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顾:上海致36人死亡踩踏事件
【案例】12·31上海踩踏事故中我们该吸取的血泪教训!
对于这起事件,我们的敌人、恐怖分子也会关注。类似昆明火车站3· 8恐怖袭击、 乌鲁木齐5· 22恐怖袭击都造成了大量伤亡,那么在这种节假日巨大人流的情况下, 他们会考虑如何利用制造恐怖事件或恐怖袭击呢?这恐怕是我们各级政府和相关职 能部门应该认真、严肃考虑的严峻问题。
个人应吸取的教训: 这一惨剧,吸取教训的不仅仅是政府部门, 个人更应吸取。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是 最可贵的,不能儿戏。个人应吸取如下教训: 一、少凑热闹。 大多数人都喜欢凑热闹,这是人的天性之一。 但是,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为了看热闹而 不顾个人风险,那就成玩火了。作为个人, 一旦发现公众场所人群过于拥挤,一定不要 再为了看热闹而不断拥挤,要尽最大努力主 动回避或摆脱人群,这既给自己降低风险, 也是给他人降低风险。相比个人安危,热闹、 稀罕不看也罢。热闹不看,也不会掉一根毛。
二、避开险地。 在人流聚集的地方,斜坡、高台、河边等这些地方都很危险,当这些地方人流 量过大时,一定要快速回避,不能再去参与拥挤。这些地方最容易发生踩踏或 跌落,一旦出现事故就是大事故。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要谨记在心。
三、遇事不慌。
一方面,我们应该掌握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自救常识,譬如在人流大时我们应该 保持什么样的状态可以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等。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在 遇到突发事件时,要保持镇静,不要慌乱。人一旦慌乱,做出的选择往往是最 错误的,特别是一旦人群出现慌乱,那整个人群的几乎所有选择都是错误的。 慌乱是正确的最大敌人之一,要坚决规避。
踩踏事故案例
踩踏事故案例踩踏事故是一种常见的群体性安全事件,通常发生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演唱会、体育赛事、节日庆典等。
这类事故往往由于人群拥挤、秩序混乱、安全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引发,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踩踏事故的案例,以期引起人们对群体安全的重视和警惕。
案例一,上海外滩踩踏事故。
2014年12月31日夜,上海外滩迎来了大批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跨年烟火秀。
由于人流拥挤、道路狭窄,加之当时天气寒冷,导致人群挤压加剧。
在等待烟火秀开始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人群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这场悲剧震惊了全国,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群体安全的关注和反思。
案例二,印度邦纳拉踩踏事故。
2013年10月13日,印度邦纳拉市的一座庙宇举行了传统的宗教节日庆典,吸引了大量信徒前来朝拜。
在室内人群拥挤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了踩踏事故,造成了至少115人死亡、更多人受伤的惨剧。
据报道,这场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室内通道狭窄、安全出口不畅、人群控制不当等原因所致。
案例三,美国辛辛那提音乐节踩踏事故。
2019年6月,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音乐节上,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导致了至少8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当时人群拥挤在音乐节现场,突然发生了恐慌性的踩踏,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调查显示,安保措施不力、人员管理混乱等因素是导致这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因为人群密集、秩序混乱、安全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的踩踏事故,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需要加强对群体安全的重视,加强对人员流动的管理和控制,完善场所的安全设施和疏散通道,提高人们对于紧急情况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踩踏事故的发生,确保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反思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反思--踩踏事件中的自我防护事件背景: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正值跨年夜活动,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使有人摔倒,发生踩踏事故,受伤者多为女性,学生居多。
截至2015年1月6日上午11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已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已有29人经诊治后出院,20人继续在院治疗,重伤员减少到4人,其中1人生命体征尚不平稳,仍在全力抢救治疗中。
什么是踩踏事件?当人群拥挤时,后面的人不知道前面的情况,如潮水一样往前推,只要有一个人倒下,旁边的人就会接连被推倒,形成踩踏和挤压,从而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预防踩踏的关键尽量不去拥挤的地点或避开拥挤的人群。
容易发生踩踏事件的地点特点:空间有限,人群过度拥挤。
常见发生踩踏事件的地点:1.球场举例:1996年10月16日晚8时,危地马拉城马特奥之花体育场举行的一场世界杯足球赛预选赛。
