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变态心理学第章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Ds病原体共同点:病原体很脆弱,对外界湿 度与温度变化的适应力很低,离开人体后难以存 活。人类性行为往往成为这类疾病传播的主要方 式。
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我国1985年发现第一例爱滋病患者,主要是 以同性恋传播为主,后来以针管吸毒为主,大 概占了95%,而现在通过性传播途径传播的 就占了63%。
水平-
• 衰竭期: 肾上腺 ↓体重↓淋巴系统功能紊 乱,激素↓
(四)应激过程的模式
•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认知评价)到环境变 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 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应激源
中介机制 (察觉与认知评价)
应激反应 (心理、生理)
(五) 应激对健康的影响与应对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二)应对方法
酗酒
长期、过量地饮酒,有害。 危害:
急性:急性酒精中毒、车祸、犯罪、打 架、家庭不和等;
慢性:酒瘾综合征、脂肪肝、肝硬化、 酒精性脑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
吸毒
⒈吸毒的危害
⑴吸毒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一次过量——中枢神经衰竭或抑制,导致死亡。 长期使用——大脑器质性病变,形成器质性精 神障碍。 中枢神经受损也会殃及各器官、系统——丧失 劳动能力。 也可能感染AIDS病。
• 利用防御机制 • 改变认知评价 • 学会放松技术 • 社会支持
免疫系统的作用
近代免疫学研究已证实,免疫功能 受中枢神经系特别是下丘脑调节。紧张 刺激或情绪可通过下丘脑及由它控制分 泌的激素影响免疫功能,如产生胸腺退 化,影响T细胞成熟,使细胞免疫功能降 低;皮质类固醇的增高对巨噬细胞有抑 制作用,降低吞噬功能,使病原迅速扩 散,影响B细胞产生抗体,降低抵抗力而 致病。
毒成瘾后,身体严重衰败
⑵吸毒对家庭的危害 经济问题、人格个性改变。 ⑶吸毒对社会的危害
抢劫、强奸、卖淫、贩毒等犯罪行为,危 害社会治安。
⒉吸毒的控制
法律和行政手段+药物和心理治疗
不洁性行为
不洁性行为的危害
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s ): 指主要通过性交或类似性行为而传播的疾病,即 一般习惯上说的性病。
三、心理调节因素
(一)生活事件
• 生活中的小事件会使人陷入一种易感状态; • 不可控的生活事件更易引起心脏病; • 人格特质会影响和改变一个人对生活事件的反应方式。
(二)负性情绪 (三)随意行为:吸烟、酗酒、吸毒、不洁
性行为等
吸烟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有害成分超过1200种。 其中以烟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的含量最大,毒性最 强。 焦油是一种致癌和促癌物质,1支香烟的焦油含量约为 20—30毫克,长期吸入可使正常细胞癌变,积累越多,发生 肺癌的可能性越大。 尼古丁是剧毒物质,一支香烟所含的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 小白鼠,用一包香烟提取的尼古丁注射给一头牛,即可使其 毙命。 一氧化碳是香烟在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1支烟在燃烧时 可产生20—30毫升,是引起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之一。

吸烟与肺癌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 卵巢癌、膀胱癌、口腔癌发病率也很高。 与慢支、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功能损害、心血 管病等发生、死亡有关。 环境污染、不吸烟者的被动吸烟
以烟民数计算,占前四位的分别是中国(31%)、 美国(10%)、俄国(7%)、日本(6%)。 死于吸烟有关疾病
世界: 50万人(目前); 1000万人(2030年) 中国: 200万人(2025年)
(优选)变态心理学第章与心 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与心理因素相关的 生理障碍
第一节 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关于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概念
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作为 重要原因参与发病的躯体疾 病。
心身疾病的范围
(一)心血管系统
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心绞痛、累诺氏病、心动过速
(二)胃肠系统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厌食症
(三)泌尿生殖系统
排尿障碍、阳萎、阴冷、月经失调或痛经
(四)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机能障碍、糖尿病
(五)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过度唤起综合症、慢性呃逆
(六)皮肤
荨麻疹、斑秃、神经性皮炎
(七)肌肉和骨骼系统
周身疼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心身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心理因素
良好积极的情绪 不良消极的情绪
促进身心健康 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
心理因素治病作用的实验研究
(二)人格因素
• A型行为是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M.)和罗 森曼(Roseman,R. H.)于20世纪五十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他 们发现许多冠心病人都表现出一些典型而共同的特点,如:雄心 勃勃、争强好胜、醉心于工作但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敌意,常有 时间紧迫感等等。他们把这类人的行为表现特点称之为A型行为 类型(TABP),而相对缺乏这类特点的行为称之为B型行为 (TBBP)。A型性格被认为是一种冠心病的易患行为模式。冠心 病人中有更多的人是属于A型性格,而且A型性格的冠心病人复发 率高,愈后较差
(二)应激源及其种类
躯体性应激源:疾病 心理性应激源:挫折、心理冲突 社会性应激源:生活事件,琐事,变故 文化性应激源:民族、种族、国家、移民
(三)应激的三个阶段 • 警觉期:体重↓ 肾上腺皮质↑肾上腺分泌↑
血压↑ 脉搏↑呼吸↑ 心脑血流量↑ 血糖↑ • 抵抗期:体重- 肾上腺皮质↓淋巴腺-激素
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一、素质和压力 • 生理易感性(素质) • 心理混乱(压力) 二、生物机制 • 应激与应激反应 • 免疫系统与心理神经免疫学 三、心理调节机制
(一)应激的概念
• 应激:在应激源的作用下机体产生的一种反应。 • 心理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威胁或挑战时做
出的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 所引起的反映可以是适应的或适应不良的。 • 1936年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Hans Selye)
薛宝钗、林黛玉分别带有B型和A型人格特征
(三)生理因素
• 个体身体素质,易感性 • 疾病的基因基础 • 生理、生化、内分泌、解剖特点 • ຫໍສະໝຸດ Baidu经系统、免疫系统特征
(四)社会因素
•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 学技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卫生服务等。
• 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环 境关系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