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创作说明-王秋丽
《老王》微课制作脚本
《老王》微课制作脚本《《老王》微课制作脚本》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微课名称:走近老王的心灵知识点来源: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适用教材:部编版前需知识:学生通过预习基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老王和杨绛一家之间的事情。
但七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
要让学习通过阅读来概括本文的中心或人物的形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微课的知识,使他们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然后利用微课来进行学习。
微课类型:解决问题类型设计思路:首先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课堂上,观看微课视频。
第一步研讨老王之“苦“,找出有关信息,从职业、生活、身体、居住四个方面来概括出老王的”苦“;接着研讨老王的”善“,从作者与老王之间发生的事情来概括出老王的善良体现在哪里;第三步,总结概括出老王的性格特点。
通过微课视频的观看与课堂的指导,让学生走进老王的心灵,去感受这位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心理与生活。
达到教学的目的。
制作手段:先制作PPT,然后利用微课软件插入PPT讲解。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性,一定要学会预习。
2、学会如何在课文中进行圈点勾画,作标记,把有用的信息找出来。
3、学会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聚焦解决的问题:1、老王的苦表现在哪里,学生要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并把它概括出来。
这是一个重点。
2、在寻找老王的”善“时,必须从课文的5--22段中找出老王与作者一家的事件,这是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环节名称画面内容描述或解说词画面或镜头编号时间导入展示一张照片,照片左上边是老王拿着鸡蛋,右边是老王拉着车。
左下边写着:走近老王的心灵第一张PPT30秒研讨老王的”苦“从四个方面来展示老王的苦,分别为职业、生活、身体、居住。
概括出凄凉艰难的老王的身体之苦、生活之苦、精神之苦三个方面。
第二到第四张PPT2分钟研讨老王之”善“出示问题,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说明老王品质如何?然后再出示表格概括事件与老王的性格特点。
《美丽的绒球花朵》微课创作说明
《美丽的绒球花朵》微课创作说明《美丽的绒球花朵》微课创作说明一、设计主题:《美丽的绒球花朵》这个微课是选自我校自选教材中的《精细绘画手工》中高难度的精细动作训练板块的内容。
本微课主要是在绒球拼贴花朵这一主题中,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实践操作对学生或进行花朵形状技巧拼贴技能的训练以及承山协调与舞步手指精细动作的训练。
二、教学背景:本次活动训练的对象主要是手眼与手部精细动作不协调的低年段智力落后儿童、自闭症儿童,或中高年段中重度智障学生中的手部精细动作不灵活、手眼协调性差的儿童、脑瘫儿童的训练。
绘画手工是多数教学孩子爱玩的教学实践活动,又基于精细手工的训练内容对于肢体承山不协调儿童的康复训练具有较好的实践可操作与促进效果等环境因素,因而本微课的创作具有积极的意义与实操性。
三、训练目标:1、学生的对简单花朵形状的认识记忆,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通过训练活动中对精细动作的控制等的肢体感知和协调能力,提升手眼协调与手部精细动作的能力,改善学生的手眼组织协调、小腿动作的控制能力,帮助四肢协调发展,锻炼学生的脑干对肢体动作的控制调节机能等。
四、教学方法:根据训练内容、目标,结合训练场所和被训学生的实际,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动作解说的文字说明以及配音讲解的方法。
主要有:1、图案示例视觉提示法:把抽象的训练内容用图案示例的视觉提醒下具象化,让学生越来越易于理解实践操作。
2、直观教学法:根据智障生接受能力较差未成年的特点,把训练的过程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展开呈现,并配音予以动作解说,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辅助下当更快地完成训练过程,达到训练目标。
3、知识点细化法:通过将训练重点内容细化练习成几个小投资过程的训练引导,拉近了受训者与训练内容操作感知的距离,以更快地达到训练的目的,使本课的拼贴出花朵同时进行手眼协调与手部精细动作训练这一目标更有引导体会的空间。
五、教学小结:这个微课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动作的配音讲解,带领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肢体感知觉等的体会、感悟,较快地完成教学目的。
浅谈微课制作步骤与方法
作者:卢凯,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学校(264205)。
10.3969/j.issn.1671-489X.2017.13.053浅谈微课制作步骤与方法◆卢凯摘 要 微课教学是教师吸收翻转课堂教学思维,进行创新变革的一项教学成果。
在分析微课制作原则和步骤的基础上,从PPT、手写板和微课视频录制等多个角度,对微课制作的几种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PPT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3-0053-021 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保证学生学习需求、查漏补缺,实现有效教学环节的补充和完善。
因此,教师在微课制作以实现微课课件的开放性及应用的延伸性,促进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
要关注微课教学对象 教师制作微课的目的是服务课堂教学,因此在制作微课课件的时候,一定要牢记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分清微课课件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主次关系,切忌微课制作内容的哗众取宠。
微课制作内容必须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教学环节,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征,确保微课教学能够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要重视微课的针对性 微课课件制作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元素,而且确保教学内容短小精练。
这就要求每一个微课课件内容要具体针对某一课堂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来开展设计,切忌微课课件内容抽象空洞、泛泛而谈,必须有针对性和合适的教育技术,保证在较短时间将课堂教学内容转换为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从而能够有效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传播专业技能。
要熟练微课制作流程 微课课件制作是一项复杂而琐碎的工作,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教学软件、录制软件和分享互动软件,切忌微课操作流程不熟练,造成设计的视频内容与微课教学方案发生脱离;切忌微课课件内容模糊不清,微课课件的教学语言与微课课件内容发生脱离。
