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

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

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 试行 )国家林业局2006 年 8 月前言根据国家林业局林计财建便字 [2004]001 号文,《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 ( 以下简称《编制规定》 ) 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主编。

《编制规定》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多年来咨询、设计单位在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征求了有关主管部门和咨询、设计单位的意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和论证而形成了本《编制规定》。

《编制规定》是规范初步设计文件,保证初步设计质量,加强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管理工作的文件。

本《编制规定》是林业行业编制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依据。

本《编制规定》共 4 章,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一般规定、编制要求、有关样式。

批准部门:国家林业局主编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主要起草人:刘德晶、闫平、王宏伟、刘明、宋子刚、李云、郭立新、杨开良、刁鸣军、邓立斌、李怡主要审定人:姚昌恬、杨冬、刘跃祥、胡迎端、陈瑞国、高述超、曾德梁、杜滨宁、赵有贤、戴慎交1 总则为加强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 ( 简称《设计》 ) 文件的管理,规范《设计》文件的编制,确保《设计》的质量和完整性,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精神和有关法规及相关标准,结合林业建设项目的特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政府投资或政府投资为主的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

对于涉及建筑工程、工业项目建设内容的林业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除应满足本规定适用的要求外,尚应符合有关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其他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可参照国家和本规定的有关要求执行。

《设计》应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编制,应明确工程规模、建设目的、投资效益、设计原则和标准,深化设计方案,提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注意事项及有关建议,其深度应能控制工程投资,满足土地征 ( 占 ) 用要求,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主要设备定货、招标及施工准备的要求,满足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三同时”的要求。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 1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2772 — 1999 );( 2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7908 — 1999 );( 3 )林木种子贮藏( GB/T10016 — 1988 );( 4 )林木良种审定规范( GB/T14071 — 1993 );( 5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 —1993 );(6 )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 14073 — 1993 );( 7 )林木引种( GB/T 14175 — 1993 );( 8 )林木采种技术( GB/T 16619 — 1996 );( 9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GB/T 16620 — 1996 );( 10 )母树林营建技术( GB/T 16621 — 1996 );( 11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 LY/T 1304 — 1999 );( 12 )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 LY/T 1343 — 1999 );(13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Y/T 1344 —1999 );(14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Y/T 1345 —1999 );(15 )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T8822.2 —1988 );(二)苗木( 1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6000 — 1999 );( 2 )育苗技术规程( GB/T 6001 — 1985 );( 3 )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LY J128 — 1992 );( 4 )容器育苗技术( LY/T 1000— 1991);( 5 )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 LY/T 1185 — 1996 );( 6 )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LY/T 1882 —);( 7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二、森林培育技术(一)生态公益林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 )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 GB/T 18337.1 —);( 2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 18337.2 —);( 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18337.3 —);( 4 )生态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规程(GB/T 18337.4 —);( 5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GB/T 21141 —);( 6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GB/T 24255 —);( 7 )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规则( GB/T 23231 —);(8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GB/T 23233 —);(9 )退耕还林工程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GB/T 23235 —);(10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评价技术规程(LY/T 1818 —);( 11 )人工造林质量评价与指标( LY/T 1844 —);( 12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606 —);(13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26 —);(14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数据管理规范(LY/T 1872 —);( 15)森林生态站数字化建设技术规范( LY/T 1873 —);(16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T/Y 1687 —);( 17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LY/T 1721 ─);( 18)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1690- )。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20161223】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20161223】

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2772—1999);(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3)林木种子贮藏(GB/T10016—1988);(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14071—1993);(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1993);(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 14073—1993);(7)林木引种(GB/T 14175—1993);(8)林木采种技术(GB/T 16619—1996);(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GB/T 16620—1996);(10)母树林营建技术(GB/T 16621—1996);(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LY/T 1304—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Y/T 1343—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Y/T 1344—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Y/T 1345—1999);(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T8822.2—1988);(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GB/T8822.6—1988)。

