常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热活检钳钳除术存在病变残留率高、
对标本的组织结构有破坏、在右半结肠使用时迟发性出血和穿孔风险高等 缺点,不推荐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2.EMR 非吸引法(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和吸引法(透明帽法和套扎法)
内镜下切除术
3.EP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用于传统EMR不能一次完整切除
本共识推荐早期结肠癌术前评估使用增强CT,有条件可选用mEUS, 而早期直肠癌的术前评估则推荐使用ERUS和增强MRI。
不推荐PET—CT作为常规评估方法。
治疗
治疗原则:没有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使用内镜技术可
以传统外科手术相比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均可达到约90%
操作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术后出血多发生在术后48h内 ;
直肠病变是ESD迟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国外文献报道,EMR术中出血率为1.8%~18%,术后出血率为0.2%~ 7.2%,ESD术后出血率为0-3.6%. 止血原则及处理方法:术中出血多为自限性,少量渗血可电凝处理,喷射 性出血可使用金属夹,而ESD术中出血则因影响后续黏膜下剥离而较少使 用止血夹。ESD术中在黏膜下发现较小血管,可用电刀或APC直接电凝。
术前评估
大体形态(0-IIC病变及非颗粒型及结节混合型LST黏膜下浸润风险则 相对更高)、腺管开口分型、NBI分型、EUS、CT-增强CT、 MR、PET-CT
结直肠癌PPT演示课件
放化疗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 ,易感染,需加强抗感染治疗及免 疫支持治疗。
长期随访与康复指导
定期随访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需定期随访,包括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影 像学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
饮食指导
建议患者术后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蛋白质摄入,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 ,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放疗
利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部位,破坏癌细胞的DNA,达到杀死 癌细胞的目的。放疗通常作为术前或术后的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进展
免疫治疗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例如,PD-1/PD-L1抑制剂可阻断 癌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T细胞的抗癌活性。
靶向治疗
针对癌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例如,EGFR抑制剂可阻断癌细胞生长所 需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预后因素
生活质量和心理支持
肿瘤分要因素。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并发 症和心理问题,需要关注患者的生活 质量和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生存期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5 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患者 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
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
精准医学
利用基因测序、生物标志物等技术,实现结 直肠癌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免疫治疗
研究和开发针对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人工智能辅助诊疗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生进行结直肠癌 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完善
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提高结直肠 癌的综合治疗水平。
遗传综合征
某些遗传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林奇综 合征(Lynch syndrome)等可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相关人群应加强监测和筛查。
结直肠癌诊治指南PPT课件
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
推荐为中低位直肠癌诊断及分期的常规检查。
PET—CT
不推荐常规使用 但对于病情复杂、常规检查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可作为有效的辅助检查。 术前检查提示为Ⅲ期以上肿瘤,为了解有无远处转移,推荐使用。
排泄性尿路造影
不推荐术前常规检查,仅适用于肿瘤较大可能侵及尿路的患者。
2019/8/21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
2019/8/21
Giving you sincerity, confidence and love
1
一、结直肠癌的诊疗流程
病史、体征
体格检查 (强调直肠指检)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
CEA、CA19-9
2019/8/21
影像学检查: X线造影、超声、 CT/MRI、PET-CT*
2019/8/21
Giving you sincerity, confidence and love
17
取材要求
1.活检标本:
核对临床送检标本数量,送检活检标本必须全部取材。 将标本包于纱布或柔软的透水纸中以免丢失。 每个蜡块内包括不超过5粒活检标本,并依据组织大小适当调整。
2019/8/21
内窥镜检查:
直肠镜、乙状结肠镜、 纤维/电子结肠镜+活
检病理
疑似病例无法病理确诊或各种 急诊情况下可剖腹探查
明确诊断
确定分期 治疗方案见不同分期流程图
Giving you sincerity,
*PET-CT不常规推荐
confidence and love
2
CRC的临床表现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 列症状:
《2023版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征
包括发病率、死亡率、危险因素等。
诊断方法与技术进展
如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
治疗手段及效果评估
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
随访监测与康复管理
针对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干预 。