开赛前,由于超量发售1万张球票引起场内混乱。
观众相互拥挤、踩踏,造成80多人死亡,300余人受伤。
2.商场:举例:2007年11月10日上午,重庆沙坪坝区家乐福商场内,发生一起因争抢特价食用油造成的踩踏伤亡事故。
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
3.狭窄过道或窄桥举例:2004年2月5日,北京密云元宵灯展发生踩踏事故,37人死亡。
4.室内通道或楼梯举例:2009年12月7日,湖南省湘乡市育才学校晚自习下课,学生们在下楼梯的过程中,因一人跌倒,导致拥挤,引发踩踏事件,造成8人死亡、26人受伤。
5.酒吧、影院等举例:2013年1月27日凌晨2点30分左右,巴西南部城市圣玛利亚的一家夜总会发生火灾,造成至少252人遇难。
火灾发生当时有超过500人在酒吧内。
大部分死者是大学学生,多由于现场踩踏和窒息而死。
6.集会举例:2014年6月29日,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附近一处海滩举行的一场音乐会上发生踩踏事件,造成至少24人死亡。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
宣传力度不足 往年的跨年灯光秀,一直都是备受游客追捧的特大活动。2013年外滩的4D灯光 秀,就吸引了数十万人参与。 2014年的跨年灯光秀,一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在陈毅广场观景台对面的10 秒倒计时灯光,另一个是在“外滩源”的5D大型灯光表演。两者间距离为0.5公 里。但是,出于缓解以往3年交通的压力,其主要的表演活动设在了“外滩源”。 对于这一活动场地的改变,上海各大媒体事发前几天都有报道。然而,传播的不 足,让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这一变化。并且,外滩源和外滩一字之差,很多学生 和游客并不知道区别是什么。于是,当日晚大多数的游客一样还是来到了外滩的 陈毅广场。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没有举办大型跨年活动,但在几百米外的外滩源确 实有一处封闭的收取门票式的灯光秀,然而不少民众对于外滩与外滩源不是同一 地点并不知情,前去外滩的民众不断增多,一些管制措施却没有及时调整。 现场缺乏有效控制 警方也承认,由于当天人流密集,23时30分发现客流异常增多时,民警未能及时 进入核心区域。由于是采取强行进入的方式,所用时间比正常时间要多。 上海外滩的观景平台地形狭长,陈毅广场的台阶结构也不利于人群流动。而环境 预防的不足,导致外滩地区人员稠密到无法立足,找不到一个可以疏散的区域, 警力的配置受限于庞大客流,加大了人流疏散的难度。
事故处置
• 事故发生后,现场民警立即采取临时急救等措施,开辟应急通道,组
• • 置,到医院慰问伤员。 • 2015年1月1日凌晨,事发地点的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 事故发生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华山医院、中山
织警车、救护车将受伤民众送至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长 征医院以及黄浦区中心医院接受救治。韩正、杨雄等立即赶赴现场指 挥处
中文名称 12· 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 事故地点 上海外滩陈毅广场
上海踩踏事件:密度超过临界值人群就处在风险之中
上海踩踏事件:密度超过临界值人群就处在风险之中大概谁都没有料到,安详平和的跨年之夜,上海传来这样的噩耗: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左右,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踩踏事件,36人死亡,47人受伤(截至发稿时)。
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安详平和地跨入了新的一年。
2015年的新年钟声也许也是警钟:踩踏,听起来很远,有时却那么近。
密度超过临界值,人群就处在风险之中“人群密度一旦超过了临界值,人群就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佟瑞鹏说。
据南开大学城市公共安全中心刘茂教授等在《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风险分析及预防控制》中引用国外学者的论述,对于静止的人群,安全的临界密度为4.7人/m2,对于运动的人群,安全的临界密度为4人/m2。
佟瑞鹏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人群密度超过5人/m2时,可将其视为连续介质,人群中产生的扰动,如突然停电、谣言传播、自宽敞空间进入较狭窄的出入口、不同方向人群汇聚等,会带来拥挤、阻塞、混乱、碰撞等现象,这些扰动将以波的形式在人群中传播。
“如果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演变成激波,就很容易导致拥挤踩踏事故。
”佟瑞鹏说。
据媒体报道,平常上海的周末外滩人流量大概有6万左右,节假日大概有9万,而在刚刚过去的跨年夜可能高达15万左右。
很多人以为陈毅广场有5D灯光秀,源源不断地涌了过去。
直到23点30分左右,警方在陈毅广场附近发现了人流异常活动。
拥挤的人群带来不可承受之力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王起全等统计,2000—2006年国内外的大型活动中曾发生85起拥挤踩踏事故,造成4026人死亡,7513人受伤, 平均每起拥挤踩踏事故死亡人数为48人,平均受伤人数为89人,平均每起拥挤踩踏事故死亡人数均已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特别重大伤亡事故级别。
拥挤踩踏事件何以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人群可以产生个体不可承受或不能控制的力。
”佟瑞鹏解释,人群高度聚集时,如果产生拥挤或踩踏的力大于4500N并持续3分钟就会造成人员死伤,超过3分钟后,由于多米诺效应,死伤人数将会呈指数增长。
上海外滩惨烈踩踏事故 图文还原现场时间线(组图)
上海外滩惨烈踩踏事故图文还原现场时间线(组图)2014-12-31 23:32@警民直通车-上海(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跨新年#【外滩实时消息】外滩迎新场面壮观虽然人多,但秩序还算有序,希望在现场的童鞋们配合民警和武警蜀黍的指挥,平安跨新年外滩已近饱和,蜀黍建议择地前往跨年。
