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实践与世界

合集下载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恩思想概论》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实践与认
识之间关系以及发展规律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展开,深入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发
展规律。

以下将对该章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辩证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包括四个阶段: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为主导,认识居于次要地位。

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
了条件,而认识又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关系,推动了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

最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
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追求认识的真理和规律。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节,
深入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践与认识
的发展也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达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观点,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1.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概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影响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实践对认识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可以获得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的发展。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循环和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完善: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思,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让学生学会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解决问题。

4.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研究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认识,并通过认识来指导新的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社会实践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社会现实,并通过认识来指导实践活动。

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解决问题。

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展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未来的发展。

2024秋新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课件 第三章 世界的海陆分布 探究与实践 板块运动与地震

2024秋新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课件 第三章 世界的海陆分布 探究与实践 板块运动与地震
学习地震逃生方法有助于提高逃生能力,可以降低伤亡率,提高自我保 护意识。在地震来临时,我们需要迅速采取正确的逃生措施,保护自己的生 命安全。
课堂小结
板块运动与地震
标注地震发生地的位置 分析地震多发的原因 讨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分享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习目标
1.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针对地震灾害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地震灾害的安全 防护技能。
目 录
标注地震发生地的位置
分析地震多发的原因
讨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分享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PART 01 标注地震发生地的位置
标注地震发生地的位置
谢谢 大家
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
地质学家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地亮运动进入活跃期。如2013— 2022年,印度尼西亚及其附近地区发生至氏70级及以上的大地就多达 15 次。
标注地震发生地的位置
标注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生地的位置
根据地震发生地的经纬度,将这些地震发生地标注在图上。
15
5
12
2
14
8 13 6 11
1
7
39 10
4
PART 02 分析地震多发的原因
探究与实践 板块运动 与地震
新课导入
2005年3月28日23时09分(当地时间),苏门答腊岛以西约200千米的海域, 发生里氏8.7级强烈地震,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4度,东经97.1度。美国地震 监测部门称,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46千米。震中离2004年12月26日引发巨 大海啸的那场地震的震中非常近。没有发生海啸,但“冲浪天堂”尼亚斯岛 受到沉重打击。

23版马原原理

23版马原原理

23版马原原理
2023版马原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原理》的2023年最新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教材之一。

以下是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章节结构:
第一章:绪论
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和特征,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介绍物质及其存在方式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阐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介绍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阐述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介绍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阐述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强调学习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

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介绍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阐述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介绍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阐述真理的检验标准和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介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的重要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介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阐述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以及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介绍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阐述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实践观点是其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是认识和 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 价值观 有先进落后、正确错误、积极消极之分
4.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对 价值尺度:有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
价值原则 按照人类自己需求认识改造世界
区别 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 真理原则看能否干成,价值原则看达到什么预期 真理原则检验标准唯一,价值原则评价标准不唯一,底线是符合全人类 利益
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教条主义 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导致经验主义
2.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二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Think: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之中? 1,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世界 2,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发展
4. 人们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二者是相伴而生的 二者是对立的,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可将谬误转化为真 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 逻辑证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第四章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第四章实践

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 实践的本质 三、 实践的内在矛盾 四、 实践的基本类型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
中国哲学:“践行”、 “实行” 或 “行”,尤指道 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伦理和政治行为(亚里士多德) 生产劳动——抽象的精神活动(黑格尔) 理论的活动是真正人的活动(费尔巴哈)
性。
• 首先,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 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其次, 生产劳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 践活动, 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是人 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物质性的相互作用。
• 最后,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集中体现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 质概念
二、运 动、时 间和空

三、自 然存在 与社会
存在
一、物质概念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人们自然 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杂多与变化的现象中 是否有某种本原性的实在作为其统一的基础。 这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或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观点。
第三个环节:
从动物心理到
人类意识—— 决定性的环节。
意识固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但意识的产生 却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意识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 生,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劳动和语言不仅是人类意识得以产生的主要推动力, 而且还是人类意识不断发展并日趋复杂和严密的主要 推动力。
意识是不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意识是物质 的特殊属性, 即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意识就 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 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 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04强化课程马原第三章

04强化课程马原第三章

•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 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 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 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 验证。
•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 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 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 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 果。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 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 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
现。 •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
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 展着的实践。
• 强化考点2:实践的基本结构
•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 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 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马原第三章第三节