(二)苗木(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6000—1999);(2)育苗技术规程(GB/T 6001—1985);(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 J128—1992);(4)容器育苗技术(LY/T 1000—1991);(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LY/T 1185—1996);(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LY/T 1882—2010);(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DB45/T 628.1—2009代替DB/450000B6101—1993)(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628.2—2009)(9)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DB45/T 625—2009);(10)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LY/T 1729-2008 );(11)扁桃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DB45/T 624—2009);(12)《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2001年);(13)《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国家林业局 2004)。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目录1 总则1.0.1为规范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保证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利用森林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生产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新建或改造的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

1.0.3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1.0.4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经批准的农田防护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其批复文件)。

1.0.5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 术语和定义2.0.1 农田防护林farmland shelterbelt以保护农田,减免自然灾害,提高农区生物多样性,改善乡村景观,控制非点源污染,保障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

2.0.2 林带belt以带状形式营造的具有防护作用的树行的总称。

2.0.3 骨干林带fundamental belt具有连通性和区域性特点,依托江、海、湖、河堤岸、沙漠边缘及干线公路建设的抵御自然灾害最基础最主要的林带。

2.0.4 主林带main belt为阻挡主风向(主要害风方向)而设置的农田林网骨架林带。

2.0.5 副林带assistant belt与主林带垂直而设置的农田林网辅助林带。

2.0.6 疏透度degree of porosity指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

2.0.7 林带结构belt structure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

通常把林带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类型。

2.0.8 紧密结构tightness structure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防风距离较短,疏透度小于0.15。

园林绿化相关规范及解读

园林绿化相关规范及解读

新建道路或经改建后达到规划红线宽度的道路,其绿化树木与地管线外缘的最小水平距离宜符 合下表的规定;行道树绿带下方不得敷设管线。
管线名称
电力电缆 电信电缆(直埋) 电信电缆(管道)
给水管道 雨水管道 污水管道 燃气管道 热力管道 排水盲沟
距乔木中心距离(m)
1.0 1.0 1.5 1.5 1.5 1.5 1.5 1.5 1.0
整理课件
7
1 公园设计规范
整理课件
8
2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不得小于20%。
道路绿地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 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m;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
5.2.15 停车场乔木枝下高度应为:小型汽车不小于2.5m;大中型汽车不小于 3.7m;大型货车不小于4.5m。
5.2.16 种植土层厚度应符合各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生生长条件,一般厚度宜 为:乔木1.2m~1.5m ,灌木0.6m~0.9m,地被及草坪0.2m~0.4m。
整理课件
17
4 上海市绿地设计规范
距灌木中心距离(m)
1.0 1.0 1.0 — — — 1.2 1.5 —
整理课件
12
3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3.0.7 城市绿地范围内原有树木宜保留、利用。如因特殊需要在非正常移栽期移 植,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确保成活,胸径在250mm以上的慢长树种,应原地保 留。 3.0.8 城市绿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术必须原地保留。

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一、苗圃规划与选址1.若选址已确定,应进行场地勘察,确保地理、地质等条件适合苗圃建设。

2.当场地规模较大或选址有多个备选方案时,应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包括环境、生态、经济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二、苗圃基础设施建设1.苗圃设计应满足苗木生产及日常管理的需要,包括苗舍、储藏设施、灌溉系统、道路运输、电力供应等。

2.设计应考虑现代化技术手段,例如自动化控制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

三、苗圃生产设备1.根据苗木的种类和规模,确定适宜的苗圃生产设备,并配备必要的维修设施。

2.设备的配置应满足生产强度、效益、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四、苗圃布局与建筑设计1.合理布局苗圃内的各功能区域,例如苗床区、育苗区、储藏区、办公区等,确保生产流程的顺畅。

2.建筑设计应符合建筑、消防、环境保护等相关标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五、苗圃设备管理与维护1.制定苗圃设备的使用、维护计划,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修工作。

2.配备有专职人员,负责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并定期培训相关人员。

六、苗木生产管理1.针对不同类型的苗木,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种子/种苗的选择、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肥料管理等。

2.设计管理方案,保障苗木生产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七、环境保护与卫生管理1.设计和建设苗圃时,要合理规划环境保护措施,保护周边植被、土壤和水资源。