当时上海外滩实时监控画面上海外滩画面2014-12-31 23:13@上海发布【今日上海地铁客流首破千万!再创历史新高!】#最新#跨年夜,童鞋你坐了几次地铁?@上海地铁shmetro 说,截至22点40分,全路网客流已超过1003万人次!本年度第7次刷新纪录!02:26:08@头条新闻【上海外滩人太多了!多名游客摔倒…】今晚的上海外滩迎新年场面壮观,人山人海。
网友@小铁炼钢ing 微博称发生“踩踏”,多名游客躺在地上,正接受急救。
@警民直通车-上海回应,看到有游客摔倒后,执勤民警立即赶到围成环岛,引导客流绕行。
警方提示:请大家听从警察指挥,有序退场,切勿推搡。
02:31:48@头条新闻【上海外滩迎新年活动发生踩踏据悉部分人重伤】今天凌晨1点左右,@中国网络资讯台记者经与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联系,基本确定,今晚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故,多人受伤,其中部分重伤。
对于是否有人员死亡的问题,该中心工作人员拒绝回应,只告知抢救工作正在进行中。
02:38:30新民晚报新民网【突发:外滩发生踩踏事件警方确认“发生游客摔倒”】今天凌晨,外滩发生踩踏,记者获悉,有数十人受伤被分别送往多家医院。
警民直通车官博确认“发生游客摔倒”。
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从第一人民医院急症室了解到,该院至少收治了20余人。
新民晚报新民网02:59:01头条新闻【独家连线外滩踩踏现场救人网友:最底下压了一层人】新浪网联系到在外滩现场救人的网友,他讲了事发细节:人群从二楼大范围后退,往下压住人。
有个小伙子等不及,就踩在人堆上往外“抽”人,我也救出好几个。
有一层人压在最底下,都看不到头,只能看到衣服,有人脸都铁青没血色。
上海踩踏事件
城市公共管理之殇——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舆情专报一、舆情综述2015年元旦凌晨4时,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称:“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上海市连夜成立工作组。
韩正、杨雄要求全力做好伤员抢救和善后处置等工作。
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截至今天上午11时,上海踩踏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新增两名伤者系昨天下午入院就诊确认。
18人已诊治后离院,31人继续在院治疗。
其中,重伤13人,轻伤18人。
1月1日8时42分,央视新闻报道,习近平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作出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李克强就事件处置作出批示,要求千方百计减少人员伤亡。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作为一起突发性公共事件,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刚刚发生就引来各类网民和媒体高度关注,而随着上海市市委和中央领导对此事件做出指示等因素的叠加,此事件相关舆情正在呈现急剧放大态势。
新华社三问“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风险预防策略是否充分?安全管理手段是否到位?应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时?本该充满着节日喜庆气氛的新年元旦,因为“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蒙上一丝灰色。
一些刚刚起床的网友在微博表达获悉这一事件时的痛心和惊讶,一些网友自发为遇难者和受伤者祈福。
更多网友在追问事故真相。
《新京报》将事件追问增加到10条:事发时外滩人流量多大?灯光秀转场是否及时通知?交通为何没有管制限流?踩踏是否由“撒钱”引发?外滩警力配置是否得当?应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时?为什么遇难者多是女性?伤亡人员如何救治赔偿?此次踩踏事故如何追责?特大城市缘何出现踩踏?针对踩踏事件,舆论普遍认为“管理部门难辞其咎”!《经济观察报》的报道复盘外滩踩踏事件9个致命的细节:1、劝不动的外滩成群“跨年一族”;2、只能承担免费灯光秀的大学生;3、对广场人流毫无概念的家长;4、没有安排单向通行的狭长楼梯;5、不懂得避让晕倒者的推挤人群;6、新旧举办地名称雷同易引混淆;7、跨年灯光秀广告宣传吸引力高;8、汹涌人潮让规划设计者猝不及防;9、人群过于密集时未及时疏散现场。
外滩踩踏事故调查报告
外滩踩踏事故调查报告近来,外滩踩踏事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了全面了解事故发生原因,政府部门已经组织了多次调查,那么,究竟外滩踩踏事故是如何发生的呢?一、事故背景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发生了踩踏事件。
据警方透露,当时聚集了迎新年的一群人,由于散发礼品,不少游客拥挤在一起,导致人群涌动,引发了踩踏事件。
据报道,事故共造成36人死亡、47人受伤。
二、调查结果1、保安管理问题据现场目击者称,当时现场外滩并没有设立明显的警戒线或者路障,导致人员聚集过于密集,安保措施不到位,加剧了踩踏事件的严重性。
2、安全预警系统不完善据相关人员透露,外滩缺乏完善的安全预警系统,没有设置明显的应急通道,预警设备和紧急呼救装置仅限于有限的区域,造成了部分游客在紧急情况下难以获得有效的帮助和救援。
3、旅游管理问题调查发现,当时外滩旅游管理存在较大漏洞,无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大量的人员监督缺失等问题。
这些都为踩踏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对策建议1、强制执行人员管理标准加强人员管理标准,重点是保安人员,明确职责,根据任务,合理分配警力,合理划分和管辖区域,建立完善的警戒线制度,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
2、优化应急预警系统加强应急预警和救援系统的建设,确保安全预警系统智能化和实时化行,设立合理安排的应急救援通道与提示标识、救援装备及人员,确保合理的人员储备和人员培训。