马原第三章第三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1.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有效的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2.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 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人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根本矛盾,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呈现出不断深入和拓展的过程。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三)必然走向自由1.认识、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2.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3. 自由是有条件的认识条件:要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最重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认识实践条件: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真正的自由。

4.意志自由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做出决定的能力。

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说明不自由。

5.必然与自由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1.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所以,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2.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3.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 科学试验是一种以获取知识为直接目旳旳实践形式,是在近 代为适应科学发展旳需要而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旳
二、实践旳系统构造
❖ 人类实践是一种极其复杂旳系统,它由诸多要 素构成,其中旳每一种要素又都有着十分复杂 旳构造,属于实践系统中旳一种子系统
❖ 实践系统所包括旳最基本旳要素或子系统有: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旳中介系统
❖ 上述否定实践客体是实践系统不可缺乏旳构成要素旳看法是片面 旳,实际上,假如说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旳实践所包括旳是一种 “主体——客体”关系,那么,交往实践所包括旳则是一种“主 体(客体) ↔ 主体(客体)”关系,即交往各方互为主客体旳关 系
3.实践旳中介系统
❖ 实践旳中介系统是在实践活动中把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联络 起来旳纽带,是实践主体用以探索和改造实践客体并把主体 旳实践能力现实地传导到实践客体旳媒介,它是多种实践手 段旳总和
❖ 另一类是智能性工具,它们以不同方式延伸着人旳在感官和 大脑、放大着人旳智能,如古代人类就已开始使用旳多种计 算工具、近代发明旳望远镜、显微镜,尤其是20世纪中叶出 现并在当代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旳电子计算机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旳旳自觉活动
马克思:“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旳成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旳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 地存在着”
动物活动旳计策性与人类实践旳自觉目旳性。马克思: “有意识旳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旳生命活动直接区别 开来”
3.实践是社会性旳、历史性旳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旳,实践活动赖 以进行旳条件和手段都是由社会提供旳,甚至实践活 动所改造和探索旳对象也是人们社会活动旳产物
南斯拉夫旳“实践派”哲学:“实践是人旳一种理想活 动,是人实现其生命旳最理想旳潜在可能性旳一种活动, 所以实践本身便成了一种目旳”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教材入门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教材入门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教材入门引言《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教材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观念的普及而编写的。

本教材旨在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治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一章思想道德篇第一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2.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第二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 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2. 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三节道德修养与个人品质1. 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2.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社会公德第二章法治篇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1.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和特点2.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构成第二节宪法与公民权利1. 学习宪法的基本原理和内容2. 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第三节法律法规与法治观念1. 学习常用法律法规,提高法治素养2. 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三章实践与探索第一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 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方向2. 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布局第二节青年与时代1. 明确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2. 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之才第三节投身社会实践,服务人民群众1. 学习社会实践的基本方法和要求2. 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结语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教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学习和实践,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第二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既形成了对客观世界反映的主观世界,同时又创造了原来自在世界中没有的属人世界。

因此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的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含义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及心理活动的总和。

它既包括意识活动过程,又包括这个过程创造的结果,从总体上看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两个部分: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前者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后者虽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但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两者都具有客观性,即两者的存在都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共同构成“外部世界”或“物质世界”即客观世界。

2、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对立统一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区别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

所谓异质性即二者是不同性质的存在。

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本身因有的运动规律,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自身(生产方式)而主观世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存在于人脑之内,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人脑。

第二、主观世界的发展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从根本上说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

但是主观世界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具有“由已性”的基本特征。

由乙性也就是主观性的一种表现。

它可以使人们在心意之间随意组合,建构客体,从而使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出现背离、纪想、错误、歪曲、超前的现象,这就是主观世界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财客观世界具有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首先,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容是同构的,所谓同谓,是指二者具有彼此对应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方式。

客观世界中具有什么要素与结构,相应地反映到主观世界中也就形成了这种要素和结构的观念形态,客观世界中有自然界,主观世界里就有自然科学,客观世界中有人类社会主观世界中就有社会科学;而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则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不同要素和结果的反映。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a)社会根源b)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本阶级的斗争中c)思想: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d)有关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神圣家族》●奠定了思想基础《德法年鉴》●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标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a)科学性b)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二、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a)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b)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可知论●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2.物质a)定义: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概念从这些总和中抽象出来●共性与个性、具体与抽象、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b)共同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人类无法改变其客观性c)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空●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空间特性:三维性、伸张性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物质是什么●意识是什么●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从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e)规律●定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规律——能动(目的)●必然——偶然●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社会历史趋向性——人的主体选择f)人工智能: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g)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h)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i)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在于它的物质性,基础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理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美学概论——第三章艺术家-第二节艺术家的生活实践、世界观和艺术修养

