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4.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4.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研究和应用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

我们可以为元素周期表中的相似元素进行分区,以此更好的分析和观察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讲授新课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虚线左下方是金属元素,虚线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

由于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主族元素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存在着一定的递变规律。

一般情况下,元素的化合价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1、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族序数,因为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例如:C的最高正化合价是+4,与它所处的族序数是4相等。

2、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原子所能失去或偏移的最外层电子数;而它的负化合价,则等于使原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需得到的电子数。

砷等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对这个区域内的元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制造出新品种的农药。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案例案例三:人们还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制造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的元素。

门捷列夫的预言门捷列夫在研究元素周期表时,科学地预言了11种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为它们在周期表中留下空位。

例如,他认为在铝的下方有一个与铝类似的元素“类铝”,并预测了它的性质。

1875年,法国化学家发现了这种元素,将它命名为镓。

门捷列夫的预言门捷列夫还预言了锗的存在和性质,多年后也得到了证实。

:【练习】1、填空虚线左下方是______元素,虚线右上方是_______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_________元素。

虚线左下方是金属元素,虚线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

【练习】2. 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价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A.C、N、OB.Li、Na、KC.Cl、Br、ID.Na、Mg、Al在主族元素中,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O、F元素除外),同一周期元素,元素最高正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O、F元素除外),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相等(O、F元素除外),A.C、N的最高正化合价分别为+4、+5,但O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其族序数不等,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Li、Na、K元素属于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都是+1价,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C.Cl、Br、I属于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都是+7价,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Na、Mg、Al最高正价分别为+1、+2、+3,所以符合题意,故D正确。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在本节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络化。

本节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四、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的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但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去动手实验获取证据,让学生去分析图表、资料获取信息。

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 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五、教学方法:对比、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实验,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具准备: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砂纸、镁带、铝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酚酞试液、、1m o1/L盐酸,1m o1/LA1C13溶液、3mo1/LNaOH溶液、3mo1/LH2SO4溶液、1m o1/LMgC12溶液。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
对。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练习册中归纳出氢化物的稳定性,其实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和氢化物的稳定性是同一个意思。
以上我们通过实验事实来说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那么我们能不能从原子结构理论比较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归纳出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其中元素的性质包括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其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重点。这三个元素的性质都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他们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金属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有失必有得,我想比较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那我们得到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书上的实验用H+。让不同的物质与氢离子反应,氧化剂得电子能力一样,还原剂越容易失去电子反应越容易。【看视频】
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能判断出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吗?
好。在比较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上,我们提出了两类物质,其一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什么是碱(酸)性?
3.金属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
非金属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教学反思
这节课很有可能学生已经上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调动。
板书中说的原子半径,后面却讲了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板书设计有问题。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最高正价呈现+1到+7,最低负价呈现-4到-1的周期性变化。
钠大于镁,大于铝。
电离出氢氧根(氢离子)的能力
NaOH、Mg(OH)2、Al(OH)3
Si<P<S<Cl。
【从能量角度考虑,学生也许不懂。通过学习后面的课程,慢慢理解。】

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氢化物
[设疑激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
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
[观察思考]
尝试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原子半径的递 变预测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 强弱。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相互讨论、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注意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变、原子半 径的递变。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 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元素
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 以教师必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 握本节课的内容。同时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碱金属、
卤族元素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的相互关系,也初步理解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因此,
加热或磷蒸汽
加热
点燃或光照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SiH4
PH3
H2S
Hl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非金属与氢气化合的反 应条件,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及对应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 的酸性强弱。
[学生小结]由实验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第三周期, 非金属元素Si、P、S、I: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氢化物的 形成由难到易,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 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
[归纳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从
11-18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 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学生总结]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 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拓展提升]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1、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大单元-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单元1.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间的关系。

3.能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随着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逐渐深入,元素之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逐渐被一些科学家发现。

1829年,德国的德贝赖纳在研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时,发现有几个相似的元素组:①锂、钠、钾;②钙、锶、钡;③氯、溴、碘;④硫、硒、碲;⑤锰、铬、铁。

19世纪60年代,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尔等分别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将元素进行分类排队,发现元素性质随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门捷列夫发现了自然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元素周期律,并于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到底是按照什么标准制定的?它的价值何在?【任务六】元素周期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任务七】比较元素性质强弱的依据【任务八】元素周期表的制定依据和结构【任务六】元素周期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1.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活动设计】问题1:什么是原子序数?它与核电荷数、质子数有何关系?问题2:前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规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作。

核电荷数= = 。

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律?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依据事实,总结归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训练其总结归纳能力,形成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并为下一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2.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活动设计】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元素主要化合价: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一般情况下):1.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层多径大)。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物探中心第一分校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氢氧化物的概念。

2.元素金属性周期性变化。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才能目的:通过自学、考虑、比照、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才能。

教学重点:元素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归纳法、诱导探究法、练习法、实验启发等教学过程:[引入]从上节课讨论中,我们认识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构造决定的,那么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也将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板书]四、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小结]金属性的判断:①单质与水反响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②单质与酸反响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判断:①与氢气反响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②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讲述]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标准,以11~17号元素为例,来研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情况。

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请大家先填写上上下表。

填写上上以下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注:“—〞不填。

[讲述]一般,对于金属元素我们主要研究其金属性,对于非金属元素我们主要研究其非金属性。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Na、Mg、Al三种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板书]1.钠镁铝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实验1: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将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外表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参加3mL冷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3:将实验2中试管加热至沸腾,观察发生的现象。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 2 课时)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第 2 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 ,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2、认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教学过程】[引]从上一节我们分析3-9、11-17 号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强弱可知:当电子层相同时,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 增至8,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呢?假如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讲]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知识回答,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依据。