3、强化旅游管理加强旅游管理,建立齐备的区域和行业监管体系,及时提醒游客、指导游客,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安全管理标准的执行。
四、结论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发生一方面暴露了城市规划、旅游和安保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另一方面也给予我们深思,警示我们在未来的开发、设计、改造过程中要俯下身子,创造更加安全、便利、宜人的社会和人文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为实现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上海踩踏事件分析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案例分析2015年的第一天,当大家还沉浸在新的一年的期望与喜悦中时,一则令人震惊与悲伤的消息让新年新一天布上了黑白色。
于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使有人摔倒,发生踩踏事故,导致36人死亡,至少47人受伤。
一﹑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发生全过程[2014年12月31日,深夜]上海街头人潮汹涌,热闹非凡。
外滩上,已经聚满了人,人们期待着外滩灯光秀,迎接新的一年。
[2014年12月31日,23时许]2015年上海5D灯光秀在上海外滩源照常举行,与往常不同的是,此次舞台设置改在了外滩源。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之后]事发地点陈毅广场通往外滩观景平台的斜坡上,当时由于人流量大,秩序混乱,部分人上想到观景平台,部分人想下观景平台,于是人流产生对冲,此时,楼梯最低处忽然有人被挤到,附近人们虽然一边试图拉起他们一边大声呼喊:“不要再挤了,有人摔倒了!”但这声音已经被人群的嘈杂声所淹没。
于是,下面更多的人被层层涌来的人浪所压倒,情势开始发生失控。
[2015年1月1日,凌晨伊始]惨剧已经发生。
伤者被紧急送往医院救助,此时,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
[2015年1月1日,5时许]上海市书记韩正﹑市长杨雄赶往长征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瑞金医院﹑黄浦区中心医院,看望伤员,要求全力以赴救治。
[2015年1月1日,凌晨]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书记韩正说,要立即全面梳理全市各类大型活动,特别是人群高度聚集区大型活动的安排,该停的必须停止。
[2015年1月1日,上午]2﹑10号线南京东路站实施临时性封站措施,不提供上下客及换乘服务;上海当日所有的跨年活动全部取消;上海市要求,浦东区要重点关注节日期间各种活动,全面排查,当晚中金灯光秀叫停。
二﹑发生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原因事故已经发生,我们在向死者缅怀的同时,更应该从事件中反思,查找发生事故的原因,杜绝类似惨事再次发生。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案例分析
兰桂坊的教训:香港的反思与改变
• 22年前 兰桂坊踩踏事件如何改变香港(视频)
$
危机前
深刻深刻的制 度反思:更完 善的大规模集 会活动管制经 验 对每一次大型 集会活动进行 专门的事前风 险评估
$
香港警方与集 会区域内商户 上门沟通
1
2
3
危机前
危机中
现场各种提示性条幅、喇叭, 设置缓冲带,对人流分批放 行,采用单向人流方法,所 有人朝一个方向走不走回头 路,避免人群对流造成混乱
危机形象持 续,同时也 是努力清除 危机的过程
危机事件己 经基本解决
$
• 潜伏期。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发生尽管带有较高的突发性和偶然性, 但仍有其背后潜藏的必然原因,往往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矛盾的积聚即 和酝酿再加上受到偶然性突发因素的刺激引发的危机。如果在酝酿时 期,安保能够分时段的有效疏散人群,及时防范和处理也能够有效的 扼制真正危机的发生,但是这种危机特征不明显或者说人员的安全防 范意识不强而导致的疏忽,错过了最佳防范处置的最佳时期。 • 爆发期。危机的爆发期是指突发事件真正引发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导 致外滩观景的人群正常遭到中断和影响,危机负面影响以极其迅猛的 态势扩散和蔓延,表现为影响范围的迅速扩大,深度的不断加重。这 一阶段,危机态势频现,加之时间紧迫,突发事件的原因不明朗,危 机信息传递不畅,令外滩安全保障管理措手不及。这一时期风险沟通 的主要目的。
群体性踩踏事件
$
发生于公共娱乐场所的 群体性挤踏事件
发生于大专院校、中小 学校和幼儿园的群体性 挤踏事件
发生于大型活动中的群 体性挤踏事件
发生于体育场( 馆) 的 群体性挤踏事件
其他公共聚集场所的群 体性挤踏事件
群体性踩踏事件
踩踏事故案例
踩踏事故案例踩踏事故是一种严重的人身伤害事件,通常发生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演唱会、集会、体育比赛等。
这类事故往往由于人群拥挤、失控或者突发状况引发,一旦发生往往造成严重的伤亡。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踩踏事故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类事件的危害性。
2010年上海世博会踩踏事故。
2010年10月13日晚,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47人受伤。
当时,大批游客涌入中国馆,由于人流拥挤,导致了踩踏事故的发生。
这起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对于活动安全管理的深入反思。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踩踏事故。
2008年4月7日,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在巴黎进行时,一起踩踏事故发生,造成了数十人受伤。