美学概论——第三章艺术家-第二节艺术家的生活实践、世界观和艺术修养

美学概论——第三章艺术家-第二节艺术家的生活实践、世界观和艺术修养第二节艺术家的生活实践、世界观和艺术修养在社会分工中,艺术生产之所以需要单独成为一个精神生产的部门,就是因为要进行艺术生产,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

艺术家作为艺术创造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这里只考察其中的一些主要的方面。

一艺术家的生活实践在艺术家作为创造主体所必须具备的诸条件中,生活实践问题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艺术家进行创造的源泉和根据,关系到艺术家的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美学史上,唯心主义美学经常否认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同艺术家的生活实践之间的不可分离的联系,把艺术家的创造活动说成是他的自我意识的表现,纯是他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孤立绝缘的心灵的独白,同艺术家的生活实践毫无关系。

例如,康德把艺术创作看成是艺术家的天才的产物,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理念”通过艺术家的心灵的产物,新黑格尔主义者鼓吹艺术创作不外是“使情成体”,等等。

虽然这些理论对艺术创造中艺术家的主观的作用有时也能提出某些合理的见解,但根本否认艺术家的创造受着他的生活实践的制约,这却是错误的。

个别唯心主义美学家有时也曾讲到生活实践对艺术家的创造活动的关系,但他们对生活实践的了解往往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某些旧唯物论者看到了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他们不了解生活是人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不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发展中的决定意义,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生活实践对艺术家的创造活动的最终的决定作用,也未能深入批判唯心主义的创作理论的错误。

艺术家的生活实践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形象植根于现实生活。

艺术形象的创造,是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感受开始的,它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依据。

当然,艺术形象的创造不等于普通生活现象的简单复制,而是有选择、有加工的创作活动,并且经常伴随着虚构、夸张、幻想,使艺术形象同普通的实际生活相比,呈现出很大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通过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然产生对世界个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论:运用世界观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实事求是: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包含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章: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直接感知或借助中介间接的感知的事物的共同体本质的抽象,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是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感知的,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所改变和确证。

运动:标志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一切变化和过程的本质,就是一般的变化。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物质运动节律性的体现。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事物运动的延展性和伸张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主观映像,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语言:是一种时间的,既为别人的存在也为自身的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相对静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具有质的稳定性,在这个阶段和时期,它的性质基本不变;有特定条件下,事物的相互关系没有发现变化。

第四章: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实践将原来浑然一体的世界划分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世界二重化。

实践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第三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PPT课件

第三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PPT课件
16
4.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 归宿
• 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本本主义、教条主 义、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等错误观念的 束缚,使主观符合客观,思想符合实际。 所以,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结 果。
• 离开了实事求是这个目的,所谓的解放 思想只能是胡思乱想。
17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石
系?
2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 时俱进

章 的
• 第一节 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逻 辑
•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结 • 第三节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3
第一节
党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的重新确立
和发展 4
第一节 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6.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
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5
1.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 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 中,针对当时党和红军内部普遍存在的 教条主义倾向,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思 想路线”的概念。
• 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总结党的历史 经验,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 系统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25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内 容
• 邓小平哲学思想有体系。体系有形式上 的也有实质内容上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是实质内容上的体系。中国哲学是东抓 西抓中形成体系。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体 系可以概括为“一个精髓、两块基石、 三个方面、四个特点”。
26
“一个精髓”
• “一个精髓”:核心内容是实事求是,它贯穿于邓小平 理论的各个方面。实事求是的经典解释是毛泽东在 《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 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 省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 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 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象,不 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 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 从这些材料中引证出正确的结论。”

《实践论》全文

《实践论》全文

《实践论》全文《实践论》全文引言:《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性质和实践与认识关系的重要论述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实践论》全文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著作。

正文:第一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他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则是实践的反映和再造。

只有实践才能将认识融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使之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而认识则是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规律把握。

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性在于实践是对已经实践了的认识的肯定,认识是对已经实践了的实践的总结。

第二章:实践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实践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阶级性。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实质,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而不同的社会阶级对实践的特殊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实践的特殊性和革命性。

只有在无产阶级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实践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指出,实践的兴起和发展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密不可分。