2.增强苗圃的卫生管理,制定病虫害防治方案,定期清理病死苗木和病虫害源。

八、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1.确保苗圃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备,包括消防、防盗、安全生产等措施。

2.制定应急预案,做好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以上是一般的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还需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和具体工程要求进行设计。

设计和建设苗圃时,应秉持科学性、经济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确保苗木质量和苗圃的长期发展。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 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2772—1999);( 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7908—1999);( 3)林木种子贮藏( GB/T10016—1988);( 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 GB/T14071—1993);(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 GB/T 14072—1993);(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 GB/T 14073—1993);(7)林木引种( GB/T 14175—1993);( 8)林木采种技术( GB/T 16619—1996);( 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GB/T 16620—1996);( 10)母树林营建技术( GB/T 16621—1996);( 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 ( LY/T 1304—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 LY/T 1343 —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 LY/T 1344 —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 LY/T 1345 —1999);( 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 GB/—1988);( 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 GB/—1988)。

(二)苗木( 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6000—1999);( 2)育苗技术规程( GB/T 6001—1985);(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LY J128—1992);(4)容器育苗技术( LY/T 1000 —1991);(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 LY/T 1185 —1996);(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LY/T 1882 —2010);(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 DB45/T —2009 代替DB/450000B6101—1993)(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2009)(9)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DB45/T 625—2009);( 10)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 LY/T 1729-2008 );(11)扁桃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 DB45/T 624—2009);(12)《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 (国家林业局2001 年);(13)《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国家林业局2004 )。

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试行)

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试行)

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试行)前言根据国家林业局林计财建便字[2004]001号文,《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以下简称《编制规定》)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主编。

《编制规定》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多年来咨询、设计单位在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征求了有关主管部门和咨询、设计单位的意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和论证而形成了本《编制规定》。

《编制规定》是规范初步设计文件,保证初步设计质量,加强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管理工作的文件。

本《编制规定》是林业行业编制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依据。

本《编制规定》共4章,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一般规定、编制要求、有关样式。

批准部门:国家林业局主编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主要起草人:刘德晶、闫平、王宏伟、刘明、宋子刚、李云、郭立新、杨开良、刁鸣军、邓立斌、李怡主要审定人:姚昌恬、杨冬、刘跃祥、胡迎端、陈瑞国、高述超、曾德梁、杜滨宁、赵有贤、戴慎交1 总则1.0.1为加强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简称《设计》)文件的管理,规范《设计》文件的编制,确保《设计》的质量和完整性,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精神和有关法规及相关标准,结合林业建设项目的特点,制定本规定。

1.0.2本规定适用于政府投资或政府投资为主的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

对于涉及建筑工程、工业项目建设内容的林业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除应满足本规定适用的要求外,尚应符合有关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其他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可参照国家和本规定的有关要求执行。

l.0.3《设计》应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编制,应明确工程规模、建设目的、投资效益、设计原则和标准,深化设计方案,提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注意事项及有关建议,其深度应能控制工程投资,满足土地征(占)用要求,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主要设备定货、招标及施工准备的要求,满足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三同时”的要求。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1-26 阅读:1183次[关闭]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2772—1999);(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3)林木种子贮藏(GB/T10016—1988);(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14071—1993);(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1993);(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 14073—1993);(7)林木引种(GB/T 14175—1993);(8)林木采种技术(GB/T 16619—1996);(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GB/T 16620—1996);(10)母树林营建技术(GB/T 16621—1996);(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LY/T 1304—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Y/T 1343—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Y/T 1344—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Y/T 1345—1999);(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T8822.2—1988);(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GB/T8822.6—1988)。