当时,抗议者试图阻止火炬传递活动,引发了人群的混乱,最终演变成了踩踏事故。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大型活动中,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2015年新年夜印度寺庙踩踏事故。
2015年1月1日,印度中部马哈拉施特拉邦一座寺庙内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导致了至少10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据当时的报道,人群在排队进入寺庙时发生了混乱,最终演变成了踩踏事故。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对于人群管理和安全控制的重要性。
总结。
踩踏事故是一种严重的人身伤害事件,往往由于人群拥挤、失控或者突发状况引发。
这类事故往往造成严重的伤亡,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
因此,我们在举办大型活动时,必须加强对于人群管理和安全控制的重视,以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于公众的安全意识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宁和稳定。
上海踩踏事件分析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案例分析2015年的第一天,当大家还沉浸在新的一年的期望与喜悦中时,一则令人震惊与悲伤的消息让新年新一天布上了黑白色。
于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使有人摔倒,发生踩踏事故,导致36人死亡,至少47人受伤。
一﹑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发生全过程[2014年12月31日,深夜]上海街头人潮汹涌,热闹非凡。
外滩上,已经聚满了人,人们期待着外滩灯光秀,迎接新的一年。
[2014年12月31日,23时许]2015年上海5D灯光秀在上海外滩源照常举行,与往常不同的是,此次舞台设置改在了外滩源。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之后]事发地点陈毅广场通往外滩观景平台的斜坡上,当时由于人流量大,秩序混乱,部分人上想到观景平台,部分人想下观景平台,于是人流产生对冲,此时,楼梯最低处忽然有人被挤到,附近人们虽然一边试图拉起他们一边大声呼喊:“不要再挤了,有人摔倒了!”但这声音已经被人群的嘈杂声所淹没。
于是,下面更多的人被层层涌来的人浪所压倒,情势开始发生失控。
[2015年1月1日,凌晨伊始]惨剧已经发生。
伤者被紧急送往医院救助,此时,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
[2015年1月1日,5时许]上海市书记韩正﹑市长杨雄赶往长征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瑞金医院﹑黄浦区中心医院,看望伤员,要求全力以赴救治。
[2015年1月1日,凌晨]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书记韩正说,要立即全面梳理全市各类大型活动,特别是人群高度聚集区大型活动的安排,该停的必须停止。
[2015年1月1日,上午]2﹑10号线南京东路站实施临时性封站措施,不提供上下客及换乘服务;上海当日所有的跨年活动全部取消;上海市要求,浦东区要重点关注节日期间各种活动,全面排查,当晚中金灯光秀叫停。
二﹑发生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原因事故已经发生,我们在向死者缅怀的同时,更应该从事件中反思,查找发生事故的原因,杜绝类似惨事再次发生。
上海“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
We all firmly believe that no matter how cold the wind and snow are, and no matter how long the winter is, we cannot prevent the return of warmth.悉心整理助您一臂之力(页眉可删)上海“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一)事件经过2014年12月31日22时37分,上海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北侧人行通道阶梯处的单向通行警戒带被冲破以后,现场值勤民警竭力维持秩序,仍有大量市民游客逆行涌上观景平台。
23时23分至33分,上下人流不断对冲后在阶梯中间形成僵持,继而形成“浪涌”。
23时35分,僵持人流向下的压力陡增,造成阶梯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
拥挤踩踏事件发生后,在现场维持秩序的民警试图与市民游客一起将临近的摔倒人员拉出,但因跌倒人员仍被上方的人流挤压,多次尝试均未成功。
事件最终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二)事故原因对事发当晚外滩风景区特别是陈毅广场人员聚集的情况,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思想麻痹,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对重点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的大量人员聚集风险未作评估,预防和应对准备严重缺失,事发当晚预警不力、应对措施不当,是这起拥挤踩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事故防范措施1.公司及各单位在组织各类活动前,必须严格按照“谁组织、谁辨识”的原则,编制活动实施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辨识卡》、《风险控制卡》,并对参加活动的所有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和确认。
2.公司及各单位审批活动方案同时,要将《风险辨识卡》、《风险控制卡》与方案一并进行审批,并报同级安全管理部门及本单位安全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踩踏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