[投影小结]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单质跟H2O 或H+置换出H的难易程度(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金属性就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4、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性逐渐减弱5、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单质跟H2 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越易跟H2 化合,生成氢化物越稳定,说明非金属性就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说明非金属性越强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一、课题: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三、教学目的: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及实质。

2、通过科学探究,提高总结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第二课时(共三课时)六、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实质。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七、教学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八、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九、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即通过导学案自学、比较、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

采用实验探究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

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抽象方法。

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钠、镁条、铝片、稀盐酸、酚酞溶液、砂纸、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蒸馏水、火柴等)。

十一、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非金属性如何变化,为什么?[引言]:目前我们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一共有7个周期、16个族。

刚才,大家复习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那么,同周期元素是否也有类似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科学探究1]:请大家看我们自己完成的导学案上“探求新知1”和教材上科学探究1中的第二个表格内容,谁愿意将你的完成情况给大家汇报一下呢?(也可到多媒体展台上展示并讲解)[教师强调]:(学生回答后)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后强调:周期性的意思就如同我们一年又一年的四季更替及生活中的每天都是24小时一样。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periodic law of material st ructure elements (second class)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能初步学会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3、通过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元素组成微粒结构的联系。

从而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接受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元素组成微粒结构的联系教学过程[导入]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请同学们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思考]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学生] 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教师]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必修2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2、教材中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初中知识及本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元素周期律。

另外必修1所学第三周期钠、铝、硅、氯、硫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

本节教学内容包含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知识点,需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以周期表横向结构为线索。

先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以1-18号元素为例,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理论探究分析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然后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通过实验和事实分析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3、课标中的内容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要求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一章在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上述要求;其中《元素周期律》这一节要求学生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学情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大量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第一节以及第一课时已经认识了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周期律的部分知识,从微观角度能一定程度的解释了宏观的现象,但是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

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在(必修1)的学习过程中已经体验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实验、归纳总结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人教)讲授式教学

【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人教)讲授式教学

【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人教)讲授式教学律,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学生结束元素化合物等感性知识的学习,进入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学习。

◆思路分析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内容,认识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创造一个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通过客观事实以及习题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素养和化学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3、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4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教学过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一、复习导入:知识回顾导入新课: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推进新课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着元素的性质(称简“性”)。

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指导阅读]请大家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

表格底色有几种?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区域特别集中,沿着周期表中硼、硅、砷、碲、砹跟铝、锗、锑、钋之间画一条线,线的左面是元素,右面是元素。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案第二课时〔人教版必修II〕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自主归纳比拟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教学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砂纸、镁带、铝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酚酞试液、、1m o1/L盐酸,1m o1/LA1C13溶液、3mo1/LNaOH溶液、3mo1/LH2SO4溶液、1m o1/LMgC12溶液。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2、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如何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学生答复【多媒体课件展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推进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通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思考交流】如何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请2-3名学生答复,之后,教师总结[多媒体播放: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金属与H2O或与酸反响难易程度。

2、置换反响。

3、最高价氧化物对立水化物碱性强弱。

实验一.Mg、Al和水的反响1、分别取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外表的氧化膜,放入2支小试管中,参加2-3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分别用酒精灯给2支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师:〔手拿试管〕在教室里走动,让每个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生1:未加热时,Mg、Al与H2O不反响,没有什么明显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⑴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
性变化的规律。

⑵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
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
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3) 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4)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5)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6)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⑴元素周期律的实质⑵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
化规律
2、难点:
⑴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⑵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⑶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
【复习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
2、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随原子
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怎样变化的?
【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结构决定
的。

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将随元素原子序数的
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呢?
【知识回忆】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
【实验方案讨论】
以第三周期元素为研究对象,如何通过实验来比较元素(钠、镁、
铝)的金属性强弱呢?(提示:从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入手来
设计实验。

可选用提供的药品与仪器。

实验药品:镁条、铝条、
酚酞溶液、蒸馏水、稀盐酸(2mol/L)。

实验仪器:试管、试管
夹、酒精灯、砂纸、火柴、滴管)
设计实验比较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方案1 方案2 【板书】3、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上述实验方案落实,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讨论】
讨论:利用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如何比较Si、P、S、Cl非金属性强弱?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实验事实结论】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原子结构解释】
【结论】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

【板书】
4、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质疑】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并板书】
5、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周期性变化【课堂小结】
【作业】课本习题P19 4、5
【巩固练习】
1、课本P19、第1题
2、下列各元素的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B、P、S、Cl元素最高化合价依次升高
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Na、K、Rb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3、能根据元素单质和化合物性质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是()
A、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B、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C、元素的单质跟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
D、元素的单质跟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的难易
4、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递增而呈周期
性变化
5、气态氢化物按稳定性递增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A、 PH3、H2S、HCl、 SiH4
B、SiH4、PH3、H2S、HCl
C、SiH4、H2S、HCl 、PH3
D、SiH4、PH3、HCl 、H2S
6、下列排列顺序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Na >S> Cl
B、金属性:K<Ca
C、酸性:H3PO4 < H2SO4 < HClO4
D、碱性:Al(OH)3 < Mg(OH)2 < NaOH
7、A、B、C、D、E是同一周期的一种元素。

A和B的最高氧化物
对应的水化物均呈碱性,且碱性B>A,C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呈酸性,且酸性C>D,E是这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元素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ABCDE
B、CDABE
C、BADCE
D、ECDB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