实践是人类主动改造世界的行为,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兴起是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改造社会的必然结果。

实践的发展则是人类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提高生产力的结果。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四章:实践的自觉性与自我反省实践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是实现实践目标的关键。

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动方向,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的理论,为指导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章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每章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什么是世界观:(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2、什么是哲学?(概念)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宗教的本质特征,哲学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其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与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不同,哲学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4、艺术的本质特征,哲学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理解。

与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不同,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以艺术形象表达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哲学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则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5、科学的本质特征,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相当长的过程内,科学以为分化的形态包含在哲学母体之中,哲学和科学的成长过程,就是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运动的具体规律不断地成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则通过对各门学科的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世界。

哲学即必须立足于具体科学,又必须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揭示科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总结和概括科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6、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的内容及意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的矛盾。

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具体表现为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

意义:人生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重要地位,肩负着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

马克思PPT 第三章 在实践中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PPT 第三章 在实践中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 马克思、恩格斯最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以 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 物质前提。 •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进入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 的。 • 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 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的规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三节 在实践中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制作人:14英语2班 1-10号同学
目 录
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 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 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 艰巨性。 必然性:
一切民主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名族的这种 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这种或那种形态上, 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 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列宁
•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
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 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 点。
东欧剧变
• 1989 年至 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剧烈的 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瞠 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 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 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 政 40 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 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 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 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时代和实 践的发展。
不同国家应选择 适合国本国国情 的社会主义发展 道路
同一国家应根据不同时代 适应改革和选择适合本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objectivity) 。 首先,构成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物质的; 其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再次,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第二,能动性(initiative) 。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

首先,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 行。 其次,实践的历史性。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客体的 概念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认识的客体也就是认识的对 象,它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 的一切客观事物。 有的人不同意上述的看法,认为认识的客体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人以外 的整个客观世界无疑是人的认识和活动的对 象,从狭义上来看,与人们实践发生关系的 那部分客观外界,则直接成为人们认识和活动 的对象。

第一,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指处理人类和 自然界的关系的实践活动。
第二,社会关系的实践。

社会关系实践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改造社会的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 有明确目的的、具备一定的设施而去探 索规律性知识的活动。


除基本实践形式,还有其他一些实践形式, 如:商业、财贸的服务性行业的工作、各种 政党、群众团体的组织活动、学校的教育活 动、演员的艺术表演活动等等,都是社会实 践的各种形式。 如:教育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反映主体和客体、 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现实关系的范畴,是主观 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一方面,它不仅包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另一方面,实践不仅是指能直接引起客观对 象变化的活动,而且还包括以变革现实为目 的、为变革现实所作的一切探索性的活动, 如天文观察、地质勘探、军事侦察、社会调 查等。




三个特征的联系: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不排斥它的能动性。 坚持实践的能动性也不排斥实践的客观性。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能动性又同实践的社会 历史性相联系。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实践的 性质问题

第一种意见认为:实践有二重性,即客观性 和主观性。 第二种意见认为:不能说实践具有二重性, 实践的本质属性只是客观性。
学习难点: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对立与统一
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 2、实践的主体及作用; 3、改造主观世界的意义; 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1、关于实践的定义问题 2、关于实践的性质问题 3、关于实践的要素问题 4、关于实践的形式问题 5、关于主体的概念问题 6、关于客体的概念问题


人类生产实践的方式决定了社会的历史 性存在,使人类历史具有连续性。 在动物界,其生物的特性、生活经验和 技能的积累与下传,主要通过先天的本 能进行,许多东西不能继承下来。 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形 成了语言、思想、文化等等,人类的生 活经验、劳动经验、劳动技能等一代一 代地传下去,从而形成了过去——现 在——将来的历史链条。

康德(kant)把实践 的概念引入哲学, 提出了“伦理理性” 和“实践理性”的 概念。在康德看来, 实践理性通过规范 人的意志而支配人 的道德活动。

中国清初的唯物主义 哲学家颜元(公元 1635——1704)就强 调“习行践履”,即 实现封建道德原则的 个人活动,是脱离社 会的个人修身养性。
(5)实践的尺度


一是“外在尺度”。 二是“内在尺度”。 三是“审美尺度”。 真正的实践活动,是追求真、善、美的 统一。“真”侧重于主体向客体的趋近, “善”侧重于客体向主体的趋近,“美” 则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主客体 间的融和关系。
2、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与世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 作用的中介,人正是通过实践在与世界的相 互作用中推动自然界的改善、社会的发展和 人自身的进步的。