踩踏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了多起踩踏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这些事故的发生背后往往有着各种原因,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一、案例一:天安门广场踩踏惨剧2015年10月1日,百万游客涌向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升旗仪式。
由于游客数量过多,加之安检程序不严,导致人群出现拥堵,最终引发了踩踏事故,造成数十人死伤。
这一惨剧的发生让人们深感震惊。
从这起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到,踩踏事故往往源于人群密集、安全措施不足等原因。
对此,政府应该加强对人流量的管控,提前做好安全预案,加强现场指挥,确保游客的安全。
二、案例二: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发生了踩踏事件,导致36人死亡,49人受伤。
事故的原因是因为新年夜人流过大,导致拥挤发生,最终引发踩踏悲剧。
从这起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疏导人流、加强安全管理是避免踩踏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强对重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确保人员安全。
三、案例三:广东中山校园踩踏事件2014年10月10日,广东中山发生一起校园踩踏事故,造成10名学生死亡,20多人受伤。
事故的原因是学校组织的集体操比赛中,学生出现恐慌情绪,引发了踩踏。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学校活动而言,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同时,学校组织活动时应该做好规划,确保参与活动的学生安全有序。
四、结语踩踏事故的发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案例,加强对人员流动时安全管理的重视,从预防和规范上做好防范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踩踏事故再次发生,维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愿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创造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上海踩踏事件
• 截至2015年1月2日16时,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踩 踏事故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有11名伤 员出院,其余29人继续在院治疗。其中重伤10人, 轻伤19人。重伤员中,有3、4名伤员仍然处于危 重状态。
• 2013上海外滩4D跨年灯光秀在上海外滩举行,投 影面积覆盖超过9000平方米、横跨上海浦东发展 银行和海关大楼长达70米的建筑。整个表演分为 蒸汽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未来时代等几 个章节
• 10分钟的灯光秀讲述了上海百年历史。灯光秀分 三个篇章分别讲述了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打造出“经典上海 魔力之都”的恢宏主题。
出现混乱局面后怎么办 • 1.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
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 保护自己和他人。 • 2.此时脚下要敏感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 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 3.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要停下 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 近。 • 4.当带着孩子遭遇拥挤的人群时,最好把孩子抱 起来,避免其在混乱中被踩伤。 • 5.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 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 的部位。
• 事故已经发生该怎么办
• 1.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赶快报警,等待 救援,另一方面,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 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
• 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 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 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 不止者伤势较重。
全程回顾上海踩踏事件
全程回顾上海踩踏事件12月31日23时40分许,上海外滩陈毅广场附近,拥挤的人群让很多年轻人很难站立。
郭现中摄2015年1月1日,当新年钟声敲响之后,很多个年轻人的手机里都蹦出了祝福信息,然而很多手机的主人,正经历着一场创痛。
这一夜,上海外滩,本应五光十色、充满欢乐。
最终却是“悲伤一夜”。
在如潮水般失控人流的拥挤下,36个年轻的生命离去。
一个多方印证的事实是,当晚此地的安保力量明显少于往年。
安保力量减少,是因为连续举办三届外滩免费灯光秀的取消。
多道安保力量也随之“卸下”,但谁都没想到,人流依然如故。
周家明的双脚被涌动的人群挤离地面时,他和女友李娜仅一步之遥。
约十分钟后,人群逐渐散去,周找到了趴在地上的李娜。
这位往日爱说爱笑的姑娘已奄奄一息。