新型诊疗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疗与基因检测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指导个体化治疗。
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及调整时机
个体化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经济情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调整时机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药物选择及耐药问题应对策略
常用药物介绍及作用机制阐述
化疗药物
如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等,通 过干扰DNA合成和细胞增殖来杀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建议
手术后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手术后并发症类型
包括感染、吻合口瘘、肠梗阻、出血等。
危险因素分析
高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等是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放化疗相关毒性反应预防措施
放疗相关毒性反应
放射性肠炎、膀胱炎等是放疗常见的毒性反应。
化疗相关毒性反应
放疗
针对局部进展期患者,放疗可缩小肿瘤、缓解症状、提高手术切除率。
化疗
与放疗联合应用,可增强放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
转移性结直肠癌全身治疗原则和方法探讨
治疗原则
以全身化疗为主,根据患者病情及基 因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和 免疫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
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可单独或联合应用。
结直肠癌发病率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ppt课件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施光 峰上海 复旦大 学人寿 保险基 本法宣 导部经 理基本 法课标 研教材 是集体 备课的 主要内 容是高 效课堂 的基础 高校基 建管理 相关法 规培训 七年级 生物下 册第七 章第一 节分析 人类活 动破坏 生态环 境的实 例期权 定价与 动态无 套利
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施光 峰上海 复旦大 学人寿 保险基 本法宣 导部经 理基本 法课标 研教材 是集体 备课的 主要内 容是高 效课堂 的基础 高校基 建管理 相关法 规培训 七年级 生物下 册第七 章第一 节分析 人类活 动破坏 生态环 境的实 例期权 定价与 动态无 套利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分型
当垂直切缘阳性时,需追加外科手术; 如存在以下征象,建议行肠切除+淋巴结清扫术: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um;淋巴管血管浸润阳性;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或黏液癌,浸润 最深部位有高级别肿瘤芽(2或3级),带蒂息肉如有蒂浸润。
日本2项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对行内镜切除的黏膜下浸润大肠癌患者进 行长期随访,发现垂直切缘阴性、中或高分化腺癌、无淋巴血管侵犯及黏 膜下浸润深度<1 000um的患者(低危组)在内镜切除术后追加与不追加外科 手术者远期预后相当,而高危组特别是高危直肠癌患者推荐追加外科手术。
内镜下切除术
3.EP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用于传统EMR不能一次完整切除
的较大病灶,将病灶分几部分多次切除,适用于>2cm的巨大平坦病变。 分片切除的组织标本体外拼接困难,影响精确的病理学评估,局部残
留/复发风险高,分片较多者应密切随访。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施光 峰上海 复旦大 学人寿 保险基 本法宣 导部经 理基本 法课标 研教材 是集体 备课的 主要内 容是高 效课堂 的基础 高校基 建管理 相关法 规培训 七年级 生物下 册第七 章第一 节分析 人类活 动破坏 生态环 境的实 例期权 定价与 动态无 套利
《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年版,广州)》解读PPT课件
03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患者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
认知和重视程度,促进早期筛查和干预的普及。
THANKS
分工
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消化内 镜、肿瘤、病理等领域的知名专家
共识内容逐条解读
共识一: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强调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推荐使用粪便隐血试验、血清 肿瘤标志物等方法进行筛查。
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遗传史、肠道息肉病史等,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
共识内容逐条解读
共识二:结直肠癌的内镜治疗
电子染色技术
利用内镜图像处理技术实现电子染色 ,如i-Scan、FICE等,能够实时显示 黏膜表面的微血管和微结构变化,提 高病变识别率。
03
内镜下治疗技术及其选择策 略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应症与操作技巧
适应症
EMR主要适用于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如腺瘤性息肉、平坦型或凹陷 型病变等。对于直径小于2cm且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EMR可实现根治性切除。
05
专家意见汇总与解读
专家组成员介绍及分工情况说明
组长
李兆申(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成员
专家组根据各自的专业领域和经验, 对共识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修改 ,最终形成了共识的定稿。
副组长
令狐恩强(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主 任)、王贵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 医院内镜科主任)
04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随 访管理策略
随访对象确定和风险评估
随访对象
包括结直肠腺瘤、炎症性肠病、遗传 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等高危人群,以及 已接受内镜下治疗或手术切除的早期 结直肠癌患者。
风险评估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 (2014年 ,北 京)