(二)苗木(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6000—1999);(2)育苗技术规程(GB/T 6001—1985);(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 J128—1992);(4)容器育苗技术(LY/T 1000—1991);(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LY/T 1185—1996);(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LY/T 1882—2010);(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DB45/T 628.1—2009代替DB/450000B6101—1993)(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628.2—2009)(9)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规则(GB/T 23231—2009);(10)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GB/T 23233—2009);(11)退耕还林工程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GB/T 23235—2009);(1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评价技术规程(LY/T 1818—2009);(13)人工造林质量评价与指标(LY/T 1844—2009);(14)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1606—2003);(15)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26—2005);(16)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数据管理规范(LY/T 1872—2010);(17)森林生态站数字化建设技术规范(LY/T 1873—2010);(18)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T/Y 1687—2007);(19)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 ─2008);(20)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2007)。

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林地标准(试行)

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林地标准(试行)

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林地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为规范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以下简称“林业直服设施”)占用林地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制定本标准。

一、基本原则(一)依法利用原则。

林业直服设施的标准设定,应以满足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性质为基准,严格控制在《森林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范围内,超出范围的工程设施,不纳入林业直服设施管理。

(二)节约集约原则。

以“不占或少占林地”为前提,确需占用的,标准设定应全面落实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合理考虑林业生产经营实际需求,尽可能兼顾多用途需求,推进资源复合利用,科学确定各类林业直服设施的用地规模,避免重复设定。

(三)规划引领原则。

林业直服设施设定的布局、规模、数量等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其他林业相关规划及自然保护地等专项规划。

对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内的林业直服设施建设活动,应严格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有关要求,依法依规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二、林业直服设施占用林地标准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是指林业经营者以合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目的,在其依法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为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活动而修筑的直接用于满足林业生产经营实际需求的必要性工程设施。

林业直服设施具体范围包括: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贮存种子、苗木、木材的设施;集材道、运材道、防火巡护道、森林步道;林业科研、科普教育设施;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的设施;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基础设施;其他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

(一)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

主要包括生产道路、晒场和生产用房,为林木良种基地、采种基地、采穗圃、母树林、种子园、苗圃等种苗生产基地设置的配套设施。

表1 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占用林地规模指标表建设的建筑面积。

下同。

(二)贮存种子、苗木、木材的设施。

【项目建议书(园林苗圃建圃)】苗圃的圃怎么读

【项目建议书(园林苗圃建圃)】苗圃的圃怎么读

【项目建议书(园林苗圃建圃)】苗圃的圃怎么读制修订地方标准项目建议书项目名称(中文)园林苗圃建圃技术规范项目名称(英文)Technicalspecificationsof Green NurseryConstruction 项目提出单位项目性质(强制或推荐)推荐单位负责人联系人电话联系地址邮编制定或修订制定被修订标准号无计划起止时间2016.3-2017.3 目的、意义:一、目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贯切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围绕上海市“十三五”规划:“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城市绿化及苗木行业生产管理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设标准化园林苗圃、标准化操作流程、精品化苗木生产,不断提升苗木生产苗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和长效化水平,让城市绿化用苗更健康、更有序、更安全。

二、意义:本项目以建设标准化园林苗圃为起始点,生产标准化苗木为着重点,最终达到建设生产精品化、标准化苗木基地的目的。

促进城市绿化管理精细化,创新城市绿化用苗管理模式,提高城市容貌管理效能。

推动苗木行业发展发达国家苗木产销早已产品标准化,而国内苗木产销渠道目前仍不够通畅,主要制约因素是苗木生产标准化程度太低。

如能按照商品标准的要求全面贯彻执行苗木标准化育苗技术规程,实现订单化生产和网络化销售。

将不仅为苗木生产的质量管理、质量分级和产品销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还对规范苗木市场、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权益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对苗木品种的品牌创造和培育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标准化苗圃建圃标准作为苗木标准化建设的第一步,因此建立探索标准化园林苗圃建圃技术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动城市绿化容貌管理上层次、提高生产效益。

在城市绿化中若要发挥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尽早实现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势必要求景观苗木的整体形态、苗高、冠形、枝下高、分枝数量等都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可控指标。

贵州大学林学院苗圃规划设计

贵州大学林学院苗圃规划设计

贵州大学贵州大学林学院苗圃课程设计专业:林学班级:学号:姓名:中国﹒贵州﹒贵阳2013年5月1.前言苗圃是具有一定面积且满足培育苗木目的的土地,是进行苗木生产的重要场所。