并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各种软件的准备工作,对于每一个微课课件素材、制作元素都能熟稔于心,精心制作微课课件,真正做到画面流畅、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清楚,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之美教学设计王淑丽 (1)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初中思品《感受大自然之美》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2、学科:思品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资料,包括图片、歌曲、诗歌、文章等。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中,欣赏美丽的大自然,知道自然美的表现,找寻鉴赏大自然美的方法。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旅游天地,学生畅谈自己的旅游经历,把自己生活中美的感受分享给其他同学,让同学们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育方面:通过学习,发展学生欣赏、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
发展方面: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感受、鉴赏大自然的美。
三、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本课时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二课的第一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感受美丽的大自然,增进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以美学理论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让学生了解鉴赏自然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美的能力。
本框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美丽的大自然”,分别从“神秘的宇宙”、“奇妙的生物世界”、“秀丽的自然风光”描述了大自然之美;第二部分分别从观赏的距离、角度、时间、想象力来鉴赏自然之美,让学生掌握鉴赏自然之美的方法。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受大自然之美,了解鉴赏自然美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自然、关爱自然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教学重点、难点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人们审美能力的差异,对自然美的鉴赏水平千差万别,这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要提高人们鉴赏自然美的能力。
鉴赏自然美设计美学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再者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要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4、教学准备1)学生以“美在大自然”为主题,利用网络搜集有关资料,包括图片、歌曲、诗歌、文章等。
2)教师课前学习更多的美学知识,以便课堂上进行补充。
微课设计五部曲 (1)11
要吸引用户来点击并且反复观看。要满足这一条,我们经常采用的方式 之一是幽默;方式之二是情景吸引;方式之三是问题吸引。幽默,会让 学习更轻松,会让说教更舒服;情景,会唤起人的共鸣;问题,能抓住 人的注意力。更多情况是这三种方式结合使用。
(3)容易学(要易懂)
教师要懂得教学设计,理念先进的且有创意的微课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 上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遵循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
首先创设学习情境,承接先前知识,唤 醒先前经验;接着解决重难点;最后引出后续 知识点。将先前知识和后续知识串联,架设 起联结学习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巧 妙设计系列问题进行层层引导,触发学习者 的深度思考。
1.选题:小而精 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必须足够细,10分钟内能 够讲解透彻; 一节微课只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典型问题,如果该 知识点牵扯到另一个知识点,详细讲解时需另设一节“微 课”。必要时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加工,而不宜 照搬书本。 选题内容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 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 记住微课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学生:为学生的学而设计。
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使人赏心 悦目获得美的享受,优质的微课课件是内容 与优美形式的完美统一。
2、动静结合
动态画面能使课件精彩动人,静态画面 能给人更多的思索空间,因此在设计微课课 件时要注意让动态画面和静态画面有机结合 起来,这样才能增强微课堂的教学效果。
3、合理安排信息量
在制作微课课件时,充分利用认知学习 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的需求,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度的信 息量,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视 野,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 息。在制作微课课件时,合理安排信息量可 以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 性、生动性和创造性。
初中教育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 微课制作说明文档
微课制作说明文档讲解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制作说明程序说明:2、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3、掌握“对写法”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有一类诗作抒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品读这类诗作,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对写法1、|“对写法”在中国古典诗歌游子怀乡思人类的诗歌中有一种很特殊的表现手法,即诗从对面飞来。
这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