从主体的活动结构来说有三种形式: 个体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相 对独立的实践活动的个人; 群体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信仰、目的、 利益、规范等组织起来的社会共同体; 社会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 社会关系维系的个人或团体的总和,它 是主体的最高形式。


作为主体的人,一方面具有客观现实性,是 物质的高级的存在形态。 另一方面,必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进行 物质生产活动的社会的人,进而在物质生产 活动中表现和确证自己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 和具有能动性的特征。
第一,实践是一种道德活动。

德谟克利特
(Democtitus)认为,
美德不仅是个人的道 德品质,而且与完成 事业的技术能力和熟 练程度相联系。

苏格拉底(Soctates) 也说过:“我将永不 停止哲学的实践和教 诲、劝勉我所遇到的 任何一个人,照我的 方式对他说:你,我 的朋友,伟大、强盛 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 的一个公民,像你这 样只注意金钱名位, 而不注意智慧、真理 和改进你的心灵,你 不觉得羞耻吗?”

从主体能力结构来说,包含着三种因素: 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 第二,主体掌握和运用的知识、经验等智 力技能因素。 第三,主体的情感和意志的等精神动力因 素。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主体概 念的问题

关于主体的规定性,大家意见比较一致,认 为马克思主义所研究的主体是指能够从事实 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是具有自我 意识、认识能力的人,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 规定是从他的社会本质与社会联系中获得的。 大家认为主体有三种,即个人主体、集体主 体、社会主体。
(2)实践的客体(practical objects)


马克思说“客体是自然”,首先是指客观的 自在自然界,即分化出客体的前提条件。 其次,马克思说“客体是自然”,也并不是 说自然界都是现实的客体,而是指自然都有 成为现实的客体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指的现实的客体,只是 进入主体人——实践、认识活动领域作为确定 的对象被相对固定下来,并成为人的本质力 量的展示和确证。简单说,客体是进入主体活 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1)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 中介

人类劳动不仅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而 且使人类自身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 这就使劳动过程不仅具有抽象的一般性 质,而且具有了特定的社会形式。
(2)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又超越自然界,高于 自然界。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构建了社会与 自然的崭新关系,形成了人类社会有别于自 然界的特殊本质、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

认识客体的特征:


一是客观性。 二是对象性 。 三是社会历史性。
客体的形式:

客体同主体一样,也具有多种形式。如果按 客体的本质结构和特性来区分,其基本形式 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思维客体。


自然客体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是那些 与人发生现实关系的自然界,是进入主体人 实践——认识活动领域的自然界。 社会客体是指社会性的存在和社会关系。 精神客体是作为认识对象的精神现象及其物 质载体。它又区分为主观精神客体和客观精 神客体。



“实践”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有 些哲学家已经使用和探讨过。 在中国古汉语中,实践是由“实”(实际) 和“践”(践履)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概念, 意思是实际的践履。 西方哲学使用的实践概念源于希腊语,具有 活动、积极的意思。


在词义上,实践指实行、履行,指的是人们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传统哲学对“实践”范畴的理解,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 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关于实践的定义问题第一种意见认为:实践 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切行动。 第二种意见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第三种意见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和 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第四种意见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活动。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实践的 形式问题


第一种意见认为:实践的基本形式只有生产 实践一项 第二种意见认为,实践的基本形式应该是生 产实践和社会实践 第三种意见认为,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 。 第四种意见认为,实践划分为自然实践、社 会实践、人类思维实践 。
(4)实践的手段


实践手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手段,只是指用于实践的物质工具。 广义的实践手段,是主体客体间一切中介的 总和,除物质工具外,还包括人自身的自然 手段、运用工具的操作方式以及实现目的的 方式、方法。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活动,是人类的存在 方式。实践有自己的独特的本质、特征、形 式和运行机制。
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化 活动 (1)实践的本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4)实践的手段 (5)实践的尺度
(1)实践的本质
重点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选集》第2卷。 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 1卷。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第二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关于实践的 要素问题



第一种意见是二要素说,认为实践包括客观 的物的要素和主观的目的要素。 第二种意见是三要素说,认为实践包括实践 的目的、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 第三种意见是四要素说,认为实践包括主观 目的、物质手段、改造对象、物质活动,或 指人、物质手段、对象、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