贵州大学林学院苗圃的苗圃是一个实验性苗圃。

它的任务是试验研究和育苗技术的推广,优质种植材料开发,引种与新品种试验和育苗新技术研究,是苗圃经营和科研的重要工作。

在经营管理上要注意加强育苗的计划性,尽量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提高苗木的产量和质量,缩短苗木培育的期限,注意维护和提高苗圃地土壤的生产力,加强苗木病虫害的防治,实行科学管理。

2.苗圃地基本情况2.1自然情况贵州大学林学院苗圃居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其地属黔中山原地貌,海拔1100米,相对高度5—20米,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春夏多雨,秋冬多晴天,平均气温15.8,7月平均温24.7℃,极端高温度39.5℃,1月平均气温5.0℃,极端最低温-9.5℃,大于等于10的年积温4637.5℃,年降水量1229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太阳辐射总量为3567 MJ.m-2,年生长期为271d。

苗圃内上部土壤为石灰岩发育的粘质薄层黄色石灰土,土层厚30-40cm,较粘重,硝态氮5ppm(低),有效磷4ppm(中),有效钾缺失,有机质含量4%,坡下部有1亩地为培养性水稻土,土层厚80cm,PH值为6.6,硝态,7.5ppm,有效磷4.4ppm,有效钾缺失,有机质含量5.7%。

地下水位:干旱季节在0.9m以下。

水源:苗圃地距农院水塔300m,便于灌溉。

坡向:西坡,坡度14°。

2.2社会情况贵州大学林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位于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南区校园内,地处黔中地区,东经106°42′,北纬26°34′,北面距花溪镇0.5km,南面与花溪新区1km,西面距罗平寨0.5km,西与花溪新区公路相连,北通花溪镇,交通方便,总面积22.7亩,周围劳动力充足。

3.编制依据依据苗圃课程设计实习指导书,参考《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J 128)和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的规定要求。

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了满足林业苗圃(下称苗圃)工程设计需要,提高苗圃工程设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新建和改(扩)建的林业固定苗圃工程设计,集体所有制固定苗圃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苗圃按土地总面积划分类型如下:一、大型苗圃:土地总面积20hm2 上。

二、中型苗圃:土地总面积7-20hm2(含20hm2)。

三、小型苗圃:土地总面积7hm2以下(含7hm2)。

第1.0.4条苗圃生产的苗木质量应达到国标《主要造林树种苗木标准》,育苗工艺应按照国标《育苗技术规程》的要求,苗圃工程设计应根据苗木生产的规模和技术要求,合理安排工程项目。

第1.0.5条苗圃工程应根据主管部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设计。

第1.0.6条苗圃工程的项目构成如下:一、生产设施:圃地工程。

二、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土壤改良、给水、排水、道路、供电、通讯、防护林及仓库棚窖、机具检修、化粪池、气象哨、消防、科研、温室等工程。

三、行政与生活福利设施:包括办公室、职工宿舍、住宅以及公共和卫生福利工程。

第1.0.7条苗圃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圃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第一节圃址选择条件第2.1.1条圃址选择应贯彻“城乡结合、农工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方针和“以圃定居经营、统一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

第2.1.2条圃地选择:一、地形地势应选择地势平坦,自然坡度在3度以下,排水良好的地方,山地丘陵区因条件限制时,可选择在山脚下的缓坡地,坡度在5度以下。

二、坡向北方林区宜选在东南坡;南方林区宜选在东坡、北坡和东北坡;高山地区宜选择半阳坡的东南坡或西南坡。

三、土壤圃地土壤以团粒结构,质地较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轻粒壤土;土层厚度在50cm以上,PH值以5-8为宜,其中针叶树圃地PH值以5-6.5为宜,阔叶树圃地以5-8为宜。

四、水源苗圃应选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水中盐含量不超过0.15%,地下水位适宜的深度:砂土地区1-1.5m以下,砂壤土2.5m以下,粘性壤土4m以下为宜。