本来诗人明明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作者却撇开自己,不直接描述,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也叫“对写法”或“对面”悬想。
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2、对写法包括两种:移情与物,移情于人移情与物: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以前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
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题目中的“送别”,不是送别朋友,应为告别故乡。
诗人不直说自己如何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对自己如影随形,不舍恋恋。
明写故乡山水对自己万里相送,一往情深,实抒自己对故园蜀地魂牵梦绕,无限眷恋,情意抒发别致而富有趣味。
如此从对面故乡山水落笔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无边。
浅谈现代教学手段之微课
浅谈现代教学手段之微课作者:王秀清孙丽孟天楚来源:《科教导刊》2016年第19期摘要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共享,名师名家可以就某个知识点、某个观念、某个问题做成微课挂在网上,供需要的学员学习,将是一个发展趋势。
本文从几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微课教学法,从微课的定义、特征到微课模式,再从微课的开发制作到如何开展微课教学都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帮助。
关键词微课特征微课模式微课制作微课使用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67Abstract Excellent teaching resources can be shared, famous teachers can be on a knowledge point, a concept, a problem made of micro class hanging on the Internet, for the needs of students to learn, will be a development trend. The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the system introduced the micro teaching method, from micro class definition, features and micro teaching mode, from the micro course of development to production how to carry out micro teaching are discussed, we hope to be able to the vast number of educators to help.Key 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class; mode of micro class; production of micro class;use of micro class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出现了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微信、二维码、APP等),对此不但宣传媒体受到了冲击,教育系统的广大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b二微课程设计制作范例
b二微课程设计制作范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的内容,包括细胞膜的组成、功能和调控机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代谢的基本过程。
1.掌握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
2.了解细胞器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3.理解细胞代谢的途径和调控机制。
4.能够运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解释生物学现象。
5.能够描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6.能够分析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的内容。
具体包括: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
2.细胞器的分类、结构和功能,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3.细胞代谢的途径和调控机制,包括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
4.第1-3节: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5.第4-6节:细胞器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6.第7-9节:细胞代谢的途径和调控机制。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代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代谢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细胞代谢的调控机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疾病治疗、生物技术等。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代谢的现象。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细胞生物学》第二章。
2.参考书:《细胞生物学教程》。
3.多媒体资料: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代谢的相关视频、图片等。
4.实验设备:显微镜、细胞培养设备、生物分子检测设备等。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思考能力。
2.作业:布置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代谢相关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微课程教学法与微课制作57(新2)
微课程记录:
• 教师个体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 教师帮助学生认知的教学策略与情感活动
制作微课程与编制教材有何区别?
微课程
现在教材的 说明
微课程与纸质教材比较
纸质教材
严谨的知识体系说明 客观介绍学科知识,缺乏故事感。
微课程
丰富知识背景,生动的比喻和讲述 增加故事和趣味性,学生喜欢听故事。
教师不出镜,但实施画外音 教师配音要求:同步、标准、幽默、无误、个性化 教师不出镜媒体呈现技术确定
承载媒体软件录屏 手写板 动画录屏
互动式学习包
教师间歇出镜策略(朗读散文)
说明:教师间歇出镜,即时而出镜、时而 不出境
基本要求与媒体呈现:同前;
1. 教师进入画面技巧; 特殊要求 2. 教师离开画面技巧; 3. 注意利用场记。
重点
(3).易错点
(4).操作重复点
54
选题要精炼,教学内容要明晰, 可聚焦于课前导入、课后拓展、关 键概念、难点、 某一技能、某一方法、某一问题等 不是所有的知识点技能点都作微课 内容相对完整 核心教学内容
选题分类
.需要活动图像呈现的教学环节
擅长表现运动变化的事物、现象和
大学要念4年, 要学的内容有4TB, 划重点的有4GB, 能看懂的有4MB, 能记住的有4KB, 毕业后用得上的只有4bi
也可能是……
留得住她们的身,留不住她们的心!