·共识与指南·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DOI :10.3969/j.issn.1008-7125.2015.06.006*本文通信作者:李兆申,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Email :zhsli @81890.net ;王贵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Email :wangguiq@126.com ;姜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内科,Email :drjiang@163.com一、引言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1]。
因此,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科学问题。
结直肠癌的转归和预后与病变分期紧密相关。
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为7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仅为12%[2],且生活质量低。
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则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2],部分可行内镜微创治疗获得根治。
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因此,逐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为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我国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3]和《结直肠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试行)》[4],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5]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6]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指南。
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侧重于结直肠癌内镜早期诊治且兼顾筛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共识意见。
因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外科、肿瘤、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并邀请澳大利亚谭达恩教授和新加坡霍光明教授参与,共同制订本指南。
《2023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05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展及挑战
靶向治疗药物及适应证
1 2
抗EGFR单抗
适用于KRAS/NRAS/BRAF野生型左半结肠癌, 联合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抗VEGF/VEGFR药物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用于各线治疗,瑞戈非尼 和呋喹替尼是晚期肠癌三线治疗标准药物。
3
PARP抑制剂
奥拉帕利可用于dMMR/MSI-H/TMB-H肠癌后 线治疗,帕米帕利和氟唑帕利已获批用于铂类敏 感肠癌维持治疗。
《2023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 引言 •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 临床分期与治疗策略选择 • 手术、放疗、化疗联合应用及进展 •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展及挑战 • 随访管理与生活质量保障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背景
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应用前景
MSI-H/dMMR肠癌
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已获批用于MSI-H/dMMR肠癌二线及以上治疗,不受肿瘤部位限制。
MSS型肠癌
免疫联合化疗在MSS型肠癌新辅助治疗中具有应用前景,PD-1抑制剂联合CTLA-4抑制剂可提高MSS型肠癌的客 观缓解率。
多学科协作提高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综合评估
考虑患者年龄、体能状态、合并 症、肿瘤分期和分子分型等因素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
外科医生、肿瘤内科医生、放疗 科医生、病理科医生等多学科团
队共同参与治疗方案制定。
动态调整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
结直肠癌NCCN的指南解读ppt课件
化疗 (围术期 6月)
不能耐受新辅助
经腹切除术
观察
II,III期,进展期:
*
同时性远处转移的直肠癌 (Rectal cancer with synchronous metastasis )
仅肝或肺转移
直肠切除+同时或分期转移灶切除术
可切除
新辅助化疗 (2-3月)
放化疗
不可切除
FOLFIRI or 伊立替康
西妥昔单抗or帕尼单抗(仅KRAS野生型)± 伊立替康, 瑞格菲尼(regorafenib)
FOLFIRI±贝伐单抗or西妥昔单抗or帕尼单抗(仅KRAS野生型)
FOLFOX or XELOX
伊立替康+西妥昔单抗or帕尼单抗(仅KRAS野生型)
FOLFOX or XELOX, 瑞格菲尼(regorafenib)
*
卡培他滨单药辅助化疗优于5-Fu/Lv方案
X-ACT研究结果:希罗达®组的DFS显示出优势趋势
卡培他滨组显著减少3 / 4级血液学毒性
非劣效P<0.0001
*
3年DFS
5年DFS
7年DFS
XELOX
70.9%
66.1%
63%
FOLFOX
72.2%
66.4%
-
1. Haller et al. JCO 2019;29:1465–71 2. André T et al. Improved overall survival with oxaliplatin, fl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as adjuvant treatment in stage II or III colon cancer in the MOSAIC trial. J Clin Oncol 2009,27,3109–16.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解读PPT课件
建议患者定期接受随访,通常在治疗结束后的2 年内每3个月随访一次,3-5年内每6个月随访一 次,5年后每年随访一次。
随访内容
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 检查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肿瘤复发 情况。
监测指标选择及意义
肿瘤标志物
01
如CEA(癌胚抗原)等肿瘤标志物的定期检测,有助于早期发
病理诊断
01
病理诊断是结直肠癌确诊的金标准,包括活检标本的
病理检查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
02
活检标本的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性质,确定是否为结
直肠癌。
03