苗圃设计规划说明书

苗圃设计规划说明书

苗圃设计规划说明书学院林学院专业名称林学班级林学11-3指导老师彭祚登学号*********姓名王杰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二〇一四年十月五日目录目录前言 (1)一、总论 (2)1苗圃概况 (2)1.1拟建苗圃的名称 (2)1.2主管部门 (2)1.3建设单位 (2)1.4建设单位法人 (2)1.5拟建苗圃范围、规模与土地权属 (2)1.6总投资与资金来源 (2)1.7建设期限 (3)2设计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 (3)2.1设计依据 (3)2.2指导思想 (3)2.3设计原则 (3)3拟建苗圃可行性与潜在风险分析 (3)3.1自然条件的分析 (3)3.2经营条件的分析 (5)3.3苗木产品市场潜力与风险评估 (5)二、苗圃区划 (7)1苗圃地的实际测量 (7)2规划平面图的绘制 (7)2.1生产区 (8)2.2非生产区 (9)三、说明书专论部分 (11)1苗圃分区面积的计算及说明 (11)1.1明确育苗的树种和任务 (11)1.2根据任务所给参数计算各苗木类型所需育苗地面积 (11)1.3生产区面积计算 (12)1.4非生产区面积计算 (13)2关于区划的说明 (13)2.1生产区 (13)2.2非生产区 (14)3建圃开支费用的计算 (15)3.1道路排灌系统 (15)3.2房屋建设 (15)3.3设备添置 (16)3.4人力费用 (16)3.5绿化防护带建设 (16)4每年育苗技术设计 (17)4.1育苗工艺流程图 (17)4.2生产作业历 (17)4.3生产技术工艺说明 (18)5苗圃机构的设置与人员编制 (20)5.1组织机构 (20)5.2苗圃管理 (20)6苗木成本的估算(以侧柏为例) (21)6.1直接成本 (21)6.2间接成本 (22)6.3总成本计算 (23)前言苗圃是繁育和培育苗木的基地,是供应城市绿化用苗和造林设计的后勤部,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苗圃是园林绿化的基础,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常常不被重视。

造林作业设计技术规程

造林作业设计技术规程

造林作业设计技术第一部分、概要规划:是指国家或地区的长远发展计划,是对此后一个较长时期的指导性纲要。

它是通过对现状和及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以及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后,从宏观上提出相应目的(建设内容)和实现目的的保障措施。

规划又分为发展规划和具体规划。

规划的基本意义由“规”(法则、章程、标准谋划,即战略层面)和“划”(合算、刻画即战术层面)两部分组成,“规”是起,“划”是落,从时间尺度来说侧重于长远,从内容角度来说侧重战略层面,重指导性和原则性。

设计:是把一个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各类图件)再辅以文字和数据说明而表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在类型上可以分为总体设计、项目设计和工序设计。

在林业上的作业设计科分为造林作业设计、封山育林设计、采伐设计等等。

国有林场造林、重点工程造林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其他形式的造林,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造林作业设计。

造林作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规范造林作业方法、提高造林成效、保证造林质量,同时,也是为了造林检查验收和营造林档案建立提供重要依据。

造林作业设计重要有以下五种:一是防护林造林作业设计,二是用材林造林作业设计,三是经济林造林作业设计,四是薪碳林造林作业设计,五是特种用途林造林作业设计。

开展造林作业设计的重要依据(一)、与造林设计有关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等(二)、2023年国家林业局颁布的《造林作业设计规程》、2023年国家林业局颁布的《造林技术规程》及本省颁布的相关规程规范,在开展作业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些规程规范(三)各类林业重点建设工程造林规划和上级下达的造林年度计划等。

第二部分、造林作业设计外业调查外业调查的重要对象为宜林荒地(包含退耕还林地、宜林沙荒、乔木生长范围以内的荒地)、乔木生长范围以内的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部分没有哺育前程的疏林地和四旁空隙地。