李娜死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周家明还在努力回想,2014年最后一夜的最后一小时,在上海最繁华的外滩,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并不知道,和女友期待的“免费灯光秀”并不像往年在外滩举办,他也不知道少于往年的警力,根本无法控制从四面八方会来的人群。
消失的灯光秀中山东一路上,大批游客会集,人群中,黄先生甚至很难抽出手摆弄相机。
黄浦江面上映衬着外滩建筑群亮起的光芒。
2014年的最后一天,深夜,炫彩的灯光中,周家明和女友李娜站在外滩陈毅广场上准备迎接2015年的到来。
他俩都是江西人,在上海打工多年,由于两人的工厂不在一起,因此两人约定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一起来江边观看4D灯光秀。
李娜是个活泼好动的姑娘,为人大方爽朗,喜欢热闹,她喜欢上海,觉得新年嘛,在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与男友一起见证,是件浪漫的事。
2014年12月31日过了23点,外滩人潮涌动,怕被冲散,周家明始终拉着李娜的手。
这对小情侣牵手穿行在外滩拥挤的人群和炫目的灯光中时,游客黄先生正站在铜质的陈毅雕像下拍照。
他说,镜头里的人们有说有笑,大家指点着和平饭店一侧林立的高楼。
往年,和平饭店一侧的楼体会成为4D灯光展的幕墙。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调查报告
“12·31”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处发生拥挤踩踏,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事件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上海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做好各项善后工作,抓紧调查事件原因,深刻吸取事件教训,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信息。
市委书记韩正同志、市长杨雄同志对事件调查工作高度重视,要求彻查原因,严肃问责,举一反三,深刻吸取教训。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上海市迅速成立了市政府联合调查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任组长,副市长周波任副组长,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和市监察局、市安全监管局、市公安局纪委、市应急办、市政府法制办、市卫生计生委、市旅游局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为成员。
联合调查组邀请了国家和本市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为事件调查进行分析论证。
联合调查组通过现场勘查、调查取证、专家论证、综合分析等,开展事件调查工作。
事件发生后,联合调查组迅速组织力量对事件现场进行勘查,先后对受伤人员、值勤民警、市民游客、地铁工作人员等调查走访,了解事件发生经过,并对事件现场有关情况进行核查。
联合调查组还调取查看外滩区域36个监控探头、累计时长约70小时的视频录像,系统梳理相关法律法规,查阅市级和区级有关部门“三定方案”、规范性文件、会议纪要等资料195份,对市级10个部门(单位)和黄浦区政府以及区有关部门领导共51人进行了谈话询问,详细调查相关管理情况。
经调查,联合调查组还原了事件全过程,查明了有关应对情况,分析了事件原因,认定了事件性质,对相关责任人提出了处理建议,并就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相关工作提出了整改建议。
一、事件发生地基本情况(一)外滩风景区外滩风景区是黄浦区辖区内的公共区域,东起黄浦江防汛墙、西至中山东一路和中山东二路西侧人行道、南起东门路北侧人行道、北至苏州河南岸,面积3.1平方公里。
了解中国劳动法中的安全生产与责任追究案例
了解中国劳动法中的安全生产与责任追究案例一、中国劳动法中的安全生产案例安全生产是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的重要任务,中国劳动法对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有详细的规定。
以下将介绍几个中国劳动法中的安全生产与责任追究案例。
1.1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4年12月31日,在上海黄浦江畔举行的跨年庆祝活动中发生了一起严重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根据事后调查,该事件主要由于活动组织者未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障人员的安全,导致人流拥挤并引发踩踏事故。
相关责任人员被依法追究刑事及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组织者构成了过失以及侵权行为,丧失对参与者的合理照顾与管理职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五条,雇主需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并对其不当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因此,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的组织者将面临法律追究。
1.2 四川瑞光欣荣煤业瓦斯爆炸事故2010年7月29日,四川省遂宁市一家私营煤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6人死亡。
根据事后调查,事故发生主要原因是该煤矿存在安全管理混乱、特种设备不符合标准以及工作人员培训不到位等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五十三条,单位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由安全监察机构给予罚款,并可以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在这起事故中,负有安全生产责任的企业将会受到行政处罚,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中国劳动法中的责任追究案例2.1 浙江台州「7·10」特大火灾2018年7月10日,浙江省台州市发生了一场由私人打工子弟学校火灾引发的特大事故,造成22名幼儿以及2名老师丧生。