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可评估肿瘤的分期、分化程
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3 治疗部分解读
手术治疗原则与术式选择
手术治疗原则
02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诊疗规范为不同地区和医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共同的语言和平台
,有助于推动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促进整体诊疗水平的提高。
03
培养临床医生的规范意识
通过学习和实践诊疗规范,临床医生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更
加注重患者的全面评估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临床医生的综合
素养和诊疗能力。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 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0
目 录
• 引言 • 诊断部分解读 • 治疗部分解读 • 随访与监测部分解读 • 规范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结直肠癌诊疗水平
通过规范的制定和推广,提高我国结直肠癌 的诊疗水平,减少诊疗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 ,改善患者预后。
推动多学科协作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实践的方案PPT课件
中国城市和乡村的筛查顺应性
Compliance Compliance for High risk for first screen colonoscopy individuals
Rural area
Haining Jiashan
89.8% 88.9%
79.6% 78.0%
16.5% 12.6%
Urban
大便潜血
2 iFOBT, 1 周间隔
全结肠镜 问卷或FOBT阳性推荐全结肠镜检查y
11
CRC Screeing Program in China 2019
Red represents high incidence area
Ninxia 1 Beijing 1
Tianjin 1
Sanxi 1
Sandong 1
1.78 1.91 1.11
11.03 47.73 17.12 -7.14 17.51 -6.62 39.73
-3.93 4.72 -17.32 19.82
China Oncology 2019;(121)5
Distribution of CRC high incidence area in China
colon/rectum 8.53
oesophagus 8.94
breast
3.11
leukemia 3.60
nasopharynx 2.17
cervix
1.49
baldder 1.83
146.61 42.08 22.19 19.94 11.19
9.06 4.32 3.82 2.14 1.08 2.26
Zhengs,zhangsz, Dis colon rectum,2019, 46:1051-58
结直肠肿瘤的筛查ppt课件
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 则颈椎 小关节 功能紊 乱的康 复治疗 管道的 腐蚀及 主要的 检测方 式模糊 综合评 价方法 及应用 讲解肿 瘤抗血 管生成 治疗耐 药机制 颈椎病 的中医 康复治 疗与护 理中医 中药医 药卫生 专业资 料
三 结直肠肿瘤的筛查
1筛查对象策略与方法 〔1〕 我国建议筛查目标人群50-74岁。 〔2〕 宜采取初筛发现高危人群,继而全结肠镜
检查的方法。 〔3〕初筛查方法:包括FOBT,基于高危因素的问
卷调查,进而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等。直肠 指检可发现直肠下端肿瘤,未行结肠镜检查的高 危人群建议直肠指检。 〔4〕如对人群进展持续干预,建议筛查周期3年。 〔5〕粪便DNA,CT模拟全结肠镜检查不建议用 于筛查。
2 CRC分为5个组织学亚型,即腺癌〔包括筛状粉刺型腺癌,髓样癌,微乳头癌,黏液 腺癌,锯齿状腺癌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梭形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
3 CRC TNM分期 原发肿瘤〔T〕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价;T0无原发肿瘤证据;Tis原位癌 〔肿瘤局限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固有层〕;T1肿瘤侵犯黏膜下层;T2肿瘤侵犯固有肌层; T3肿瘤穿透固有肌层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T4肿瘤穿透腹 膜脏层,或直接侵犯或黏连于其他脏器或构造。区域淋巴结〔N〕Nx区域淋巴结无法 评价;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 1-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2 4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M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M1有远处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2000年版WHO肿瘤分类:结肠或直肠发生的上皮恶性肿
瘤,只有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时才被认为是恶性的。 2.
3.
上皮内瘤变:低 级别上皮内 瘤变 (LGIN)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HGIN):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及黏膜内癌。 癌前病变:结直肠腺瘤(绒毛状腺瘤),腺瘤病,炎症性肠病相 关异型增生,锯齿状病变:增生性息肉 (HP) 、传统锯齿状腺瘤 (TSA)、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
(1) 年龄50~75岁,男女不限; (2) 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3) 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 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
筛查方法
粪便潜血实验 血浆SEPT9DNA甲基化检测(mSEFf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 为74.8%和87.4% 结肠镜-金标准
结肠镜检查
建议留图如下:回盲瓣1张、阑尾隐窝1张、盲肠、升结肠、肝曲、横结 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应至少留1~2张。如发现异常,需 额外留图。同时,需保证每张图片的清晰度。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 治指南
流行病学
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 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 我国结直肠癌分布地区差异明显,沿海地区(东部地区) 比内陆(西北地区)高发,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女性的 1.2~1.3倍。
定义和术语
1.