一、调查方法:先踏查整个造林作业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两个调查点,目测记载。

二、调查记录内容:1、作业区编号:“邮政编码”+“村屯名的汉语拼音缩写(大写字母,双声母选第1个字母)”+“-”+“年份”+“-”+“阿拉伯数字序号(3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业苗圃工程设计
规范
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满足林业苗圃(下称苗圃)工程设计需要,提高苗圃工程设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新建和改(扩)建的林业固定苗圃工程设计,集体所有制固定苗圃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苗圃按土地总面积划分类型如下:
一、大型苗圃:土地总面积20hm2 上。

二、中型苗圃:土地总面积7-20hm2(含20hm2)。

三、小型苗圃:土地总面积7hm2以下(含7hm2)。

第1.0.4条苗圃生产的苗木质量应达到国标《主要造林树种苗木标准》,育苗工艺应按照国标《育苗技术规程》的要求,苗圃工程设计应根据苗木生产的规模和技术要求,合理安排工程项目。

第1.0.5条苗圃工程应根据主管部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设计。

第1.0.6条苗圃工程的项目构成如下:
一、生产设施:圃地工程。

二、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土壤改良、给水、排水、道路、供电、通讯、防护林及仓库棚窖、机具检修、化粪池、气象哨、消防、科研、温室等工程。

三、行政与生活福利设施:包括办公室、职工宿舍、住宅以及公共和卫生福利工程。

第1.0.7条苗圃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圃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
第一节圃址选择条件
第2.1.1条圃址选择应贯彻“城乡结合、农工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方针和“以圃定居经营、统一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

第2.1.2条圃地选择:
一、地形地势应选择地势平坦,自然坡度在3度以下,排水良好的地方,山地丘陵区因条件限制时,可选择在山脚下的缓坡地,坡度在5度以下。

二、坡向北方林区宜选在东南坡;南方林区宜选在东坡、北坡和东北坡;高山地区宜选择半阳坡的东南坡或西南坡。

三、土壤圃地土壤以团粒结构,质地较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轻粒壤土;土层厚度在50cm以上,PH值以5-8为宜,其中针叶树圃地PH值以5-6.5为宜,阔叶树圃地以5-8为宜。

四、水源苗圃应选在水源充分的地方,水中盐含量不超过
0.15%,地下水位适宜的深度:砂土地区1-1.5m以下,砂壤土
2.5m以下,粘性壤土4m以下为宜。

五、病虫害地下害虫数量超过标准规定的允许量或有较严重的立枯病、根腐病等病菌感染的地方不宜选作育苗圃地。

第2.1.3条在圃址选择时,除满足苗木生产的条件下,应靠近主要交通衔接点,为了方便生产与生活,有利于解决劳力、畜力和电力来源,在可能条件下宜靠近乡镇。

第二节苗圃勘测
第2.2.1条苗圃工程在设计前应对苗圃范围的历史、现状、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和居民点、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勘察与调查论证工作,提出苗圃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

第2.2.2条圃地土壤调查:圃地采用土壤剖面调查,一般可按1-5hm2设置一个剖面,但不得少于三个,剖面规格:长1.5-
2m,宽0.8m,深至母质层(最浅1.5m)。

每个剖面都要记载下列因子:
一、剖面位置及编号(用草图示位)。

二、海拔高、坡度、地下水位。

三、按层次记载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湿度、结持力、石砾含量、植物根系分布及整个剖面形态特征等,并确定其土壤的土类、亚类、土种名称。

圃地土壤应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区划,并根据需要提出土壤改良工程项目。

第2.2.3条圃地病虫害调查:采用挖土坑分层调查。

样坑面积1.0×1.0m,坑深挖至母岩。

样坑数量:5hm2以下挖5个土坑;6-20km2挖6-10个土坑;21-30hm2挖11-15个土坑;31-50hm2挖16-20个土坑;50hm2以上挖21-30个土坑。

土坑调查病虫害的种类、数量、危害植物程度、发病史和防治方法。

经过调查提出病虫害防治工程项目。

[-page-]
第2.2.4条调查气象资料:
一、年、月、日平均气温、绝对最高最低日气温、土表层最高最低温度、日照时数及日照率、日平均气温稳定经过10℃的初终期及初终期间的累积温度、日平均气温稳定经过0℃的初终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