可能是……
还可以是……这样!
2、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 课堂
是又翻译为”反转课堂“或“颠倒教室”,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的“翻转课 堂(反转课堂)”,很快就吸引了多方的关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颠 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让处于课程教学改革胶着状态的人们看到 了课堂改革的新希望。
微课的创作说明-王秋丽
微课的创作说明-王秋丽作品创作说明(一)微课作品名称和介绍《克和千克》由实际生活情景导入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生活中常见物品认识克和千克,并且通过设置“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等环节,让学生了解1克和1千克有多重,知道如何换算,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需求分析①适用对象分析:小学二年级学生②学习内容分析:本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学内容。
是小学数学量和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③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微视频的学习,能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图片中这些人都买了些什么,他们分别重多少呢?(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的情境,特别呈现重量110克、500克、lkg)。
二、探究新知1.认识克(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用g来表示。
教师板书:一克有多重呢?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都大约1克,比如这个曲别针,还有这片口香糖。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你还可以掂一掂这枚2分钱硬币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
教师: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比较重的物品。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图片。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创造独特导入 开启成功课堂
创造独特导入开启成功课堂发表时间:2014-04-17T13:26:36.0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2期供稿作者:王秋玲[导读]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王秋玲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七中学256505一出好戏是从好的序幕开始的,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是由简捷的导语开始的,一部激扬能引发共鸣的乐章是由优美序曲开始的。
一节成功的好课也是从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开始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的开讲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像一块磁铁一样,一下子把学生的心吸引过来,必然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曾做过以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在讲《财产属于谁、留给谁》这框题时,我选用模拟法庭的方式导入新课。
我说,同学们,今天你们都是法官,现有一案,请各位法官来审理。
曾某有一子甲(20岁)并有房产6间,1995年曾某的妻子去世,1996年曾某另娶一妻丙,生有一女乙。
2002年曾某去世,留有遗嘱将房产给甲,现甲和丙因房产发生纠纷,诉至法院。
甲认为自己是唯一合法继承人,丙认为房产有自己一份产权。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审理的结果,结果当然不一。
教师引导,你们审理得公正否,要用法律来衡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继承法的有关知识《财产属于谁、留给谁》。
二、歌曲导入,陶冶情操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把情感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只有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社会情感和思想品德情感,才能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德育功能,完成育人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创作说明
(一)微课作品名称和介绍
《克和千克》由实际生活情景导入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生活中常见物品认识克和千克,并且通过设置“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等环节,让学生了解1克和1千克有多重,知道如何换算,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需求分析
①适用对象分析:小学二年级学生
②学习内容分析:本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学内容。
是小学数学量和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③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微视频的学习,能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图片中这些人都买了些什么,他们分别重多少呢?(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的情境,特别呈现重量110克、500克、lkg)。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用g来表示。
教师板书:一克有多重呢?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都大约1克,比如这个曲别针,还有这片口香糖。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你还可以掂一掂这枚2分钱硬币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
教师: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比较重的物品。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图片。
)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一千克有多重呢?这里有两袋盐(教师出示图片)一袋是500克,两袋就是1000克。
也可以说1000克等于1千
克,写作:1千克=1000克。
教师:要想知道物品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称来称一称,下面这些称你认识哪几种呢?
三、知识运用
1.计量下面的物品用哪个单位合适?圈一圈。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2.判断对错
(1)一个鸡蛋约重50克。
3.一抓准
(2)小明今年7岁,约重2000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四、知识总结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教师:亲爱的同学,你学会了吗?如果你有疑问还可以扫左下方的二维码加我微信联系我,谢谢你的观看,我们下节再见!
(4)学习指导
微课的教学内容为《克和千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
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微课视频共5分14秒,前9秒为片头。
由生活体验进入知识的学习,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
(5)配套学习资料
配套学习资料包括课件,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