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实践与世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实践的尺度
一是“外在尺度”。 二是“内在尺度”。 三是“审美尺度”。 真正的实践活动,是追求真、善、美的 统一。“真”侧重于主体向客体的趋近, “善”侧重于客体向主体的趋近,“美” 则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主客体 间的融和关系。
2、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与世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 作用的中介,人正是通过实践在与世界的相 互作用中推动自然界的改善、社会的发展和 人自身的进步的。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活动,是人类的存在 方式。实践有自己的独特的本质、特征、形 式和运行机制。
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化 活动 (1)实践的本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4)实践的手段 (5)实践的尺度
(1)实践的本质
第三,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
唯心主义哲学家从精神第一性,物 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基本前提出发, 把“实践”看成精神的活动。
主观唯心主义者把实践看 成是纯粹的主观精神的活 动。 如,中国儒家学派中唯心 主义者把“修身”“养 气”“静坐”等说成是实 践。 中国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 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 他说“一念发动处,即便 是行了”。
认识客体的特征:
一是客观性。 二是对象性 。 三是社会历史性。
客体的形式:
客体同主体一样,也具有多种形式。如果按 客体的本质结构和特性来区分,其基本形式 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思维客体。
自然客体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是那些 与人发生现实关系的自然界,是进入主体人 实践——认识活动领域的自然界。 社会客体是指社会性的存在和社会关系。 精神客体是作为认识对象的精神现象及其物 质载体。它又区分为主观精神客体和客观精 神客体。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objectivity) 。 首先,构成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物质的; 其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再次,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第二,能动性(initiative) 。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
首先,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 行。 其次,实践的历史性。
三个特征的联系: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不排斥它的能动性。 坚持实践的能动性也不排斥实践的客观性。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能动性又同实践的社会 历史性相联系。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实践的 性质问题
第一种意见认为:实践有二重性,即客观性 和主观性。 第二种意见认为:不能说实践具有二重性, 实践的本质属性只是客观性。
(1)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 中介
人类劳动不仅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而 且使人类自身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 这就使劳动过程不仅具有抽象的一般性 质,而且具有了特定的社会形式。
(2)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又超越自然界,高于 自然界。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构建了社会与 自然的崭新关系,形成了人类社会有别于自 然界的特殊本质、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实践的 形式问题
第一种意见认为:实践的基本形式只有生产 实践一项 第二种意见认为,实践的基本形式应该是生 产实践和社会实践 第三种意见认为,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 。 第四种意见认为,实践划分为自然实践、社 会实践、人类思维实践 。
(4)实践的手段
实践手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手段,只是指用于实践的物质工具。 广义的实践手段,是主体客体间一切中介的 总和,除物质工具外,还包括人自身的自然 手段、运用工具的操作方式以及实现目的的 方式、方法。
第三章 实践与世界 dierzhangshijianyushijie
主讲人:朱秀英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熟练的掌握实践的本质、基本特 征、运行机制及其世界观意义; 搞清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 世界的对立与统一。
学习重点:
实践的本质; 基本特征;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指处理人类和 自然界的关系的实践活动。
第二,社会关系的实践。
社会关系实践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改造社会的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 有明确目的的、具备一定的设施而去探 索规律性知识的活动。
除基本实践形式,还有其他一些实践形式, 如:商业、财贸的服务性行业的工作、各种 政党、群众团体的组织活动、学校的教育活 动、演员的艺术表演活动等等,都是社会实 践的各种形式。 如:教育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 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关于实践的定义问题第一种意见认为:实践 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切行动。 第二种意见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第三种意见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和 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第四种意见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活动。
从主体的活动结构来说有三种形式: 个体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相 对独立的实践活动的个人; 群体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信仰、目的、 利益、规范等组织起来的社会共同体; 社会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 社会关系维系的个人或团体的总和,它 是主体的最高形式。