早期结直肠癌:局限于结直肠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癌(粘膜内癌 粘膜下癌)
内镜下切除术
3.EP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用于传统EMR不能一次完整切除
的较大病灶,将病灶分几部分多次切除,适用于>2cm的巨大平坦病变。 分片切除的组织标本体外拼接困难,影响精确的病理学评估,局部残 留/复发风险高,分片较多者应密切随访。
内镜下切除术
4.ESD
5.其他
APC、光动力治疗(PDT)、激光疗法、微波治疗等
术前评估
大体形态(0-IIC病变及非颗粒型及结节混合型LST黏膜下浸润风险则 相对更高)、腺管开口分型、NBI分型、EUS、CT-增强CT、 MR、PET-CT
放大内镜和电子染色内镜以判断可能的浸润深度,预测淋巴结转移的 风险。 对0-1IC型病变、非颗粒型及结节混合型LST,建议常规使用染色放 大或电子染色内镜(NBI)评估黏膜下及深度浸润癌风险。 本共识推荐早期结肠癌术前评估使用增强CT,有条件可选用mEUS, 而早期直肠癌的术前评估则推荐使用ERUS和增强MRI。 不推荐PET—CT作为常规评估方法。
内镜检查技术
1.普管开口分型
3.色素内镜
4.电子染色内镜
NBI FICE I-Scan 光学活检
5.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分型
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较小的隆起型病变,可先取1~2块标本,也可不行活检而尽早完整切 除病变后送检。 对于较大的隆起型病变,建议取标本2~4块。 对于平坦型的病变,单一部位活检不能反映病变的全貌,多块活检则可能 导致黏膜层与黏膜下层纤维化,增加后续内镜下切除难度,建议不进行活 检而尽早整块切除病变后送检。 若具备NBI等高级内镜检查手段、在充分征求患者的意见并在获得患者知 情同意的前提下,可进行诊断性ESD
4.
侧向发育肿瘤(LST):指直径≥10 mm,沿肠壁侧向扩展而非垂 直生长的一类表浅性结直肠病变,颗粒型(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 型)和非颗粒型(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有黏膜下浸润风险。
危险因素
年龄、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西式 膳食、吸烟、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
筛查
筛查对象
治疗
治疗原则:没有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使用内镜技术可
以完整切除、残留和复发风险低的病变均适合进行内镜下切除。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均可达到约90%
内镜下切除术
1.常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2.EMR
热活检钳钳除术存在病变残留率高、 对标本的组织结构有破坏、在右半结肠使用时迟发性出血和穿孔风险高等 缺点,不推荐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非吸引法(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和吸引法(透明帽法和套扎法)
术后处理
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指征: 当垂直切缘阳性时,需追加外科手术; 如存在以下征象,建议行肠切除+淋巴结清扫术: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um;淋巴管血管浸润阳性;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或黏液癌,浸润 最深部位有高级别肿瘤芽(2或3级),带蒂息肉如有蒂浸润。 日本2项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对行内镜切除的黏膜下浸润大肠癌患者进 行长期随访,发现垂直切缘阴性、中或高分化腺癌、无淋巴血管侵犯及黏 膜下浸润深度<1 000um的患者(低危组)在内镜切除术后追加与不追加外科 手术者远期预后相当,而高危组特别是高危直肠癌患者推荐追加外科手术。
术前处理
术中处理:预计ESD操作时间长者,如有条件术中可使用CO2气泵。 术后处理:术后第1天禁食;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 化,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无异常,术后第2天 进食流质或软食。
术后用药:对于术前评估切除范围大、操作时间长、肠道准备差、穿孔风 险高者,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参考卫生部抗菌素使用原则,应选 用第2代或3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硝基咪唑类药物。术后用药总时间一般不 超过72h。评估认为出血风险较大者,可酌情使用止血药物。
操作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术后出血多发生在术后48h内 ;
直肠病变是ESD迟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国外文献报道,EMR术中出血率为1.8%~18%,术后出血率为0.2%~ 7.2%,ESD术后出血率为0-3.6%. 止血原则及处理方法:术中出血多为自限性,少量渗血可电凝处理,喷射 性出血可使用金属夹,而ESD术中出血则因影响后续黏膜下剥离而较少使 用止血夹。ESD术中在黏膜下发现较小血管,可用电刀或APC直接电凝。 既往研究认为应在内镜切除术后常规使用APC或活检钳对创面可见 血管进行处理,但最新RCT研究发现对创面可见血管预凝并不能显著降低 较大病变内镜切除术后迟发出血风险。大多数术后出血也是自限性的,若 患者循环情况稳定,无需内镜止血;而支持治疗后患者循环情况仍不稳定, 则需急诊结肠镜下进行确切止血,此时不推荐对创面出血点行热凝止血, 可增加透壁损伤和穿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