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这起火灾事故是由建筑设计不合理、消防设施配备不足和管理不到位等多个因素导致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之规定,单位违反有关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踩踏事件案例
踩踏事件案例
2010年12月31日晚,中国上海外滩人山人海,临近零时的
时候,在附近的市内南京东路商业街和外滩花园,突发一起严重的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6人受伤。
当晚,数以万计的市民聚集到上海外滩,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外滩狭窄且拥堵,大规模的人流拥挤在一起,一些人开始恐慌和挤压,导致大规模的踩踏事件的发生。
案发时,上海外滩的人流密集程度远远超过其承载能力。
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无法呼吸,无法移动。
踩踏事件爆发后,恐慌的人群试图逃离现场,但由于拥挤和混乱,更多的人被挤压在一起,无法逃生。
很多人被踩倒在地,无法自救。
在这起踩踏事件中,36人被踩死,46人受伤,其中包括外国
游客。
根据调查,多数死者是女性,年龄集中在20至30岁之间。
踩踏事件后,上海市政府和警方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救援和治理,并展开全面调查。
这起踩踏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谴责。
人们指责有关方面的管理失职和疏忽,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流,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一些人也批评政府对于大型集会和活动的管理能力有限,需要加强。
这起踩踏事件也引发了对于公共安全和城市规划的反思。
许多人认为,城市应该采取更多措施,包括加强对大型活动的管理和控制人流、扩大公共场所的容量和增设安全出口等,以确保
公众的安全。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是一起严重的悲剧,但它也是一个警钟。
它提醒我们,对于大型事件和公共安全,政府和公众都有责任和义务,需要共同努力,加强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公众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致36人死亡踩踏事件
上海公布致36人死亡踩踏事件为“公共安全责任事件”,称黄浦区政府对事件发生负有主要管理责任,黄浦公安分局对事件发生负有直接管理责任。
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令人悲恸。
痛定思痛,更需要反思和问责。
昨日,拥挤踩踏事件过程还原以及上海黄浦区书记区长因踩踏事故被撤职等处理,彰显出“亡羊补牢”的诚意和勇气,可做城市安全生产问责标本。
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
在以往的一些城市安全事故中,不少处理有头无尾、遮遮掩掩、追责不严。
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敲响了城市安全和风险警钟,必要的问责是深刻教育,更是依法治国之需。
首先,能及时还原公布真相而不遮掩,有利于追责,如“人流量超去年国庆”、“官方未作风险评估”、“安保不足600人”、“未及时上报人员流量,未提增援需求”,真相背后缺位的正是相关部门管理漏洞,从而造成了惨痛教训。
其次,问责定性为“安全责任事件”,并明确指出“黄浦公安分局”责任,以及上海黄浦区书记区长撤职,都显示出问责风暴的及时和严厉。
再者,上海书记市长公开表态:“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各种安全责任问题都必须认真查处;中央八项规定是铁律,有违必究。
”这样的深刻反思和问责态度,在以往一些城市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后并不常见。
这告诉我们,虽然上海是一座有着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安全风险大、隐患复杂、难以预料的事情多,但并不该减少防范标准,更需时时刻刻高度重视防范风险,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
安全生产是任何城市都必须上好的一堂课,“狠”的问责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态度和准则。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u·贝克首次提出风险社会概念,并明确区分危险和风险。
危险可直接刺激感官,而风险则“一般不能被直接感知”。
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的危险显而易见,而风险则是整个城市安全的安保危机。
由于外在风险有规律可寻,人为风险则难以预测,因此各城市都需要提高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从而化解“潜在危机”。
而踩踏事件正是因“官方未作风险评估,预防准备不足”及“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才导致严重风险变成悲剧。
安全无小事,人命大于天。
风险管理已成为每个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议题。
以“生命第一”为准则的风险社会理念,对处理社会管控危机大有裨益。
目前,我国也进入了“风险社会”,对安全的需求增长迅速。
因而一方面要提高预防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问责机制。
若各城市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后都坚决问责,绝不姑息,则必定会降低城市安全的“人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