作为主体的人,一方面具有客观现实性,是 物质的高级的存在形态。 另一方面,必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进行 物质生产活动的社会的人,进而在物质生产 活动中表现和确证自己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 和具有能动性的特征。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实践的 要素问题
第一种意见是二要素说,认为实践包括客观 的物的要素和主观的目的要素。 第二种意见是三要素说,认为实践包括实践 的目的、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 第三种意见是四要素说,认为实践包括主观 目的、物质手段、改造对象、物质活动,或 指人、物质手段、对象、结果。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有 些哲学家已经使用和探讨过。 在中国古汉语中,实践是由“实”(实际) 和“践”(践履)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概念, 意思是实际的践履。 西方哲学使用的实践概念源于希腊语,具有 活动、积极的意思。
在词义上,实践指实行、履行,指的是人们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传统哲学对“实践”范畴的理解,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 作用
认识论中主体、客体概念,在哲学史上 是作为表示人对自然界,即人对外部世 界的能动的关系而提出来的。
1、什么是主体和客体
实践主体
实践工具
实践客体
(1)实践主体(practical subject)
实践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 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 人或社会集团。 一是自然性。二是社会性。三是意识性。四 是实践性。
从主体能力结构来说,包含着三种因素: 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 第二,主体掌握和运用的知识、经验等智 力技能因素。 第三,主体的情感和意志的等精神动力因 素。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主体概 念的问题
关于主体的规定性,大家意见比较一致,认 为马克思主义所研究的主体是指能够从事实 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是具有自我 意识、认识能力的人,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 规定是从他的社会本质与社会联系中获得的。 大家认为主体有三种,即个人主体、集体主 体、社会主体。
人类生产实践的方式决定了社会的历史 性存在,使人类历史具有连续性。 在动物界,其生物的特性、生活经验和 技能的积累与下传,主要通过先天的本 能进行,许多东西不能继承下来。 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形 成了语言、思想、文化等等,人类的生 活经验、劳动经验、劳动技能等一代一 代地传下去,从而形成了过去——现 在——将来的历史链条。
第二,实践是一种科学实验。
罗吉尔培根
(Roger Bacon)认
为,权威、习惯、 成见、虚夸是通 向真理的四大障 碍。因而,他主 张要认识真理必 须进行实验。
近代唯物主义和实验 科学的始祖弗兰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 也把实践理解为实验, 指出:关于自然本质 的知识不是由感官直 接观察得来而是通过 人们作用于自然事物 的实验活动取得的。
康德(kant)把实践 的概念引入哲学, 提出了“伦理理性” 和“实践理性”的 概念。在康德看来, 实践理性通过规范 人的意志而支配人 的道德活动。
中国清初的唯物主义 哲学家颜元(公元 1635——1704)就强 调“习行践履”,即 实现封建道德原则的 个人活动,是脱离社 会的个人修身养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反映主体和客体、 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现实关系的范畴,是主观 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一方面,它不仅包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另一方面,实践不仅是指能直接引起客观对 象变化的活动,而且还包括以变革现实为目 的、为变革现实所作的一切探索性的活动, 如天文观察、地质勘探、军事侦察、社会调 查等。
认识的主体含义也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相对和绝对之分,广义的 认识主体是指整个人类,而狭义 的认识主体是则是指处于一定历 史发展阶段的人类,也指个人。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客体的 概念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认识的客体也就是认识的对 象,它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 的一切客观事物。 有的人不同意上述的看法,认为认识的客体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人以外 的整个客观世界无疑是人的认识和活动的对 象,从狭义上来看,与人们实践发生关系的 那部分客观外界,则直接成为人们认识和活动 的对象。
第一,实践是一种道德活动。
德谟克利特
(Democtitus)认为,
美德不仅是个人的道 德品质,而且与完成 事业的技术能力和熟 练程度相联系。
苏格拉底(Soctates) 也说过:“我将永不 停止哲学的实践和教 诲、劝勉我所遇到的 任何一个人,照我的 方式对他说:你,我 的朋友,伟大、强盛 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 的一个公民,像你这 样只注意金钱名位, 而不注意智慧、真理 和改进你的心灵,你 不觉得羞耻吗?”
客观唯心主义者把实践 看成是独立于人脑之外 的客观精神的活动。 例如,黑格尔所谓“实 践就是指绝对精神”自 我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 节。他说的实践也是精 神性的活动,是“绝对 观念”自我运动的一个 环节,而不是人们改造 世界的物质活动。
第四,实践是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 哈把“实践”和 “生活”联系起来, 将实践理解为生活、 行为、现实、事实 等感性活动。但费 尔巴哈始终把实践 只是看成是一种生 活实践。
重点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选集》第2卷。 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 1卷。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第二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对立与统一
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 2、实践的主体及作用; 3、改造主观世界的意义; 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1、关于实践的定义问题 2、关于实践的性质问题 3、关于实践的要素问题 4、关于实践的形式问题 5、关于主体的概念问题 6、关于客体的概念问题
(2)实践的客体(practical objects)
马克思说“客体是自然”,首先是指客观的 自在自然界,即分化出客体的前提条件。 其次,马克思说“客体是自然”,也并不是 说自然界都是现实的客体,而是指自然都有 成为现实的客体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指的现实的客体,只是 进入主体人——实践、认识活动领域作为确定 的对象被相对固定下来,并成为人的本质力 量的展示和确证。简单说,客体是进入主体活 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